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急性硝基苯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一起急性硝基苯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一、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军[1](2021)在《徐州江海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风险分析及安全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骆璐[2](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彭苏娟[3](2021)在《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硝基苯胺(p-nitroaniline,PNA)属苯胺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主要作为偶氮染料、农药和兽药的中间体。然而,PNA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母液和洗涤废水,排放到河流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建立快速检测PNA的方法尤为重要。电化学分析方法因其灵敏、高效、快捷的特点,在分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利用单层二硫化钨(WS2)及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电化学性质,构建WS2/CMWCNTs复合材料用于检测PNA,将建立的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样品PNA的检测中,为检测水中PNA提供快速灵敏的方法。方法:(1)将玻碳电极进行打磨、清洗、晾干等预处理,运用混酸法将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再通过超声将WS2与CMWCNTs两者混合,制备成WS2/CMWCNTs复合材料,然后用移液器将制备的复合材料滴涂在玻碳电极上,自然晾干,记为WS2/CMWCNTs/GCE。(2)运用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法以及电化学阻抗谱等对修饰材料进行表征,观察其形貌特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3)采用三电极体系,以WS2/CMWCNTs/GCE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铂电极(Pt)为辅助电极,以扫描速率100m V·s-1,起始电位为-1.1V,终止电位为0.4V作为测定参数,使用线性循环伏安法探讨PNA在WS2/C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对修饰剂用量、支持电解液的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BS)的p H值及扫描速率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快速测定PNA的电化学分析方法;(4)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及干扰实验等一系列方法性能学指标对方法进行验证,将建立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废水样品的检测中。结果:(1)通过混酸法制备羧基化碳纳米管,再经过超声与单层二硫化钨结合,制成的悬浊液不仅均匀且分散性好。(2)对修饰电极的表征结果进行分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单层二硫化钨形貌为薄片状,酸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氧化比较均匀,且WS2/CMWCNTs复合膜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循环伏安曲线显示:与裸电极相比,WS2/CMWCNTs复合膜的峰电流增大了100μA,说明氧化还原能力大大增强;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拟合计算得出GCE、WS2/GCE、CMWCNTs/GCE和WS2/CMWCNTs/GCE的电阻值,分别为628?、251?、11?、4?,电阻依次减小,表明修饰的复合材料WS2/CMWCNTs/GCE能够有效减少电阻,加快电子传递速率,这也与CV结果一致。(3)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在p H7.0的底液PBS中,PNA在-0.7V处有一明显的还原峰,且为不可逆。探讨出了最优的实验条件为修饰剂用量为4μL;支持电解液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BS);支持电解液的p H值为7;扫描速率最佳为100m V·s-1。(4)条件优化后,在0~500μmol·L-1范围内,峰电流值与PNA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1,检出限(3s/k)为0.63μmol·L-1,电极重复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两者RSD均小于5%,干扰实验结果显示:在可能共存的有机物和常见的离子以及同分异构体进行干扰时,WS2/CMWCNTs复合膜对硝基苯胺选择性强。应用构建的修饰电极对废水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2.8%~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5%。结论:(1)构建了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在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引入羧基,既能保持其原有的良好性质,又可以提高其对离子的结合能力,且引入羧基的多壁碳纳米管能为单层二硫化钨提供支撑载体和更多结合位点。通过一系列方法对修饰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比较成功。(2)利用构建的WS2/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实际样品,结果表明电化学传感器对PNA还原特性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重复性及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利用建立的新方法测定废水中的对硝基苯胺,结果令人满意。表明该传感器性能稳定、重现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为水中对硝基苯胺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王黎,杨成新,门香,董秀明[4](2020)在《某地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群的血清胆红素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业人群血清胆红素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乌鲁木齐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5 433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取数据,以单因素χ2检验和Wilcoxon带符号秩和进行检验,并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年龄增大血清胆红素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汉族高于维吾尔族,未婚高于已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不同血清胆红素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异常率为27.60%(1 499/5 433)、58.20%(3 162/5 4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触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是影响血清素胆红素的危险因素(P<0.01)。