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案例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交流中心发布)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

节能案例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交流中心发布)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

一、节能案例研究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旭光[1](2019)在《西安某小区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而在北方城市集中供热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服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伴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空气污染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北方冬季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严重的影响,而且同时集中供热和空气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重合度,显然,集中供热是冬季出现空气重度污染并引发雾霾的主要原因。因此,使用清洁能源供热成为了当下供热市场最火的话题,燃气锅炉以其污染小,排放少的优势,在“煤改气”浪潮中取得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城市集中供暖前期规划不足,使得新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不通过自建锅炉房来解决居民供暖的基本问题。课题中的锅炉房就是在市政集中供热不能够给新建小区的居民提供热源的情况下,小区需要通过自建立区域锅炉房来满足住户采暖需求的典型应用。课题中提到的集中供热的热源系统就是由10台模块式燃气热水锅炉组成,利用PLC和触摸屏的组态设计取代了锅炉群控器,实现了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无人值守。课题中集中供热控制系统是根据小区集中供热系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控制结构,利用PLC和触摸屏组成了控制系统的三层控制结构,将现场的设备与PLC进行连接,通过触摸屏画面显示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工艺流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监控、运行与管理。课题中的控制系统,从设计、选型、编程、调试到最后的系统正常运行,形成了一套能够完全应用于模块式燃气热水锅炉房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课题中的供热控制系统打破了锅炉群控器的点位限制,业主可以随机的根据负荷的变化情况及时的调整供热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锅炉系统运行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末端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该小区的集中供热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对于热力服务企业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课题中的控制系统是保证供热系统节能、高效运转的的重要手段,是由计算机软件、硬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仪器仪表等组成的,对于类似的状况可以提供参考和提供解决方法。课题的研究可以给热力服务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高效的为热用户提供热力服务,同时有利于提高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能源,从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中图36幅,表14个,参考文献55篇。

袁昕[2](2016)在《冲压成型屏蔽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屏蔽泵在输送液体时能够实现无泄漏,一般用在运送特殊性液体的设备中。传统铸造屏蔽泵的主要缺点有:体积较大,浪费材料、从毛坯铸造成型到成品要经历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工序,费时费力,且铸造工艺能耗高,有污染,不能满足当前节能减排的要求。针对铸造屏蔽泵的缺点,结合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本课题设计开发了型号为PBCY80-65-160型的塑性成形轻质结构屏蔽泵,简称冲压成型屏蔽泵。屏蔽电动机的冷却回路使用内循环型结构,叶轮与蜗壳均采用塑形成型工艺制造。结合塑形成型工艺设计叶轮、蜗壳,对包括前后泵腔及口环间隙水体等在内的泵端全流场进行三维定常模拟。利用热流耦合技术,模拟包括电机引流孔、前后轴承间隙等在内的屏蔽泵全流场,分析冲压成型屏蔽泵内循环结构的温度场与压力场分布,同时模拟屏蔽泵内轴向力分布。设计一种屏蔽泵轴向力实时测试装置,检验模拟轴向力的准确性。采用Dynaform软件对叶片回弹进行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1)依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的要求,结合冲压成型屏蔽泵的结构与工艺特点,设计研发冲压成型屏蔽泵,包括整体设计以及冲压叶轮和冲压蜗壳等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2)结合屏蔽泵电机内循环型冷却润滑回路的设计,用数学方法计算循环介质在通过引流孔、屏蔽套间隙、排液口、中轴孔等部位时的压降损失,进而可以计算出在设计工况下冷却循环流量和不平衡轴向力。(3)应用建模软件Creo对冲压成型屏蔽泵的叶轮水体、蜗壳水体等在内的流体区域进行实体建模,采用ICEM软件对所有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通过CFD软件对冲压成型屏蔽泵泵端全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泵内压力、速度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冲压蜗壳各断面的速度分布,计算得到冲压成型屏蔽泵的外特性性能。在江苏大学开式试验台对冲压成型屏蔽泵进行试验,验证CFD模拟的可靠性。(4)在整个泵端流场模拟的基础上,对包括屏蔽电动机内部流体区域的冲压(5)成型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全流场进行热流耦合数值分析。分析了冲压成型屏蔽泵内循环回路在不同工况下的冷却流量以及冷却循环回路中各压阻元件的压力分布与温度分布。通过压力分布与温度分布验证了内循环回路设计的合理性。(6)利用冲压成型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的数值分析,计算得到了泵内部轴向力的分布,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实时监测泵轴向力大小与方向的装置,验证了屏蔽泵轴向力模拟分析的正确性。(7)介绍了叶片冲压工艺,对满足水力性能要求的叶片进行设计,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出叶片展开公式。运用三维软件UG对叶片板料、凹模、凸模进行建模,并使用Dynaform软件对叶片冲压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叶片冲压过程整体较为顺利,但是叶片进口尖端处叶片厚度增加,容易产生硬化。同时叶片进口尖端处也是整个叶片冲压过程中回弹最为严重的地方。

陈晓刚[3](2013)在《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鞍钢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特大型国有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鞍钢素有“共和国钢铁长子”、“共和国的钢铁脊梁”的美誉,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考察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实践,特别是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国内一些学者对鞍钢技术创新已开始关注,但总的来说,尚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现有的研究进路中,科学技术哲学长期处于一种缺位状态。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一个缺憾,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本论文运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创新理论,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对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开展专题研究。本论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是本文论题的提出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阐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章“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从由来与本质、分类与特点、过程与机制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第三章“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主要从技术帝国主义与日本殖民地科学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前鞍钢的技术移植及其性质。第四章“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主要从苏联工业技术援助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后鞍钢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重点探讨了五六十年代鞍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第五章“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主要从改革开放后鞍钢改革改造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特点和意义,重点讨探讨了鞍钢特色的国有老企业自主创新之路。第六章“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探讨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第七章“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立足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分析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指出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原则和路径。

