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辽沉战役失败的军事原因

论国民党辽沉战役失败的军事原因

一、试论辽沈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意义研究》文中指出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东北地区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得到解放,东北根据地成功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全国其他解放区建立根据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深入研究东北根据地建立的相关内容,既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东北解放战争史和中共党史,也可以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地区繁荣发展提供启示。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突显,国共两党全力争夺东北。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利用苏联出兵东北这一有利条件,在东北抗联的帮助下先于国民党进入东北。另一方面,美国帮助国民党大举向东北运兵,并为其提供武器装备。美国大力支持国民党运兵东北的举措严重动摇了苏联在东北的地位,威胁了苏联在东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充分运用美苏之间的矛盾,精准制定战略方针,派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与国民党军事争夺东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东北地区全体军民的不懈努力下,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根据地成功建立、稳固和发展,国民党政权在东北地区彻底瓦解。在创建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意义。东北根据地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稳固的后方基地,为全国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的形势,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有利条件。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东北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主要分为初步创建,基本建成和巩固发展三个阶段。展示了东北根据地成功建立的光辉历程。第三部分总结了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基本经验。第四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东北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付瑶[2](2021)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在批判的吸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军事思想的前提下,将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民族解放,人民独立的伟大思想武器,也是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宝贵财富,其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其建设、发展、壮大人民军队的具体实践之中,还体现在其先进的战争思维策略中,是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经验的高度概括。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带领的人民军队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步步为营、攻坚克难,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我国军队建设的发展和革命战争的历史都充分表明,蕴含丰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我国军事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意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我军的立军之基、致胜之本,作为世界军事理论思想的瑰宝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西方霸权主义盛行,国际力量对比旧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构建过程中,大国关系走向出现了不确定性,加之疫情的影响以及非常态下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治军理念,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唯物辩证法在不同时期的运用入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对以往的研究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整合,系统分析研究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结合中国具体革命实践提出的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指导思想。此外,本文试图通过对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梳理,全面认识和掌握其核心内容,分析其内容中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剖析在革命实践中对该思想所涵盖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以及对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承扬,探索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承扬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理论指导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唯物辩证法运用的规律总结,针对当前国家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几点启示。在指导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蕴含丰富唯物辩证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内涵,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张古悦[3](2021)在《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跨境民族,朝鲜人民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反动政权的统治下遭遇过压迫与屈辱,也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地区作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亦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许多朝鲜人在此地定居生活,同时辽宁地区也是东三省的政治枢纽,为各类朝鲜人团体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关于国内朝鲜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吉林、延边地区为主,而以辽宁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学术成果仍然较少。本文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韩国历史数据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新宾、本溪、抚顺等辽宁省地方图书馆所藏朝鲜人原始档案、新闻报纸、各类着作等资料,将民族史与地区史相结合,阐述辽宁地区朝鲜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此外,本文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至1948年辽宁解放为时间范围,以当代辽宁省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从宏观角度考察清政府、奉系军阀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及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辽宁地区朝鲜人政策。并寻找其政策实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辽宁地区朝鲜人最终获得解放的过程。本文还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口变化、地域分布、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整理,力求从微观角度对朝鲜人在辽宁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叙述,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历史进行补充。第一章主要内容为1910年以前,由于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朝鲜人小规模迁往辽宁地区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因长期受到朝鲜王朝的剥削,朝鲜半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朝鲜人生活状态极为恶劣,为了维持生计,朝鲜人开始越境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侵占了朝鲜半岛,通过“土地调查事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体系掠夺了大量土地,导致更多的朝鲜人迁往辽宁地区。