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文发展现状及对策

山西省水文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山西省水文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唐家凯[2](2021)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各行各业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剧增,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情复杂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我国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区域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特征不同,导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因素和特征不尽相同,多维度综合评价和精准识别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得越来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多维度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精准识别水资源困境的前提,也是制定差别化区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基础。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了沿黄河九省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际现状,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2004-2018年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模型理论,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及两两子系统承载力之间耦合协调性,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利用障碍度函数,定量研究了影响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系统、全面揭示了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成因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向协调、健康方向不断推进,但整体水体仍处于发展欠佳水平。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朝有序良好方向发展。2004-2018年九省区四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逐年提高态势,但不难看出,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增速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四倍,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型地位,水资源、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逐年稳步提升趋势,但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区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总体来看,沿黄河九省区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异性呈现逐年变小趋势。(2)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整体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初步协调阶段,空间差异性明显,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为稳步降低趋势,但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2004-2018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性从勉强协调过渡到初步协调。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内部耦合指数范围在[0.8674,0.9903];2004-2018年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向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但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3)通过运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水资源准则层是影响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上游四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城市化率、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当年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效灌溉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中游三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程度、产水模数。下游两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化肥施用强度、当年造林面积、产水模数。(4)水资源系统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流域水资源协同治理。具体建议包括:(1)建立健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治理体制机制,总体上形成文化引领、以水定需的协同治理原则以及“生态、经济、资源、民生、文化”的“五大要素”、“多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3)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社会经济系统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改进农业用水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调整产业结构,缩小上中下游经济社会水平差距;(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建议包括:(1)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河长制”,激励“民间河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独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环境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深度参与的公众参与新机制;(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跨省补偿、跨流域补偿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等精准补偿机制;(3)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目标,监测评估沿黄九省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程度,探索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及税收激励等综合治理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制度基础。

