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建德育新格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展

上海,构建德育新格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展

一、申城,构建德育新格局——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礼(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1](2020)在《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开展各项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教育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强音。2008年,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纲要》实施以来,在全国中小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团结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践层面和研究层面都较为欠缺。本文以北京市M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其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该校更好地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为东部地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作了梳理。本文第一章运用文本分析法,介绍了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概况,分别从北京市社会文化概况、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概况和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施的情况和效果三方面层层展开。本文第二章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借鉴泰勒原理,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和保障措施五方面对M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M小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为主体,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和教育保障为核心、以环境、课程和活动为载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模式。本文第三章,基于前两章的分析和研究,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也对东部地区其他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借鉴。针对教育目标得出:(1)要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对象的普遍性;(2)注重民族团结意识、能力培养的统一性;(3)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适用性。针对教育内容得出:(1)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2)有效选择、规范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校园。针对教育途径得出:(1)综合实践“环境+课程+活动”模式;(2)合理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平台。针对教育评价得出:(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2)确保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评价;(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和监督。针对保障措施得出:(1)政府加大经费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2)学校加强制度保障和队伍建设保障;(3)家长和学校做好家校协同保障;(4)社会各界合力提升环境保障。

陈之腾,潘晨聪[2](2019)在《综改奋进时 《上海教育》杂志视角下的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2014年上海率先全面启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深化部市战略合作,形成支持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部市合力;加强统筹谋划与顶层设计,明确改革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分类分步推进实施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任务。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有力统筹下,依托部市教育综合改革年度会商机制的有力支持,我市教育综合改革按照2018年初审议通过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2018年工作要点》部署有

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3](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上海少先队40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上海市委、团中央和上海团市委、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少先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推动了新时期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现介绍以下40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创新工作与活动项目。

原黎黎[4](2017)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明确提出,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不仅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院校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使之达到传统教育模式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同时也须全方位认识和审视新媒体,掌握其传播规律和特点,认清新媒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负面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克服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本选题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全面把握,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了深入分析,进而探求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媒体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的,既表现在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状态之“新”,又表现在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之“新”。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较,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状态的即时性、传播主体的交互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全面性三方面的特征。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新媒体必将伴随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必将伴随传统媒体行业发展逐步式微而走向媒体融合态势。崇高理想信念可以激励人们为着美好目标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奋力开拓。反之,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的崇高属性,人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具体内容方面,理想信念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深刻把握理想信念教育所具有的历史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特性。第二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但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中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清晰、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取向不明确等不能忽视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受到了文化思潮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资本主义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阻碍了大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具体表现为,受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影响,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由于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马列经典理解不够和对大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等问题,施教工作者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动性不充分;受西方文化、传统腐朽文化以及市场逐利文化等亚文化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受国际政治趋向多极化、经济趋向全球化、文化趋向多元化的影响,高等教育适应理想信念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不足;受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教育效果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价值不明显。第三部分,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影响。就消极影响来看,借助新媒体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摇了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的尊重;借助新媒体围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的正面言论动摇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借助新媒体大肆抨击爱党爱国言论动摇了大学生对崇高信仰的坚守;借助新媒体抨击保持课堂正常秩序传播正能量的倡议动摇了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借助新媒体操纵社会舆论导向动摇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可见,新媒体背景下,“微”传播世界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甚嚣尘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任务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新媒体也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相互交往搭建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借助新媒体传播实现了教育的无缝隙,借助新媒体传播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借助新媒体传播推进了教育的无差别,借助新媒体传播展现了教育的多层次等五个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主动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新媒体平台,将传统的“我来讲”变为“你来讲”、“大家一起讲”,将大学生由教育受众变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参与者甚至是素材提供者,将理想信念教育延伸到大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出发,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使教育过程中多种要素合理配置,提高新媒体对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第四部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尽管对高校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为高校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第一,开拓新媒体空间弘扬红色文化深化主题教育,让红色文化涤荡灵魂塑造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让理想信念成为火炬和灯塔照亮大学生前行之路;第二,完善教育机制树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思维,构建和完善与新媒体相适应的领导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监督及舆情分析应对联动机制等工作保障体系,通过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新媒体素养来提升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水平。第三,在新媒体领域中坚守崇高信仰坚定文化自信,让大学生的理想之树枝繁叶茂信念之花色彩缤纷,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激活者、继承者和弘扬者。第四,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效课堂充实理论自信,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研究,推进和完善教与学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积极培育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借重与热爱,进而达到大学生主动参与的实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五,在新媒体传播中秉持阵地意识培育核心价值,坚守阵地意识以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把握教育主旋律,牢牢掌握课堂及校园传播媒介的主动权,提升宣传引导素材的质量和水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和遵循。总之,运用创新思维,充分发掘新媒体的内在力量,以之为通道和动力,融合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环节,必将走出一条新媒体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戴晓蕾[5](2017)在《上海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服务的均等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它与社会、与人都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也是很多学者喜欢研究的方向之一。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始阶段,它承担着“启发”和“奠基”等重要任务。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教育服务体系中较薄弱的一个部分。随着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不断提升,大规模的人口起伏与迁移现象开始出现。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域之一,流动人口数量每年提高,学前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是当前学校区域均等化发展的新挑战。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笔者从目前上海市学前教育的情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于幼儿园的一系列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包括管理者、教师、家长,从而收集许多第一手资料,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呈现,力求梳理各种情况,并且分析清楚各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发展的逻辑,从而追溯问题的根本,找准解决方法。为未来阶段上海市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最先从学前教育普及率、优质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学前教育均等化现状、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存在的多种模式(学区集团化、名优师资流动、委托管理、大学办附属学校)等方面出发,对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进行呈现。其次从教育资源、经费投入、发展水平、教育机会等方面对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不均等进行了因素分析: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引发了区域间、城乡间不少儿童想要获取学前教育资源时却得不到平等的供给机会,学前教育没有投入大量的经费,学前教育教师待遇偏低导致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的入门门槛不同、教育资金补助不同、师资结构不同导致了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均等;城市教育资源容量有限,积分政策设立门槛导致了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有(形成)稳定的协作机制,建立政府规范学前教育的协作体系;加大幼儿园的资金投入,包括教科研经费、教师工资待遇、扶植农村与民办幼儿园;拓展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

