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K_1减少红霉素副作用及增强疗效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锦萍[1](2021)在《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符合护士处方权申请资质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及其处方形式,以期为我国今后护士处方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试点的实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及德尔菲法对我国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处方内容及处方形式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以护士、护士处方权、皮肤科等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CINAHL、Scopus等外文数据库查找国外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相关资料,在国外官网上查询美国(俄亥俄州)、英国、澳大利亚、英国及南非护士处方集,翻译以上处方集中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药物,同时参考我国最新版的《临床药物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版)以此制定初始问卷。2.半结构访谈法: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组讨论形成半结构访谈提纲,遴选皮肤科4名医疗专家与4名护理专家、烧伤整形科4名医疗专家和4名护理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专家意见对咨询问卷进行修改、整理,最终形成第一轮护士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问卷。3.德尔菲法:在同意授予护士处方权的专家中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纳入标准为:(1)副高及以上职称;(2)在相应的专业领域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3)本科及以上学历;(4)严谨求实,自愿参与,其中(1)-(3)条,符合两条即可。因此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山西、福建、湖北等10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皮肤科36名专家,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福建、湖北、山西等8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3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结果:1.皮肤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皆为0.81。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的皮肤科药物共13大类63种药物,其中倾向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31种、协议处方17种、延长处方10种、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3种、独立处方1种、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1种。各处方形式具体的药物为:(1)独立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碘伏;(2)协议处方形式的17种药物:氧化锌、高锰酸钾、淀粉、呋喃西林、薄荷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尿素、尿囊素、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康福、复合维生素B、钙尔奇;(3)延长处方形式的10种药物:溴苄烷胺、樟脑、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馏油、复方硝酸益康唑、卡泊三醇、他卡西醇、水乐维他;(4)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形式的31种药物为:硅油、鞣酸、硫酸锌、达克罗宁、杆菌肽、黏菌素、克林霉素、氯化氨基汞、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煤焦油、鱼石脂、对氨苯甲酸、二氧化钛、酮洛芬、布洛芬、复方克霉唑、复方卤米松、米诺地尔、维生素B1、丙硫硫胺、呋喃硫胺、长效核黄素、烟酸、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B4、芦丁、阿法迪三、维乐生、多维元素片;(5)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形式的3种药物:水杨酸苯酯、依托芬钠酯、复方曲安奈德;(6)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炉甘石。2.烧伤整形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和0.81。最终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外科用药为5大类26种药物,其中11种药物处方形式倾向于协议处方,9种药物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4种药物倾向于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各有1种药物分别倾向于独立处方、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各处方形式具体药物为:(1)倾向协议处方形式的11种药物: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醋酸蓖麻油、磺胺嘧啶银、康瑞保、美宝湿润烧伤膏、新的肤医用硅酮凝胶、液状石蜡、莫匹罗星软膏、过氧化氢溶液;(2)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的9种药物:碘酊、高锰酸钾、呋喃西林、口服洗肠散、愈创蓝油烬、依托芬那酯乳膏、鱼石脂软膏、吸收性明胶海绵、布洛芬乳膏;(3)倾向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的4种药物:苯扎溴铵、乙醇、醋酸氯已定、戊二醛;(4)倾向独立处方的1种药物:聚维酮碘;(5)倾向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的1种药物:软肥皂溶液。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得出我国三甲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13大类63种皮肤科药物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5大类26种烧伤整形科药物,处方形式以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和协议处方为主。两轮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陶明明[2](2020)在《镇咳经验方治疗百日咳综合征(痰热胶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观察镇咳经验方治疗百日咳综合征(痰热胶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镇咳经验方的立法依据及组方思想,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综合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百日咳综合征患儿6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阿奇霉素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镇咳经验方复方颗粒口服,观察疗程为2周,采用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证候积分的改变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2周,比较两组复发率,分析两组治疗方案远期疗效。