赵茜婷[3](2020)在《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绛县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于实行“殡葬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以绛县为例,布局散乱的墓地在乡村中随处可见,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耕林地、对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无法满足人们随时代而变化的殡葬行为及心理需求,因此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势在必行。由于墓地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乡村公墓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一刀切地仿照城市公墓的建设模式,应当在乡村的现状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建设。本文试图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通过对乡村墓地现状特征的分析,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生态化、公园化、地域化、人文化的理念构建集传统殡葬、园林景观、人文纪念、生态涵养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本文以生态公墓为切入点,以乡村墓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研究路线,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选题背景的阐述,从国家政策、现实问题和学科诉求三方面阐述问题的来源,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梳理了墓葬园林文化及营造手法的演变和发展,依据相关政策及建设途径研究公益性生态公墓在乡村地区的可行性,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本文规划设计的分析及应用框架。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特征及问题分析,以乡土景观特征和墓地景观特征构建的描述框架为基础分别对绛县乡村墓地现状特征、自然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物质景观要素、行为活动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绛县乡村墓地的主要问题为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传统墓葬形式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殡葬设施落后与景观风貌的矛盾、思想观念守旧与景观氛围的矛盾。第四章为规划设计方法的构建,根据现状问题提出绛县乡村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方向,并从宏观角度提出绛县乡村生态公墓适宜性选址评价方法,从中观角度提出公墓功能及场地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方法,从微观角度提出乡村墓地自然景观利用、人文景观塑造、物质景观营造的方法。第五章为实践应用,以绛县柴家坡村为例,对柴家坡村村落及墓地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总结的方法对柴家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进行总体设计和专项设计。第六章为结论的总结,根据问题研究的过程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着眼于乡村殡葬空间、人文需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绛县地区乡村殡葬空间现实问题研究到公墓规划设计方法及实践,为乡村殡葬改革及公益性公墓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优化方法。本文创新点如下:1.对乡村墓地空间及景观要素进行了提取和量化分析,剖析出墓葬空间、行为活动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点;2.对乡村生态公墓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构建,通过宏观选址、中观布局和微观空间设计总结出相关设计和优化方法;3.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柴家坡村公墓设计实践为例,对规划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对具体问题的应对和呈现的效果做出实践。

翟小艳[4](2020)在《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及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安全与人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也是国家和政府所关注的大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介休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必须重视水源地安全建设。本文通过对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城区水源地和兴地水源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源地地质环境条件,从水量、水质、生态、监控与管理、应急能力五个方面选取31个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法和专家判断法,筛选22个指标构建了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序关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水源安全评价模型,对水源地进行安全评价。根据安全评价结果,针对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提出相应地安全建设措施。主要研究结论为:(1)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超采,已形成城区-宋古超采区,水质存在潜在污染源,植被覆盖率较低,监控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应急水源地和应急监测能力。(2)构建的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体系共22个指标,其中水量安全指标6个,分别为工程供水能力、地下水开采率、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和年均降水量;水质安全指标6个,分别为水质类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农用化肥施用负荷和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生态安全指标4个,分别为植被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监控与管理安全指标4个,分别为资金保障、安全监控、保护区管理和管网漏失率;应急能力安全指标2个,分别为应急水源地和应急监测能力。(3)两个饮用水水源地综合评判指数值分别为1.5619和1.6307,评价结果均为安全。(4)现状水源地仍存在不安全隐患,提出水源安全建设措施有:在水量方面,缩减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建设介休市大水网工程、建立供水调度配置方案和提倡节约用水;在水质方面,进行封闭管理和非点源综合治理;在生态方面,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植被覆盖率;在监控与管理方面,建立自动监控系统、进行排查性监测、建设现代化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强化部门监督;在应急能力方面,建立应急水源地和提升应急监测能力。

