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制品合格率不到3成(论文文献综述)
黄诚[1](2021)在《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平均寿命逐步提升,越来越多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上半年起于海鲜市场的新冠疫情使农贸市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最贴近民生、极具烟火气息的公共建筑,它是城市发展、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者。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贸市场的建设标准与模式。笔者以此为契机研究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力求为今后的农贸市场适老化发展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在进行具体的设计策略研究之前,笔者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原始的马路市场发展到室内传统农贸市场;2010年前后的“农改超”又对农贸市场的发展提出新的模式要求,近两年兴起的邻里中心模式农贸市场则渐渐将农贸市场与其他配套设施进行整合。笔者调研发现在当下,传统农贸市场仍然是主流。作为农贸市场购物主力军的老年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传统农贸市场在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如何满足通用性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农贸市场发展历史入手,研究传统农贸市场的建筑特点、建设标准,总结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接着,笔者研究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等特征,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传统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传统农贸市场的适老化设计方向。最后,笔者对徐州市区8个农贸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对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案例总结,完成传统农贸市场场地规划、功能配置、交通流线、环境氛围、标识系统、安全细部等方面的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该论文有图98幅,表28个,参考文献87篇。
张显龙[2](2021)在《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经影响了数亿人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探究“营养管理”在改善CKD及其伴随症状中所起到的作用,已成为了业内研究的热点。但是,营养管理是一件需要改变患者饮食习惯的干预方法,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无法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管理合格率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为了了解CKD患者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优化CKD营养治疗方案,并完善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智能化的营养管理,我们进行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系列研究。本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调查了初次参与慢病管理的CKD患者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并分析了 CKD患者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的影响因素。基于合格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为了精益营养管理,系列研究的第二部分调查了患者的需求并构建了“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第三部分对上述程序进行了对照试验的评估,为其干预CKD营养管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临床证据。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提出了程序优化升级的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可参考的探索模式,为精准化的提前切断营养不良事件发生进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通过上述合格率调查、辅助程序构建、辅助程序评价、人工智能模型探索优化等系列研究,拟为CKD患者的营养管理摸索新的方法策略,从而解决临床难点问题。方法: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设计,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初次进入管理队列的203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三日饮食记录法”对参与者进行了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然后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WS/557-2017》和K/D0QI慢性肾病营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推荐,对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OC)的方式,将连续型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了影响LPD治疗合格与否的危险因素。其中,评价合格率的营养素包括:膳食蛋白质摄入(DPI)、膳食能量摄入(DEI)、优质蛋白占比、脂肪供能占比、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钠元素、磷元素、钙元素的摄入;筛选的影响因素包括:(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否、工作状态、家庭住址、教育程度、查尔斯共病评分、CKD分期;(2)人体测量资料:身高、体重、标准体重、收缩压、舒张压;(3)实验室检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4)人体成分:身体总水(TBW)、细胞内水(ICW)、细胞外水(ECW)、去脂体重(FFM)、体脂肪量(BFM)、蛋白质量(protein)、骨骼肌量(SMM)、体脂肪占比(PB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全身相位角(WBPA)。第二部分涵盖了两个步骤的研究内容。第一步是首先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慢病管理中心患者进行了营养管理辅助工具的需求性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第二步是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行业标准、指南及专业书籍,设计了能够被患者接受的“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第三部分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 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规律复诊的CKD患者10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及营养管理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最终纳入统计的患者为94例,其中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例。本研究在保证CKD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为两组患者提供LPD治疗及其他营养管理的健康知识宣教,并在规律随访中,进一步纠正受试者对于营养处方的实施。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该程序依托微信小程序平台使用,具有丰富的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功能。总观察时间为24周,在试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及次要观察指标。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蛋白质摄入量、热量摄入量、DPI、DEI、DPI合格率及DEI合格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慢性肾脏病中医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通过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12 计算)。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模型临床应用的探索研究。采用了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人体成分分析仪中的数据,依据CKD的诊断标准将数据分为慢性肾脏病集和对照数据集。将K/D0QI慢性肾病营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中推荐用于营养不良评估的相关因素,纳入至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一一SuStaIn模型中。指南中推荐评估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为:①综合营养评估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BMI);②脂肪流失指标:体脂肪量(BFM);③肌肉消耗指标:去脂体重(FFM);④脂肪、肌肉流失综合评估指标:上臂围(AC)。