一、论潮汕美食之“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缇[1](2021)在《《潮汕味道》(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陈静怡[2](2021)在《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进入纪录片的“公众时代”及网络时代之时,受众的真实需求决定着纪录片的走向,观看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越来越要求美食类纪录片有饱满的内容、有趣的形式、更符合下沉市场的话题,纪录片通过不断地更新换代,才能够符合观众的期待。《风味人间》作为我国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代表作之一,在拍摄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也兼具描绘世界饮食文化的功能,因此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传播学视角出发,以《风味人间》系列片为例探讨美食类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其影响,提出问题,寻求优化方法,为其找寻延续IP生命的可能性,希冀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以《风味人间》系列新媒体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话的可能性等多个方面阐述《风味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以建构文化认同的叙事策略为出发点,从饮食符号、叙事、声画等方面梳理唤起受众民族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等的内在机理,同时对《风味人间》的内容叙事策略展开分析讨论。本文认为,《风味人间》在IP营销传播中采取的“线上+线下”策略,既有利于提升海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也产生了实际的经济获利,还对国家形象建构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尽管它在跨文化传播中还存在信息杂糅、缺乏系统的营销手段等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并结合新时期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新变化,从美食类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叙事策略、营销模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探讨跨文化视野下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试图为提高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供思考和借鉴。
黄佳越[3](2021)在《纪录片流水句英译模拟同传实践报告 ——以《风味原产地潮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风味原产地潮汕》为腾讯自制纪录片,记录潮汕美食从原材料出产到成品加工出餐的过程,意在通过介绍地方美食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选取该语料开展口译同传实践,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进行讨论学习,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本次口译实践中解决的是流水句英译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流水句中文化特色项的表达问题。第二类是流水句中表达与指代的输出问题。第三类是流水句中话轮转换与语速过快问题。相对应的具体问题为流水句中饮食文化特色表达频繁、流水句中口语化表达过多、流水句中说话人话轮辨别困难等。译者在口译进行阶段以及译后整理阶段,列出了原文和译者译文的文本进行对照,提出了针对本次流水句英译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方案为:采用资料参考对照法,参考已经出版并被广泛接受的,与中文特色表达相关的译法资料,提高翻译质量;采用意译法,用不同形式的目的语来表达原语料的含义,做到保留内容而舍弃形式;采用删减概括法,通过酌情删去无效信息,提高译语输出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采用预测法,预测指代不明确的信息,填补缺失的成分,减少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心理压力;采用增补法,在翻译时通过补充信息,提高译文的准确性;采用省译法,通过选择信息,删除多余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本次口译实践旨在模拟同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保证口译顺利进行。本次口译实践不仅可以为推动传统文化走上世界的舞台尽绵薄之力,也能为今后的翻译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王冠[4](2021)在《美食类纪录片如何拍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诉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美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为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更注重追求美食纪录片背后的内涵。本文对新时代美食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分析,以实现美食类纪录片受众的扩大。
魏箫[5](2020)在《杜威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食经验——以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为例》文中认为杜威美学中常出现"有机体"一词,具体到人类便包含着身体维度。身体具有的延伸性和创造性使自然的意义得以深入,它是存在的总和,意指人类身在其中的生活与世界。因此杜威生态美学以身体为中心,串联起自然与生活。这些美学观念在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中得到了呼应。荧屏内,潮汕人体验着从选材到动手烹饪菜肴的美感,其中贯通着自然与身体之间不断的"做"与"受";荧屏外,观众只需面对影像便可体验美味,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享受生活之美,这是身体对生活的敏锐感受。一部纪录片将自然、身体与生活紧密相扣,荧屏内外跨越时空共同演绎着杜威生态美学的要义。
