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增加,齐兆军,寇云鹏,杨纪光,宋泽普,贾海波[1](2022)在《智慧充填系统赋能矿山新发展》文中指出山东黄金集团在矿山充填方面积累了大量试验和工业数据。由于缺乏数据管理,大量的数据无法为矿山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随着矿山开采向深部发展,传统的自动化充填控制系统难以实现充填工艺参数的自优化。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充填智能控制系统发展方向,提出了"智慧充填"概念;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模糊推理等技术,设计包含充填智能控制和数据集成管理的智慧充填系统,最终实现了充填系统以及试验数据的数字化建模与信息化管理。实践表明:智慧充填系统可降低充填成本,提高充填效率,促进充填工艺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矿山的生态、智能和高效发展。
刘海涛,刘洋,冯晓丽,宗佳颖[2](2021)在《6G室内覆盖展望及关键技术应用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商用进程的不断加快,面向室内覆盖的网络建设逐渐成为热议话题。同时,6G网络伴随着云原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将影响未来室内网络的架构及设备形态,通过室内场景需求探索面向6G网络的更开放和智能的无线接入网技术创新,有助于推进边缘云网深度融合。首先介绍5G室内覆盖现状,包括主流解决方案及设备形态,根据6G网络需求分析其短期可能的演进方向;然后进一步地面向室内覆盖梳理相关6G使能关键技术,展望未来室内场景网络愿景和可能的技术演进方向。
郭贤义[3](2021)在《农村接入网智能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种新兴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人们对高带宽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城镇接入网已经基本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但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实现全面“光纤到户”仍存在许多困难。由于农村地区住户聚集度较低,且村与村之间距离较长,光纤建设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并且和城镇用户相比,农村用户居住一般比较分散,光分配网(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ODN)的规划难度很大,比如对分光点进行最优选址问题以及光纤最优建设线路的选择问题。本文主要以降低农村接入网规划的难度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接入网规划中的难点及重点——ODN网络的规划问题,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农村的接入网智能规划系统,针对ODN网络规划难的问题,结合现有规划方案,提出了一种“上下结合”的规划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方案中的“下”,即对配线段线路进行规划,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分布的聚类算法。此算法将聚类算法用于二级分光点的规划,将建设成本作为代价函数,寻找近似最优的聚类簇数以及聚类方案,并进一步依靠二级分光点位置等条件自动确定一级分光点位置,使规划结果近似成本最优。经仿真验证,在农村三种类型分布下,本算法的规划结果和随机扇形法的规划结果相比,光纤建设成本减少20%以上。(2)针对方案中的“上”,即对馈线段线路进行规划,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树算法的馈线段规划算法。此算法将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的覆盖范围作为限制条件,结合经典最小树算法Kruskal,找出符合条件的所用光纤最小的建设线路,并使规划结果的建设成本最优。(3)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研发了智能规划系统,对该系统各个功能进行设计与实现。
苏东[4](2021)在《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源光网络的端口数量和占用状态等端口资源信息直观反映了固定宽带网络的用户数量信息,是宽带网络运营管理和网络配置的重要依据。受限于其无源特性,传统的人工采集管理方式导致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准确率持续较低。随着宽带用户数的井喷式增长,快速准确的获取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成为宽带网络运营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获取及网络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对固定宽带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分析无源光网络中主流的平面光波导型(Planar Lightwave Circuit,PLC)分光器、光纤配线架(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ODF)等无源设备端口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聚焦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算法,对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获取及网络资源自动化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无源光网络端口数量、占用状态不能利用电学特性自动识别的问题,将无源光网络的端口资源识别问题转化为目标检测任务,为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及管理提供了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目标检测算法的优缺点,根据无源光网络端口信息的特征,确定采用YOLOv3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算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型只看一遍第3版(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3,YOLOv3)深度学习算法。解决了实际应用场景中PLC分光器端口被遮挡、间隙小、高分辨率下小物体密集排列时算法性能退化问题。首先通过增加第四尺度上采样特征图,形成了四尺度融合预测,强化了图像中高分辨率特征的提取能力,增强了小目标敏感度。其次,建立了 PLC分光器数据集,并利用分光器端口高宽比固定的特性对锚框维度重新聚类,增强了锚框初始参数对PLC分光器特定目标的适应性。