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

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

一、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鹏[1](2022)在《紫菜面包加工工艺优化途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紫菜是一种海藻,主要分布于温带、热带、亚热带和寒带等海域。紫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对增强记忆力也有显着作用,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除了直接食用,人们也会将紫菜与其它食物一起加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食物类型,比如紫菜面包。本文主要研究紫菜面包加工工艺的优化途径,以便使紫菜面包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追求。

孙娟,钟鑫,郑红裕,马晨雨,卫晋瑶,符莉[2](2021)在《我国热带作物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带作物产业是我国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热作种业的贡献功不可没。本文总结了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培育和繁育、交流合作和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情况,系统梳理了热作种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品种保护难度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种业龙头企业发展不足等突出问题,并从增投入、夯基础、促创新、强龙头、优服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蒲小剑[3](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研究指明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周万献[4](2020)在《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新浪潮,是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未来新型业态诞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具有无穷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领域,本文围绕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应用趋势,结合种业领域特征,基于大数据相关理论研究、实际应用技术和广西种业大数据发展概况,深入分析当前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剖析其内在发展机理,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种子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大量精读细读文献资料,深入一线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大数据相关企业调研,掌握大数据研究现状、大数据技术应用原理及大数据在农业、种业领域的运用现状,基于现状从深入剖析广西种业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种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缺乏整体性战略性设计,数据资源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联通,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能力差,造成数据的使用率低,数据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发展大数据所需要的设施严重不足,同时缺乏大数据和种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种业大数据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不到位且利用效率低。因而要持续推进广西种业大数据进一步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对策,引进前沿大数据技术,增强数据平台处理分析能力,加强遥感及智能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大数据技术与种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实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联合投入,在技术、人才、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广西种业大数据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种子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各类数据信息实现全面共享,推动广西种子行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升级。

王玉和[5](2019)在《药用植物白及种苗繁育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白及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白及种苗繁育是保证白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该文主要对现有的白及种苗繁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对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曾文静[6](2019)在《几种国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兰是指兰科兰属(Cymbidium Sw.)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我国兰花文化源远流长,国兰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传统分株繁殖周期长、系数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以多种国兰为植物材料,对其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优化了国兰组织培养体系,加快国兰繁殖速度、提高繁殖系数,为国兰工厂化育苗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兰杂交及种子非共生萌发。该试验共计37个杂交组合,其中19个杂交组合种子可萌发获得根状茎。