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课题组前期PET-CT成像结果显示,针刺督脉腧穴百会、水沟可改善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本实验以A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入手,探讨针刺督脉腧穴百会、水沟调节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具体机制。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4组,每组各20只。采用D-gal联合Aβ25-35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大鼠针刺百会、水沟,每天1次,连续治疗6天、间歇1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其余三组只常规抓取。针刺结束后观察以下指标:(1)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一般结构和基本病理变化。(3)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4)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GLUT1、GLUT3、GLUT4蛋白的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蛋白INSR、PI3K、AKT、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1)在定位航行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1)。(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有序,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空泡变性和细胞坏死,染色深。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肿胀,结构紊乱,排列不均匀,出现空泡样细胞,神经元胞体缩小、胞核固缩,染色淡。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神经元细胞形态较为正常,结构相对完整,排列较整齐。(3)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各组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区Aβ、Tau、p-tau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各组大鼠海马区血脑屏障处相关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针刺组大鼠海马区GLUT1、GLUT3、GLUT4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区GLUT1、GLUT3、GLUT4的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INSR、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区INSR、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1)针刺百会、水沟可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针刺百会、水沟可减轻AD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3)针刺百会、水沟能修复和激活中枢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调节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关键转运蛋白表达,从而综合提高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水平。
黄磊[2](2021)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认知能力决定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加工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效率。由于控制认知能力的大脑皮层对人体周围氧环境极其敏感,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中,外来进藏人群的认知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而目前,高原室内氧环境设计标准主要建立在满足生理安全的基础上,较少考虑室内人员的认知能力,而关于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对室内氧环境的需求更是鲜见研究。此外,虽然高原环境中旅居者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利于保障人体认知能力的室内适宜氧环境标准尚为缺乏。由于建藏援藏、商旅科考等原因,进藏人群通常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数日、数月乃至数年,而对于提供其生活、工作或学习的住宅、办公建筑等场所,应营造同时考虑进藏人群生理安全和认知能力综合需求的氧环境。本文以满足进藏人群基本生理安全与认知能力的综合需求为目标,通过机理分析、实验测试等方法,探究适宜的高海拔地区室内氧环境设计参数。首先,基于神经学理论和认知能力评价方法,建立了高海拔低氧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测评方法;其次,在青藏高原地区根据进藏时间和原驻海拔筛选72名受试者,设置3种氧浓度工况开展了认知能力与生理响应实验测试,其中,认知能力测评系统评估感觉、思维、记忆和反应四种认知能力;进而,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即不同进藏时间和海拔迁移高差两个方面剖析了进藏人群认知能力与低氧适应的变化规律,掌握了高海拔地区不同氧环境对进藏人群生理指标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并结合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习服等级评价,提出了适宜的氧环境设计参数。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迁入高原的进藏人群,随环境氧浓度的增加,四类认知能力在同等氧环境下的变化有高有低。其中,当环境氧浓度由21.03%增加至24.95%时,记忆能力的增加的幅度最大,增加了37.2%;其次反应能力与思辨能力,分别增加了35.7%和32.5%;增加幅度最小的是感知能力,增加了24.8%。(2)对于进藏人群而言,环境氧浓度并非越高越好,通过研究进藏人群的生理参数、认知能力与环境氧浓度的定量关系,发现随着氧浓度的提高,迁入人群的认知能力存在临界峰值,超过这一峰值迁入人群的认知能力会开始下降。迁入人群的生理参数与其认知能力存在相关性,心率的相关性最高,心率变异性次之,血氧饱和度相关性最低。在这3个生理参数中,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呈显着的相关性,其中心率与感知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3558、0.714和0.802,心率变异性与感知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0.527、-0.623和-0.511。(3)对于进藏人群而言,随着每日1h的持续供氧,其认知能力的变化并不均衡。持续3d供应24.95%的弥散供氧时,感知、思辨、记忆、反应四种认知能力分别增加了6.5%、13.3%、15.8%和9.9%;持续3d供应22.96%的弥散供氧时,感知、思辨、记忆、反应四种认知能力分别增加了13.7%、16.2%、34.4%和29.4%。在3天的持续供氧中,高富氧工况下人群的认知能力要高于低富氧工况下人群的认知能力。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在3天的富氧中都呈现了波动性变化,这说明弥散供氧对高原缺氧带来的不良反应有一定改善作用,且对延迟机体进行的代偿变化及习服过程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进藏人群逐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4)进藏人群的认知能力受到入藏时长和海拔来源的时间-空间尺度变化双重影响。对于入藏时间小于一个月且原驻海拔小于5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6.22%;对于入藏时间一年左右且原驻海拔小于5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3.40%;对于入藏时间小于一个月且原驻海拔500m-30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5.58%;对于入藏一年左右且原驻海拔500m-30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1.42%。本研究以保障高海拔地区人体生理安全和提升其认知能力为目标,建立了适宜于高海拔低氧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测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基于进藏人群低氧适应的环境氧浓度设计参数,进一步完善了高原室内环境设计标准,为改善高海拔地区室内氧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宜居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导。
程越[3](2021)在《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脾脑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论述认知功能障碍与脾脏的相关性,并采取病证结合方式,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梳理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名及病因病机,从脾与脑、脾与认知功能、脾与衰老等多方面论述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法作为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治法的优势及补脾醒神益智方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将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安理申组、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共5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复合因素、病证结合以及海马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即第2、3周进行脾虚模型的建立,第4周进行海马CA1区Aβ1-42注射后进入灌胃治疗阶段,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治疗期间予0.9%生理盐水灌胃,剩余两组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周期为4周。于灌胃第四周依序开始进行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定位航行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评价不同组别之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禁食24h后麻醉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别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Aβ、NF-κB、TREM2、DAP12、IκB、ERK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炎症反应的角度观察和探讨补脾醒神益智方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 通过对古籍中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内容的梳理,其相关病名的描述多以“忘”及“呆”为主,并呈现出一定病情严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2 脾虚是老年人群也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证候,脾脏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脾虚则脑髓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因虚致瘀,痰瘀阻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故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可从“脾脑相关”理论立论。