最后,采用了软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替换原YOLOv3的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改进型YOLOv3对PLC分光器的检测准确率有效提升且高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十折交叉验证进一步评估了新算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3)针对无源光网络中PLC分光器端口扩容场景中的上联无源设备ODF的端口具有端口数量多且排列密集、遮挡、型号不统一、异色老化、识别难度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型YOLOv3-spp深度学习算法。首先,在YOLOv3检测层前增加SPP层,实现特征图中多个尺度的提取聚合。其次,建立了 ODF数据集并采用k-means++算法进行锚框维度聚类。最后,对损失函数进一步优化,构成了改进型YOLOv3-spp算法。为了避免样本少导致的过拟合现象,针对性设计了数据增强策略对数据集完成扩充,普通场景下的ODF检测效果得到有效改善。(4)针对ODF遮挡严重、多端口等疑难场景下第四章提出的改进型YOLOv3-spp漏检概率大甚至算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了遗漏区域重识别级联模型,提高了 ODF的检测准确率。首先,依据ODF端口的尺寸、间隙等结构特征设计了端口定位、遗漏检测两个流程,可将漏检端口自动局部裁剪生成漏检端口数据集。其次,基于ResNet-34构建了遗漏区域重识别模型,对漏检端口进行二次特征捕捉、占用状态识别。最后,设计了端到端的ODF级联识别模型,检测准确率在改进型YOLOv3-spp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且高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并采用混淆矩阵、F1分数评估了级联模型的分类性能。(5)针对传统宽带资源管理系统下端口资源人工采集导致准确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源光网络端口自动采集算法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首先,构建了一个微服务系统架构,不但具有低耦合、高内聚特性并且增强了模块自治性。其次,基于端口自动采集的图像识别模块重构了入网、开通、变更、退网流程。再次,基于新业务流程设计了对应的微服务响应集群实现了动态资源管控。最后,将宽带资源管理系统与目前使用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开通、装维调度、综合资源功能模块完成标准接口交互,从而提高了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准确率。通过上述对无源光网络中端口资源的自动采集算法研究,拓展了计算机视觉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应用。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改进型YOLOv3算法对PLC分光器端口的检测准确率为97.16%,相比原YOLOv3提升了 4.15%。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设计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对ODF端口的检测准确率为95.02%,相比原YOLOv3提升了 7.89%。基于端口自动采集算法构建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将端口资源管理由人工向自动演进,有效提高了资源准确率和生产效率。为固定宽带网络运营商降低网络投资浪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与技术支持。
刘坚[5](2021)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虚拟资源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一代智能电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配用电通信网网络终端数量以及用户数量大量增加。致使配用电通信网中需承载的业务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而依靠当前配用电通信网单一的通信网络无法满足业务差异化传输质量要求。因此,在配用电通信网光纤-无线组网结构(Fiber-Wireless,FiWi)的基础上,采用虚拟化网络技术屏蔽光线-无线组网在网络拓扑、资源分配以及传输协议方面的差异性。同时设计满足各类业务可靠性需求的高效、合理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实现面向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业务的虚拟资源分配算法。此外,结合配用电通信网实际业务传输动态性的特点,设计虚拟资源动态分配机制,更加合理、高效的指导配用电通信网的网络资源分配。实现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网络资源的优化分配。本文研究了面向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业务可靠性的映射方案,采用网络虚拟化技术解决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各类业务对传输可靠性、带宽资源差异化的需求。该算法选择使用路径保护方案保证电网高优先级业务的可靠性,且其中主、辅链路采用两阶段映射方案。本文所提算法包含了基于可靠性感知和风险均衡的主链路映射算法、基于带宽资源共享的辅链路映射算法。通过建立业务风险均衡模型,求解的主链路不仅满足不同种类业务对传输质量的需求,同时降低了单点网络故障影响较多业务的风险。主链路映射之后,为降低路径保护带来的网络带宽资源开销,本文建立辅链路带宽资源共享模型,以最小化网络资源开销为目标,建立主、辅链路不相交、共享带宽资源的辅链路其主链路在一定条件不相交等约束条件。通过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提高业务传输可靠性,同时降低了业务映射的阻塞率。针对在实际情况下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各类业务在生命周期内对带宽资源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本文研究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虚拟资源动态分配算法。在业务初始化映射时,其带宽资源的分配是按照虚拟业务资源需求上限进行分配,在基础设施层网络资源有限、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固化的分配网络资源不利于电网业务的传输和承载。因此,结合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业务的动态性等特点,本文建立、训练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对已映射的虚拟网络业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带宽需求进行预测,动态的调整、管理物理网络中各业务之间的带宽资源占用。该方法能够保证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在网络负载较低的时候,基础设施层的网络资源不会闲置,在网络负载较高的时候,基础设施层能够有更多的可以调控、分配的资源。通过该算法,能够提供更加动态、灵活的网络服务,提供一种按需分配的资源调整机制。通过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满足不同种类业务传输需求的同时,能够提高虚拟网络业务的接受率。
