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测复位信号的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撒鹏花[1](2021)在《面向超光谱应用的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红外探测技术具有环境适应性好、探测伪装目标能力强、功耗低、体积小等众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读出电路是红外探测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因此读出电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随着红外探测领域材料、器件、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的需求,读出电路正快速朝着更大面阵、更快速度、更低功耗、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而读出电路数字控制是实现更高性能读出电路的重要部分。本文对面向超光谱应用的读出电路数字控制进行了研究,设计了高性能读出电路中的可编程增益控制和智能化读出。面向超光谱应用的读出电路具有比较高的动态范围,并且要求增益可控。读出电路中的积分电容是决定增益的重要参数,对读出电路的积分电容进行选择,可以实现对读出电路每一行增益的控制。此外在更高性能的读出电路设计中,读出电路任意开窗是在大面阵应用中提高帧频和检查坏点的有效途径。读出电路读出顺序反转使得电路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光学系统。多通道读出能够有效提高读出电路的帧频。(1)本文首先研究了读出电路中积分、读出、复位的总线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实现具有边积分边读出模式的读出电路增益可控、读出电路任意开窗、读出电路读出顺序反转、多通道读出的总体架构。设计输入模块对读出电路增益和多功能控制信息进行寄存,设计了行控制模块和列控制模块,它们在输入模块寄存字的控制下,进行积分电容选择和行列寻址,实现具有增益可控和多功能的读出电路。(2)采用传统的移位寄存器作为读出电路数字控制不再适合大面阵、高速、低功耗、智能化的需求。本文研究了半定制设计方法在实现读出电路数字控制的应用。进行了整体设计的功能模块划分、HDL代码描述,搭建验证平台进行功能仿真。在物理设计中,进行了PAD设计和输出port布局,建立了数字控制接口和读出电路模拟部分相匹配的整体布局方案。完成了物理实现过程中的布局、时钟树综合、布线等过程。最终的版图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整体设计面积规划符合读出电路模拟阵列的布局要求,功耗约为14.82m W,电路功能正常。(3)读出电路数字控制的本质在于寻址,寻址计数器的是读出电路数字控制主要的功耗来源。格雷码在递变的时候,每次只有一位翻转,理论分析上格雷码的寻址稳定性高且开关功耗低。设计了一款按照格雷码递变方式递增和递减的寻址计数器,并将其初步应用于读出电路任意开窗和读出顺序反转的实现。功耗分析结果表明,格雷码寻址计数器相比二进制寻址计数器功耗降低50%-60%。
宿凌超[2](2021)在《基于FPGA的数字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辐射探测领域,多道脉冲幅度分析技术是目前获取核能谱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模拟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主要依赖模拟电路对探测器所采集到的核脉冲信号进行处理。模拟多道整体上大多由硬件实现,系统稳定性较差且死时间过长,从而无法获取最优的能谱分析结果,性能指标低下。伴随近年来半导体制造工艺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凭借其处理速度快、功能适应强、总体性能稳定以及便携性高等优点逐步取代模拟多道的地位。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基于数字多道脉冲分析技术实现的能谱测量仪器的研制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与投入仍存在显着差距。因此,本课题展开对数字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硬件组成电路及软件处理算法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工程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三部分,首先分析了核探测器工作原理及核探测输出信号的特性,概述了多道系统的基本架构组成以及影响系统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其次,针对模拟核信号数字化后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改进,通过对现有的滤波成形、基线估计以及幅值提取等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分析与Matlab仿真,选择了基于Z域变换的梯形成形算法,确定了基于插值拟合平均法的基线求解方式以及直接比较法的幅值提取方式。最后,开发了以FPGA为逻辑控制核心的数字化多道脉冲分析器硬件板卡,完成对硬件电路设计以及FPGA内部逻辑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工作。可以实现从信号调理采样到基线扣除、梯形成形、堆积判弃、峰值提取输出等一系列处理操作。为实现能谱图像的实时显示以及系统性能指标的有效测试,利用C#语言开发了能谱分析软件,能够实现谱图的呈现以及解谱分析功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具有较为良好的线性指标及成谱效果,对137Cs放射源的测量中系统能量分辨率达到7.04%,特征峰谱漂在3道以内,性能较为稳定。与传统模拟多道相比对,性能上有显着提升。