3 补脾醒神益智法可通过补脾而益气生血,从根本上阻断痰瘀内生,达到益智醒神开窍的作用,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 大鼠的一般状态结果:在治疗阶段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以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呈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毛发粗糙,缺乏光泽,大便溏稀,并伴随出现眯眼及嗜睡等症状,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一般状态均有所好转,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大鼠好转程度优于安理申组。2 行为学实验结果2.1 定位航行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1),两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 空间探索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明显延长,穿越该区域的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延长(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痴呆大鼠的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穿越次数及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优于模型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正常组行进轨迹较为简单,并存在多次反复折返探索的行为,痴呆组及脾虚痴呆组整体行进轨迹较杂乱无章,在各象限停留时间较为均衡。3形态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区及海马区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细胞体积增大,核仁固缩,细胞核染色加深,锥体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出现空泡样变性。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海马区及海马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组,细胞形态较为规则,锥体细胞的树突数量与各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空泡变性及细胞的固缩坏死数量减少。4 ELIS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认知功能障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两模型组相比,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明显下降(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其下调作用更显着。5 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NF-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组间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TREM2mRNA、DAP1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均可上调TREM2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对二者的上调作用优于安理申组。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但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组织中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治疗组与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mRNA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TREM2的上调以及Aβ的下调幅度高于安理申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脾虚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血瘀关系密切。补脾醒神益智法及其方药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充养脑髓,气血调和,醒神开窍,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广泛应用前景。2 脾虚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结合Aβ1-42海马注射可成功构建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出现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炎症损伤,较为贴切复制了临床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3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便溏、毛发粗糙、精神萎靡等脾虚证候表现,同时提高模型大鼠定位巡航以及空间探索能力,恢复其学习记忆能力。4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与TREM2/NF-κ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TREM2及其配体DAP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NF-κB炎性通路的激活,降低脑组织中Aβ及炎性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全威[4](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林婧[5](2020)在《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是建筑火灾群体疏散仿真的微观基础,也是公共应急疏散教育与应急管理的科学依据。如何系统的阐释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机理并进行定量建模是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的关键问题,但该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的回答。本论文阐明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机理,提出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实验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的研究方法,建立定量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模型,为建筑火灾群体疏散仿真提供可靠的微观基础,为建筑火灾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推理,梳理了一般情形下的建筑室内个体寻路行为、应激压力对认知过程的作用和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建模的方式建立了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理论框架,系统地阐明了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机理;其次,以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机理为指导,本论文从研究效度的不同维度分析了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对基于VR实验的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出了融合多通道感官刺激的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沉浸式VR实验研究方法,开发了软硬件一体化的VR实验原型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VR实验,分析了周期性重复探索对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的作用,验证了所提出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本论文采用所提出的基于VR实验的研究方法,针对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机理中的关键环节开展了VR实验,收集了针对特定地铁站火灾场景的个体路径决策建模所需的数据,采用多种数理建模方法建立了针对地铁站火灾场景的个体路线决策模型和个体路径决策模型;以所建立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理论框架为基础,采用多种元分析建模方法建立了非特定建筑火灾场景中出口标识影响下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本论文整合了碎片化的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成果,阐明了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机理,为未来的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融合多通道感官刺激的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沉浸式VR实验研究方法,开发了相应的VR实验原型系统,为高效度的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定量研究和建筑疏散演习与培训提供了工具;建立了定量的针对特定建筑火灾场景和非特定建筑火灾场景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为群体疏散仿真研究与建筑疏散性能评价奠定了微观基础。
