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和江汉三次油页岩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研究

茂名和江汉三次油页岩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研究

一、The carbon isotope study of biomarkers in the Maoming and the Jianghan tertiary oil shale(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慧[1](2021)在《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描述地学信息的参数种类多样,各种参数相互影响、关联,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兼顾各类参数。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挖掘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球化学意义,为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提供可靠依据。在研究中,要根据地质背景、原油特征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济阳坳陷是一个多期多源成藏的复杂含油气系统,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油气最为丰富,它们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同时各自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本论文是在总结前人对济阳坳陷中部凹陷油气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原油特征,采用不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和混源解析。东营凹陷主要有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套烃源岩。其中,沙四上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较高、密度分层稳定,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经历了多期生烃过程,可产生大量低熟至成熟的原油。而沙三下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降低,还原条件变弱,但水体深度较大、湖泊的生产率较高;且生烃过程单一,仅产生成熟原油。对来自东营凹陷不同油田的57个原油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选取了原油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东营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四组。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南部缓坡带王家岗油田孔店组储层,其烃源岩较为特殊,沉积于还原性咸水分层水体环境,有机质中有大量经微生物改造的陆源高等植物或特殊藻类输入,能产生大量蜡质,目前未发现与之对应的烃源岩,该组可能为来自于沙四上段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混源油。II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附近和南部斜坡带东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于强还原分层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多于原核生物(细菌),成熟度低于其他组,是典型的低熟油;根据地质背景和油源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原油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II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东营凹陷西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次氧化-氧化的湖相环境,生源为藻类物质和原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与沙三下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V组原油分布范围较广,原油中与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相关的参数变化较大,在生物标志物参数散点图上较为分散,成熟度相关的参数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属于混原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发现,该组混源油有三个端元,分别对应于沙四上段低熟烃源岩、沙四上段成熟烃源岩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混原油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6%和43%。沾化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对来自沾化凹陷中部和南部不同构造单元的65个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交替最小二乘法对原油进行混源解析发现,沙四上段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渤南洼陷中部原油的贡献比例接近于1:1,渤南洼陷南部、西部和孤北洼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下段烃源岩;义和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两套烃源岩对该地区原油的贡献率接近于1:1;孤岛凸起的原油多处于成熟阶段,但来源变化较大;罗家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成熟度较低,主要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孤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区,油气来源复杂。在孤东油田选取了31个样品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原油进行分类,发现该地区原油可分为四类,I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相一致;II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中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与黄河口洼陷东三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II组原油的分布最广,已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且经历过细菌改造,对应于黄河口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IV组原油属于低熟油,烃源岩沉积于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为藻类,可能是黄河口洼陷沙一段烃源岩。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或混源解析,为济阳坳陷中部油气勘探提供更多资料,对研究区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李金国[2](2021)在《依兰盆地始新统达连河组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依兰盆地始新统达连河组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实测、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达连河组岩石磁学、古地磁学及古气候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达连河组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岩石磁组构为典型流水作用下的沉积组构。