杨月[3](2021)在《国产高速ADC采样率倍增应用验证与拉偏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模数转换器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占有不可撼动地位,应国家对集成电路国产化设计的需求,国内研究所和芯片制造商投身于ADC的研发之中,然而,国内厂商对于ADC的性能测试和应用验证方面经验尚未不足。因此,受国内某芯片制造厂商委托,本单位利用技术经验对其研发的高性能模数转换芯片MBxxxx进行拉偏测试和应用验证,一方面,拉偏测试可以对ADC的性能进行更为全面的测试,为器件手册的编写和用户使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应用验证可以为用户提供使用较低采样率的国产ADC搭建更高采样率数据采集系统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应用验证和拉偏设计两个部分:一、应用验证:首先,通过时间交替采样技术,使用两片采样率为2GSPS的国产ADC芯片交替采样,实现采样率为4GSPS,分辨率为12bit的采样率倍增应用验证模块设计。包括对宽带多路驱动电路设计,多相采样时钟电路设计,同步复位电路设计等;然后对高速数据流进行数据接收和处理以扩充数据采集模块的功能。主要设计了基于IDDR的数据降速模块和基于FIFO的数据缓存模块,完成数据拼合、数字触发、并行抽点和峰值检测的功能,以实现波形的正确显示;最后,研究TIADC系统的系统误差估计与校准方法。通过正弦拟合算法对TIADC系统的三种误差分别进行估计,并通过模拟校正和数字后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对偏置、增益和时间误差进行校正。二、拉偏设计:首先,根据拉偏设计板中需求项拉偏的范围和步进对拉偏电路进行设计,通过可程控方式实现对采样时钟、共模电压和供电电压的高精度拉偏;再对拉偏测试中ADC的性能进行测量。包括对芯片的动态特性参数和静态特性参数进行测试,并对国内外兼容ADC芯片的性能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通过TIADC技术构建的采样率倍增应用验证模块经过误差校正后,系统采样率可达4GSPS,有效位数高达9.08bit,满足设计指标需求,可为用户设计高采样率的采集模块提供参考;本文设计的拉偏测试方法可以对需求项进行误差范围小于10%的高精度拉偏,从性能变化曲线可以得出国产ADC的推荐工作条件。此外,通过国内外ADC的性能变化曲线对比,可以帮助用户和生产厂家进一步了解国产ADC的性能。
许王帅[4](2021)在《低功耗多回波检测GM-APD阵列读出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人类行为识别等概念相继提出,固态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技术不再局限于导弹制导和地质勘探等军用和民用领域,并逐步进入商业消费品视野,这使得相关应用与需求更加广泛。基于雪崩光电二极管阵列(Avalanche Photon Diode,APD)的面阵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可以实现对单光子的接收与识别,表现出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然而,随着阵列规模的增加,对用于检测雪崩电流、量化时标的读出电路(Readout Integrated Circuit,ROI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型化、低功耗和单像素多回波检测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聚焦APD阵列规模日渐增大,及单像素多回波检测的需求设计了一款低功耗多回波检测的盖革模式APD(Geiger-mode Avalanche Photon Diode,GM-APD)阵列读出电路。基于低功耗考虑,除少部分模拟电路使用5V CMOS器件外,其余皆使用1.8V CMOS器件。此外,在锁相环上使用全局门控技术(Global Clock Gating,GCG),锁相环仅工作在相应时间窗口中,且避免像素内部的start同步电路,精简电路设计,降低功耗;设计数据读出接口电路(Data readout interface,DRI),将量化数据储存读出,并采用移位时钟门控技术(Shift Clock Gating,SCG),避免移位寄存器冗余的读出动作,节省功耗。为实现多回波检测,本文设计时钟门控的主动淬灭电路(Active Quenching Circuit,AQC),将实现单光子捕捉的时序分为三个状态:复位、等待、淬灭,通过相应时序自行实现三个状态的循环,以此完成多回波的检测。同时,本文设计了相应的时间数字转换器(Time-Digital Converter,TDC),依次连续量化多回波检测生成的多个时标。该TDC使用粗细调结合的架构,其中使用格雷码计数器作为粗调,8相时钟作为细调。为了解决TDC采样时产生的亚稳态问题,计数器和8相时钟编码都使用格雷码,同时使用设计的动态D触发器代替常用的D触发器。本文对阵列非均匀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处理,保证阵列的电流增益基本一致。最后,在像素布局上,尽量共用时钟、电源、偏置等信号,像素背靠背设计,降低面积占用。基于0.18μm CMOS工艺,本文完成了128×32 GM-APD阵列读出电路的设计,并对单像素多回波检测进行了仿真验证。同时,本文设计的TDC量程为1μs,分辨率达到500ps。最后,基于有无GCG和SCG进行了功耗对比,在采用GCG与SCG下,128×32像素读出电路功耗从1368.7m W减少到464.6m W。
王雅[5](2021)在《干涉式光纤陀螺仪光路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陀螺仪作为惯导系统中的核心器件,无须依靠外部信息,仅根据内部构件的测量就可推算出运载体的角速率。光纤陀螺仪(Fiber Optic Gyroscope,FOG)以其长期稳定性好、成本低、集成度高和体积小等性能优势,在航空航天、军事国防领域及民用产业中,占据重要市场地位。为了能够适应新式武器装备的要求,扩大光纤陀螺仪的应用领域,快速性成为了光纤陀螺仪研制的目标之一。因此,本文结合所内实际型号产品要求,以中低精度光纤陀螺仪为研究对象,对此项技术展开应用研究。在深入分析光纤陀螺仪基本原理及数字闭环技术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的光路结构和电路模块,提出了光路控制方案:将光源驱动电路与数字解调电路结合起来,引入新式闭环回路,实现整个光路上光功率的动态控制和实时调节。确定光路控制方案后,搭建以FPGA为核心的信号处理平台,通过数控电路变流驱动光源,实现干涉系统中光信号的快速稳定,为闭环软件设计提供硬件基础。依托上述方案,设计硬件电路系统。硬件电路系统包括数字电流源电路、数字温控电路、信号采集电路、基于FPGA的核心处理电路及后端通信电路,针对每个电路的功能及设计要求,选取主功能芯片,运用Altium Designer软件对整体硬件电路进行PCB板级设计。硬件系统搭建完毕后,在QuartusⅡ开发环境下,运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及Verilog HDL语言编写,设计软件模块以实现陀螺的闭环功能。在此基础上,成功搭建了采用光路控制方案原理的实验样机,对其功能进行了调试验证,结果表明其闭环功能正常。论文对比了不同光源驱动控制下光路性能的稳定性,并对陀螺进行了主要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全温条件下响应速度有效提高,性能也有所改善,验证了光路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的工程化设计实现提供了参考。
