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谐波振荡器电位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

使用谐波振荡器电位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

一、使用谐振子势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秦艳红[1](2021)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矢量孤子及其波动性质》文中研究表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ose-Einstein condensate,简称BEC)由于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和高度可控性成为了研究孤子激发动力学的理想平台之一。孤子具有鲜明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体现孤子粒子性的传输稳定性和碰撞不变形等性质已经有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期体现其波动性的非线性干涉、非线性隧穿和内态转换等性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孤子干涉具有鲜明的非线性特征和抗干扰性,有望用来设计高精度的孤子干涉仪。相比于单组分BEC,多组分BEC中不仅有组分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还增加了组分间原子的非线性耦合作用,这使得多组分BEC的动力学要比单组分BEC更加丰富,可以激发类型多样的孤子,即矢量孤子。本文主要研究准一维BEC中的矢量孤子和它们的波动性质:i)提出了求解非简并亮孤子精确解的达布变换(Darboux transformation,简称DT)方法,并通过定义孤子的有效能量,用严格解得到了这些孤子干涉、隧穿性质的定量规律;ii)率先探究了矢量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性质,定量刻画了干涉周期;iii)提出构造多谷暗孤子解的DT方法,并探究孤子宽度对速度和相位范围的影响;iv)提供了一种用扰动本征矢判断不同局域波扰动类型选择调制不稳定分支的方法;v)提议了一种基于内态转换动力学测量Akhmediev呼吸子相位跃变的方案。这些结果丰富了矢量孤子的种类,加深了学界对孤子波动性质的理解,为利用孤子实现高精度测量和量子信息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先将标量亮孤子的干涉推广到简并亮孤子波动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干涉和隧穿性质与标量亮孤子类似。注意到具有吸引相互作用的BEC中可能存在非简并亮孤子,通过发展DT方法构造了诸多非简并亮孤子,并揭示了非简并孤子是由孤子间非相干叠加形成的。通过定义孤子的有效能量,定量刻画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干涉规律,发现非简并亮孤子的干涉具有鲜明的多周期性质。由于多组分BEC中孤子的相互碰撞既包含同一个组分中两个孤子之间的相干相互作用又涉及不同组分中孤子之间的非相干相互作用,导致非简并孤子的碰撞是非弹性碰撞。(2)探究了吸引相互作用BEC中亮-暗孤子和排斥相互作用BEC中暗-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性质。鉴于已报道的亮-暗(暗-亮)孤子解不便于刻画干涉性质,我们构造了利于刻画参数物理意义和分析干涉特性的精确解。研究发现,在这两种情形下亮孤子的干涉或者隧穿会通过组分间非线性耦合效应诱导暗孤子组分也产生一致的动力学行为。特别地,在吸引相互作用BEC中,暗孤子的碰撞会形成高于背景密度的峰;而在排斥相互作用BEC中,由于暗孤子的速度受声速限制,使得干涉周期的大小有下限。而关于标量暗孤子和矢量暗-暗孤子的数值模拟和解析分析表明它们不具有这些波动性质。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学界关于暗孤子波动性的认识。(3)基于吸引相互作用BEC中非简并亮孤子的研究,进一步发展DT方法构造了排斥相互作用BEC中多谷暗孤子的精确解。分析表明多谷暗孤子的速度和相位跃变范围依赖于它的宽度相关参数。特别地,多谷暗孤子与单谷暗孤子碰撞后会转变成呼吸子,分析表明这一现象是由碰撞后亮孤子的有效能量混合引起的。另外还观察了多谷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行为,分析表明它们之间的干涉具有丰富的多周期性质。而且,由于孤子宽度参数会影响多谷暗孤子的速度上限,使得每个周期的下限值发生变化。这些性质显着区别于单谷暗孤子和非简并亮孤子的干涉性质。(4)考虑到多组分耦合BEC的组分间可以存在粒子转换通道(如单粒子转换、双粒子转换等),探究了带有双粒子转换效应的两组分BEC中内态转换动力学。一方面,讨论了基于干涉效应诱发的内态转换,得到了四种新型的局域波。调制不稳定性分析表明,它们存在的背景同时具有两个调制不稳定性分支。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扰动本征矢判断弱扰动选择调制不稳定性分支的方法,从而解释了这几种局域波的激发机制。另一方面,探究了由调制不稳定性诱发的内态转换,提出用弱周期扰动激发可控粒子转换率的理论方案,扰动周期的大小决定最终的粒子转换率。粒子转换率可用来测量Akhmediev呼吸子的相位跃变。

张艳辉[2](2021)在《Schr(?)dinger方程的特征问题及在光电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激光技术在近六十年中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中强激光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这种相互作用过程可以用Schr(?)dinger方程来描述,Schr(?)dinger方程的主要求解方法有劈裂算符法、广义伪谱法、有限差分法、时变密度泛函法以及反散射法等。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四种典型势场下Schr(?)dinger方程的特征问题,数值实验显示,数值结果能够很好地近似解析解。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弹簧振子拉伸后的位移变化问题进行研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平移势场中的谐振子演化问题,并利用Crank-Nicholson方法(简称CN方法)进行数值计算;数值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是可信赖的,并验证了方法的保概率性质。另外,本文在求解软核势场下特征问题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了在强激光外场(1012-1017W/cm2)作用下的非线性散射问题,运用保概率的类Crank-Nicholson方法(简称类CN方法)计算含时Schr(?)dinger方程,获得了谐波谱与概率的数值结果,验证了物理中谐波辐射的三段结构和方法的保概率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散射光谱图与势函数中的参数、激光外场强度以及空间步长的关系。