施洪亮[6](2017)在《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文中研究表明高中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当前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如何提升内涵、深化改革与发展,也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择了以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为论文选题。论文首先围绕选题进行了文献梳理,提出了不同于特点、特色的学校特质概念。特质是指一所学校整体上所具有的内在独特品质和呈现出来的独特型态,具有相对稳定性、整体弥漫性和表里统一性。特质由学校内生、积淀渐成,它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及发展策略中,呈现在学校的组织形态、制度及各项活动和环境中,体现在教师队伍的精神状态及行为方式上,其教育价值与成效,最终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质量、精神面貌与个性品质集中呈现。在明确了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长时段、分阶段为纵轴,以学校发展内外环境、关键事件、基本策略和特质发展状态为横轴,纵横交织的分析个案的框架。进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对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近60年学校发展中生成的特质及其内生过程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了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路径,包括:特质萌芽期(特质以全息"基因"的方式生成)、文革逆境期(特质隐而不显)、第二次腾飞期(特质初步形成,在学校多领域得到体现)、转创特色期(因校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特质开始游离)、第三次腾飞期(特质在积淀中丰富成熟,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得到体现)和提升自觉期(有意识提炼,特质凝聚为"追求卓越"的自觉认识,努力使学校教育的诸方面都发生更高层次的发展)等六大阶段。通过个案研究的具体分析,本论文提出了对普通高中特质内生力路径具有一定普适价值的若干思考与建议。首先,学校特质是"内生"的,不是"外加"的,它往往先蕴含于具有整体性的全息式基因中。其次,学校特质是持续内生、长期积淀形成的,不是短期效应,一般需经数十年转化、发展、整合、深化,才能渐成校内共识、校外认同的鲜明的"学校特质"。其三,学校特质的内在发展路径是学校特质在内部生成并发展的过程记录,发展的动力主要靠内生力,不是仅由外力推动或外部环境造成的,内力要善于辨识、转化外力,不能排斥外力,亦不能随外力摇摆。其四,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学校自我"的清晰意识、策略行动、阶段形成,并实现自我累进与突破等方面,每个阶段的发展最终会提升为自觉的内生机制,使学校发展阶段持续,呈现自觉、主动的自组织状态。