由于清朝政府无法阻止移民越境,开始实施吸纳朝鲜人入籍的政策,同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并通过扶持中国地主加强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而日本当局为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利用领事馆与日本农业资本向辽宁地区进行渗透,使朝鲜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至1919年三一运动前,大批朝鲜人因政治与经济因素迁往辽宁地区后,清政府、民国官宪、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围绕朝鲜人实施的不同政策对朝鲜人的政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大量朝鲜人的到来,令辽宁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民族关系,但相继而来的日本干涉问题也令清政府颇为头痛。因此,辽宁地区的清朝官宪制定了“清源截流”的方针政策,吸引朝鲜人入籍的同时对即将入境的朝鲜人进行限制。其政策精神一直延续至1915年《南满东蒙条约》的签订。在《南满东蒙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朝鲜人“日本臣民”身份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因此,民国初期的辽宁官宪为减少外交交涉,不得不将政策转变为以“监视控制”为主。在政策逐渐严格的影响下,一部分朝鲜人开始向吉林地区转移。辽宁地区的朝鲜人中绝大部分为贫苦的农民,而即使进入城市,其收入仍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在辽宁各地设立朝鲜人会,以提供经济援助为幌子笼络朝鲜人.同时,还设立朝鲜人学校,以“朝鲜教育令”为基础,向朝鲜人子弟传达效忠天皇的腐朽观念,对朝鲜人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19年三一运动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针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政策以及对朝鲜人生活的影响。三一运动将东北朝鲜人反日运动推向高潮,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日本军警。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为防止反日运动影响,除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朝鲜人会外,还组建亲日朝鲜人武装团体,对朝鲜人反日运动进行镇压,以达成控制朝鲜人的根本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当局还以“保护”朝鲜人为借口横行于辽宁地区,导致奉天当局认定朝鲜人是引起内政、外交困境的主要原因。1925年中、日签署《三矢协定》后,奉天当局对朝鲜人采取了排斥驱逐政策,《田中奏折》的出现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令辽宁地区一部分当地百姓加入到排斥朝鲜人的行列。排斥驱逐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区朝鲜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也使朝鲜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更为恶劣。同时,奉系军阀政府为了抵御日本的教育侵略,以强制手段关闭所有朝鲜人学校,命令辽宁各地朝鲜人子弟进入中国人学校。日本背景的教育机构却借机在日本势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向更多的朝鲜人子弟灌输“亲日”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伪满洲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奴役与经济掠夺政策,使朝鲜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的侵略引发了辽宁地区朝鲜人的两次避难潮,为解决难民问题,日本当局将朝鲜人集中于“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之中,以安置为名对朝鲜人进行监视管制,并利用其进行农业种植能力以方便经济掠夺。同时,日伪政权还对朝鲜人移民实施“放任”政策,并刻意提高民族等级笼络朝鲜人,引起严重的民族矛盾。此后,日伪当局为缓解日本国内就业压力,以“新规入殖”政策代替“放任政策”,使辽宁地区朝鲜人成为日本农业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鼓惑下,东北沦陷时期的辽宁地区朝鲜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上升,然而朝鲜人却在日伪政权的盘剥下生活极为艰苦。在日伪政权灭亡前,为增加粮食产量,日伪当局在不切实际的增加移民数量、种植面积与产量目标的同时,还对中、朝人民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特别是“粮谷出荷”政策,强制掠夺了中国以及朝鲜农民的农作物及口粮,在辽宁城乡地区均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恐慌,导致辽宁地区中朝百姓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境遇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辽宁地区的中、朝人民不论派别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第五章主要阐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与国民党的掠夺政策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生活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令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共产党员们也迅速行动,在保护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同时,号召朝鲜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占领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积极进行游击战争以保卫革命果实,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令饱受欺凌的辽宁地区朝鲜人真正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而广大朝鲜人民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前线,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民族的平等政策与土地政策相比,国民党政府进入辽宁地区后却以清算为借口对朝鲜人资产进行掠夺,导致许多朝鲜农民丧失土地,而城市内朝鲜人也纷纷失业,大量的朝鲜人又一次沦为难民,其中一部分不得不返回朝鲜半岛或进入解放区,导致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口数量急速下降。而国民党政府为减少难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制定了朝鲜人遣送计划,但遣送行动只进行了一次便宣告搁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韩侨事务处开始敦促朝鲜人进行农业耕种以补充军粮,但绝大多数朝鲜人因之前的经济掠夺早已无力从事农业活动,甚至许多朝鲜农民沦为难民,流落街头,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滞留于辽宁地区,直至辽宁解放才重获希望。纵观1910年至1948年朝鲜人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历史,在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人怀着寻求容身之所的希望前往辽宁地区,利用熟练的农业技术,在一片荒芜之中开拓出万亩良田。而日本当局不仅对朝鲜人实施“统制利用”政策以干涉中国内政与经济掠夺,还以民族挑拨政策令其受到奉天当局的排斥,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垮台后,其贻害还导致朝鲜人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劫掠。辽宁地区朝鲜人屡屡遭到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的迫害,陷入流离失所的痛苦之中。但即使如此,朝鲜人民仍未放弃民族解放的希望,不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主义反日团体,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携手共同对抗封建地主、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成为了光荣的中华民族一员。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历史既是一段开拓、建设新家园的移民史,也是一段在歧视与压迫政策下充满艰辛与苦难的血泪史,更是一段通过坚韧建设与顽强奋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