结果:①在疗效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卡方检验,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在减少患儿主证积分方面,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减少证候总积分方面,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③在改善呕吐、喘憋、脉象(指纹)方面,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痉咳次数、痉咳时间、气促、舌下生疮等其他证候方面,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④在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值变化方面,经t检验,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值;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案在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值方面疗效相当。⑤两组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疗效与患儿的年龄、病程、病情无关。结论:对于百日咳综合征(痰热胶阻证),采用泻肺清热、涤痰镇咳之法有助于明显改善患儿咳嗽症状,且疗效显着。本实验证实了镇咳经验方治疗百日咳综合征(痰热胶阻证)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药物及剂量安全可靠,临床上值得推广。为治疗百日咳综合征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与思路。
黄婉婷[3](2020)在《基于“一气周流论”探索白茅根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结合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论”,探索其所创白茅根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新的诊治思路。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部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的患者58例,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后,采用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化痰、止血等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中药白茅根汤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血清炎症指标等疗效性指标,以及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用SPSS 2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资料的类型采用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等,得到相应的P值,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近期咯血时间、中医辨证分型以及咯血量分级在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咯血停止时间:对治疗后两组患者咯血停止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对比,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43%,两组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炎症指标(WBC、NEU%、ESR、CRP):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炎症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白茅根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咯血时间,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胸闷、胁痛、口干等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李波霞[4](2020)在《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MHVR)需常规抗凝治疗。华法林作为经典口服抗凝药物为MHVR患者长期抗凝首选,但其起效慢,术后早期需肝素类桥接抗凝,而对于肝素类药物的选择、剂量推荐在我国患者中缺乏相关指南和研究;华法林个体差异大,基因和临床因素均可影响华法林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MD),已有多种模型用于预测MD,但对于MHVR术后早期,华法林敏感性增加,各种已知的影响MD的因素、相关基因和具体临床因素(围术期生理病理变化、围术期用药等)对华法林起始响应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明确;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反映抗凝稳定性,与不良事件相关,而我省患者的TTR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显着影响华法林早期响应,但其机制不完全明确。为此本论文将以甘肃地区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MHVR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筛选与华法林抗凝初期和维持期响应最相关的因素,并建立预测初始达标剂量和MD的计算方程,明确各因素在初始达标剂量模型和MD模型中解释剂量变异的比例;评价相关基因和临床因素对TTR的影响;此外,基于相关转运体初步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影响华法林体内过程和增加华法林药效的机制。方法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纳入305名MHVR患者进行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后不同桥接抗凝方案,患者被分为3组:普通肝素(UFH)组109例,低分子肝素(LMWH)组97例,UFH联合LMWH(UFH-LMWH)组99例。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主要临床结局为出血和栓塞事件。2.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纳入了289例MHVR早期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基因型VKORC1-1639 G>A(rs9923231),CYP2C9*2(rs1799853),CYP2C9*5C1080G(rs28371686),CYP2C9*3(rs1057910),CYP2C19*2(rs 4244285),CYP4F2V433M(rs2108622),GGCX(rs11676382),ABCB1 C3425T(rs 1045642)和ABCG2C421A(rs2231142)信息、临床特征、对治疗的反应、出血和血栓事件情况。随访至少30天,主要临床结局是INR首次大于等于治疗范围下限(≧LLTR)所需时间和华法林剂量。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预测达标所需华法林剂量的算法,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达标时间因素的风险比,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INR≧3.5的危险因素。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每次监测的INR值、华法林剂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TR<70%的危险因素及其OR值。