选取‘贵州红’春兰(C.goeringii ’Guizhou Red’)、‘泗港水’墨兰(C.sinense‘Si Gangshui’)和’紫寒兰’(C.kanran‘Zi Hanlan’)3 种国兰自交种子进行非共生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当种子形态介于絮状至粉状间时间段,3种国兰萌发数均显着高于其他种龄,萌发时间最短。采用10%的NaClO溶液浸泡3种国兰种子5-20min均能提升萌发速度、提高萌发数量,浸泡10min时,3种国兰种子萌发时间比CK组缩短30-50d,种子萌发数为CK组的4.47-8.35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9种培养基为中,A3:MS+1.0mg/L 6-BA+1.0mg/L NAA+2.0g/L胰蛋白胨最适于’贵州红’种子萌发;A9:改良Hyponex 1+1.0mg/L6-BA+0.5mg/L NAA最适于‘泗港水’种子萌发;A7:改良Hyponex 1+1.0mg/L NAA+100ml/L CM最适于’紫寒兰’种子萌发。2.根状茎增殖。取’四喜蝶’(C.goeringii‘Sixi Die’)ב老蕊蝶’(C.goeringii‘Laorui Die’)春兰、’仙殿白墨’墨兰(C.sinense‘XIandian Baimo’)、’大雪素’莲瓣兰(C.tortisepalum’Da Xuesu’)和’贵妃醉酒’建兰(C.ensifolium ’Guifei Zuijiu’)4 种国兰根状茎进行培养,发现:光照培养的4种国兰根状茎增殖系数均极显着大于暗培养。3个6-BA和NAA浓度梯度中,高浓度6-BA(1.0mg/L)和NAA(5.0mg/L)有利于’四喜蝶’ב老蕊蝶’根状茎增殖,低浓度6-BA(0.1mg/L)和NAA(1.0mg/L)有利于’大雪素’、’仙殿白墨’和’贵妃醉酒’根状茎增殖。以改良Hyponex 2为基本培养基,4种国兰根状茎鲜重增值系数分别为MS培养基的3.67、1.50、1.78和1.99倍,显着高于其他3种培养基。添加2g/L胰蛋白胨对于春兰根状茎增殖促进作用最显着,添加1g/L酵母浸提物对莲瓣兰、墨兰和建兰根状茎增殖促进作用最显着。3.根状茎的芽分化。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6-BA浓度是影响’四喜蝶’×’老蝶’杂交种、‘大雪素’、’仙殿白墨’和’贵妃醉酒’ 4种国兰根状茎芽分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 D7:2.0mg/L 6-BA+0.5 mg/L Ad+2.0 mg/L NAA 最适于’四喜蝶’ב老蕊蝶’根状茎芽分化,分化率达 87.88%。D8:2.0mg/L6-BA+1.0 mg/LAd+0.5 mg/LNAA最适于’仙殿白墨’和’贵妃醉酒’根状茎芽分化,分化率分别为100.00%和35.71%。D9:2.0 mg/L 6-BA+2.0 mg/L Ad+1.0 mg/L NAA最适于‘大雪素’根状茎芽分化,分化率达91.58%。‘四喜蝶’×’老蕊蝶’芽诱导最适培养基成分为Es:2g/L改良Hyponex2+2g/L胰蛋白胨+40g/L蔗糖+0g/LAC芽分化率为88.89%,出芽系数5.00个;’大雪素’、’仙殿白墨’和’贵妃醉酒’芽诱导最适培养基成分均为E1:1g/L改良Hyponex2+20g/L蔗糖+0g/LAC,芽分化率分别达100%、94.44蕊%、77.78%。AC浓度为影响四种兰根状茎分化的主要因子,随着AC浓度增大芽分化率和出芽系数显着减小。添加2g/L胰蛋白胨显着促进春兰根状茎芽分化,但2种有机添加物显着抑制’大雪素’、’仙殿白墨’和’贵妃醉酒’ 3种国兰根状茎芽分化。4.生根壮苗及移栽。同浓度IBA生根壮苗效果优于NAA。较高浓度(2.0mg/L IBA)生长素更有利于’四喜蝶’×’老蕊蝶’春兰生根壮苗效果,生根率达86.67%。’大雪素’、’仙殿白墨’和’贵妃醉酒’生根壮苗需生长素浓度偏低,以添加1.0mg/L IBA最适宜,生根率分别达80.00%、77.78%和71.11%。以纯水苔作为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为100%,平均生长量1.16g,新生根量2.13条,生长状态显着优于其他移栽基质。

梁晖辉[7](2019)在《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培养,采用的工艺一般为三步成苗法:种子无菌播种→壮苗→生根。该工艺需要多次换瓶转接,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增加组培苗污染率,致使铁皮石斛种苗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何降低种苗生产成本,缩短培养周期,是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技术进行优化,对种子一步成苗与两步成苗培养技术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简化育苗工艺,降低种苗生产成本,为铁皮石斛种苗工厂化生产工艺改良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铁皮石斛一步成苗技术。研究发现在选择的10组常用铁皮石斛培养基中得出的三个影响铁皮石斛种子分化成苗的关键因素依次为:NAA浓度、有机物添加总量与有机物种类添加比例;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佳NAA浓度为0.30 mg·L-1、最佳有机物的添加总量为20%、有机物中马铃薯汁占比为40%;在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曲面法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得出铁皮石斛最佳的一步成苗培养基组合为:1/2 MS+12%香蕉汁+8%马铃薯汁+0.30 mg·L-1 NAA,经过240 d的培养,铁皮石斛种子可不经任何转接长成6~8 cm的带有根茎叶的幼苗。2.正交试验优化铁皮石斛两步成苗技术。研究发现铁皮石斛种子不同的撒播密度对其种子形成原球茎与原球茎后期分化成苗有明显的影响,并且相对于均匀撒播铁皮石斛种子,点播铁皮石斛种子的方式可有效促进铁皮石斛幼苗的快速生长,从而缩短育苗时间;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发现1/2 MS+5%马铃薯汁+15%香蕉汁+0.35 mg·L-1NAA的培养组合为最适的铁皮石斛播种分化培养基;MS+7.5%香蕉汁+7.5%马铃薯汁+2.00 mg·L-16-BA+5 mg·L-1NAA的最佳壮苗生根培养基。从而建立了以铁皮石斛种子为外植体,从种子到幼苗、幼苗到成苗的两步成苗的高效简洁扩繁体系,该体系只需240~270 d即可使铁皮石斛从种子长为10~12 cm的种苗。3.通过对一步成苗、两步成苗与现有工厂化三步成苗的铁皮石斛出瓶苗的农艺性状、生理差异与移栽成活率比较发现:两步成苗的铁皮石斛植株的农艺性状整体优于一步成苗和三步成苗的铁皮石斛植株的农艺性状,三步成苗植株的农艺性状次之,而一步成苗的植株的农艺性状最差。生理指标比较得出,两步成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SOD与POD活性在3种成苗技术中均处于最高水平,且MDA含量最低;三步成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SOD与POD活性次之;一步成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SOD与POD活性则处于最低值。在铁皮石斛种苗的移栽成活率、萌芽数、生根数对比中发现,三种成苗技术的组培苗在三种常用基质中的平均成活率均达到70%以上,其中移栽成活率最高的为两步成苗的出瓶苗,在混合基质(松树皮:锯木屑=1:1)中平均移栽成活率达88.67%;萌芽数中,两步成苗的出瓶苗在锯木屑中最高为1.62;三种成苗的出瓶苗新生根数在三种基质中的混合基质中生根数对比得出,两步成苗最高新生根为2.87。得出铁皮石斛种子两步成苗产生的植株农艺性状最优、移栽成活率、萌芽数、生根数最高。而在生产成本上,一步成苗技术的生产成本最低,两步成苗技术的生产成本次之,三步成苗技术的生产成本最高。结合种苗质量以及种苗生产成本,综合比较得出在三种成苗技术中,两步成苗技术为铁皮石斛种子成苗技术的最佳选择。

