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林晋辉[1](2014)在《锦屏一级水电站G1002电塔塔基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8月29日至30日,锦屏一级水电站施工区内外连降大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G1002电塔塔基斜坡局部发生滑坡,造成电塔D腿裸露悬空,给电塔和整个输电线路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在详细野外勘查的基础上,深化G1002电塔塔基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滑坡进行了分区,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还原了滑坡发生的过程,探讨了滑坡的形成机理;运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残留体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计算;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滑坡残留体的稳定性和失稳过程及机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滑坡的两种治理方案。通过剖析此典型实例,以期能为高山峡谷地区电塔选址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详细的滑坡现场勘查和滑坡变形特征,介绍了G1002电塔塔基滑坡的详细特征,并进行了分区,介绍了每个区域的特征。2、通过分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归纳总结了滑坡的形成条件。得出陡峭的地形特征、有利的岩体和坡体结构、山洪对坡脚的淘刷及连续的强降雨是诱发滑坡的关键因素。3、根据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点,还原了滑坡的失稳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暴雨入渗,坡体饱和;第二阶段,山洪暴发,淘刷坡脚,前缘小范围坍滑形成;第三阶段,山洪继续淘刷,发生大范围坍滑,斜坡失稳下滑。并由此得出电塔选址的几点启示。4、对电塔塔基前缘拉裂变形区的坍滑残留体进行了稳定性及下滑推力的定量计算,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得出在暴雨工况下残留体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需要进行治理。5、应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对坍滑残留体在天然和暴雨两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和失稳机理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滑坡残留体在天然工况下位移量很小,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位移量较大,最大位移出现在前缘,残留体深部出现贯通剪切带。6、根据上述对滑坡残留体的分析与计算,结合滑坡的地形和交通条件,提出了两种可行的治理方案,方案一为格构锚索框架梁,方案二为抗滑桩和裂缝封填工程。考虑到交通条件、施工难度和工程扰动,综合推荐格构锚索框架梁为G1002电塔塔基滑坡的治理方案。
周建昆[2](2011)在《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公路建设工程引发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工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工程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也正在成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和行业,并逐渐应用于工程实际当中。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复杂而又独特,随着国家西部建设事业的推进,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猛。然而近年修建云南元(元江)磨(磨黑)高速公路、楚(楚雄)大(大理)高速公路、水(水富)麻(麻柳湾)高速公路的实践表明,云南公路建设的外围大环境差(包括气候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形条件险峻、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人文环境差异等)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外在条件决定了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必然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云南省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引入工程建设风险评价与管理体系,以使广大风险管理人员能统观全局,科学管理,实现风险效益的最优化。本文以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对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及风险决策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初步分析了云南山区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的主要风险,说明了论文研究内容的必要性。(2)根据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按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工程建设的不同结构类型,提出了适用的风险辨识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为例,对该线路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统计,论证了该工程的主要风险事故及可能的风险源。(3)针对云南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特点,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评价方法;提出了云南省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接受准则;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的控制措施与对策;以云南水麻高速公路第11标段建设工程为例,对工程可能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用层次分析等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得到该标段风险权重值,并依据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接受准则确定风险综合评价等级。(4)从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角度出发,建立了云南省高速公路岩堆边坡风险评价体系,并以在建的云南水麻高速公路14标K68+890~+990滑坡岩堆边坡为例,进行了滑坡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此边坡的风险等级为Ⅲ级。(5)解释了风险决策的重要意义,指出在工程方案决策时,应考虑方案的风险,介绍了风险决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并结合风险控制措施讨论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风险控制效益。以云南水麻高速公路第6标段建设工程石桥隧道的方案风险决策为例,从成本风险、工期风险、环境风险三个方面,对隧道建设方案和明挖路堑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路堑方案的决策值为0.71,隧道方案的决策值为0.62,并建议优先选择隧道方案。实践表明,引入工程风险决策机制对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实现风险效益最优化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云南省公路工程风险评价及风险决策理论方法研究,对在建公路工程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决策,将有助于对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工程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节约防灾减灾工程费用。