随访1年得到患者的维持剂量(MD),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MD有显着影响的基因和临床因素,建立方程并与达标剂量方程比较。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与其机制初探在长期药效学实验中,将Wistar大鼠连续给予治疗剂量华法林(0.125 mg/kg qd)15天,使INR稳定于治疗范围(1.6-2.0)。随后将大鼠分为单用组和合用组,再给药4天,单用组继续只给予华法林(0.125 mg/kg qd),合用组给予华法林(0.125 mg/kg qd)并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 bid),比较单用与合用组INR值在4天内的变化。在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实验中,将大鼠分为两组,单用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0g bid),合用组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 bid),连续预处理4天。预处理期间测定血中维生素K1、K2含量在合用组的变化。随后,在第5天,将单用组和合用组再分别分为低剂量华法林组和高剂量华法林组。低剂量单用组灌胃给予华法林(0.125 mg/kg),高剂量单用组给予华法林(0.5 mg/kg),低剂量和高剂量合用组分别给予0.125 mg/kg和0.5 mg/kg华法林后立即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不同时间点股动脉采血,测定华法林血药浓度,同时尾静脉采血测定INR值。采用LC/MS/MS分别测定华法林、S/R-华法林的含量,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此外,将另一批大鼠分为两组,即低剂量单用组和合用组,其预处理和给药方式同上,在第5天给药后,分别采集低剂量单用组和合用组大鼠在10 min、2 h、6 h和10 h肝脏组织,此外,在2 h时间点同时采集回肠、肾脏、脾脏、肺和胰腺组织,测定各组织中S/R-华法林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肝脏和回肠组织中P-gp的表达,RT-qPCR测定肝脏中Oat2mRNA的表达量。为了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肝摄取影响的机制,在HepaRG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μM华法林与同时加入1μM华法林和350μM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培养,考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对映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摄取量。结果UFH组中有2名患者术后出现了栓塞卒中事件。与UFH组相比,LMWH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10.3%vs 2.8%,P=0.03)。在第二终点方面,相比于UFH组,LMWH呈现出使ICU住院时间(P=0.08)、术后住院时间(P=0.08)、INR达标时间(P=0.06)缩短的趋势。肌酐水平[OR 1.03,95%CI(1.01-1.05),P=0.02]与高血压[OR 3.72,95%CI(1.35-10.28),P=0.01]为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VKORC1-1639 G>A、CYP2C9*1/*3、头孢唑啉、头孢哌酮舒巴坦、体重指数增加、Δ血红蛋白(ΔHb,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之差)和白细胞计数可以独立影响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初期反应。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如下方程:华法林达标累积剂量(mg)=14.376 VKORC1-1639G>A–2.865高血压+0.468 BMI–0.108年龄+2.366 ABCB1 CT/TT–4.050 CYP2C9*1/*3–4.843头孢哌酮舒巴坦–0.062ΔHb–2.530头孢唑林+0.323术前血浆白蛋白–16.200,此方程可解释INR首次达到大于等于治疗范围下限(≧LLTR)所需的华法林剂量43.9%的个体差异。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华法林累积剂量预测剂量和实际剂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Pearson r=0.6404,P<0.0001)。VKORC1-1639 GA/GG、头孢哌酮舒巴坦和胺碘酮显着影响首次达标INR值。合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患者首次INR≥3.5的风险高于未使用的患者[OR 1.565,95%CI(1.156-2.119),P=0.004];年龄是INR≥3.5的另一个独立影响因素[OR 1.082,95%CI(1.035-1.130),P<0.001];随访期间,携带VKORC1 AA的患者首次INR≥3.5的风险高于携带VKORC1 GA/GG的患者[OR 5.487,95%CI(1.223-24.621),P=0.026]。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BMI、胺碘酮、VKORC1-1639G>A和CYP2C9*1/*3与MD显着相关。MD(mg/day)=1.436VKORC1-1639 G>A-0.967CYP2C9*1/*3-0.043胺碘酮+0.033血浆白蛋白-0.010年龄+0.032 BMI+0.688,该算法可解释40.2%MD的变异。其中VKORC1-1639G>A占27.8%,比重最大。年龄和合用头孢唑林是TTR<70%的危险因素。长期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给予大鼠治疗剂量华法林15天后,INR维持在治疗范围,在第16天,与单用组相比,合用组同时给予华法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后10小时其INR增幅就有统计学意义,并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头孢哌酮舒巴坦预处理天数增加,维生素K1、K2含量逐渐下降,第4天时出现显着性下降。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低剂量华法林单用组相比,低剂量华法林合用组的华法林和S-华法林的AUC0-t、Cmax均显着增加,CL/F均显着下降;合用组INR值也在给药后8 h有显着性升高;合用组回肠和肝脏P-gp表达明显降低,肝脏Oat2的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合用组S-华法林在给药后2 h、6 h、10 h的肝脏分布显着降低;合用组华法林S/R对映体在给药后2 h回肠、肾脏分布显着增加。此外,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显着降低S/R华法林在HepaRG细胞中各时间点的摄取量。结论对于MHVR术后患者,UFH桥接出现了两例卒中事件,与UFH相比,LMWH有助于患者早期获得抗凝效果和缩短住院时间,但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UFH-LMWH组无栓塞事件,出血发生率与UFH组无差异,在三种桥接方案中更易被接受。在华法林治疗初期,遗传因素(VKORC1、CYP2C9和ABCB1基因型)和临床因素(年龄、BMI、抗菌药物、高血压、ΔHb和白蛋白水平)均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由于抗凝初期和维持期影响因素不同,相同影响因素占比不同,不宜直接使用MD作为起始剂量。年龄和头孢唑林影响患者TTR,而基因多态性与TTR无相关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快速、显着地影响华法林药效,这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有关,还可能与其抑制肠道P-gp表达,增加华法林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抑制肝脏Oat2的mRNA表达量,减少华法林特别是S-华法林在肝脏的摄取,从而增加华法林体内暴露量、延长其在体内的时间有关。