丁玉梅[8](2019)在《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e)是南瓜属一年或多年生瓜类作物,对瓜类枯萎病有较强抗性,已作为嫁接砧木有效控制了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中国是全球瓜类生产大国,枯萎病是影响瓜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镰孢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瓜类种植区普遍发生,一般使瓜类减产20%60%,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最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有关瓜类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瓜类-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利用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上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一方面,可以较系统分析抗性基因和抗性蛋白的差异表达特性,有助于从整体水平上揭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信号传导和分子调控网络,深入解析黑籽南瓜-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为阐明瓜类寄主响应枯萎病菌胁迫的抗性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可获得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的全景图,有利于筛选和鉴定起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为瓜类抗枯萎病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克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并分析不同抗性品种中NBS同源片段的表达差异,结合枯萎病症状的表现确定抗性基因表达丰度较高的取样时间。在此基础上,选取抗病材料,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通过多点时序比较,构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胁迫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分析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和分子调控网络;锁定和鉴别黑籽南瓜NBS类关键抗病基因,构建NBS类基因的VIGS沉默载体进行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NBS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的简并引物,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分离了8条RGAs,其中HQRGA2(GenBank ID:MG946756)包含NBS类抗病基因的4个保守模块:P-loop、Kinase-2、Kinase-3a和GLPL区,且具有NB-ARC(nucleotide-binding adaptor shared by APAF-1,R proteins and CED-4)结构,为CC-NBS-LRR类抗病基因序列。HQRGA2与部分抗病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87%99%,与中国南瓜抗病蛋白基因SQRGA-13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6.6%,与其余抗病基因同源性在16.6%43.8%之间。Q-PCR分析显示3个黑籽南瓜品种中HQRGA2的表达均受枯萎病菌胁迫(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诱导,其中感病白皮品种呈多个升-降的表达趋势,中抗花皮品种呈多个降-升的趋势,抗病绿皮品种HQRGA2的表达水平增加迅速且持续能力强,呈增加-降低的表达特点。结合接种后枯萎病出现和发展特征,确定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取样时间为接种枯萎病菌后48h(无肉眼可见症状的潜伏期)和96h(病症扩展期)。2.以抗病绿皮品种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加灌根法接种枯萎病菌,对接种后48h、96h和对照(伤根加无菌水灌根后48h)的黑籽南瓜叶片进行RNA-Seq高通量测序,用Trinity软件对Clean reads进行组装,组装获得的Unigene在NR、SWISSPROT、KOG、GO、KEGG数据库中比对得到注释结果,FPKM法计算Unigene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Pathway富集分析,研究黑籽南瓜响应枯萎病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同一时间点及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构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表达谱。主要结果如下:(1)黑籽南瓜转录组测序经组装后共获得62,169条Unigene,N50为1,640bp,最长Unigene为15,877bp,最短Unigene为301bp,平均长度为1,160bp。将Unigene和NR、SWISS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47,521条Unigene(76.44%)的生物信息学注释结果,其中11,676条Unigene(29.40%)能与甜瓜基因组比对上,11,674条Unigene(29.39%)能与黄瓜基因组比对上。另有14,648条Unigene(23.56%)未被注释到,推测该部分序列可能是新转录本,或者是黑籽南瓜区别于其他瓜类作物的特有基因。本研究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可为研究其他瓜类抗病机制的基因注释提供参考。(2)通过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为可靠。