李佳[4](2020)在《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变化,我军开始了由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过渡阶段。毛泽东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于1948年7月提出了“冬春夺取徐州”的战略计划。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少胜多的战役。淮海战役发起时,国民党军战备优良、兵力强大,而随着战役的推进,大量的国民党军将士向我军投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发起的猛烈的军事进攻是前提。与之密切配合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展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国民党军是一支为国民党反动统治服务的军队,要争取策动其向我军投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其间充满着及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争取策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斗争、长期进行艰苦工作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策反工作与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投诚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策反工作与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投诚过程的研究,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内容、途径、以及重大意义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规律、经验也缺乏总结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深入、细致挖掘史料的基础上,以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事件为对象,分析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的现象、类型及原因,梳理淮海战役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途径及其特征,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当代价值,并探寻在当代社会贯彻其时代价值的路径措施。该论文有表5个,图2幅,参考文献80篇。

牛梦雪[5](2020)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承接着过去,立足于现在,连接着未来。在“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居于首要位置,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华丽变身。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当前我们的改革处于攻坚期、深水期,积极组织开展道路自信教育,有利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高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使其潜移默化地坚定道路自信。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提到经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学生要培养起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历史事实出发,增强学生对道路自信的历史认同感,这对于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中历史课堂,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为指导,利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中国道路自信的内涵、来源以及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必要性,为今后继续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展开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培育道路自信的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中国道路自信的研究综述、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从坚持道路自信的必要性、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三方面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原因,明确本文是从历史视角出发,为当今培育道路自信提供历史依据。第三部分则以人教版必修一的三个单元内容为例展示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培育道路自信的宏观途径。第四部分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解放战争》的真实历史课堂为例,基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教学,分析了在实际课堂中如何有机融入道路自信的教育,并及时进行课堂反思。第五部分通过师生互动、联系现实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国道路自信理论的现实意义。

刘瑾[6](2019)在《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研究》文中提出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善于做群众工作,这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平津战役中,军事斗争的现实决定了开展群众工作、争取广泛群众支持是取得战役成功的关键。在此,中国共产党将群众工作贯穿于战役的始终,积极团结组织群众,为战役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也谱写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优秀典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基础,以平津战役中我党的群众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实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展现平津战役中群众工作的历史风貌,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对群众开展动员工作、如何组织群众有序支前,群众工作取得的成就、主要经验等问题进行深入总结与剖析,从中得到现实启示,为当前开展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提供助益。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梳理了课题的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同时,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作了阐述。第二部分: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客观要求。首先,在对平津战役概况及群众工作内涵作以简单阐述之后,从理论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我党群众工作的指导作用,以及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与发展。其次,从实践上阐述了在战争环境中,我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客观要求,主要包括解放战争需要强大的群众基础、军事斗争的现实客观需要和战役动态发展对群众工作的要求。第三部分: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内容。本部分在充分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平津战役时期我党开展的战役前的群众动员工作、战役中的综合物质保障以及我党对国统区群众的争取和组织工作。该部分并不是对数据资料的罗列,而是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对党的群众工作具体措施的论述。第四部分: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成效及原因。本部分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在总结平津战役中群众工作主要成就的基础上,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党在平津战役中群众工作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正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奠定了平津战役的胜利基础、促进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以及推动了解放全国的历史进程。第五部分: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主要经验的基础上,从树立正确群众观念,做群众的贴心人;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做群众的引路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做群众的守护人;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做群众的服务人四个方面为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提供现实启示。本部分是本文的难点,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整体而言,本文采用递进的写作方式,遵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与当前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当前党重视群众工作、党员干部学会做群众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遵循。