辛秀丽[5](2020)在《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束肺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束肺证)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外周血中炎症指标的影响,为小儿喘支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临床思路。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儿科门诊的急性喘支患儿80例,随机分为40例治疗组和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对照组患儿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抗炎平喘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胡氏定喘汤治疗。通过7天的临床观察,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对照症候量表观察表评价患儿临床症状,记录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候体征积分,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值、CRP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得到的实验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结果统计并分析。结果:1、主要中医症候积分分析:治疗前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喘息、咳嗽、喉间痰鸣、肺部喘鸣音或哮鸣音)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主要中医症候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胡氏定喘汤在缓解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喘息、咳嗽、喉间痰鸣、肺部喘鸣音或哮鸣音)方面疗效可观,并优于对照组。2、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治疗前两组患儿淋巴细胞比值、CR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淋巴细胞比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CRP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后治疗组淋巴细胞比值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RP比较则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3、临床疗效分析:80例急性喘支患儿,其中治疗组40例,25例治愈,13例好转,有效率95.00%;对照组40例,18例治愈,13例好转,有效率77.50%,两组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支的临床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4、再发率及不良反应分析:对两组痊愈患儿进行随访3个月,治疗组痊愈25例中,3例再发喘息性疾病,再发率12.00%;对照组痊愈18例中,14例再发喘息性疾病,再发率77.78%,治疗组的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束肺证)临床疗效明显。2、胡氏定喘汤在缓解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主要症候喘息、咳嗽、喉间痰鸣、肺部喘鸣音或哮鸣音方面疗效可观。3、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可以明显减少患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生。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Branch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eriatric Research;Committee of Clinical Toxic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of Toxicology;[6](2018)在《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多重用药情况不可避免且非常普遍。因此,越来越多医学和药学专家呼吁广大医务人员关注老年人多重用药的风险,并提出管理措施,以求避免或减少多药联合治疗时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损害。为了满足临床实践需求,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用药安全的水平,我国部分临床医学和药学专家经多次研讨,制定了本《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确保用药安全。
李岩[7](2017)在《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作用于维生素K1及对华法林对映异构体浓度和药效学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华法林(Warfarin,WF)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口服抗凝血药,由于WF的有效治疗范围狭窄,个体间剂量差异大,有效剂量不易控制,故临床主要以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作为其抗凝监测指标。WF用药剂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维生素K的摄入、种族、年龄、合并用药、体重指数以及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分析遗传基因(VKORC1和CYP4F2)和维生素K1(VitaminK1,VK1)对WF的剂量反应的作用、血浆中VK1浓度和CYP4F2基因多态性以及与VKORC1的相关性,尝试揭示体内VK1的浓度与WF敏感指数的关系,为今后WF在临床上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以期达到提高抗凝控制率、减少出血风险、增强临床医生使用WF治疗信心的目的。方法:血浆VK1的H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APCI源正离子模式,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物(VitaminK1-d7)为内标定量,VK1和内标的检测离子对质荷比分别为m/z:451.0→187.0和458.6→194.4,乙醇沉淀蛋白,环己烷为萃取剂进行液液萃取,使用Synergl 4u Fusion-RP C18(2.1mm×100mm,2.5μm)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为A:B=水(0.05%甲酸):甲醇,梯度洗脱程序,流速0.3mL/min;血浆WF对映异构体的H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ESI源负离子模式,萘普生为内标定量,WF和内标的检测离子对质荷比分别为m/z:307.2→160.9和228.9→185.1,1mol/L盐酸作为缓冲环境,乙酸乙酯液液萃取。通过Lux Cellulose-3手性色谱柱(2.1mm×100mm,2μm)分离WF对映异构体和内标,A:B=水(0.5%甲酸):甲醇,流速:0.2mL/min;临床样本的收集、采集以及检测:收集南京东南大学附属医院正常使用WF达到稳定剂量的房颤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受试者55例作为对照组,统一给予实验标准餐。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稳定抗凝至少3个月(抗凝水平在治疗窗以内);(2)抽血前一个月有稳定的日常WF剂量。排除标准:有和胺碘酮以及抗癌药联合应用的。WF抗凝治疗方案:初始剂量13mg,根据INR调整剂量。观察组实验清晨空腹抽取WF给药前谷浓度外周血9.0mL,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血5.0mL。