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一、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路水头损失计算公式(论文文献综述)

董焕然[1](2021)在《考虑网络传输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能源变革的不断深化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需求侧资源类型和能源需求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侧能源系统的经济、清洁、高效、智能等多维度供能需求将日益突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混合型能源供应形式,融合“冷热电气”多能源互补与“源网荷储”多环节协调优势,将大幅度满足用户侧能源系统建设需求。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特点极大程度的适应于当前我国能源发展趋势,但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与专业性,目前我国综合能源系统的推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当前阶段下,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落实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关键技术是实现用户侧能源系统节本增效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从横向“冷热电气”多能源耦合以及纵向“源网荷储”多环节互补的角度出发,建立横纵双向互补机理模型。结合现有研究现状,重点研究异构能源网络在规划优化中的协同方法,基于网络约束对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进行建模。并分析模型优化特点与寻优需求,提出适应性求解算法,实现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技术建模与落实,为客户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耦合原理,厘清深层能量耦合协调机制,为复杂场景下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分析不同网络的传输机理与传输规律,建立冷热管网传输模型与损耗模型,提出多样化网络调节方式,建立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优化问题的边界约束与物理模型。第三,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模型,建立经济性、独立性、环保性多目标以及网络平衡约束、系统运行约束等多约束模型,并根据优化模型的复杂性、非线性求解需求,提出具有自适应协方差和里维飞行的多目标群搜索算法,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现方法。本文在现有分布式能源设备物理模型基础上,考虑网络传输机理与调节特性,通过建设冷、热、电、气异质能源网络传输模型与损耗模型,细化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中的网络调节能力。本研究解决考虑网络传输特性与传输约束下,复杂场景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问题,支撑双碳目标下我国需求侧清洁化发展路径,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用户侧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分布式电源消纳场景,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清洁化、低碳化、经济化转型提供用户侧解决方案。

苗子华,郭智威,袁成清[2](2021)在《大型豪华邮轮供水系统设计技术》文中指出大型豪华邮轮是一种载客量超过千人的大型客船,其航行时间长、甲板层数高、舒适度要求高,为满足正常使用及舒适度要求,供水系统必须能有效、稳定的运行。本文结合供水系统的原理以及豪华邮轮的特点,研究用于乘客及船员生活区供水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案、主要设备组成以及设备的选型计算等问题,探讨大型豪华邮轮供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计算流程,为大型豪华邮轮供水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张健[3](2020)在《供热燃气热源效率及供热管网水力计算的研究》文中提出热源效率以及供热管网水力工况的计算分析是优化供热系统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环节,通过水力计算可以根据用热负荷合理选择供热设备及管道;在运行环节通过计算分析可以了解热源和管网的运行状态,为制定优化调节方案提供依据,从而解决运行过程中的水力平衡问题。然而随着城市供热管网日益复杂,以及对热源和管网运行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手动水力计算过程复杂,需要较长时间。为此本文针对应用广泛的燃气热源提出了一种通过全面采集锅炉排出气体温度、气体成分、进入锅炉的空气温度、进水流量、进水温度、进水压力和锅炉循环水量等运行数据,计算燃气热源正平衡效率和反平衡效率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燃气热源各项运行参数以及热源实际效率,判断热源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工程实例应用中,通过该方法分析得到了影响燃气热源效率的几个影响因素,并针对计算结果反映出的燃气热源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方案。本文还基于图论相关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研究针对供热管网的水力计算方法,通过将图论和矩阵知识与流体力学原理相结合,建立水力计算数学模型。并利用C++语言编程工具,编写模型求解计算程序。针对管网水力平衡问题,提出基于阀门调节的水力平衡调节模拟分析计算方法。经过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应用并与实际运行数据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准确性,利用该程序可以根据供热管网结构、管道参数、阀门参数等计算得到管网的实际流量和压力分配情况,通过和设计工况对比分析,了解系统中存在的水力不平衡问题,并给出管网优化方案,为降低热网的运行成本,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帮助。

李云飞[4](2020)在《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以及人们对建筑内环境热舒适性要求日益提高,现有的城市集中供热以及传统散煤手烧炉采暖难以解决建筑内环境热舒适性、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三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分布式供热技术已迫在眉睫。论文首先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并给出该系统中各设备选型计算方法,利用TRNSYS中的典型气象年太阳能辐射气象参数,计算出在不同太阳能集热器放置倾角下太阳能辐照量变化情况,确定西宁市以及全国主要城市采暖季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安装倾角。然后,以西宁市某农宅建筑为例,进行了采暖季建筑逐时热负荷模拟计算,并搭建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TRNSYS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不同集热器面积下系统采暖季太阳能保证率及系统净收益变化情况,确定出系统最佳集热器面积设计值,接着以太阳能保证率为优化目标,对蓄热水箱容积进行了优化分析,为该系统在我国推广使用提供了设计思路。