刘群[7](2017)在《上海市社区学院建设的背景、特点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社区学院是现代社区建设的产物,主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覆盖全区域、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平台,指导本地区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自1993年上海市提出筹建社区学院以来,上海市积极探索社区学院建设,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社区学院建设发展方式,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对其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反思,对于促进社区教育和社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袁园[8](2015)在《策展理念下桂林公共美术展览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繁荣的发展契机,艺术作品通过展览、博览会等形式进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艺术学科建设中博物馆学、美术馆学、展览策划学等研究方向日益成为热门学科,重点围绕展览策划、展馆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学者及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因此,美术展览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综合类型项目将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桂林市荣获“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这个曾在抗战期间赫赫有名的“抗战名城”又一次受到世人的瞩目。从桂林近现代文化历史变迁可以看到,桂林文化在新旧时代的战争洗礼与文化选择进程中进行了积累沉淀,使桂林呈现出厚重而深沉的文化精神,如何有效运作策展理念展现高质量展览,为桂林文化艺术发展带来崭新面貌,如何更好呈现美术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将现代文化全新构建于公共场所与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中,如何为人们群众提供广泛参与的展览平台,满足桂林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为桂林美术展览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现实性和必要性。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人文风貌和文化底蕴,其历史文化仍然保留在城市痕迹中,公共美术展览更能体现桂林深厚的艺术文化精神。本文以策展理念为切入视角,通过全面梳理桂林公共美术场馆(主要以桂林美术馆、桂林博物馆和桂林展览馆为研究对象)新世纪以来的展览信息,以计量统计法将展览数据予以了理性分析,以图表形式鲜明呈现现阶段桂林美术展览发展进程中的六个瞩目特征,分析其在美术展览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对引进策展形式后的展览面貌进行探析,并凝练了策展理念下桂林美术活动出现的变化特点,分析由此引发的积极作用和社会影响,并提出桂林合理可行的策展模式,以期进一步优化桂林策展方式,促进艺术家团体与市场的良性循环,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形象,真正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选题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策展和策展理念进行了定义,阐述本文的研究范畴:第二章主要是梳理桂林美术展览的发展概况,通过溯源桂林近代美术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探析桂林美术展览的发展现状,“以问题带研究”的方法提炼现阶段美术展览的基本特征,并揭示现阶段桂林展览形式和作品风格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求策展对桂林美术展览及其活动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是主要是论述桂林美术展览策展理念的面貌,从展览策划、策展人、策展团队和展览效应几方面展现策展引发的积极作用和社会影响,进而探究引进策展理念和应用后桂林美术活动出现的变化特点;第四章是桂林策展机制模式的探索及现实意义,以策展、地域文化精神、文化品牌意识、媒介平台和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对桂林策展方式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措施建议,以此建构策展机制新模式,助力桂林美术展览新发展,推进桂林文化艺术传播与推广,全面提升桂林城市文化形象。