曾小月,唐园[6](2020)在《潮汕美食与泰华潮人散文乡愁书写》文中研究指明乡愁书写,素来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传统主题,泰华潮人散文也不例外。在散文创作中,泰国潮汕籍华文作家主要从食与情、美食记忆与现实矛盾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同时,通过探讨该类作品中潮汕美食的书写策略,能够为我们理解文本背后所蕴含的身份认同意识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李敏[7](2020)在《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趋势发展,也成为产业扶贫的新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和美食文化产业的融合,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向。文中,先对美食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和产业融合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产业融合存在的主动、交叉、互动融合模式,进一步对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动力进行阐述,并基于产业链视角对延伸融合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现状的分析,介绍大化美食文化的现状特色及大化美食产业形成的产业,叙述大化美食产销与旅游结合所形成的产业,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业延伸以及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扶贫效应。再通过对影响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体系研究,分析大化美食文化及旅游扶贫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模型,对影响供应端、转换端、需求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产业链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研究结果显示:供给端中,绿色有机、壮瑶民族特色、长寿特色、投资数额因素产生影响效应最大;转换端中,精准营销、规模化标准化、绿色特色品牌营销、长期储存技术因素产生影响效应最大;需求端中,文化、情感型顾客、创造力、养生养老需求因素产生影响效应最大。在基于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下,探究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的融合方案及政策建议。
张晓彤[8](2020)在《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文中研究表明潮籍华人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主要构成群体,从祖籍原乡移徙到马来西亚落地生根,这一进程经历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彰显着马来西亚潮籍群体的智慧,呈现出潮州文化的精神内涵。潮州文化,作为一个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是潮籍人群身份认同的象征,不仅在中国显示出独特魅力,而且在马来西亚也展现出极大活力与影响。本文在探索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基础上,研究潮籍人群的身份认同,探寻东西马的传播现状,从而得出潮州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发展。除绪论与总结外,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其一,简要介绍潮州文化的主要内容,对当前潮州文化海外传播情况进行概述;其二,简述华人南洋移民史与华人向马来西亚移民的历史进程,论述西马雪隆地区的潮州文化传播现状;其三,介绍潮州文化在东马的传播现状,以亚庇与斗湖地区为主要对象,针对沙巴州潮籍群体展开问卷调查,从传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切入,以求发现当前潮州文化传播的方式、渠道、载体等相关内容;其四,结合东西马的传播现状,从潮州方言的传承状况、潮州会馆与潮籍人群身份认同的关系、传播媒介的进步与潮州文化发展展望、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促进潮州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潮籍群体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场域因素的动态过程,探究潮州文化如何从人际传播到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至新媒体时代达成代代传承的使命,丰富潮州文化的生命力;最后,对于促进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提出可行性建议。
戴锟[9](2020)在《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南溪镇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与研究》文中指出全域旅游是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举措,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全域旅游充分利用了乡村禀赋,又能实现与城市协同发展。但全域旅游规划如何实现有效的空间部署,学界正在不断探索。全域风景化的目标是打造“城乡互动”,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搅合”在一起,在行为上让他们互相交织,从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和乡村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下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全域风景化是在高城镇化之后以“风景化”为诱导因子,呈现城乡全域融合图景,是立足于跨尺度更大整体区域的乡村发展战略,促进乡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南溪镇全域旅游规划为切入点,以全域风景化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基于全域风景化视角下的南溪镇域旅游规划策略体系,根据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构建全域风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并实现城镇的空间部署及建设。本研究的内容安排主要分为四大核心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单阐述,分析了研究的创新点。并对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规划、全域风景化的概念予以界定,对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以为本次研究夯实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描述了南溪镇的概况,在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对南溪镇自然、聚落、产业、文化四大全域旅游资源要素进行了梳理,并据此进行了SWOT分析,确立了南溪镇全域旅游规划的目标与定位。