最后针对上述TRNSYS动态仿真模拟数据,对太阳能集热器性能、蓄热水箱温度变化规律、燃气壁挂炉热效率进行了讨论分析,将本系统与燃气壁挂炉供热采暖系统做对比,最终发现,应用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不但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显着,而且更能有效减少采暖季二氧化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颜懿柔[5](2019)在《花洒的淋浴舒适度与流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冷水龙头洗手舒适度、冷热混水龙头洗手舒适度和冬季淋浴舒适度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夏季的淋浴舒适度与花洒中流体的特性。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调查问卷结果开展测试,得出冷水动压、热水动压、舒适流量、舒适水温的集中区间,并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3个重要概率得出淋浴舒适度评价方法。对实验用花洒三维建模、网格划分、模拟花洒中的流体特性,得到压力、流量、流速、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对比,验证模拟的合理性。在测试开始前,本文先对国内外花洒及淋浴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发现多个国家都有关于节水型花洒的规定和标准,后就国内外对喷嘴的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发现其主要为石油、冷却、浇灌等领域的高压射流大流量喷嘴及雾化水嘴,对建筑内给水系统中的水嘴和花洒模拟很少,且所用模拟软件基本是ANSYS WORKBENCH、Gambit、Fluent。夏季的居民淋浴问卷调查与夏季淋浴舒适度测试同步进行,参加调查的受试者共106人,所有问卷均有效,共得到318组有效数据。对问卷中受试者的基本信息、淋浴习惯及家中淋浴系统情况进行整理。测试时,每位受试者需在0.15MPa、0.20MPa、0.25MPa这3个供水静压下进行淋浴舒适度测试,测定热水压力、冷水压力、出水压力、热水温度、冷水温度、出水温度、出水流量这7个参数。通过直方图得出3个供水静压下的青年男性、青年女性、中老年男性、中老年女性这4种类型人群的最集中和较集中的舒适出水温区间、流量区间。淋浴间及室内外温湿度由温湿度仪测定,受试者体表温度由红外热像仪测定。青年男性测试前后的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4.6℃35.1℃和34.9℃35.5℃,青年女性测试前后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3.9℃34.8℃和33.8℃34.7℃,中老年男性测试前后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0.6℃34.5℃和34.7℃36.3℃,中老年女性测试前后的最集中温度范围是34.2℃34.6℃和34.9℃35.4℃。通过将夏季与冬季测试结果对比,可知0.20MPa为同时最大限度满足淋浴舒适度和节水的最适宜的供水静压力。统计分析阶段,利用SPSS软件对系统因素供水静压,主观因素年龄、性别、体表温度,客观因素环境温度与湿度、季节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水温、流量两参数的影响进行差异性分析(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淋浴间温度、淋浴后体表温度为自变量,以0.20MPa供水静压下的舒适出流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难以得到具体的数学模型,说明还有重要的自变量,如人体新陈代谢未在计算中,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外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各类型人群用水舒适度评价方法。目前人体舒适度评价方法主要有公式计算、数学模型、图表达和图分析理论以质量面积评价的3种方法。以上方法计算量大且较为复杂。对于用水舒适度,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较大是评价方法结果统一的最大难点。本研究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3个常用概率反推出一种用水舒适度评价方法——框图判断法。以舒适水温和舒适流量为关键参数,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3个常用概率68.27%、95.45%、99.73%分别为淋浴舒适度高集中区间、中集中和低集中区间。其中青年男性高集中区间是舒适水温在35.1℃41.7℃范围,舒适流量在0.129L/s0.165L/s范围内;青年女性是舒适水温在36.4℃41.1℃范围内,舒适流量在0.141L/s0.171L/s范围内;中老年的是舒适水温在34.9℃40.5℃范围内,舒适流量在0.119L/s0.169L/s范围内。该方法计算量少且可直观表征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用水舒适度的参数区间。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淋浴舒适度,建议在新建和改建老年公寓时,建议供水静压建议控制在0.20MPa左右,使用水温范围可调整为35.0℃40.5℃,出流量限值可保持在0.12L/s。模拟阶段,基于实验用花洒的实际尺寸和内部结构,先利用ANSYS WORKBENCH15.0软件中的Geometry模块对其进行二维草图绘制和三维建模,再用Mesh模块对模型网格划分,物理属性从Mechanical改设为CFD。命名花洒的出口、入口和壁面,出流孔按圈数由内向外的顺序编号为a、b、c、d、e,且每圈顺时针编号每个出流孔,共95个出口。全部网格的Skewness值基本均在0.63以内,网格质量优。将网格文件导入Fluent 15.0软件,选择湍流模型中的标准k-ε模型,流体材料为液态水(T=38.39℃,ρ=992.8kg/m3,μ=0.6739*10-3Pa*s)。设置出口压力始终为0MPa,入口定义为速度入口,流速数值分别为0.20MPa、0.15MPa和0.25MPa供水静压时对应的入口流速最大值。选择SIMPLE算法,迭代400步,收敛达到0.0001标准,计算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模拟结束后对比3个供水静压下的花洒出流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流量分布的异同点。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的流量误差均小于7%,在允许范围内,且参数符合流体力学理论,说明本次模拟具有合理性。

郭宇明[6](2019)在《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降耗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水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样面临着短缺和被污染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能源与水的利用效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废热,这些废热会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而循环冷却水系统对维持主生产过程的安全以及延长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所设计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一般都能够满足主生产过程的冷却需求,但仍然存在优化的空间,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因此,在保证主生产过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高效设计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实现节能节水的目的,本文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在深入分析系统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对系统的核心设备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单个核心设备以及整个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最后开发了一套软件,用于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循环冷却水系统结构复杂,涉及部件众多,其中的核心设备包括水泵、板式换热器以及机械通风冷却塔。