唐明才[3](2002)在《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在宝兴县城堤防灌注桩工程施工中 ,如何解决孔轴线倾斜、卡钻、坍孔、导管堵塞等技术难题
张爱军[4](2007)在《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复合地基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以优化为目的的新的生长点。对这些新的生长点进行总结、提高和理论化研究,促进复合地基新型设计理念的变革和设计理论的形成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与理论意义的工作。本论文以推动这些生长点的成熟与应用为主要目标,对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技术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论文提出了复合地基优化的总体目标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较为全面地分析归纳了复合地基优化的技术措施,使得目前零散、孤立的复合地基优化方法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建立了复合地基优化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以复合地基整个系统(包括基础、桩体、土体、褥垫和承台)的共同工作理论和在各阶段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基处理的各种有效技术为基础,以实际工程对象对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量的要求彼此协调为目标,面向“全系统”、“主过程”和“多方法”整体配合互补寻优,抓住了复合地基优化的实质因素。2、论文采取结合适当原型观测的数值试验方法对复合地基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Adina软件平台,以Biot固结理论为基础的复合地基弹塑性大位移分析模型,并用原型观测结果对建立的数值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模型中用剑桥模型反映地基土的本构,用接触力学模型反映桩土之间的接触,用“单元生死”技术准确模拟了复合地基的施工过程,用“重启动”功能和开挖“Elment death Decay”功能模拟桩体开挖成孔和填石过程,用“Rebar”单元模拟加筋网,从而可以灵活地模拟桩式、层式和桩层组合式复合地基在各种施工过程下的承载特性,在计算技术上具有先进性。3、论文分别以复合地基型式组合优化、施工过程优化以及工后加固优化等技术措施的典型条件为例,利用本文建立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各典型条件下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和特性。(1)对型式组合优化的条件,揭示了层桩组合式复合地基与层式、桩式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差别;完善了层桩组合式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定义,以及其在数值分析中的确定方法;分析了桩体和网体刚度、桩体的渗透性、地基的渗透性以及运行荷载对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为复合地基型式组合优化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2)对无砂混凝土小桩复合地基技术不同施工过程优化条件的研究得出:不同的施工过程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具有不同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施工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上部建筑物荷载对地基的压密和加速固结作用,提高地基土本身的承载力,从而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并可以使沉降量绝大部分发生在施工期间,大大减少建筑物的工后沉降;(3)对工后加固的优化条件,根据复合地基中桩间土本身的承载能力决定于浅层部位桩间土的力学特性,而桩体的承载能力关键在于其深部的特点,提出复合地基浅层加固技术和利用浅层加固和深层后灌浆技术进行复合地基工后优化的方法。以浅层换填的工后加固技术为例,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证实了工后浅层加固技术可以较大地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事实,并分析了不同加固深度对复合地基变形、承载力和桩体、桩间土塑性区的开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4、论文还探讨提出了复合地基数值计算中桩土应力比和极限承载力、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前者鉴于桩顶应力状态复杂、群桩中桩之间相互影响使得与桩土应力比定义不符以及常规Goodman等界面单元计算的法向应力不准等因素,而使数值计算中不易准确确定桩土应力比的实际,提出将桩土接触面按接触力学问题处理,以桩体顶部中段平均法向接触应力为桩所受应力值,以等应变假定为基础,按照桩与土的力平衡条件计算桩间土应力,以两者之比得到桩土应力比的方法;后者鉴于数值计算中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承载力特征值不易确定的实际,提出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载荷试验,按照非线性迭代不收敛时载荷板上作用的外荷载为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而用计算出的p~s曲线,按照规范规定的方法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是复合地基数值计算技术的一个进步。5、论文鉴于浅层加固时主体桩已经施工完毕,可以进行载荷试验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以加固前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结果为依据,从加固前后地基综合变形模量的变化出发,估算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非线性弹性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该方法避免了室内试验结果不符合实际的缺陷且计算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应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调节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用数值计算和实际工程原型观测结果的验证,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论文以上的系列研究将为复合地基由基础理论向优化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郭志[5](2006)在《基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造价管理》文中指出本文从分析工程造价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入手,对国内外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进行比较,论述了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代替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唯一出路。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一种全新的计价模式,对工程造价人员的观念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急需理论上的指导与实践上的支持。本文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对我国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工程造价的构成,提出了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承包合同价、合同价变更的管理、施工索赔、竣工结算。