结果显示:(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被诱导的大多数Unigene的功能都是常见的,几乎涵盖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共有25,020条Unigene被富集到25个分子功能家族,其中4,437条Unigene被富集到仅一般功能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是富集基因数最多的一类,其次2,744条Unigene富集到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蛋白质周转(Protein turnover)和分子伴侣(Chaperones),2,368条Unigene富集到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而富集到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运输及分解(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与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上的基因数分别是837条和228条。(2)枯萎病菌激活的黑籽南瓜差异表达基因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接种后48h和96h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939和2,021个,且下调基因的数量大于上调基因,其中有大量转录因子和抗病R基因发生了上调或下调表达。并集分析显示有72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时间点中共同差异表达,355个基因上调表达,366个基因下调表达;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的有444个,238个持续上调表达,206个持续下调表达。(3)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接种后48h时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细胞程序性死亡(Necroptosis)、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硫胺素代谢(Thiamine metabolism)、淀粉和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细胞凋亡(Apoptosis)、糖酵解/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溶菌酶(Lysosome)、细胞色素P450代谢(Cytochrome P450 metabolism)、丙酮酸盐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等抗病相关代谢途径。接种后96h,除上述代谢途径外,还激活了P53信号、VEGF信号和TNF信号等抗病相关信号途径,枯萎病菌激发了黑籽南瓜体内多种抗病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防御反应及信号转导等,显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3.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同处理的材料,利用iTRAQ技术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表明:(1)总共鉴定到的可信蛋白数量为1,907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567个,CK-VS-48h处理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13个,其中60个差异蛋白通过KEGG富集到55个代谢通路;CK-VS-96h处理组有329个,198个富集在82条通路;48h-VS-96h有125个。发现在差异表达蛋白中有4个未知功能蛋白,其中的1个上调蛋白CL11145contig1是gpi锚定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对于抵抗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另一个上调蛋白CL9717contig1为未知蛋白。2个下调的未知蛋白CL29643contig1和CL4168contig1均为假定的Csa蛋白,功能有待研究。(2)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并集分析找到3个处理组中有13个共性差异蛋白,其中与抗性相关的是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1和SAM2),推测SAM合成相关基因也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与KEGG通路之间的互作分析表明,接种后48h的基因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差异比96h大,上调表达的互作基因和蛋白数量比96h多。(3)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蛋白关联性分析表明,接种后48h和96h与转录组差异基因关联表达的差异蛋白分别有11个和39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相关调节基因富集到20个代谢途径,主要参与了核糖体、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碳固定、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途径。研究结果为确定需深入研究的代谢通路及鉴定关键抗性蛋白提供依据。4.综合黑籽南瓜接种枯萎病菌后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中的pathway富集分析数据,提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抗病信号转导网络,初步明确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调控和信号传导途径,为黑籽南瓜抗病基因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黑籽南瓜通过膜锚定的枯萎病菌受体蛋白识别真菌诱导子/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诱导下游信号传导。(2)钙通道的激活和胞质钙的增加触发NADPH氧化酶的激活,导致H2O2的产生和活性氧(ROS)爆发。(3)黑籽南瓜去除根尖后,枯萎病菌快速入侵,病菌的效应因子/无毒基因(AVR)使黑籽南瓜相关基因作出误判,从而导致木质素合成降低、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壁降解、光合速率下降、蜡质合成下降等过程,植株的物理抗性并未发挥作用。(4)随着病原菌的增多,黑籽南瓜通过特定的病原体受体(PRRS)和NBS类抗病蛋白识别病菌效应因子,从而激活MAPK信号转导途径。(5)ABA途径在MYB和NAC等转录因子的参与下,通过提高丙酮酸盐、介导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来防御病菌。(6)茉莉酸(JA)途径主要是通过茉莉酸甲酯的增加来促进相关转录因子或基因的表达,但其中的基因有上调或下调,预测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了后期的防御;(7)水杨酸(SA)途径作为主要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通过WRKY和BZIP转录因子激发了PR1蛋白的表达,从而开启系统性防御过程(SAR),调动硫胺素、溶菌酶、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吞噬体等过程来清除病菌;(8)产生的ROS通过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循环(ASA-GSH)循环来清除。