第三部分基于全域风景化视角,提出三大策略,第一是宏观层面的全域发展导向;第二是中观层面的全域空间实现手段;第三是微观层面的全域风景营造,构建了南溪镇全域旅游规划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基于全域风景化视角,提出了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全域旅游产品联动、全域旅游服务优化、全域旅游治理升级、全域旅游文化振兴、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七大全新的全域旅游规划理念。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提出了本文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本文对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全域旅游规划进行研究,建立了全域旅游规划策略体系,提出了全新的全域旅游规划理念,丰富充实全域旅游的内涵和内容,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吕琪[10](2019)在《文脉延续视角下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汕头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于上世纪30年代形成了我国大陆面积最大的骑楼群,是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具有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作为汕头“百年商埠”的历史见证,小公园的骑楼反映了汕头开埠区独特的魅力,彰显了汕头城市形象特色、弘扬潮汕传统文化。如何准确把握汕头骑楼文化的发展脉络,发掘小公园骑楼建筑的形制特色与多元价值,合理地保护、延续、复兴骑楼建筑,真正做到延续汕头历史文脉,是本文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梳理了文脉延续的相关概念及骑楼建筑保护利用的方法,提出将文脉延续作为方法论应用于骑楼建筑保护研究的可行性与实践意义。尝试构建文脉延续的研究体系,明确从隐性文脉与显性文脉两层面分析小公园核心区骑楼建筑文脉的逻辑框架。其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访谈方法分析了小公园核心区历史人文及当下需求两个隐性文脉要素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建筑类型学方法分析骑楼建筑肌理、形态、细部、工艺四个显性文脉要素特征。最后,从显性文脉、隐性文脉交互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保护利用的目标、原则、流程及具体策略。并将策略实施的理想效果与首期修复的实际效果进行差异对比,总结骑楼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保护理念与设计办法,希望为未来骑楼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论潮汕美食之“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潮汕美食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2)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跨文化传播”历史渊源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理论梳理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美食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相关问题梳理 |
第一节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 |
一、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演进 |
二、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 |
三、中外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
一、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认知阻碍:意识形态偏见 |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文化折扣 |
三、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社交困境: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虚无 |
第三节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
一、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内在建构:文化间性理论 |
二、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外在建构:虚拟社群中的身份认同 |
三、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载体:食物、味道、记忆 |
第二章 《风味人间》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建构策略 |
第一节 饮食符号唤醒民族认同 |
一、器具的使用唤醒民族认同 |
二、节庆仪式唤醒集体记忆 |
三、食物符号的意义唤醒文化记忆 |
第二节 叙事之中彰显身份认同 |
一、故事叙述:时空切换中体现身份流转 |
二、叙事方式:差异比较中找寻文化共性 |
三、叙事视角:全知角度彰显多元身份 |
第三节 声画之中传递情感认同 |
一、镜头与画面 |
二、主题音乐与配乐 |
三、解说词与音响 |
第三章 《风味人间》的文化对话营销策略 |
第一节 “风味”IP为认同基础的文化对话模式 |
第二节 “风味”IP的线上营销与跨屏互动 |
一、跨媒介多渠道营销:凸显营销传播的衍生价值 |
二、营销手段的个性化:凸显“风味”的文化间性 |
第三节 《风味人间》的线下分享与主题体验 |
一、线下讲座与交流:分享风味的中国与世界 |
二、IP跨界联名:文化与创意的双重叠加 |
三、主题体验:社交与场景交互作用 |
第四章 《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有效性分析 |
第一节 经济获利:版权买进与首映权的争夺 |
第二节 文化影响:文化认同的提升 |
一、激发美食爱好者的情感认同 |
二、唤醒离散族群的身份认同 |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建构:从“中国宣传”到“中国传播” |
第五章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提升 |
第一节 《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中的不足 |
一、叙事过程中信息杂糅 |
二、缺乏系统的营销传播 |
第二节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启示 |
一、增强文化接近性,树立国际视野 |
二、高语境向低语境跨文化传播 |
第三节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提升 |
一、文化对话策略: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
二、叙事方法策略:树立受众观 |
三、营销手段策略:品牌化与市场化 |