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使用SuStaIn中要求的Z值混合线性模型将数据标准化,最后标准化的数据将转换成Z阶段值,将上述5个变量划分成为了 33个无序初始化序列(S),将其输入至模型运算软件Matlab 2020b中,根据临床实践及计算机性能,设置模型参数(优化次数N=25,最大序列Cmax=5),随后推导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的极大似然序列,并输出。结果:第一部分在营养素摄入合格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的横断面研究中,调查总人群为203例,各营养素摄入的合格人数(合格率)分别为:DPI 37人(18.23%)、DEI 70人(34.48%)、优质蛋白占比28人(13.79%)、脂肪供能占比73人(35.96%)、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74人(36.45%)、钠162人(79.80%)、磷52人(25.62%)、钙根据摄入<2000mg/d的标准为203人(100%)、根据摄入介于800-1000mg/d的标准为9人(4.43%)。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1.25cm)是影响DPI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而 eGFR(>21.285ml·min·1.73m2)、BFM(>15.25kg)、TC(>5.20mmol/L)、和 BMI(18.5-27.9kg/m2)是影响 DPI 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标准体重(>49.15kg)、eGFR(>30.20ml·min·1.73m2)和 Hb(>135g/L)是影响DEI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而较高的BMI(24.0-27.9kg/m2)是影响DEI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中,针对CKD患者营养素摄入合格率不高,依从性不好的现状,本研究经过前期调研,拟运用移动医疗工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9.2%的患者对移动医疗工具持有积极态度(非常愿意:52.9%;很愿意:36.3%)。58.8%的患者认为使用微信小程序管理饮食会更加方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与是否拥有疾病远程管理的经历相关;“年龄”和“工作状态”与远程管理方式的选择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根据患者的意见,通过微信小程序平台进行了“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构建,程序投入使用后,营养管理更加便捷,切实提高了医护的工作效率,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第三部分是评价上述程序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4位参与者完成了研究(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例);干预后,两组之间DP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低于对照组[0.99(0.87,1.21)VS.1.22(0.92,1.62),P=0.022];中医症候评分总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4,7)VS.10(7,14),P<0.00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中医症状分别为: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口渴少饮、脘腹胀满、纳呆、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大便干结、大便不实、夜尿多(P均<0.05);试验组生理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51.67(45.58,54.02)VS.44.98(37.59,51.45),P=0.001];心理健康评分亦高于对照组[55.76(52.92,58.83)VS.50.45(43.78,56.79),P=0:00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DPI、DEI合格率较干预前增幅更高(DPI:17.78%VS.10.20%;DEI:2.20%VS.-4.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与营养不良事件评估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身体成分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四部分中,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SuStaIn模型对CKD患者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推导,输出了 5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了 33个事件的发生。其中,事件1至5、事件6至7,是所有序列的共同发生规律,事件8至10,形成了三个不同的亚型,而事件11至33,则划分出了 5个不同的序列。因此根据以上规律,结合临床实践,可将输出的结果总结为“4个阶段,3个亚型和5个序列”。4个阶段是营养不良评估指标发生的4种改变阶段,即“症状前阶段”、“轻度阶段”、“中度阶段”、和“重度阶段”的改变。序列结果提示,在“症状前阶段”,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能是:体重下降——体脂量(BFM)下降——体质量指数(BMI)下降——上臂围(AC)下降——瘦体重(FFM)下降。“轻度阶段”指标发生改变的先后顺序继而可能是:体重轻度下降——BFM轻度下降。“中度阶段”指标的改变有三个亚型,下辖“重度阶段”的5个序列。具体为,亚型I:上臂围中度下降——BMI中度下降——FFM中度下降,继而分为三个序列。序列(1):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序列(2):体重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序列(3):体重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亚型Ⅱ患者的事件进展序列为:AC中度下降——BMI中度下降——体重中度下降,其后发生序列(4):FFM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亚型Ⅲ患者事件进展序列为:BMI中度下降——AC中度下降——FFM中度下降,其后发生序列(5):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结论:1.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参与营养管理初期,除钠外,其余营养素如蛋白质、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钙和磷的摄入合格率均较低。2.在LPD治疗中,DPI和DEI的合格率分别为18.23%和34.48%。DPI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较高程度的eGFR、TC、BFM、BMI是影响DPI合格的危险因素,较高程度的身高是保护性因素;DEI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较高程度的BMI是影响DEI合格的危险因素,较高程度的标准体重、eGFR、Hb是保护性因素。以上结果说明身高或标准体重较大的CKD患者,由于允许的摄入量更大,因此更易合格;而肾功能更好且有脂质蓄积的患者,可能摄入量更大,将会影响营养管理的依从性。3.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结合使用“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进行营养管理及LPD治疗,可减少患者的总蛋白质摄入、降低DPI与中医症候评分,提高LPD的合格率,并改善CKD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数据驱动的SuStanIn人工智能模型中,推导出了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4个阶段、3个亚型和5个序列,此功能若优化至程序中,将能够辅助医护人员按照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提前预判,从而针对性的预防营养消耗,阻断病情从症状前,到轻度、中度、重度的转变,实施精准化干预。5.本研究表明,在CKD营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尚待提高,而移动终端程序是一种便捷高效的疾病管理辅助工具,构建此类工具,并与人工智能的方相结合,将可以为CKD患者带来益处。