王馨晨[6](2018)在《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Dysfunction,CD)是逐渐向AD恶化的始端,CD的治疗对于防治AD具有重要意义。CD的病机发病机制较复杂,心藏神,肾藏精,神明聪慧,精养脑髓,心肾相交,神清脑明。心肾不交,心火旺盛,肾精虚衰,神扰髓消,聪慧不生。其中肾虚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交泰丸作为治疗心肾不交的经典方剂,交通心肾,使心火清,肾精盈,神明内守,脑髓得养。交泰丸出自明代《韩氏医通》,是一首治疗失眠的名方,由黄连、肉桂两味药物组成,具有交通心肾,清火安神的功效。交泰丸中黄连具有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炎症、缓解糖尿病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肉桂则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胆碱能系统的作用。目的:我们提出假设,认为交泰丸可能具有保护神经系统、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症状的作用,基于以上设想我们开展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药效机制的研究。通过行为学实验观察交泰丸低、中、高剂量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情况;通过研究交泰丸对脑组织胆碱能系统和氧化应激系统的相关指标,以及对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情况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探讨交泰丸在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昆明小鼠96只雌雄各半,体重21-23g,随机分为6组。(1)利用Morris水迷宫、Y迷宫、新物体识别、条件恐惧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情况。(2)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乙酰胆碱(Ach)水平、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3)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神经元BDNF,NGF,PSD95和SYN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改变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交泰丸制剂中含有八种主要有效成分分别为木兰花碱(Magnoflorine)、格兰地新(Groenlandicine)、黄连碱(Coptis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小檗碱(Berberine)、巴马汀(Palmatine)、桂皮醛(Cinnamaldehyde)。其中均含有黄连、肉桂的有效成分小檗碱、肉桂醛,并且小檗碱所占比例最高。逃避潜伏期实验中,模型组小鼠给予东莨菪碱药物后,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空间记忆能力等认知功能均减弱,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阳性药组、交泰丸中、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说明对于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有明显疗效。低剂量组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方面有疗效,但并没有达到中、高剂量的效果。从空间探索试验观察小鼠的学习、空间记忆能力。模型组小鼠给予东莨菪碱药物后,小鼠学习、空间记忆能力等认知功能均减弱,穿越平台次数减少。阳性药组、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说明对于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学习、空间记忆能力有明显疗效。在空间探索试验观察小鼠记忆功能。模型组小鼠记忆、空间熟悉能力等认知功能均减弱,空间探索试验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减少。阳性药组、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空间探索试验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增加,说明对于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记忆功能具有疗效。Y迷宫实验中,东莨菪碱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交替反应百分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小鼠的工作记忆功能低于空白对照组。安理申阳性药组自发性交替反应百分数与模型组相对比,虽具有改善趋势,但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安理申多奈哌齐对于改善小鼠学习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疗效但不明显。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自发性交替反应百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低、中、高剂量组对小鼠记忆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由此可见,在改善小鼠记忆功能方面,交泰丸低、中、高剂量改善小鼠记忆功能方面具有疗效。新物体识别实验中,东莨菪碱模型组小鼠的对新事物识别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下降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理申阳性药组新事物识别指数与模型组相对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具有改善趋势P>0.05,说明安理申多奈哌齐改善小鼠对于新鲜事物的熟悉能力有改善趋势,但并不明显。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具有改善趋势P>0.05,说明低、中、高剂量组改善小鼠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能力具有改善作用。由此可见,交泰丸低、中、高剂量具有改善小鼠对新鲜事物识别记忆功能的能力。条件恐惧实验中,小鼠通过适应期后,观察测试东莨菪碱模型小鼠僵直次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较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模型组小鼠对恐惧的记忆功能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安理申阳性药组与模型组的僵直次数相对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安理申多奈哌齐改善小鼠对于恐惧的记忆功能具有改善趋势。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对于恐惧所产生的僵直次数有改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中、高剂量组改善对小鼠的恐惧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但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改善小鼠记忆功能方面,交泰丸低、中、高剂量具有改善小鼠记忆功能的作用。模型组小鼠给予东莨菪碱造模后,小鼠Ach水平减弱。阳性药组、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Ach水平升高,说明对于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Ach水平有明显疗效。小鼠海马皮质AchE活性均升高。阳性药组、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质海马AchE活性下降,说明交泰丸组对于抑制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AchE活性具有疗效。小鼠ChAT活性减弱。阳性药组、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ChAT活性增加,说明对于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ChAT活性有明显疗效。小鼠海马皮质MDA水平均升高。阳性药组、交泰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质海马MDA水平下降,说明交泰丸组对于抑制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MDA水平具有一定疗效。小鼠海马皮质活性氧(ROS)水平均升高。阳性药组、交泰丸组小鼠皮质海马活性氧(ROS)水平下降,说明交泰丸组对于抑制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活性氧(ROS)水平有改善疗效。小鼠海马皮质SOD活力均下降。阳性药组、交泰低、中、高剂量组对改善小鼠皮质海马SOD活力均有升高,说明交泰丸组对于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SOD活力具有治疗作用。小鼠海马皮质CAT活力均下降。阳性药组、交泰中、高剂量组对改善小鼠皮质海马CAT活力均有升高,说明交泰丸组在治疗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CAT活力方面具有改善作用。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的BDNF、NGF、SYN、Psd95蛋白的表达均有改善趋势,尼氏染色中东莨菪碱模型组小鼠的海马CA1区细胞呈现神经元明显萎缩,不规则排列,染色微弱,提示神经元受损扩散或死亡,在这些神经元中丢失了大量的尼氏体。交泰丸低剂量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神经元部分显示饱满,排列较规则,染色正常,提示这部分神经元少部分恢复。交泰丸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神经元显示较饱满,排列较规则,染色正常,提示这部分神经元部分恢复。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对凋亡蛋白具有抑制作用,tunel染色阳性片呈深褐色,相比之下,东莨菪碱模型小鼠染色的切片,皮质内阳性细胞增多,背景深褐色加深。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组并未发现细胞深褐色出现。交泰丸低、中剂量均发现少量阳性细胞,但高剂量组并未发现阳性细胞。东莨菪碱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相关行为学指标、胆碱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元改善情况及凋亡蛋白情况均下降;阳性药多奈哌齐组小鼠胆碱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元改善情况及凋亡蛋白情况相比模型组有所提高;交泰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胆碱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元改善情况及凋亡蛋白情况有所改善。结论:交泰丸能改善小鼠学习、记忆、空间辨识、新物体识别、条件恐惧等行为学能力;交泰丸能改善小鼠Ach、AChE、ChAT等胆碱能系统相关指标;交泰丸能改善小鼠MDA、ROS、SOD、CAT等氧化应激系统指标;交泰丸改善小鼠神经元BDNF,NGF,PSD95和SYN蛋白以及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交泰丸能改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染色、排列情况;交泰丸对小鼠神经细胞的凋亡起到抑制和保护作用。