四、传播渠道:跨媒介多媒体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纪录片流水句英译模拟同传实践报告 ——以《风味原产地潮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口译实践任务描述 |
(一)任务背景 |
(二)任务描述 |
三、任务过程 |
(一)译前积累 |
(二)译中实施 |
(三)译后整理 |
四、模拟同传中流水句英译的主要困难 |
(一)流水句中文化特色项的表达问题 |
1.流水句中饮食文化特色表达频繁 |
2.流水句中方言性特色表达密集 |
(二)流水句中表达与指代的输出问题 |
1.流水句中口语化表达过多 |
2.流水句中信息指代不明确 |
(三)流水句中话轮转换与语速过快问题 |
1.流水句中说话人话轮辨别困难 |
2.流水句中说话人语速过快 |
五、模拟同传中流水句英译的解决方案 |
(一)流水句中文化特色项表达问题的解决方案 |
1.资料参考对照法:流水句中饮食文化特色表达频繁 |
2.意译法:流水句中方言性特色表达密集 |
(二)流水句中表达与指代的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
1.删减概括法:流水句中口语化表达过多 |
2.预测法:流水句中信息指代不明确 |
(三)流水句中话轮转换与语速过快问题解决方案 |
1.增补法:流水句中说话人话轮辨别困难 |
2.省译法:流水句中说话人语速过快 |
六、口译实践总结 |
(一)译后反思改进及问题总结 |
(二)口译实践收获及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文原文录音转写 |
附录二:英文译文录音转写 |
附录三:术语表 |
致谢 |
(4)美食类纪录片如何拍摄(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食类纪录片的拍摄意义 |
二、美食类纪录片的拍摄误区 |
三、美食类纪录片的拍摄优化手段 |
1. 题材选择的独特性 |
2. 内容表达的丰富性 |
3. 观察角度的新颖性 |
四、结语 |
(5)杜威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食经验——以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画面内的美食制作 |
(一)取材自然:生命呼应 |
(二)烹饪食物:惺惺相惜 |
二、画面外的美食观赏 |
(一)犹在口中:感官联觉 |
(二)口腹之欲:生活归属 |
三、美感来源:“一个经验” |
四、结语 |
(6)潮汕美食与泰华潮人散文乡愁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与情 |
(一)烹之食 |
(二)果之味 |
(三)茶之香 |
二、美食记忆与现实的矛盾 |
(一)再现烹食之景 |
(二)追忆食旁之人 |
三、美食的书写策略 |
四、结 语 |
(7)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美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位置作用研究综述 |
1.2.2 美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相关研究综述 |
1.2.3 产业融合的一般方法和模式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1.4.1 问题选择的创新 |
1.4.2 学术观点的创新 |
1.4.3 研究方法的特色 |
第二章 美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融合模式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美食文化 |
2.1.2 旅游扶贫产业 |
2.1.3 产业融合 |
2.1.4 文化与产业融合 |
2.2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的融合分析 |
2.2.1 主动融合 |
2.2.2 交叉融合 |
2.2.3 互动融合 |
2.2.4 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融合动力 |
2.3 基于产业链视角对延伸融合过程的分析 |
2.3.1 对产业链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
2.3.2 策略的组合和形成 |
第三章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 大化美食文化的现状及特色 |
3.1.1 大化及其以达吽小镇为代表的美食文化 |
3.1.2 大化美食文化的自然条件和资源 |
3.1.3 大化美食文化的种类、规模 |
3.1.4 大化美食文化和文化产品 |
3.2 大化美食产品所形成的产业 |
3.2.1 美食生产种养环节的相关产业 |
3.2.2 美食转换环节的相关产业 |
3.2.3 美食营销环节的相关产业 |
3.3 大化美食产销与旅游结合所形成的产业 |
3.3.1 以“吃”为核心的大化美食旅游概况 |
3.3.2 以“5要素”为核心的大化美食旅游概况 |
3.4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业延伸 |
3.4.1 大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
3.4.2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现状 |
3.4.3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潜在前景 |
3.5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扶贫效应 |
3.5.1 大化县旅游及美食文化对旅游扶贫的促进作用 |
3.5.2 大化达吽小镇美食文化建设的扶贫效应 |
第四章 影响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因素体系 |
4.1 大化美食文化及旅游扶贫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模型 |
4.1.1 以美食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链结构 |
4.1.2 以“吃”为核心的美食产业链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
4.1.3 影响美食产业链三环节的主要文化及产业的一般维度 |
4.2 影响供给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因素分析 |
4.2.1 供给端文化与产业维度的选择 |
4.2.2 供给端文化与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
4.3 影响转换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因素分析 |
4.3.1 转换端文化与产业维度的选择 |
4.3.2 转换端文化与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
4.4 影响需求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因素分析 |
4.4.1 需求端文化与产业维度的选择 |
4.4.2 需求端文化与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
4.5 各环节影响因素的运用设想 |
4.5.1 层次结构模型 |
4.5.2 构建判断模型 |
第五章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融合的策略组合 |
5.1 供给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产业融合策略组合 |
