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叶芦荟的离体培养和种质保存(论文文献综述)
徐飞[1](2011)在《白首乌的组织培养及其生理生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别以白首乌的叶片、茎段、种子和根为外植体,通过愈伤诱导途径和直接诱导丛生芽途径建立了再生体系,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诱导:不同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影响很大,白首乌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宜选用MS作基本培养基,而生长素2,4-D是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以种子、茎段、叶片为外植体均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是不同外植体在出愈率和愈伤生长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茎段是最理想的外植体;筛选出最佳诱导培养基为:2,4-D1.0 mg.L-1+6-BA1.5 mg.L-1 +NAA1.0 mg.L-1。2.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将生长较好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逐渐变绿,并形成很多突起,进而形成多芽体。筛选出最佳分化培养基为KT2.0 mg·L-1+ NAA0.1 mg·L-1,分化率高达74.3%。再生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 8号培养基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高达89.5%,且根的长势强。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0.2mg.L-1+ NAA 0.5mg.L-1。其中NAA是影响根的形态分化的关键因子。3.诱导丛生芽建立再生体系:以根、茎尖和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都可以诱导出芽苗,诱导芽苗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1.0mg.L-1+NAA 0.1mg.L-1,诱导率最高为100.0%; MS+KT1.5 mg.L-1 +NAA0.05 mg.L-1是芽苗继代的最佳培养基,增殖系数最高,达到5.6。4.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褐化和玻璃化的影响:琼脂浓度为8 g/L时,愈伤组织的增殖系数最高,可达4.9,愈伤组织生长最好。愈伤褐化率随着琼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琼脂浓度超过8.5g/L,培养基较硬,不适合愈伤的生长,褐化率超过11.4%。琼脂浓度太低(7.5g/L)时愈伤组织容易玻璃化,玻璃化率可达24.5%。
彭金环[2](2010)在《中草药轮叶党参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分别以轮叶党参(Codonopsis lanceolata Benth.et Hook.)的叶片、叶柄、茎段、种子和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和丛生芽的诱导,建立了两种再生体系,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诱导:以种子、茎段、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在出愈率和愈伤生长方面差异较大,其中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是比较理想的外植体。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影响很大,其中生长素2,4-D是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筛选出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0.5mg.L-1+6-BA 1.0mg.L-1+KT 0.5mg.L-1,出愈率达100%。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不同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均可增殖,但是光照16h.d-1条件下,愈伤增殖倍数最高,达9.5,愈伤组织生长迅速,呈淡黄绿色,质地紧密,这种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在后期的分化过程中分化程度较高。筛选出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75mg.L-1+NAA 0.5mg.L-1。3.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将生长较好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逐渐变绿,并形成很多突起,进而形成多芽体。不同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苗的分化影响显着,16h.d-1条件下获得的再生苗健壮,叶片多,而8h.d-1条件下获得的再生苗瘦弱不宜驯化。筛选出最佳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 0.5mg.L-1+NAA 0.2mg.L-1,分化率高达89.4%。4.再生苗生根:再生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15d后开始生根,45d生根趋于稳定。在6号培养基上,试管苗根数可达26.8条,根长可达6.13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0.2mg.L-1+NAA 0.2mg.L-1,生根率达92.7%。5.诱导丛生芽建立再生体系:以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可以诱导出芽苗,诱导芽苗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2.0mg.L-1+NAA 1.0mg.L-1,诱导率最高为55.7%;MS+6-BA 0.5mg.L-1+NAA 1.0mg.L-1是芽苗继代的最佳培养基,继代两次后增殖倍数可达5.49;1/2MS为最理想的生根培养基。6.炼苗移栽:将生根苗在自然光下闭瓶炼苗7d,然后打开瓶盖炼苗3d,让小苗逐渐适应自然条件后进行移栽。移栽前0.1%多菌灵溶液消毒。移栽初期,苗木幼嫩,光线强易死苗,因此必须遮荫,使光强为全光的30%左右。移栽最佳基质为腐质土:蛭石:河沙(1:1:1),移栽成活率达到82.5%。
彭昕琴[3](2008)在《马铃薯愈伤组织离体保存及其再生的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菜兼用型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是进行诸多研究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转基因技术,更有赖于一个高效的再生体系。马铃薯属无性繁殖植物,传统的保存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容易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离体保存安全可靠、占用空间小、节省开支,已成为田间保存的重要补充技术。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马铃薯的离体培养、离体保存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叶片与茎段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6-BA 2.5mg/L+NAA 0.3mg/L、MS+6-BA 2.5mg/L+NAA 0.2mg/L,诱导率均可达100%。叶片与茎段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6-BA3.0mg/L+NAA 0.1mg/L+GA3 5.0mg/L、MS+6-BA 2.0mg/L+NAA 0.05mg/L+GA3 5.0mg/L。其不定芽分化率分别达100%、80%。诱导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NAA 0.2mg/L,生根率为100%,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1%。