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政策吸引力 拓宽投融资渠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琼,吴小雨,成春林[1](2021)在《基于合成控制法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研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建设的深入,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成为重要研究话题。在梳理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利用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合成控制法实证检验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自贸区政策促进了金融开放,并主要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宽机制实现,跨境贸易便利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多种稳健性检验表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为进一步发挥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作用,应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境外投融资市场,推进跨境贸易转型升级。
郭佳佳[2](2021)在《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更是健全现代农村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实践。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等展开研究,在对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时代价值等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目前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已经得到初步改善、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有所提升。但还存在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主体构成存在缺陷、农厕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任务艰巨、缺乏长效管理及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居环境建设重难点把握不够科学、投融资渠道单一及建设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针对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平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规划、拓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重难点建设、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长效管护机制和发挥特色村庄建设与古城旅游的协同效应。
刘梅[3](2021)在《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经贸合作的长期有效运行得益于两国资金往来畅通,而金融合作作为其重要保障,为深化和拓展中俄间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国间投资水平的提高、合作层次的拓展又对金融领域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俄金融领域发展态势已成为制约两国全面合作的主要瓶颈之一。中俄领导人也更加重视双边金融的开展。2018年9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目的是推动两国区域发展、延长双边合作期限。次年6月,两国领导人又一次签署《联合声明》,在战略高度上为中俄金融合作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哈尔滨新区也正处于发力“双循环”、夺取“双胜利”、打赢“收官战”的关键时刻。躬逢伟大时代,身处改革前沿,怎样发挥好“五区叠加”的区位优势,利用好我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成为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深化双边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发展的现状,从金融合作环境、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合作空间、金融平台体系建设四个角度分析新区在承载中俄金融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解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相应给出解决对策。哈尔滨新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挥新区优势,推进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创新,形成金融发展新格局,进而加快实现中俄全面合作。
盛艳[4](2021)在《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特色小镇项目一般投资量较大,建设周期冗长,单凭政府一己之力很难解决小镇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及运营管理能力偏低的问题。因而,在特色小镇的建管运营中引入PPP模式,既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可以利用社会资本丰富的管理经验助力小镇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PPP模式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特色小镇项目,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并提高其公共服务效率,对促进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的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为依据,采取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定性定量分析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思维,再运用AHP-GRA方法构建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模型,并以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为对象,做出要素优化分析,在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共性要素中找到优化空间更大的要素,集成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后以我国西北地区“T”苹果小镇为例,通过该评价模型确定了需要重点优化的指标,针对性提出了涵盖战略产业体系、小镇规划体系、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的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从而解决该苹果小镇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功能和形态建设问题、运营和效能问题。最后,提出了涵盖坚持“典型引路,规范纠偏”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部门多重职能、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培养专业监管人才的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本文提出的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可以较好的把握特色小镇发展优化空间,有助于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助力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涵妮[5](2021)在《影响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而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所以物联网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物联网应用上,地域不同导致各地物联网应用情况参差不齐,比如在成都市范围内,城市居民生活便捷程度、政务服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产业赋能等都亟待提高。因此本文从物联网应用入手,对影响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的机理和对策进行研究。第一,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的现实障碍,并结合文献分析、文本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对成都市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到成都市物联网应用22个障碍因素。然后通过专家访谈收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建立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层级递阶图,将影响因素分为根本影响、间接影响以及直接影响3个层级,最后进行影响因素的层级重要性和机理分析。