杨建辉[5](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张质坚[6](2019)在《中煤一勘局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球矿业复苏势头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勘查形势步入明显下行通道,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国有地勘单位正面临矿业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影响。如何在上级战略管控和保增长压力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可持续的企业发展规划,对国有地勘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煤地第一勘探局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有事业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出资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并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事企分体运行的央企,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及发展规划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国有地勘单位内外部环境及一勘局公司的发展现状,主要按照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和SWOT分析,进一步明确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制定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并提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若干保障措施,促进公司能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一勘局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拓展机会较多,战略选择以市场渗透战略和多元运作战略为方向。公司2019-2023年的规划目标是:聚焦“三商”定位,推动“两转三走”,实施“四地两运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高效的产业新格局;2019-2023年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8%,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0%,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系统中上水平,其中3-5项核心专业优势达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领先、行业先进水平。

宋捷[7](2019)在《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临汾-运城盆地为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研究其传统地域性景观,通过文献综合、现场调研、历史地图研究等方式对景观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解析,并对其景观进行分层研究,对不同景观层次相互叠加而形成的景观格局、景观序列、景观圈层进行分类和综合,并用图示化的语言将其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试图进一步完善国土地域景观的基础研究,学习和传承古人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解决临汾-运城盆地现存地域景观问题,并为地域景观传承与地域景观设计的创新提供新思路。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地域景观体系中的自然、水利、农田系统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其景观格局面貌的形成、发展、转化或消失的内在逻辑,包括产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和间接的推动原因以及其发展的方向。第二,对临汾-运城盆地的地域景观进行分层解析,并将自然、水利、农田、聚落和人文景观综合叠加分析,进而发现叠加层间的关联性,总结其传统地域景观格局、景观序列和景观圈层的内在规律。第三,通过文献综合与实地调研,对典型村落聚落和典型城镇聚落进行样本分析,从自然、水利、农田、人文等方面总结其与聚落景观营建的关系,并用图示化的语言表达聚落内外景观要素的构成与景观格局风貌,从而对其区域的传统地域景观格局风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最后,对近现代的地域景观要素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加以分析,找到其变化的原因和现存的问题,提出地域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应对策略,以完善地域景观体系,并对实践给予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吴凌志[8](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何俊霞[9](2019)在《运用地理图像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部提出把核心素养作为现在教育发展的育人目标,区域认知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思想。地理图像作为地理信息传递工具和载体,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重要手段,将地理图像与区域认知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对区域认知和地理图像的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定了研究方向,分析地理图像对区域认知培养的重要性;第二以定性和定量方式构建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水平层次进行说明,并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当前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认知下的地理图像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点:第一从地理图像对区域认知培养的作用、教材的角度和高考试题考查的角度阐释了重要性;第二通过课堂观察和现状调查得出:教学中对图像解读不全面、图像类型较少、图像对比不强、图像综合分析弱、图像材料脱离、图像意识不强从而造成区域空间定位、特征、差异、联系、发展、研究方法能力不高;第三结合实际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加强图像解读,建立空间区域认知;丰富图像类型,深化区域特征;加强图像对比,理解区域差异;综合分析图像,形成区域联系认知;图文材料结合,情境创设进行区域发展与评价;加强图像的用图环节,促进区域方法迁移;建立完整的图像区域认知体系,完善区域认知。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提出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实践活动型的地理图像教学模式。

陈绪慧[10](2019)在《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陕西省的延安市及榆林市(以下简称陕北)、鄂尔多斯地区及山西地区水资源极其短缺,但同时该地区含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煤层埋藏浅、厚度大、层数多,是我国典型的高强度煤炭开采区,煤炭开采给当地区域生态及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与此同时,研究区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灌溉耗水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比重较大。在采煤、农业灌溉耗水等多重作用下,导致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因此,如何在高强度煤炭开采区定量监测水资源变化状况,确定显着变化的水文变量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矿区水资源监测方法多是基于单个监测井监测地下水水位及地表水变化,或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土壤湿度(Soil Moisture,SM)或河湖面积,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区域水资源变化等。然而监测井空间分布不均匀且易受人为观测误差及周围抽水影响;遥感影像易受自身质量及气候因素制约,且只能监测浅层地表水资源变化;分布式水文模型大多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设定,本身适用性有限;而且,以上传统方法不能从水储量的角度定量监测区域水资源变化;同时,传统水资源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进行。因此,针对高强度煤炭开采区传统水资源监测、驱动因素分析方法的不足,亟需选取一种不受周围环境及气候影响、空间分布均匀、全方位且具有普适性的水储量监测技术手段;同时构建一种能够定性并定量确定区域水资源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驱动力模型,进而为该研究区未来水资源合理规划与分配提供数据支撑。