陈文[3](2021)在《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强子谱是认知强子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的重要途径,因而强子谱成为强子物理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对强子产生的研究,已认识到强子是由夸克通过强相互作用束缚而成的系统,量子色动力学(QCD)则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QCD具有三大基本特征:渐进自由、色禁闭和手征对称性破缺。由于在高能区QCD的渐进自由特性,因此微扰法处理高能过程是适用的,而在低能区QCD的高度非微扰性,需要用非微扰法处理低能过程。目前,发展了很多非微扰方法,比如格点规范理论(LQCD)、QCD求和规则和组分夸克模型等,LQCD和QCD求和规则具有实际计算困难和只能计算基态等局限性,而基于QCD精神的组分夸克模计算较容易,更重要的是不仅能够计算强子基态还能计算激发态,因此组分夸克模型被广泛使用。理论上,QCD并不排除四夸克态、五夸克态、六夸克态和九夸克态等多夸克态的存在。实验上最近在质子中子的双π反应发现了一个新的强子态d*(2380),这个态的质量正好位于两个Δ(1232)重子的阈值以下,很难指定为传统的重子态。本文将采用组分夸克模型计算与d*(2380)具有相同量子数的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质量谱,进一步考察这个强子态是否能指定为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组分夸克模型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束缚在强子内部的夸克看作非相对论运动,遵循薛定谔方程;其二,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有效势来体现。不同的夸克势模型在于势的具体形式的区别,但很多势模型都是基于Cornell势发展而来。本文采用经过一定相对论修正的夸克势模型,短程区域的夸克相互作用主要由单胶子交换势描述,长程区域的夸克相互作用主要由标量和矢量混合的禁闭势来描述。采用谐振子基展开法,利用群论构造坐标、自旋、味道和颜色空间波函数和满足全反对称性的整体波函数,计算六夸克体系的哈密顿量矩阵,对哈密顿量矩阵对角化并结合变分法得到六夸克系统的能量。本文计算了(0s)6、(0s)5(1s)1和(0s)4(0p)2空间组态下,同位旋角动量宇称量子数I(J)P为0(3)+的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能量,进而判断其中哪些I(J)P为0(3)+的六夸克态有可能是d*(2380)的态。计算结果显示,在没有考虑态混合的情况下,十六个态中存在四个态,它们的能量分别是2365、2388、2401、2407 MeV,接近实验值2380 MeV;在考虑态混合的情况下,有一个混合态的能量很接近实验值2380 MeV,这个态的能量为2382 MeV,通过展开波函数,这个混合态中隐色道占80%,以隐色道为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则是引言,简要阐述粒子物理的发展历程、常用的非微扰QCD方法和六夸克态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则是介绍本文采用的夸克势模型,给出了单胶子交换势和禁闭势,其中禁闭势采用标量和矢量混合的禁闭势。第三部分则是给出具体的数值计算方法,给出经雅克比坐标变换后的哈密顿量,坐标、自旋、味道和颜色四个空间的波函数和满足整体反对称性的波函数,还包括哈密顿量矩阵的具体计算方法。第四部分则是分析量子数I(J)P为0(3)+的非奇异轻六夸克态质量谱。

谭悦[4](2021)在《奇特态的淬火夸克模型解释和非淬火夸克模型解释》文中研究表明量子色动力学(QCD)是研究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但是量子色动力学在低能区属于非微扰问题。从QCD第一性原理出发去求解非微扰的QCD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虽然格点QCD近年来发展得很快,但是它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唯象模型来更好的理解QCD。夸克模型是众多唯象模型种最成功的一种模型,它不仅成功的描述了实验上观测的粒子,而且更可以引导实验去发现新粒子,例如Ω和d*。与传统的夸克模型不同,对于实验上的强子态,本文将夸克模型推广到了四夸克体系(淬火夸克模型),加入了丰富的颜色结构和空间结构,针对最近新发现的XYZ粒子做出了理论解释。考虑到强子圈图的效应,有些XYZ粒子也有可能是两夸克和四夸克混合态,因此我们进一步发展了3P0模型(非淬火夸克模型)。本文主要展开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016年LHCb新发现的(?)cc以及2016年D0发现的X(5568)暗示我们含双重夸克的强子存在。本文充分的考虑了分子态的四夸克结构和diquark的四夸克结构系统,计算了含双重夸克的四夸克体系(QQ′(?),Q=b,c,s)。由于对称性的限制,(QQ(?),Q=b,c,s)体系只有IJP=01+的情况,而(QQ′(?),Q=b,c,s)则包含了IJ P=00+,01+,02+三种情况。对于IJP=01+QQ(?),当此时的Q=b的时候,能量最低的分子单道的BB*就已经是弱束缚态了,而diquark结构的6(?)则是深束缚态了。当此时的Q=c的时候,最低能量分子单道都不束缚,只有diquark结构存在束缚态。当此时的Q=s的时候,没有一个单道是束缚的。简而言之,IJP=01+QQ(?)的体系随着重夸克的质量变低变得越不容易束缚。在另一方面,(QQ′(?),Q=b,c,s)的情况跟QQ(?)的很类似,IJ P=00+,01+bc(?)的能量最低分子单道和diquark结构都是束缚的。当s夸克被引入四夸克体系后,所有的单道都不束缚(bs(?)和cs(?))。为了进一步研究含双重夸克的强子,我们将所有体系都做了分子态和diquark结构的耦合,发现束缚态普遍存在了。原来本身就是束束缚态的系统,他们的束缚能变得更深了。例如IJP=01+bb(?)原来有200 MeV的束缚能,经过结构耦合之后有了将近300 MeV的束缚能了。