文国有[4](2012)在《DP泵业公司(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择真实的DP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对公司所处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需求环境和产品技术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全球泵业市场需求和中国各行业对泵的需求。并详细分析了中国各行业“十二五”期间对泵的需求情况。指出了公司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机会。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新加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和客户的影响。用SWOT分析了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分析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并做了泵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和GE矩阵分析。然后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了生产运营状态分析,销售服务状态分析,人力资源状态分析,产品开发状态分析,财务状态分析以及管理状态分析。在分析中总结出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发现了各单元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战略相关理论研究时,列举了当前的各种战略思想。如:市场开发战略,客户解决方案战略,集中发展战略,系统锁定战略,低成本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最佳产品战略,蓝海战略等。当前战略研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性观点。同时研究了公司各业务单元配合战略的策略,如市场营销策略,生产运营策略,人力资源策略,产品开发策战略和财务策略等。在环境分析、竞争态势分析及市场需求分析基础上,采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把公司主要产品分成明星,奶牛,劣狗和问题产品四类,并指出了各类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这些详细分析和思考,本文根据DP公司的发展现状,从宏观层面为公司制定了近期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建议,提出公司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把握好机会快速发展。并制定了各业务单元的策略(含如市场营销策略,生产运营策略,人力资源策略,产品开发策战略和财务策略)。在战略实施层面提出了战略实施原则、战略实施路线和战略实施具体措施。提出了组织结构调整及流程再造,知识管理及员工素质培养,企业文化建设,资源合理配置,企业品牌建设与发展,质量管理等方面为执行跨越式发展战略而应该采取的行动。并分析了战略实施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张琦[5](2010)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对不符合节能设计规范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成为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运用工程管理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前期管理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方案评价和投资效益分析方法,节能改造服务合同定价机制以及银行担保和优惠贷款模式,并对某教学楼建筑节能改造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1、通过查阅文献、考察国内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咨询专家等信息渠道,提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节能改造设计要求;在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价值工程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方案评价方法。2、指出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所费,包括围护结构再造费用、用能设备更新费用和其他费用;节能改造投资收益,即建筑物在进行节能改造活动中取得的有用成果,包括节能改造成果和项目交付使用成果;对项目预期经济效益有决定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项目成本、项目收益、投资支出、改造周期、工艺技术等,并介绍了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风险分析中的应用。3、运用现代契约理论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合同进行分析,指出现有合同定价没有充分考虑定价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通过合理的定价机制来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提出具体的风险分摊比可通过简单采购模型的动态风险分摊模型进行分析,风险分摊比的确定要依据不同采购项目的风险特征和承包商的风险厌恶特征来决定。4、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现状以及利用银行贷款融资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结合银行的授信原则,应用Yehning Chen模型,分析了抵押和担保对节能服务公司银行融资的影响;指出政府有必要通过无偿或低价的方式对中小节能服务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提出了节能服务公司银行融资对策,以及信用担保和优惠贷款两种模式。

程光田[6](2009)在《卧式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的设计优化及计算机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冲压焊接离心泵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研制成功的新产品。与中小型铸造离心泵比较而言,它解决了出口宽度窄,流道狭长等铸造难题,并且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节材环保等多种优点,在多种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冲压焊接离心泵在理论设计、性能优化、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小流量、低比转速冲压焊接离心泵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种理论、方法不成熟。本文应用遗传算法、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Dynamics)以及网格生成等技术对冲压焊接离心泵进行研究,成功地进行了离心泵的设计优化和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冲压焊接离心泵CAD/CAE/CFD一体化设计的方法,采用粘性流水力设计方法设计了流量1m3/h的卧式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对各部件的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2)运用遗传算法对DW1-3冲压焊接离心泵叶轮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了叶轮的相关参数,结果提高了泵的效率和性能;3)分析了低比转速离心泵常用的圆柱形叶片绘形方法,利用CAD软件UGNX完成了优化后的DW1-3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的部件及整机三维模型;利用CFD前处理软件GAMBIT对叶轮和导流筒进行了非结构网格划分;4)建立了冲压焊接离心泵的求解方程,分析CFD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叶片的离心泵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发现了内部流动的尾流、涡流、回流等现象,得出采用5叶片的叶轮性能最好等结论。优化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能有效提高泵的效率与扬程。