吴仲[6](2020)在《单光子激光雷达探测器TOF像素单元电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ign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s,SPAD)作为一种新兴的光子探测器件,具有时间抖动低、探测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电路集成度高等优点,因此基于SPAD探测器的光子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技术在激光测距和3D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SPAD像素单元电路是成像激光雷达的关键组成部分,实际应用中的像素单元电路仍然存在探测精度与探测距离相互制约、探测成像速度慢、像素面积大以及人眼安全阈值低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论述的问题进行以下深入研究和改进。(1)近红外激光的人眼安全阈值演算与分析。针对应用于军民融合领域人眼安全的问题,采用能量阈值分析法对近红外激光阈值演算,由于发射激光存在不同的工作方式分别计算出特定激光源的单脉冲能量阈值和连续脉冲最大辐照阈值。演算结果表明,激光波长、工作频率、辐照/辐射时间以及激光工作方式均会对人眼安全条件的激光能量阈值有所影响,演算中使用808 nm近红外激光源,重频率为8.8 MHz,最长辐照人眼时间为10 s,则采取单脉冲工作方式的激光能量必须小于0.72 J/m2,连续脉冲模式下的能量阈值必须低于7.61 m J/m2,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重频率值为8.8KHz,则连续脉冲模式下的能量阈值必须低于42.81m J/m2。这一演算与浅析的结果为规定应用于人眼安全领域的激光能量阈值提供参考。(2)大动态高精度像素单元电路的设计与改进。针对探测成像速度慢、探测精度和像素面积、探测距离相互制约的三个难题,首先提出一种新型主动门控淬灭电路,将淬灭时间减短到1.6 ns,并采用门控法规避大量环境光噪声,有效地提高探测效率以及解决成像速度慢的问题。其次,时间幅度转换电路(TAC)采用电荷守恒法、电流镜法、高阻开关法等结构。尤其是高阻开关式TAC电路,基于提高电流内阻思路采用增益自举的原理使充电电流稳定,DNL的仿真结果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线性度,版图面积仅为120μm2,功耗为12μW,在减小电路面积和功耗的同时提高像元填充因子并保证了积分电压线性度和量化误差,有效地解决了像素面积和测量精度相互制约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远距离、大动态范围的TOF测量方法,采用TAC精计数与数字粗计数相结合的思想,利用数字计数器扩大满量程时间而TAC电路保证最小分辨率的方法,解决了探测精度和探测距离相互制约的问题。(3)光子达到时间模型建模和TOF测量联合仿真。基于上述设计的电路组成像素单元,利用Cadence软件结合Verilog-A工具提出了一种对光子到达时间行为级模型,采用TOF测量方法将模型和像元电路多次联合仿真,结合电路特性预测光子到达的时间分辨率,以及探测误差等性能。在模拟10klux环境光条件下将仿真的探测距离设定为7.5 m,通过300多次仿真提取光子到达直方图得到仿真距离为7.44 m,误差在6 cm,时间分辨率为390 ps。仿真结果表明,模型的建立结合电路仿真评估了电路的性能并验证TOF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为基于TOF的SPAD像素单元电路应用于激光雷达成像领域提供参考。(4)功能模块电路流片验证与大动态范围像素单元电路的实现。论文将各单元电路进行版图设计并流片验证。其中,主动门控淬灭/复位电路在30 p F负载电容条件下实测淬灭时间为8.0 ns,高阻开关式TAC电压摆幅达到1 V,保持时间为1 ms,量化最小分辨率为3.9 m V,DNL为小于±0.1 LSB,INL为小于±0.15 LSB,测试结果表明电路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量化误差,适用于远距离、高精度成像方案。最后,结合实测结果对像素单元电路进行进一步实现,将系统周期设定为8 ns,使得全扫描范围达到2048 ns的同时保证分辨率为32 ps,不仅扩大探测距离并且保证了探测精度,有利于大阵列的集成应用,为远距离高精度三维成像奠定了基础。
孙飞阳[7](2020)在《基于SPAD的光子飞行时间探测器像素单元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光子飞行时间(TOF,Time-of-Flight)测量技术由于其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在三维成像、激光测距以及空间探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硅基工艺制造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实现的TOF探测器具有高增益、低成本以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然而现有的SPAD探测器存在探测精度低,易受噪声影响,以及在近红外短波探测效率低,无法满足人眼安全需求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噪声检测方法和流水线技术,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低噪声,高效响应近红外短波的SPAD像素单元。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SPAD器件时间响应特性建模与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解析建模方法,解决了难以直接计算和预测时间抖动的问题。通过研究耗尽层的电流变化情况,利用不同位置雪崩建立时间的统计分布对耗尽层的抖动误差进行计算,克服了碰撞电离过程难以直接模拟的困难。根据非平衡载流子在弱电场下的扩散、漂移以及复合过程,对中性层指数拖尾的响应情况进行表征。结合TCAD仿真提供的精确参数,计算了传统p+/n阱结构SPAD器件的抖动误差和指数拖尾,与相同结构的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验证了该解析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建模方法的优点是耗时短、计算量小,能够准确预测不同器件结构的时间抖动。(2)SPAD器件结构研究与设计。基于介质层工艺和BCD(Bipolar-CMOS-DMOS)工艺设计了两种SPAD器件新结构,解决了SPAD器件对近红外短波光子探测效率低的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p阱/深n阱结构的介质层中引入衍射窗口,通过改变雪崩区的光子产生率,在不增加额外暗噪声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的量子效率来获得探测效率的增益。另一种方法是采用BCD工艺制作中压p阱/n+埋层结构的SPAD器件。利用n+埋层和中压p阱之间形成的深PN结作为雪崩区,有效提高了800 nm至900 nm波长范围的光子探测效率。同时利用低掺杂且分布均匀的p型外延层作为虚拟保护环来获得器件尺寸的缩小和暗噪声的降低。(3)像素单元电路研究与设计。像素单元由四个SPAD器件构成,利用光子事件检测电路可以达到抑制噪声的目的,采用两级流水线型时间-数字转换器(TDC,Time-to-Digital Converter)实现高精度探测。光子事件检测电路运用并行检测的方式,能够快速地鉴别并排除由噪声触发的响应;并且可以根据噪声的水平调节检测标准,适用于不同的噪声环境。两级流水线型TDC电路利用时间放大器对第一次粗计数产生的误差进行放大,再进行第二次精计数量化以提高整体的探测精度。仿真结果表明,光子事件检测电路能够有效地鉴别并抑制探测过程中的噪声;TDC电路以42.3 ps的最小时间分辨率满足了高精度测量的需求。