许玉珉[7](2018)在《开心散对东莨菪碱致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质联用)检测开心散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质量保证。观察开心散低、中、高剂量对东莨菪碱致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探讨开心散改善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为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开心散有效组分的质量控制将开心散的人参、茯苓、石菖蒲、远志四味中药按照3:3:2:2比例投料,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进行萃取,分别收取石菖蒲挥发油及人参提取液;将石菖蒲药渣、人参药渣与茯苓、远志共煎后合并药液。减压浓缩后按比例将石菖蒲挥发油与提取原液混匀,检测前采用固相萃取进行预处理。将人参皂苷Rg1、远志皂苷元、远志山酮III、β-细辛醚、α-细辛醚标准品分别用甲醇配置成浓度为50μM/L待测溶液。最后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开心散进行有效成分检测。实验二: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行为学实验:8周龄健康SPF级雄性昆明小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开心散低剂量组、开心散中剂量组、开心散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生理盐水外,开心散组分别以0.7 g/kg/d、1.4 g/kg/d、2.8 g/kg/d给药,阳性药对照组给予3 mg/kg/d的多奈哌齐,治疗周期为14天,每日一次。给药后第8日开始行为学测试,测试前1小时灌胃给药,测试前半小时造模干预,除正常组用0.9%生理盐水代替外,其余各组小鼠予以东莨菪碱3 mg/kg/d腹腔注射。2.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小鼠脑内神经元损伤状况;TUNEL染色观察小鼠脑内神经元凋亡状况;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小鼠脑海马和皮质中Bcl-2、Bax、PSD95、SYN、BDNF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试剂盒检测法对小鼠脑海马和皮质中Ach、ChAT、AChE、SOD、GSH-Px、ROS、MDA的活性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开心散有效组分的质量控制通过液质联用及其二级质谱碎片结合标准品可指认的包括5个有效成分,分别是远志皂苷元、远志山酮III、人参皂苷Rg1,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2.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1)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小鼠显着延长(P<0.01),开心散的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多奈哌齐组均可缩短模型小鼠的逃避潜伏期(P<0.01)。游泳轨迹显示:与正常组和给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表现出杂乱无序的游泳轨迹。空间探索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在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开心散的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多奈哌齐组均可改善上述指标(P<0.01);在游泳速度方面,模型组小鼠明显慢于正常组(P<0.05),而给药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2)Y迷宫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在三个臂中的交替百分比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开心散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多奈哌齐均可提高模型小鼠在三个臂中的交替百分比(P<0.05)。3.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1)尼氏染色结果提示: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数目减少,细胞内尼氏小体减少甚至消失,呈空泡泡样,排列紊乱,开心散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多奈哌齐可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细胞存活状况。(2)TUNEL染色结果提示: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质区神经元数目减少,凋亡小体显着增加,部分神经元形态异常,开心散低、中、高剂量及阳性药多奈哌齐可减轻神经元凋亡状况。(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区Bax/Bcl-2比值显着增加(P<0.05或P<0.01),开心散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多奈哌齐组可下调Bax/Bcl-2比值(P<0.05或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区PSD95、SYN、BDNF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开心散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多奈哌齐组可不同程度上调PSD95、SYN、BDNF的表达(P<0.05或P<0.01)。(4)试剂盒检测结果提示: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区AchE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ChAT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Ach的水平明显减少(P<0.05或P<0.01),开心散的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可不同程度调节上述指标(P<0.05或P<0.01)。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质区SOD(P<0.05)、GSH-Px(P<0.05或P<0.01)明显下降,MDA(P<0.05或P<0.01)和ROS(P<0.01)水平明显升高,开心散的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多奈哌齐组明显增加SOD、GSH-Px(P<0.05或P<0.01)的活性,降低MDA和ROS(P<0.05或P<0.01)的水平。结论:1.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出开心散中含5种主要有效成分,为进一步探讨开心散改善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奠定了药效学基础。2.开心散低、中、高剂量可改善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神经元损伤,抗细胞凋亡,改善突触功能,调节胆碱能神经递质,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王志昊[8](2015)在《情感影响空间记忆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情绪应激贯穿生活事件,并影响认知功能。生活中,与情感相关的事情总让人记忆深刻,但另一方面,情感障碍的精神病患者也常常伴有认知功能的减退。为何情绪应激即可促进亦可损伤认知功能,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情绪应激的性质为切入点,探讨“习得性绝望”(hopelessness)和“习得性充满希望”(hopefulness)的情绪应激对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和分子调节机制。[目的]1.明确情绪应激的性质是否决定了其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2.阐明不同类型情绪应激(习得性绝望和充满希望)调控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关键神经环路和分子开关。[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重复的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inescapable foot shocks,IFS)范式建立习得性绝望模型,采用重复的厌恶性足底电击辅以回避训练(escapable avoidance training,EAT,)建立习得性充满希望模型;采用Barnes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FDG-PET扫描、c-Fos染色、最新环路示踪技术和在体电生理记录筛选并鉴定情绪应激调控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关键神经环路;采用光遗传学技术选择性点燃或抑制关键神经环路,结合行为学检测明确其行为表型;采用Golgi-cox染色和脑片膜片钳电生理学技术检测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及形态可塑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关键突触相关分子的变化。[结果]1.EAT易化而IFS损伤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杏仁核基底外侧核后部脑区(posterior part of basolateral amygdale,BLP)与腹侧海马CA1(ventral hippocampal CA1,vCAl)间存在兴奋性单突触投射;3.EAT增强BLP-vCA1突触输入,选择性光抑制BLP-vCA1突触输入消除了 EAT对海马依赖性空间学习记忆的易化作用;4.IFS损伤BLP-vCA1突触输入,选择性光激活BLP-vCA1突触输入显着改善IFS所致空间学习记忆损伤;5.单纯连续激活BLP-vCA1突触输入能有效模拟EAT对空间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6.光激活或EAT激活BLP-vCA1突触输入均能显着上调海马CA1区CREB及突触内AMPA受体水平,同时伴有CA1区突触传递和突触形态可塑性增强,而光抑制或IFS损伤BLP-vCA1环路,降低CA1区突触可塑性。[结论]1.杏仁核与海马间存在BLP-vCA1兴奋性突触输入联系;2.情绪应激的性质决定其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习得性绝望或充满希望的情绪应激通过关闭或开启BLP-vCA1兴奋性突触输入双向调控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背景]精神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在青少年期发病率高,其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情绪障碍之一。氟西汀(fluoxetine,FLX)是目前唯一被正式注册可以用来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期抑郁症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广泛用于青少年期抑郁症的治疗。然而,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神经系统大量细胞和分子层面重要事件(如神经发生,突触产生和树突棘修剪等)活跃发生。在此阶段的慢性FLX暴露可干预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潜在的长远效应。这种长远效应的性质对指导临床用药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对青少年期FLX暴露对其成年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尚无报道。[目的]探讨青少年期FLX慢性暴露对成年期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出生后(postnatal days,PND)35天的雄性SD大鼠或同龄TRIPC1基因敲除小鼠,通过腹腔注射FLX或其溶媒剂(vehicle,VEH)连续给药15天,建立FLX慢性暴露及对照组动物模型。Barnes迷宫和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组织学检测海马DG区新生神经元数目,树突复杂性、树突棘数量及其成熟度。电生理学检测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结果]1.青少年期FLX慢性暴露显着增强成年后的空间记忆能力,但成年后给予FLX无此促进作用。2.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促进海马DG区新生神经元存活。3.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显着增加海马CA1区和DG区神经元树突复杂性,促进树突棘的形成和成熟。4.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增强海马突触后功能,增加CA1区和-DG区PSD95、GluR1和或G1uR2的表达水平。5.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升高TRIPC1的表达水平,敲除TRPC1消除了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对新生神经元成活、树突可塑性以及空间记忆的促进作用。[结论]在青少年期这一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给予FLX可通过TRPC1促进海马新生神经元存活,增强海马树突可塑性,并促进成年后的空间记忆功能。