本文研究工作对小流量低比转速冲压焊接离心泵的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杜春丽[7](2009)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钢铁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等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粗钢产量己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国际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钢铁产业生态化转型已经成为钢铁工业一项十分重要、刻不容缓的发展战略之一。实现钢铁产业生态化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促进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估其生态化建设和改造进程,需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是指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竞争性定价商品与服务,同时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逐渐降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可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以较少资源投入和较低污染排放创造较高质量的产品,对产业来讲,就是要求产业内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生产最多的产品,并且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为产业提供了一个将自身纳入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文以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为研究背景,以生态效率为主线,探讨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提出了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定量化测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生态效率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生态效率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本文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定量研究和对策研究三个部分,共为七章,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理论研究部分,第五章为定量研究部分,第六章为对策研究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了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该章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归纳和综合评析,指出现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国内外与生态效率有关的理论大多只涉及企业,研究大多停留在企业内部和工艺流程层面上,且集中在对生态效率的概念认识和一般分析。基于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随后阐述了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对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管是循环经济理论,还是产业生态理论,均将由资源和环境投入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组成的自然资本纳入了传统的生产函数,既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中,就存在生态效率问题。生态效率在实现钢铁产业经济增长和发展循环经济双赢目标中起着重大的桥梁作用,生态效率才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第三章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指出了我国钢铁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了解的基础上,指出了循环经济是我国钢铁产业必由之路。本章对我国钢铁产业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够深层次挖掘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效率评价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后文提出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的理论体系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是论文理论研究的主要部分,界定了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回答了“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本章首先对生态效率的实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研究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经济增长、环境负荷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说明本研究中,生态效率的实质(内涵)是物质(资源、能源)减量化、环境污染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其次,从产业生态理论出发,对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钢铁产业生态化的目标、特征、实现路径和基本模式,得出了提高生态效率是产业生态化的核心内容,而产业生态化是提高生态效率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最后,把生态效率与产业生态化结合,分析其内在联系,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界定了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第五章是定量研究部分,是全篇论文的核心篇章之一,全面阐述了效率评价的DEA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型、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和生产可能集、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等等。在现有定量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不期望产出的角度出发,将钢铁产业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对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包括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系统、科学、动态地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钢铁产业生态效率总体上讲不高,但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②尽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变化,但是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③钢铁产业效率改进分析表明,我国钢铁产业还存在着较严重的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即我国钢铁产业还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第六章是对策研究部分。本章根据上一章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我国钢铁产业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即产业组织创新对策、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对策以及制度创新对策,力图为促进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生态化的转型提供政策支持。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延伸了生态效率理论在中观层面(钢铁产业)的研究,提出了生态效率描述钢铁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环境二维特性,可作为评价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化水平的合适测度,扩展了生态效率的理论体系和应用范围。本文系统研究了生态效率的理论体系,指出了生态效率的实质(内涵)是物质(资源、能源)减量化、环境污染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研究了生态效率在实现钢铁产业经济增长和发展循环经济双赢目标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延伸了生态效率理论在中观层面(产业)上的研究。本文应用生态效率的经济、环境二维特性,对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理论体系上扩展了生态效率的应用领域,丰富了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为钢铁产业生态效率测度和生态化评价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现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不期望产出的角度出发,将钢铁产业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将该模型应用于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中,这对于研究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一直是我国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人士关注的问题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论证了钢铁产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本课题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指出其节能减排的潜力,对于促进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降耗、找出差距、寻找改进对策和措施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基于生态效率评价结果,提出了钢铁产业提升循环经济水平、提高生态效率的三大对策:产业组织创新对策、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对策以及制度创新对策。为促进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