吴帆[8](2020)在《针对自主芯片硬件安全漏洞的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硬件设计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领域,同时由于设计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的不断增大,导致硬件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硬件安全漏洞的研究与检测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员的关注,成为硬件相关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信息流跟踪技术为基础对硬件安全漏洞中的信息安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了一种硬件安全漏洞的检测与溯源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以信息流模型为基础进行硬件安全漏洞的检测针对常见的信息泄露和信息破坏类型的硬件安全漏洞,本文以信息流跟踪技术为检测手段,利用网表实现了硬件设计信息流跟踪逻辑的自动化生成,并且结合了不同精度的信息流跟踪逻辑,既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又加快了检测的进度。最后,通过实验证明方法的可行性。(2)研究了一种基于传播路径的安全漏洞检测与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从可疑的输出向前验证的思想。首先使用传统的信息流检测方法初步定位可疑的输出端口,同时为了定位漏洞传播的路径,研究了以触发器为关键点对电路进行分段并验证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不仅能够识别出漏洞传播过程中经过的模块,而且分段化的验证方法与将电路看作一个整体的检测方法相比而言提高了验证效率。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的定位漏洞的传播路径。(3)研究了一种漏洞触发条件的逆向推导方法为了便于进一步了解硬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本文研究了一种可以获取安全漏洞触发条件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回溯法的思路,设计了一种逆向推导触发逻辑的模型,定义了推导的起点和终点,并且研究了相关节点的验证策略。该方法利用了漏洞触发条件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爆炸问题。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获取逻辑触发类型漏洞的触发条件。此外,该方法还可以识别永久激活的硬件安全漏洞。
陈哲[9](2020)在《面向智能视觉感知应用的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可穿戴式设备、无人机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智能视觉感知技术越来越普及并进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类应用场景中,图像传感器长时间开启获取图像,内部处理器持续进行高密度计算。然而,此类嵌入式系统的供电往往十分受限,智能视觉感知应用系统的低功耗需求迫在眉睫。本文面向视觉智能感知应用背景,解决传统视觉系统在日益提高的算法复杂度中面临的大数据量的转换与传输代价。本文从系统架构出发,提出在传感器前端模拟域计算并提取粗分类特征的智能视觉感知系统框架,降低整个系统的平均功耗。本文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所述:(1)基于SMIC180nm混合信号工艺,利用Cadence工具设计了基于帧差的近传感器运动检测芯片。前端图像传感器像素阵列输出的模拟电压直接在模拟域进行基于Robert算子的边缘提取,并在数字模块进行边缘对比。具体电路设计包括双工作模式像素电路设计、基于Robert算子边缘提取电路设计、二值化电路设计、模拟内存电路设计以及数字模块电路设计。该芯片运动检测模式下功率为16.6?W,归一化功耗为137 p J/pixel/frame。与先进工艺水平下的数字域运动检测系统相比,实现了3倍的能效提升。(2)为了验证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正常拍照功能,基于SMIC180nm混合信号工艺,利用Cadence工具设计了分辨率为128×96的双通道模拟读出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具体电路设计包括像素电路设计、相关双采样电路设计、数字模块电路设计。(3)设计了两颗芯片的测试系统与测试方案。两颗视觉芯片成功流片后,为了验证两颗芯片是否正常工作,设计了两颗芯片的测试系统与测试方案,测试系统包括相关测试电路设计以及FPGA代码设计,测试方案设计包括芯片的整体测试过程与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两颗芯片工作正常。