柯媛[3](2021)在《多糖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体外抑菌作用初探》文中指出辣条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因其口感良好价格适宜,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辣条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低盐型辣条微生物不合格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研究多糖对小麦粉及辣条品质的影响,并鉴定辣条的腐败真菌,进一步研究多糖对腐败真菌的抑菌活性,探讨多糖对辣条中腐败真菌的抑菌机理,为辣条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为多糖对腐败真菌作用研究提供参考,拓展多糖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粉质仪、拉伸仪、快速粘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多糖对小麦粉特性、面絮蛋白二级结构、面絮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酵母葡聚糖后,与空白组相比,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延伸度无显着差异,拉伸面积、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均降低,而当添加量大于0.3 wt%时,吸水率是显着增大的;随壳寡糖的增加,吸水率、弱化度呈降低趋势,而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显着增加,当壳寡糖添加量不低于0.8 wt%时,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显着增加;随蚌肉多糖的增加,吸水率显着降低,弱化度稍有降低,延伸度显着降低,拉伸面积、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均有所增加。随着酵母葡聚糖、壳寡糖、蚌肉多糖的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峰值粘度显着降低,衰减值降低,回生值降低,糊化温度增大,α-螺旋含量增加,无规则卷曲含量减少,即有序结构(α-螺旋)增多,结果显示多糖的加入能够维持淀粉结构的稳定、减缓淀粉的回生进程、抑制了淀粉的糊化,强化了面团三维网状结构。并且添加壳寡糖后,面筋蛋白网络结构较完整,粗糙程度降低,没有看到明显的孔隙与裂缝以及面筋结构的断裂,面筋结构较为密实。以色差、膨胀度、吸油率、水分含量、硬度和霉菌总数等为评价指标,探究多糖对辣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壳寡糖和蚌肉多糖添加量的增加,辣条的明度(L*)显着降低,红色度(a*)、黄色度(b*)显着增大,而随酵母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辣条的明度(L*)跟空白相比差别不大,红色度(a*)稍有增大,当酵母葡聚糖添加量大于0.9 wt%时黄色度(b*)增大,并且随着壳寡糖、酵母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辣条的膨胀度、吸油率、水分含量呈增加的趋势,样品硬度呈现降低趋势,而添加蚌肉多糖使得辣条膨胀度、吸油率、水分含量降低,硬度呈先减少后增大趋势;添加壳寡糖后,辣条的霉菌总数下降,而添加蚌肉多糖、酵母葡聚糖后,辣条的霉菌总数呈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添加壳寡糖后对辣条中霉菌总数的影响比酵母葡聚糖更显着。对辣条中腐败真菌的菌相进行分析及鉴定,研究发现: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辣条样品中的优势腐败真菌菌门,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辣条样品都以曲霉菌属(Aspergillus)为主,在送检样品中都达到了50%以上。进一步考察了壳寡糖对辣条腐败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壳寡糖对被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在15.6~31.2 mg/m L之间,壳寡糖对烟曲霉、赭曲霉、杂色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值为15.6 mg/m L,而对黑曲霉和黄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值为31.2 mg/m L,不同的真菌对壳寡糖的敏感性不同;壳寡糖对于这5种真菌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由生长曲线实验表明主要表现在对数期,能有效的抑制腐败真菌的增殖;菌丝抑制率随壳寡糖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壳寡糖浓度为MIC、2MIC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都超过30%以上、55%以上,对5种真菌孢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当壳寡糖浓度为2MIC时,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也都在36%以上。不同浓度壳寡糖处理后的真菌几丁质含量有显着的下降,呈浓度依赖性,真菌几丁质酶活性随着壳寡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壳寡糖对几种真菌的细胞壁有损害,破坏了菌的细胞壁完整性,破坏程度与其浓度正相关。经壳寡糖处理后,菌丝变得皱缩、干瘪,甚至出现断裂、塌陷、内容物外渗的现象,且随着壳寡糖浓度的增大,吸光值、电导率增大,与壳寡糖浓度成正比,表明壳寡糖可破坏这5种真菌的膜完整性,且影响呈浓度依赖性。壳寡糖也会引起氧化诱导的活性氧积累,随着壳寡糖浓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呈现浓度依赖性。总体而言,壳寡糖对腐坏真菌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代谢三方面的影响。
李红霞[4](2021)在《红河州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科学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发展迅速、数量非常巨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呈现突发与频发交织的复杂态势,不断刺痛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分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发现很多都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引起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的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问题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现状为对象,对日常监管获得的数据,如小作坊基数、分布情况、监管措施、立案情况、抽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中存在依法监管难度大、监管力量不足、停留于传统的监管模式、监管呈现政府单打独斗的问题,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屏边县实际情况,提出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对策。研究中以管理学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适合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科学监管模式,对完善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提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加强人财物各项保障、丰富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构建运行通畅的社会共治格局等措施,认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必须构建国家健全立法、地方政府重视、行业自觉提升发展、监管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媒体及公众积极参与的科学监管模式,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科学监管”提供参考。
朱芮[5](2020)在《成渝社区居民火锅饮食行为现状及食用后自觉不适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身体活动不足等因素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良好的饮食行为有助于保持健康,减少和预防慢性病,提高生活质量。火锅作为成渝地区居民最喜爱的饮食之一,由于饮食行为不当造成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对火锅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火锅底料的成分检测层面,而关于火锅与健康相关行为的研究还较缺失,尚无系统的人群行为学研究资料,火锅的健康饮食行为指导尚缺乏数据支持。目的获取当前成渝地区社区居民火锅饮食行为的现况及其特点,分析食用火锅后自觉不适及不适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火锅营养健康教育角度分析群众火锅饮食消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为指导居民健康的火锅饮食行为及火锅饮食行为相关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重庆市和成都市主城区范围内抽取8个城市社区(经济结构中等水平、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大)作为课题实施场所,采取访谈式问卷方式进行横断面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共纳入1100名对象,随机选取其中37名进行深入访谈。定量研究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定性研究部分采用主体框架分析法。结果在调查对象中男性446人(40.55%),女性654人(59.45%);成都地区540人(49.09%),重庆地区560人(50.91%);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15至35岁年龄段,平均年龄为33.80±12.83岁。667(60.64%)名参与者BMI在正常范围。火锅饮食行为总体情况:80.37%参与者表示在20分钟以内均可步行到离家最近的火锅店;62.36%参与者表示一年四季都会吃火锅;52.1%的参与者每月至少吃一次火锅;有73.55%的参与者进食时间在1-2小时;89.36%的参与者在晚餐吃火锅;50.82%参与者最喜欢的火锅底油类型是牛油;76.73%参与者喜欢芝麻油作为味碟;88.0%参与者选择在味碟中加入蒜泥。两个地区参与者最喜爱的菜品类型是毛肚、鸭肠类(53.45%),最喜爱的饮品类型是是植物蛋白类饮料(32.0%)。成都和重庆地区居民的火锅饮食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偏爱的火锅底料类型(p<0.001),偏爱的锅底类型(P<0.001),喜欢的味碟类型(P<0.001),在味碟中加入蒜泥、蚝油、小米椒(P<0.001),捞取食物后何时食用(P=0.002),就餐顺序(P<0.001)。除此以外,重庆地区的参与者比成都地区更喜欢根茎蔬菜类、豆制品类、瓜果与茄类菜品,而成都地区参与者喜爱叶类蔬菜、毛肚鸭肠类比重庆地区多;重庆地区参与者喜欢冰矿泉水和能量饮料比成都地区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居民的火锅饮食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危险风险:偏爱毛肚、鸭肠类食物(53.45%);偏爱含糖饮料(植物蛋白类饮料32.0%,果蔬汁饮料27.55%,碳酸类饮料22.09%);不注重食物的营养与健康(67.2%);从火锅汤汁中捞取食物后立即食用(35.18%);不注重火锅餐馆的空气环境(58.82%)。