林木[7](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李宝明[8](2015)在《也论一九四八年卫立煌与中共的关系》文中指出1948年,卫立煌准备与中共东北野战军长期对峙。他以国民党军主力固守沈阳,致使东北野战军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无战机可觅。虽然卫立煌对毛泽东和林彪攻打锦州的意图判断失误,反对动用沈阳主力增援,却一直设法保存锦州国民党军实力。卫立煌力主西进兵团回师沈阳,正是林彪在辽西会战中最担心的后果。相对于蒋介石,卫立煌是中共最有分量的对手。有关其所作所为有利于中共的言论是错误的,有关其应为国民党军战败承担最大责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前者贬低了中共的决策能力,后者遮掩了蒋介石的过失。

丁亚平,储双月[9](2015)在《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生产中,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数量相当可观,影响巨大。作为重构历史的创作范式,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时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与30余年来中国现实政治、历史记忆与国家体认有着殊为密切的关联性,其对民族史的挖掘与呈献,时或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的载体,时或强化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在当下媒介融合、市场化快速崛起的受众时代,以政治正确缝合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价值,已远远不能解答革命话语在公众视野中的淡薄乃至消失的现象。解决重大历史题材及其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转型问题,还需要融入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有待汲取有益于历史理性与普适存在的信心和信念。

裴沛[10](2014)在《国民党对退败台湾的反思研究》文中认为1949年国民党退败台湾,此次历史失败的反思,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而且具有研究价值。早在国民党还没有失去大陆退败台湾之前,蒋介石就已开始检讨当时国民党不断败给共产党的原因。退败台湾后,蒋介石更是多次检讨,并于1956年写出了《苏俄在中国》一书,系统地检讨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教训。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学者和国外学者开始对国民党退败台湾的原因进行学术研究。大陆学者对国民党退败台湾的研究虽然晚于台湾学者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往史学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和主题上看,大多是对国民党失败原因的研究;从研究角度看,大多是以大陆的立场和角度去研究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但是,对国民党自身反思的研究,却少之甚少,而且在谈到国民党对失败的反思时,大多以“不得要领”概之,很少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基于这一研究的价值及研究现状,本文以国民党对退败台湾的反思(以下简称“国民党反思”)内容为选题,对以蒋介石反思为主的国民党反思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国民党自身的认识中研究其失败的真正原因,从其失去执政党地位的历史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历史启示。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国民党反思以及退败台湾后采取的相应措施。该部分首先分析蒋介石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和党政等五个方面对失败的反思,台湾学者对失败的反思和部分国民党战败将领对失败的反思。其次阐述国民党退败台湾后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对国民党的“改造”,“群众路线”的提出与实践,财政经济措施,美国台湾关系的重建四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国民党反思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国民党的反思具有重军事轻政治,重战术轻战略,重外因轻内因,重开脱轻责任的特点。国民党的反思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领导人个人反思代替了全党的反思,反思逻辑极其混乱,反思缺乏对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第三部分阐述国民党反思研究的意义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国民党反思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国民党反思的研究,可以深化执政党理论的研究,可以丰富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政党史的研究。国民党反思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纠正新时期一些人对国共内战的错误认识,为红色旅游提供理论支撑,可以拓展辽沈战役纪念馆等战争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国民党反思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正确的反思,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才能改变错误,提高执政能力;执政党要牢牢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试论辽沈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辽沈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形势和东北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
    (一)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形势
        1.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2.中国共产党力图进军东北
        3.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接收东北
    (二)东北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
        1.东北抗联的活动为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2.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为东北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根本保证
        4.苏联的支持为东北根据地的建立营造了适宜的外在环境
二、东北根据地建立的过程
    (一)初步创建(1945 年 8 月-1946 年 6 月)
        1.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
        2.占领中小城市和农村
        3.保卫四平以粉碎国民党独占东北的阴谋
    (二)基本建成(1946 年 7 月-1947 年 5 月)
        1.工作重心彻底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2.在南满根据地稳住了阵脚
    (三)巩固发展(1947 年 5 月-1948 年 11 月)
        1.东、西、南、北满根据地完全贯通
        2.东北全境解放
三、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东北根据地建立的首要保障
        1.依据战争局势调整战略方案
        2.严明军队纪律整肃人员构成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东北根据地建立的关键所在
        1.依靠群众进行锄奸剿匪斗争
        2.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三)把握国际机遇是东北根据地建立的重要条件
        1.充分利用美苏争夺东北亚的国际局势
        2.将朝鲜作为我军的应急战略后方
四、东北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一)政治意义
        1.为全国解放战争创造了稳固的战略后方
        2.加强了东北地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
    (二)经济意义
        1.推进了东北工业、交通通讯及外贸等领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东北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军事意义
        1.为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员补充
        2.促进了东北军工事业的发展
    (四)文化意义
        1.推动了东北各项文化事业的建设
        2.促进了东北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2.1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2.1.1 立足中国国情领导农民战争
        2.1.2 开展游击战中的“十六字”诀