分别检测每位患者血浆中VK1以及WF对映异构体浓度、凝血因子水平、PT/INR、VKORC1、CYP4F2、CYP2C9基因型;检测每位健康受试者血浆中VK1和VKORC1、CYP4F2基因型。根据所测得VK1和WF对映异构体浓度,结合VKORC1和CYP4F2基因型和凝血因子水平、PT-INR,采用Origin统计学软件对基因多态性和VK1与WF对映异构体浓度和药效学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建立的检测血浆中VK1和WF对映异构体浓度的HPLC-MS/MS测定方法通过方法学考察,证明准确、可靠。由于样品量有限和WF个体差异大等因素,研究中虽未发现患者血浆中VK1浓度和WF敏感指数显着性相关,但在中国部分汉族人群中证明了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显着地影响血浆中VK1浓度。研究结果发现携带VKORC1G/A基因型的患者VK1浓度显着性的高于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p<0.05);携带CYP4F2C/T和T/T基因型的患者VK1浓度显着性的高于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p<0.05)。而健康受试者中,VKORC1基因多态性和VK1的浓度的相关性不显着,但CYP4F2(T/T+C/T)基因型的VK1浓度显着高于C/C基因型(p<0.05)。结合文献提示临床医生在WF的治疗过程中,携带VKORC1G/G+CYP4F2T/T基因型的患者有较宽的WF治疗窗,相对安全;携带VKORC1G/A+CYP4F2C/T基因型的患者使用WF时要监测INR,不断调整WF个体用药,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携带VKORC1A/A+CYP4F2C/C基因型的患者对WF剂量特别敏感,临床中不仅要实时检测INR;还需要通过调整饮食,严格控制VK1的摄入量;必要时换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结论:建立的HPLC-MS/MS测定血浆中VK1和WF对映异构体浓度的方法已成功运用到检测房颤患者的VK1和WF对映异构体浓度的临床试验中,且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首次证明了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显着地影响血浆中VK1浓度。本研究结果建议在使用WF时要注意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维生素K1水平以及INR、凝血因子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以更好更快地发挥WF的抗凝作用。
欧国贤(Au Kwok-yin)[8](2016)在《中医治疗TKIs所致皮肤毒性的Meta分析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2000年代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一系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上市并应用于癌症治疗后,至今世界各地及我国都不断涌现新型靶向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之EGFRIs包含两类: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埃克替尼、凡德他尼、拉帕替尼等。②单株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EGFRIs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希望,但此类药物所致的皮肤毒性不但影响病人的外观、生活质量、心理状况以及对药物的依从性等,甚至影响EGFRIs的疗程。虽然不少研究结果显示皮疹越严重或许提示治疗获益越多,但不是所有研究皆呈正向关系。故皮疹只可作为疗效预测的参考,绝不可过度解读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因为皮疹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癌症种类、患者年龄、EGFRIs使用剂量、EGFRIs的类型、是否与化疗联用、潜在基因变异以及阳光照射情况等都可以影响皮肤毒性的变化。而且,某些2度皮疹是1度皮疹的演变发展,未必与EGFRIs的疗效相关。更重要的是,服用EGFRIs后没有再出现皮疹的患者仍然有效。临床上,越高级别的皮疹更容易引发减药或停药风险,亦不可能因为没有皮疹就断言药物无效以而撤药。中医药治疗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就是期望提高病人对靶向药物的耐受性,提升生活质量,并同时联合西药治疗癌症,创造更好的综合疗效,故其相关研究实须获得重视。本课题透过文献搜索、Meta分析及临床观察,重点探讨中医治疗EGFRIs所致皮肤毒性的现况、思路、疗效、优势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①Meta分析、②临床观察。①meta分析:根据检索策略、纳入及排除标准于数据库内搜索期刊,并逐一阅读标题、摘要和全文。重点搜索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凡德他尼、西妥昔单抗、拉帕替尼、帕尼单抗及埃克替尼。干预或观察组包括口服或外用的中西药物及护理措施;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阳性药物对照、基本支持治疗对照以及支持治疗加安慰剂对照等。数据库包括:中文文献检索范围—①中国知网(CNKI)内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博士学位全文数据库②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英文文献检索范围—①AMED ②CINAHL PLUS③ Cochrane Library④EMBASE⑤MEDL INE。最终共纳入57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及统计学分析。偏倚风险评估根据《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文翻译版(2014年12月1日)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评估指引,分为“低偏倚风险”、“高偏倚风险”及“偏倚风险未知”,评估工具包括:①随机序列的产生;c2)分配方案隐藏;③对参与者和实施者用盲法;④对结局评价者用盲法;⑤结局数据不完整;⑥选择性发表;⑦其他偏倚。纳入文献被分为预防及治疗两类,再按干预措施及各评估标准分组,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测量指标包括:总皮肤毒性发生率、2级或以上皮肤毒性发生率及治疗皮肤毒性有效率。重点探讨的皮肤毒性分3方面:皮疹、皮肤瘙痒以及皮肤干燥。次要测量指标包括:肿瘤的近期疗效(RECIST、WHO标准)、生活质量(DLQI、Skindex-16等)、皮肤毒性所致EGFRIs疗程脱落数目、皮肤毒性病程及首发时间以及不良反应。②临床观察:此研究分为3部分,“中医治疗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观察研究”、“皮肤毒性记录日志可行性研究”于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门诊及香港邓肇坚医院中医部进行。根据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3例Ⅲ--Ⅳ期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皆服用EGFRIs并出现皮疹。19例于广州就诊的病例由教授处方,4例于香港就诊者由本人处方,观察1.5-2月,从而分析中药干预EGFRIs所致皮肤毒性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同时,患者自愿填写病人日志,用作分析患者能否通过日志有效反映皮疹情况、生活质量及主观证状之变化。主要测量指标包括:2007年我国制定的EGFR印制剂皮损程度分级、癌症支持治疗多国协会皮肤毒性小组(MASCC Skin Toxicity Group)EGFRI皮肤科不良事件量表、英国卡迪夫城大学医学院皮肤学部撰写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问卷”(DLQI)。次要测量指标包括:ECOG、KPS、每日平均外出日晒小时、防晒及润膏乳液使用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食物、药物等)记录,并进行安全性指标分析。