食用火锅后自觉不适的总体情况:居民在食用火锅后,649(59%)人报告自觉不适,以出现轻度不适(1-2种不适感)为主有520(47.27%)人,出现中重度不适(3种及以上的不适感)有129人(11.72%)。其中以便秘发生率最高为212(19.27%)人,其次是腹泻203(18.45%)人,口干口苦174(15.82%)人。重庆地区参与者自觉不适比成都地区多(P=0.016);年轻的参与者自觉不适比年长的参与者多(P<0.001)。各类不适感发生影响因素:自觉口干口苦不适的影响因素有茶类(OR=1.558)、矿泉水类(OR=1.452);自觉口腔溃疡的影响因素有进食时间越短(OR=0.613)、偏爱畜肉类(OR=0.612)、选择能量饮料(OR=2.087);自觉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有牛油锅底(OR=0.639)、在味碟中加入食盐(OR=2.039)、捞出食物后稍凉食用(OR=0.520)、选择冰矿泉水(OR=2.008)、碳酸饮料(OR=1.869);自觉腹胀的影响因素有进食时间短(OR=0.681)、偏爱瓜茄类(OR=1.551)、选择冰矿泉水(OR=1.517)、碳酸饮料(OR=1.558);自觉腹泻的影响因素有进食时间短(OR=0.712)、味碟中加入蚝油(OR=1.435)、捞出食物稍凉后食用(OR=0.571);排便频繁的影响因素偏爱食用菌类(OR=1.511)、选择能量饮料(OR=1.906);自觉便秘的影响因素进食时间短(OR=0.711)、自觉饱腹感越足(OR=1.511);生痤疮的影响因素有选择果汁饮料(OR=1.852)、能量饮料(OR=2.907)。不适感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进食时间越短的参与者比进食时间超过2小时的参与者更不可能出现中重度不适感(OR=0.508;OR=0.720);就餐顺序为先素后荤的比先荤后素的参与者更容易出现中重度不适(OR=1.582);选择菌类食物(OR=1.343)、茶(OR=1.44)、冰矿泉水(OR=1.464)、植物蛋白类(OR=1.350)和能量饮料(OR=1.662)比未选择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出现中重度不适感。对于健康饮食行为知识的态度:85.19%的参与者认为有必要了解,76%的参与者表示会主动学习,83.64%的参与者希望增加相关知识;最期望获取途径是网络(例如微信等)(65.43%)。结论:火锅在成渝两地的可获得性较高。两地居民对火锅饮食喜爱度较高,且普遍集中在15-35岁年龄阶段,两地居民火锅饮食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危险风险。食用火锅后自觉不适的现象在居民中较为普遍,且食用火锅过程中的行为习惯(进食时间和就餐顺序、饮品及菜品的选择)是食用火锅后自觉不适的影响因素。两地居民均对营养健康的科普需求度较高。提示我们在进行火锅健康后续相关研究时,需要更多地关注饮食行为,同时还需要大力开展营养健康教育。
梁涛[6](2020)在《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国家进出口政策调整和国内经济增速减缓等因素的影响,JGLY公司作为山东省一家粮油加工企业,既面临粮油加工市场萎缩等外部压力,也存在沟通效率低下、政令不畅通、人员层次较低等诸多内部管理问题。为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和长远持续发展,JGLY公司必须及时优化和改进经营战略。本文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对JGLY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其内外部环境、企业优劣势和潜力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公司现有的经营战略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公司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经营战略改进和优化方案,并给出JGLY公司一系列保证经营战略优化方案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利用PEST法分析JGLY公司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以波特五力法分析JGLY公司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重点分析了该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态势和内部战略环境,发现JGLY公司经营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业内竞争对手相比,自身技术体系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原有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战略已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自身发展和行业竞争要求;缺乏关键研发能力;管理层级过多,专业性管理人才稀缺和经营成本过高。明确阐述了关于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方法、目标和实施经营战略优化所采取的具体保证措施等,着眼于调整JGLY公司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明确了JGLY公司经营战略愿景以及支撑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从企业定位及其组织结构、优化经营格局、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还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王旭[7](2019)在《豆腐干凉菜类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改良配方设计》文中指出本文对豆腐干凉菜类制品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改良菜品设计进行了研究。参照相关文献并经试制拟定菜品配方,对构成菜品及主配料作细菌数检测,对其食品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对主要原料作沸水烫洗处理或果蔬洗涤剂进行浸泡处理,统计减菌率,构建控菌技术,优化出改良菜品;对制成品作4℃冷藏,揭示新工艺的控菌机理,并结合制品的感官变化,得出改良品的保质期。以初始菜品加工的凉拌菜,其主要原料经洗净后,测出细菌菌落总数范围为1.5×102 CFU/g-2.0×106CFU/g,由高到低依次为:豆腐干>白菜>香椿>香菜>生姜>芹菜>青椒>葱白>蒜头>榨菜>洋葱。其中不同批次豆腐干样品中的带菌量则在8.5×104CFU/g-2.0 ×106CFU/g。初始菜品豆腐干凉拌菜品的细菌菌落总数在3.6× 1 03CFU/g-7.9× 1 05CFU/g,由高到低依次为:白菜拌干丝>榨菜拌干丝>生姜拌干丝>香椿豆腐干>芹菜拌干丝>洋葱拌干丝。这些菜品中普遍缺少具有杀菌作用的调味品、香辛料等天然控菌物。分析各种原料带菌量对凉菜细菌数贡献率结果,贡献率高低依次为:白菜>香椿>榨菜>生姜>芹菜>酱油>青椒>洋葱。同一豆腐干主料在不同菜品中对细菌数贡献率由89.0%至99.8%不等,对各类菜品的细菌数贡献率高低依次为:洋葱拌干丝>芹菜拌干丝>生姜拌干丝>榨菜拌干丝>香椿豆腐干>白菜拌干丝。显然,这与豆腐干在具体菜品中的使用量及所用配料的带菌量有关。采用沸水烫洗1min作为控菌因子对各类原料进行处理,减菌率范围为80.00%-99.99%,减菌率高低依次为:蒜头>豆腐干>芹菜>白菜>姜末>酱油>香菜>香椿>葱白>青椒>榨菜>洋葱。其中对不同批次豆腐干主料的减菌率为99.30%-99.99%。热烫对制成品的减菌率在80.0%-95.5%,减菌率的高低依次为:白菜拌干丝>香椿豆腐干>生姜拌干丝>榨菜拌干丝>洋葱拌干丝>芹菜拌干丝。这由原料质地与使用量、起始带菌量、制品制作时间等多因素决定。在4℃冷藏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全过程中,细菌数一直处于逐步增加变化的类型,见于生姜拌干丝、香椿豆腐干、榨菜拌干丝、芹菜拌干丝、白菜拌干丝;二是早期波动性比较大,而后经过调整3d后,波动较小,见于洋葱拌干丝。这可能与优势菌构成、代谢物集聚、菌群交替与拮抗等因素有关。菌相构成表明,绝大多数由假单胞菌、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球菌构成,生姜拌干丝改良菜品、香椿豆腐干改良菜品和洋葱拌干丝改良菜品以假单胞菌为优势菌履行腐败,白菜拌干丝改良菜品由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共同为优势菌使菜品腐败变质,榨菜干丝改良菜品和芹菜干丝改良菜品由假单胞菌和乳酸菌共同作用使菜品腐败变质。在末期菌相中,通常为假单胞菌数>乳酸菌数>肠杆菌数>酵母菌数>球菌数。球菌在所有拌豆腐干菜品的腐败过程中均不起主要作用。酵母菌主要来自配料中,在各类新产品中均不占优势,对提高豆腐干凉拌菜的安全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使用热烫改进工艺形成的改良菜品保质期可在4℃冷藏条件下延长3-6d。建议将菜品冷藏前作覆盖包装,以确保其稳定性。对代表性菌株的鉴定表明,斯图泽氏假单胞菌分布于芹菜拌干丝中,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于榨菜拌干丝制品中,克雷伯氏菌分布于生姜拌干丝中,柠檬细菌分布于白菜拌干丝中,瓶形酵母分布于香椿豆腐干中,假丝酵母分布于榨菜拌干丝中。能否通过调味等手段实施对这些优势菌的进一步控制,有待深入研究。