[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减退是AD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微管相关蛋白tau是神经元中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其经典功能是促进神经细胞微管组装,维持微管的稳定性。Tau蛋白异常聚集是AD特征性病理改变,并与记忆功能减退程度呈正相关。海马的突触环路是组成大脑记忆地图的重要结构基础。海马是AD病程中极易受累的脑区。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海马不仅限于管理记忆,还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参与到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和焦虑等一系列精神情感障碍之中。因此,海马神经环路中tau蛋白异常聚集可能在AD记忆减退、精神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明确海马突触环路中异常tau蛋白聚集对焦虑行为和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病毒立体定位注射的手段,在成年小鼠海马的CA3脑区特异性成功表达人源性tau蛋白或突变的tau蛋白;采用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检测海马环路功能的改变;选用经典动物行为学范式检测小鼠焦虑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海马CA3区异常tau蛋白聚集损伤海马突触环路可塑性。2.海马CA3区异常tau蛋白聚集损伤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同时导致焦虑样行为。[结论]海马内异常tau蛋白聚集是导致AD样记忆障碍和焦虑行为的关键病理改变。
关素珍[9](2014)在《孕期慢性应激对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孕期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大鼠模型,在行为学、组织学、分子基因不同水平下,系统的观察大鼠孕期处于应激状态对母体生殖功能及母体、子代的学习记忆能力、情绪的影响,且从海马神经递质和可塑性出发,探讨损伤的可能机制,并经过丰富环境来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干预的机制探讨,为深入理解和预测应激的遗传性危害及下一步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Wistar雌性成年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连续21天采用单笼饲养和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造模(在第3天开始交配);1)动态观察母鼠体重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酮水平,敞箱实验测定行为学改变,糖水消耗实验测定液体消耗,检测生殖有关的基本情况;测定子鼠血浆皮质酮浓度,采用Morris水迷宫、Y迷宫实验测定子鼠学习记忆能力,利用液体消耗实验、敞箱实验、悬尾实验测定子鼠情绪变化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2)采用HE染色和电镜进行子鼠脑海马形态学观察,ELISA方法测定脑海马组织各类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及活性,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海马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IGF-Ⅱ、核转录因子NF-κB,海马中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Arc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3)给予孕期慢性应激及对照组子代组分别丰富环境干预,进行行为学、情绪、脑海马神经递质含量及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测定,分析其效果。结果:1)模型组母鼠体重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高率低于对照组;模型组母鼠皮质酮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母鼠皮质酮水平随应激时间增长有大幅度变化;除粪便粒数外,模型组母鼠行为学各指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母鼠各行为学指标变化与应激时间长短有关系,时间与应激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P均>0.05);模型组母鼠纯水消耗与对照组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两组糖水消耗、总液体消耗和1%蔗糖偏爱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应激对孕期大鼠液体消耗指标有影响;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母鼠液体消耗变化与应激时间长短有关系;每个时间点的比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的基线总液体消耗、糖水消耗、纯水消耗、糖水偏爱百分比差异不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第7、14天和21天,模型组大鼠液体消耗各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所产子鼠只数及孕天数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子鼠组只数及孕天数均低于对照子鼠组;2)在PND28和PND42时,模型子鼠组体重与对照子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子鼠组血浆皮质酮与对照子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子鼠组在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与对照子鼠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应激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P0.05),模型子鼠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比对照子鼠组长,且有随时间缩短的趋势;跨平台次数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Y迷宫实验:模型子鼠组在Y迷宫试验中学会所需的训练次数、记忆保持测试正确反应率与对照子鼠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实验:除清洁次数外,模型子鼠组行为学各指标与对照子鼠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液体消耗情况: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在液体消耗实验中糖水消耗和1%蔗糖偏爱百分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纯水消耗和总液体消耗方面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悬尾实验: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在悬尾实验中静止时间和挣扎次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子鼠脑海马形态结构改变,超微结构异常;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海马胆碱能神经递质ACh含量、ChAT和AChE活性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子鼠组ACh含量、ChAT活性下降,AChE活性上升;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和5-HT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子鼠组三个单胺类神经递质均下降;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海马的Glu和GABA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子鼠组较对照子鼠组兴奋性神经递质Glu降低、而抑制性GABA含量升高;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海马的NO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子鼠组NO含量降低;4)RT-PCR提示: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海马组织的BDNF mRNA、IGF-Ⅱ mRNA和NF-κBmRNA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子鼠组BDNF mRNA、IGF-Ⅱ mRNA和NF-κB mRNA表达降低,Arc mRNA差异未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模型子鼠组与对照子鼠组海马组织的BDNF、IGF-Ⅱ、Arc和NF-κB蛋白表达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子鼠组相比,模型子鼠组BDNF、IGF-Ⅱ、Arc和NF-κB表达降低;5)相关性分析发现:子鼠在水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和Y迷宫中的训练次数与母鼠皮质酮存在正相关(P<0.05)、与母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1%蔗糖偏爱存在负相关(P<0.05);子鼠在水迷宫中的跨平台次数和Y迷宫中的正确反应率与母鼠皮质酮存在负相关(P<0.05),与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1%蔗糖偏爱存在负相关(P<0.05);子鼠在水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和Y迷宫中的训练次数与子鼠皮质酮、海马中GABA存在正相关(P<0.05)、与子鼠ACh、ChAT、NE、DA、5-HT和NO存在负相关(P<0.05);子鼠在水迷宫中的跨平台次数和Y迷宫中的正确反应率与子鼠皮质酮、海马中GABA存在负相关(P<0.05)、与子鼠ACh、ChAT、NE、DA、5-HT和NO存在正相关(P<0.05);除水迷宫中的跨平台次数和Y迷宫中训练次数与IGF-Ⅱ蛋白表达未发现存在相关外(P>0.05),其他指标均发现存在相关性:子鼠在水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和Y迷宫中的训练次数均与突触各相关蛋白存在负相关性(P<0.05);子鼠在水迷宫中的跨平台次数和Y迷宫中的正确反应率与突触各相关蛋白存在负相关性(P<0.05);6)丰富环境对子鼠体重的影响:模型子鼠组和模型&丰富环境组体重低于对照和对照&丰富环境组子鼠体重。