冯小宇[8](2008)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西方企业和社会中日益盛行,显示出其尚不为国内企业熟悉的竞争力角色。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中一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企业日益受到其西方合作伙伴和国际市场各种形式的社会责任潮流的压力,包括环境、安全、人权等。同时中国目前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促使政府和社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本研究旨在一方面,揭示西方企业强化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帮助中国企业重视与掌握这一新“市场规则和竞争武器”:在经营各环节和价值链中强化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论文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提出一种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定义、产生原因、产生机理和决定因素,从而得出结论:社会责任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社会责任实践只能与价值链(经营链)结合,即通过其传动给利益相关者才能产生竞争力;同时需要合适的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最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价值链传动—利益相关者—竞争力”模型。国内目前尚无较为系统的责任竞争力研究,因此,本论文填补了该项空白。同时因论文实证研究中引用丰富系列案例,对指导企业运用社会责任实践提高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参考价值。

胡珀[9](2007)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EPC)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节能服务公司(EMCo)合作,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项目。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这种特殊的商业服务模式不仅仅能产生巨大的节能效益,也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本文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对策。另外,文章还研究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效益分享问题,建立效益分享模型。其目的是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帮助节能服务公司识别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和确定合理收益。

隋新华[10](2004)在《论企业的节能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我国人口多,能源的消费量大,而且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形势日趋严峻。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单位国民产值能源消耗高。企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研究开发新能源,增加能源生产之外,加强企业的节能工作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从我国企业能源的利用与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的能源形势,阐述了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企业节能管理的目的和内容;企业节能管理的特点;企业节能管理的功能与作用;科技进步与企业节能管理;节能管理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节能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我国油田企业节能管理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我国企业节能管理的实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企业尤其是油田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二、节能案例研究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能案例研究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某小区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集中供热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集中供热的现状研究
        1.2.2 国内集中供热的研究现状
        1.2.3 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课题的来源
    1.4 研究课题的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小区集中采暖系统结构
    2.1 小区集中采暖系统的结构
        2.1.1 换热站系统的工艺流程
        2.1.2 热水系统的系统结构
    2.2 大气直燃式模块热水锅炉的介绍
    2.3 模块锅炉的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供热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供热控制系统的拓扑图
    3.2 供热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3.2.1 集中供热的调节方法
        3.2.2 课题中采用的控制策略
    3.3 热水锅炉系统的控制方案
        3.3.1 燃气锅炉的工作机理
        3.3.2 热水锅炉系统的控制方式
        3.3.3 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控制方式
        3.3.4 热水系统补水泵的控制方式
    3.4 系统电气控制柜的设计
        3.4.1 控制柜的设计依据
        3.4.2 控制柜设计原则
        3.4.3 控制柜的电气原理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及程序开发
    4.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4.1.1 PLC介绍
        4.1.2 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设计
        4.1.3 系统配置
        4.1.4 触摸屏介绍及选型
    4.2 .控制系统的电气原理设计
        4.2.1 CPU电气原理的设计
        4.2.2 扩展模块电气原理设计
    4.3 控制系统程序的开发软件
        4.3.1 STEP7-MicroWIN SMART的介绍
        4.3.2 MCGS组态软件的介绍
    4.4 控制系统程序开发
        4.4.1 符号表的创建
        4.4.2 程序的开发设计
        4.4.3 人机界面的开发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供热控制系统的运行分析
    5.1 室外气温的变化曲线
    5.2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5.3 系统整体运行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2)冲压成型屏蔽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屏蔽泵
        1.2.2 冲压成型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冲压成型屏蔽泵的结构设计
    2.1 冲压成型屏蔽泵的整体结构设计
    2.2 叶轮水力设计
    2.3 蜗壳水力设计
    2.4 冷却循环回路设计
        2.4.1 内循环型
        2.4.2 内循环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FD的冲压成型屏蔽泵数值模拟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1.1 三维模型的建立
        3.1.2 网格划分
    3.2 三维湍流流场基本控制方程
    3.3 数学计算模型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压力场分布
        3.4.2 速度场分布
    3.5 模拟及试验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压成型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的热流耦合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三维模型的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2. 换热模型