古地磁交变退磁测量区分出了明显正极性和极性反转。在地理坐标下,平均方向为Dg=357.1°,I=59.2°,k=13.1,α95=6.6°。在地层坐标下,Ds=1.9°,I=56.2°,k=11.3,α95=5.7°。达连河组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水平下通过了C级倒转检验。古地磁极位置为:λp=80.4°N,φp=300.2°E,dp/dm=5.9/8.2;视古纬度为Φ古=36.8±7.0。磁倾角发生了浅化,校正后古地磁极位置为:λp=83.0°N,φp=138.8°E,dp/dm=8.3/9.7;古纬度为Φ古=53.1±9.0°,在95%置信水平下,与现今纬度一致,依兰盆地在达连河组沉积形成以来未经历明显的纬向运动。在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将达连河组古地磁磁极性倒转序列与国际地层磁极性倒转序列对比结果表明:下部含煤-油页岩段对应国际地层伊普里斯阶(Ypresian),年龄为56.0Ma—47.8Ma。中部油页岩段与国际地层卢泰特阶(Luteian)相对应,年龄为47.8Ma—41.2Ma。上部砂页岩段对应国际地层巴顿阶(Bartonian),年龄为41.2Ma—37.8Ma。有机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结果表明:依兰盆地始新世气候演化呈现始新世早期为温暖湿润气候,到始新世中晚期气候出现明显变冷趋势,这与自始新世早期到中晚期,全球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过渡的气候演化特征相一致。同时,依兰盆地不同阶段的气候变化对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矿产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下部含煤-油页岩段(早始新世)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沉积物呈现高TOC(平均值为39.44%)、高TOC/TS(平均值为53.03)、负偏有机碳同位素(平均值为-26.57‰)以及高TOC/TN(平均值为35.15)的特点,温暖湿润的气候与陆生高等植物的有机质来源是下部含煤-油页岩段形成厚层煤的重要因素。基准面周期性的上升与下降导致沉积环境在湖泊和泥炭沼泽之间变换,在沉水、挺水植物、浮游生物的有机质输入的影响下,与陆生高等植物的混合有机质来源是形成油页岩、泥岩的关键因素。中部油页岩段沉积初期(中始新世早期)仍然延续了早始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沉积物表现为高TOC(平均值为4.97%)、较高TOC/TS(平均值为15.00)、相对负偏有机碳同位素(平均值为-25.58‰)以及较低TOC/TN(平均值为3.40)的特点。温暖湿润气候和水生植物和藻类体占据主导的有机质来源是形成油页岩的重要条件。始新世中晚期气候持续变冷,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湖盆整体抬升,沉积物向湖中心进积,形成上部砂页岩段。

刘招君,孙平昌[3](2021)在《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形成环境与成矿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近10年来,油页岩勘探开发和成矿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作者在前期研究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概要总结了中国陆相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和成矿机制。总体表明,油页岩易形成于相对较高的O2和低CO2浓度的大气背景下,具有4个主要成矿期次;盆地内构造和古气候协同控制油页岩的矿床规模,补偿环境易于形成深水油页岩,而过补偿环境沉积浅水油页岩;深水油页岩沉积于半深湖和深湖环境中,湖底均处于贫氧—缺氧的状态,生物生产力为控制油页岩品质的关键因素,有利条件的持续时间和低含氧区范围决定油页岩矿床的规模;浅水油页岩沉积于湖沼环境中,富营养化和浊水藻型湖泊是沉积油页岩的前提,湖泊自身恢复和古气候调节作用导致油页岩厚度小、横纵向非均质性强;部分地质事件,缺氧、火山活动和热液、海侵,有助于提高生物生产力和形成缺氧环境,促进油页岩沉积。基于油页岩形成环境归纳,总结出深水和浅水油页岩成矿机制。进一步结合中国大陆区域构造演化,认为中国油页岩时空分布主要受控于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肖洪[4](2020)在《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冀北-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沉积地层,有利于开展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等研究。大量的原生液态油苗和固体沥青的发现,展示了元古宇超古老油气资源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但受地质样品、地质资料、实验分析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对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论文通过对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冀北-辽西地区元古宙古海洋沉积环境和沉积有机质生物组成,并明确了典型古油藏的油气来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恢复了中元古界烃源岩的生烃史,厘定了古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重建了古油藏的成藏演化历史,揭示了超古老油气藏成藏规律。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黑色泥质白云岩和洪水庄组黑色页岩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极好,处于成熟-高成熟热演化阶段。下马岭组页岩在宣隆坳陷成熟度低且有机质丰度高,但在冀北-辽西地区受早期岩浆侵入的影响而过早失去生烃能力。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高于庄组沉积期盆地处于半封闭状态,水体较浅,盐度较高,浮游藻类较少,以蓝细菌等耐盐的低级菌藻类为主,且底栖宏观藻类繁盛。而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沉积期水体较深,盐度较低,以蓝细菌、细菌和浮游生物为主。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烃源岩中普遍含高丰度的C19-C20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18-C33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重排藿烷,可能代表了某种或多种特征性的菌藻类的贡献,而该类生物在高于庄组沉积期不繁盛,可能是受高盐度分层水体条件的遏制。综合储层岩石手标本、薄片显微观察以及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等分析,明确了XL1井雾迷山组和H1井骆驼岭组上段砂岩油藏为高于庄组烃源岩供烃,SD剖面雾迷山组、JQ1井铁岭组和H1井骆驼岭组下段砂岩油藏为洪水庄组烃源岩供烃,而LTG剖面下马岭组沥青砂岩则具有明显的混源特征。此外,辽西坳陷至少经历了两期生烃三期成藏。第一期为高于庄组烃源岩生烃,主要发生在1500~1300 Ma,第二期为洪水庄组烃源岩生烃,时间为250~230 Ma。第一期成藏时间为高于庄组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1500~1300 Ma),油气在下马岭组、铁岭组和雾迷山组等储层中聚集成藏。第二期成藏时间为465~455 Ma,为早期古油藏遭受破坏后,油气调整进入元古宇至奥陶系圈闭成藏。第三期成藏时间为240~230 Ma,油气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可在元古宇至三叠系储层中聚集成藏,该期油气藏受构造破坏程度较弱,具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为研究区古老油气资源勘探的首选目标。