2.对马铃薯愈伤组织常温和低温保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低温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存活率、分化率、活力和SOD活性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常温对照;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但保存后期低温处理显着低于常温对照;POD活性、Pro及可溶性糖含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但POD活性显着低于常温对照,而Pro及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常温对照。3.建立了马铃薯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方法。具体方法为:选取诱导20d左右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在含有0.4mol/L蔗糖的培养基上预培养2d,然后切取愈伤组织(大小2.5×2.5mm2),室温(25℃)下60%PVS2预处理20~30min,然后用PVS2于0℃下处理50min,换一次新鲜PVS2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24h后,在40℃水浴中迅速化冻,用1.2mol/L蔗糖的MS基本培养基的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10min,然后接种到再生培养基上,常温下暗培养1周,之后转移至正常光照下培养,其成活率可达57.5%。冻存后成活的愈伤组织分化率为36.36%,分化出的小苗能正常生长、生根,其外部形态与生长情况与对照植株未见差异。
黄清俊,丁雨龙,谢维荪,季大方[4](2002)在《扇叶芦荟的离体培养和种质保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用世界濒危物种扇叶芦荟的种子作为外植体 ,对其进行离体培养 ,建立起扇叶芦荟无性繁殖体系 ;并尝试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保存该离体种质 ,以期控制增殖继代次数
二、扇叶芦荟的离体培养和种质保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扇叶芦荟的离体培养和种质保存(论文提纲范文)
(1)白首乌的组织培养及其生理生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组织培养 |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
1.1.2 植物组织培养操作程序的完善 |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快速发展 |
1.2 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
1.2.1 在植物快速繁殖和脱毒上的应用 |
1.2.2 利用组织培养材料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
1.2.3 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 |
1.2.4 药用植物遗传改良与育种 |
1.3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
1.3.1 组织培养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1.3.2 基因型限制仍是组织培养的一大难题 |
1.3.3 操作复杂,效率不高 |
1.3.4 降低成本,加快成果的应用推广 |
1.3.5 扩展植物组培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规模,加强生物制品的开发 |
1.3.6 组培中污染问题及控制 |
1.3.7 组培中褐化问题及控制 |
1.3.8 组培中玻璃化问题及控制 |
1.4 展望 |
1.5 白首乌的药用价值 |
1.5.1 药用成分 |
1.5.2 营养成分 |
1.5.3 药理作用 |
1.5.3.1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
1.5.3.2 抗衰老作用 |
1.5.3.3 对心脏与肝脏的保护作用 |
1.5.3.4 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2.2.2 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建立再生体系 |
2.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2.2.2.3 不定芽的诱导 |
2.2.2.4 再生苗的生根培养 |
2.2.3 顶芽和腋芽分化成苗途径 |
2.2.3.1 初代培养 |
2.2.3.2 继代培养 |
2.2.3.3 根的诱导 |
2.2.4 离体培养过程中生理生化分析 |
2.2.4.1 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2.2.4.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建立再生体系 |
3.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1.1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1.2 不同激素组合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1.3 不同激素组合对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1.4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比较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
3.2.3 不定芽的诱导 |
3.2.4 生根培养 |
3.3 直接诱导丛芽成苗途径 |
3.3.1 初代培养 |
3.3.1.1 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比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3.3.1.2 不同外植体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3.3.2 继代培养 |
3.3.3 根的诱导 |
3.4 离体培养过程中生理生化分析 |
3.4.1 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褐化和玻璃化的影响 |
3.4.2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比较 |
4 讨论 |
4.1 不同外植体的影响 |
4.2 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
4.3 愈伤组织玻璃化与褐化 |
4.4 不同类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比较 |
4.5 两种再生体系比较 |
4.6 进一步研究设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2)中草药轮叶党参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组织培养技术发展概述 |
1.2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
1.2.1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1.2.2 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
1.2.2.1 药用植物种质保存、遗传改良与育种 |
1.2.2.2 组织培养技术与快速繁殖 |
1.2.2.3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药物 |
1.2.2.4 通过基因工程、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 |
1.2.3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
1.3 轮叶党参组织培养的意义 |
1.3.1 轮叶党参的药用价值 |
1.3.1.1 化学成分 |
1.3.1.1.1 药用成分 |
1.3.1.1.2 营养成分 |
1.3.1.2 生物学功能 |
1.3.1.2.1 抗突变作用 |