IJP=01+ss(?)原来是一个散射态的体系,经过结构耦合之后有了将近10 MeV的束缚能了在2019年,Belle实验组在DsDs1(2536)的不变质量谱里面发现一个新结构,Y(4626)。它的质量M=4625.9-6.0+6.2±0.4 MeV衰变宽度为Γ=49.8-11.5+13.9±4.0 MeV。它的衰变模式,DsDs1(2536),提示我们Y(4626)应该是包含charm夸克和strang夸克的强子态。除此之外,Belle实验组进一步给定了JP=1-。由于Y(4626)非常的接近阈值DsDs1(2536),因此本文从四夸克角度出发,利用淬火夸克模型,借助于精确的少体计算方法――多高斯展开方法,严格的计算了c(?)s(?)体系的能谱。由于我们耦合了多种颜色结构和空间结构,因此我们能谱中Y(4626)的候选者有很多。为了能够检验这些能级的稳定性,我们引入了real-scaling方法,最终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共振态,3P1R(4531)。与Y(4626)很类似,在2020年,LHCb实验组在D*K*末态中发现的带有5σ的X(2900),但并没有给定宇称信息,借助于real-scaling方法筛选得到了几条稳定能级,R0(2904)Γ=41.8MeV,R1(2906)Γ=29.1MeV和R1(2912)Γ=10.2 MeV。从能量和衰变宽度角度来看,正宇称态的R0(2904)是X0(2900)很好的候选者。因此X0(2900)的P宇称也许是正的。由于R1(2906)和R1(2912)衰变宽度与实验值不符合,因此X1(2900)的宇称信息是未知的。着名的X(3872)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态,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从能量角度来讲,X(3872)比传统的夸克模型所预言的能量要低了几十个Mev,但却很接近DD*的阈值。因此很多人都认为X(3872)可能是四夸克态,但是DD*仅仅只靠π介子的吸引是不足以形成束缚态的。从实验角度来看,BaBar的(?)=3.4±1.4支持X(3872)是传统的两夸克态,而Belle的(?)=1.0±0.4±0.3则暗示X(3872)是一个四夸克结构。无论是奇特四夸克态的解释还是传统的两夸克的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为了更好的描述实验,我们假设介子既有两夸克成分也有四夸克成分,|M>=C1|q(?)>+C2|q(?)q(?)>。我们希望能通过非淬火夸克模型,能够统一的描述实验上发现的所有介子,以此得到让人信服的关于X(3872)的解释。我们发现传统的非淬火夸克模型(3P0模型)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在计算X(3872)之前,我们第一步,我们先通过轻介子系统的计算提出了两个修正因子,将传统的T算符做出了合理的修正。第二步,我们把修正后的T算符运用到X(3872)的计算,经过计算我们发现X(3872)是一个以70%c(?)的二四混合态。与X(3872)类似,在2003年发现的Ds(2317)都不能很好的被理论与实验解释。利用修正后的非淬火夸克模型,我们拟合了Ds能谱,得到了几乎两夸克与四夸克各占一半的二四混合态。夸克模型在解释大部分传统的强子态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唯象模型。近些年来,随着实验的进步,又有很多奇特态被不断的报出来了,因此传统的夸克模型不得不拓展到多夸克的夸克模型。我们希望未来非淬火夸克模型能发展起来,真正统一所有的传统强子和奇特强子,这也能直接推动我们对强子物理和QCD的理解。

韩涛[5](2020)在《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固体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基于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激光与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许多新的现象在实验中得以发现,例如阈上电离、隧穿电离、多光子电离、高次谐波发射以及库仑爆炸等等。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对激光与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这其中固体高次谐波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固体高次谐波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是谐波产生的理论机制以及谐波产生的调控方案,而如何提升高次谐波平台区的发射效率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动机,我们采用改变初态中导带权重的方案来调控高次谐波的产生,并从理论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了导带与价带的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固体与激光相互作用产生高次谐波的物理机制。我们通过计算发现初态为相干叠加态与初态为价带能量最高点所产生的高次谐波在低阶次的差别并不明显,而在阶次较高的平台区谐波发射强度显着提高。我们采用对带内电流与带间电流以及电子在不同能带间跃迁所产生电流对高次谐波贡献依次计算的方式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平台区谐波发射强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电子在不同能带间跃迁的增强所引起,而低阶次差别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改变初态对带内电流产生高次谐波的影响较小。此外,我们对带内电流与带间电流以及电子在不同能带间跃迁所产生的电流形成的高次谐波分别进行了时频分析,来更形象地说明其物理机制。