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具有观测尺度统一且分布均匀的优势,能够定量反演区域水储量变化,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遥感数据仅能对浅层地表土壤水分进行观测、水文站及气象站等空间分布不均匀、数值模型存在较差普适性等不足,为区域水资源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在对比传统遥感影像提取地表水体面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陆地区域水储量平衡方程,构建了 WGHM(WaterGAP Global Hydrology Model,WGHM)—GRACE水文变量遥感定量估算模型,提取研究区地表水储量变化(Surface Water Storage Anomalies,SWSA)及扣除采煤引起的质量变化后的陆地水储量变化(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Anomalies,TWSA),定量解算扣除采煤引起的质量变化后的地下水储量变化(Groundwater Storage Anomalies,GWSA),并通过实测地下水位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对比各水文变量的时空变化趋势,获得显着变化的水文变量。通过建立灰色斜率关联度—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驱动力分析模型,定性分析显着变化水文变量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潜在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定量确定区域显着变化水文变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权重,结果表明:(1)基于构建的WGHM—GRACE水文变量遥感定量估算模型,计算得到陕北、鄂尔多斯地区与山西地区地表水储量(Surface Water Storage,SWS)分别以0.03cm/a、0.01cm/a 速度缓慢增加,陆地水储量(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TWS)分别以-0.63cm/a、-1.10cm/a速度快速减少,TWS变化趋势远大于SWS变化趋势。(2)通过GRACE卫星及WGHM水文模型解算得到陕北、鄂尔多斯地区与山西地区地下水储量(Groundwater Storage,GWS),其与实测年均地下水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性分别达到0.72、0.88;计算得到两个地区GWS分别以-0.65cm/a、-1.16cm/a的速度减少。SWS、TWS及GWS时空变化趋势对比结果显示:同一地区GWS与TWS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具有较好一致性,GWS亏损幅度略大于TWS,而SWS呈盈余状态,证明GWS变化在TWS变化中占主导地位,是变化最为显着的水文变量。(3)通过灰色斜率关联度—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驱动力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得出:2003年~2014年,陕北、鄂尔多斯地区GWS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采煤耗水量;山西地区GWS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采煤耗水量及农业灌溉耗水量,两个驱动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均为50.00%。从主要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煤耗水量对两个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均具有显着的影响。

二、山西省水文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水文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地域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状况
    3.2 地形地貌状况
    3.3 气候水文状况
        3.3.1 气候条件
        3.3.2 水文条件
    3.4 水资源状况
    3.5 社会经济状况
        3.5.1 人口数量
        3.5.2 城市化进程
        3.5.3 经济发展水平
        3.5.4 科学技术水平
    3.6 生态环境状况
        3.6.1 生态环境质量
        3.6.2 污染排放
        3.6.3 环境保护治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关系
        4.1.1.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4.1.1.2 社会子系统分析
        4.1.1.3 经济子系统分析
        4.1.1.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4.1.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1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选取
        4.1.3.2 社会系子统指标选取
        4.1.3.3 经济子系统选取
        4.1.3.4 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
        4.1.4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
        4.1.4.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1.4.2 KMO与 Bartlett球形检验
        4.1.4.3 主成分结果分析
        4.1.5 评价指标体系二次优化
        4.1.6 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分析
        4.1.7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7.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3 指标综合权重
        4.1.8 综合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
    4.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
        4.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4.2.1.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1.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3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3.1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3.2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4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4.1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4.2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5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5.1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5.2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
        5.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演化分析
    5.3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3.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序变化
        5.3.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化分析
    5.4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度时空分异格局