第二,通过问卷收集影响因素重要性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影响因素系统及因素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到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系统中最重要的层级为第三层级的根本影响,而且影响力最大的5个因素为宣传推广(S2)、政策支持(S4)、投融资渠道缺乏(S10)、企业和机构协同创新(S18)、数字经济(S20)。第三,引用了成都市内××小区的道闸更新改造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比分析该案例在A、B两个不同公司的政府、企业、社会环境,对重要性强的5个影响因素进行一一验证,并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关于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在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的相关对策建议。最后,根据得到影响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结果,提出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在应用障碍、影响机理以及对策建议相关的研究结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能够帮助政府、企业、社会等更好的处理安排相关工作,从而让成都市物联网更好地应用到成都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在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和展望所在。
伍少安[6](2020)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内首创的省际深度合作开发试点,自启动以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合作发展战略部署、粤桂两省区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行动计划和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全力做好“大胆试验、用足政策、项目布局”三篇文章,大胆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效应。然而,随着开发建设进程的加快,试验区的配套政策、产业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难以与当前高效快速发展需要相匹配,制约了试验区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在介绍了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的基础上,从现状分析、存在困境、原因剖析及对策研究等思路展开研究。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从发展基础、发展历程等方面介绍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发展概况,并应用调查研究法从政策环境、产业发展以及管理运行等三个方面考察试验区发展现状。基于现状分析,查摆出配套政策制定尚不完善、产业结构发展后继乏力、治理机制构建步伐缓慢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发展条件不匹配、营商环境不和谐和管理思想不统一等密切相关。结合原因,基于相关理论指导,针对困境逐一提出对策:一是针对土地政策不相适宜、金融政策支持匮乏和人才政策激励乏力等试验区配套政策制定尚不完善问题,以府际管理理论为指导,重点从完善试验区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入手,不断加强粤桂两省配套政策的完善;二是针对产业项目整体推进不足和产城融合力度严重不足等试验区产业结构发展后继乏力问题,以雁行理论为指导,重点从加强产业项目整体推进和提高产城融合力度等入手,不断优化调整试验区产业结构;三是针对缺乏健全的治理制度、缺乏完善的治理体系和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等试验区治理机制构建步伐缓慢问题,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从健全试验区治理制度、完善试验区治理体系和提升试验区治理能力等入手,构建试验区治理机制。
陶琼[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旅游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旅游新时代,一次性、表面性和程式化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的需求,人们更青睐于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希望在休闲度假型旅游中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逐渐从身体的旅行转向身心的放松[1],正是基于此,涵盖了养生、养老、医疗、文化、体育、互联网、教育等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产业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报告中还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了人们健康、愉快、长寿的普遍价值追求,满足了人们多元深层次的旅游需求,从健康和旅游两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物产等旅游资源。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为对象,以米易县为研究区域,对米易县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市场前景进行评价。通过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PEST分析,结合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提出构建“全域规划、全景建设、全时康养、全业联动、全面营销、全民共享”的“全域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为其康养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管立杰[8](2020)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下文简称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与传统公共事业提供方式相比,PPP模式具有经济节约、提高效率等明显优势,能够解决财力不足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优势融合,因此,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PPP模式。在中央的积极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日渐兴起,虽然还处于探索期,但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农村道路、农村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农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优势逐渐显现。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累计在库PPP项目9626个,投资额14.8万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PPP项目共计664个,投资金额达5784亿。2014年以来有510个贫困县(其中绝大部分目前已脱贫摘帽)已探索应用PPP模式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资额达1.2万亿元。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还面临诸多困境,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作不协调、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问题频出,使得很多公私合作项目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不但无法发挥各自优势,而且额外增加了交易费用,损害了公共利益,这在实践中有大量的事实佐证。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是什么,存在哪些利益冲突?相互之间是如何博弈的?怎样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破解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困境,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改进合作关系、改善投资效果,实现多方共赢,避免项目失败、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对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为目标,着重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及协调问题,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分析、激励模型、扎根理论等多种方法,基于多个案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运行实践开展分析,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方式、利益冲突和决策依据,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资状况和产生的效应,剖析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基于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推广和应用的主导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积极效应。