张玉娇[5](2020)在《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作为济阳坳陷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极高的勘探潜力。由于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伴随有油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使得该地区油气源对比具有复杂性。前人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对油气储层及其对应烃源岩的确认和分布关系,直接影响到油气资源的预测和勘探方向,因而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的纵向深入研究和横向对比,对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和GC/MS、GC-IRMS检测技术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共计10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中,对19个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通过尿素络合进行了分离处理,确保这些样品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达到单体碳同位素检测限且不受UCM鼓包的影响。对102个样品所做的分析包括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和异构/环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两个凹陷原油各自的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以及成熟度。东营凹陷饱和烃明显高于沾化凹陷的饱和烃含量,两个凹陷的芳烃组分含量很接近,非烃组分东营凹陷比沾化凹陷较高,沥青质组分沾化凹陷比东营凹陷高。两个凹陷的CPI变动范围都<1.2,原油正构烷烃中奇偶优势不明显。其次,二者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范围为n-C12n-C37,呈单峰态和双峰态分布,主峰碳以C23-C24或C25C27为主。东营凹陷的样品都呈植烷优势,而沾化凹陷的样品部分是植烷优势,部分是姥鲛烷优势,说明两个凹陷的生油环境有所不同。虽然两个凹陷都有遭受生物降解的样品,但是降解效果明显不同:东营凹陷被生物降解后的样品以植烷为主峰,姥鲛烷以及其它类异戊二烯烷烃次之,甾类和藿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低;而沾化凹陷受到生物降解以后的样品,类异戊二烯烷烃相对含量较低,饱和烃中残余化合物以C30藿烷为主峰,其它藿类化合物次之。这说明沾化凹陷生物降解作用更强,可能是由于区域差异导致的微生物不同,或者原油性质的不同导致最终生物降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根据原油饱和烃、芳烃、单体烃碳同位素中多项地球化学指标特征,东营凹陷原油的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以藻类为主,陆源高等植物和藻类混合来源为辅,沉积于强还原性环境,水体含盐度不等,主要沉积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沾化凹陷原油的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以陆源高等植物和藻类混合来源为主,纯藻类或纯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不多,大部分沉积于强还原性环境,少部分沉积于弱还原性环境,主要分布于咸水-半咸水湖环境。利用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各31个原油样品的35个地球化学指标,通过R语言实现了对两个凹陷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将东营凹陷原油样品划分为5个族群I-V,将沾化凹陷原油样品划分为4个族群I-IV。通过对比两个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一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原油族群I、IV、V,可能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原油族群III可能来源于沙三段源岩,原油族群II具有混源特征;沾化凹陷原油族群I可能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原油族群II、IV可能来源于沙三段源岩,原油族群III具有混源特征。利用生物降解原油样品的单体烃同位素与碳同位素平均值,做相似性比较,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生物降解原油样品可划分进不同的原油族群,表明碳同位素特征与原油分子特征一样,可反映油源信息并进行族群划分。本文综合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数学统计学原理、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方法,化学计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族群划分。原油族群的划分结果,可为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魏雪莹[6](2019)在《重点地区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条件的地球化学标志》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湖盆沉积速度快,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富有机质页岩非均质性研究,本文以东营凹陷FY1井、沾化凹陷L69井、江汉盆地BYY2井及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Bin1井为研究对象,用有机地球化学与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非均质性进行表征,明确上述四个地区烃源岩TOC较高,生烃潜量好,有机质丰度高,其中鄂南地区Bin1井TOC最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型,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研究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沉积环境的湖相泥页岩的形成条件,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可知,蚌湖洼陷潜三4段为高盐、缺氧强还原的咸湖沉积,气候干旱;济阳坳陷沙三段—沙四段为还原性逐渐减弱、水体有分层的微咸水—淡水沉积,气候由干旱逐渐转为温暖潮湿;鄂南地区长73段为湿润的淡水沉积。有机质来源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合一定量陆生植物。横向对比上述不同沉积类型的泥页岩聚集机制,认为富有机质页岩可以形成于各种类型的沉积和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及还原缺氧的条件下,更适宜有机质的生成堆积,有机质主要为藻类等水生生物,水体盐度变化导致水体分层,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尽管鄂南地区长7段沉积时的水体条件偏淡,但是较高的湖泊生产力,同样可以使得有机质富集。