        5.4.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4.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分异特征
    5.5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5.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5.5.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6.1 模型构建
    6.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度诊断
        6.2.1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6.2.2 沿黄河流域上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3 沿黄河流域中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4 沿黄河流域下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3 提升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6.3.1 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2 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3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4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5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6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7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8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9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绛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殡葬改革在乡村地区推进的需求
        1.1.2 乡村墓地与三生空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1.1.3 乡村公益性公墓规划设计体系需完善/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释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写作框架
2 理论研究与分析框架
    2.1 殡葬文化发展及影响
        2.1.1 儒释道影响下的传统殡葬文化
        2.1.2 科学生死观引导的现代殡葬文化
    2.2 墓葬园林演变及营造手法
        2.2.1 墓葬园林演变
        2.2.2 传统营造手法
    2.3 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可行性
        2.3.1 公益性公墓相关政策
        2.3.2 生态公墓建设途径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乡土景观理论
        2.4.2 生态设计理论
        2.4.3 土地适宜性理论
        2.4.4 环境行为学理论
    2.5 相关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绛县乡村墓地景观影响要素与现状问题
    3.1 绛县乡村基本现状特征
        3.1.1 绛县城乡发展及人口构成
        3.1.2 绛县村落类型与布局
        3.1.3 绛县墓地分布特征
    3.2 绛县乡村墓地自然景观要素
        3.2.1 绛县自然气候
        3.2.2 绛县地形地貌
        3.2.3 绛县山水格局
    3.3 绛县乡村墓地人文景观要素
        3.3.1 绛县墓葬文化与习俗
        3.3.2 绛县乡村墓地文化符号
    3.4 绛县乡村墓地物质景观要素
        3.4.1 绛县乡村墓地的类型特征
        3.4.2 绛县乡村墓地的空间构成
        3.4.3 绛县乡村墓地的植物种植
    3.5 绛县乡村墓地行为活动要素
        3.5.1 墓地行为活动及流线分析
        3.5.2 墓地活动空间及形式分析
    3.6 绛县乡村墓地问题总结
    3.7 本章小结
4 乡村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4.1 乡村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方向
    4.2 乡村生态公墓适宜性选址评价
        4.2.1 适宜性选址评价因子选取
        4.2.2 适宜性选址综合分级评价
    4.3 乡村生态公墓功能及场地优化
        4.3.1 公墓功能复合优化
        4.3.2 公墓用地规模估算
        4.3.3 公墓场地空间优化
    4.4 乡村生态公墓空间布局构建
        4.4.1 公墓功能分区布局构建
        4.4.2 公墓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4.5 乡村生态公墓自然景观利用
        4.5.1 景观格局保护利用
        4.5.2 视觉走廊保护利用
        4.5.3 乡土植物保护利用
    4.6 乡村生态公墓人文景观塑造
        4.6.1 公墓精神场所塑造
        4.6.2 公墓景观氛围更新
    4.7 乡村生态公墓物质景观营造
        4.7.1 墓葬形式的优化创新
        4.7.2 纪念空间的营造提升
        4.7.3 乡土材料的挖掘利用
        4.7.4 植物空间的丰富营造
    4.8 本章小结
5 绛县柴家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
    5.1 柴家坡村墓地基本概况
        5.1.1 地理环境及区位交通
        5.1.2 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要素
        5.1.3 自然景观要素及风水
        5.1.4 墓地现状分析及问题
    5.2 柴家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总体设计
        5.2.1 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5.2.2 功能性质及规模定位
        5.2.3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5.3 柴家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专项设计
        5.3.1 景观节点设计
        5.3.2 道路流线设计
        5.3.3 墓葬设施设计
        5.3.4 植物景观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4)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饮用水源安全评价
        1.2.2 饮用水源安全建设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介休市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2.1 地形
        2.2.2 地貌
    2.3 河流水系
    2.4 气象特征
    2.5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质条件
        2.5.2 水文地质条件
    2.6 森林植被条件
    2.7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8 地下水开发现状
        2.8.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8.2 地下水超采区现状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
第三章 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现状
    3.1 城区水源地
        3.1.1 基本概况
        3.1.2 保护区划分
        3.1.3 现状概述
    3.2 兴地水源地