经历了丰富环境后,四组体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丰富环境对子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影响:四组血浆皮质酮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子鼠组分别与其他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丰富环境组子鼠血浆皮质酮最低,而模型子鼠组是最高的;7)丰富环境下子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四组在Morris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与对照子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增长,跨平台次数四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丰富环境组子鼠跨平台次数最多,而模型子鼠组是最少;四组子鼠在Y迷宫试验中学习、记忆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丰富环境,学习、记忆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四组子鼠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丰富环境,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四组子鼠在纯水消耗、糖水消耗和1%蔗糖偏爱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丰富环境,糖水消耗就会有所增加;四组在静止时间和挣扎次数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子鼠组水平静止时间最长、挣扎次数最少,而模型子鼠组只要进行了丰富环境,静止时间就会缩短、挣扎次数增多;8)丰富环境对各组子鼠神经递质影响:四组子鼠在海马组织胆碱能神经递质ACh含量、ChAT和AChE活性,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和5-HT含量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lu和GABA含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丰富环境对其均有影响;四组子鼠在海马组织NO含量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丰富环境后,NO含量升高;9)丰富环境对蛋白表达影响:四组子鼠海马组织的BDNF mRNA、 IGF-Ⅱ mRNA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丰富环境后,蛋白表达增高。结论:1)孕期应激可诱发实验母鼠行为、活动习性和生育能力有影响;2)孕期慢性应激致子鼠出现高应激状态,空间、工作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情绪出现类似焦虑、抑郁现象;3)孕期慢性应激影响子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母体及子代血浆中皮质酮升高均有关;4)孕期慢性应激对子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海马组织中枢神经递质变化及BDNF、IGF-Ⅱ、 Arc和NF-κB蛋白表达降低有关;5)丰富环境能改善子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大鼠的活动度增高、对新环境的探究行为和适应能力增高、大鼠快感也有所增加;6)丰富环境提高孕期慢性应激子鼠学习记忆能力、情绪变化与子鼠血浆中皮质酮、子鼠海马中中枢神经递质分泌、海马组织神经营养因子BDNF、IGF-Ⅱ、核转录因子NF-κB、海马中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Arc mRNAs和蛋白表达均有所增加有关。
李鑫磊[10](2020)在《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水提物、差异代谢物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是中国着名的产茶大省,主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茶叶中富含儿茶素、原花青素、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茶氨酸(Theanine,Thea)、咖啡碱等次级代谢产物。相同茶树鲜叶原料经过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存在较大差异。揭示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探明加工对茶叶品质及功能活性物质形成的影响,对于茶叶加工工艺定向设计,开发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茶产品具有实际参考应用价值。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提高,AD患者随之增加,这种疾病病程痛苦,护理成本高昂,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幸和困扰。茶叶是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活性、防治AD潜力的重要天然产物,但是目前对不同茶类之间对神经细胞保护效果尚不清楚。明确不同茶类水提物及差异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Rat Phaeochromocytoma,PC-12)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机理,有利于茶叶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为茶叶天然产物多组分协同预防和治疗AD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阐明不同茶类工艺对茶叶功能品质影响的调控机制,探明茶叶对防治AD发挥的功能作用。本研究以相同鲜叶原料制成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4种茶类,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手段,探明不同茶类的差异代谢产物及其相对含量,以PC-12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茶类的水提物及其差异代谢物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对相同原料制成的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主要代谢产物含量进行靶向研究可知,与鲜叶相比,不同茶类的儿茶素总量均降低。绿茶儿茶素总量最接近鲜叶,乌龙茶、白茶、红茶中梯度降低,白茶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大幅降低,与红茶之间无显着差异,相对于鲜叶降低66.37%~74.04%;白茶中酯型儿茶素组分EGCG和ECG含量降低幅度小,接近于乌龙茶,相对于鲜叶降低5.19%和25.35%,显示白茶工艺独特的儿茶素组分转化模式。绿茶中的Thea、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乌龙茶中的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红茶中除亮氨酸含量较高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较低;白茶中的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较高,另外,白茶的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Q-Rut)和咖啡碱含量比其他茶类高。2基于非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对相同原料制成的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进行非靶向研究,共筛选出381个差异代谢产物,鉴定出3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6种儿茶素类组分和2种甲基化儿茶素、1种游离氨基酸组分、6种原花青素组分、12种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组分、2种可水解单宁、5种酚酸类以及4种茶黄素组分。不同差异代谢物主成分分析图表明,鲜叶、绿茶和乌龙茶坐标距离最接近,而与红茶和白茶呈现三角分布。第一主成分负轴到正轴依次为鲜叶、绿茶、乌龙茶、白茶和红茶,第二主成分由负轴到正轴依次为白茶、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不同茶类差异代谢物载荷图表明,第一主成分负轴与正轴所对应的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儿茶素组分与茶黄素组分,代表了不同茶类的发酵程度,第二主成分负轴与正轴所对应的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组分与茶黄素组分,代表了白茶与红茶独特代谢物积累模式。绿茶经历杀青工序,保留较多儿茶素组分、甲基化儿茶素组分、Thea、可水解单宁、原花青素组分和绿原酸等物质;乌龙茶经历做青工序,其上述差异代谢产物略低于绿茶,原花青素组分、香豆酰奎宁酸、没食子酸、茶黄素组分部分积累;红茶经历发酵工序,香豆酰奎宁酸、没食子酸和茶黄素组分大量积累;白茶全程萎凋,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物质保留量最多,酯型儿茶素组分、甲基化儿茶素组分也有一定程度保留,另外,非酯型儿茶素聚合形成茶黄素,没食子酸部分积累。3不同茶类水提物PC-12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建立PC-12神经细胞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β)与氧化损伤模型,使用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水提物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不同茶类水提物的安全剂量为100 μg/mL,高浓度(150 μg/mL)茶水提物对神经细胞活力不利,特别是绿茶、乌龙茶和白茶,其中红茶影响较小。在Aβ模型中,不同茶类水提物均显着提高神经细胞活力,恢复至正常细胞的95%以上,不同茶类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氧化模型中,不同茶类水提物均无法提高神经细胞活力。4不同茶类水提物抗Aβ缠结动力学荧光分析及异构化作用建立并应用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动力学荧光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法考察不同茶类水提物直接与Aβ作用效果。Tht结果表明,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水提物预后PC-12神经细胞均显着抑制Aβ缠结中β-折叠产生,荧光值全程低于300 RFU,且具有明显滞后β-折叠产生作用,总荧光值在5.5×103RFU以内,其中白茶水提物对β-折叠抑制效果最强,绿茶、乌龙茶和红茶次之。TEM结果表明,不同茶水提物预后细胞抗Aβ缠结形态差异明显,乌龙茶和红茶水提物处理仍保留Aβ缠结纤维状结构;绿茶处理纤维状结构消失,缠结颜色浅,厚度薄;白茶处理后Aβ缠结出现模糊结构,四周散状黑点,说明绿茶与白茶水提物抗Aβ缠结效果最好。5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理为明确茶水提物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与原理,选取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进一步神经细胞保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茶黄素(Theaflavin,TFa)、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mpferol-3-O-Glucoside,K-Glu)、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K-Rut)、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Glucoside,Q-Glu)、槲皮素-3-O-葡萄糖苷(Qaempferol-3-O-Rutinoside,Q-Rut)、伽马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Thea在100 μM浓度以内对PC-12神经细胞均安全,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b)在高浓度下均对神经细胞活力不利,特别是 ECG。在 Aβ 细胞模型中,EC(50 μM和 100μM)、EGC(50μM)、EGCG(10μM和 50μM)、TFa(50μM 和 100μM)、TFb(10μM和 50μM)在均明显提高神经细胞活力,K-Glu、Q-Glu、Q-Rut可提高神经细胞活力但不明显,GABA和Thea则无作用。在氧化应激模型中,仅ECG可明显提高神经细胞活力,其他代谢产物则无作用或加剧神经细胞损伤。EC、EGC、ECG、EGCG、TFa、TFb、K-Glu、K-Rut、Q-Glu、Q-Rut均明显抑制Aβ缠结中β-折叠产生。其中ECG、EGCG、TFa和TFb效果最为明显,总荧光值与对照1.7×106 RFU相比降低至1.3×105 以内,ECG、Q-Rut、EC、K-Glu、K-Rut、Q-Glu 次之。EC、EGC、ECG、EGCG、TFa和TFb预后神经细胞的Aβ纤维缠结面积、密度、厚度均明显降低,EC、EGC和TFa处理下的Aβ形态相似,ECG、EGCG和TFb处理下Aβ形态相似,Aβ聚集形态产生较大改变。K-Glu、K-Rut、Q-Glu、Q-Rut预后神经细胞的Aβ缠结密度和面积略有降低。Thea、GABA预后神经细胞对降低Aβ缠结无明显作用。计算机模拟表明,EGC、ECG、EGCG、TFa均可与Aβ单体Lys16位点和Aβ寡聚体Lys28位点作用抑制Aβ缠结。