由于在系统中不仅要进行热量的传递还要实现水的循环流动,所以对于换热器和冷却塔,分别建立了它们的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于水泵,则建立了描述其流量与扬程之间关系的数据驱动模型。这些模型为单个核心设备的优化设计以及整个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2.针对系统设计以及对已有系统进行改造的需求,研究了系统中各个核心设备单独优化设计的方法。在对水泵进行选型优化时,通过将定频水泵和变频水泵进行组合,同时考虑不同工况下水泵的运行情况,从而使水泵组在不同工况下都能高效运行,降低了水泵的综合成本。在对冷却塔设计优化时,考虑了冷却塔的运行工况变化,这些工况变化既包括冷却塔热负荷的变化,也包括外界气象条件的变化,从而在降低系统设计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3.针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给出了更具一般意义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超结构,其中包括由定频泵和变频泵组成的水泵组、由多个冷却塔组成的冷却塔组以及由换热器以不同连接方式构成的换热器网络,基于上述超结构,建立了用于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的优化模型,并且在系统设计优化时考虑其以后的运行情况。4.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模型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非凸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针对该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将该模型首先按照所对应的实际设备划分为多个子系统设计优化模型,然后按照协同优化的思想构造系统级优化器以及子系统级优化器,子优化器之间的协调由系统级优化器来完成,从而在降低求解难度的同时找到更优的解。5.在循环冷却水系统机理模型、设计优化模型以及优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接口技术及Matlab语言编程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一套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高效设计,对缩短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周期,找到更优的系统结构和设备参数,从而实现节能节水具有重要意义。

李琛[7](2019)在《基于CAGA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海洋新能源中储量巨大、状态稳定的海洋温差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动力循环净效率很低,温差能的理论发电效率相对其他海洋能较低,因此对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对于增加系统净输出功率,提高温差能发电装置发电效益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海上能源岛创新工程项目”为依托,基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工作状态与环境条件,以Matlab编程软件为平台,针对净功率优化问题,总结系统优化假设条件,设计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净功率优化模型,引入改进的CAGA优化算法,建立CAGA-OTECSOM求解流程,提出了一种基于CAGA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温差能发电装置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结合岸基式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工作特点,拟合南海海域水温垂直变化函数,完成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中换热器、海水管路、海水泵等相关参数对系统工作的影响分析,建立了以系统最大净输出功率为优化目标,以压降限制、设备尺寸为约束条件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净功率优化模型。(2)计入优化模型求解方法对模型优化水平的影响,以提高模型求解效率为目的,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应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分析标准遗传算法的缺点,利用离散型混沌映射理论和自适应理论,设计混沌遍历搜索机制(Chaos Traversal Search Mechanism,CTSM)、混动扰动机制(Chaos Disturbance Mechanism,CDM)和自适应机制(Self-adeptive Mechanism,SAM),提出 了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haos Self-adeptive Genetic Algorithm,CAGA)。(3)针对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模型特点,确定混沌染色体编码规则,设计基于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基本流程,建立了一种CAGA求解温差能发电系统净功率优化模型的方法,并参考温差能发电系统计算算例,比较不同智能算法求解净输出功率的效率,测试构建的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方法的性能,探讨实际工作环境下温差能发电系统智能优化思路,为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智能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杨滨[8](2019)在《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废热需要冷却排出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因此,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钢厂中大量采用且长期运行。这使得系统能耗占生产总能耗的相当比例,而系统却常常因设计不合理,设备选型不配套,运行中缺乏对状态及时的评估维护等原因使系统能效降低。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攻关计划(13dz1201700)基金资助下,以钢厂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为目标,围绕整个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性能优化、经济运行评价等方面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循环水系统仿真模拟平台。对系统的基本组件,包括冷却塔、换热器、水泵、阀门、喷头和管路,分别建立水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并基于基本物理定律和拓扑结构理论,建立起系统运行能耗模拟计算模型,给出求解算法和求解过程,最后以实例证明方法可行,为节能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基于工业循环水系统设计规范设计建成一套循环水系统组合节能实验装置。通过装置对比实验获得不同运行工况的能效,及不同节能技术对能效的影响程度,为换热管网结构优化和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支持。(3)提出基于串并联和中间温度式两种换热管网优化方法,实例模拟分析表明,采用串并联式可降低约三分之二的送水量,节能效果明显。(4)建立起循环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和运行优化模型,采用分层嵌套算法和遗传算法求解该类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Delphi,MATLAB对EPANET水利分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在MySQL数据库支持下,建立了系统的软件优化平台,可为循环水系统节能决策提供支持。