但实践显示诸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效率低下、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担不合理、农户参与不足、项目脱离当地现状和农户需求等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之间因缺乏协调导致冲突不断和效率低下。项目收益情况、政策支持力度、资金可获得性、专业人才充足性、平等合作意识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较大影响。(2)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项目治理理论,提出化解冲突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社会资本方和农户是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着差异性和冲突性,基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利益相关者之间易于因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纠纷、因缺乏沟通造成冲突、因忽视农民需求和农户参与造成民众质疑、反对或产生信任危机。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基于项目治理理论可从利益分配、激励约束、关系治理等维度化解冲突。(3)构建博弈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开展分析,着重探讨主体行为协调的选择机理,掌握考虑利益风险分配下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路径与稳定策略。研究表明,收益分配、风险分配、监管力度和奖惩额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主体选择协同策略的重要因素,决定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方向。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都存在因片面追逐经济利益而不愿积极履约的可能性,在合理范围内增加风险承担系数、提高激励水平、提高外部监管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的主体行为协调。农户参与行为与其参与成本和收益密切相关,增加政府奖励、农户获得感以及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4)构建激励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对不同条件下的激励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与单纯的显性激励模型相比,引入声誉效应后,社会资本方的努力程度得到提高,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充分运用声誉效应的隐性激励作用,能使政府方获得更高的收入。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受到动机、激励、信息的多重因素影响,适当的监管方式和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主体积极性、提高合作绩效,促进利益相关者协调。(5)从关系治理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首先应用扎根理论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表明主体因素、合作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4个主范畴是主要影响因素,主体间存在的合作因素(由沟通交流及利益分配因子决定),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直接因素,合作障碍越大,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合作协调的可能越小,伙伴关系的稳定性越差。案例分析表明,构建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协作关系,必须提高协同意识,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建立平等合作关系。(6)最后,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以服务农村发展和满足农户需求为宗旨,从提升利益风险分配合理性、完善激励约束框架、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三方面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如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研究视角有一定独特性;研究内容上,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冲突、行为方式和决策依据,基于多个维度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丰富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的内容体系;在方法的组合运用上具有一定创新性。
郭凯欣[9](2020)在《资源基础理论下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指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内涵,侧面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文化内容和文化模式的统一创新发展。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即平台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属于共享经济模式,有助于实现平台内外部资源共享和资源有效配置,通过重塑、整合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年底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项目在景德镇实现落地生根,景德镇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性文化资源禀赋的城市转型升级和地域性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切入视角,采用整体性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就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平台特征和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平台经济模式总体的发展特征和动机、战略模式和创新,以此分析区域性文化创意平台静态环境的内部资源要素和动态环境的外部资源要素。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结合平台理论和文化创意平台成长路径构建“平台创新行动战略-平台创新实现战略”的平台创新发展战略模型。并对异质核心资源主导的景德镇代表性文化创意平台的发展模式,即国营文化产业资本结构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和民营文化产业资本结构的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分别进行单案例分析,可知政府引导型发展模式的陶溪川、市场需求与导向协同型模式的宁封窑,其核心资源在平台战略发展的不同阶段显示出动态性特征以及内生地决定平台战略发展路径,既是平台核心能力形成的要素基础也是平台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资源条件,以此得出不同产业所有制作用下的区域性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不同发展路径,并构建相应的区域性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出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在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景德镇同区域共存的多文化创意平台各资源要素的维度分析,得出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各资本性质文化创意平台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政策背景和市场发展趋势,由此推测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社会参与多元投融资的文化创意平台运行机制将成为未来文化创意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且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方面对国内其他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平台的模式开发经营与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浩珊[10](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消费层次在提高,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外出旅游来放松身心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不断地革新,近些年提出的全域旅游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新形势下,旅游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谋求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则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本文以Y市S旅游发展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研究S旅游发展公司如何制定发展战略问题。