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血性脑梗塞临床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党兆[1](2021)在《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深入探究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现状和需求基础上,研制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居家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有效测评工具。方法:以知-信-行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提出的用药安全五个时刻点为理论框架,成立专题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题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构建条目池,形成5个预设维度、36个条目原始量表。邀请到23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3个预设维度、33个条目测试版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测试版量表,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37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条目选项分析法、临界值比较法、删除项的克朗巴赫?系数法、条目-总分相关系数法的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筛选出区分度好、同质性高、代表性好的条目,形成3个预设维度、32个条目的初始版量表。通过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考评量表的信效度,最终形成3个预设维度、30个条目脑卒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结果:经过条目筛选,形成3个维度、30个条目脑卒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86,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在0.738?0.822。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17,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23?0.753。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93(P<0.01),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62?0.871(P<0.01)之间。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内容效度指数均大于0.75。因子分析,KMO值为0.881,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探索性因子分析,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30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4,且与其他因子无交叉,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61%,8个公因子分别属于3个维度;条目与维度的相关系数和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量表研制的整个过程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量表的内容明确、具体、客观。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的评估。
田紫煜[2](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成知叡[3](2021)在《基于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方案疗效研究》文中认为中风病现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合并症及低治愈率的特点,是目前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目前社会中虽然对中风病的研究已日臻成熟,多集中于证候的量化评分研究,但缺乏以中风病始发态证候要素为统一前提的对中风病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因此,本研究在基于中风病始发态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等,进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评价和研究。本论文由文献综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中风病属中医内科系统的常见疾病,自《黄帝内经》后,各代医家不断的完善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以及对中风病证治的认识。通过概述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梳理,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医家对中风病的探讨和用药情况,了解中风病发生发展的溯源,并结合临床,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研究、现代医学治疗对中风病患者辨证的影响,并通过归纳中风病患者发病时证候的共同特点,提出基于中风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研究中风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现状等,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临床参考。第二部分meta数据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的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发现,醒脑静联合阿替普酶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AIS患者的治疗疗效显着二者联合可以显着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即显着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和MOCA评分。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基于中风病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研究早期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初步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部分,根据指南治疗原则,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治疗上保持一致,时间窗内溶栓,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控制血压,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风病始发态通治方(配方颗粒)口服或鼻饲,每日1付,早晚分服;根据患者中医证候要素情况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或痰热清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程为3天。观察并记录患者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神经功能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以及患者血清MMP9、VEGF的变化等。从而探讨AIS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评价早期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初步机制。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入组时风证、火热证、痰证证候要素的分值均≥7分,表示证候成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以风证、火热证、痰证为主。2.本研究纳入和采集了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中医证候要素信息,根据中医证候要素的变化、演变,分析早期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疗效。在入组时,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要素无显着差异,在入组第14天的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值中,两组的风证、火热证、痰证和瘀证分值改善尤为明显,在证候要素的不断演变过程中,瘀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程当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研究纳入和采集了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神经功能水平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经过始发态通治方以及根据相关证候因素运用中药静脉制剂早期治疗后,在第14天治疗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NIHSS评分、生活质量水平BI指数、mRS评分与治疗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分值明显降低,说明神经功能的保护以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收集了患者血清,对血清当中的MMP9、VEGF进行了测定和检验,初步探讨早期治疗方案对AIS血清中的MMP9、VEGF的影响。早期治疗方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9,促进VEGF,早期治疗方案有效抑制了血清中MMP9的增长,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长,对脑组织等具有保护作用,减少了损伤因素,促进恢复因素。结论:AIS患者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以风证、火热证、痰证为主。中风病始发态通治方以及根据患者始发态证候要素的不同表现,运用中药静脉制剂的早期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值,对中医证候要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风证、火热证和痰证的影响最为显着。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 AIS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治疗方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9,促进VEGF。
武彩庆[4](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指出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林秀梅[5](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吴燕华[6](2019)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探索出一种简、便、廉、验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3月10月期间入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偏瘫患者108例,采用SPSS20.0软件生成的随机序列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每天1次,30min/次,每周5天,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四肢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测评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评定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评价患者临床结局。结果1两组患者入组及完成研究情况本研究纳入108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97例。干预组完成48例,剔除3例,脱落3例;对照组完成49例,剔除2例,中止1例,脱落2例。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医保类型)、临床特征资料[发病次数、病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出血性/混合性)、病变部位(基底节/额颞顶/脑叶/丘脑/脑干/小脑)、偏瘫侧(左/右侧)、利手(左/右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生活习惯(饮酒/吸烟)、Brunnstrom分期、用药情况等]、观察指标(MAS、FMA、MBI、PRO)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3.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比较3.1.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之间的处理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临床有效率比较干预2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和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8.2%和20.4%,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3.2.