周从文[6](2021)在《ROF系统多模光纤传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应用兴起,智能终端设备以及高速宽带接入的普及,以及用户对高速流媒体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接入网,车联网,室内光接入,光纤入户等领域对数模信号同时传输提出新的需求。而多模光纤适合用于短距离光接入网的传输,因此有需要对光载无线领域中的多模光纤传方案输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光载无线系统中,高速数字信号与模拟射频信号在光载无线接入网等场景下的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零点叠加的数字与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在单波长实现两种信号的叠加传输,对该方法进行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时,具有高频谱利用率并具有较低相互干扰。然后基于多模光纤等特种光纤的传输特性,对光载无线系统中数字与模拟信号在多模光纤中的叠加传输进行了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针对数模信号的同时传输需求,研究分析在光载无线系统中的传输方案,提出多种信号可同时传输的数模信号叠加传输方案,并进行数字仿真验证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实验研究完成数模信号传输系统参数设计,该方案可适用于家庭网络中以及车辆网络中。对2.6 Gbps高速基带信号与 100 MHz 的 64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射频信号叠加方案进行传输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背靠背系统实验中,该叠加传输方案可以在实现较低性能损耗的同时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同时传输。(2)对多模光纤的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在多模光纤信道下,主瓣宽度2.6GHz的不归零二进制振幅键控(On-Off Keying,OOK)的基带信号与5.2GHz正交频分复用的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案。基带信号在接收端可以通过电路自动滤波,模拟信号在经过带通滤波后完成解码,基带信号和模拟信号均可达到业务所需传输误码率要求,信号间干扰较低。通过实验对特种多模光纤传输性能进行评估对比,多模光纤主要包括塑料光纤,抗弯折光纤等多模光纤。并分别在1550nm激光和1310nm激光条件下进行了传输实验。其中,塑料光纤信道下,不归零OOK信号的功率代价相比抗弯折光纤更低。抗弯折光纤中传输射频(Radio Frequency,RF)信号时有更大输入信号功率动态范围。各种光纤对基带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传输性能各有优劣。(3)研究提出具有良好频谱效率的频分复用数模信号混合叠加传输方案,该传输方案具有传输容量上的提升。该方案主要首先将多个不归零开关键控(Non Return Zero On-off Keying,NRZ-OOK)信号进行滤波和移频后进行叠加,该信号与模拟信号进一步叠加,此方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在多模光纤信道的传输进行了实验,多模光纤包括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POF)和抗弯折光纤(Bend Insensitive POF,BI-POF)以及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MMF)等,使用误码率和误差向量幅度(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等性能参数对系统传输性能进行了评估。
张晓玲[7](2021)在《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互联网、高清电视和实时娱乐等快速的增长,用户数据流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对带宽与时延等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5G环境下增强移动宽带(e MBB)服务、大规模机对机通信(MTMC)服务及超可靠低延迟实时服务(URLLC)等挑战,未来光网络传输系统需要提供高弹性的带宽,使网络能高效获取资源和提供自适应连接,以满足快速数据传输模式和特征多样性的网络演进。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系统具有较高灵活性、可重构性及适应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光接入网系统优选技术方案。为使4G平滑过渡到5G,除了5G备选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信号调制技术外,4G中广泛被应用的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以及数字滤波器嵌入复用/解复用技术,仍然是下一代光接入网关键的多载波技术。因此,本论文以多载波光接入网的物理层关键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接入场景,对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对其如何提高系统传输速率、系统功率预算、收发器灵活性及不同业务连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论主要研究工作、贡献及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为提高系统传输速率,针对MZM调制特性,分别生成归零(RZ)和载波抑制的归零(CSRZ)光脉冲序列,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光时间和偏振交织(OTPI)的低成本高速率光传输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 d B带宽为25 GHz的MZM,可实现单波224 Gbit/s的线路传输速率,有效降低了系统对带宽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其次,研究了高功率预算和高速率光接入系统,对EML的啁啾,光纤色度色散与自相位调制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其联合响应特性,通过优化EML的偏置电压,使其啁啾与光纤的色散和自相位调制的联合响应达到平衡状态。