(9)过氧化物酶体在抗病过程中通过CAT来调节和平衡ROS的产生。5.针对NBS-LRR类基因在黑籽南瓜抗病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二代转录组Unigene和全长转录组Unigene结合方法对NBS类基因进行了鉴别和筛选。(1)以NB-ARC作为参考氨基酸序列,从黑籽南瓜CDS中鉴定了43条CfNBS(NBS-type gene from C.ficifolia)类基因序列,分属于TNL、CNL、TN、RPW8-N和N类六个亚基因家族,典型的TNL和CNL类分别有2个和13个。进化树分析表明,CfNBS类基因可以分为4大类群,黑籽南瓜的NBS类抗病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分化比其它瓜类物种丰富。(2)与二代转录组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显着富集在防卫反应、谷胱苷肽转运、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通路最多的是与TMV抗性蛋白同源的2个基因(CL19588contig1和CL21402contig1),表明这2个基因在抗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种枯萎病菌后的Q-PCR验证表明,有10个基因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根、茎和果皮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是CL34065Contig1、CL52011Contig1和CL19588Contig1。6.从黑籽南瓜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HQRGA2片段的全长基因,其Unigene编码为CL7398Contig1,经实体克隆测序该基因全长4,303bp,命名为CfRFN2(Gene Bank ID:MK618462),ORFfinder分析发现其有一个完整的编码框,长度4,092bp,编码1,363个氨基酸。(1)CfRFN2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突变体X1同源基因。CfRFN2与其他瓜类抗病基因核苷相似性在87%98%之间,保守结构域分析该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推导该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在1920个氨基酸之间且不属于分泌蛋白;CfRFN2蛋白与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的RPS2蛋白同源性亲缘关系最近。(2)从克隆载体pEASY-CfRFN2片段3中扩增415bp的CfRFN2基因片段,连接入VIGS载体pTRV2,构建完成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以含有沉默载体和共转化载体pTRV1的农杆菌同时侵染黑籽南瓜幼苗,28d后以共侵染的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处理,以野生型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对照,接种7d后,处理植株较对照发病严重,Q-PCR分析显示处理植株中CfRFN2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48h和96h比对照分别减低34.75%和98.27%,初步表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

陈卫国,刘克禄,陈琛[9](2017)在《2,4-D处理对辣椒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以辣椒杂交种‘甘科5号’的双亲及制种田第45层花为材料,对授粉花朵人工杂交后,随即用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2,4-D溶液对花梗进行涂抹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重复3次,每重复100朵花。统计坐果率、单果种子数量和产量、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质量浓度2,4-D处理的坐果率、单果种子数量和产量显着提高,其中,20×10-3g/L 2,4-D处理的坐果率最高;10×10-3g/L处理的单果种子数量最多,单果种子产量最高,比CK提高约5.8倍。不同质量浓度2,4-D处理对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发芽率影响较小。辣椒杂交制种中,用5×10-320×10-3g/L的2,4-D溶液涂抹杂交授粉花梗,能够显着提高杂交坐果率和杂交果实的单果种子数量及产量,对种子质量各项指标没有显着影响。

盖钧镒,刘康,赵晋铭[10](2015)在《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文中提出《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二、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热带作物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作种业发展现状
    (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不断健全
    (二)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良种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升
    (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五)依法治种能力不断增强
二、热作种业存在问题
    (一)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三)品种保护难度大
    (四)体制机制不健全
    (五)种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三、热作种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增投入,强化政策支持
    (二)夯基础,提高资源保护利用能力
    (三)促创新,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四)优服务,完善体制机制
    (五)强龙头,推进热作商业化育种

(3)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定义
        2.1.2 大数据特征
    2.2 种业大数据概述
        2.2.1 种业大数据及其内涵
        2.2.2 种业大数据特征
    2.3 理论基础
        2.3.1 大数据采集理论
        2.3.2 大数据处理分析理论
        2.3.3 大数据可视化理论
第三章 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发展概况
    3.1 广西种业发展情况概述
        3.1.1 种子育种研发情况
        3.1.2 种子行业市场状况
        3.1.3 种业信息化情况