        3.2.1 基本概况
        3.2.2 保护区划分
        3.2.3 现状概述
    3.3 水源地存在问题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
    4.1 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4.1.2 评价指标的筛选
    4.2 水源地安全评价
        4.2.1 权重计算
        4.2.2 隶属度计算
        4.2.3 模糊综合评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源安全建设措施
    5.1 水源地已实行措施
    5.2 水源地安全建设措施
        5.2.1 水量安全
        5.2.2 水质安全
        5.2.3 生态安全
        5.2.4 监控与管理安全
        5.2.5 应急能力安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煤一勘局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企业发展规划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及其流程
        2.1.1 战略管理概述
        2.1.2 战略管理流程
    2.2 战略规划相关分析方案
        2.2.1 PEST分析理论
        2.2.2 SWOT分析理论
        2.2.3 五力模型分析
    2.3 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2.3.1 企业发展战略形态
        2.3.2 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3 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原则
3 一勘局公司发展规划现状分析
    3.1 一勘局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资源状况
        3.1.3 人员结构情况
    3.2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现状
        3.2.1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3.2.2 公司“十三五”规划简况
        3.2.3 公司“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3.2.4 公司原有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3.3 公司外部环境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4 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3.4.1 国内地质勘查队伍发展现状
        3.4.2 地质勘查业投入现状
        3.4.3 地质勘查业发展前景
        3.4.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5 公司发展规划SWOT分析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机会
        3.5.4 威胁
        3.5.5 SWOT组合战略规划
        3.5.6 SWOT战略规划方向建议
4 一勘局公司发展规划制定
    4.1 发展规划定位
    4.2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4.3 规划总体目标
    4.4 产业发展规划
        4.4.1 产业布局方向
        4.4.2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4.5 科技发展规划
        4.5.1 规划目标
        4.5.2 重点工作
    4.6 安全生产规划
        4.6.1 规划目标
        4.6.2 重点工作
    4.7 市场开拓规划
        4.7.1 市场区域布局
        4.7.2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4.7.3 市场产业定位
    4.8 人力资源规划
        4.8.1 规划目标
        4.8.2 重点工作
        4.8.3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5 一勘局公司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5.2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5.3 探索投融资平台建设
    5.4 全面深化改革改制
    5.5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5.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地域景观相关研究综述
        1.2.2. 临汾-运城盆地地域景观研究资料综述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区位概况
        1.3.2. 空间范围
        1.3.3. 时间范围
        1.3.4. 研究区域选择依据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临汾-运城盆地人居环境发展沿革
    2.1. 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
        2.1.1. 聚落遗址散布
        2.1.2. 自然条件优越,山地与盆地区域森林密布
        2.1.3. 水利景观初现,简易防洪御旱水利设施出现
        2.1.4. 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盆地区域农田岛据
    2.2. 春秋战国时期
        2.2.1. 城邑体系变化
        2.2.2. 自然条件良好,周边山地森林茂密
        2.2.3. 农业进一步发展,盆地区域农田连片
    2.3. 秦汉时期
        2.3.1. 城邑进一步发展
        2.3.2. 自然条件较好,周边山地森林较密
        2.3.3. 水利技术提升,引河灌溉水利初现
        2.3.4. 农业发展迅速,山地农田垦殖形态多样
    2.4.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2.4.1. 城邑平稳发展
        2.4.2. 自然条件较好,周边山地森林减少
        2.4.3. 水利建设兴盛,灌溉和防洪水利大规模出现
        2.4.4. 农业平稳发展,农田向远山区垦殖
        2.4.5. 提倡佛道文化,寺庙祠观多有建设
    2.5. 宋元明清时期
        2.5.1. 城邑繁荣发展
        2.5.2. 自然条件恶化,森林大量减少
        2.5.3. 水利发展高潮,引水灌溉技术达到群众性阶段
        2.5.4. 农业鼓励耕种,山地区域农田垦殖增多
    2.6. 总结
3.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层次解析
    3.1. 自然景观
        3.1.1. 自然概况
        3.1.2. 山体景观
        3.1.3. 水文景观
        3.1.4. 植被景观
    3.2. 水利景观
        3.2.1. 给水水利为主的景观体系
        3.2.2. 防洪水利为主的景观体系
        3.2.3. 河道航运景观
    3.3. 农田景观
        3.3.1. 农业田地类型
        3.3.2. 农田景观肌理
        3.3.3. 农业耕作方式
        3.3.4. 农业作物种类
    3.4. 聚落营建
        3.4.1. 中心聚落营建特征
        3.4.2. 村落聚落营建特征
4. 典型聚落样本分析
    4.1. 典型村落聚落样本
        4.1.1. 许村村落—“两山夹一河一村”景观
        4.1.2. 晋掌村村落—“引泉入田,引泉入村”景观
        4.1.3. 光村村落—“小山池立风水,城、沟(林)、田”景观
        4.1.4. 闫景村村落—“四轴四池三井”景观
        4.1.5. 丁村村落—“丁字为轴”景观
        4.1.6. 泉掌村村落—“沿驿道而兴”景观
    4.2. 典型城镇聚落样本
        4.2.1. 运城城镇
        4.2.2. 新绛古城
5.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总结分析与思考
    5.1. 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格局综合分析