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干预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干预后两组患者PRO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各观察指标比较干预4周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29%和26.67%,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38.89%和1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患者的MBI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患者的PRO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二次中风,经医生判断与本次研究无关,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生命体征的波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组的患者热熨过程中未发生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热熨后皮肤完好无损,未发生烫伤、破损或起泡等情况。结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经统计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临床有效率,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2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提高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3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提高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疗效并没有优于对照组。4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结局,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5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能对缺血性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更佳,但仍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探讨。
齐家[7](2016)在《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背景]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隶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作为中国古代“风”“劳”“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较低的治愈率成为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一系列以中药三七为原料的制剂已应用于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于其疗效的探索也在进行中。[目的]本此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对目前已上市的三七单体成分制剂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性及其他相关指标做出客观评价,为此类治疗方法提供更丰富、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次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文献综述:综述总结了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文章通过分析病因、病机,引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讨论现代实验研究结果的方式就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以及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三个方面对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进行综述。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方法】本研究经York University系统评价中心注册,分别评价了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和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了2015年11月26日前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以及相关文本资料中所有有关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相关要求和拟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以及Meta分析,分别汇报结果,最终合并得出结论。[结果]1.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共纳入24篇文献,共计3060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普遍质量偏低。纳入的24项研究中有22项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9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有6、6、2、4项研究对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6项血液流变指标进行了报道,3项研究对治疗前后NIHSS评分做出报道。同时关于生活能力评分、梗死体积、血清炎性因子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均仅各有1项研究进行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725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其中3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有效率,5项研究报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项研究报告脑血肿体积。同时关于周围水肿带体积、血清C3含量、血浆D2聚体含量、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且仅各有一项研究做出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三七制剂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恢复相关血液流变指标方面表现优异;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分析结果表明三七制剂对促进患者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缩小周围水肿带方面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显着。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章质量有限,存在偏倚可能,故本次研究并不能对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予以定论,期待将来能够有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此次评价。
冯晓玲,白永红[8](2015)在《出血性脑梗塞的护理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护理方法应用于出血性脑梗塞临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患有出血性脑梗塞患者共60例,将本次研究所收录患者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应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13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10例,临床护理有效率高达76.67%;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9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7例,临床护理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论: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对于此种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有较为显着的影响。
李可建[9](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孙珊[10](2021)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比2010年升高约50%。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脑卒中后遗症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失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康复治疗作为干预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必要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因此,使用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十分必要。目前,常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研究报道,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中医针刺等)可表现出更理想的康复效果,但缺少更多的实验支持。因此,进一步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有其临床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以评价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研究目的:探究12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干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脑卒中患者64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无明显并发症),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男24例,女8例)和实验组(n=32,男26例,女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实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干预12周,每周5天。在12周干预前后,两组分别通过Brunnstrom肢体功能评定、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采用Barthel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钙、c反应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评估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水平、脂代谢水平、营养水平以及炎症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力求达到改善脑卒中患者增进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研究结果:1.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Brunnstrom患侧上肢、Brunnstrom患侧手、Brunnstrom患侧下肢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提升(p<0.05),实验组患者Brunnstrom患侧上肢、Brunnstrom患侧手、Brunnstrom患侧下肢评分都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提升(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的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有显着性提升(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显着性提高(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下降(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上升(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3.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钙、c反应蛋白反应评估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脂代谢、营养、炎症等方面的变化。(1)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的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的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有显着性降低(p<0.05)。(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有所上升,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3)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12周综合康复可对脑卒中患者产生积极的干预效果,具体表现在其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显着提升、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显着改善。
二、出血性脑梗塞临床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血性脑梗塞临床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1.用药安全的概念及来源 |