    3.2 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应用现状
        3.2.1 广西种业大数据总体架构
        3.2.2 广西种业大数据平台各版块功能
        3.2.3 广西种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层
        3.2.4 广西种业大数据平台的处理分析
    3.3 大数据对广西种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广西发展种业大数据存在的问题
    4.1 种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不完善
        4.1.1 平台间数据相互隔阂,利用率不高
        4.1.2 数据采集渠道单一,数据量少质差
        4.1.3 系统处理分析能力弱
        4.1.4 数据分析呈现可视化水平低
    4.2 种业数据采集设备缺乏
        4.2.1 农业遥感技术设备普及率低
        4.2.2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设备缺失
    4.3 大数据与种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4.3.1 缺乏本土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任用机制
        4.3.2 种业大数据人才更新慢,引进不足
    4.4 种业大数据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4.4.1 财政专项投入少,资金供给不稳定
        4.4.2 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缺乏引导和鼓励
第五章 广西种业大数据发展建议
    5.1 引进主流应用技术,优化种业大数据平台
        5.1.1 完善平台整体架构,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5.1.2 拓展数据采集源,丰富数据存量
        5.1.3 引入前沿大数据系统,强化数据处理能力
        5.1.4 加强数据可视化能力,提升呈现效果
    5.2 提高智能数据采集设备普及率
    5.3 紧抓大数据与种业复合型人才建设
    5.4 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药用植物白及种苗繁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块茎分株繁殖
2 组培繁殖
3 种子直播育苗繁殖
4 人工种子
5 展望

(6)几种国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国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1.1. 外植体的选择
        1.1.2. 影响国兰组织培养的外部因素
        1.1.3. 国兰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及育种中的应用
        1.1.4. 国兰组织培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意义、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意义
        1.2.3. 技术路线
2. 几种国兰杂交种子获得及非共生萌发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计算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国兰杂交及种子发育情况
        2.2.2. 种龄对国兰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2.2.3. 预处理对国兰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2.2.4. 培养基成分对国兰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2.3. 小结
3. 四种国兰根状茎增殖
    3.1. 材料及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明暗处理对国兰根状茎增殖影响
        3.1.3. 生长调节剂对根状茎增殖影响
        3.1.4. 基本培养基对国兰根状茎增殖影响
        3.1.5. 有机添加物对国兰根状茎增殖影响
        3.1.6. 数据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明暗处理对国兰根状茎增殖影响
        3.2.2. 生长调节剂对根状茎增殖影响
        3.2.3. 基本培养基对国兰根状茎增殖影响
        3.2.4. 有机添加物对国兰根状茎增殖影响
    3.3. 小结
4. 四种国兰根状茎的芽分化
    4.1. 材料及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国兰芽分化影响
        4.1.3. 培养基成分对根状茎芽分化的影响
        4.1.4. 数据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国兰芽分化影响
        4.2.2. 培养基成分对根状茎芽分化的影响
    4.3. 小结
5. 国兰组培苗生根及移栽
    5.1. 材料及方法
        5.1.1. 生根
        5.1.2. 国兰的移栽
        5.1.3. 数据计算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素对国兰生根壮苗的影响
        5.2.2. 移栽基质对移栽成活的影响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国兰杂交及种子非共生萌发
        6.1.2. 四种国兰根状茎增殖
        6.1.3. 四种国兰根状茎芽分化
        6.1.4. 生根及移栽
    6.2. 讨论
        6.2.1. 外植体材料的选择
        6.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国兰组织培养的影响
        6.2.3. 基本培养基对国兰组织培养的影响
        6.2.4. 有机添加物对国兰组织培养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铁皮石斛概述
        1.1 铁皮石斛的外部特性
        1.2 铁皮石斛的资源分布
        1.3 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
    2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1 铁皮石斛根尖与茎尖的组织培养
        2.2 铁皮石斛茎段的组织培养
        2.3 铁皮石斛叶的组织培养
        2.4 铁皮石斛种子组织培养
    3 铁皮石斛成苗技术
        3.1 铁皮石斛种子成苗技术