李浩然[10](2020)在《一种新型音频接口SoundWire在基带芯片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通信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协议经历了快速发展与不断更新,通信质量越来越高,通信速度越来越快。基带芯片是移动通信设备的通信协议处理核心,主要负责通信协议转换与数据传输。其中,针对于音频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是决定5G通信质量与速度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研发人员提出了多种音频协议,针对这些音频协议而设计的接口电路已经被集成到基带芯片中。因此,如何根据新型音频协议开发对应的音频接口电路并融入音频系统是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基带芯片开发的重点。本文围绕英特尔公司的5G基带芯片中的音频子系统展开,对一种新型的音频接口协议Sound Wire在基带芯片中的首次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音频子系统是基带芯片对通话过程中的音频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传输的核心系统,其核心模块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负责对音频数据进行处理,而外部系统与DSP之间的数字音频接口电路不仅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而且标准化的数据传输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普适性。相较于其他音频协议,由于Sound Wire具有更复杂的协议结构、更强的扩展性、更全面的功能等特点,因此集成化实现更为复杂。本文深入研究了SoundWire的协议要求规范,以及音频子系统的结构功能需求,在具有Sound Wire IP的情况下进行集成化设计,包括多模块的寄存器传输级(Register Transfer Level,RTL)数字电路规划与设计,将模块级设计与片上系统级(System on Chip,So C)设计结合,保证数据处理功能的同时完善系统级交互。由于高速接口电路数据传输跨时钟域的特点,通过优化电路设计解决了跨时钟域传输、异步时钟偏差等复杂接口电路设计问题。同时为满足低功耗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插入多种低功耗方法降低系统功耗。本文通过RTL集成化设计实现了新型协议要求的数据传输功能,并保障了接口电路与音频子系统的良好通信,完成了从协议到电路实现的关键步骤。新型音频接口电路的实现大大提高了基带芯片的音频数据多样化传输能力。在完成集成化设计后,本文搭建基于通用验证方法学(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UVM)的可复用验证平台,开发针对Sound Wire的新型验证知识产权核(Verific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VIP),对整个接口电路进行多场景多功能系统级验证,确保了接口电路的正常工作。同时在验证过程中,通过多种测试用例的撰写与优化,使覆盖率达到100%,保证验证的完备性与可继承性。在验证之后对整个接口电路的功耗参数进行测量,根据参数对设计进行再优化,使电路功耗降低了50%以上,集成化设计更符合需求,质量更高。综上所述,本文完成了SoundWire音频接口电路的设计与验证,成功将其应用于基带芯片中并流片。由于该音频协议十分新颖,应用前景广泛,因此,针对该音频协议的接口研究具有更实际与紧迫的工程需要与前瞻性。
二、检测复位信号的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复位信号的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超光谱应用的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光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1.3 红外读出电路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概述 |
2.2 面向超光谱应用的读出电路的特性 |
2.2.1 读出电路增益可控 |
2.2.2 读出电路任意开窗 |
2.2.3 读出电路读出顺序反转 |
2.2.4 读出电路多通道读出 |
2.3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的整体结构设计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的设计和仿真 |
3.1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模块划分 |
3.2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模块设计 |
3.2.1 输入模块 |
3.2.2 行控制模块 |
3.2.3 列控制模块 |
3.3 基于格雷码的低功耗设计 |
3.4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的仿真结果和分析 |
3.5 基于格雷码的寻址计数器仿真和分析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的半定制设计 |
4.1 半定制数字电路物理实现的过程 |
4.2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设计的综合和形式验证 |
4.3 读出电路数字控制设计的版图实现 |
4.4 半定制设计结果分析 |
4.4.1 功耗和面积结果分析 |
4.4.2 形式验证 |
4.4.3 静态时序分析 |
4.4.4 面阵规模可扩展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字控制部分核心代码 |
附录2 加入pad之后的顶层网表 |
附录3 pad约束部分核心代码 |
附录4 输出模拟port约束部分脚本示例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FPGA的数字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1.5 论文主要章节安排 |
2 数字式核能谱测量的理论基础 |
2.1 核能谱测量技术简介 |
2.2 常见核辐射探测器及其工作原理 |
2.2.1 闪烁体探测器 |
2.2.2 气体探测器 |
2.2.3 半导体探测器 |
2.3 多道分析系统组成及原理 |
2.3.1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概述 |
2.3.2 核探测器输出信号特性 |
2.3.3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系统基本组成 |
2.3.4 数字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工作原理 |
2.4 影响数字多道系统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 |
2.4.1 探测器固有分辨率 |
2.4.2 非线性放大与量化 |
2.4.3 弹道亏损 |
2.4.4 脉冲堆积 |
2.4.5 噪声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方案与硬件电路设计 |
3.1 数字多道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辐射探测器的选择及前置放大器设计 |
3.3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3.1 系统自检电路 |
3.3.2 程控放大电路 |
3.3.3 极-零相消电路 |
3.4 高速AD采集电路设计 |
3.4.1 低噪声基准电压电路 |