1.3.1.2.2 延缓衰老,抗氧化作用 |
1.3.1.2.3 提高免疫功能 |
1.3.1.2.4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1.3.1.2.5 降低血脂 |
1.3.1.2.6 其他作用 |
1.3.1.3 轮叶党参的经济价值 |
1.3.1.3.1 加工为低糖果脯 |
1.3.1.3.2 加工为低盐制品 |
1.3.1.3.3 轮叶党参保健饮料的研制 |
1.3.1.3.4 轮叶党参冷冻调理食品的加工 |
1.3.1.3.5 其他加工方法 |
1.3.2 轮叶党参组织培养的重要性 |
1.4 党参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现状 |
1.4.1 器官培养 |
1.4.2 愈伤组织培养 |
1.4.3 体细胞胚胎培养 |
1.4.4 细胞培养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2.1 技术路线 |
2.2.2 预备试验 |
2.2.2.1 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
2.2.2.2 赤霉素处理对轮叶党参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2.3 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3 试验方案 |
2.2.3.1 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建立再生体系 |
2.2.3.1.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3.1.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2.2.3.1.3 不定芽的诱导 |
2.2.3.1.4 再生苗的生根培养 |
2.2.3.2 诱导丛生芽建立再生体系 |
2.2.3.2.1 腋芽的启动 |
2.2.3.2.2 继代培养 |
2.2.3.2.3 根的诱导 |
2.2.3.3 炼苗移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预备试验 |
3.1.1 灭菌时间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比较 |
3.1.2 赤霉素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3 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建立再生体系 |
3.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1.1 不同外植体的诱导率 |
3.2.1.2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 |
3.2.1.3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比较 |
3.2.2 激素及光照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
3.2.3 不定芽的诱导 |
3.2.4 生根培养 |
3.3 茎段分化成苗再生体系的建立 |
3.3.1 腋芽的启动 |
3.3.2 继代培养 |
3.3.3 根的诱导 |
3.3.4 两种再生体系的比较 |
3.4 炼苗与移栽 |
4 讨论 |
4.1 不同外植体的影响 |
4.2 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
4.3 愈伤组织褐变 |
4.4 长光照对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
4.5 进一步研究设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马铃薯愈伤组织离体保存及其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进展 |
2.1 马铃薯再生途径的研究进展 |
2.1.1 不定芽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 |
2.1.2 愈伤组织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 |
2.1.3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 |
2.2 影响马铃薯再生体系建立的主要内在因素 |
2.2.1 基因型 |
2.2.2 外植体 |
2.3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
2.3.1 一般保存 |
2.3.2 缓慢生长法保存 |
2.3.3 超低温保存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1.3.1 外植体材料的准备 |
1.3.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1.3.3 不定芽的分化 |
1.3.4 生根培养 |
1.3.5 试管苗的移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 不定芽的分化 |
2.3 诱导芽的生根 |
2.4 再生苗的移栽 |
3 讨论 |
第三章 马铃薯愈伤组织低温保存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保存方法 |
1.2.2 观察与统计 |
1.2.3 马铃薯愈伤组织保存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 |
2.2 愈伤组织存活率 |
2.3 愈伤组织分化率 |
2.4 低温离体保存中愈伤组织各种指标的变化 |
2.4.1 愈伤组织活力的变化 |
2.4.2 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2.4.3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2.4.4 膜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2.4.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2.4.6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温度对愈伤组织保存及分化的影响 |
3.2 马铃薯愈伤组织对低温的生理生化响应 |
3.3 低温对马铃薯愈伤组织保存作用的概述 |
第四章 马铃薯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预培养 |
1.2.2 装载 |
1.2.3 脱水处理 |
1.2.4 冷冻保存 |
1.2.5 解冻处理 |
1.2.6 再培养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利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超低温保存体系 |
2.2 单因素试验 |
2.2.1 预培养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 |
2.2.2 预处理时间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 |
2.2.3 PVS_2脱水时间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 |
2.2.4 不同化冻方式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 |
2.2.5 马铃薯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的生长状况与植株再生 |
3 讨论 |
3.1 离体保存在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 马铃薯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扇叶芦荟的离体培养和种质保存(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首乌的组织培养及其生理生化分析[D]. 徐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2]中草药轮叶党参再生体系的建立[D]. 彭金环.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3]马铃薯愈伤组织离体保存及其再生的研究[D]. 彭昕琴.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4]扇叶芦荟的离体培养和种质保存[J]. 黄清俊,丁雨龙,谢维荪,季大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