(5)通过建立冷却塔内三维流动分析模型和结构模型,分析气-液速度比、空气入口角、喷淋密度等参数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运行噪声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有助于指导冷却塔的设计优化。(6)建立起循环水系统的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基于装置实验分析结果,确定循环水系统各组件能效的影响因素及相应评价指标,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循环水系统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实例分析表明评价体系为确定循环水系统节能方向有指导作用。本文围绕工业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较全面地探讨了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性能分析、系统实验和能效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课题研究直接面向实际工业循环水系统,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系统的节能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士琦[9](2018)在《工业冷却水循环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钢铁企业中,炼铁、炼钢等许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大量废热,循环冷却水系统对于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局限性,循环水系统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如系统设计不合理,设备选型不配套,系统常运行于非优状态。本文以整个工业循环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系统中关键部位冷却塔、换热器、水泵和管路的热力学模型和水力学模型。其次建立水泵的优化模型算法,包括换热器、水泵和冷却塔的设计优化和整体供水管网运行优化模型。接着,笔者分析了传统并联式供水管网的能效瓶颈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串联式和中间单元式两种供水管网的结构模型。以包含四台换热器的供水管网为例,对于串联式供水管网采用水夹点技术,建立其对应的管网模型;对于中间单元式供水管网,建立其供水的优化模型,并确定其管网结构。之后在系统中加入新的换热器,分析新的管网结构的能效和结构,并对三种结构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使用仿真软件EPANET进行仿真验证,得出的结论是中间单元式结构在解决能效瓶颈问题方面的优势。最后,笔者建立了基于循环水系统的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确定了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因素以及换热器,冷却塔等结构的评价指标,分析了能效瓶颈的确定方法。对循环水实验的软件平台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建议。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为提高工业循环水系统的经济性提供了重要指导,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网结构,有效地解决了能效瓶颈问题,对实际工业循环水系统的高效和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鞠继升[10](2018)在《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中取水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因其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研究方向。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但仍有许多技术问题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取水环节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项目中鲜有理论指导,已成为制约该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工程实践对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取水问题展开研究。针对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最常采用的取水方式,介绍了重力流取水的工艺流程,得出了干渠开口方式及开口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通过非满管流动关联式,指出了理论水深和实际水深的关系,给出了最大流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流量下的管内流动状态。研究表明,水头损失宜在180300mm范围内,开口处流速取1.52m/s,在最大流量下,引水管内才能出现均匀流动。虹吸取水也是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中的典型取水方式,指出了虹吸正压及负压取水的工艺设计,着重介绍了虹吸罐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膨胀倍数的取值,分析了注水体积比与最大吸上高度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膨胀倍数宜取1.33.3,虹吸罐的有效容积应大于1.2αV1。指出了取水泵工况点的确定方法,分析了水泵并联对水泵工况点以及总取水量的影响,基于实践经验,给出了影响取水量的常见因素。结果表明,并联水泵的数量不宜超过4台,地表水温度低于2℃时,换热器内易出现结冰现象,导致管路特性曲线改变。通过整理分析了利君未来城(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魏县第四能源站(地表水源热泵系统)、青岛橡胶谷(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三个种不同取水方式的运行数据,结果表明,取水量大于1000m3/h时,加装机械格栅过滤杂物是必要的,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取水量应有不低于20%的富裕量。

二、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路水头损失计算公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路水头损失计算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网络传输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1.2.2 综合能源互补特性研究现状
        1.2.3 异质能流传递特征研究现状
        1.2.4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综合能源互补特性及系统架构研究
    2.1 综合能源系统概况
    2.2 综合能源异质能流互补特性
        2.2.1 供能互补
        2.2.2 经济互补
        2.2.3 时空互补
        2.2.4 稳定性互补
        2.2.5 环保互补性
    2.3 综合能源系统架构
        2.3.1 能流架构
        2.3.2 网络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网络支路能量损耗模型研究
    3.1 能源网络中的广义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
        3.1.1 广义基尔霍夫定律
        3.1.2 集中参数的等效传递方程
        3.1.3 电能的等效传递过程
        3.1.4 热能的等效传递过程
    3.2 网络不同形式能源传递过程分析
        3.2.1 电、冷/热、气能源传输特性
        3.2.2 电能的传递特性和传递过程分析
        3.2.3 热(冷)能的传递特性和传递过程分析