周旭聪[6](2020)在《原子和分子在双色强激光场下的电离过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高阶非线性物理过程,其中包括阈上电离、高次谐波、非序列双电离等等。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极大地引起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从而促进了强场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探测物质内部结构和超快动力学过程以及操控化学反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本论文使用的是频域理论,它是基于非微扰的量子电动力学发展而来。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它将激光场和原子分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把激光场做量子化处理,给出跃迁的初态和末态,经过物质与光相互作用后给出对应物理过程的跃迁矩阵元。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阈上电离过程,结合合适的激光场参数,经过数值计算,给出原子分子的阈上电离角分辨电子能谱,并详细地分析了其结果,最终得出我们的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我们研究在双色激光场下氢原子总的角分辨ATI能谱,其中双色激光场是由椭圆偏振的IR激光和线偏振的XUV激光组合而成。发现总的ATI能谱呈现多平台非对称的干涉结构,并且能谱随着右旋椭圆偏振度的增加不断向右偏移。为了分析形成干涉条纹的原因,我们将总的ATI过程分为直接ATI和再散射ATI两部分分别进行详细地研究。对于直接ATI而言,干涉条纹是IR椭圆偏振激光场下电离电子的出射方向垂直于XUV激光的偏振方向引起的,因而电离几率是最小的。对于再散射ATI而言,利用通道拆分,鞍点近似等方法,我们发现再散射ATI能谱中的凹陷结构主要是来自子通道束腰结构的相干叠加,而子通道的束腰结构是由于在回碰过程中碰撞前后能量不守恒导致的。(2)我们给出了H32+分子的线形和三角形两种不同的几何构型,得到在单色激光场下H32+分子的直接ATI角分辨能谱,并比较了两种构型下的能谱特点。之后,在单色激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束线偏振激光,研究H32+分子在双色激光场下的直接ATI能谱,发现在双色激光场下ATI能谱比单色激光场下的ATI能谱对分子结构更敏感,在双色激光场下分子不同构型的ATI能谱表现出不同的干涉条纹,详细分析形成干涉条纹的原因。此外,通过改变激光场的强度和核间距比较了H32+分子的三角形构型和线形构型的角分辨ATI能谱之间的不同,最后,我们给出结论,在双色激光场下的直接ATI能谱拥有鉴别H32+不同分子构型的能力。(3)我们研究了在线偏振IR+XUV双色激光场下的多原子分子角分辨ATI能谱,这里研究对象为多原子分子SF6和CH4分子。使用双色激光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宽更高的能谱,其中IR激光能够增加能谱的宽度,而XUV激光能够提高电子的电离几率,这对于提取复杂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信息是有利的。我们发现动量空间下的分子轨道在高能区域能够被简化,通过这些简化的分子轨道我们能够得到许多携带着分子键长信息的干涉条纹公式。因此,我们能够根据ATI能谱的干涉条纹推导出相应的干涉公式来预测分子的键长。这里我们主要从频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这对于未来复杂多原子分子的成像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景文泉[7](2020)在《用波函数分裂方法研究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阈上电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飞秒激光以及阿秒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来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及其超快动力学过程。强激光场驱动物质发生的一些非线性光学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譬如阈上电离(ATI)、高次谐波发射(HHG)和非序列双电离(NSDI)等。阈上电离是强场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实验和理论上都取得了研究进展。本文基于半经典理论,通过数值求解模型原子、分子的含时薛定谔方程(TDSE)研究光电子能谱和动量分布。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数值求解一维模型氢原子在啁啾激光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利用波函数分裂方法研究了氢原子阈上电离能谱对啁啾的依赖性。发现多光子电离和隧穿电离机制下光电子能谱明显的依赖于啁啾率,而单光子区的光电子能谱几乎不依赖于啁啾率。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能谱的啁啾依赖来源于激发束缚态的贡献。在单光子电离区域,电子可以直接吸收单个光子从基态电离出去,因此激发束缚态的影响非常小。在隧穿电离区域,处于基态的电子有一定的几率穿过势垒发生电离,也有可能先被激发到某些中间激发束缚态上,然后再发生隧穿电离,光电子能谱对啁啾率的依赖由激光场和激发束缚态共同决定。(2)通过求解二维模型氢分子离子在椭圆偏振激光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采用波函数分裂方法理论研究了氢分子离子光电子动量分布对椭偏率、核间距、载波包络相位(CEP)和分子取向角的依赖性。在椭圆偏振激光场中,光电子动量分布的强度随着椭偏率的增大而增强、分布的范围也随之增大;在同一椭偏率下,发现光电子动量分布对核间距有一定的依赖性,通过对初始光电子动量分布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依赖是取决于初始光电子动量分布;通过改变载波包络相位,光电子动量分布的强度几乎没有变化,而光电子的发射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另外,我们还研究了光电子动量分布对分子取向角的依赖,发现只要线性偏振激光场与分子轴的夹角不为零,则光电子动量分布并不依赖于分子取向,即总是沿着垂直分子轴的方向分布。

朱旭鹏,张轼,石惠民,陈智全,全军,薛书文,张军,段辉高[8](2019)在《金属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理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金属表面等离激元作为一种微纳米结构中自由电子在光场作用下的集体振荡效应,由于其振荡电场被强烈地束缚在亚波长尺度范围内,可以作为未来微纳米光子回路及器件的信息载体,同时也可以在微纳米尺度上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系统地从理论上总结金属与入射电磁波相互作用时的光学行为及性质,然后简述激发金属中不同等离激元模式的物理本质、金属表面等离激元振荡动力学过程及当前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理论的最新进展.