设计了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且对调制格式透明的数字滤波器嵌入复用/解复用的IM-DD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利用非线性补偿算法和10G EML调制器,实现了传输速率为25 Gbit/s、功率预算高达26 d B的多载波光接入系统。2)针对光双边带系统色散鲁棒性问题,研究了具有高色散鲁棒性的光单边带光接入网系统。针对基于强度调制和光滤波、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DMZM)和双平行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三种光单边带调制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OFDMA的载波压制光单边带(CS-OSSB)光接入网系统方案,并讨论分析了激光器线宽,载波信号功率比(CSP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OSSB技术相比,所提出方案的接收机灵敏度可提高4 d B。另外,首次提出了载波重利用瑞利后向散射(RB)减轻的双向OSSB低成本直接探测光接入系统,在OLT端采用数字正交滤波器嵌入复用和解复用技术生成OSSB信号,使系统具有较好色散鲁棒性,由于数字正交滤波器的灵活特性满足ONU多用户灵活接入,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有效实现ONU端无色及RB影响的减轻。3)针对多载波调制系统高峰均功率比(PAPR)问题,提出了截断DFT扩展降低PAPR的OSSB光接入系统,采用高效频谱效率的FBMC与OSSB调制相结合技术,该系统具有多载波系统灵活的带宽分配,同时具有较高色散鲁棒性。其PAPR性能不仅优于DFT扩展FBMC,甚至优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技术,因此对电放大器,调制器等线性度要求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数字-模拟转换器(DAC)/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对量化精度的要求。分析了不同截断因子对传输性能和PAPR的影响,验证了传输速率50 Gbit/s,传输距离为50 km的截断DFT扩展的FBMC-OSSB光接入系统。所提出的创新方案对未来50G低成本多载波光接入网的演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4)为了在下一代光接入网系统中提供动态和灵活的多业务连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数字滤波器多路接入(DFMA)灵活全光虚拟专用网(VPN)的IM-DD低成本的光接入网系统,可同时支持上行通信和ONU之间的全光VPN通信。利用DFMA对调制格式透明和滤波器灵活分配的特点,所提出的光接入系统具有高度灵活的特性。由于滤波器灵活特性能支持动态回收和再分配VPN通信,通过采用不同的调制格式,成功实现了并发DS,US和VPN的DFMA经25 km光纤链路传输,验证了所提出的灵活并发低成本DMFA的全光VPN通信在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可行性。
王少鹏[8](2020)在《联通公司地市级GPON光纤接入网规划与应用》文中指出用户接入宽带是我国信息网络的战略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全民信息化的基础。而且,带宽的上限是每一次网络发展的瓶颈,其根本是高速接入速率是现代网络(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能够发展的前提条件。接入网不仅是电信网中,而且是通信网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对于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最新的定义中接入网已经是电信网中最大的部分,并且由于接入网的独特性,它的费用在整个网络中的占比已经越来越大,甚至占到整个网络投资的五分之二,而且由于接入网所处位置,它所提供的服务对用户的体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接入网还是现在各个通信运营商竞争最剧烈的部分,随着社会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通信技术在通信服务中的作用更加显着,为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通信运营公司对宽带接入业务进行多方面的调整,逐渐建立个性化,多样化,宽带化的业务模式。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前沿文献,并结合在中国联通某地市级分公司维护部同事帮助支持的基础上,提出的GPON在本地接入网中的应用,总述了几种接入网技术,并结和当地接入网实际情况和FTTH改造工程进行分析和叙述。通过对接入网基础技术、ADSL技术、EPON技术、GPON技术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联通某地市级公司的本地需求分析,制定可实施方案。从设计开始直到施工结束的本地应用,光缆线路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图纸进行重复测量。在重复测量的过程中因为其他环境变化而导致改变路由或者存在危险以及线路安全隐患的部位,一定要及时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上报反馈,并在得到设计变更通知单之后才能进行重新的施工。以及当工程结束之后遇到问题的具体的应对方案:把上联板的千兆端口换成万兆端口,提升OLT容量;新建OLT,把一部分用户割接至新的OLT,分流用户;在上联板上加一个千兆的上联端口,两个千兆端口做汇聚,提升OLT容量。在经过开会研究之后决定三个方法同时采用,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并且去除隐患,为以后进一步扩容,打造高端品牌做好了铺垫。
李翔[9](2020)在《OCDMA-PON系统中地址码编码方案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人们对各式各样网络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进一步提高光纤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变得刻不容缓,而作为信息传送体系“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技术则成为了提高通信网络整体性能的重要突破口。其中,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凭借其成本低廉、易于升级和管理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相比于其他PON技术,光码分多址无源光网络(OCDMA-PON)具有可随机接入、对业务透明、软容量和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其势必会成为下一代光接入网技术的最佳选择之一。