    5.2. 近现代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5.3. 传统地域景观传承与发展
        5.3.1. 以水为依托的自然基底保护
        5.3.2. 传统水利景观格局的保护和再生
        5.3.3. 给水与防洪共生的多功能传统水利工程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5.3.4. 村落地域景观格局的延续与创新
        5.3.5. 关键文化区域与节点的保护与转化和再生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运用地理图像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地理图像的研究现状
        1.4.2 区域认知的研究现状
        1.4.3 地理图像与区域认知的研究现状
        1.4.4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区域认知的重要性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理图像
        2.1.2 区域认知
        2.1.3 地理图像与区域认知培养的关系
    2.2 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区域认知的重要性
        2.2.1 地理图像对区域认知培养的作用
        2.2.2 地理图像与区域认知内容结合是教材重要体现
        2.2.3 地理图像与区域认知结合是高考考查重要内容
    2.3 理论基础
        2.3.1 地理教学论
        2.3.2 信息加工理论
        2.3.3 认知学习理论
        2.3.4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课堂教学评价
    3.1 评价目的
    3.2 评价原则
    3.3 地理图像教学课堂评价表构建
        3.3.1 区域认知构成要素指标划分
        3.3.2 地理图像教学水平层次划分
        3.3.3 实施评价
    3.4 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课堂教学现状评价和分析
        3.4.1 课堂教学评价案例的选取
        3.4.2 课堂教学评价案例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3.4.3 主要问题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运用地理图像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4.1 教学策略
        4.1.1 加强图像解读,建立区域空间认知
        4.1.2 丰富图像类型,深化区域特征
        4.1.3 加强图像的对比,理解区域差异
        4.1.4 综合分析图像,形成区域联系认知
        4.1.5 图文材料结合,情境创设进行区域发展与评价
        4.1.6 加强图像的用图环节,促进区域方法迁移
        4.1.7 建立完整的图像区域认知体系,完善区域认知
    4.2 教学模式探讨
        4.2.1 情境创设型的地理图像教学模式
        4.2.2 问题导学型的地理图像教学模式
        4.2.3 实践活动型的地理图像教学模式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必修3教材中体现区域认知内容的分类表
    附录2 2014 -2018 年全国卷地理图像与区域认知结合考查试题统计表
    附录3 课堂案例教学过程
    附录4 地理图像对学生区域认知培养的调查问卷
致谢

(10)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水资源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水资源监测研究现状
        1.2.2 GRACE卫星水储量监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GRACE卫星水文应用及分析方法
    2.1 GRACE卫星水文应用理论基础与处理方法
        2.1.1 GRACE卫星简介
        2.1.2 GRACE卫星水储量变化反演基本理论
        2.1.3 GRACE卫星数据处理方法
    2.2 其它分析方法
        2.2.1 最小二乘球谐分析
        2.2.2 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
        2.2.3 偏最小二乘回归
        2.2.4 精度评定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采煤对水资源影响模式分析及水文变量监测模型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自然资源
    3.2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机理
        3.2.1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的分带特征
        3.2.2 煤炭开采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3.2.3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3.3 地表水体面积提取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3.1 全球陆地/水体掩膜产品MOD44W
        3.3.2 地表水体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4 水文变量遥感定量估算模型构建
        3.4.1 区域水储量平衡方程
        3.4.2 模型构建及所采用的数据
    3.5 本章小结
4 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1 SWS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1.1 SWS变化特征分析
        4.1.2 SWS空间特征分析
    4.2 TWS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2.1 TWS变化特征分析
        4.2.2 TWS空间特征分析
    4.3 GWS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4.3.1 GWS变化特征分析
        4.3.2 GWS空间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强度煤炭开采区地下水储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1 驱动因素
    5.2 GWS变化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5.3 GWS变化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山西省水文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D]. 唐家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3]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绛县地区为例[D]. 赵茜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及建设研究[D]. 翟小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中煤一勘局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研究[D]. 张质坚.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临汾—运城盆地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宋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运用地理图像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的教学研究[D]. 何俊霞. 广州大学, 2019(01)
  • [10]高强度煤炭开采区水储量遥感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D]. 陈绪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标签:;  ;  ;  ;  ;  

山西省水文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