徐川[7](2018)在《茂名盆地古近系油柑窝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聚集条件》文中认为茂名盆地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地陆相富含油页岩断陷盆地,其中古近系的油柑窝组发育高品质的厚层油页岩。源于其有机质丰度较高且成熟度较低,是开展油页岩有机质聚集机制研究的有利目的层。结合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资料,在研究区油柑窝组主要识别出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并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湖沼、浅湖和半深湖-深湖四种沉积亚相。其中研究区主要以半深湖-深湖及浅湖亚相最为发育,前者为油页岩沉积的主要场所。岩石矿物学、工业品质、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表明,电白含矿区油页岩具有中高品质含油率(4.36-8.4%)、高粘土矿物(75.6-83.0%)、低石英含量(17.0-24.4%)、高灰分(66.69-82.33%)、中低发热量(4.27-7.42MJ/kg)、特低硫(0.08-0.26%)、高TOC(8.24-15.35%)和高Si+S2(49.62-107.69mg/g)等特征;而茂名含矿区油页岩含油率呈高品质(4.52-13.07%)、含相对较少的粘土矿物(53.6-78.2%)、含较多的石英(21.8-39.9%),还具有高灰分(58.96-73.11%)、中高发热量(6.72-11.90MJ/kg)、低硫(0.44-2.73%)、高TOC(6.75-21.40%)、高S1+S2(40.69-174.88mg/g)等特征。同时依据HI-Tmax、S2-TOC图版以及有机显微组分分析法,可知电白和茂名含矿区油页岩均发育Ⅰ-Ⅱ1型干酪根,处于未成熟演化阶段。微量元素测试显示,电白和茂名含矿区油页岩除了 Sr和Ba元素呈现亏损特征,其余微量元素基本呈现一定地弱富集和富集状态,且两个矿区油页岩均显示轻稀土富集和明显的Eu和Tm元素亏损。依据光片、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知,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沉积时期呈现高湖泊生产力特征,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泊内源水生生物(菌藻类),以层状或富集态的层状藻为主,次为结构藻,孢子体、角质体和镜质体等陆源输入较少。但茂名含矿区含较多呈大型孤立形态或小型集合体存在的结构藻,结构藻/层状藻比例要高于电白含矿区,古湖泊生产力也要高于电白含矿区。运用元素比值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方法可知研究区油页岩沉积时期具有低Sr/Ba、高TOC/S、极低含量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等特征,指示茂名盆地油柑窝组为淡水沉积环境;而中等比值V/(V+Ni)、高V/Cr、Eu负异常、低比值的Pr/Ph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则显示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沉积时期古水体为缺氧还原沉积环境;同时综合粘土矿物、Rb/Sr比值、Sr/Cu比值和孢粉的指示意义,研究区油页岩主要形成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背景下。依据有机质聚集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模型。温暖湿润气候下,古湖泊可容纳空间的快速增大,伴随着陆源营养盐的输入,水生生物繁盛,较高湖泊生产力形成的大量有机质向深水区域沉积,同时可能受到淡水环境中温度分层的调控,湖底为缺氧还原环境,有机质保存条件极佳,最终在深湖底部沉积区域发育高品质厚层油页岩(最大含油率:13.07%;最大有机碳:21.40%)。对比分析茂名、抚顺和桦甸盆地油页岩有机质聚集条件的差异,发现茂名与抚顺盆地油页岩沉积时期均处于高沉积速率和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的缺氧还原淡水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藻类和细菌),温度分层可能对有机质保存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因而沉积厚层中高含油率油页岩。而桦甸盆地较低沉速率和干湿交替的气候环境,造成了多层薄层油页岩的形成,而且半咸水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盐度分层,造成湖底缺氧环境,为有机质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形成了相较于茂名和抚顺盆地更高品质的油页岩(最大含油率:24.80%;最大有机碳:33.30%)。总体而言,造成茂名、抚顺和桦甸盆地油页岩有机质聚集机制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速率、古气候条件和古水体条件。

王强,彭平安,张文正,刘金钟,于赤灵[8](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全组分定量生烃模拟及原油可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页岩油和致密油是中国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页岩生烃模拟实验可为此类油气资源勘探提供重要数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为例,利用金管-高压釜模拟生烃装置,系统研究了II型有机质在与"生油窗"对应的成熟度范围(Easy Ro0.7%1.6%)内生烃产物中的气体烃(C1-5)、轻烃(C6-14)、重烃(C14+)、各族组分,以及生烃残渣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长7段页岩在生油期可同时生成2.35103.91 mL/g的气体烃和10.8388.24 mg/g的轻烃。重烃的生成高峰对应的Easy Ro约为1.0%,与其中的饱和烃、芳烃和非烃的高峰产率对应的成熟度非常接近。重烃中沥青质的产率在Easy Ro约1.35%后开始下降,说明沥青质在此后才开始大量裂解与固化。而对原油物性影响很大的轻重比[(气体烃+轻烃)/重烃]及气油比[气体烃/(轻烃+重烃)]随成熟度增加而不断增大,其增速分别在Easy Ro为1.05%1.15%之后明显变快。在生油过程中,长7段页岩残渣HI值和H元素的大量减少、干酪根固体碳同位素的变重均发生在Easy Ro约1.00%之前。干酪根碳同位素的变化相对较小,在鄂尔多斯盆地可以作为母源指标。通过对生烃产物中6种常见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的对比,证实多环芳烃成熟度参数中的甲基菲指数(MPI)和甲基菲比值(F1)在整个生油窗内都与成熟度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可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母源为长7段页岩的原油成熟度判识。生烃产物的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节点、以及成熟度指标可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或相关致密油资源的可采性评价。

王艺繁[9](2018)在《塔里木台盆区深层原油的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氮是生命体的主要组成元素,在沉积有机质中广泛分布,而由于氮元素在沉积有机质中含量较少,氮同位素测试对实验方法要求较高,在长久以来研究受到了限制。近期研究证明,不同沉积环境的原油氮同位素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原油氮同位素对油源对比分析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轻质油及海相原油的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仍然较少。本文采用EA-IRMS联用技术,依据杜马斯燃烧法原理测定了塔里木台盆区不同区块的深层原油的碳氮同位素,确定了塔里木地区海相原油碳氮同位素组成,并将结果与常用地球化学参数进行比对分析,确定了控制该地区碳氮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的认识结论:(1)塔里木台盆区原油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受原油成熟度及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影响较小;(2)原油非烃、沥青质之间氮同位素的分布关系与碳同位素分布相似,出现非烃氮同位素重于沥青质的倒转特点;(3)塔里木台盆区海相原油的非烃、沥青质氮同位素受控于沉积环境及原油成熟度,而与生物降解强度关系不大;(4)受沉积环境影响表现为:弱氧化弱还原条件沉积的原油氮同位素值较高,随沉积环境还原性增强,氮同位素值逐渐降低;(5)受成熟度影响表现为:成熟度较低时,氮同位素受成熟度影响不明显,而成熟度较高的阶段,原油非烃氮同位素表现出随成熟度增加而增重的趋势;(6)虽然同时受到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影响,但沉积环境及母质对氮同位素构成的因素影响更大,成熟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原油氮同位素仍可作为区分原油沉积环境的指标。