OCDMA-PON系统的性能和成本与光地址码的选取、编解码器的设计及系统噪声抑制等光码分多址(OCDMA)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其中光地址码的选取是OCDMA-PON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对成本较低且能消除多址干扰(MAI)的频谱幅度编码(SAC)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出一种具有零互相关特性的一维SAC地址码——双重多对角码(DW-MD)。DW-MD码继承了多对角码(MD)和双重码(DW)的优点,它不仅能够有效抑制SAC系统中的相位感应强度噪声,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双“1”结构减少系统所需的滤波器数量。高斯近似的方法被用来推导该地址码在接收机噪声干扰下的误码率(BER)公式,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与MD码相比,DW-MD码能够在不牺牲系统性能的情况下,使得系统所需的滤波器数量减少近一半。最后,利用OptiSystem对采用DW-MD码和MD码的SAC系统进行了仿真。当使用非理想的高斯型滤波器作为编解码器时,DW-MD码的眼图更加清晰端正,且BER值比MD码低8~14个数量级。(2)从传统变重码和检测技术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一种多服务质量(QoS)方案。变重码方案基于DW-MD码码重越大,对应用户误码率性能越好的原理来提供不同的QoS;而检测技术方案则是通过改变频谱直接检测(SDD)技术检测功率的大小来提供不同的QoS。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的结果均表明两种多QoS方案具备可行性。两种方案各有所长:前者性能稍好,相对节约频谱资源且适用范围较广;而对后者而言,系统中低级别用户的QoS升级更加便捷并且不会影响其它用户的性能,它更适用于低级别用户占比较低的情况。(3)针对一维SAC系统中用户容量受到光源带宽限制的问题,基于一维DW-MD码设计了具有固定码重和可变码重的二维频谱/空间地址码。推导出的BER公式及数学分析结果表明二维频谱/空间地址码能够大幅提高系统容量。最后,利用OptiSystem仿真平台得到了二维变重系统中两个不同等级用户的眼图和BER值,验证了二维变重DW-MD码具有提供多QoS的能力。
李志豪[10](2020)在《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剧增,各大运营商相继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无线接入网络。将这些具有不同特性的无线接入技术融为一体就是异构无线接入网络,由于异构无线接入网络能经济有效地提升网络容量,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服务,因此,现阶段无线接入网络具有很强的异构性。在未来的异构无线网络场景中,用户的通信设备将包含大量的无线接口,导致接入网选择变得愈发繁琐。因此,设计出合理高效的接入网选择算法帮助用户判定最佳的接入网,将是未来维护用户网络体验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首先,本文对异构无线网络中的组成和关键技术展开详细介绍,并对主流的接入网选择算法进行分类和原理阐述。然后根据国内外强化学习算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强化学习算法和接入网选择问题相结合,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场景中网络总吞吐量这个关键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该算法通过合理的建模方式,和奖励塑形、值函数逼近、策略修正模块的设计,克服了传统强化学习算法在异构网络场景中训练速度慢的弊端,保障了算法在复杂网络场景中的性能,通过对不同时刻之间网络总吞吐量的变化信息进行学习,判定出网络场景中用户的最佳接入网选择,并制定出高效的网络切换策略。该算法既可以帮助网络运营商维护网络的总吞吐量,也可以将算法中对网络的长期收益估计推荐给用户,辅助用户进行接入网选择。最后,本文选取4G、5G和WLAN这三个关键无线接入技术,搭建基于Python软件的异构网络场景,设计合理的仿真实验对本文提出的算法性能和关键超参数的选择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本文算法判定的最佳接入网选择方案能获得较高的网络总吞吐量,并且在用户数和网络数较多的场景中依旧能保持优异的性能。
二、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充填系统赋能矿山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慧充填系统概念 |
2 智能充填控制系统 |
2.1 空区扫描技术 |
2.2 充填精准制备系统 |
(1) 供砂系统的智能监测与控制。 |
(2) 立式砂仓造浆与深锥浓密系统的智能控制。 |
(3) 精准配灰系统的智能控制。 |
(4) 搅拌桶液位的智能稳定控制。 |
(5) 故障自诊断系统。 |
(6) 充填生产智能安全监控。 |
2.3 充填管路监测系统 |
2.4 充填体强度监测系统 |
3 充填数据集成化管理系统 |
3.1 网络平台 |
3.2 数据平台 |
3.3 协同诊断系统 |
4 智慧充填效益分析 |
5 结论 |
(2)6G室内覆盖展望及关键技术应用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5G室内覆盖现状及6G展望 |
2 6G系统架构展望 |
3 面向室内的6G关键技术应用分析 |
3.1 毫米波及太赫兹通信 |
3.2 去蜂窝大规模天线阵列 |
3.3 新型可重构智能表面 |
3.4 内生智能促进云网融合 |
4 结论 |
(3)农村接入网智能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PON网络规划方法的发展 |
1.3 论文的组成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农村接入网规划的研究基础 |
2.1 接入网概述 |
2.1.1 接入网的定义 |
2.1.2 接入网技术分类 |
2.1.3 农村接入网技术的选择 |
2.2 农村PON技术规划问题的研究 |
2.2.1 PON网络的组成 |
2.2.2 农村PON的规划问题 |
2.3 PON网络链路衰减指标及PON传输距离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用户分布的配线段聚类规划算法研究 |
3.1 ODN网络规划问题描述 |
3.1.1 ODN网络结构 |
3.1.2 ODN网络规划方法分析 |
3.2 k-means聚类算法的选取和介绍 |
3.2.1 聚类算法 |
3.2.2 k-means算法目标函数 |
3.2.3 k-means算法的过程 |
3.3 基于用户分布的配线段聚类规划算法描述 |
3.3.1 问题建模和数据准备 |
3.3.2 算法规划流程 |
3.3.3 算法详细描述 |
3.4 算法仿真与分析 |
3.4.1 算法输入 |
3.4.2 算法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成树算法的馈线段线路规划研究 |
4.1 问题描述和建模 |
4.2 生成树算法 |
4.2.1 生成树概述 |
4.2.2 最小生成树定义 |
4.2.3 最小生成树算法 |
4.3 基于生成树算法的馈线段线路规划算法描述 |
4.3.1 数据准备 |
4.3.2 算法流程 |
4.3.3 算法详细描述 |
4.4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4.1 算法输入 |