邱幸枝[9](2019)在《硅基介质超表面及其发光器件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超材料和超表面由于其独特的电磁响应特性,在微波、太赫兹以及光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与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不同,超材料和超表面中的光学响应主要由构成其结构的微单元的形状、尺寸以及排列方式等决定,因此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人们几乎可以自由地操纵光,调控其相位、振幅和偏振特性。比起三维结构的超材料,二维超表面制备工艺简单、体积小、集成度高,且设计十分灵活,逐渐成为纳米光子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早期关于超表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于金属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器件,而随着工作波段的蓝移,特别是到了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金属的欧姆损耗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难以忽略,严重影响了器件的工作效率。此时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低损耗的介质材料,关于介质超表面的研究开始成为超材料领域的重点方向。介质超表面器件的设计原理是以米氏散射理论为基础,按其功能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光场波前进行调控,这一类超表面遵循广义斯涅尔定律,通过在光场的入射面上引入相位梯度,从而实现光束偏转,聚焦以及涡旋光等功能。另一类是以增强超表面中电磁场场强为主的谐振型超表面,利用所有谐振单元的的群体谐振效应形成高品质因子的共振模式以及电磁场热点来增强结构中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本论文主要围绕硅基谐振型介质超表面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设计并制备了不同结构的高品质因子硅基超表面结构,并将它们与有源材料结合,实现了大幅度的发光增强以及窄线宽激光出射,具体成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非对称空气孔阵列结构的高品质因子硅基超表面的设计,分析了结构中法诺谐振模式的产生机制以及限制品质因子的主要因素,利用结构中电磁偶极子辐射的相消干涉来减小结构的辐射损耗,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品质因子,利用超表面所有结构单元中的电场和磁场偶极子群体共振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近场耦合作用强化结构中的谐振,进一步提升器件的品质因子。(2)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非对称法诺谐振谐振超表面量子点发光器件,利用超表面结构中的高品质因子谐振和极小的等效模式体积增强自组装锗量子点的发光,在低温光致荧光谱测试中观察到了三个数量级的发光增强,器件性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此外,我们还探索了器件发光的偏振特性以及与谐振单元数量的关系,确认了超表面结构中的群体共振效应。(3)探索并揭示了非对称结构超表面中的高品质因子的法诺谐振模式与连续域束缚态之间的联系,利用格林函数本征模展开描述了被超表面单元阵列散射的光场特性,证明了系统的反射和透射系数与传统的法诺公式相关。当系统的非对称参数为零时,这种高品质因子谐振模式会消失,此时结构中产生的是对称保护型连续域束缚态模式。由于人为引入的微弱不对称性,系统中的对称保护型连续域束缚态模式退化为准连续域束缚态模式,且模式的品质因子仍旧非常高。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准连续域束缚态模式增强硅材料中缺陷的发光,并在功率依赖测试中观察到缺陷中出现了明显的局域受激辐射现象。(4)基于超表面中法诺谐振的产生机理,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品质因子的浅刻蚀小孔阵列超表面,这种结构的占空比极小,在工艺上避免了邻近效应导致的阵列结构不均匀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器件的完成度。我们将制备的高品质因子超表面用作光纤激光器外腔反射镜,实测反射带宽约60 pm,消光比约为6.2 dB,激光激射时边模抑制比高于70 dB,线宽约600 Hz。(5)在高品质因子浅刻蚀小孔阵列超表面设计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小孔阵列不同方向上周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反射率的窄带双波长反射镜,并将制备好的超表面外腔镜应用于环形腔的光纤激光器结构中,实现了双波长激光的稳定出射,边模抑制比大于60 dB,线宽为1.2 kHz,且稳定性良好。

董文朴[10](2018)在《超短脉冲探测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激光场脉冲场强达到可以扭曲原子核库仑势的程度时,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会产生许多非线性现象,例如:高次谐波辐射、阈上电离和非次序双电离。尤其,亚飞秒周期脉冲场的产生,使得研究的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可以缩短到几个飞秒甚至亚飞秒周期尺度。实现电子动力学的阿秒尺度探测和调控,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文工作中,我们利用阿秒脉冲以及少周期脉冲,研究学习了原子分子的超快动力学过程。首先,我们通过三能级绝热近似模型分析了近红外场缀饰下的原子阿秒瞬态吸收谱。从阿秒脉冲与系统准谐波辐射相干涉的角度,研究了延迟依赖的相干条纹特征。发现吸收谱中许多相干条纹特征可以归咎于相干相位差的改变。同时,发现暗态的边带辐射吸收特征与暗态在激光场诱导下的泵浦占据过程相关联。第二,我们把多组态含时Hartree-Fock方程应用到求解一维双电子问题中。为了测试应用和研究双电子关联动力学过程,研究了强场作用下He+离子的激发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场强的增强,He+离子的激发过程经历了从再碰撞激发到电场直接诱导激发的过程。同时再碰撞过程中产生的高次谐波显示了可以跟踪多电子电离动力学过程的能力。再者,我们研究了一维氢分子的再散射动力学过程。其中,假定在激光场偏振方向与分子轴平行的情况下,分析了分子核间距对再散射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H2+离子产额随场强的变化,显示再散射过程强烈依赖于核间距的变化。另外,在较大的核间距下,提出用电子在核之间的迁移碰撞来解释H2+离子激发产额增加的现象。第三,我们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对CO2分子的高次谐波过程进行第一原理模拟计算研究。其中使用线偏激光脉冲与分子相互作用,查看任意分子角度的高次谐波产生情况。计算结果显示了高次谐波中的动力学极小值分布不只依赖于激光场场强,而且还会受到不同轨道电离能差的影响。同时,计算结果还显示角度依赖的高次谐波谱受多轨道贡献影响。