二、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筛选与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3 干预方法 |
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 |
3.2 标本采集及处理 |
3.3 指标检测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行为学检测结果 |
4.2 各组大鼠海马区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 |
4.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4.4 各组大鼠海马区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
5.讨论 |
5.1 百会、水沟选穴依据 |
5.2 针刺百会、水沟对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
5.3 针刺百会、水沟对A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5.4 针刺百会、水沟对AD大鼠海马区相关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针刺百会、水沟对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大脑葡萄糖代谢异常与阿尔兹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水平的影响 |
1.2.2 室内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1.2.3 高原氧环境设计与调节标准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变化的理论机理研究 |
2.1 概述 |
2.2 低氧环境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生理基础 |
2.3 进藏人群处于低氧环境时认知能力的表现 |
2.4 认知能力评价方法总结 |
2.5 高海拔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评价方法的建立 |
2.5.1 认知能力评测项目 |
2.5.2 认知能力评测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场所与实验工况 |
3.3 受试人群 |
3.4 主观问卷设计 |
3.5 物理环境与生理参数测试 |
3.6 实验流程 |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不同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
4.1 概述 |
4.2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主观感觉的变化 |
4.2.1 人体主观热环境评价 |
4.2.2 人体主观氧环境评价 |
4.3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 |
4.3.1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
4.3.2 心率的变化 |
4.3.3 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
4.4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
4.4.1 感知能力的变化 |
4.4.2 思辨能力的变化 |
4.4.3 记忆能力的变化 |
4.4.4 反应能力的变化 |
4.5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受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影响分析 |
4.5.1 不同氧环境中人体认知能力的适应性差异 |
4.5.2 高原环境下生理参数对人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室内富氧调节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
5.1 概述 |
5.2 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 |
5.2.1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
5.2.2 心率的变化 |
5.2.3 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
5.3 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人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
5.3.1 感知能力的变化 |
5.3.2 思辨能力的变化 |
5.3.3 记忆能力的变化 |
5.3.4 反应能力的变化 |
5.4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在高海拔地区受富氧调节后的影响分析 |
5.4.1 人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适应水平对氧环境的响应特征 |
5.4.2 不同行为调节手段对人体认知能力的影响水平 |
5.5 本章小结 |
6 适宜于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室内氧环境参数设计 |
6.1 概述 |
6.2 室内环境氧浓度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6.2.1 基于认知能力的室内氧环境分级方法 |
6.2.2 环境氧浓度与认知能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
6.2.3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习服等级评价方法 |
6.3 满足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 |
6.3.1 满足进藏人群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方法 |
6.3.2 满足进藏人群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从脾论治认知功能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Aβ诱导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形态学及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脑组织的TREM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2.1 丙烯酰胺 |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1.2.3 杂环胺 |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12 主成分分析 |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4 文献质量评价 |
3.2.5 文献数据提取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4.3.3 实验样本收集 |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4.3.6 血清生化分析 |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4.4.7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材料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
6.3.3 Y迷宫实验 |
6.3.4 实验样本收集 |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
6.5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HPLC-MS图谱 |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5)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
1.1.2 建筑火灾疏散行为研究在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深入程度不同 |
1.1.3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机理尚待阐释 |
1.1.4 虚拟现实实验是研究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的新兴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一般情形下的建筑室内个体寻路行为 |
1.2.2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与影响因素 |
1.2.3 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VR实验研究方法 |
1.2.4 文献综述小结与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问题 |
1.3.3 预期研究成果与意义 |
1.3.4 关键概念、研究范围与对象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理论框架 |
2.1 建筑室内个体寻路行为 |
2.1.1 一般情形下的建筑室内个体寻路行为 |
2.1.2 建筑火灾特有的情景特征会引起应激压力的升高 |
2.2 应激压力对认知过程的作用 |
2.2.1 应激压力对感知、注意、记忆和决策的作用 |
2.2.2 初步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理论框架 |
2.3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理论框架 |
2.3.1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文献综述方法 |
2.3.2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沉浸式VR实验研究方法 |
3.1 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沉浸式VR实验研究方法 |
3.1.1 针对研究效度的需求分析 |
3.1.2 变量设计 |
3.1.3 实验设备 |
3.1.4 实验场景 |
3.1.5 参与者招募 |
3.1.6 实验流程 |
3.1.7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2 VR实验原型系统 |
3.2.1 系统功能需求 |
3.2.2 观察端 |
3.2.3 用户端 |
3.2.4 数据分析查看器 |
3.3 研究方法可行性与有效性检验 |
3.3.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3.3.2 VR实验研究方法 |
3.3.3 研究方法可行性 |
3.3.4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火灾中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 |
4.1 针对特定建筑火灾场景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 |
4.1.1 研究背景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研究效度 |
4.1.4 研究结果 |
4.1.5 站内人流模式与乘客文化背景对个体路径决策的作用 |
4.1.6 针对特定地铁站火灾场景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 |
4.2 非特定建筑火灾场景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 |
4.2.1 研究背景与目标 |
4.2.2 元分析法 |
4.2.3 非特定建筑火灾场景中出口标识影响下的个体路径决策模型 |
4.3 针对特定场景与非特定场景的模型的异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与学术贡献 |