自拟疗效判定乃根据2006年美国EGFRIs相关皮肤毒性研讨会共识所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周岱翰教授治疗EGFRIs皮肤毒性用药规律研究”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病历11份,所有患者皆确诊为肺腺癌并首次来诊者。病历将与上述19例在广州纳入的病例处方比对,分析周岱翰教授的中药配伍规律。结果:①Meta分析结果显示:一.在预防方面,口服抗生素对总皮疹或2级或以上皮疹无影响,口服抗生素配合外用类固醇虽能改善皮疹及皮肤瘙痒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减少它们的发生,对皮肤干燥则没有明显作用;口服中药不但能有效减少EGFRIs所致皮疹的发生,亦可减轻皮疹的严重程度,但对皮肤干燥发生率无影响。中药外用结合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EGFRIs所致的总皮疹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较单一护理能有效延迟皮疹首发时间及缩短皮疹的病程。现时对皮肤瘙痒及皮肤干燥等相关皮肤毒性的研究有限,故未能作出详细分析。二.在治疗方面,不论是单一使用中医综合方法,还是中药配合西药,均分别较空白对照或单一使用西药更能有效治疗EGFRIs所致皮肤毒性,提示中医药是综合治疗皮肤毒性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在安全性分析方面,不论中医药、西药及护理措施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初步认为能在临床上安全使用,且有部分研究显示干预措施不会影响EGFRIs的近期疗效。四.有少量研究报导了因严重皮疹需要停止或暂停EGFRIs治疗的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为低,提示干预措施发挥了其临床的重要性。五.在生活质量评价方面,中药治疗组较西药治疗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一.观察期内中药治疗有助减轻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1.5-2月后皮疹之有效控制率为95.6%,治疗前后之皮疹分级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别(P=0.0210<0.05),中重度皮疹有减缓至轻度之趋势(P=0.0058<0.05)。二.MASCC量表比2007年我国制定的EGFR抑制剂皮损程度分级更能细致反映患者情况,该量表加入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又参考了许多日常生活活动及患者结局报告等研究的信息,使之能从心理及生理方面全面评估皮肤毒性对患者的影响。而且,在皮疹评估上摒弃过往NCI-CTCAE以不合理百分比评估皮疹范围的弊端,具临床优势。三.皮肤毒性记录日志联合DLQI有助分析患者皮疹、瘙痒及干燥情况,当中DLQI虽然涵盖六大方面,仍能保持简单易明,并有官方中文版,方便推广。同时,图象化MASCC量表确能让患者简单理解并选取代表自己的皮疹程度,更能成为日常自我监察皮肤毒性反应的工具,这正是“患者自我报告结局估量”的核心概念。四. 周岱翰教授主张EGFRIs所致皮肤毒性之总体病机以“肺热血瘀”最为根本重要,因为肺合皮毛、肺居于上焦,故肺为EGFRIs所致皮疹的主要病位,肺热则头部以及躯干上部的皮肤易发丘疹、皮肤干燥,血热生风则皮肤脱屑瘙痒,血热血瘀更可出现红斑或脓疱。周教授在临床上将肺癌的“肺郁痰瘀、脾虚痰湿、阴虚痰热、气阴两虚”等基本病机与皮肤毒性“肺热血瘀”的病机结合,以达至辨病、辨证、辨症一体,临床施治,效果具临床优势。五.中药干预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提示安全可靠。结论:中医药是综合治疗皮肤毒性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步认为中医药在部分情况下对皮肤毒性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患者生活质量、EGFRIs的耐受性有正面作用,临床使用安全,亦不影响EGFRIs疗效。以Meta分析所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综合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等内容作为出发点,我国是有条件让专家去制定一个中医药治疗EGFRIs所致皮肤毒性的共识方案。中医学认为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应归为“药毒”范畴,即药物之偏性致毒,而“疮疡”及“粉刺”之病因病机则可作参考,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皮肤毒性属阳,涉及气分血分,肺合皮毛,病位以肺脏为主,可兼夹内虚,需辨明虚实。周岱翰教授提出EGFRIs所致皮肤毒性的根本在“肺热血瘀”,临床观察提示,在辨肺腺癌固有之病机基础上融合皮疹“肺热血瘀”之病机以贯彻辨病、辨证、辨症结合施治,能有效控制皮肤毒性,对中医临床极具重要意义。同时,皮肤临床护理该重视生活质量评估以及病人日志之应用。
艾东方,孔伟[9](2006)在《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韦立功[10](2004)在《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维生素K_1减少红霉素副作用及增强疗效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K_1减少红霉素副作用及增强疗效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设计咨询问卷 |
3 结果 |
3.1 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
3.2 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
3.3 皮肤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
3.4 烧伤整形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皮肤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
4.2 烧伤整形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镇咳经验方治疗百日咳综合征(痰热胶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列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8 统计学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2.4 实验组疗效与相关因素关系 |
2.5 对照组疗效与相关因素关系 |
2.6 随访复发情况 |
2.7 安全性观察 |
3、讨论 |
3.1 祖国医学相关认识 |
3.2 现代医学相关认识 |
3.3 镇咳经验方分析 |
3.4 中药分析 |
3.5 实验室指标选择依据 |
3.6 西医立项选药依据 |
3.7 研究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中医药防治百日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1.1 古代文献 |
1.2 近代研究 |
2. 中医治疗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一气周流论”探索白茅根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病例标准 |
6 脱落病例标准 |
7 研究方法 |
7.1 病例分组 |
7.2 治疗方案 |
7.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脱落情况 |
2 入组前基线分析 |
3 疗效性指标分析 |
4 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的治疗 |
1.1 内科药物治疗 |
1.2 纤维支气管镜下治疗 |
1.3 支气管动脉栓塞(BAE) |
1.4 手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咳血的认识和治疗 |
2.1 病因病机、治则认识 |
2.2 辨证分型治疗 |
3 浅谈黄元御“一气周流论” |
3.1 理论认识 |
3.2 一气周流论与现代医学 |
3.3 一气周流论指导咳血的治疗 |