        4.2.1 屏蔽电动机传热问题
        4.2.2 屏蔽电动机热量计算
        4.2.3 求解设置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压力场分布
        4.3.2 温度场分布
    4.4 中空轴孔径对冷却的影响
    4.5 冷却循环流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冲压成型屏蔽泵轴向力的分析与平衡
    5.1.轴向力理论计算
        5.1.1 屏蔽泵产生轴向力的影响因素
        5.1.2 盖板力T1计算
        5.1.3 动反力T2的计算
        5.1.4 电机转子两端压差力T3的计算
        5.1.5 轮毂轴端压差力T4的计算
    5.2 轴向力平衡
    5.3 轴向力模拟
        5.3.1 盖板力T1模拟
        5.3.2 电机转子两端压差力T3的计算
        5.3.3 轮毂轴端压差力T4的计算
    5.4 轴向力试验验证
        5.4.1 轴向力试验介绍
        5.4.2 屏蔽泵轴向力实时测试装置
        5.4.3 试验过程
        5.4.4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叶片冲压工艺的研究
    6.1 叶片成型过程
    6.2 叶片冲压工艺分析
    6.3 DYNAFORM介绍
    6.4 建立实体
    6.5 划分网格
    6.6 材料属性定义
    6.7 模拟工序及控制参数
    6.8 模拟结果分析
    6.9 回弹分析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与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3)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2 国外的研究状况
        1.2.3 研究的理论空间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2.1 技术创新的由来与本质
        2.1.1 技术创新的由来
        2.1.2 技术创新的本质
    2.2 技术创新的分类与特点
        2.2.1 技术创新的分类
        2.2.2 技术创新的特点
    2.3 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2.3.1 技术创新的过程
        2.3.2 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3章 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
    3.1 日本殖民地科学与鞍钢的建立
        3.1.1 技术帝国主义
        3.1.2 日本殖民地科学
        3.1.3 鞍钢的建立
    3.2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移植
        3.2.1 技术引进与技术移植
        3.2.2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移植
        3.2.3 鞍钢技术移植的本土化
    3.3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创新
        3.3.1 技术移植的“水土不服”
        3.3.2 梅根常三郎与“鞍山式焙烧法”
        3.3.3 液氧爆破法
    3.4 建国前鞍钢技术的殖民性
        3.4.1 技术移植的殖民性
        3.4.2 生产营销的殖民性
        3.4.3 技术管理的殖民性
        3.4.4 矿山开采的殖民性
    3.5 小结
第4章 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
    4.1 鞍钢的恢复重建
        4.1.1 恢复重建的背景
        4.1.2 恢复重建的准备
        4.1.3 恢复重建的实施
    4.2 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
        4.2.1 苏联的工业技术援助
        4.2.2 苏联钢铁技术与鞍钢本土的融合
    4.3 群众性技术“双革”
        4.3.1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兴起
        4.3.2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成效
        4.3.3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
    5.1 改革开放初的鞍钢技术改造
        5.1.1 技术改造的历程
        5.1.2 技术改造的特点
        5.1.3 技术改造的困境
    5.2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5.2.1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背景
        5.2.2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
        5.2.3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成效
    5.3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特点
        5.3.1 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
        5.3.2 技术创新由单一技术向集约化发展
        5.3.3 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
        5.3.4 技术创新的绿色转向
    5.4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意义
        5.4.1 为鞍钢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5.4.2 为国有老企业振兴提供了成功范本
        5.4.3 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小结
第6章 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6.1 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6.1.1 鞍钢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6.1.2 鞍钢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6.2 鞍钢技术创新的运行保障机制
        6.2.1 鞍钢技术创新体系
        6.2.2 鞍钢技术创新要素投入
        6.2.3 鞍钢技术创新管理
    6.3 鞍钢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6.3.1 鞍钢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
        6.3.2 鞍钢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
    6.4 小结
第7章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
    7.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
        7.1.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背景
        7.1.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国内环境
    7.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
        7.2.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优势
        7.2.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劣势
    7.3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路径
        7.3.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
        7.3.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原则
        7.3.3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路径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4)DP泵业公司(中国)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2 相关文献综述
3 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泵行业的产业环境分析-PEST 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各行业对泵的需求
        3.2.1 全球泵业市场需求
        3.2.2 中国泵业市场需求
4 泵行业的产业竞争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4.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4.2 替代品的威胁
    4.3 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4.4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4.5 客户的影响
5 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5.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5.2 公司业务状态分析
        5.2.1 生产运营状态分析
        5.2.2 销售服务状态分析
        5.2.3 人力资源状态分析
        5.2.4 产品开发状态分析
        5.2.5 财务状态分析
        5.2.6 管理状态分析
6 公司的战略分析及战略选择