        3.2.4 压能的传递特性和传递过程分析
    3.3 管网运行调节方式及特点
        3.3.1 管网运行调节方式
        3.3.2 管网运行调节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方法研究
    4.1 系统分布式能源设备模型构建
    4.2 系统网络模型构建
        4.2.1 综合能源系统异质能源网络传输模型
        4.2.2 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网络损耗模型
    4.3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模型
        4.3.1 优化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多目标模型求解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例分析
    5.1 参数输入
        5.1.1 输入数据
        5.1.2 系统参数
        5.1.3 优化参数
    5.2 优化结果
    5.3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供热燃气热源效率及供热管网水力计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集中供热发展及现状
        1.2.2 管网水力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燃气热源效率计算及分析
    2.1 燃气热源效率测试方法及仪器
    2.2 燃气热效率计算
        2.2.1 正平衡测量锅炉效率的计算方法
        2.2.2 反平衡测量锅炉效率的计算方法
    2.3 工程实例测试结果分析
        2.3.1 工程概况
        2.3.2 测量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热管网水力计算
    3.1 基于图论的管网结构模型
        3.1.1 图论的基本概念
        3.1.2 管网结构的数学描述
    3.2 供热管网水力计算
        3.2.1 热负荷
        3.2.2 管段压损
        3.2.3 管网压力分布
    3.3 管网水力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3.1 管网水力计算数学模型
        3.3.2 模型的求解过程
    3.4 程序设计
        3.4.1 功能设计
        3.4.2 开发工具
        3.4.3 程序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阀门调节的水力工况分析
    4.1 阀门调节水力计算模型
        4.1.1 阀门流量特性
        4.1.2 阀门阻力特性分析
    4.2 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分析
        4.2.1 水力失调的概念
        4.2.2 水力失调分类
    4.3 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调节
        4.3.1 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调节的概念
        4.3.2 供热管网水力调节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热系统水力计算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水力计算结果
    5.3 水力平衡分析及调节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论文架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架构
第2章 联合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1 联合供热系统控制方案
        2.1.1 太阳能集热器工质循环控制方案
        2.1.2 生活热水控制方案
        2.1.3 采暖热水控制方案
    2.2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计算
        2.2.1 太阳能集热器简介
        2.2.2 集热器安装设计计算
        2.2.3 集热器面积设计计算
        2.2.4 蓄热水箱设计计算
    2.3 燃气壁挂炉选型理论依据
        2.3.1 燃气壁挂炉工作原理
        2.3.2 燃气壁挂炉类别划分
        2.3.3 燃气壁挂炉的选型原则
    2.4 循环泵及管路设计计算
    2.5 联合供暖系统的末端装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3.1 建筑负荷分析
        3.1.1 西宁市太阳能资源评估
        3.1.2 建筑热负荷分析
    3.2 TRNSYS动态仿真模拟
        3.2.1 仿真模拟主要模块介绍
        3.2.2 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仿真模拟
        3.2.3 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拟
    3.3 集热器面积优化研究
    3.4 蓄热水箱容积优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4.1 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1.1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
        4.1.2 蓄热水箱温度分析
        4.1.3 燃气壁挂炉热效率分析
        4.1.4 系统采暖季能耗分析
    4.2 经济性分析
        4.2.1 初投资
        4.2.2 运行费用
        4.2.3 动态投资回收期
        4.2.4 费用年值法
    4.3 节能与环保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花洒的淋浴舒适度与流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1.3 课题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花洒及淋浴系统特性研究进展
        1.2.1 国外花洒及淋浴系统特性研究进展
        1.2.2 国内花洒及淋浴系统特性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喷嘴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
        1.3.1 国外喷嘴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
        1.3.2 国内喷嘴出流特性模拟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夏季淋浴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2.1 夏季测试调查问卷设计
    2.2 夏季测试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2.2.1 受试者基本信息
        2.2.2 淋浴习惯及家用淋浴系统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测试设备及研究方法
    3.1 实验测试装置及仪器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供水静压的调整
        3.2.2 淋浴舒适度的测试方法
    3.3 实验工况
    3.4 红外热像仪采集受试者的体表温度
        3.4.1 体表温度采集区域的确定
        3.4.2 红外热像仪采集体表温度示例
第4章 淋浴舒适参数分析及舒适度评价方法
    4.1 夏季淋浴测试所用花洒
        4.1.1 花洒的基本信息
        4.1.2 花洒的出流量与动压
    4.2 供水静压范围调整合理性的验证
    4.3 受试者体表温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4.3.1 青年人群的体表温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4.3.2 中老年人群的体表温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4.4 夏季淋浴舒适水温与舒适流量分析