4.4.2 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规划系统的搭建与演示 |
5.1 基于Vue+Echarts+Electron的桌面端智能规划系统 |
5.1.1 规划系统的技术选择 |
5.1.2 规划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5.1.3 关键工具库 |
5.2 智能规划系统演示 |
5.2.1 系统安装 |
5.2.2 系统界面介绍 |
5.2.3 系统演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固定宽带发展的意义 |
1.1.2 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简介 |
1.1.3 端口识别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目标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区域的主要算法 |
1.2.2 基于回归的主要算法 |
1.2.3 目标检测在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端口识别的目标检测算法选择 |
2.1 通用物体检测数据集下的先进算法性能分析 |
2.2 端口类专用物体检测性能分析 |
2.3 YOLOv3 |
2.3.1 网络结构 |
2.3.2 边界框预测 |
2.3.3 跨尺度融合预测 |
2.3.4 检测方法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无源光网络中PLC分光器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
3.1 应用背景分析 |
3.2 疑难场景下PLC分光器端口占用状态识别的YOLOv3 算法优化 |
3.2.1 四尺度特征融合预测 |
3.2.2 基于PLC分光器数据集的目标锚框维度聚类 |
3.2.3 基于软非极大值抑制算法的边界框过滤 |
3.3 模型训练与实验 |
3.3.1 PLC分光器数据集建立 |
3.3.2 训练策略 |
3.3.3 超参数设置 |
3.3.4 实验配置与训练结果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消融研究 |
3.4.2 算法评估 |
3.4.3 算法改进前后检测效果对比 |
3.4.4 与其他主流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
3.4.5 检测效果与优化点关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无源光网络中ODF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
4.1 应用背景分析 |
4.2 普通场景下ODF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改进型YOLOv3-spp算法 |
4.2.1 特征提取网络优化 |
4.2.2 基于ODF数据集的目标锚框维度聚类算法优化 |
4.2.3 损失函数优化 |
4.3 数据增强策略设计 |
4.3.1 ODF数据集建立 |
4.3.2 数据增强对ODF数据集的必要性 |
4.3.3 数据增强在机器学习管道的位置选择 |
4.3.4 数据增强方法 |
4.3.5 插值算法 |
4.3.6 ODF数据集扩充 |
4.4 模型训练与实验 |
4.4.1 学习速率动态调整策略 |
4.4.2 超参数设置 |
4.4.3 实验配置与训练结果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目标锚框维度聚类前后性能对比 |
4.5.2 数据增强前后性能对比 |
4.5.3 算法优化前后检测性能对比 |
4.5.4 算法评估 |
4.5.5 普通场景下检测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疑难场景下ODF端口占用状态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研究 |
5.1 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的设计 |
5.1.1 端口定位流程设计 |
5.1.2 遗漏检测流程设计 |
5.1.3 基于Res Net-34 的漏检区域重识别模型研究 |
5.1.4 端到端ODF端口级联识别模型设计 |
5.2 模型训练与实验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消融研究 |
5.3.2 模型性能评估 |
5.3.3 级联模型分步检测效果分析 |
5.3.4 疑难场景下级联模型检测效果分析 |
5.3.5 与其他主流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基于端口自动识别算法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应用背景分析 |
6.2 系统架构设计 |
6.3 动态资源管控业务流程重构 |
6.4 基于业务流程的微服务响应集群设计 |
6.5 系统平台实现 |
6.6 系统性能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5)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虚拟资源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虚拟网络映射算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配电通信网络虚拟资源分配关键技术概述 |
2.1 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概述 |
2.2 网络虚拟化技术 |
2.3 虚拟网络映射技术 |
2.4 机器学习算法在虚拟网络映射中的应用 |
2.4.1 机器学习算法在分类方面的应用 |
2.4.2 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方面的应用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面向智能配电业务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方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系统模型 |
3.2.1 网络模型 |
3.2.2 基于随机森林的可靠性评估模型 |
3.2.3 映射模型 |
3.3 面向智能配电业务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方法 |
3.3.1 配电通信网业务分类 |
3.3.2 基于可靠性感知和风险均衡的主链路映射算法 |
3.3.3 基于带宽资源共享的辅链路映射算法 |
3.4 仿真分析与结论 |
3.4.1 仿真环境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虚拟资源动态分配机制 |
4.1 问题描述 |
4.2 RBF神经网络简介 |
4.3 动态资源分配模型介绍 |
4.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虚拟资源动态分配方法 |
4.4.1 RBF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
4.4.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虚拟资源动态分配机制 |