二、使用谐振子势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谐振子势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矢量孤子及其波动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孤子简介
        1.1.1 标量孤子
        1.1.2 矢量孤子
    1.2 孤子波动性质的研究究进展
    1.3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矢量亮孤子的波动性质
    2.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简并亮孤子
        2.1.1 简并亮孤子解的构造
        2.1.2 简并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2.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非简并亮孤子
        2.2.1 非简并亮孤子解的构造
        2.2.2 非简并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2.2.3 非简并亮孤子的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 矢量单谷暗孤子的波动性质
    3.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亮-暗孤子的波动性质
        3.1.1 亮-暗孤子解的构造
        3.1.2 亮-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3.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暗-亮孤子的波动性质
        3.2.1 暗-亮孤子解的构造
        3.2.2 暗-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第四章 矢量多谷暗孤子的波动性质
    4.1 多谷暗孤子解的构造
        4.1.1 双谷暗孤子解
        4.1.2 三谷暗孤子解
    4.2 多谷暗孤子的相位特性
        4.2.1 双谷暗孤子的相位特性
        4.2.2 三谷暗孤子的相位特性
    4.3 多谷暗孤子与呼吸子的态转换动力学
    4.4 多谷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第五章 矢量孤子之间的内态转换
    5.1 线性干涉效应应诱发的内态转换
        5.1.1 干涉效应应诱导导的非线性局域波
        5.1.2 非线性局域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5.1.3 关于调制不稳定性分支的讨论
    5.2 调制不稳定性诱发的内态转换动力学
        5.2.1 单单次内态转换动力学及其机制
        5.2.2 高阶调制不稳定性诱发的内态转换
        5.2.3 多次内态转换动力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2)Schr(?)dinger方程的特征问题及在光电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Schr(?)dinger方程
        1.1.1 Schr(?)dinger方程与量子力学
        1.1.2 波函数
    1.2 Schr(?)dinger方程的特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Schr(?)dinger方程的几类特征问题
    2.1 概述
    2.2 典型势的特征问题
        2.2.1 有限深势阱
        2.2.2 δ势阱
        2.2.3 软核势
    2.3 平移势场中的谐振子
        2.3.1 谐振子的定态问题
        2.3.2 势偏移
第三章 特征值问题及在光电离中的应用
    3.1 强场作用下的的非线性散射
        3.1.1 离散网格
        3.1.2 H_0 的基态能级与基态波函数
        3.1.3 强场作用下的光电离
        3.1.4 数值结果
    3.2 非线性散射的收敛性
        3.2.1 势函数中参数 k对收敛性的影响
        3.2.2 激光强度ε 对收敛性的影响
        3.2.3 空间步长δx 对收敛性的影响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粒子物理发展历程
    1.2 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
    1.3 六夸克态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理论模型
    2.1 组分夸克模型概论
    2.2 单胶子交换势与禁闭势
    2.3 相对论夸克势模型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3.1 谐振子基展开法
    3.2 六夸克系统哈密顿量
    3.3 六夸克态波函数
        3.3.1 空间波函数
        3.3.2 自旋波函数
        3.3.3 味道波函数
        3.3.4 颜色波函数
        3.3.5 六夸克态总波函数
    3.4 重子哈密顿量
    3.5 重子波函数
    3.6 矩阵元的计算
第4章 非奇异轻六夸克态能量的计算与分析
    4.1 参数拟合
    4.2 数值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波函数的具体形式
    1 自旋波函数
    2 色波函数
    3 空间自旋耦合波函数
    4 味道颜色耦合波函数
    5 总波函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情况

(4)奇特态的淬火夸克模型解释和非淬火夸克模型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奇特态的发现
        1.1.1 含双重夸克的奇特态
        1.1.2 Y(4626)的问世
        1.1.3 X(3872)的风波
        1.1.4 Ds(2317)的到来
        1.1.5 X(2900)的发现
第二章 夸克模型与计算方法
    2.1 淬火夸克模型
        2.1.1 朴素夸克模型(Naive quark model)
        2.1.2 手征夸克模型(Chiral quark model)
        2.1.3 夸克退定域色屏蔽模型(quark delocalization color screening model)
        2.1.4 Godfrey-Isgur夸克模型(GI quark model)
        2.1.5 色流管夸克模型(Color Flux Tube quark model)
    2.2 非淬火夸克模型
    2.3 强子能谱计算的方法
        2.3.1 Numerov方法
        2.3.2 多高斯展开方法
    2.4 强子能谱稳定性检验的方法
        2.4.1 real-scaling方法
        2.4.2 complex-scaling方法
    2.5 强子哈密顿矩阵的构造
        2.5.1 轨道部分
        2.5.2 自旋部分
        2.5.3 味道部分