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异常与血清胆红素增高具有一致性。结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及肝功转氨酶异常,应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防控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蓝天峁[5](2020)在《广西钟山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垃圾填埋场从多个方面对场地附近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最为严重。鉴于地下水的重要性,在被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的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环境的调查、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一是对广西钟山县鲤鱼塘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及周边环境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二是对该垃圾填埋场所涉及的地下水环境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三是对该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治理提出经济合理的方案。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鲤鱼塘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已对其下覆的包气带土层和周边的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监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汞超标,地下水中则有氨氮、挥发酚、汞、铁和总大肠杆菌共5种组分超标。根据解析法估算,垃圾渗滤液中的汞从垃圾堆中迁移至鲤鱼塘东废弃老水井W08共需约50年或更久的时间。(2)选取了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7种主要污染物进行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根据健康风险评价分析,总体来说研究区的铬、砷、镉和汞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危害商较大,挥发酚的非致癌危害商较小。选取了铬、砷、镉和汞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控制值计算,计算得风险控制值分别为50μg/L、10μg/L、5μg/L和0.9944μg/L。研究区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危害商基本都超过了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通过饮用水途径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大。但若地下水不作为饮用水源,则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小。但居民长期暴露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不良影响,还需有关部门加强场地的管理与监测,防止居民受到健康风险的威胁。(3)鉴于本场地地下水污染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性为“较小”结论的基础上,建议对该场地的地下水环境作源头治理,具体方案为“开挖分选利用+化学氧化降解技术+场地恢复”。并建议在修复治理的施工期间,利用监测井按期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密切关注施工设备的运行情况,防止施工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高静[6](2020)在《紫外/氯降解溴代苯酚效能及氧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体中溴代苯酚类化合物(BPs)由于其“三致”危害受到了水处理领域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基于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对于微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饮用水和污水的深度处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UV/HOCl高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可以产生羟基自由基(HO·)和多种活性氯自由基(RCS)。由于UV/HOCl技术有较好的氧化去除有机物能力,为水体中BPs的有效降解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尝试构建UV/HOCl体系,并将其用于降解代表性微污染有机物BPs。本文通过对比UV/HOCl体系和单独HOCl体系对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的降解效能,研究水体中的不同背景成分对BPs降解效能的影响,并且通过添加不同自由基捕获剂进一步分析水体中不同氧化成分对BPs的降解效能差异,最后对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两种典型BPs在UV/HOCl体系中的生成产物和降解路径进行了考察,以分析BPs在UV/HOCl体系中的降解转化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紫外催化HOCl能够明显促进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的降解效能,纯水体系中UV/HOCl体系对比单独HOCl体系对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的降解效率分别增加了17%和31%。在UV/HOCl体系中,对于2-溴苯酚的降解,次氯酸氧化起到主要作用,其贡献率约为48.9%,其次为RCS和HO·,贡献率约为31%和19%,紫外单独氧化对2-溴苯酚的降解作用不明显;UV/HOCl体系降解2,4,6-三溴苯酚的过程中,次氯酸单独氧化,HO·及RCS的贡献相当,均起到了主要降解作用,同样的,单独紫外氧化对2,4,6-三溴苯酚降解的贡献效率较低。(2)本研究考察了水体中本底物质如氯离子(Cl-)、碳酸根/碳酸氢根(CO32-/HCO3-)、天然有机物(NOM)对UV/HOCl体系降解2-溴苯酚和2,4,6-三溴苯酚的影响。在本底物质存在的条件下,UV/HOCl可以有效降解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且降解效率对比单独HOCl降解均有所提高;NOM的存在对2-溴苯酚和2,4,6-三溴苯酚的降解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NOM投加量从0增加到5mgC L-1时,2-溴苯酚和2,4,6-三溴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从93.63%和55.6%降低到78.41%和11.79%,这主要是由于NOM对体系中HO·和RCS的捕获以及NOM对UV的遮光共同作用。低浓度CO32-/HCO3-对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的降解有抑制作用,而高浓度CO32-/HCO3-能促进两种目标物的降解,这主要是由于随着CO32-/HCO3-投加量的增加,HO·、Cl·稳态浓度减小到一定阈值后保持稳定,而体系中碳酸根自由基(CO3·-)的浓度增加,最终促进了目标物的降解。