2.用药安全国内外现状 |
3.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现状 |
4.用药安全的相关测量工具 |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
1.组建专题小组 |
2.构建理论框架 |
3.文献研究 |
4.质性研究 |
5.条目池的形成 |
6.条目的初步筛选和完善 |
7.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的量表条目筛选 |
1.德尔菲法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方法 |
5.第一次临床预调查 |
6.研究结果 |
7.第二次临床预调查 |
8.研究讨论 |
第五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条目的筛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5.研究讨论 |
第六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5.研究讨论 |
6.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的使用方法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医护人员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 |
附录 3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4 |
附录 5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 6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 7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测试版量表 |
附件 8 知情同意书 |
附件 9 脑血管疾病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件 10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初始版量表 |
附件 11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终版量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
1 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
前言 |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
1 方法 |
2 访谈提纲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
1 背景 |
2 稽查主题 |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基于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方案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现状 |
1.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
2.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 |
3.中风病始发态证候要素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用临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方案 |
1.病例来源 |
2.研究目的 |
3.研究设计 |
4.研究对象 |
5.治疗方案 |
6.评价标准 |
7.质量控制 |
8.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
1.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2.一般描述性统计 |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
二 早期治疗方案对AIS患者的疗效评价 |
1.早期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疗效 |
2.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照组和治疗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风、痰、火热、瘀证演变特点 |
3.早期治疗对AIS患者神经功能水平、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的疗效 |
4.早期治疗方案对AIS患者血清MMP9、VEGF的疗效影响机制初探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1.讨论 |
2.结论 |
3.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系统评价法 |
(二)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运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一、文献检索策略 |
(一)纳入排除标准 |
(二)数据提取 |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三、森林图 |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
(二)抑郁水平 |
四、偏倚检验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一)案主的选择 |
(二)案主自述 |
(三)案主家属描述 |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
(一)负性情绪严重 |
(二)日常生活失序 |
(三)社会支持不足 |
四、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
一、介入过程 |
(一)前期准备 |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
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局限 |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
六、类证鉴别 |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三、中医综合疗法 |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脑卒中的定义 |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
四、西医鉴别诊断 |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
五、脑卒中的预防 |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标准 |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器具选择 |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
四、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观察指标 |
一、基本资料 |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性别比较 |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
三、两组种族比较 |
四、两组证型比较 |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
一、整体康复 |
二、辨证康复 |
三、形神合一 |
四、被动康复 |
五、自我管理 |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
第三节 病案举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3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现状 |
3.1 运动疗法 |
3.2 药物疗法 |
3.3 物理因子疗法 |
3.4 传统中医疗法 |
4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理论依据 |
4.1 热熨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
4.2 热熨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
4.3 四子散的选择依据 |
4.4 手三阴经筋的选择依据 |
5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研究假设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
1.6 病例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1.7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抽样及分组方法 |
2.3 干预措施 |
2.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质量控制 |
4.1 严格MAS、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中风痉挛性瘫痪PRO的测评 |
4.2 规范热熨疗法的操作 |
4.3 防止偏倚 |
5 伦理考虑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入组及完成研究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
3.1 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各观察指标比较 |
4.1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上肢痉挛程度比较 |
4.2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 |
5 安全性观察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
2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分析 |
2.1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上肢痉挛改善程度的影响 |
2.2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的影响 |
3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不同卒中类型上肢痉挛患者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
1.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 |
2.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 |
3. 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前言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约克大学评价中心系统评价注册认证回执 |
附录2: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3: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4:信息提取表1 |
附录5:信息提取表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出血性脑梗塞的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10)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脑卒中概述 |
1.1.1 脑卒中的概述与临床表现 |
1.1.2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
1.1.3 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
1.1.4 脑卒中对患者的影响 |
1.1.5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1.1.6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1.1.7 脑卒中的干预研究 |
1.2 .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 常规康复治疗 |
1.2.2 物理康复治疗 |
1.2.3 综合康复疗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实验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康复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指标的对比 |
2.2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变化 |
2.3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
2.4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
3.2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出血性脑梗塞临床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D]. 党兆. 延安大学, 2021(09)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方案疗效研究[D]. 成知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D]. 吴燕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齐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出血性脑梗塞的护理观察[J]. 冯晓玲,白永红.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05)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D]. 孙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脑卒中论文; 醒脑静论文; 脑梗塞的症状及治疗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脑梗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