        2.5.4 颜色部分
        2.5.5 总波函数的耦合
第三章 淬火夸克模型探寻QQ(?)中的束缚态
    3.1 研究背景
    3.2 QQ(?)波函数的构造
        3.2.1 轨道波函数
        3.2.2 自旋波函数
        3.2.3 味道波函数
        3.2.4 颜色波函数
        3.2.5 总的波函数
    3.3 结果讨论
        3.3.1 QQ(?)(Q=s,c,b)系统
        3.3.2 QQ′(?)(Q=s,c,b)系统
        3.3.3 与他人工作相比较
        3.3.4 总结
第四章K型四夸克结构和diquark结构的比较
    4.1 波函数的构造
    4.2 结果讨论
第五章 淬火夸克模型检验Y (4626)共振态的稳定性
    5.1 波函数的构造
    5.2 结果讨论
第六章 淬火夸克模型检验X(2900)共振态的稳定性
    6.1 波函数的构造
    6.2 结果讨论
第七章 修正非淬火夸克模型
    7.1 传统的3P0下轻介子系统的计算
        7.1.1 第一种修正因子
        7.1.2 第二种修正因子
        7.1.3 第三种修正:考虑组合两因子效应
第八章 非淬火夸克模型探索X(3872)共振态的本质
    8.1 开道道耦合对质量平移的影响
    8.2 X(3872)的研究讨论
第九章 非淬火夸克模型探索Ds(2317)和Ds(2460)共振态的本质
    9.1 模型框架
    9.2 结果讨论
        9.2.1 Ds0(2317) 的探讨
        9.2.2 Ds1(2460)的探讨
        9.2.3 总结讨论
第十章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固体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技术发展史
    1.2 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现象
        1.2.1 多光子电离(Multi-Photon Ionization, MPI)
        1.2.2 阈上电离(Above Threshold Ionization, ATI)
        1.2.3 隧穿电离(Tunneling Ionization, TI)
        1.2.4 越垒电离(Over The Barrier Ionization, OTBI)
        1.2.5 次序双电离(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 SDI)与非次序双电离(Non-Sequential Double Ionization, NSDI)
    1.3 高次谐波的发射
        1.3.1 高次谐波的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
        1.3.2 原子高次谐波的发射机制
        1.3.3 固体高次谐波的发射机制
        1.3.4 高次谐波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2.1 能带理论相关知识
        2.1.1 布洛赫定理
        2.1.2 外场中的布洛赫电子动力学
    2.2 能带计算方法:平面波法
    2.3 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定态Schr?dinger方程
    2.4 激光场与晶体相互作用的含时Schr?dinger方程
    2.5 激光场形式与赝势模型
        2.5.1 激光场形式
        2.5.2 赝势模型
    2.6 利用分裂算符法求解含时Schr?dinger方程
    2.7 小波变换方法
第三章 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固体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
    3.3 Mathieu-type赝势的能带结构
    3.4 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导带能量最低点所占权重对高次谐波的影响
    3.5 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带内电流与带间电流对高次谐波的影响
    3.6 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电子在不同能带间的跃迁对高次谐波的影响
    3.7 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带内电流、带间电流以及电子在不同能带间的跃迁产生高次谐波的时频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原子和分子在双色强激光场下的电离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
    1.2 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
        1.2.1 多光子电离
        1.2.2 隧穿电离
        1.2.3 越垒电离
        1.2.4 高阶阈上电离
        1.2.5 高次谐波
        1.2.6 双电离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单色激光场的频域理论
    2.2 双色激光场的频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色椭圆激光场下原子阈上电离谱的非对称结构
    3.1 研究背景
    3.2 理论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双色激光场下ATI谱鉴别H_3~(2+)两种不同分子构型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IR+XUV双色激光场的ATI谱对多原子分子进行结构成像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F_6 分子的ATI谱
        5.3.2 CH_4 分子的ATI谱
    5.4 本章小结
附录 A
附录 B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用波函数分裂方法研究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阈上电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激光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1.2 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机制
        1.2.1 Keldysh理论
        1.2.2 多光子电离(MPI)
        1.2.3 阈上电离(ATI)
        1.2.4 隧穿电离(TI)
    1.3 阈上电离的物理机制
    1.4 阈上电离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2.2 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概述
    2.3 分裂算符方法
    2.4 初始波函数的确定
        2.4.1 虚时间演化方法
        2.4.2 对角化方法
    2.5 可观测物理量的计算