4 白茅根汤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1 方义分析 |
4.2 单药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白茅根汤对咯血停止所需要时间的影响 |
5.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3 总有效率 |
5.4 炎症指标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扩张症及咯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安全性评级标准 |
附录2 :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桥接策略 |
1.1.1 抗凝药物简介 |
1.1.2 桥接相关研究和指南推荐 |
1.2 华法林响应影响因素 |
1.2.1 抗凝初期影响因素 |
1.2.2 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 |
1.3 华法林药物相互作用 |
1.3.1 华法林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
1.3.2 转运体与华法林 |
1.4 立体依据 |
第二章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患者和方法 |
2.2.1 研究患者和研究设计 |
2.2.2 终点指标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 |
2.3.2 第一终点指标 |
2.3.3 第二终点指标 |
2.3.4 第三终点指标 |
2.3.5 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
2.4 讨论和小结 |
第三章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 |
3.1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抗凝初期的影响 |
3.1.1 引言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2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
3.2.1 引言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和小结 |
第四章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动物 |
4.2.4 实验设计 |
4.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长期药效学影响 |
4.3.2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血浆维生素K1、K2含量的影响 |
4.3.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 |
4.3.4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对映体药动学影响 |
4.3.5组织分布实验 |
4.3.6 Western blotting和肝脏中Oat2 mRNA表达实验 |
4.3.7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在肝细胞中摄取的影响 |
4.4 讨论和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 |
5.1.2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 |
5.1.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束肺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认识方面的研究进展 |
1.1.1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
1.1.2 现代医学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认识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1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 |
1.2.2 祖国医学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脱落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4.1 分组方法 |
2.4.2 治疗方案 |
2.4.3 疗效观察指标 |
2.4.4 疗效评定标准 |
2.4.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统计结果 |
3.1 基线水平分析 |
3.1.1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3.1.2 两组患儿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3.1.3 两组患儿病程分布情况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指标情况 |
3.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喘息症候评分比较 |
3.2.2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症候评分的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前后喉间痰鸣症候评分的比较 |
3.2.4 两组治疗前后肺部喘鸣音或哮鸣音评分的比较 |
3.2.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比较 |
3.2.6 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 |
3.2.7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
3.3 两组再发率比较 |
3.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患儿一般情况分析 |
4.1.2 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析 |
4.1.3 实验室指标结果比较分析 |
4.1.4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4.1.5 再发率及不良反应分析 |
4.2 立题依据 |
4.3 方药组成及配伍分析 |
4.4 方剂中各味中药作用分析 |
4.5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人多重用药的现状 |
1.1 老年人多病共存, 联合用药比例高 |
1.2 多药联合治疗增加发生不良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
2 老年人多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因 |
2.1 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 导致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改变 |
2.2 多种药物合用影响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
2.2.1 药物代谢酶 |
2.2.2 药物转运蛋白 |
2.3 多种药物合用影响药物的药效学 |
3 老年人多重用药的风险管理原则 |
3.1 医生 |
3.2 药师 |
3.3 患者及家属 |
4 老年人常用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危害及处置 |
4.1 降糖药 |
4.1.1 二甲双胍 |
4.1.2 α-糖苷酶抑制剂 |
4.1.3 磺脲类 |
4.1.4 格列奈类 |
4.1.5 二肽基肽酶IV (DPP-4) 抑制剂 |
4.1.6 噻唑烷二酮类 |
4.1.7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SGLT-2) 抑制剂 |
4.2 降压药 |
4.2.1 钙离子拮抗剂 (CCB) |
4.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s) 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ARBs) |