        2.1.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2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2.2.1 “走”和“打”的辩证关系
        2.2.2 选准目标打歼灭战
        2.2.3 “四渡赤水”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2.2.4 《矛盾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透视
    2.3 本章小结
3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3.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3.1.1 科学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
        3.1.2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3.1.3 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2 《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2.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
        3.2.2 尊重战争规律,发挥军民抗日主观能动性
        3.2.3 内线持久与外线速决
    3.3 本章小结
4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4.1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4.1.1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4.1.2 客观把握解放战争规律
        4.1.3 灵活运用正确战略战术
    4.2 建国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4.2.1 抗美援朝战争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4.2.2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哲学透视
    4.3 本章小结
5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的价值
    5.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的理论价值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5.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容
        5.1.3 完善了军事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结合
    5.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的实践价值
        5.2.1 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5.2.2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5.2.3 明确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拓展突破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朝鲜人迁入辽宁地区的肇始
    1.1 鸭绿江沿岸生活的早期朝鲜移民
        1.1.1 东北封禁时期的朝鲜移民
        1.1.2 东北解禁后的朝鲜移民
    1.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掠夺
        1.2.1 朝鲜半岛殖民地体系的设立
        1.2.2 残酷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流离失所
    1.3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10年8月—1919年3月)
    2.1 中日两国对辽宁地区朝鲜移民的管理政策
        2.1.1 朝鲜移民的人口数量与地域分布
        2.1.2 清朝末期辽宁官宪的“清源截流”政策
        2.1.3 民国初期辽宁官宪的“监视管理”政策
        2.1.4 日本领事馆的统制政策
    2.2 清末民初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2.2.1 极度依赖农业生存的朝鲜移民
        2.2.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开始推行殖民教育
        2.2.3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兴起
    2.3 小结
第三章 三一运动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19年3月—1931年9月)
    3.1 中日对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3.1.1 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朝鲜移民
        3.1.2 奉天军阀政府的“驱逐排斥”政策
        3.1.3 日本领事馆对朝鲜人的“统制利用”政策
    3.2 辽宁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大潮
        3.2.1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高峰
        3.2.2 朝鲜人民族主义反日团体的联合
        3.2.3 活跃于辽宁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者
        3.2.4 朝共满洲总局的解散及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3.3 三一运动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3.3.1 以农为主兼顾工商的职业构成
        3.3.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极力推行教育侵略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31年9月—1945年8月)
    4.1 日伪政权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4.1.1 朝鲜人避难潮
        4.1.2 “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
        4.1.2.1 “铁岭安全农村”
        4.1.2.2 “营口安全农村”
        4.1.2.3 “集团部落”
        4.1.3 日伪强制移民政策导致朝鲜移民数量激增
        4.1.4 “五族协和”的谎言
    4.2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4.2.1 遭受日伪政权极度剥削压迫的朝鲜人
        4.2.2 日伪政权对朝鲜人的奴化教育
    4.3 辽宁地区朝鲜人抗日斗争
        4.3.1 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朝鲜革命军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45年8月—1948年11月)
    5.1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平等”政策下的辽宁地区朝鲜人
        5.1.1 朝鲜青年踊跃加入朝鲜义勇军
        5.1.2 东北朝鲜人民民主联盟与土地改革
    5.2 国民党政府对辽宁“收复区”内的朝鲜人管理政策
        5.2.1 设置朝鲜人事务处理机构
        5.2.2 遣散朝鲜人计划
        5.2.3 对朝鲜人资产的掠夺与返还
        5.2.4 救济朝鲜农民
    5.3 抗战胜利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5.3.1 掠夺政策影响下的朝鲜人口数量与经济生活
        5.3.2 国民党政府扶持监管下的朝鲜人教育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新闻报纸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2 国民党军将领投诚概况、类型及原因分析
    2.1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现象概述
    2.2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类型分析
    2.3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原因分析
3 关于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的思想政治工作透视
    3.1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
    3.2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3.3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3.4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
4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经验总结
    4.1 重大意义
    4.2 经验总结
5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启示
    5.1 锤炼政治品德,不忘初心使命
    5.2 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
    5.3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5.4 政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讲求工作的艺术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中国道路自信理论