        3.2 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技术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本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铁皮石斛种子一步成苗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中影响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分化成苗的关键因素
        2.2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NAA对铁皮石斛种子一次成苗的影响
        2.3 培养基中不同有机物总含量对铁皮石斛种子一次成苗的影响
        2.4 有机物中马铃薯汁占比对铁皮石斛种子一次成苗的影响
        2.5 响应面(RSM)试验结果
        2.6 响应面(RSM)分析
        2.7 最优培养基组合培养铁皮石斛种子成长为幼苗的关键时期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正交试验优化铁皮石斛种子两步成苗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子悬浮液浓度撒播对铁皮石斛种子形成原球茎的影响
        2.2 不同播种方式对铁皮石斛种子分化成苗的影响
        2.3 铁皮石斛播种分化培养基的确定
        2.4 铁皮石斛最佳壮苗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2.5 铁皮石斛种子两步成苗的几个关键时期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一步成苗、两步成苗与三步成苗技术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移栽及管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步成苗、两步成苗与三步成苗的成苗植株农艺形状对比分析
        2.2 一步成苗、两步成苗与三步成苗植株的生理差异对比分析
        2.3 一步成苗、两步成苗与三步成苗植株的移栽成活率对比分析
        2.4 一步成苗、两步成苗与三步成苗技术的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2.5 最佳成苗技术体系的确定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8)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黑籽南瓜利用与研究进展
        1.1.1 黑籽南瓜栽培与资源利用概况
        1.1.2 黑籽南瓜遗传多样性
        1.1.3 黑籽南瓜抗逆性及其生理基础
        1.1.4 细胞生物学及细胞工程
        1.1.5 基因克隆
        1.1.6 总结与展望
    1.2 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枯萎病致病机制
        1.2.2 尖孢镰刀菌基因组测序及致病相关基因
        1.2.3 寄主枯萎病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
        1.2.4 瓜类—枯萎病菌互作分子机制
        1.2.5 总结与展望
    1.3 转录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4 蛋白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5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联合研究
    1.6 植物NBS类抗病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1.6.1 抗病基因(蛋白)的类型
        1.6.2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6.3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对效应分子的识别
        1.6.4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3.2.4 实验方法
        3.2.5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2.6 黑籽南瓜室内抗性鉴定
        3.2.7 NBS类抗病基因序列表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籽南瓜RGAs的克隆
        3.3.2 RGAs聚类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3.3.3 HQRGA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3.3.4 HQRGA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3.3.5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6 3种黑籽南瓜枯萎病抗性鉴定
        3.3.7 枯萎病菌胁迫下3种黑籽南瓜NBS同源序列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及接种方法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序数据的处理
        4.2.4 Unigene功能注释
        4.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2.7 Q-PCR验证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统计
        4.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4.3.3 蛋白编码区预测(CDS)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7 抗性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分析
        4.3.8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TF家族分析
        4.3.9 差异基因R基因家族分析
        4.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及转录组与Q-PCR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枯萎病菌胁迫下黑籽南瓜的转录组测序
        4.4.2 关于的生物信息学注释问题
        4.4.3 硫胺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4.4.4 过氧化物酶体与抗病的关系
        4.4.5 ABA和SA介导黑籽南瓜主要的抗枯萎病信号传导途径
    4.5 小结
第5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蛋白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4 蛋白组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检测
        5.3.2 蛋白质基本鉴定信息