首先,通过搜集阅读文献资料了解了研究现状,阐释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和企业战略管理、竞争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然后,运用PEST模型对全域旅游下S旅游发展公司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旅游发展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整体对其发展是有利的,只要公司能顺应当前的宏观环境发展大势,势必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全域旅游下S旅游发展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发现行业竞争激烈,S旅游发展公司今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接着介绍了公司的内部环境情况,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SWOT分析以进行战略选择,并讨论了公司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投融资渠道较单一、项目产品出现老化、信息化步伐滞后、品牌运营不完善等。最后根据公司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发展战略选择,提出了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的重点以及战略措施,并为确保公司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为S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带来一定指导作用的同时也能为其他旅游企业提供借鉴。
二、加强政策吸引力 拓宽投融资渠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政策吸引力 拓宽投融资渠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合成控制法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研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
四、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变量选择 |
1. 结果变量 |
2. 控制变量 |
五、实证结果分析 |
(一)金融制度创新机制 |
(二)投融资渠道拓宽机制 |
1. 融资机制 |
2. 投资机制 |
(三)跨境贸易便利机制 |
(四)稳健性检验 |
1. 安慰剂检验 |
2. 改变样本周期 |
3. 改变计量方法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2)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一般概述 |
(一)主要概念界定 |
1.人居环境 |
2.农村人居环境 |
3.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
(二)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2.列宁人居环境建设理论 |
3.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阐释 |
4.西方学者人居环境建设理论 |
(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时代价值 |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经之路 |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
3.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
4.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健全现代农村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实践 |
二、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研分析 |
(一)平遥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居环境建设情况 |
(二)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基本情况调研 |
1.调研目的及调研对象 |
2.调研的开展 |
3.调研结果 |
(三)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
1.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得到初步改善 |
2.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
3.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 |
4.村容村貌有所提升 |
(四)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
1.人居环境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2.人居环境建设主体构成存在缺陷 |
3.农厕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任务艰巨 |
4.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长效管理 |
5.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足 |
三、制约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因分析 |
(一)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1.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
2.农村社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强 |
3.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认识不足 |
(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难点把握不够科学 |
1.建设重点与农户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
2.对村庄地域特色保护考虑不全面 |
3.人居环境建设的常态治理和长效治理不突出 |
(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
1.过度依赖政府有限投入 |
2.市场参与度低 |
3.农村集体经济支撑乏力 |
4.村民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 |
(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管护机制不健全 |
1.环保设施运营机制的缺乏 |
2.责任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缺乏 |
3.主体参与机制的缺乏 |
四、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路径 |
(一)因地制宜制定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规划 |
1.坚持党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领导 |
2.坚持物质环境改造与人文环境提升相结合 |
3.以制度保障推进人居环境的常态治理和长效治理 |
4.坚持人居环境多元主体合作化治理 |
(二)拓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投融资渠道 |
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
2.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 |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
4.推行农民有偿付费制度 |
(三)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重难点建设 |
1.加强对生活污水和农厕改造的重点整治 |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管理 |
3.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和治理工具 |
4.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农村环境治理技术 |
(四)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
1.完善人居环境环保设施运营机制 |
2.健全人居环境责任监督与评价机制 |
3.健全人居环境奖惩机制 |
(五)发挥特色村庄与古城旅游的协同效应 |
1.深度挖掘村庄可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 |
2.加大对晋商传统建筑与民居的保护 |
3.发挥古城辐射带动效应,建构全域旅游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
(3)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哈尔滨新区金融发展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家级新区暨哈尔滨新区概述 |
(一)国家级新区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二)国家级新区发展进程及历史沿革 |
(三)哈尔滨新区成立背景及发展概况 |
二、金融相关概念 |
(一)金融含义 |
(二)金融合作 |
三、哈尔滨新区金融发展与中俄金融合作关系的讨论 |
(一)中俄金融发展历史溯源概述 |
(二)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的意义 |
注释 |