黄艳华[9](2014)在《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文中认为近代上海是我国近现代设计的发祥地,最早的报纸广告、霓虹灯广告、广播广告以及中国首个广告业同业公会均诞生于上海。在众多的设计类别中,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实践尤为突出,多样化的设计题材、瑰丽多姿的设计图式,勇于革新的设计先驱,具有混合特质的设计风格等,都成了本文意欲展现的风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并不局限于对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具体个案的分析、梳理,而是将设计所处的时代、都市、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变迁和历史事件相联系起来考察和分析。在探寻上海近代平面设计历史的逻辑规律和发展态势的同时,有重点地展开不同的平面设计品类特征和演变规律的追查,对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试图找出其发展的关键点、矛盾点,尽可能的呈现出平面设计发展的前后更迭、起承转合以及突出的阶段性标志。将设计行为放置到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展现出上海近代平面设计从形态、元素、结构到价值取向上与西方设计的不同,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上海视觉形式提供了从设计到文化的途径。俯瞰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版图,不难发现每一次平面设计的重要历史转折点都伴随着相应的城市的演进,如近代上海出版业的辉煌造就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繁荣;近代商战的博弈诱发了报刊广告设计、商标设计及包装设计的大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行业的兴盛促进了海报设计的昌兴等。基于上述发展态势,本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大致如下:全文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萌芽状态,包括“大上海的崛起”、“印刷术的革新与纸媒体的风行”、“上海设计工业的雏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说明了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生的,必要的经济环境的形成、大众平面媒体环境的形成,以及近代上海设计格局初步形成三方面因素,从中寻找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肇因。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体,用详实、丰富的资料,展示出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主要形态。分别是“商业审美趣味下的月份牌设计”、“国货运动与与商标、包装设计”、“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报刊广告设计”、“图案字设计”、“传播新文化的装帧设计”共计五个部分。运用从一般到个别这一研究方法,每一部分的分析都包含了近代上海平面设计某一主要门类的整体情况,同时也兼顾到具体典型个案的叙述,每一部分的叙述都力求既展现出这一类别设计在近代时期的主要样貌,同时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设计个案,呈现出这一设计类别在近代时期的独特性。最后一个阶段,尝试着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风格演进中,进一步总结出近代上海的“上海样”设计风格的形成。全文论述紧紧围绕着近代上海平面设计这一主题而展开,从发展原因到设计形式、内容、风格形成的探究;从近代都市环境到人与设计的互动关系的探寻。有层次的论述了上海近代时期,都市发展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与推动。最后,本文着重于探讨“海派设计美论”的经验与影响。主要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实践中所取得成果总结出,近代平面设计的拓荒性、实践性、先驱性等意义,以及由其奠定的上海独具的“海派”设计风格。并进一步指出,这一风格对于现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的重要意义。