5.1.1 供给端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分析 |
5.1.2 供给端目标层与准则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分析 |
5.1.3 供给端准则层与对应指标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分析 |
5.2 转换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产业融合策略组合 |
5.2.1 转换端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分析 |
5.2.2 转换端目标层与准则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分析 |
5.2.3 转换端准则层与对应指标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分析 |
5.3 需求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产业融合策略组合 |
5.3.1 需求端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分析 |
5.3.2 需求端目标层与准则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分析 |
5.3.3 需求端准则层与对应指标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分析 |
第六章 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融合的方案与建议 |
6.1 三类不同产业融合方案 |
6.1.1 供应端与转换端融合方案 |
6.1.2 转换端与需求端融合方案 |
6.1.3 供应端与需求端融合方案 |
6.2 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建议 |
6.2.1 建议一:因地制宜发展美食文化旅游产业主动融合 |
6.2.2 建议二:建立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品牌赋能文旅产业融合 |
6.2.3 建议三:健全康养美食产业体系,文化引领上中下游产业链和新业态创新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海外潮籍华人与文化的研究现状 |
1.4.2 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个人访谈法 |
1.5.3 文献分析法 |
第2章 潮州文化海外传播概况 |
2.1 潮州文化简述 |
2.1.1 潮州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
2.1.2 潮州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
2.2 潮州文化海外传播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潮州文化在西马的传播 |
3.1 马来西亚概说 |
3.1.1 马来西亚国情简介 |
3.1.2 马来西亚潮州文化元素简述 |
3.2 华人南洋移民史与马来西亚移民 |
3.2.1 华人南洋移民史 |
3.2.2 华人南洋移民原因 |
3.2.3 华人马来西亚移民史 |
3.2.4 马来西亚华团简介 |
3.3 西马雪隆地区的潮州文化传播 |
3.3.1 雪隆潮州会馆的建立及其重要性 |
3.3.2 早期雪隆潮人社会组织与活动 |
3.3.3 雪隆潮州会馆与马潮联会的建立 |
3.3.4 “重教育”的潮州文化精神 |
3.3.5 “落地生根”的大马潮人与潮州文化传承 |
第4章 潮州文化在东马的传播 |
4.1 东马的潮州文化传播现状 |
4.1.1 亚庇地区潮州文化传播现状 |
4.1.2 斗湖地区潮州文化传播现状 |
4.2 沙巴州潮州文化传播调查 |
4.2.1 调查背景与样本特征分析 |
4.2.2 调查内容与目的简述 |
4.2.3 潮州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
4.2.4 潮州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分析 |
4.2.5 潮州文化传播的效果与意愿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潮州文化在大马传播的要素关系与展望 |
5.1 潮人家庭与潮州方言 |
5.2 潮人身份认同与原乡信仰崇拜 |
5.2.1 由上帝庙发展演变而来的东马古晋潮州会馆 |
5.2.2 由韩江家庙发展演变而来的西马槟榔屿潮州会馆 |
5.3 传播媒介进步与未来发展展望 |
5.4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促进潮州文化传播 |
5.4.1 马来西亚华校方面 |
5.4.2 孔子学院方面 |
5.4.3 对外汉语教师方面 |
第6章 促进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
6.1 重视方言教育,发挥各方作用 |
6.2 加强会馆间联系,借鉴优秀发展经验 |
6.3 创新文化传播渠道,坚持与时俱进 |
6.4 潮州会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关于新加坡潮州文化传播现状——以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为例 |
附录B 潮州传统仪式——“出花园”成人礼在大马 |
附录C 西马雪隆、槟榔屿与东马古晋潮州会馆现状 |
附录D 关于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研究调査 |
(9)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南溪镇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层面 |
1.1.2 广东省层面 |
1.1.3 市镇层面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论文创新 |
1.4.1 理论上的创新 |
1.4.2 方法上的创新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全域旅游 |
2.1.2 全域旅游规划 |
2.1.3 全域风景化 |
2.2 全域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全域旅游研究 |
2.2.2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 |
2.3 全域风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全域风景化研究 |
2.3.2 国内全域风景化研究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理论 |
2.4.2 景观生态学空间理论 |
2.4.3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
2.4.4 区域发展理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南溪镇全域旅游资源要素分析 |
3.1 南溪镇概况 |
3.2 南溪镇全域旅游资源要素分析 |
3.2.1 自然资源 |
3.2.2 聚落资源 |
3.2.3 产业资源 |
3.2.4 文化资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挑战 |
3.4 目标与定位 |
第四章 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南溪全域旅游规划策略体系 |