接着对如何作好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在发包阶段,分析了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的具体过程,提出可从提高编制清单质量、重视清标工作、投标方对清单的审查几方面提高建设项目发包质量;在施工阶段,分析了当前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本阶段失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动态控制措施;在结算阶段,分析了建设项目送审结算书“失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对如何做好本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提了几点建议。本文在提出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措施之后,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对策,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锦屏一级水电站G1002电塔塔基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滑坡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气象水文条件 |
2.2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2.2.3 地质构造 |
2.2.4 物理地质现象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2.2.6 地震条件 |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分析 |
3.1 地形地貌 |
3.2 滑坡基本特征 |
3.2.1 滑坡边界、规模与形态 |
3.2.2 滑面、滑体及滑床形态特征 |
3.2.3 滑坡分区特征 |
3.2.4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 |
3.3 滑坡失稳条件分析 |
3.3.1 地形地貌条件 |
3.3.2 地层岩性条件 |
3.3.3 水源条件 |
3.3.4 人类工程活动 |
3.4 滑坡形成机理及失稳过程分析 |
3.5 电塔选址的几点启示 |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 传递系数法的基本原理 |
4.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4.3 计算剖面的选取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5.1 参数敏感性分析概述 |
4.5.2 c、φ值敏感性分析 |
第五章 滑坡变形失稳数值模拟分析 |
5.1 概述 |
5.2 数值模拟分析基本原理 |
5.2.1 FLAC-3D简介及基本原理 |
5.2.2 FLAC-3D本构模型 |
5.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5.4 计算参数及工况 |
5.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滑坡防治对策研究 |
6.1 概述 |
6.2 滑坡防治工程原则及简介 |
6.2.1 滑坡防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6.2.2 滑坡防治工程原则 |
6.2.3 滑坡治理方法概述 |
6.3 滑坡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
6.3.1 方案一:格构锚索框架梁 |
6.3.2 方案二:抗滑桩+裂缝封填 |
6.3.3 方案比选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典型风险事故案例 |
1.1.2 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特点 |
1.1.3 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面临的工程风险问题 |
1.2 工程风险评价和风险决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领域风险评价与决策管理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1 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评价的方法 |
2.1.2 风险等级标准 |
2.2 风险评价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
2.3 风险评价的步骤 |
2.4 主要风险评价依据 |
第三章 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辨识 |
3.1 概述 |
3.2 工程建设各阶段风险辨识与分析 |
3.3 工程建设不同结构类型施工风险辨识 |
3.4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风险现场调研及事故统计 |
3.4.1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概况 |
3.4.2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因素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评价与控制 |
4.1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评价方法 |
4.2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接受准则 |
4.2.1 一般工程风险接受准则 |
4.2.2 工程建设期风险接受准则 |
4.2.3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期风险接受准则模型 |
4.3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措施 |
4.3.1 一般控制措施 |
4.3.2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措施 |
4.4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第11 标段建设风险评价 |
4.4.1 水麻高速公路第11 标段工程概况 |
4.4.2 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评价流程 |
4.4.3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第11 标段风险分析与计算 |
4.5 小结 |
第五章 云南高速公路岩堆体边坡滑坡风险评价 |
5.1 概述 |
5.1.1 公路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5.1.2 国内外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实例 |
5.1.3 云南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危害统计 |
5.2 岩堆边坡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5.2.1 概述 |
5.2.2 滑坡风险评价方法 |
5.3 水麻高速公路工程滑坡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决策 |
6.1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决策方法和流程 |
6.1.1 工程风险决策评价方法 |
6.1.2 风险决策程流程 |
6.2 云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效益分析 |
6.2.1 工程风险控制基本对策 |
6.2.2 工程风险控制效益分析 |
6.3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工程第6 标段石桥隧道的方案风险决策 |
6.3.1 路堑方案成本及工期预测 |
6.3.2 连拱隧道方案成本及工期预测 |
6.3.3 两方案的环境评价 |
6.3.4 方案决策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
1.1 孔轴线偏移 |
1.2 孔壁坍孔 |
1.3 卡钻 |
1.4 导管堵塞 |
2 钻具选型 |
(4)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复合地基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 |
1.1.1 复合地基发展的实践基础——地基处理技术 |
1.1.2 复合地基的基础理论 |