李忠雄,何江林,谢尚克[10](2017)在《藏北羌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位于北羌塘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的过渡带上,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长约30km。油页岩含有丰富的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和芳香烃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前高后低的单峰型分布,nC17、nC19为主峰碳,∑C21-/∑C22+比值范围为0.783.43,均值为1.57,轻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介于0.771.12之间,平均值0.95,接近平衡值1.00;Pr/Ph值介于0.331.28之间,平均值0.71,绝大多数样品Pr/Ph值小于1.0,显示弱的植烷优势;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表现为C27>C29>C28的分布特征。油页岩正构烷烃碳同位素δ13 C值介于-29.89‰-23.73‰之间(平均-26.99‰),为略为倾斜的平直型分布,其不同碳数单体烃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特征均显示有机质主要来自低等生物菌藻类。类异茂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碳同位素δ13 C值分别介于-30.72‰-24.57‰(平均-28.39‰)和-29.87‰-27.24‰(平均-28.52‰)之间,两者δ13 C值非常相似。与通常情况不同的是,姥鲛烷和植烷碳同位素明显比正构烷烃轻,姥鲛烷平均轻1.59‰(范围0.02‰3.66‰),植烷平均轻1.84‰(范围0.37‰3.69‰);分析认为水体中沟鞭藻或群体绿藻—丛绿藻Botryococus的繁盛可能是导致此碳同位素异常的原因。镜检显示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Ⅱ1)和腐泥腐殖型(Ⅱ2),镜质体反射率(Ro)值介于0.370.9%之间,均值为0.55%,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热解峰温Tmax值、孢粉颜色、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和芳香烃甲基菲成熟度指数也证实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

二、The carbon isotope study of biomarkers in the Maoming and the Jianghan tertiary oil shal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carbon isotope study of biomarkers in the Maoming and the Jianghan tertiary oil shale(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1.3.1 论文纲要
        1.3.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进展
    2.1 济阳坳陷构造发育和烃源岩特征
    2.2 化学计量学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
    3.1 谱系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3.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3 多维标度(MDS)
    3.4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3.5 Circos
    3.6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计算的注意事项
        3.6.1 样品选择和数量要求
        3.6.2 参数的选择
        3.6.3 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4章 东营凹陷原油分类与解析
    4.1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4.1.1 东营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4.1.2 东营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4.2 样品与实验
        4.2.1 研究目的
        4.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4.2.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3.1 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4.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4.3.3 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分布
        4.3.4 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4.3.5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
    4.4 东营凹陷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4.4.1 不同组原油热成熟度
        4.4.2 从原油组成预测烃源岩特征
    4.5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4.6 地质模型推测
    4.7 小结
第5章 沾化凹陷中南部原油解析
    5.1 沾化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5.1.1 沾化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5.1.2 沾化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5.2 样品与实验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5.2.3 实验分析方法
        5.2.4 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稳定碳同位素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5.3.3 生物降解程度
        5.3.4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5.3.5 小结
    5.4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5.4.1 ALS反褶积
        5.4.2 多维标度(MDS)
        5.4.3 Circos