4.1 宏观层面的全域发展导向 |
4.1.1 自然资源风景化 |
4.1.2 生态产业风景化 |
4.1.3 精致聚落风景化 |
4.1.4 本土文化风景化 |
4.1.5 政策引导风景化 |
4.2 中观层面的全域空间实现手段 |
4.2.1 点状塑造、核心引领 |
4.2.2 线状联结、联动发展 |
4.2.3 面区构成、均质协调 |
4.2.4 网络关联、整体统筹 |
4.2.5 治理融合、风貌重塑 |
4.3 微观层面的全域风景营造 |
4.3.1 亲景-人景相融 |
4.3.2 造景-因地制宜 |
4.3.3 合景-整合配置 |
4.3.4 联景-比肩联袂 |
4.3.5 理景-精细运营 |
第五章 基于全域风景化的全域旅游规划对策 |
5.1 全域旅游资源整合 |
5.2 全域旅游产业融合 |
5.3 全域旅游产品联动 |
5.4 全域旅游服务优化 |
5.5 全域旅游治理升级 |
5.6 全域旅游文化振兴 |
5.7 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文脉延续视角下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国家政策对历史文脉延续的关注 |
1.1.2 骑楼建筑文脉延续的必要性 |
1.1.3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项目契机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1.2.1 文脉 |
1.2.2 文脉延续 |
1.2.3 骑楼建筑 |
1.2.4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核心保护区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1.3.1 文脉延续的发展 |
1.3.2 骑楼建筑的保护利用 |
1.3.3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研究现状 |
1.3.4 现有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对建筑文脉理论的延展 |
1.4.2 对汕头骑楼特色的发掘 |
1.4.3 对骑楼保护实践的引导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文脉延续系统建构 |
2.1 文脉延续指导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 |
2.1.1 文脉承载城市发展的文化记忆 |
2.1.2 文脉彰显城市发展的个性特征 |
2.2 建筑文脉延续系统的建构 |
2.2.1 隐性文脉要素 |
2.2.2 显性文脉要素 |
2.2.3 显隐性文脉的综合作用 |
2.3 文脉延续指导建筑保护利用的要点 |
2.3.1 建筑文脉系统的整体性 |
2.3.2 建筑文脉演进的连续性 |
2.3.3 建筑文脉更迭的多元性 |
2.3.4 建筑文脉延续的原真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的文脉要素分析 |
3.1 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的隐性文脉要素 |
3.1.1 历史人文 |
3.1.2 当下发展 |
3.2 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的显性文脉要素 |
3.2.1 自然环境 |
3.2.2 空间肌理 |
3.2.3 骑楼形制 |
3.2.4 装饰细部 |
3.3 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显隐性文脉的整合延续 |
3.3.1 隐性文脉整合延续 |
3.3.2 显性文脉整合延续 |
3.3.3 显隐性文脉整合延续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脉延续视角下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的保护利用 |
4.1 保护利用的目标 |
4.1.1 保留建筑文脉,寻回市民认同感 |
4.1.2 延续建筑文脉,重拾城市风貌特色 |
4.1.3 提升建筑文脉,复兴老街商业空间 |
4.2 保护利用的原则 |
4.2.1 整体保护,协调统一 |
4.2.2 最小干预,真实可逆 |
4.2.3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
4.2.4 循序渐进,逐步复兴 |
4.3 保护利用的流程 |
4.3.1 收集整理文脉信息 |
4.3.2 测绘与评估建筑等级 |
4.3.3 保护与延续建筑文脉 |
4.3.4 活化利用与管理运营 |
4.4 保护利用的方法 |
4.4.1 控制细密肌理,强化放射格局 |
4.4.2 修复老旧骑楼,再现民国风貌 |
4.4.3 加固破损结构,延续生命力 |
4.4.4 遵循潮汕民俗,织补残损细部 |
4.4.5 应用灰塑工艺,传承工匠精神 |
4.4.6 活化骑楼街区,弘扬开埠文化 |
4.5 保护利用的实施结果与目标的差异对比 |
4.5.1 空间层次单一,欠缺趣味 |
4.5.2 建筑修旧如新,韵味减弱 |
4.5.3 结构加固局限,存在隐患 |
4.5.4 业态调控不力,特色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社会问卷调查 |
附录2 :骑楼建筑基础资料汇编表(节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论潮汕美食之“美”(论文参考文献)
- [1]《潮汕味道》(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张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2]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D]. 陈静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纪录片流水句英译模拟同传实践报告 ——以《风味原产地潮汕》为例[D]. 黄佳越.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美食类纪录片如何拍摄[J]. 王冠. 记者摇篮, 2021(03)
- [5]杜威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食经验——以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为例[J]. 魏箫. 鄱阳湖学刊, 2020(05)
- [6]潮汕美食与泰华潮人散文乡愁书写[J]. 曾小月,唐园. 大连大学学报, 2020(05)
- [7]大化美食文化与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敏. 广西大学, 2020(07)
- [8]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D]. 张晓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9]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南溪镇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与研究[D]. 戴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文脉延续视角下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建筑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吕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