汤健[8](2018)在《安徽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处于食品安全问题高发阶段,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也高度重视,如何反映和改善食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为切入点,研究安徽省近年来食品安全状况。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2015-2017年国家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安徽省近年来食品安全总体趋势和主要问题,寻找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优化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提高全省食品安全质量。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法,比较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存在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对样品不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整理采用Excel表格工具,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6.0。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探索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三年内安徽省食品安全总体不合格率没有发生变化,城市和农村区域亦是如此。三大抽样环节中生产和餐饮环节食品不合格率没有差异,2016年和2017年流通环节食品不合格率高于2015年。抽样场所方面,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已检区)和超市是主要的抽检场所,抽检批次之和超过总批次的八成,其食品不合格率没有发生变化。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食用农产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肉制品、糕点、饮料、酒类和调味品共9大类食品是监督抽检的主要对象,其中糕点、饮料和酒类这3大类食品不合格率较高。从不合格检验项目上发现,三年内检出的不合格检验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品质指标不达标、微生物污染和非法添加中。从2015年到2017年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非法添加、重金属残留超标、生物毒素超标、兽药残留超标和其他污染物超标不合格占比程下降趋势,品质指标不达标不合格占比相对稳定,微生物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不合格占比逐年升高。访谈发现,监督抽检工作后勤保障工作需要加强,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资源不足,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根据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研究从引进社会资源、加强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监管、增加监督抽检基础性研究、建立生产经营企业数据库、加强后期处置工作等方面对监督抽检工作进行了优化。结论近年来安徽省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部分食品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非法添加、重金属残留超标、生物毒素超标、兽药残留超标和其他污染物超标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明显下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批次明显增加,抽检工作更加规范和严格。
房彦君[9](2016)在《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质量展示的是社会良心,关系到社会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食品质量安全不仅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D公司食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为论题展开研究,建立了一般食品企业食品质量风险评价指标,通过选取人员、材料、生产方法、加工设备和环境五个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IS09000质量标准的要素,确定出具体食品质量的风险等级,并对此食品质量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给食品企业人员进行食品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D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关键的质量风险管理环节;然后,结合质量管理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D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第三,通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D公司质量风险的分析,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以及评价指标集,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然后得出D公司的评价等级,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D公司的各项质量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各层级指标的权重情况,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对;最终得出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并明确D公司应对质量风险的相关改进措施。
赵呈婷[10](2016)在《刺激响应型丁香精油脂质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豆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香精油是一种天然、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广谱抗菌剂,但强烈的气味、挥发性和水不溶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脂质体是一种人工细胞膜,将精油包裹在纳米脂质体里面,能显着提高精油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并且利用α-溶血素能够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结构的特点,能够制备出智能的α-溶血素刺激响应型丁香精油纳米脂质体,提高精油在食品应用中的控释保鲜效果。本论文首先利用GC-MS鉴定丁香精油的成分,研究其对7种常见食源性细菌的MIC和MBC,并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SEM、分光光度法、ATP生物发光法、BCA法探讨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及机制。然后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丁香精油和PVP为原料,通过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出丁香精油脂质体。通过测定脂质体的PDI、粒径、Zeta电势、pH、浊度及包封率得出性能最佳的脂质体,并通过AFM观察脂质体形貌,测定储存至90 d的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评价脂质体稳定性。通过平板涂布法和GC-MS来验证α-溶血素刺激脂质体响应释放丁香精油。最后利用平板涂布法、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法比较丁香精油和脂质体在豆制品中的应用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丁香精油总共分析鉴定出7种成分,占总挥发成分的99.64%,丁香酚(83.73%)为其主成分。MIC和MBC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7种受试菌种都有较强的抗菌性,但丁香酚略低于丁香精油。(2)低浓度的丁香精油在较短时间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处理8 h,精油对这两种细菌的杀菌率均达到99.9999%。丁香精油的杀菌作用机制为精油能破坏细菌结构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大分子物质泄漏,胞内ATP、核酸、DNA和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从而引起细菌菌体的死亡。(3)丁香精油浓度为5 mg/mL时,脂质体的稳定性最佳:平均粒径为149.2 nm,PDI为0.196,浊度为762 NTU,pH为7.12,Zeta电势为-24.5 mV,包封率为20.41%。AFM观测到丁香精油脂质体呈光滑囊泡状、颗粒分散均匀、无明显聚集现象,储存至60 d的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其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质。(4)平板菌落计数法的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α-溶血素能够刺激脂质体响应释放丁香精油并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使其数量减少;同时GC-MS实验进一步验证了α-溶血素具有智能控释丁香精油的作用,谱图中出现丁香精油主成分丁香酚的特征峰。(5)丁香精油脂质体能够发挥长效杀菌作用,作用5 d,丁香精油脂质体对豆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为99.995%,能较好的维持豆制品的品质。感官评价法和仪器分析法的结果也表明脂质体能维持豆干的品质,颜色、硬度、黏附性、回复性、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均未发生显着性改变。
二、豆制品合格率不到3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豆制品合格率不到3成(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起因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概念界定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7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2 农贸市场发展概况 |
2.1 西方农贸市场起源与发展 |
2.2 我国农贸市场起源与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3 适老化研究 |
3.1 老年人定义与分类 |