    5.5 原油成熟度分析
    5.6 地质模型推测
    5.7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原油分类解析
    6.1 孤东油田石油地质背景
        6.1.1 主要构造单元
        6.1.2 构造演化
        6.1.3 地层沉积序列
        6.1.4 油气来源
        6.1.5 油气成藏条件
        6.1.6 烃源岩特征
    6.2 样品与实验
        6.2.1 样品收集
        6.2.2 实验方法
        6.2.3 化学计量学方法
    6.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3.1 稳定碳同位素
        6.3.2 原油链烷烃组成和分布
        6.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6.3.4 芳烃化合物对的组成和分布
    6.4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的油-油对比
        6.4.1 不同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6.4.2 油-源对比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依兰盆地始新统达连河组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岩石学特征及样品采集
    3.1 达连河组岩石学特征
    3.2 样品采集
第4章 岩石磁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磁性物质
    4.2 热磁曲线(k-T曲线)理论基础与测试结果分析
    4.3 等温剩磁(IRM)理论基础与测试结果分析
    4.4 磁化率各向异性(ARM)理论基础及实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古地磁退磁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退磁实验原理与样品制备
    5.2 结果分析
    5.3 特征剩磁稳定性检验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地层对比与达连河组地层年代的重新厘定
    6.1 区域地层对比证据
    6.2 达连河组地质年代重新厘定
    6.3 小结
第7章 依兰地区始新世古气候演化特征
    7.1 依兰地区始新世古纬度范围
    7.2 始新世古气候演化特征
    7.3 区域古气候特征与全球气候对比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形成环境与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油页岩勘探开发进展及资源现状
2 中国陆相油页岩形成环境
    2.1 油页岩成矿期次及古大气背景
    2.2 盆地古构造与古气候协同控矿作用
    2.3 沉积环境的直接作用
    2.4 地质事件对油页岩形成的影响
        (1)缺氧事件
        (2)火山活动和热液事件
        (3)海侵事件
3 油页岩成矿机制及成矿规律
    3.1 深水油页岩成矿机制
    3.2 浅水油页岩成矿机制
    3.3 中国陆相油页岩成矿规律
        (1)古亚洲构造域
        (2)特提斯构造域
        (3)环太平洋构造域
4 展望
5 结论

(4)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冀北-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历程
        1.3.2 全球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现状
        1.3.3 中-新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烃源岩评价
        1.5.2 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
        1.5.3 古油藏油源剖析
        1.5.4 油气成藏历史分析
    1.6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1.6.1 关键技术和可行性分析
        1.6.2 技术路线
    1.7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燕辽裂陷带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
    2.2 冀北-辽西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划分
        2.3.1 下马岭组
        2.3.2 高于庄组
        2.3.3 金州系
        2.3.4 长城系底界年龄
        2.3.5 其它地层的年龄
        2.3.6 骆驼岭组
        2.3.7 地层划分方案
    2.4 构造演化
        2.4.1 稳定的台地发展期
        2.4.2 强烈的造山活动阶段
    2.5 地层层序
        2.5.1 长城系(Pt~1_2或Ch)
        2.5.2 蓟县系(Pt~2_2或Jx)
        2.5.3 金州系(Pt~3_2或Jz)
        2.5.4 青白口系(Pt~1_3或Qn)
    2.6 古生物化石
        2.6.1 高于庄组
        2.6.2 团山子组
        2.6.3 串岭沟组
        2.6.4 常州沟组
    2.7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研究区烃源岩评价
    3.1 碳酸盐岩烃源岩下限
    3.2 样品分布
    3.3 有机质丰度
        3.3.1 高于庄组
        3.3.2 洪水庄组
        3.3.3 下马岭组
        3.3.4 其它地层
    3.4 有机质类型与成熟度
        3.4.1 干酪根元素
        3.4.2 镜质体反射率
    3.5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3.5.1 高于庄组
        3.5.2 洪水庄组
        3.5.3 下马岭组
    3.6 烃源岩评价小结
第4章 烃源岩中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
    4.1 样品和实验方法
    4.2 正构烷烃
        4.2.1 分布特征
        4.2.2 “UCM”鼓包
    4.3 单甲基支链烷烃
        4.3.1 化合物鉴定
        4.3.2 分布特征
        4.3.3 生物来源
    4.4 烷基环己烷和甲基烷基环己烷
    4.5 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4.6 二环倍半萜
    4.7 规则的三环萜烷和C_(24)四环萜烷
        4.7.1 规则的三环萜烷
        4.7.2 C_(24)四环萜烷
    4.8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
        4.8.1 化合物鉴定
        4.8.2 化合物分布
        4.8.3 化合物的碳数延伸
        4.8.4 结构特征
        4.8.5 水体盐度影响
        4.8.6 藻类生源
    4.9 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4.9.1 规则藿烷
        4.9.2 重排藿烷
        4.9.3 伽马蜡烷
    4.10 甾烷系列化合物
        4.10.1 分布特征
        4.10.2 甾烷的探讨
    4.11 族组分同位素组成特征
    4.12 甲基菲参数
    4.13 沉积古环境与生物组成
    4.14 防止外源有机质污染
        4.14.1 玻璃器皿清洗
        4.14.2 实验试剂的提纯
        4.14.3 实验材料的前处理
        4.14.4 岩心样品前处理
        4.14.5 碎样实验过程
    4.15 低可溶有机质含量