        (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现状研究
    三、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不足之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概念分析方法
第一章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原因
    一、坚定道路自信的必要性
        (一)中国道路内涵
        (二)中国道路自信内涵
        (三)中国道路自信来源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基于历史课程标准
        (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三、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
        (一)明辨是非能力的欠缺
        (二)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
第二章 高中必修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宏观线索
    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三章 高中必修一《解放战争》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微观案例
    一、政治和谈
        (一)重庆谈判
        (二)北平和谈
    二、经济改革
        (一)土地改革
        (二)国民党经济崩溃
    三、军事战略
        (一)战略防御
        (二)战略反攻
        (三)战略决战
        (四)战略追歼
    四、课堂小结
    五、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一)反思本节历史课堂
        (二)反思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重要性
第四章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以实为据,引发学生对中国道路经验的共鸣
    二、以史为据,加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历史认同感
    三、以展望未来为据,激励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四、以中国特色为据,帮助学生从“中国方案”中坚定道路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方法
第二章 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平津战役概况及群众工作的内涵
        (一)平津战役概况
        (二)群众工作的内涵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作用
        (二)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与发展
    三、战争环境对群众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解放战争需要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军事斗争的现实客观需要
        (三)战役的动态发展对群众工作的要求
第三章 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战役前的群众动员工作
        (一)思想动员
        (二)组织动员
        (三)经济动员
    二、战役中的综合物质保障
        (一)军需物资保障
        (二)组织运输保障
        (三)其他勤务保障
    三、对国统区群众的争取和组织工作
        (一)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支持
        (二)组织各界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
第四章 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成效及原因
    一、战役中群众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奠定了平津战役胜利基础
        (二)促进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三)收获了民心,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
        (四)推动了解放全国的历史进程
    二、群众工作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一)群众工作取得成就的客观原因
        (二)群众工作取得成就的主观原因
第五章 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一、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二)建立统一支前机构,实行有力组织领导
        (三)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增强群众支前动力
        (四)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激发群众支前活力
    二、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树立正确群众观念,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做群众的引路人
        (三)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做群众的守护人
        (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做群众的服务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阐释
        1.2.1 城市接管
        1.2.2 城市改造
        1.2.3 城市管理
        1.2.4 城市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记忆、历史性中国与国家形象构筑
二、空间与路径: 从新时期到目前阶段
三、献礼影片的国家叙述及其文本构建
四、“重大”之惑: 史料、纪实美学与特型演员
五、如何找到普适的标志: 国民党及其 军政首领形象呈现问题
六、反思: 范式转换中的矛盾

(10)国民党对退败台湾的反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和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重点及难点 1 国民党对退败台湾的反思及举措
1.1 国民党对退败台湾的反思
    1.1.1 蒋介石对国民党退败台湾的检讨
    1.1.2 国民党部分被俘战败将领对退败台湾的反思
    1.1.3 台湾部分学者对国民党退败台湾的反思
1.2 国民党对失败的反思举措
    1.2.1 国民党的“改造”
    1.2.2 “群众路线”的提出与实践
    1.2.3 财政经济实施的措施
    1.2.4 美国台湾关系的重建 2 国民党反思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民党反思的特点
    2.1.1 重军事轻政治
    2.1.2 重战术轻战略
    2.1.3 重外因轻内因
    2.1.4 重开脱轻责任
2.2 国民党反思存在的问题
    2.2.1 领导人个人反思代替全党反思
    2.2.2 反思逻辑混乱
    2.2.3 缺乏对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 3 国民党反思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3.1 国民党反思研究的意义
    3.1.1 国民党反思研究的理论意义
    3.1.2 国民党反思研究的现实意义
3.2 国民党反思研究的启示
    3.2.1 正确地反思,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才能改变错误,提高执政能力
    3.2.2 执政党只有牢牢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试论辽沈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意义研究[D]. 张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研究[D]. 付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D]. 张古悦. 延边大学, 2021(02)
  • [4]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D]. 李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5]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为例[D]. 牛梦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平津战役中党的群众工作研究[D]. 刘瑾.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也论一九四八年卫立煌与中共的关系[J]. 李宝明. 中共党史研究, 2015(07)
  • [9]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J]. 丁亚平,储双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0]国民党对退败台湾的反思研究[D]. 裴沛. 辽宁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论国民党辽沉战役失败的军事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