        2.5.1 高次谐波谱
        2.5.2 光电子能谱
        2.5.3 总电离几率
    参考文献
第3章 一维模型氢原子在啁啾激光场中的阈上电离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2.1 分区法
        3.2.2 波函数分裂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光子电离
        3.3.2 单光子电离
        3.3.3 隧穿电离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氢分子离子在椭圆偏振激光场中的光电子动量分布
    4.1 引言
    4.2 理论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硅基介质超表面及其发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材料概述
    1.2 超表面发展概况
    1.3 介质超表面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谐振型超表面的理论基础
    2.1 米氏谐振
    2.2 法诺谐振
    2.3 连续域束缚态
    2.4 本章小结
3 硅基介质超表面器件的制备与测试表征
    3.1 制备工艺流程
    3.2 分子束外延
    3.3 电子束曝光
    3.4 硅基干法刻蚀
    3.5 材料及器件表征与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Fano超表面的锗量子点发光增强
    4.1 引言
    4.2 高品质因子超表面的设计原理
    4.3 Fano超表面锗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制备
    4.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非对称超表面准BIC模式的缺陷发光增强
    5.1 引言
    5.2 非对称超表面中的连续域束缚态
    5.3 非对称超表面中准BIC模式分析
    5.4 器件制备测试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硅基超表面外腔镜单/双波长光纤激光器
    6.1 引言
    6.2 高Q值超表面外腔镜的设计制备与测试
    6.3 基于超表面的双波长反射镜的设计制备与测试
    6.4 超表面外腔镜单/双波长光纤激光器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超短脉冲探测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快探测激光脉冲的发展
        1.1.1 超强超短脉冲的发展
        1.1.2 阿秒脉冲的诞生
    1.2 原子分子中强场超快动力学过程
        1.2.1 阿秒分辨的超快动力学过程
        1.2.2 电子关联超快动力学现象
    1.3 理论模型方法
        1.3.1 强场理论模型
        1.3.2 多电子第一原理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求解含时Schr?dinger方程
        2.1.1 含时Schr?dinger方程的引入
        2.1.2 分裂算符法求解含时Schr?dinger方程
        2.1.3 基于伪谱方法求解含时Schr?dinger方程
        2.1.4 多组态方法求解含时Schr?dinger方程
        2.1.5 含时密度泛函方法
    2.2 理论模型方法
        2.2.1 瞬态吸收近似计算
        2.2.2 二能级系统与绝热近似
        2.2.3 强场近似高次谐波模型
第三章 氦原子超快动力学过程的阿秒调控分析
    3.1 氦原子阿秒瞬态吸收谱周期性调控分析
        3.1.1 理论方法
        3.1.2 阿秒瞬态吸收谱的三能级绝热分析
    3.2 氦原子高次谐波的阿秒脉冲泵浦探测研究
        3.2.1 计算模拟参数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少周期场驱动双电子体系电子关联动力学研究
    4.1 一维双电子MCTDHF方程
    4.2 MCTDHF方法模拟一维He原子的自电离态瞬态吸收谱
    4.3 在强场中一维He~+离子的关联激发过程
        4.3.1 计算离子激发态方法
        4.3.2 占据分布以及高次谐波辐射过程
        4.3.3 再碰撞电离与再碰撞激发过程对比
        4.3.4 周期内的再碰撞激发动力学过程
    4.4 一维氢分子模型在强激光场中的离子激发动力学
        4.4.1 一维氢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4.4.2 结果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DFT模拟计算CO_2高次谐波产生过程
    5.1 CO_2高次谐波产生的计算模拟
        5.1.1 计算模拟参数选择
        5.1.2 CO_2高次谐波模拟结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使用谐振子势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矢量孤子及其波动性质[D]. 秦艳红. 西北大学, 2021(12)
  • [2]Schr(?)dinger方程的特征问题及在光电离中的应用[D]. 张艳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非奇异轻六夸克态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D]. 陈文. 西南大学, 2021(01)
  • [4]奇特态的淬火夸克模型解释和非淬火夸克模型解释[D]. 谭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相干叠加态初始条件下固体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D]. 韩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6]原子和分子在双色强激光场下的电离过程[D]. 周旭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用波函数分裂方法研究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阈上电离[D]. 景文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8]金属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理论研究进展[J]. 朱旭鹏,张轼,石惠民,陈智全,全军,薛书文,张军,段辉高. 物理学报, 2019(24)
  • [9]硅基介质超表面及其发光器件研究[D]. 邱幸枝.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超短脉冲探测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D]. 董文朴.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使用谐波振荡器电位研究束缚态-束缚态相互作用对高次谐波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