        4.15.1 样品类型
        4.15.2 样品丰度
        4.15.3 可溶有机质抽提
    4.16 烃类的原生性
        4.16.1 空白实验
        4.16.2 甾烷分布特征
        4.16.3 成熟度指标对比
        4.16.4 其它分子标志物组成特征
第5章 古油藏特征及油源分析
    5.1 研究区油苗特征
        5.1.1 油苗的分布
        5.1.2 油苗类型
    5.2 古油藏特征剖析
        5.2.1 凌源LTG剖面下马岭组
        5.2.2 平泉SD剖面雾迷山组
        5.2.3 XL1井雾迷山组
        5.2.4 JQ1井铁岭组
        5.2.5 H1井骆驼岭组
    5.3 油源分析
第6章 烃源岩生烃史
    6.1 地层埋藏史
        6.1.1 地层特征
        6.1.2 埋藏史模拟结果
    6.2 热历史重建
        6.2.1 古温标参数
        6.2.2 热流演化史
    6.3 生烃史模拟
        6.3.1 高于庄组生烃史
        6.3.2 洪水庄组生烃史
第7章 油气成藏历史
    7.1 储层特征
        7.1.1 岩石学特征
        7.1.2 储层物性
        7.1.3 填隙物特征
        7.1.4 储层含油性
    7.2 成藏期次与时间
        7.2.1 包裹体产状和荧光观察
        7.2.2 激光拉曼光谱
        7.2.3 包裹体显微测温
        7.2.4 成藏时间厘定
    7.3 骆驼岭组储层油源分析
        7.3.1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
        7.3.2 重排藿烷系列
        7.3.3 规则甾烷系列
        7.3.4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7.3.5 油源对比结果
    7.4 油气藏成藏史与破坏史
第8章 未来油气勘探的启示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2.1 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油气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1.2.2 稳定同位素在油气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1.2.3 济阳坳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东营凹陷地质背景
        2.1.2 沾化凹陷地质背景
    2.2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
        2.2.1 分离方法
        2.2.2 仪器分析方法
        2.2.3 族群划分方法
第3章 原油分子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3.1 东营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1 族组成特征
        3.1.2 正构烷烃
        3.1.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3.1.4 甾类化合物
        3.1.5 萜类化合物
        3.1.6 多环芳烃
    3.2 沾化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族组成特征
        3.2.2 正构烷烃
        3.2.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3.2.4 甾类化合物
        3.2.5 萜类化合物
        3.2.6 多环芳烃
    3.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4 小结
第4章 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4.1 东营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4.1.1 正构烷烃
        4.1.2 异构与环烷烃
    4.2 沾化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4.2.1 正构烷烃
        4.2.2 异构与环烷烃
    4.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1 东营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1.1 生物标志物参数解释
        5.1.2 单体碳同位素特征解释
    5.2 沾化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2.1 生物标志物参数解释
        5.2.2 单体碳同位素特征解释
    5.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原油成熟度分析
    6.1 东营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
    6.2 沾化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
    6.3 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原油成熟度对比
    6.4 小结
第7章 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
    7.1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族群划分
        7.1.1 分析参数方法
        7.1.2 东营凹陷
        7.1.3 沾化凹陷
    7.2 油-油对比结果
    7.3 小结
第8章 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和对比
    8.1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
    8.2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
    8.3 油-源对比结果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意义与创新
    9.1 结论和认识
    9.2 创新点与意义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重点地区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条件的地球化学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分布
        1.2.2 富有机质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1.2.3 影响有机质富集的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济阳坳陷
        2.1.1 构造位置
        2.1.2 地层特征
    2.2 潜江凹陷
        2.2.1 构造位置
        2.2.2 地层特征
    2.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2.3.1 构造位置
        2.3.2 地层特征
第3章 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类型
        3.1.3 有机质成熟度
    3.2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3.2.1 实验条件
        3.2.2 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烃
        3.2.3 甾类化合物
        3.2.4 萜类化合物
第4章 地球化学指向标志
    4.1 有机质来源
    4.2 沉积环境
        4.2.1 水体盐度