1.1.3 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2 复合地基优化理论的基础——承载机理分析 |
2.1 桩式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1.1 散体桩式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1.2 柔体桩式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1.3 刚体桩式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1.4 各类桩式复合地基的对比 |
2.2 层式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2.1 加固机理 |
2.2.2 破坏型式 |
2.2.3 传力机理 |
2.3 多元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4 柔性基础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 |
2.4.1 加固机理 |
2.4.2 破坏型式 |
2.4.3 传力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复合地基优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全系统”、“主过程”与“多方法”整体寻优的体系 |
3.1 复合地基优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
3.1.1 复合地基优化的总体目标 |
3.1.2 复合地基优化的基本原则 |
3.2 复合地基优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
3.2.1 设计主体优化的技术措施 |
3.2.2 施工主体优化的技术措施 |
3.2.3 系统综合优化的技术措施 |
3.3 复合地基优化分析的主要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地基优化研究的基本手段——数值试验模型 |
4.1 土体和桩体的本构模型 |
4.1.1 地基土体的本构模型 |
4.1.2 桩体的本构模型 |
4.2 桩土的接触力学模型 |
4.2.1 接触问题 |
4.2.2 接触问题解法的数学原理 |
4.2.3 接触力学模型的优点 |
4.3 数值计算与试验模型的建立 |
4.3.1 数值试验工具软件的选择 |
4.3.2 计算模型的确定 |
4.4 复合地基数值模型的验证 |
4.4.1 模型验证的目的与方法 |
4.4.2 桩式复合地基数值模型的验证 |
4.4.3 层式复合地基数值模型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复合地基层桩型式组合优化的算例与机理、特性分析 |
5.1 层桩式组合优化复合地基数值模型 |
5.2 层桩组合式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分析 |
5.2.1 层桩组合式与层式复合地基的对比分析 |
5.2.2 层桩组合式与桩式复合地基的对比分析 |
5.3 层桩组合式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特性分析 |
5.3.1 工后沉降的确定方法 |
5.3.2 桩和网刚度对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 |
5.3.3 地基和桩体渗透系数对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 |
5.3.4 运行荷载对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优化的算例与机理、特性分析 |
6.1 无砂混凝土小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型 |
6.2 “先桩后土”与“先土后桩”两种复合地基固结变形特性比较 |
6.2.1 沉降特性比较分析 |
6.2.2 超孔压特性比较分析 |
6.2.3 应力特性比较分析 |
6.3 桩体注浆后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分析 |
6.3.1 固结变形特性分析 |
6.3.2 应力变化特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复合地基工后加固优化的算例与机理、特性分析 |
7.1 复合地基工后加固优化的主要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
7.1.1 浅层加固和深层后灌浆技术 |
7.1.2 工后加固优化的基本原理 |
7.2 浅层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
7.2.1 浅层工后加固对散体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影响 |
7.2.2 浅层工后加固对柔体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影响 |
7.3 深层后灌浆复合地基桩体承载效果的分析 |
7.4 复合地基工后加固优化向“承载力可调节型设计”的发展 |
7.4.1 浅层工后加固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
7.4.2 浅层工后加固复合地基的沉降量计算 |
7.4.3 “承载力可调节型设计”方法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5)基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工程造价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状况 |
1.3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发展 |
1.4 本文研究方法、重点和难点 |
第二章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的对象与内容 |
2.1 工程造价的构成 |
2.2 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 |
2.3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
2.4 工程量清目计价模式下的造价控制的四个阶段 |
第三章 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
3.1 我国工程招投标的主要做法 |
3.2 施工招标应具备的条件 |
3.3 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工程招投标 |
3.4 工程量清单招标需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
4.1 当前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 |
4.2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采取的措施 |
第五章 建设项目工程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
5.1 建设项目送审结算书“失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
5.2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 |
5.3 如何做好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锦屏一级水电站G1002电塔塔基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 林晋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2]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 周建昆.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7)
- [3]宝兴县城堤防工程灌注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J]. 唐明才. 四川地质学报, 2002(S1)
- [4]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措施研究[D]. 张爱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4)
- [5]基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造价管理[D]. 郭志. 天津大学, 2006(05)
标签:复合地基论文;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灌注桩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