5.3 实践意义 |
5.4 研究局限性 |
5.5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CD病因病机的研究 |
二、中医对CD辨证分型的研究 |
三、中医治疗CD单味药物研究 |
四、中医治疗CD方剂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治疗CD的研究进展 |
一、CD的诊断标准 |
二、CD发病机制研究 |
第三节 交泰丸及组方药物研究进展 |
一、交泰丸的药理学研究 |
二、黄连治疗CD的研究进展 |
三、肉桂治疗CD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交泰丸有效组分的质量控制—液质联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章 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逃避潜伏期测试 |
(二) 空间探索试验 |
(三) 空间探索试验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 |
(四) Y迷宫实验 |
(五) 新物体识别 |
(六) 条件恐惧测试 |
三、讨论 |
第四章 交泰丸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乙酰胆碱系统功能实验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乙酰胆碱(Ach)检测 |
(二)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检测 |
(三) 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的检测 |
三、讨论 |
第五章 交泰丸改善东莨菪碱模型小鼠氧化应激系统实验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丙二醇(MDA)的检测 |
(二) 活性氧(ROS)的检测 |
(三)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检测 |
(四) 过氧化氢酶(CAT)的检测 |
三、讨论 |
第六章 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神经元相关蛋白的研究实验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海马、皮质BDNF蛋白的测定 |
(二) 海马、皮质NGF蛋白的测定 |
(三) 海马、皮质SYN蛋白的测定 |
(四) 海马、皮质Psd95蛋白的测定 |
(五) 尼氏染色 |
三、讨论 |
第七章 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作用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一) 海马、皮质凋亡蛋白Bcl-2的测定 |
(二) 海马、皮质凋亡蛋白Bax的测定 |
(三) 海马、皮质凋亡蛋白Caspase-3的测定 |
(四) Tunel染色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开心散对东莨菪碱致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认知功能障碍的西医学研究现状 |
一、发病机制 |
二、治疗现状 |
第二节 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学研究现状 |
一、病因病机 |
二、治疗现状 |
第三节 中药复方开心散的研究现状 |
二、开心散的实验研究 |
三、开心散在治疗认知功能障碍中的意义 |
第二章 开心散有效组分的质量控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实验小结 |
第二节 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实验小结 |
第三节 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神经突触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实验小结 |
第四节 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实验小结 |
第五节 开心散对认知障碍模型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实验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情感影响空间记忆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部分 习得性绝望和充满希望情感对空间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机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青少年期氟西汀暴露对成年大鼠空间记忆的影响及机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海马CA3表达异常tau蛋白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应激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
附录二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四 博士期间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致谢 |
(9)孕期慢性应激对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孕期慢性应激对大鼠及其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贼剂和仪器 |
1.3 内容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慢性应激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递质、突触传递性与学习记忆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丰富环境对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干预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3 内容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水提物、差异代谢物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研究进展 |
1.1.1 不同茶类儿茶素组分差异研究进展 |
1.1.2 不同茶类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物质差异研究进展 |
1.1.3 不同茶类游离氨基酸组分差异研究进展 |
1.1.4 不同茶类其他代谢物组分差异研究进展 |
1.1.5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茶叶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
1.2 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1.2.1 阿尔兹海默症高发成为社会问题 |
1.2.2 阿尔兹海默症Aβ级联假说和氧化应激 |
1.2.3 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策略研究 |
1.3 茶叶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1.3.1 饮茶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3.2 茶水提物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3 茶次级代谢产物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茶类儿茶素组分含量差异 |
2.2.2 不同茶类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 |
2.2.3 不同茶类槲皮素-3-芸香糖苷和咖啡碱含量差异 |
2.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茶类整体代谢物分布特征 |
3.2.2 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鉴定 |
3.2.3 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茶类水提物对PC-12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水提物对PC-12神经细胞的安全性 |
4.2.2 茶水提物在Aβ模型中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4.2.3 茶水提物在氧化模型中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茶类水提物抗Aβ缠结动力学荧光分析及异构化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5.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动力学荧光分析Aβ的聚集过程 |
5.2.2 茶水提物抗Aβ缠结的动力学荧光分析 |
5.2.3 茶水提物抗Aβ缠结的异构化作用 |
5.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理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6.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茶差异代谢产物对PC-12神经细胞的安全性 |
6.2.2 茶差异代谢产物在Aβ模型中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6.2.3 茶差异代谢产物在氧化模型中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6.2.4 茶差异代谢产物抗Aβ缠结的动力学荧光抑制效果 |
6.2.5 茶差异代谢产物抗Aβ缠结的异构化作用 |
6.2.6 计算机模拟茶差异代谢产物与Aβ缠结作用位点 |
6.3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及参加项目 |
致谢 |
四、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AD大鼠海马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机制[D]. 李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D]. 黄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程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4]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5]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研究[D]. 林婧. 清华大学, 2020
- [6]交泰丸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王馨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开心散对东莨菪碱致认知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许玉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情感影响空间记忆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D]. 王志昊.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1)
- [9]孕期慢性应激对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 关素珍.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10]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水提物、差异代谢物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制[D]. 李鑫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