        5.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5.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5.3.6 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5.3.7 差异表达蛋白表达模式聚类
        5.3.8 差异蛋白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分析
        5.3.9 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的鉴别与关键基因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黑籽南瓜三代转录组测序
        6.2.3 全长转录组的数据分析
        6.2.4 NBS类抗性基因的鉴别
        6.2.5 进化分析
        6.2.6 CfNBS类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鉴定
        6.2.7 差异表达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2.8 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与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fNBS类基因的鉴定
        6.3.2 CfNBS类基因的分类
        6.3.3 黑籽南瓜CfNBS类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6.3.4 黑籽南瓜CfNBS类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6.3.5 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3.6 黑籽南瓜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
        6.3.7 CfNBS类关键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NBS类抗病基因CfRFN2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材料
        7.2.2 菌株及载体
        7.2.3 仪器及试剂
        7.2.4 黑籽南瓜总RNA提取及反转录PCR
        7.2.5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的克隆
        7.2.6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分析
        7.2.7 接种枯萎病菌后CfRFN2表达量检测、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2.8 CfRFN2基因的VIGS体系功能初步验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黑籽南瓜总RNA的提取
        7.3.2 黑籽南瓜CfRFN2基因的扩增及拼接
        7.3.3 CfRFN2的核苷酸相似性分析
        7.3.4 CfRFN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7.3.5 CfRFN2的亲疏水性分析
        7.3.6 CfRFN2的信号肽分析
        7.3.7 CfRFN2的蛋白跨膜域预测
        7.3.8 CfRFN2蛋白进化树分析
        7.3.9 黑籽南瓜CfRFN2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3.10 黑籽南瓜CfRFN2的VIGS载体构建
        7.3.11 VIGS侵染黑籽南瓜的体系有效性验证
        7.3.12 VIGS侵染黑籽南瓜植株的PCR检测
        7.3.13 pTRV2-CfRFN2沉默植株观察和Q-PCR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缩写词表
致谢

(10)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作物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发展
2作物育种科学技术的进展
    2.1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
    2.2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的研究热点
    2.3现时中国需要优先解决的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
3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
    3.1种子生产的标准化[28]
    3.2种子生产的附加技术
    3.3作物种业示范推广的科学技术
4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4.1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
    4.2优化顶层设计,建设好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
    4.3发展中国种业科学技术的策略和建议

四、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菜面包加工工艺优化途径分析[J]. 刘晓鹏. 中国食品, 2022(02)
  • [2]我国热带作物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孙娟,钟鑫,郑红裕,马晨雨,卫晋瑶,符莉. 中国热带农业, 2021(05)
  • [3]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的发展研究[D]. 周万献. 广西大学, 2020(07)
  • [5]药用植物白及种苗繁育研究进展[J]. 王玉和.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6)
  • [6]几种国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曾文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7]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优化研究[D]. 梁晖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D]. 丁玉梅. 西南大学, 2019(01)
  • [9]2,4-D处理对辣椒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陈卫国,刘克禄,陈琛. 西北农业学报, 2017(07)
  • [10]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J]. 盖钧镒,刘康,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标签:;  ;  ;  ;  ;  

香蕉人工种子生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