        4.4.1 青年人群的舒适水温与舒适流量分析
        4.4.2 中老年人群的舒适水温与舒适流量分析
    4.5 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因素
        4.5.1 供水静压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4.5.2 性别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4.5.3 年龄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4.5.4 季节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4.5.5 环境温湿度对淋浴舒适度的影响
        4.5.6 体表温度对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
        4.5.7 淋浴舒适参数的回归分析
    4.6 淋浴用水舒适度评价方法
        4.6.1 标准正态分布的三个百分比
        4.6.2 青年淋浴用水舒适度的评价
        4.6.3 中老年淋浴用水舒适度的评价
    4.7 本章小结
        4.7.1 花洒信息及供水静压
        4.7.2 青年及中老年淋浴体表温度变化
        4.7.3 青年及中老年淋浴舒适水温和舒适流量
        4.7.4 淋浴舒适度及舒适参数的影响因素
        4.7.5 淋浴用水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第5章 花洒的出流特性模拟方法
    5.1 几何模型
    5.2 网格划分
        5.2.1 自动网格划分
        5.2.2 精细化网格划分
    5.3 物理模型及求解参数设定
        5.3.1 求解器及操作条件设定
        5.3.2 物理模型及流体材料设置
        5.3.3 边界条件设置
        5.3.4 求解收敛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花洒的出流特性模拟结果分析
    6.1 供水静压0.20MPA下花洒出流模拟分析
        6.1.1 供水静压0.20MPa的迭代步数与收敛效果
        6.1.2 供水静压0.20MPa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
        6.1.3 供水静压0.20MPa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6.2 供水静压0.15MPA下花洒出流模拟分析
        6.2.1 供水静压0.15MPa的迭代步数与收敛效果
        6.2.2 供水静压0.15MPa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
        6.2.3 供水静压0.15MPa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6.3 供水静压0.25MPA下花洒出流模拟分析
        6.3.1 供水静压0.25MPa的迭代步数与收敛效果
        6.3.2 供水静压0.25MPa的压力、流速、湍流强度
        6.3.3 供水静压0.25MPa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 夏季淋浴测试调查问卷
    附录Ⅱ 夏季淋浴舒适度测试数据记录表
    附录Ⅲ 测试前实验仪器校准数据表
    附录Ⅳ 4种类型人群体表温度数据表
    附录Ⅴ 4种类型人群舒适参数测试结果表
    附录Ⅵ 环境温湿度测试结果数据表
    附录Ⅶ 流体特性模拟的进出口流量数据表

(6)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
        1.2.2 水的冷却原理
    1.3 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1 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关键设备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水泵模型的建立
        2.2.1 水泵的工作原理
        2.2.2 水泵模型
        2.2.3 管网特性曲线和水泵工作点
        2.2.4 变频水泵以及水泵的并联
    2.3 板式换热器模型的建立
        2.3.1 板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2.3.2 板式换热器的热力学模型
        2.3.3 板式换热器的动力学模型
    2.4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模型的建立
        2.4.1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2 冷却塔的热力学模型
        2.4.3 冷却塔的动力学模型
    2.5 其它相关模型的建立
        2.5.1 各支路冷却水混合后的温度计算模型
        2.5.2 水损失计算模型
    2.6 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关键设备优化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水泵选型优化
        3.2.1 决策变量的选取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2.4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3.2.5 设计实例
    3.3 板式换热器优化设计
        3.3.1 决策变量的选取
        3.3.2 目标函数
        3.3.3 约束条件
        3.3.4 设计实例
    3.4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优化设计
        3.4.1 决策变量的选取
        3.4.2 目标函数
        3.4.3 约束条件
        3.4.4 设计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问题描述
        4.2.2 基于超结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 基于协同优化算法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1 协同优化算法的原理
        4.3.2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优化问题描述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求解
        4.4.1 设计变量初始化
        4.4.2 松弛变量的确定
        4.4.3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系统优化模型求解
    4.5 设计实例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软件整体架构
    5.3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
        5.3.1 开发环境
        5.3.2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
        5.3.3 Delphi与MySQL通信连接
        5.3.4 Delphi调用EPANET包含的动态链接库
        5.3.5 数据库设计
    5.4 软件主界面及功能开发
    5.5 优化设计示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7)基于CAGA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差能循环构架
        1.2.2 温差能工质特性
        1.2.3 温差能发电试验装置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与优化基础理论
    2.1 海洋温差能系统热力循环原理
        2.1.1 温差能发电系统热力循环概述