3.2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 |
3.3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 |
3.4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需求 |
3.5 老年人人体工程学 |
3.6 本章小结 |
4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现状调研 |
4.1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
4.2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调研设计 |
4.3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现状调研 |
5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现状调研总结与分析 |
5.1 个体属性 |
5.2 场地规划 |
5.3 功能构成 |
5.4 交通流线 |
5.5 环境氛围 |
5.6 标识系统 |
5.7 安全细部 |
5.8 本章小结 |
6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
6.1 场地规划适老化设计策略 |
6.2 功能构成适老化设计策略 |
6.3 交通流线适老化设计策略 |
6.4 环境氛围适老化设计策略 |
6.5 标识系统适老化设计策略 |
6.6 安全细部适老化设计策略 |
6.7 极端状况适老化设计策略 |
6.8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徐州市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现代营养管理的研究概况 |
一、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的必要性 |
二、主要营养素摄入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中医学内有关慢性肾脏病的营养管理 |
一、中医学关于“营养”的理解 |
二、中医学“营养”管理的发展 |
三、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食物的应用 |
四、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治法的选择 |
五、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现代的研究 |
第二章 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合格率分析及低蛋白饮食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营养素的摄入量 |
二、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 |
三、营养素摄入未合格患者的具体原因 |
四、影响膳食蛋白质摄入的一般特征比较 |
五、影响膳食热量摄入的一般特征比较 |
六、一般特征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全部参与者的营养状况 |
八、影响膳食蛋白质摄入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比较 |
九、影响膳食热量摄入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比较 |
十、营养评估指标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慢性肾脏病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建立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中西医营养管理“移动终端程序”的需求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第三节 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微信小程序的开发 |
一、研发过程 |
二、功能模块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应用: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流程 |
二、观察指标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章 程序优化探索: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在预防营养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模型框架 |
一、基础模型:基于事件模型 |
二、优化模型: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 |
第三节 模型运行 |
一、数据的采集 |
二、数据预处理 |
三、数据集转换 |
四、模型的输入 |
五、模型的运算 |
六、模型的运行 |
第四节 结果输出 |
第五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多糖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体外抑菌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辣条的概述 |
1.1.1 辣条的发展及市场销售情况 |
1.1.2 辣条的研究现状 |
1.1.3 辣条存在的问题 |
1.2 挤压膨化技术 |
1.2.1 挤压膨化技术的加工原理 |
1.2.2 挤压膨化技术的特点 |
1.3 多糖的简述及研究应用 |
1.3.1 酵母葡聚糖的简述及研究应用 |
1.3.2 壳寡糖的简述及研究应用 |
1.3.3 蚌肉多糖的简述及研究应用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多糖对小麦粉及面絮性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小麦粉-多糖混合粉的制备 |
2.3.2 小麦粉粉质特性的测定 |
2.3.3 小麦粉拉伸特性的测定 |
2.3.4 小麦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2.3.5 面絮的制备 |
2.3.6 面絮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
2.3.7 面絮微观结构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多糖对小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2.4.2 多糖对小麦粉拉伸特性的影响 |
2.4.3 多糖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4.4 多糖对面絮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2.4.5 多糖对面絮微观结构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多糖对辣条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辣条的制备 |
3.3.2 辣条色差的测定 |
3.3.3 辣条膨胀度的测定 |
3.3.4 辣条吸油率的测定 |
3.3.5 辣条水分含量的测定 |
3.3.6 辣条硬度的测定 |
3.3.7 辣条霉菌总数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多糖对辣条色差的影响 |
3.4.2 多糖对辣条膨胀度的影响 |
3.4.3 多糖对辣条吸油率的影响 |
3.4.4 多糖对辣条水分含量的影响 |
3.4.5 多糖对辣条硬度的影响 |
3.4.6 多糖对辣条霉菌总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辣条中腐败真菌的菌相分析及鉴定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辣条样品的制备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辣条中微生物测序数据结果 |
4.3.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4.3.3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物种组成和聚类分析 |
4.3.4 物种分类学注释 |
4.4 本章小结 |
5 壳寡糖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探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5.2.2 试验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壳寡糖对真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5.3.2 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5.3.3 壳寡糖对菌丝生长抑制率的测定 |
5.3.4 壳寡糖对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的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壳寡糖对真菌最小抑菌浓度的影响 |
5.4.2 壳寡糖对真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5.4.3 壳寡糖对菌丝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5.4.4 壳寡糖对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壳寡糖对真菌的抑菌机理探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6.2.2 试验仪器 |
6.3 试验方法 |
6.3.1 细胞壁完整性的测定 |
6.3.2 几丁质含量的测定 |
6.3.3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
6.3.4 细胞微观结构的测定 |
6.3.5 浆膜损伤的测定 |
6.3.6 核酸泄露值的测定 |
6.3.7 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
6.3.8 细胞膜渗透性的测定 |
6.3.9 活性氧的测定 |
6.3.10 丙二醛的测定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壳寡糖对真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 |
6.4.2 壳寡糖对真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