第三章 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现状分析 |
一、政策红利期加速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 |
(一)哈尔滨新区战略定位 |
(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 |
二、产业集聚效应支撑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 |
(一)现代产业集聚 |
(二)创新创业成果集聚 |
三、多功能平台建设助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 |
(一)中俄跨境贸易平台 |
(二)中俄会展平台 |
(三)中俄金融合作联盟 |
四、对俄立体化跨境运输通道带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 |
(一)哈俄航线 |
(二)哈欧、哈俄国际货运列车 |
(三)哈俄国际公路物流通道 |
五、银行对俄金融服务领跑全国保障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 |
(一)哈尔滨银行 |
(二)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
(三)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
注释 |
第四章 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合作环境欠佳 |
(一)营商环境 |
(二)法制环境 |
(三)政务环境 |
二、金融服务水平偏低 |
(一)金融机构数量少 |
(二)本币配置利用率低 |
三、金融合作空间狭小 |
(一)金融产品种类少 |
(二)投融资渠道有限 |
(三)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
四、金融平台体系建设缺失 |
(一)信息共享平台 |
(二)支付清算体系 |
(三)人才供需平台 |
注释 |
第五章 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宏观层面原因 |
(一)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的不平衡限制金融合作发展空间 |
(二)卢布汇率的波动限制货币领域合作 |
(三)中俄金融体系存在差异阻碍金融合作有效运行 |
二、微观层面原因 |
(一)新区体制机制短板 |
(二)新区产业结构短板 |
(三)新区对外开放短板 |
(四)新区思想观念短板 |
注释 |
第六章 推动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对策建议 |
一、创新金融合作环境 |
(一)营商环境 |
(二)法制环境 |
(三)政务环境 |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一)丰富金额机构发展 |
(二)提升本币配置效率 |
三、拓展金融合作空间 |
(一)多样化金融产品 |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
(三)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
四、完善金融平台体系建设 |
(一)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二)普及推广支付清算平台 |
(三)搭建金融人才供需平台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PPP模式 |
2.1.3 新型城镇化 |
2.1.4 系统思维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产业聚集理论 |
2.2.4 增长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
3.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 |
3.2.1 理论不具系统性,发展缺乏标准指引 |
3.2.2 马太效应明显,发展极不均衡 |
3.2.3 产业定位不清,运营动力不足 |
3.2.4 功能联动性差,发展难见成效 |
3.2.5 刻意打造人造景区,大拆大建破坏风貌 |
3.2.6 融资渠道不健全,各方优势不得彰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研究 |
4.1 发展系统思维 |
4.2 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要素分析 |
4.3 要素优化空间分析 |
4.3.1 基于AHP-GRA的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模型构建 |
4.3.2 基于AHP-GRA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 |
4.4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系统方案 |
4.4.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
4.4.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
4.4.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
4.4.4 “X”特色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苹果小镇实例分析 |
5.1 小镇概况 |
5.2 优化分析模型应用 |
5.2.1 模型应用 |
5.2.2 数据综合分析 |
5.3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应用 |
5.3.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
5.3.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
5.3.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
5.4 优化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 |
6.1 坚持“典型引路,规范纠偏”发展机制 |
6.2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
6.3 明确政府部门多重职能 |
6.4 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
6.5 培养专业监管人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附录二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附录三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影响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智慧城市研究现状 |
2.1.2 物联网研究现状 |
2.1.3 解释结构模型研究现状 |
2.1.4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
2.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短板理论 |
2.2.2 复杂系统理论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成都市中产生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及机理解析 |
3.1 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现状及障碍分析 |
3.2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3.2.1 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提取 |
3.2.2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提取 |
3.2.3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确定 |
3.3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分析 |
3.3.1 解释结构模型介绍 |
3.3.2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建立 |
3.3.3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分析 |
4.1 问卷数据收集 |
4.1.1 问卷设计与收集 |
4.1.2 问卷数据分析 |
4.2 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的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分析 |
4.2.1 影响因素网络模型建立 |
4.2.2 整体网络模型分析 |
4.2.3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4.2.4 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成都市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
5.1 案例背景 |
5.1.1 现状 |
5.1.2 整改内容 |
5.2 本章小结 |
6 成都市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6.2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6.3 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成都市智慧城市背景下物联网应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6)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定性分析法 |
1.4 内容框架和主要创新点 |
1.4.1 内容框架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省际边界区域 |
2.1.2 区域合作机制 |
2.1.3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府际管理理论 |