3.4.2 ADC差分驱动电路 |
3.4.3 A/D采样电路 |
3.5 FPGA分析处理电路设计 |
3.6 USB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
3.6.1 USB芯片选型 |
3.6.2 USB芯片配置 |
3.7 电源电路设计 |
3.8 电路板制作 |
3.9 本章小结 |
4 数字核信号处理算法与系统软件设计 |
4.1 数字核信号处理算法 |
4.1.1 数字核信号处理原理 |
4.1.2 数字脉冲成形理论 |
4.1.3 高斯成形算法 |
4.1.4 基于Z域变换的梯形成形算法 |
4.1.5 高斯与梯形成形算法对比分析 |
4.1.6 基线恢复与幅值提取算法 |
4.2 FPGA开发相关介绍 |
4.3 顶层模块 |
4.4 初始延迟模块 |
4.5 算法自复位模块 |
4.6 ADC控制模块 |
4.7 梯形成形逻辑模块 |
4.7.1 算法实现方案设计 |
4.7.2 梯形成形顶层模块 |
4.7.3 数据预处理模块 |
4.7.4 快(慢)梯形成形滤波模块 |
4.8 峰值提取模块 |
4.8.1 峰值提取顶层模块 |
4.8.2 梯形滤波器中的梯形脉冲检测模块 |
4.8.3 梯形脉冲上升沿计数模块 |
4.8.4 脉冲峰值计算模块 |
4.8.5 重峰检测模块 |
4.8.6 峰值输出模块 |
4.9 USB数据传输模块 |
4.10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0.1 能谱显示 |
4.10.2 谱线平滑 |
4.10.3 峰位确定 |
4.11 本章小结 |
5 系统性能测试 |
5.1 系统非线性指标测试 |
5.2 梯形脉冲成形效果 |
5.3 成谱效果测试 |
5.4 能量分辨率测试 |
5.5 系统稳定性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国产高速ADC采样率倍增应用验证与拉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4GSPS采样率倍增技术方案 |
2.1.1 高速采样技术原理与误差分析 |
2.1.2 4GSPS采样率倍增模块总体方案 |
2.2 ADC拉偏测试技术方案 |
2.2.1 ADC需求项拉偏测试原理 |
2.2.2 ADC需求项拉偏测试总体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样率倍增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采样率倍增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1 宽带驱动电路设计 |
3.1.2 多相采样时钟设计 |
3.1.3 同步复位电路设计 |
3.2 高速数据流接收与处理 |
3.2.1 高速数据流接收与缓存设计 |
3.2.2 高速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3 基于正弦拟合的误差估计与校正方法 |
3.3.1 基于三参数正弦拟合算法的误差估计 |
3.3.2 基于三参数正弦拟合的误差校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性能指标的计算 |
4.1 ADC拉偏测试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1.1 宽带驱动电路设计 |
4.1.2 电压拉偏与监控电路设计 |
4.1.3 采样时钟拉偏电路设计 |
4.2 ADC主要性能指标与计算方法 |
4.2.1 静态特性 |
4.2.2 动态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采样率倍增模块调试与性能测试 |
5.1.1 硬件功能与性能测试 |
5.1.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 ADC拉偏测试模块调试与测试分析 |
5.2.1 硬件调试与分析 |
5.2.2 国内外ADC性能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低功耗多回波检测GM-APD阵列读出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GM-APD阵列探测系统 |
2.1 GM-APD阵列探测系统简介 |
2.1.1 GM-APD阵列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2 单光子探测系统的特征参数 |
2.1.3 两种工作方式 |
2.2 单光子探测器 |
2.2.1 SPAD的工作原理 |
2.2.2 SPAD的特征参数 |
2.3 读出电路基本理论 |
2.3.1 偏置淬灭电路 |
2.3.2 时间数字转换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M-APD阵列读出电路设计考虑与系统架构 |
3.1 功耗、多回波检测与非均匀性分析 |
3.1.1 功耗分析 |
3.1.2 多回波检测分析 |
3.1.3 非均匀性分析 |
3.2 时钟约束与亚稳态问题 |
3.3 本文读出电路的系统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M-APD阵列读出电路核心模块实现与验证 |
4.1 前端接口电路 |
4.1.1 多回波检测的设计原理 |
4.1.2 电流检测电路 |
4.1.3 偏压调节电路 |
4.1.4 电平移位器 |
4.1.5 前端接口电路仿真 |
4.2 时间数字转换器 |
4.2.1 时间数字转换器的设计原理 |
4.2.2 有限状态机 |
4.2.3 锁相环中的GCG技术 |
4.2.4 粗细调实现 |
4.2.5 时间数字转换器仿真 |
4.3 数据读出接口电路 |
4.3.1 数据读出电路的设计原理 |
4.3.2 数据读出接口电路的时序设计 |
4.3.3 数据读出接口电路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仿真及验证 |
5.1 系统整体时序仿真 |
5.2 系统时钟约束仿真 |
5.3 偏压配置与淬灭性能仿真 |
5.4 单像素多回波检测仿真 |
5.5 整体功耗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干涉式光纤陀螺仪光路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纤陀螺仪的发展及现状 |
1.3 光纤陀螺仪关键技术的研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干涉式光纤陀螺仪的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Sagnac效应 |
2.3 干涉式光纤陀螺仪的光路构成 |
2.3.1 光学元器件分析 |
2.3.2 最小互易性 |
2.4 干涉式光纤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
2.4.1 陀螺的基本输出 |
2.4.2 陀螺输出信号检测 |
2.4.3 闭环光纤陀螺仪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方案设计及硬件实现 |