刘春朝[10](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二、申城,构建德育新格局——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申城,构建德育新格局——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二) 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需要
        (三) 个人学习经历及研究志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研究
        (二)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族团结
        (二) 民族团结教育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第一节 北京市的社会及文化概况
    第二节 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一、北京市教育概况
        二、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第三节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概况
        一、M小学简介
        二、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情况
        三、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效果
第二章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调查
    第一节 教育目标
        一、多元共生 各具色彩
        二、多元文化尊重包容
        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第二节 教育内容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
        三、借鉴世界优秀文化
    第三节 教育途径
        一、环境创设
        二、课程滋养
        三、活动熏陶
    第四节 教育评价
        一、“七彩班级”集体评价机制
        二、“民族章”个体评价机制
    第五节 保障措施
        一、各级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二、各“口”分工提供团队保障
        三、各项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四、各界资源提供环境保障
第三章 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经验研究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同标的经验
        一、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对象的普遍性
        二、注重民族团结意识、能力培养的统一性
        三、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适用性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经验
        一、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
        二、有效选择、规范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校园
    第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经验
        一、综合实践“环境+课程+活动”模式
        二、合理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平台
    第四节 民族团结教育评价的经验
        一、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
        二、确保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评价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和监督
    第五节 民族团结教育保障的经验
        一、政府加大经费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
        二、学校加强制度保障和队伍建设保障
        三、家长和学校做好家校协同保障
        四、社会各界合力提升环境保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重点难点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含义
        (二)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三)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内容及特征
        (一) 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三)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一) 正向认同群体占据主流
        (二) 偏向认同群体值得关注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施教育的能动性不充分
        (二) 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烈
        (三) 教育环境的推动力不明显
        (四) 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不够足
        (五) 教育效果的实践性不突出
第三章 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 借助新媒体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 借助新媒体围攻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三) 借助新媒体抨击爱党爱国的正面言论
        (四) 借助新媒体鼓吹课堂教学自由化倾向
        (五) 通过控制新媒体来操纵社会舆论导向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 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实现了教育的无缝隙
        (三) 借助新媒体传播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四) 借助新媒体传播推进了教育的无差别
        (五) 借助新媒体传播展现了教育的多层次
第四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开辟新媒体空间弘扬红色文化深化主题教育
        (一) 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
        (二) 深化主题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二、完善教育机制树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思维
        (一) 完善教育机制,确立保障体系
        (二) 树立媒介思维,提升媒介素养
    三、在新媒体领域中坚守崇高信仰坚定文化自信
        (一) 坚守崇高信仰,筑牢思想堤坝
        (二) 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人文底蕴
    四、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效课堂充实理论自信
        (一) 打造高效课堂,推进全员参与
        (二) 充实理论自信,提升思想境界
    五、在新媒体传播中秉持阵地意识培育核心价值
        (一) 秉持阵地意识,把握主导旋律
        (二) 培育核心价值,促进自觉遵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上海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前教育的内涵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界定
        三、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定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第二章 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模式
    第一节 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一、学龄前三年教育完全普及
        二、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充足
        三、学前教育均等化明显改善
    第二节 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存在的多种模式
        一、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二、名优师资流动
        三、委托管理
        四、大学办附属学校
第三章 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不均等及原因
    第一节 区域间、城乡间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均等
        一、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足
        二、学前教育服务的机构区域分布不均等
    第二节 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
        一、学前教育投入的资金偏少
        二、学前教育教师待遇偏低
    第三节 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均等
        一、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的入门门槛不同
        二、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的教育资金补助不同
        三、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的师资结构不同
    第四节 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一、城市教育资源容量有限
        二、积分政策设立门槛
第四章 上海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管理策略的分析
    第一节 加强学前教育资源的整合
        一、建立稳定的协作机制
        二、改善现有模式
        三、优化模式组合
    第二节 加大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一、加大教学科研的经费
        二、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第三节 促进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
        一、重点扶植乡村公办幼儿园
        二、因地制宜设立民办幼儿园
        三、合理吸收外来人口子女
    第四节 教师培训机制
        一、完善培训基地
        二、拓展培训体系
    第五节 完善监督机制
        一、监督部门
        二、监督形式
        三、监督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核心问题的提出
        (二) 问题提出的实践背景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学校特质
        (三) 内生发展路径
    三、文献述评
        (一) 中国近40年高中教育改革发展过程述评
        (二) 关于学校特色及特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述评
        (三) 关于学校发展及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路径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过程
第二章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理论初探
    一、学校特质概念的理论架构
        (一) 学校特质概念的由来
        (二) 学校特质的内涵解读和分析框架
    二、学校内生力和内生发展路径简析
        (一) 学校内生力的概念解读
        (二) 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
    三、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第三章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个案解读(上)
    一、特质萌芽期(1958-1965)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 关键事件
        (三) 基本策略
        (四) 学校特质发展状态及评析
    二、文革逆境期(1966-1976)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 关键事件
        (三) 基本策略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三、二次腾飞期(1977-1990)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 关键事件
        (三) 基本策略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第四章 华东师大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个案解读(下)
    一、转创特色期(1991-2001)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 关键事件
        (三) 基本策略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二、三次腾飞期(2002-2010)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 关键事件
        (三) 基本策略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三、提升自觉期(2011至今)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二) 关键事件
        (三) 基本策略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第五章 二附中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再思考
    一、二附中学校特质的基本表现
        (一) 站在时代浪尖,敢为人先、勇于自我突破的改革魄力
        (二) 尊重学术、自由民主、实事求是,按教育本真办学的大学附中气质
        (三) 在优势背景下坚持向内用力,用研究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卓越师生
        (四) 在逆境中转危为机、愈挫愈勇、奋斗制难的智慧力量
        (五) 开放大气、放眼全球,兼济天下,携手同行共担当的气度
        (六) 以人为本,爱在二附中,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
    二、二附中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基本经验
        (一) 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选择
        (二) 二附中学校特质内涵理解的提升
        (三) 二附中特质发展路径的独特性思考
    三、个案研究的所得所思
        (一) 如何提升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价值品位?
        (二) 学校特质研究之于教育集团化有何积极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附件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上海市社区学院建设的背景、特点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社区学院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实践背景
二、上海市社区学院建设的特点
    (一)发展推进快速
    (二)职能定位科学
    (三)管理体制规范
    (四)办学特色鲜明
    (五)保障完备有力
三、上海市社区学院快速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二)注重工作机制创新
    (三)注重教育资源开发
    (四)注重理论实践研究