    6.1 战略分析
    6.2 战略选择
7 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7.1 战略实施要点
        7.1.1 战略实施原则
        7.1.2 战略实施路线
        7.1.3 战略实施措施
    7.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7.2.1 组织结构调整及流程再造
        7.2.2 知识管理及员工素质培养
        7.2.3 企业文化建设
        7.2.4 资源合理配置
        7.2.5 企业品牌建设与发展
        7.2.6 全面质量管理,LEAN,5S,6 西格玛
        7.2.7 与船级社建立良好关系,指导供应商工艺
    7.3 战略实施注意事项
        7.3.1 战略思想的统一
        7.3.2 战略实施的力度
        7.3.3 战略实施的控制
8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
        1.1.1 建筑节能
        1.1.2 我国既有建筑
        1.1.3 既有建筑能耗
        1.1.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1.5 合同能源管理
    1.2 研究意义
        1.2.1 我国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1.2.2 我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1.2.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1.3.2 建筑节能项目评估研究
        1.3.3 建筑节能项目投资效益研究
        1.3.4 建筑节能服务管理研究
    1.4 研究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方案评价
    2.1 节能改造设计要求
        2.1.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设计要求
        2.1.2 用能系统节能改造设计要求
    2.2 节能改造设计方案评价
        2.2.1 节能改造功能分析
        2.2.2 功能评价指标权重
        2.2.3 功能评价系数与成本系数
        2.2.4 方案最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效益分析
    3.1 节能改造费用
        3.1.1 围护结构改造费用
        3.1.2 用能设备更新费用
        3.1.3 其他费用
        3.1.4 节能改造投资估算
    3.2 节能改造投资收益
        3.2.1 节能量计算
        3.2.2 能源价格预测
    3.3 节能改造效益评价
    3.4 投资风险分析
        3.4.1 盈亏平衡分析
        3.4.2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合同定价
    4.1 现代契约理论
        4.1.1 委托—代理理论
        4.1.2 交易费用理论
        4.1.3 不完全契约理论
        4.1.4 几种契约理论的对比
    4.2 节能改造服务合同模式与定价
        4.2.1 节能量保证模式
        4.2.2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4.2.3 租赁
        4.2.4 合同定价问题
    4.3 节能改造服务合同定价机制
        4.3.1 节能改造服务的委托代理框架
        4.3.2 委托-代理关系的若干假设
        4.3.3 逆向选择的合同解决机制
        4.3.4 道德风险的风险分摊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银行融资
    5.1 节能服务融资渠道
        5.1.1 国外节能服务融资渠道
        5.1.2 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
    5.2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银行融资调查
        5.2.1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银行融资现状
        5.2.2 商业银行授信原则
        5.2.3 抵押和贷款担保
    5.3 节能服务公司银行融资对策
        5.3.1 节能服务公司银行融资建议
        5.3.2 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模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某教学楼节能改造管理
    6.1 某教学楼节能改造概况
    6.2 节能改造工程方案评价
        6.2.1 评价指标的计算
        6.2.2 方案评价结论
    6.3 节能改造工程投融资管理
        6.3.1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估算
        6.3.2 节能改造工程财务评价
        6.3.3 节能改造工程融资对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方式与融资障碍调查问卷

(6)卧式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的设计优化及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3 CFD技术在离心泵中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水力设计方法及参数计算
    2.1 离心泵的流动原理和水力设计方法研究概况
        2.1.1 粘性流动与“理想流体”
        2.1.2 离心泵内的“理想流体”运动
        2.1.3 低比转速及超低比转速离心泵设计方法
    2.2 离心泵粘性流水力设计方法
        2.2.1 离心泵二相流理论
        2.2.2 离心泵粘性流水力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2.2.3 离心泵粘性流水力设计方法
    2.3 卧式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2.3.1 离心泵基本参数设计计算
        2.3.2 离心泵叶轮的设计与参数计算
        2.3.3 离心泵泵壳的设计及计算
        2.3.4 导流筒的设计及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优化设计
    3.1 离心泵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
    3.2 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方法
        3.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3.2.2 遗传算法的特点和计算步骤
    3.3 离心泵的性能优化模型
        3.3.1 离心泵的效率模型
        3.3.2 离心泵的扬程模型
        3.3.3 蜗壳的优化模型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冲压焊接离心泵优化设计
        3.4.1 叶轮优化数学模型
        3.4.2 约束条件
        3.4.3 遗传算法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三维建模与网格划分
    4.1 叶轮的绘形
        4.1.1 单圆弧圆柱形叶片
        4.1.2 双圆弧圆柱形叶片
    4.2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三维建模
        4.2.1 叶轮的三维建模
        4.2.2 导流筒、泵壳等部件的三维建模
    4.3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三维网格划分
        4.3.1 网格生成技术
        4.3.2 网格生成软件GAMBIT简介
        4.3.3 冲压焊接离心泵的三维网格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冲压焊接离心泵内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5.1 CFD基本理论与方法
        5.1.1 控制方程
        5.1.2 湍流模型
        5.1.3 定解条件
        5.1.4 离散化与计算方法
        5.1.5 CFD软件FLUENT简介
    5.2 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5.2.1 数值模拟的内部流场模型
        5.2.2 数值模拟的求解过程
        5.2.3 压力分布情况
        5.2.4 速度分布情况
        5.2.5 模拟结果分析
        5.2.6 模拟性能曲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综述
        1.2.1 生态效率理论研究综述
        1.2.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1.2.3 生态效率在产业层面上的应用研究综述
        1.2.4 生态效率研究述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
        2.1.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1.3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展望
        2.1.4 循环率并非循环经济的科学测度
        2.1.5 生态效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
    2.2 产业生态理论
        2.2.1 产业生态理论的产生
        2.2.2 产业生态理论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钢铁产业发展现状评述
    3.1 钢铁产业特征
        3.1.1 关联性和周期性
        3.1.2 规模性