4.2.3β受体阻滞剂 |
4.3 血脂调节药 |
4.3.1 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
4.3.2 苯氧酸类 (贝特类) |
4.3.3 胆酸螯合剂 (树脂类) |
4.3.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4.4 心血管病治疗用药 |
4.4.1 硝酸酯类 |
4.5 抗血小板及抗凝药 |
4.5.1 华法林 |
4.5.2 阿司匹林 |
4.5.3 氯吡格雷 |
4.5.4 替格瑞洛 |
4.5.5 利伐沙班 |
4.5.6 达比加群酯 |
4.6 治疗帕金森病药 |
4.7 镇静催眠药 |
4.7.1 苯二氮类 |
4.7.2 非苯二氮类 |
4.8 抗抑郁/焦虑药 |
4.9 治疗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痛风药 |
4.1 0 抗感染药 |
4.1 1 甲状腺疾病治疗药 |
4.1 2 常用OTC药物、天然药物、保健品、饮料 |
5 结语 |
(7)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作用于维生素K1及对华法林对映异构体浓度和药效学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建立检测血浆中维生素K1的HPLC-MS/MS方法 |
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建立血浆中华法林对映异构体HPLC-MS/MS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临床样本的收集、采集以及检测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
3.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医治疗TKIs所致皮肤毒性的Meta分析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EGFRIs的发展历史 |
1.1.2 EGFRIs所致皮肤毒性出现率及其临床与科研的重要性 |
1.1.3 皮肤毒性的发生机理 |
1.1.4 皮肤毒性诱发及加重的影响因素 |
1.1.5 皮肤毒性的临床症状 |
1.1.6 皮肤毒性与EGFRI的疗效关系 |
1.1.7 皮肤毒性分级 |
1.1.8 现代医学治疗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之现况 |
1.1.9 皮肤毒性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估方法 |
1.2 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的中医研究概况 |
1.2.1 中医学对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的认识 |
1.2.2 中医学对EGFRIs所致皮肤毒性之研究现况 |
1.3 小结 |
第二章 Meta分析—中西医学预防及治疗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测量指标 |
2.2.1 主要测量指标 |
2.2.2 次要测量指标 |
2.3 检索策略 |
2.3.1 电子及手工检索 |
2.3.2 检索方法 |
2.4 评价方法 |
2.4.1 文献筛选及资料的提取 |
2.4.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结果 |
2.6.1 检索结果 |
2.6.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2.7 Meta分析 |
2.7.1 预防作用 |
2.7.2 治疗作用 |
2.7.3 干预措施与EGFRI疗程的相关性 |
2.7.4 安全性分析 |
2.8 小结 |
2.8.1 结果总结 |
2.8.2 Meta分析结果总览图 |
2.9 讨论 |
2.9.1 本研究的特点 |
2.9.2 本研究结果的意义 |
2.9.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9.4 对未来科研的提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入组标准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记录项目 |
3.3.2 主要测量指标 |
3.3.3 次要测量指标 |
3.3.4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判定 |
3.5 数据管理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4.2 观察结果 |
4.2.1 病例总体情况 |
4.2.2 主要测量结果 |
4.2.3 次要测量结果 |
4.2.4 安全性结果 |
第五章 结果分析及讨论 |
5.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5.2 主要结果1—观察期内中药治疗有助减轻EGFRIs所致的皮肤毒性 |
5.3 主要结果2—MASCC EGFRI皮肤科不良事件量表具临床优势 |
5.4 主要结果3—皮肤毒性记录日志联合DLQI有助分析患者皮疹、瘙痒及干燥情况 |
5.5 主要结果4—“肺热血瘀”为EGFRIs所致皮肤毒性之病因病机 |
5.6 安全性分析 |
5.7 讨论 |
5.7.1 “肺热血瘀”作为EGFRIs皮肤毒性之基本病机的临床实践 |
5.7.2 研究不足、改进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检索策略 |
附录2:各文献偏倚表 |
附录3:皮肤毒性记录日志(包含图象版MASCC量表、DLQI) |
附录4: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硝苯地平 (硝苯啶) 对抗类胃动素作用 |
2 山莨菪碱抗胆碱作用 |
3 维生素K1解痉作用 |
4 碳酸氢钠抑制跨膜扩散作用 |
5 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
6 甲氧氯普胺抑制催吐作用 |
7 多潘立酮止吐作用 |
8 思密达提高粘膜屏障防御作用 |
9 中药敷脐消积散瘀作用 |
10 耳穴压豆调节脏腑气血作用 |
四、维生素K_1减少红霉素副作用及增强疗效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D]. 高锦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镇咳经验方治疗百日咳综合征(痰热胶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陶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一气周流论”探索白茅根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的临床观察[D]. 黄婉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D]. 李波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5]胡氏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束肺证)疗效观察[D]. 辛秀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Branch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eriatric Research;Committee of Clinical Toxic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of Toxicology;. 中国药物警戒, 2018(10)
- [7]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作用于维生素K1及对华法林对映异构体浓度和药效学指标影响的研究[D]. 李岩.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8]中医治疗TKIs所致皮肤毒性的Meta分析与临床观察[D]. 欧国贤(Au Kwok-y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防治[J]. 艾东方,孔伟. 中国药房, 2006(15)
- [10]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J]. 韦立功. 中国综合临床, 2004(01)
标签:头孢哌酮-舒巴坦论文; 红霉素论文; 华法林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