6.4.3 壳寡糖对真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6.4.4 壳寡糖对真菌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 |
6.4.5 壳寡糖对真菌浆膜损伤的影响 |
6.4.6 壳寡糖对真菌核酸泄露值的影响 |
6.4.7 壳寡糖对真菌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影响 |
6.4.8 壳寡糖对真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6.4.9 壳寡糖对真菌活性氧的影响 |
6.4.10 壳寡糖对真菌丙二醛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课题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红河州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科学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合理性的研究 |
1.2.2 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 |
1.2.3 对监管法律体系的研究 |
1.2.4 对管模式的研究 |
1.2.5 对监管对策的研究 |
1.2.6 对国内研究的总体评价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加工 |
2.1.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
2.1.4 食品安全监管 |
2.1.5 科学监管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组织管理理论 |
2.2.2 矩阵制组织 |
2.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三章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总体情况 |
3.2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概况 |
3.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迁 |
3.2.2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变迁 |
3.2.3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主体 |
3.3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状 |
3.3.1 全面排查、确保摸清底数 |
3.3.2 注重服务、引导企业规范生产 |
3.3.3 狠抓专项、提升特色小作坊规范化水平 |
3.3.4 严厉执法、严惩小作坊违法行为 |
3.3.5 开展培训、增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
3.4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存在的问题 |
3.4.1 依法监管难度大 |
3.4.2 监管力量保障不足 |
3.4.3 监管方式单一 |
3.4.4 监管合力未形成 |
第四章 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制度机制不健全 |
4.1.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4.1.2 小作坊性质复杂、监管机制有待改善 |
4.1.3 执法风险突出、执法成本过高 |
4.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4.3 创新的监管手段运用不充分 |
4.4 社会共治体系运行不通畅 |
第五章 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科学监管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
5.1.1 科学立法 |
5.1.2 细化管理办法 |
5.1.3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
5.1.4 健全制度体系 |
5.2 加强人、财、物各项保障 |
5.2.1 加强队伍建设 |
5.2.2 完善考评机制 |
5.2.3 提高经费预算 |
5.3 丰富和创新监管方式 |
5.3.1 丰富监管手段 |
5.3.2 创新监管方式 |
5.4 构建运行通畅的社会共治格局 |
5.4.1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
5.4.2 畅通12315 消费投诉渠道 |
5.4.3 注重媒体的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 |
5.4.4 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
5.4.5 充分依靠基层食品安全宣传站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成渝社区居民火锅饮食行为现状及食用后自觉不适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定量研究 |
1.2 定性研究 |
2 结果 |
2.1 定量研究 |
2.1.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2.1.2 居民火锅饮食行为现况 |
2.1.3 居民食用火锅后自觉不适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4 居民火锅饮食行为认知及科普需求情况 |
2.2 定性研究 |
2.2.1 火锅饮食行为情况 |
2.2.2 火锅饮食行为知识获取及需求情况 |
3 讨论 |
3.1 居民火锅饮食行为总体特点 |
3.2 居民火锅饮食行为存在的危险风险讨论 |
3.3 居民食用火锅后自觉不适的影响因素讨论 |
3.4 火锅饮食行为科普需求及建议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文献综述:大学生饮料消费行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和特征及其分类 |
2.1.1 经营战略的涵义 |
2.1.2 经营战略的特征 |
2.1.3 经营战略的分类 |
2.2 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 JGLY公司经营战略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JGLY公司经营的基本概况 |
3.2 JGLY公司经营战略及其执行情况 |
3.3 公司经营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4 公司现有经营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3.4.1 JGLY公司经营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2 经营战略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分析 |
4.1 经营战略优化的基本思路 |
4.1.1 经营战略优化指导思想 |
4.1.2 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需要实现几个转变 |
4.1.3 JGLY公司的战略设计原则 |
4.2 经营战略优化的体系构成 |
4.3 经营战略优化的实施步骤 |
4.3.1 前期准备阶段 |
4.3.2 组织实施阶段 |
第五章 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管理团队组织结构优化 |
5.2 创新经营意识与能力 |
5.2.1 观念和制度创新 |
5.2.2 技术与能力创新 |
5.3 创建品牌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
5.4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豆腐干凉菜类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改良配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豆腐干的消费与产业发展 |
1.2 豆腐干类凉拌菜的加工 |
1.3 豆腐干类凉拌菜的易腐性 |
1.4 豆腐干类凉拌菜微生物污染的来源 |
1.5 豆腐干制品的食品安全性 |
1.6 豆腐干制品质量的控制 |
1.7 研究内容 |
1.7.1 豆腐干类凉拌菜原料细菌学分析 |
1.7.2 豆腐干类凉拌菜原料控菌技术与应用 |
1.7.3 低风险高品质豆腐干类凉拌菜新配方的设计 |
1.7.4 豆腐干类凉拌菜改良菜品存放过程中的菌群控制与保质效果分析 |
第二章 豆腐干类凉拌菜用原料的细菌性污染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 |
2.2.2 培养基及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方法 |
2.3.1 原料的预处理 |
2.3.2 指标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豆腐干类凉拌菜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3 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拟定出菜品配方 |
3.4.2 菜品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与来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煮加工对豆腐干类凉拌菜的控菌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3 方法 |
4.3.1 热烫条件的选择 |
4.3.2 减菌率的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热烫条件的确定 |
4.4.2 热烫对豆腐干类凉拌菜原料与制成品带菌量的控制 |
4.5 讨论 |
4.5.1 加热的作用 |
4.5.2 影响热烫对豆腐干类凉拌菜杀菌效果的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豆腐干类凉拌菜放置过程中菌相的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3 方法 |
5.3.1 凉拌菜冷藏过程中微生物计数的序时变化 |
5.3.2 凉拌菜菌相分析 |
5.3.3 菜品感官品质的检验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凉拌菜冷藏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序时变化 |