        2.1.2 温差能发电系统热力过程
    2.2 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
        2.2.1 系统理论循环热效率计算
        2.2.2 蒸发器换热计算
        2.2.3 冷凝器换热计算
        2.2.4 温海水泵功耗计算
        2.2.5 冷海水泵功耗计算
        2.2.6 系统净效率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模型(OTECSOM)建立
    3.1 温差能发电系统工作影响分析
    3.2 优化问题假设条件
    3.3 目标函数的构建
    3.4 约束条件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AGA的OTECSOM求解方法研究
    4.1 基本遗传算法
        4.1.1 染色体编码方法
        4.1.2 遗传算子基本原理
        4.1.3 基本遗传算法计算流程
        4.1.4 遗传算法缺点分析
    4.2 混沌映射理论(CMT)
    4.3 自适应机制(SAM)
    4.4 混沌自适应算法及其求解
        4.4.1 CAGA进化流程设计
        4.4.2 CAGA编码规则设计
        4.4.3 适应度函数设计
        4.4.4 基于CAGA的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模型求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AGA-OTECSOM的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与分析
    5.1 优化模型相关参数设置
        5.1.1 海水温度的确定
        5.1.2 海水管路参数的确定
        5.1.3 氨工质状态方程的确定
    5.2 数模环境与算法参数的设置
        5.2.1 仿真环境设置
        5.2.2 CAGA参数选择
    5.3 优化结果与分析
        5.3.1 蒸发器换热片数量的影响
        5.3.2 冷凝器换热片数量的影响
        5.3.3 温海水管路内径的影响
        5.3.4 冷海水管路直径的影响
        5.3.5 综合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5.4 CAGA优化性能比较分析
        5.4.1 算法参数配置
        5.4.2 优化过程比较分析
        5.4.3 优化效果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概况
    1.3 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流体模型与求解
    2.1 系统组件的模型建立
        2.1.1 水泵的模型建立
        2.1.2 冷却塔的模型建立
        2.1.3 换热器的模型建立
        2.1.4 管道的计算模型
        2.1.5 阀门模型
        2.1.6 各支路水混合后的温度模型
        2.1.7 喷头及配水系统水力学模型
    2.2 系统建模
        2.2.1 管网结构建模
        2.2.2 系统建模
    2.3 模型求解过程及计算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水系统组合节能实验分析
    3.1 节能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3.1.1 实验装置的研发背景
        3.1.2 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3.2 实验装置的组件设计
        3.2.1 换热器模型
        3.2.2 冷却塔模型
        3.2.3 管路及阀门实物图
        3.2.4 水泵的模型与设计
        3.2.5 节能实验装置三维设计
    3.3 电气及监控系统设计
    3.4 节能装置平台实验
        3.4.1 高效水泵与非高效水泵节能效果对比实验
        3.4.2 变频水泵与非变频水泵并联运行实验
        3.4.3 阀门控制调节与变频控制调节能耗对比实验
        3.4.4 泵出口阀门调节和水泵运行工况点的关系实验
        3.4.5 泵出口阀门调节和变频泵并联运行能效实验
        3.4.6 智慧阀门调节时系统运行效率变化
        3.4.7 智慧阀门调节时有无变频泵的能效状况
        3.4.8 供回水温差与能效的关系
        3.4.9 冷却塔水量分配与冷却能力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优化
    4.1 换热器管网的优化
        4.1.1 换热器的优化模型
        4.1.2 换热器管网优化实例
    4.2 其他系统核心组件的优化
        4.2.1 水泵选型优化
        4.2.2 冷却塔选型优化
    4.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4.3.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3.2 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3 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求解
        4.3.4 分层嵌套算法优化求解实现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优化
        4.4.1 目标函数及约束
        4.4.2 运行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4.3 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实现
    4.5 优化设计的软件实现
        4.5.1 软件总体设计
        4.5.2 数据库设计
        4.5.3 软件系统功能及界面设计
    4.6 软件优化案例分析
        4.6.1 设计优化
        4.6.2 运行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却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5.1 冷却塔模型建立
        5.1.1 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5.1.2 冷却塔性能模拟的结构模型
    5.2 冷却塔性能模拟结果分析
        5.2.1 塔内轴流风机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5.2.2 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5.2.3 气-液两相速度比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4 空气进口角度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5 冷却水喷淋密度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6 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影响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因素
        5.2.7 冷却塔全压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
        5.2.8 冷却塔结构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
    5.3 基于数值模拟的冷却塔噪声分析
        5.3.1 冷却塔噪声分析计算模型及物理模型
        5.3.2 冷却塔噪声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水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
    6.1 评价方法与流程
    6.2 循环水系统评价指标集
        6.2.1 能效评价指标
        6.2.2 经济评价指标
    6.3 确定指标权重
    6.4 循环水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6.5 评价体系的软件实现