(8)策展理念下桂林公共美术展览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及范围
一、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
    (一) 公共美术展览的相关概念
    (二) 策展与策展理念
二、桂林美术展览发展概况
    (一) 桂林近现代美术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桂林美术展览发展现状
        1. 展览场所的分布情况
        2. 美术展览的基本特征
    (三) 桂林展览方式及作品风格特点
三、策展理念下桂林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 解析桂林策展模式
        1. 策展理念明确展览的艺术面貌
        2. 策展人决定展览方式
        3. 展览效应助力公共服务教育
    (二) 策展理念下桂林美术活动的变化特点
        1. 引进策展理念初见成效
        2. 团体协会互动活跃
        3. 推动女性艺术的繁荣
        4. 公众审美需求不断升温
        5. 艺术投资势头上升
四、桂林美术策展模式探析及现实意义
    (一) 桂林策展模式探索
        1. 构建可持续的策展模式
        2. 凝练作品的文化精神
        3. 树立展览的文化品牌意识
        4. 拓展媒介信息平台
        5. 整合公共服务资源
    (二) 桂林推行策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1. 促进艺术家团体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2.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3. 促成区域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
致谢

(9)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前人研究成果
    2、核心概念的界定
    3、研究意义与时间界定
    4、研究目的与方法
    5、基本研究框架
近代平面设计的启蒙(1843-1905)
    第一章 “大上海”的崛起
        1.1 大都会的诞生
        1.2 近代上海工商企业
        1.3 近代上海的商业市场环境
    第二章 印刷术的革新与纸媒体风行
        2.1 近代印刷术的变迁
        2.2 近代传媒重镇的形成
        2.3 视觉启蒙——图像的普及
    第三章 上海设计工业的雏形
        3.1 近代设计观念的演进
        3.2 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3.3 广告公司与设计团体
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1905-1949)
    第四章 商业审美趣味下的月份牌设计
        4.1 月份牌解密
        4.2 月份牌分期
        4.3 作为广告招贴的月份牌画
        4.4 月份牌美女图像意象建构解析
        4.5 月份牌“摩登”效应——近代化的“助推剂”
        4.6 “圣化”到“世俗化”的审美趣味的转变
        4.7 月份牌的创作队伍
    第五章 国货运动与与商标、包装设计
        5.1 近代商标设计发展的背景
        5.2 商标图形设计
        5.3 文字商标设计
        5.4 爱国主义情怀下的商标设计
        5.5 包装设计与材料
    第六章 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报刊广告设计
        6.1 消费主义狂潮的到来
        6.2 近代报刊广告设计的流变
        6.3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设计
        6.4 抗战前夕画黑白画的人
    第七章 “似字非图”的图案字设计
        7.1 “百变千面”的期刊名称字体设计
        7.2 广告设计中的图案字
        7.3 《良友》与图案字
    第八章 传播新文化的装帧设计
        8.1 近代装帧之美
        8.2 近代书刊的封面画
        8.3 人性化阅读的排版
        8.4 近代装帧设计先驱
        小结
    第九章 “海派”设计风格的奠定与影响
        9.1 平面设计观念的近代化
        9.2 平面设计风格的近代化
        9.3 “海派”设计风格的奠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东方画报》标题设计演变图
附录二:《PostMercuryDirectory》广告公司信息抽查统计表
附录三:近代上海装帧设计家一览表
附录四:上海近代平面设计史大事年表(1843--1949)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10)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4 小结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3.4 经验和启示
    3.5 小结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4.5 小结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1 访谈主要目的
    5.2 访谈方案设计
    5.3 访谈资料分析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6 小结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3 小结
7 案例剖析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局限性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申城,构建德育新格局——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礼(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D]. 刘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综改奋进时 《上海教育》杂志视角下的上海教育综合改革[J]. 陈之腾,潘晨聪. 上海教育, 2019(09)
  • [3]改革开放40年上海少先队40事[J]. 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 少先队研究, 2019(01)
  • [4]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D]. 原黎黎.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7)
  • [5]上海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 戴晓蕾.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6]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D]. 施洪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上海市社区学院建设的背景、特点与启示[J]. 刘群.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01)
  • [8]策展理念下桂林公共美术展览方式研究[D]. 袁园.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9]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D]. 黄艳华. 上海大学, 2014(02)
  • [10]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上海,构建德育新格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巡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