当Cl-浓度从0增加到10 mM时,2-溴苯酚的降解效率从77.8%增加到88.25%,而2,4,6-三溴苯酚从60.17%降低到54.14%,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氯自由基的贡献影响:Cl2·-对2-溴苯酚的降解贡献大于对2,4,6-三溴苯酚的降解贡献,而Cl-的增加会显着提升Cl2·-的稳态浓度,因此造成了Cl-对两种目标物影响效果的差异。pH为7时2-溴苯酚降解最快,pH为5时2,4,6-三溴苯酚降解最快,这主要是由于pH的变化影响了次氯酸在水中存在形态,次氯酸在酸性条件下产生的自由基更多,而又由于两种目标物的pKa不同,2-溴苯酚在碱性条件下与自由基反应更迅速,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3)本研究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QTOF-MS))推测了含卤有机物产物可能的结构及降解路径。研究发现了2-溴苯酚在UV/HOCl体系降解过程中主要产生了3种中间产物,为氯苯、多氯联苯及羟基多氯联苯。2,4,6-三溴苯酚在UV/HOCl体系降解过程中主要产生了2种中间产物,为氯苯和苯醌。通过产物的检测认定,推测了2-溴苯酚和2,4,6-三溴苯酚的降解路径,研究表明体系种的HO·和RCS主要通过电子转移反应将苯环结构上的Br-脱离下来,伴随着-OH的加成反应和卤素的取代反应。本研究通过对2-溴苯酚、2,4,6-三溴苯酚在UV/HOCl体系中降解效率分析、动力学研究和产物分析,解析了UV/HOCl体系降解含溴有机物的效能和影响因素,阐释了体系中不同活性成分的氧化贡献,推测了体系中含溴有机物降解的机制,为UV/HOCl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周少康[7](2020)在《《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理应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期间很多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本文以《财新周刊》近10年的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财新周刊》近10年间环境报道的形态和特点,并总结其对环境报道实践的启示。具体来是说全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报道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寻找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在第二部分中,以《财新周刊》近十年间390篇环境报道作为样本,从内容分析法出发,对《财新周刊》环境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态等类目逐一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第三部分中,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从文本和语境等角度分析了《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特点和风格。在第四部分中和第五部分中,结合前面的分析,从进一步总结了《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特点,包含:重视环境议题、突出舆论监督、体现人文精神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环境报道实践的启示。

高林琼[8](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李熙[9](2020)在《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危化品行业的蓬勃发展,短短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由于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监管等方面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带来财产,生命损失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从事故中学习往往能有效地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从而指导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作者通过文献沉淀发现,目前我国的危化品事故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1)对危化品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故类型等特征进行统计;(2)采用事故致因模型对某起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3)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提出预防对策;(4)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危化品事故进行分析(如运输环节,液氨危化品事故等);鉴于目前学者对危化品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致因原因或者局部致因原因探究,而往往深层次的致因才是危化品事故不断产生的根源,因此,本文基于屏障的视角,探究危化品事故中失效屏障,然后通过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从而挖掘出导致危化品行业屡次整顿却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共性致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本文选取了2012年-2017年的74起较大危化品事故,使用屏障模型和控制论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预防危化品事故中需要实现的安全功能,逐一识别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上失效的安全屏障,然后采用控制论中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各个层级导致屏障失效的不当控制,结果发现,最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致因路径出现在受限空间作业和焊接作业期间,共性失效屏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安监局监察,有毒可燃气体检测,工作监护,PPE等,对屏障失效原因分析发现,危化品企业安全氛围薄弱,员工缺乏培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企业与承包商公司员工沟通交流异常,政府日常监管松懈等是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的危化品事故频发的根源原因,作者基于此,从国家,政府,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汪文杰,鲁厚清,邵仁德,汪洋,吴忠展[10](2012)在《6例硝基苯中毒患者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硝基苯中毒的诊断及救治方法。方法对6例硝基苯中毒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根据6例中毒患者的接触史和病例的临床特点,确诊为硝基苯中毒。结论该起中毒事件为直接接触所致,加强防范并及时救治是解决此类中毒事件的关键。

二、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2.2 农残检测方法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参考文献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UPLC-MS/MS条件
        2.3 APGC-MS/MS条件
    3. 数据分析