        3.1.3 负外部性
        3.1.4 资源、能源、技术、资金密集性
    3.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3.2.1 行业规模及市场结构方面
        3.2.2 产品结构方面
        3.2.3 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
        3.2.4 资源环境方面
    3.3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3.3.1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3.3.2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
    3.4 循环经济是我国钢铁产业必由之路
        3.4.1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追溯
        3.4.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3.4.3 部分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理论体系研究
    4.1 生态效率的内涵
        4.1.1 生态效率内涵
        4.1.2 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2 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分析
        4.2.1 产业生态化的目标
        4.2.2 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4.3 钢铁产业生态化内涵分析
        4.3.1 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4.3.2 钢铁产业生态化的模式
        4.3.3 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4.4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
    5.1 DEA基本理论
    5.2 DEA基本模型在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5.2.1 钢铁产业污染物的处理
        5.2.2 生产可能集
        5.2.3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5.2.4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
    5.3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5.3.1 选择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几个问题
        5.3.2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5.3.3 数据来源
    5.4 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基本评价
        5.4.1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分析
        5.4.2 我国钢铁产业的生态效率分析
        5.4.3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动态分析
        5.4.4 我国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潜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对策研究
    6.1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对策
        6.1.1 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6.1.2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内容
        6.1.3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对策
    6.2 制度创新对策
        6.2.1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内容
        6.2.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政策
        6.2.3 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对策
    6.3 产业组织优化对策
        6.3.1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现状
        6.3.2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评价方法
        6.3.3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性评价
        6.3.4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不经济性的原因
        6.3.5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优化对策与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规范分析
        1.2.2 实证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2.1.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起源和演进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2.1.3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
        2.1.4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2.1.5 研究特点
        2.1.6 文献研究不足之处
    2.2 竞争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2.2.1 企业竞争力理论回顾
        2.2.2 竞争力概念
        2.2.3 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
    2.3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2.3.1 经济学与法学
        2.3.2 企业伦理与道德
        2.3.3 公共管理理论
        2.3.4 营销管理学
        2.3.5 平衡记分卡工具
        2.3.6 企业环境理论
    2.4 国内研究成果
        2.4.1 市场营销研究
        2.4.2 跨国公司研究
        2.4.3 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学综合研究
        2.4.4 公益投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2.4.5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战略模型"
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机理研究
    3.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契约机理研究
        3.1.1 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3.1.2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载体
        3.1.3 社会契约的形成
    3.2 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分析
        3.2.1 经济责任:效率与公平
        3.2.2 法律责任:国家强制性的"硬约束"
        3.2.3 伦理责任:社会规范的"软约束"
        3.2.4 慈善责任:自觉性承担
    3.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
        3.3.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4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理论框架研究
    4.1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定义、范围和边界
        4.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4.1.2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定义
        4.1.3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范围和边界
        4.1.4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区别
        4.1.5 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和会计利润的区别
    4.2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原因
        4.2.1 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
        4.2.2 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
        4.2.3 战略管理理论
    4.3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机理—价值链的"链式传导"
        4.3.1 价值链思想
        4.3.2 价值链传导机制分析
    4.4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4.4.1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外部条件(制度环境)