4.5 仿真分析与结论 |
4.5.1 仿真环境 |
4.5.2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ROF系统多模光纤传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光载无线系统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光载无线系统中的光调制技术 |
2.2.1 光调制器及其原理 |
2.2.2 光调制技术与毫米波产生方法 |
2.2.3 数字光载无线系统与模拟光载无线系统 |
2.3 光载无线系统解调方案与拍频噪声 |
2.3.1 光解调器之直接检测与相干检测 |
2.3.2 相干检测基本原理 |
2.3.3 射频与毫米波信号检测原理 |
2.3.4 多信号传输时光拍频噪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载无线系统数字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法 |
3.1 引言 |
3.2 光载无线系统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法 |
3.3 光载无线系统数模信号混合传输方法 |
3.3.1 光载无线系统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混合传输方案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模光纤ROF系统的直接调制数模信号传输方法 |
4.1 引言 |
4.2 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
4.3 掺饵光纤放大器与量子点半导体光放大器 |
4.4 基于多模光纤的室内RoF多信号传输系统方案 |
4.4.1 光载无线系统多模光纤多信号传输实验方案 |
4.4.2 数模信号混合传输方案在1550nm激光中的传输实验 |
4.4.3 数模信号混合传输方案在1310nm激光中的传输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模光纤的ROF系统的频分复用数模信号传输方法 |
5.1 引言 |
5.2 光载无线系统中的频分复用技术 |
5.2.1 频分复用 |
5.2.2 OFDM技术 |
5.3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原理 |
5.4 ROF系统频分复用多信号传输方案 |
5.4.1 频分复用多信号叠加传输的实验方案 |
5.4.2 仿真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光接入网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
1.2.1 光接入网的技术演进 |
1.2.2 光接入网的挑战与技术难题 |
1.3 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 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高功率预算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
1.4.2 低成本光单边带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系统 |
1.4.3 高效频谱效率FBMC低峰均功率比光接入网系统 |
1.4.4 多业务全光VPN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功率预算的多载波光接入IM-DD系统研究 |
2.1 直接检测系统的传输特性分析 |
2.1.1 DML-DD传输特性分析 |
2.1.2 EML-DD传输特性分析 |
2.1.3 MZM-DD传输特性分析 |
2.2 OTPI高速IM-DD光传输系统 |
2.2.1 OTPI高速光传输系统基本原理 |
2.2.2 实验系统构架和参数设置 |
2.2.3 系统传输参数优化与性能 |
2.3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IM-DD光接入研究 |
2.3.1 DOF嵌入的多载波光接入IM-DD技术原理 |
2.3.2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的实现 |
2.3.3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系统构架 |
2.3.4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网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损伤抑制的低成本光单边带多载波光接入研究 |
3.1 光单边带技术 |
3.2 基于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 |
3.2.1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原理 |
3.2.2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构架 |
3.2.3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参数配置 |
3.2.4 传输性能分析 |
3.3 ONU无色多载波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 |
3.3.1 ONU无色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工作原理 |
3.3.2 ONU无色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仿真与结果 |
3.3.3 ONU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实验与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截断DFT扩展的FBMC光接入网系统研究 |
4.1 FBMC中原型滤波器的设计 |
4.1.1 EGF滤波器的设计 |
4.1.2 Mirabbasi-Martin滤波器的设计 |
4.1.3 Hermite滤波器的设计 |
4.2 FBMC的基本原理 |
4.3 多载波FBMC降低PAPR的实现方法 |
4.3.1 μ律压扩法降低PAPR的实现 |
4.3.2 限幅降低PAPR的实现 |
4.3.3 DFT扩展降低PAPR的实现 |
4.4 截断DFT扩展的FBMC-OSSB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
4.4.1 截断DFT扩展的FBMC低 PAPR原理 |
4.4.2 KK算法原理 |
4.4.3 系统构架和参数配置 |
4.4.4 传输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FMA的灵活全光VPN的光接入网系统研究 |
5.1 光接入网系统中全光VPN通信实现技术 |
5.1.1 基于FP-LD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
5.1.2 基于MP-BPF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
5.1.3 基于COF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