3.1 引言 |
3.2 SLD光源特性分析 |
3.2.1 陀螺快速启动性研究 |
3.2.2 SLD光源特性分析 |
3.3 光路控制方案 |
3.3.1 模拟恒流源电路 |
3.3.2 模拟温控源电路 |
3.3.3 光功率控制方案 |
3.4 硬件电路实现 |
3.4.1 数字电流源电路 |
3.4.2 数字温控电路 |
3.4.3 数字闭环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FPGA方案设计 |
4.2.1 Verilog HDL语言及设计方法概述 |
4.2.2 闭环软件功能框图 |
4.3 FPGA功能模块及划分 |
4.3.1 光电参数读取模块(sfl_param) |
4.3.2 串口模块(uart) |
4.3.3 闭环控制模块(channel) |
4.4 FPGA功能模块仿真 |
4.4.1 光电参数读取模块仿真 |
4.4.2 串口模块仿真 |
4.4.3 闭环控制模块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验证 |
5.2.1 试验平台搭建 |
5.2.2 光路控制测试 |
5.2.3 陀螺仪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单光子激光雷达探测器TOF像素单元电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及结构 |
第二章 TOF成像激光雷达探测器基本理论分析 |
2.1 SPAD器件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 |
2.1.1 SPAD器件基本原理 |
2.1.2 SPAD器件性能指标 |
2.2 TOF成像激光雷达探测器像素单元 |
2.2.1 淬灭/复位电路 |
2.2.2 光子飞行时间(TOF)测量电路 |
2.2.3 阵列读出电路 |
2.3 TOF成像激光能量阈值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雷达探测器TOF像素电路设计与仿真 |
3.1 主动门控淬灭/复位电路设计与仿真 |
3.1.1 主动门控淬灭/复位电路工作原理 |
3.1.2 主动门控淬灭/复位电路仿真分析 |
3.2 时间-幅度转换电路(TAC)设计与仿真 |
3.2.1 电荷守恒式TAC电路原理和仿真 |
3.2.2 基本电流镜式TAC电路原理和仿真 |
3.2.3 高阻开关式TAC电路原理和仿真 |
3.3 大动态范围探测电路设计与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erilog-A的光子到达时间建模与仿真 |
4.1 光子模型抖动/衰减模型 |
4.1.1 光子抖动/衰减函数 |
4.1.2 行为级Verilog-A光子模型 |
4.2 光子模型及电路联合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雷达探测器TOF像素单元版图设计与测试 |
5.1 像素单元版图设计及后仿 |
5.1.1 主动门控淬灭/复位电路版图及后仿 |
5.1.2 电流镜式TAC版图及后仿 |
5.1.3 高阻开关式TAC版图及后仿 |
5.2 测试平台搭建 |
5.3 像素单元电路实测与分析 |
5.3.1 主动门控淬灭/复位电路实测与分析 |
5.3.2 电流镜式TAC实测与分析 |
5.3.3 高阻开关式TAC实测与分析 |
5.4 大动态像素单元电路实现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SPAD的光子飞行时间探测器像素单元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SPAD探测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基于SPAD的单光子探测器研究基础 |
2.1.SPAD工作原理 |
2.2.SPAD性能指标 |
2.2.1 光子探测效率 |
2.2.2 时间抖动 |
2.2.3 暗计数与后脉冲 |
2.2.4 串扰 |
2.3.TOF测量技术 |
2.4.噪声抑制方法 |
2.5.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AD器件时间抖动建模与仿真 |
3.1.时间抖动解析模型 |
3.1.1 耗尽层抖动误差解析 |
3.1.2 中性层指数拖尾解析 |
3.2.TCAD仿真及参数提取 |
3.3.模型计算分析及验证 |
3.4.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PAD像素单元设计 |
4.1.像素单元整体结构 |
4.2.高探测效率SPAD器件设计 |
4.2.1 基于介质层工艺的器件设计与仿真 |
4.2.2 基于BCD工艺的器件设计与仿真 |
4.3.光子事件检测电路设计 |
4.3.1 光子事件检测电路工作原理 |
4.3.2 光子事件检测电路仿真分析 |
4.4.两级流水线型TDC电路 |
4.4.1 TDC电路结构设计 |
4.4.2 TDC电路性能仿真 |
4.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器件测试及像素单元版图设计与后仿真 |
5.1.SPAD器件设计与测试 |
5.1.1 SPAD器件结构设计 |
5.1.2 SPAD器件性能测试 |
5.2.像素单元版图设计 |
5.3.电路性能后仿真 |
5.3.1 光子事件检测电路后仿真 |
5.3.2 两级流水线型TDC电路后仿真 |
5.4.像素单元性能分析 |
5.5.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论文总结 |
6.2.创新点摘要 |
6.3.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针对自主芯片硬件安全漏洞的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硬件安全漏洞检测相关技术分析 |
2.1 硬件安全漏洞检测方法概述 |
2.1.1 基于功能测试的检测方法 |
2.1.2 基于物理技术的检测方法 |
2.1.3 基于旁路信号分析的检测方法 |
2.1.4 基于形式化验证的检测方法 |
2.2 信息流相关概念 |
2.2.1 信息流的定义 |
2.2.2 信息流的分类 |
2.3 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分析 |
2.3.1 信息安全特性概述 |
2.3.2 信息安全机制分析 |
2.4 信息流技术的应用 |
2.4.1 软件中的信息流技术 |
2.4.2 硬件中的信息流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息流的硬件安全漏洞检测方法研究 |
3.1 检测方法整体框架 |
3.2 信息流跟踪逻辑电路 |
3.2.1 跟踪逻辑描述 |
3.2.2 基于网表的IFT逻辑电路生成 |
3.2.2.1 组合逻辑电路的IFT逻辑 |
3.2.2.2 时序逻辑电路的IFT逻辑 |
3.2.2.3 信息流跟踪逻辑电路的HDL生成 |
3.3 基于安全属性推导信息流安全策略 |
3.3.1 信息流安全策略推导 |
3.3.2 信息安全级别的转换 |