    6.6 循环水系统评价实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工业冷却水循环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工业现状
    1.3 工业循环水系统组成简介
    1.4 工业循环水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供水管网及其优化的研究
        1.4.2 EPANET与工业循环水优化
        1.4.3 评价体系的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循环水系统模型的建立
    2.1 热力学模型
        2.1.1 冷却塔热力学模型
        2.1.2 换热器热力学模型
        2.1.3 管道热力学模型
    2.2 动力学模型
        2.2.1 水泵动力学模型
        2.2.2 冷却塔动力学模型
        2.2.3 换热器动力学模型
        2.2.4 管道动力学模型
    2.3 模型综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优化
    3.1 换热器的设计优化
    3.2 水泵的设计优化
    3.3 冷却塔的设计优化
    3.4 管网的运行优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水管网的结构优化
    4.1 传统供水管网结构及其瓶颈
    4.2 串联式管网与水夹点技术简介
    4.3 中间温度式换热管网
    4.4 三种换热管网结构的比较
        4.4.1 初始换热管网
        4.4.2 添加新的换热器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循环水评价体系的建立
    5.1 能效评价指标与经济评价指标
        5.1.1 能效评价指标
        5.1.2 经济评价指标
    5.2 经济运行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指标集的确定
        5.2.2 权重的确定
        5.2.3 使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评价体系
        5.2.4 评价结果
    5.3 能效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的确定
        5.3.1 冷却塔的能效评价
        5.3.2 换热器能效评价
        5.3.3 水泵的能效评价
        5.3.4 其他评价指标
    5.4 整体能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水系统的软件平台的搭建
    6.1 EPANET简介
    6.2 基于Delphi的EPANET软件设计与改进
        6.2.1 开发环境与数据通讯简介
        6.2.2 软件功能设计
        6.2.3 数据库的设计
    6.3 能效和经济性分析的软件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图清单
附录二 表清单

(10)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中取水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我国能源消耗与环境现状
        1.1.2 建筑能耗
        1.1.3 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技术
        1.1.4 污水及地表水的取水问题
    1.2 污水及地表水取水技术现状
        1.2.1 两种典型的取水方式
        1.2.2 其他形式的取水方式
    1.3 污水源热泵现状小结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重力流取水系统分析
    2.1 取水工艺
    2.2 水源侧开口方式
        2.2.1 开口方式
        2.2.2 开口水头损失
        2.2.3 开口流速
    2.3 非满管流动关联式
    2.4 引水管水深
        2.4.1 引水管非满管流动
        2.4.2 引水管满管流动
    2.5 重力流取水的流量变化特性
        2.5.1 最大流量
        2.5.2 取水量变化对流动状态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虹吸取水系统分析
    3.1 虹吸现象
    3.2 取水工艺
    3.3 虹吸正压取水
        3.3.1 取水原理
        3.3.2 最大吸上高度
    3.4 虹吸负压取水
        3.4.1 取水原理
        3.4.2 虹吸罐容积
        3.4.3 膨胀倍数
        3.4.4 注水体积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取水泵工况与取水量
    4.1 取水泵选型
        4.1.1 水泵的功率与效率
        4.1.2 水泵的工作点
    4.2 水泵的联合运行
    4.3 取水量的影响因素
        4.3.1 取水泵堵塞
        4.3.2 管路特性曲线改变
        4.3.3 水泵并联台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案例
    5.1 利君未来城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
        5.1.1 工程概况
        5.1.2 系统形式与设备选型
        5.1.3 取水方案设计
        5.1.4 取水系统运行效果
    5.2 魏县第四能源站(地表水源热泵系统)
        5.2.1 项目概况
        5.2.2 系统形式与设备选型
        5.2.3 取水方案设计
        5.2.4 取水系统运行效果
    5.3 青岛橡胶谷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
        5.3.1 项目概况
        5.3.2 系统形式与设备选型
        5.3.3 取水方案的设计
        5.3.4 取水系统运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路水头损失计算公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网络传输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研究[D]. 董焕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大型豪华邮轮供水系统设计技术[J]. 苗子华,郭智威,袁成清. 舰船科学技术, 2021(05)
  • [3]供热燃气热源效率及供热管网水力计算的研究[D]. 张健.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4]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D]. 李云飞. 燕山大学, 2020(01)
  • [5]花洒的淋浴舒适度与流体特性研究[D]. 颜懿柔.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6]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郭宇明. 东北大学, 2019(01)
  • [7]基于CAGA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优化方法研究[D]. 李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8]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杨滨. 东北大学, 2019(01)
  • [9]工业冷却水循环系统的优化研究[D]. 刘士琦. 东北大学, 2018(02)
  • [10]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中取水技术研究与应用[D]. 鞠继升. 青岛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考虑水温变化的热水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