5.4.2 凉拌菜菌相分析 |
5.4.3 菜品感官卫生质量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豆腐干凉拌菜中代表性菌株的鉴定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鉴定用培养基 |
6.2.2 细菌鉴定所用试剂 |
6.2.3 仪器与设备 |
6.2.4 鉴定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典型假单胞菌的鉴定 |
6.3.2 典型肠杆菌的鉴定 |
6.3.3 典型酵母菌的鉴定 |
6.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安徽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外研究状况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的数据与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的总体结果 |
3.2 不同环节抽检结果 |
3.3 不同区域抽检结果 |
3.4 不同抽样场所抽检结果 |
3.5 不同食品种类抽检结果 |
3.6 不合格样品中不合格检验项目情况 |
3.7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
3.8 小结 |
4 讨论 |
4.1 生产环节抽样情况 |
4.2 流通环节抽样情况 |
4.3 餐饮环节抽样情况 |
4.4 “三小”抽样情况 |
4.5 样品检验情况 |
4.6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优化路径 |
5.1 引进社会资源参与监督抽检工作 |
5.2 强化对社会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管理 |
5.3 加强对监督抽检工作的基础研究工作 |
5.4 建立生产经营企业数据库 |
5.5 加强监督抽检后期处置工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教育背景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课题 |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访谈提纲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2.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风险管理的内涵与流程 |
2.1.1 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
2.1.2 风险管理流程 |
2.2 质量风险管理的程序与方法 |
2.2.1 质量、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
2.2.2 质量风险管理的内涵与流程 |
2.2.3 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 |
2.2.4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 |
2.3 质量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第三章 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D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3.1.1 D公司发展以及产品质量管理概况 |
3.1.2 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
3.1.3 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的可能性 |
3.2 D公司产品质量的风险因素分析 |
3.3 D公司产品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
第四章 D公司质量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
4.1 D公司质量风险评估方法 |
4.1.1 模糊综合评估基本原理和步骤 |
4.1.2 层次分析法 |
4.2 D公司食品加工质量风险评估 |
4.2.1 建立D公司食品加工质量评估指标集 |
4.2.2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
4.2.3 食品加工质量的综合评估 |
4.2.4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D公司质量风险问题 |
4.3 D公司食品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刺激响应型丁香精油脂质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豆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豆制品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
1.1.1 豆制品的功能 |
1.1.2 豆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 |
1.2 丁香精油研究 |
1.2.1 丁香精油理化性质 |
1.2.2 丁香精油抗菌性能 |
1.2.3 丁香精油杀菌机制 |
1.2.4 丁香精油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 脂质体研究 |
1.3.1 脂质体概述 |
1.3.2 脂质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3 刺激响应型脂质体研究进展 |
1.4 成孔毒素 |
1.4.1 成孔毒素概述 |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 α-溶血素 |
1.5 课题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丁香精油的抗菌性能及杀菌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丁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2.3.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2.3.3 丁香精油的抗菌性能评价 |
2.3.4 丁香精油的杀菌机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丁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2.4.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
2.4.3 丁香精油的抗菌性能评价 |
2.4.4 丁香精油的杀菌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丁香精油脂质体的制备及释放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丁香精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
3.3.2 丁香精油脂质体的表征 |
3.3.3 成孔毒素刺激释放机制研究 |
3.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丁香精油脂质体的表征 |
3.4.2 成孔毒素刺激释放机制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丁香精油脂质体在豆制品中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丁香精油在豆制品中的应用 |
4.3.2 丁香精油脂质体在豆制品中的应用 |
4.3.3 感官评价和质地分析 |
4.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丁香精油在豆制品中的应用 |
4.4.2 丁香精油脂质体在豆制品中的应用 |
4.4.3 感官性能评价与质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四、豆制品合格率不到3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黄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D]. 张显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多糖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体外抑菌作用初探[D]. 柯媛.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红河州屏边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科学监管”问题研究[D]. 李红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成渝社区居民火锅饮食行为现状及食用后自觉不适的影响因素分析[D]. 朱芮.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JGLY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研究[D]. 梁涛.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豆腐干凉菜类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改良配方设计[D]. 王旭. 扬州大学, 2019(02)
- [8]安徽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汤健.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9]D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研究[D]. 房彦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4)
- [10]刺激响应型丁香精油脂质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豆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 赵呈婷. 江苏大学, 2016(11)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壳寡糖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食品安全标准论文;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