        4.2.2 氧化还原条件
        4.2.3 古气候
    4.3 古湖泊生产力
第5章 有机质形成条件及对比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茂名盆地古近系油柑窝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聚集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火成岩
第三章 实物材料及测试分析
    3.1 实物资料与取样
    3.2 测试分析项目及方法
第四章 油页岩特征
    4.1 岩石矿物学特征
    4.2 有机岩石学特征
    4.3 工业品质特征
    4.4 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古湖泊条件研究
    5.1 有机质来源与母质类型分析
    5.2 古湖泊水体环境
    5.3 古湖泊生产力
第六章 油页岩有机质聚集条件综合分析
    6.1 古气候条件
    6.2 古地理与古构造条件
    6.3 油柑窝组油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
    6.4 抚顺、桦甸与茂名盆地油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对比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全组分定量生烃模拟及原油可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与实验
    1.1 实验样品
    1.2 实验流程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结果
    2.1 生烃产物的产率变化
        2.1.1 气体烃产率 (C1-5)
        2.1.2 轻烃 (C6-14) 、重烃 (C15+) 及各族组分产率
    2.2 生烃残渣地球化学特征
        2.2.1 岩石热解分析
        2.2.2 残渣中干酪根的C、H、O、N元素分析
        2.2.3 残渣中干酪根固体碳同位素
3 讨论
    3.1 气油比和轻重比
    3.2 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
4 结论

(9)塔里木台盆区深层原油的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项目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的循环及氮同位素分馏
        1.2.2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迁移
        1.2.3 原油氮同位素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采样信息
    2.1 塔里木构造及沉积特征
    2.2 塔里木台盆区烃源岩沉积环境及地化特征
        2.2.1 塔里木台盆区烃源岩沉积环境历史
        2.2.2 塔里木台盆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2.3 塔里木盆地重点油气区油气地质特征
        2.3.1 哈拉哈塘油气区沉积及储层特征
        2.3.2 英买力油气区沉积及储层特征
        2.3.3 塔中油气区沉积及储层特征
        2.3.4 巴什托普油气区沉积及储层特征
    2.4 塔里木台盆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4.1 哈拉哈塘地区原油地化特征
        2.4.2 英买地区原油地化特征
        2.4.3 塔中地区原油地化特征
        2.4.4 巴什托普地区原油地化特征
第3章 实验方法研究
    3.1 原油含氮组分分离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流程
    3.2 原油碳氮同位素测定
        3.2.1 实验仪器
        3.2.2 同位素实验条件
        3.2.3 氮同位素的测定方法
第4章 原油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原油同位素组成
        4.1.1 原油全油碳氮同位素组成
        4.1.2 原油非烃及沥青质碳氮同位素组成
    4.2 原油生物标志物组成
    4.3 塔里木台盆区海相原油氮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3.1 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3.2 原油氮同位素组成特征
        4.3.3 原油碳氮同位素分布关系
    4.4 原油碳氮同位素与沉积环境关系
        4.4.1 原油姥植比与碳氮同位素分布
        4.4.2 原油中硫芴相对含量与碳氮同位素关系
    4.5 原油碳氮同位素与成熟度关系
        4.5.1 甲基菲指数与原油碳氮同位素分布
        4.5.2 甲基二苯并噻吩指数与原油碳氮同位素分布
    4.6 原油碳氮同位素与生物降解程度关系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藏北羌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
    3.2 单体烃碳同位素测定
4 讨论
    4.1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
    4.2 生物标志物来源的碳同位素证据
        4.2.1 饱和烷烃
        4.2.2 姥鲛烷(Pr)和植烷(Ph)
    4.3 生物有机质成熟度
5 结论

四、The carbon isotope study of biomarkers in the Maoming and the Jianghan tertiary oil shale(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D]. 林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2]依兰盆地始新统达连河组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李金国.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形成环境与成矿机制[J]. 刘招君,孙平昌. 古地理学报, 2021(01)
  • [4]冀北-辽西地区中元古界分子标志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意义[D]. 肖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5]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玉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6]重点地区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条件的地球化学标志[D]. 魏雪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7]茂名盆地古近系油柑窝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聚集条件[D]. 徐川. 吉林大学, 2018(01)
  • [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全组分定量生烃模拟及原油可动性评价[J]. 王强,彭平安,张文正,刘金钟,于赤灵. 石油学报, 2018(05)
  • [9]塔里木台盆区深层原油的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D]. 王艺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10]藏北羌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J]. 李忠雄,何江林,谢尚克. 地质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茂名和江汉三次油页岩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