5.2 基于DFMA多载波光接入系统的VPN通信 |
5.2.1 DFMA光接入网构架 |
5.2.2 DFMA全光VPN光接入原理 |
5.2.3 VPN通信灵活性分析 |
5.2.4 VPN扩展性分析 |
5.3 基于DFMA光接入网全光VPN通信研究 |
5.3.1 基于DFMA光接入网全光VPN配置 |
5.3.2 基于DFMA光接入网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联通公司地市级GPON光纤接入网规划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主要结构安排 |
第2章 接入网技术综述 |
2.1 接入网综述 |
2.2 ADSL技术 |
2.3 无源光网络 |
2.3.1 PON的综述 |
2.3.2 EPON技术 |
2.3.3 GPON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通公司地市级PON光纤接入网规划 |
3.1 PON光纤接入的基本规划 |
3.2 ODN组网原则 |
3.3 无源光器件基本要求 |
3.3.1 光缆(光纤)选型 |
3.3.2 光分路器选择 |
3.3.3 光缆接头盒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通公司地市级GPON光纤接入网的实际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设计 |
4.2.1 设计依据 |
4.2.2 光缆线路敷设及设备选用 |
4.2.3 架空光缆安装要求 |
4.2.4 管道光缆敷设要求 |
4.2.5 光分路(纤)器箱及用户光缆终端盒安装要求 |
4.2.6 容量核算 |
4.2.7 光纤链路衰减核算 |
4.2.8 常见问题处理 |
4.3 某小区的实际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OCDMA-PON系统中地址码编码方案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OCDMA-PON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
2.1 PON技术介绍 |
2.2 OCDMA-PON介绍 |
2.3 OCDMA-PON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OCDMA-PON中频谱幅度编码(SAC)方案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DW-MD码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3.3 对比采用DW-MD与MD码的系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OCDMA-PON中变码重地址码编码方案的研究 |
4.1 概述 |
4.2 变重DW-MD码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4.3 从检测技术角度提出的多QoS方案 |
4.4 两种多QoS方案的系统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OCDMA-PON中二维频谱/空间编码方案的研究 |
5.1 概述 |
5.2 固定码重和变码重二维DW-MD码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5.3 二维变重系统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 |
(10)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关键技术概述 |
2.1 异构无线接入网络 |
2.1.1 移动通信系统 |
2.1.2 无线局域网 |
2.2 异构无线网络关键技术 |
2.2.1 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 |
2.2.2 异构无线资源管理 |
2.2.3 异构无线接入网选择 |
2.2.4 异构网络的QoS保障 |
2.3 接入网选择算法研究 |
2.3.1 基于贪心策略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2.3.2 基于多属性判决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2.3.3 基于博弈论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2.3.4 基于模糊逻辑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2.3.5 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2.3.6 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3.1 强化学习理论简介 |
3.1.1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
3.1.2 强化学习基本算法 |
3.1.3 Q学习算法 |
3.2 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 |
3.2.1 问题建模 |
3.2.2 奖励塑形模块 |
3.2.3 值函数逼近模块 |
3.2.4 策略修正模块 |
3.2.5 算法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1 仿真模型搭建 |
4.2 仿真参数设定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模块性能分析 |
4.3.2 切换代价系数分析 |
4.3.3 插值增量系数分析 |
4.3.4 贪心递减系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充填系统赋能矿山新发展[J]. 王增加,齐兆军,寇云鹏,杨纪光,宋泽普,贾海波.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2
- [2]6G室内覆盖展望及关键技术应用思考[J]. 刘海涛,刘洋,冯晓丽,宗佳颖. 电子技术应用, 2021(12)
- [3]农村接入网智能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贤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D]. 苏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虚拟资源分配机制研究[D]. 刘坚.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ROF系统多模光纤传送技术研究[D]. 周从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 张晓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8]联通公司地市级GPON光纤接入网规划与应用[D]. 王少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9]OCDMA-PON系统中地址码编码方案及其性能的研究[D]. 李翔.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基于强化学习的接入网选择算法研究[D]. 李志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