3.4 加快验证过程的方法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硬件安全漏洞的溯源技术 |
4.1 安全漏洞传播路径的研究 |
4.1.1 可疑电路的提取 |
4.1.2 路径识别 |
4.1.2.1 电路分割 |
4.1.2.2 分割电路提取 |
4.1.2.3 分割电路逻辑的替换 |
4.1.2.4 分割电路GLIFT逻辑的验证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安全漏洞触发条件的逆向推导 |
4.2.1 可测的触发条件类型 |
4.2.2 逆向推导的起点 |
4.2.3 获取起点变量的逻辑值 |
4.2.4 逆向推导方法 |
4.2.5 逆向推导的终点 |
4.2.6 节点验证策略 |
4.2.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面向智能视觉感知应用的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MOS图像传感器 |
1.2.2 模拟计算 |
1.2.3 智能视觉感知技术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图像传感器设计 |
2.1 像素电路原理 |
2.2 模拟模块相关电路设计与实现 |
2.3 数字模块相关电路设计与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近传感器端运动检测芯片设计 |
3.1 芯片架构 |
3.2 模拟模块相关电路设计与实现 |
3.3 数字模块相关电路设计与实现 |
3.4 能效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4 芯片仿真 |
4.1 CIS_128x96芯片电路仿真 |
4.2 CIS_MD芯片电路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5 芯片测试 |
5.1 CIS_128x96芯片测试 |
5.1.1 CIS_128x96芯片测试电路 |
5.1.2 CIS_128x96芯片测试过程 |
5.2 CIS_MD芯片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一种新型音频接口SoundWire在基带芯片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音频接口电路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3 芯片验证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 |
第二章 SoundWire音频接口协议 |
2.1 应用场景与性能分析 |
2.1.1 应用场景 |
2.1.2 功能与优势 |
2.2 SoundWire协议信号与架构分析 |
2.2.1 主要信号 |
2.2.2 SoundWire协议帧结构分析 |
2.3 配置过程与数据传输 |
2.3.1 协议配置过程 |
2.3.2 数据传输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音频子系统的架构分析 |
3.1 基带芯片基本介绍 |
3.2 音频子系统架构分析 |
3.2.1 音频子系统整体结构分析 |
3.2.2 音频子系统内模块功能简介 |
3.3 音频子系统中的SoundWire接口 |
3.3.1 SoundWire主从IP在音频子系统中应用场景 |
3.3.2 SoundWire的主从IP的结构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undWire IP的接口电路设计 |
4.1 设计规划与设计思路 |
4.1.1 整体设计规划 |
4.1.2 低功耗设计优化 |
4.2 多模块RTL设计方法与功能介绍 |
4.2.1 CRU时钟复位控制模块 |
4.2.2 Shim控制寄存器 |
4.2.3 DMA握手模块 |
4.2.4 CCU时钟比较模块 |
4.2.5 I/O逻辑整合模块与存储模块 |
4.2.6 多模块包装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oundWire接口电路的验证及仿真 |
5.1 基于UVM的系统级验证平台介绍 |
5.1.1 系统级UVM验证平台架构 |
5.1.2 SoundWire VIP开发 |
5.2 多场景测试用例规划与波形分析 |
5.2.1 测试用例规划 |
5.2.2 基础配置测试与波形分析 |
5.2.3 基础数据传输测试与波形分析 |
5.2.4 CCU数据传输测试 |
5.3 验证结果分析与功耗测试 |
5.3.1 测试用例运行结果 |
5.3.2 覆盖率收集与分析 |
5.3.3 功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检测复位信号的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超光谱应用的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特性研究[D]. 撒鹏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FPGA的数字化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关键技术研究[D]. 宿凌超.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国产高速ADC采样率倍增应用验证与拉偏设计[D]. 杨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低功耗多回波检测GM-APD阵列读出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 许王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干涉式光纤陀螺仪光路控制技术研究[D]. 王雅.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2021(02)
- [6]单光子激光雷达探测器TOF像素单元电路研究与设计[D]. 吴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基于SPAD的光子飞行时间探测器像素单元研究与设计[D]. 孙飞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8]针对自主芯片硬件安全漏洞的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吴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9]面向智能视觉感知应用的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D]. 陈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一种新型音频接口SoundWire在基带芯片上的应用研究[D]. 李浩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