2.2.2 雁行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发展现状 |
3.1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基础 |
3.1.2 发展历程 |
3.1.3 发展情况 |
3.2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3.2.1 关于试验区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分析 |
3.2.2 关于试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
3.2.3 关于试验区管理运行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四章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
4.1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
4.1.1 配套政策制定尚不完善 |
4.1.2 产业结构发展后继乏力 |
4.1.3 治理机制构建步伐缓慢 |
4.2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4.2.1 发展条件不匹配 |
4.2.2 营商环境不和谐 |
4.2.3 管理思想不统一 |
第五章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的对策 |
5.1 基于府际管理理论完善试验区配套政策 |
5.1.1 完善试验区土地政策 |
5.1.2 完善试验区金融政策 |
5.1.3 完善试验区人才政策 |
5.2 基于雁行理论优化调整试验区产业结构 |
5.2.1 加强产业项目整体推进 |
5.2.2 综合提高产城融合力度 |
5.3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试验区治理机制 |
5.3.1 健全试验区治理制度 |
5.3.2 完善试验区治理体系 |
5.3.3 提升试验区治理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康养旅游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康养旅游概念 |
2.1.1 康养 |
2.1.2 康养旅游及其产业 |
2.2 旅游发展模式 |
2.2.1 模式 |
2.2.2 旅游发展模式 |
2.2.3 康养旅游发展模式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旅游需求理论 |
第三章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
3.1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
3.2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 |
3.2.1 区位 |
3.2.2 自然环境 |
3.2.3 社会经济发展 |
3.2.4 康养旅游资源 |
3.2.5 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
3.2.6 康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
3.2.7 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
3.2.8 康养旅游开发前景分析 |
3.3 PEST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3.5 PEST分析小结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威胁 |
3.4.5 SWOT矩阵及小结 |
第四章 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
4.1 “林旅融合”的森林康养模式 |
4.2 “农旅融合”的农业康养模式 |
4.3 “体旅融合”的运动康养模式 |
4.4 “医旅融合”的医疗康养模式 |
4.5 “文旅融合”的文化康养模式 |
4.6 代表案例经验与启示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
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 |
5.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契机 |
5.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作用 |
5.1.3 基于STP分析的市场定位 |
5.2 米易县“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
5.2.1 “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概念 |
5.2.2 县域康养的全领域规划 |
5.2.3 要素经济的全景区建设 |
5.2.4 旅游季节的全时域打造 |
5.2.5 产业体系的全行业联动 |
5.2.6 产品组合的全方位营销 |
5.2.7 发展成果的全社会共享 |
5.3 模式构建的难点和重点 |
5.3.1 模式构建的难点 |
5.3.2 旅游城镇分类及发展重点 |
5.3.3 旅游村庄分类及发展重点 |
第六章 米易县构建“全域康养旅游”模式的保障措施 |
6.1 公共服务方面 |
6.1.1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 |
6.1.2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
6.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
6.1.4 完善便民服务 |
6.1.5 强化行政服务功能 |
6.2 线路设计方面 |
6.2.1 康养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
6.2.2 米易县重点康养线路 |
6.3 政策支撑保障 |
6.3.1 健全组织管理 |
6.3.2 拓宽投融资渠道 |
6.3.3 做好旅游市场培育 |
6.3.4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研究 |
1.3.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的相关研究 |
1.3.3 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相关研究 |
1.3.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PPP模式 |
2.1.2 农村基础设施 |
2.1.3 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 |
2.2 PPP模式的相关理论 |
2.2.1 PPP模式特征及分类 |
2.2.2 PPP模式的基本运作 |
2.2.3 PPP模式的风险 |
2.3 理论基础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项目治理理论 |
2.3.4 博弈论 |
2.3.5 激励理论 |
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现状 |
3.1.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
3.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情况 |
3.1.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效应分析 |
3.1.4 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 推广和应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影响因素辨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
3.2.2 指标权重计算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分析 |
4.1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 |
4.1.1 政府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
4.1.2 社会资本方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
4.1.3 农户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
4.1.4 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
4.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表现 |
4.2.1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冲突 |
4.2.2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
4.2.3 社会资本方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
4.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 |
4.3.1 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 |
4.3.2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
4.3.3 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 |
4.4 化解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分析框架 |
4.5 小结 |
5 基于博弈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
5.1 实现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必要性 |
5.2 考虑利益风险分配的公私双方协调策略分析 |
5.2.1 基本假定 |
5.2.2 分析与讨论 |
5.2.3 仿真分析 |
5.2.4 启示 |
5.3 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利益协调的博弈分析 |
5.3.1 农户参与的必要性 |
5.3.2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实践 |