        3.1 检出率的计算
        3.2 超标率的计算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方法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风险安全序数
        1.3 健康影响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风险安全序数
        2.3 健康影响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条件
        2.4 方法学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1.3 癌症风险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2.3 癌症风险评估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图9、10、11的图注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对硝基苯胺的危害
    1.2 电化学分析方法
    1.3 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
    1.4 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
2 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测试参数及方法
        2.1.3.1 电化学工作站
        2.1.3.2 三电极体系
        2.1.3.3 循环伏安法
        2.1.4 WS_2/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构建
        2.1.4.1 修饰材料的制备
        2.1.4.2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扫描电镜(SEM)
        2.2.2 线性循环伏安曲线(CV)
        2.2.3 电化学阻抗谱(EIS)
    2.3 小结
3 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水中对硝基苯胺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NA在不同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
        3.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2.2.1 修饰剂的用量
        3.2.2.2 支持电解液的选择
        3.2.2.3 电解液p H值对PNA峰电流的影响
        3.2.2.4 扫描速率的影响
        3.2.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2.4 电极的重复性与重现性
        3.2.5 干扰试验
        3.2.6 实际样品及加标回收测定
    3.3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对硝基苯胺的测定方法及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广西钟山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现状
        1.3.3 垃圾填埋场修复与治理现状
    1.4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3.1 垃圾填埋场的基本情况
    3.2 垃圾填埋场对土壤的影响评价
    3.3 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价
        3.3.1 水文地质试验
        3.3.2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3.3.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鲤鱼塘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危害识别
    4.3 毒性评估
    4.4 暴露评估
        4.4.1 暴露场景及暴露途径
        4.4.2 暴露模型及参数
        4.4.3 暴露量的计算结果
    4.5 风险表征和风险控制
        4.5.1 风险值计算
        4.5.2 健康风险评价分析
        4.5.3 不确定性分析
        4.5.4 风险控制
        4.5.5 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垃圾填埋场污染治理研究
    5.1 治理方案的选择
    5.2 治理工艺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6)紫外/氯降解溴代苯酚效能及氧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溴代苯酚的性质及危害
    1.3 溴代苯酚去除技术
        1.3.1 生物转化降解
        1.3.2 物理吸附降解
        1.3.3 热分解法
        1.3.4 光催化降解
        1.3.5 还原脱溴降解
        1.3.6 化学氧化降解
    1.4 UV/HOCl高级氧化技术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案
        2.3.1 动力学实验
        2.3.2 自由基捕获实验
        2.3.3 产物实验
    2.4 检测方法
        2.4.1 分析仪器
        2.4.2 NaOCl母液浓度的测定
        2.4.3 目标物浓度的测定
        2.4.4 紫外辐射光强的测定
        2.4.5 有效光程的测定
        2.4.6 GC-MS/MS对产物的测定
第3章 UV/HOCl体系对比HOCl体系降解2-溴苯酚效能研究
    3.1 UV/HOCl体系中氧化成分对2-溴苯酚的贡献研究
    3.2 水体背景对2-溴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
        3.2.1 NOM的影响
        3.2.2 pH的影响
        3.2.3 Cl-的影响
        3.2.4 CO_3~(2-)/HCO_3-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UV/HOCl对比HOCl体系降解2,4,6-三溴苯酚效能研究
    4.1 不同组分对UV/HOCl降解2,4,6-三溴苯酚的贡献研究
    4.2 水体背景成分对2,4,6-三溴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
        4.2.1 NOM的影响
        4.2.2 溶液pH的影响
        4.2.3 Cl-的影响
        4.2.4 CO_3~(2-)/HCO_3~-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UV/HOCl体系降解溴代苯酚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UV/HOCl体系降解2-溴苯酚有机产物及路径分析
        5.2.1 UV/HOCl体系降解2-溴苯酚色谱图及产物分析
        5.2.2 UV/HOCl体系降解2-溴苯酚路径
    5.3 UV/HOCl体系降解2,4,6-三溴苯酚有机产物及路径分析
        5.3.1 UV/HOCl体系降解2,4,6-三溴苯酚色谱图及产物分析
        5.3.2 UV/HOCl体系降解2,4,6-三溴苯酚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总体形式依然严峻
        1.1.2 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1.3 公民的环保实践度有待提高
        1.1.4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和教育公民的功能