        4.4.2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内部条件(企业条件)
    4.5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动态博弈模型
        4.5.1 企业声誉的起源和应用
        4.5.2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模型
5 假设及实证研究
    5.1 "社会责任是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假设的证明
        5.1.1 社会责任是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5.1.2 社会责任不是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5.2 "与价值链结合是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充要条件"假设的证明
        5.2.1 与价值链结合是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5.2.2 与价值链结合是社会责任产生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6 模型与结论
    6.1 模型
        6.1.1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模型
        6.1.2 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模型说明
    6.2 结论
        6.2.1 基本结论
        6.2.2 对策建议
        6.2.3 前景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9)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介绍
    2.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特点
        2.1.1 分享节能效益
        2.1.2 融资方式
        2.1.3 提供全方位服务
        2.1.4 全面地检验节能效果
        2.1.5 节能效果保障
        2.1.6 商业化运作模式
        2.1.7 服务对象
    2.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运作流程
    2.3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我国的发展
        2.3.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发展现状
        2.3.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发展障碍
第三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概述
    3.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3.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3.2.1 风险识别
        3.2.2 风险评估
        3.2.3 风险控制
    3.3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
        3.3.1 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机制
        3.3.2 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机制
        3.3.3 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机制
    3.4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的环境
第四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
    4.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4.1.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的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
        4.2.1 灰色多层次评价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2.2 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4.2.3 组织评价专家评分,求评价样本矩阵
        4.2.4 确定评价灰类
        4.2.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4.2.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4.2.7 综合评价
        4.2.8 计算综合评价值并排序
    4.3 算例分析
        4.3.1 项目概况
        4.3.2 原系统诊断
        4.3.3 改造方案
        4.3.4 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4.3.5 结论
第五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控制及防范对策
    5.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指标的控制
        5.1.1 环境风险的控制
        5.1.2 节能技术风险的控制
        5.1.3 市场风险的控制
        5.1.4 管理风险的控制
        5.1.5 客户风险的控制
    5.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过程风险控制
        5.2.1 项目准备阶段
        5.2.2 项目实施阶段
        5.2.3 项目效益分享阶段
第六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效益分享研究
    6.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效益分享原则
    6.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效益分享要素
    6.3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效益分享模型的建立
        6.3.1 确定可行集合冲突点
        6.3.2 构建效用函数
        6.3.3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并求分配因子的值
        6.3.4 求解方程,并确定收益分配值
    6.4 算例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论企业的节能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国内外能源生产及节能管理的意义
    2.1 全球能源需求现状及其展望
    2.2 世界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格局
    2.3 亚太地区石油制品需求近期与远期预测
    2.4 国内外的节能现状及本研究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2.5 中国加入WTO后对节能管理的新要求
第三章 企业的节能管理
    3.1 企业节能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3.2 企业节能管理的特点
    3.3 企业节能管理的职责
    3.4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节能技术研究
    3.5 健全企业节能管理机构,加强基础性工作
第四章 石油企业节能管理的实施与应用
    4.1 石油企业能耗现状
    4.2 石油勘探和石油钻采的节能降耗
    4.3 电力系统的节能降耗--需求方管理技术
    4.4 油气集输系统节能降耗应用实例
    4.5 注水系统节能降耗应用实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节能案例研究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某小区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吕旭光.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2]冲压成型屏蔽泵的研究[D]. 袁昕. 江苏大学, 2016(11)
  • [3]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刚. 东北大学, 2013(07)
  • [4]DP泵业公司(中国)发展战略研究[D]. 文国有. 苏州大学, 2012(10)
  •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D]. 张琦. 天津大学, 2010(07)
  • [6]卧式冲压焊接多级离心泵的设计优化及计算机模拟[D]. 程光田. 山东理工大学, 2009(11)
  • [7]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 杜春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09(11)
  • [8]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研究[D]. 冯小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8)
  • [9]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胡珀.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11)
  • [10]论企业的节能管理[D]. 隋新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节能案例25(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交流中心发布)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