5.3.3 模型假设 |
5.3.4 分析与讨论 |
5.3.5 启示 |
5.4 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完善思路 |
5.5 小结 |
6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
6.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
6.1.1 激励约束机制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
6.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措施 |
6.1.3 案例分析—激励和监管方式对合作效果的影响 |
6.2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
6.2.1 PPP模式下激励机制的效应分析 |
6.2.2 仅考虑显性激励下的模型 |
6.2.3 考虑声誉效应的PPP激励模型 |
6.2.4 模型分析及数据算例 |
6.3 考虑农户感知的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激励约束分析 |
6.3.1 考虑农户感知的必要性 |
6.3.2 农户感知的评价指标 |
6.4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及要点 |
6.4.2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 |
6.4.3 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要点 |
6.5 小结 |
7 基于关系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
7.1 关系治理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
7.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公私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7.2.2 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
7.2.3 影响机理解析 |
7.3 案例分析—关系改进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影响 |
7.3.1 案例基本情况 |
7.3.2 案例分析 |
7.3.3 经验启示 |
7.4 小结 |
8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 |
8.1 提升利益风险分配的合理性 |
8.1.1 优化利益分配 |
8.1.2 健全风险管理 |
8.1.3 增强利益保障 |
8.1.4 提高扶持力度 |
8.2 完善PPP项目的激励约束机制 |
8.2.1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
8.2.2 构建科学的监管体系 |
8.2.3 加强对主体的行为约束 |
8.3 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
8.3.1 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意识 |
8.3.2 增强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能力 |
8.3.3 注重多方良性互动 |
8.3.4 积极引导农户参与 |
8.4 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资源基础理论下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资源基础理论的文献综述 |
2.2 平台的文献综述 |
2.3 文献述评 |
3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发展历程及创新转型 |
3.1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 |
3.1.1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发展历程 |
3.1.2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现状概况 |
3.2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特征分析及创新发展 |
3.2.1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特征分析 |
3.2.2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 |
3.3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 |
3.3.1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 |
3.3.2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 |
3.3.3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 |
4 景德镇陶溪川平台创新案例分析 |
4.1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发展过程简介 |
4.2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的案例分析 |
4.2.1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行动 |
4.2.2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实现 |
5 景德镇宁封窑平台创新案例分析 |
5.1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发展过程简介 |
5.2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的案例分析 |
5.2.1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行动 |
5.2.2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实现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及建议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全域旅游 |
2.1.2 战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竞争者竞争能力分析 |
3.2.2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
3.2.3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S旅游发展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主要职能 |
4.1.2 主营业务及经营情况 |
4.1.3 财务状况 |
4.2 S旅游发展公司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遇 |
4.2.4 威胁 |
4.2.5 战略选择 |
4.3 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1 投融资渠道较单一 |
4.3.2 项目产品出现老化 |
4.3.3 信息化步伐滞后 |
4.3.4 品牌运营不完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发展战略目标 |
5.1.1 第一阶段目标 |
5.1.2 第二阶段目标 |
5.2 战略重点与措施 |
5.2.1 战略重点 |
5.2.2 战略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6.1 人才保障 |
6.2 资金保障 |
6.3 文化保障 |
6.4 制度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加强政策吸引力 拓宽投融资渠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合成控制法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研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J]. 李琼,吴小雨,成春林.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10)
- [2]山西省平遥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研究[D]. 郭佳佳. 渤海大学, 2021(02)
- [3]哈尔滨新区承载中俄金融合作研究[D]. 刘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D]. 盛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影响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 王涵妮. 西华大学, 2021(02)
- [6]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 伍少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陶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D]. 管立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9]资源基础理论下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研究[D]. 郭凯欣.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S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浩珊.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治理理论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论文; 项目公司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