    1.2 研究现状
        1.2.1 环境报道研究现状
        1.2.2 《财新周刊》及其环境报道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样本分析
    2.1 样本选取说明
        2.1.1 目标媒体的选择
        2.1.2 样本选取的时段
        2.1.3 样本选取的过程
    2.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形态
        2.2.1 报道数量
        2.2.2 报道篇幅
        2.2.3 报道体裁
    2.3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内容
        2.3.1 报道主题
        2.3.2 报道区域
        2.3.3 消息来源
3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分析
    3.1 环境报道的话语分析
        3.1.1 环境报道的新闻图式
        3.1.2 环境报道话语的宏观语义结构和微观语义结构
        3.1.3 环境报道的话语风格和修辞
    3.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建构分析
        3.2.1 话语建构的影响因素
        3.2.2 话语建构的叙事视角
4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特点
    4.1 环保意识突出,贴合社会发展
        4.1.1 环保意识突出
        4.1.2 贴合社会发展
    4.2 聚焦环境问题,加强舆论监督
        4.2.1 聚焦环境问题
        4.2.2 加强舆论监督
    4.3 语言理性客观,融入人文精神
        4.3.1 语言理性客观
        4.3.2 融入人文精神
5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对实践的启示
    5.1 兼顾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5.2 协调常态报道和深度报道
        5.2.1 重视环境类记者的培养
        5.2.2 打造环境报道团队
    5.3 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5.3.1 提高媒体人的人文素养
        5.3.2 从底层视角出发,贴近受众
6 结语
参考文献

(8)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现状评述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样本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样本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屏障模型和控制论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屏障模型
        2.1.1 安全屏障定义文献综述
        2.1.2 安全屏障功能文献综述
        2.1.3 安全屏障的分类
        2.1.4 安全屏障与安全功能内在关联性分析
    2.2 控制论
        2.2.1 控制论原理
        2.2.2 安全控制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建模及实例分析
    3.1 构建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
    3.2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分析步骤解析
        3.2.1 危险事件序列分析
        3.2.2 识别安全功能及失效屏障
        3.2.3 构建企业安全控制结构图
        3.2.4 各层级失效控制动作分析
    3.3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对两起危化品事故分析过程实例展示
        3.3.1 对临沂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6?5”罐车泄露爆炸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3.3.2 对邯郸市龙港化工有限公司“11?28”中毒窒息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3.4 两起事故的差异性和共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及失效屏障分析
    4.1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
    4.2 失效屏障分类
    4.3 共性失效屏障
        4.3.1 应急救援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4.3.2 安监局检查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4.3.3 对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屏障失效原因分析
    5.1 从基本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5.2 从组织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5.3 从社会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5.4 预防危化品事故的建议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10)6例硝基苯中毒患者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临床辅助检查
2 诊断及治疗经过
3 讨论

四、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江海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风险分析及安全对策研究[D]. 张玉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D]. 彭苏娟.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某地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群的血清胆红素影响因素分析[J]. 王黎,杨成新,门香,董秀明.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12)
  • [5]广西钟山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治理研究[D]. 蓝天峁.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6]紫外/氯降解溴代苯酚效能及氧化机理研究[D]. 高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 [7]《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D]. 周少康.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8]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9]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D]. 李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6例硝基苯中毒患者的诊治分析[J]. 汪文杰,鲁厚清,邵仁德,汪洋,吴忠展.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12)

标签:;  ;  ;  ;  ;  

一起急性硝基苯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