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群结合 开创新时期公安工作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武瑞清[1](2021)在《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概念提出及必要性——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文中指出本文提出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概念,将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分为总体合法性、现实合理性、公开公正性、公众参与度、政策可行性等五个方面,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以人民为宗旨,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并阐述了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必要性。
姜龙飞,郭麟[2](2021)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公安工作理论创新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对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考察,需要明晰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继承性和科学性特征。本文认为公安工作的政治性体现在公安机关自诞生之日就与政治具有天然的联系,其根本立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即为政治大局服务的;时代继承性体现在各个时期的公安工作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性体现在公安工作的理论是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蔡东[3](2021)在《上海公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公安保卫战线红色文化,是公安机关在长期艰难险阻革命斗争环境中,伴随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战火中一路发展而来,经历了无数次重大历史考验逐渐形成的。形式多样的公安保卫战线红色文化资源,凸显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将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红色基因,铭刻于民警的灵魂、熔铸于民警的血脉,激励广大民警奋发图强,再立新功。
秦义[4](2021)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力量推动工作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江西是一片红色沃土,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也是人民公安的诞生地。全省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伟大历史中感悟更多政治智慧、?
朱昌桦[5](2020)在《苏州市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各种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加剧、风险隐患、公共安全等问题也逐渐增多,新型犯罪等治安问题逐步凸显,并且呈现出发现难、管控难、治理难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传统的社会治安防控方法与社会整体发展已严重脱节,无法解决现有的社会矛盾。而苏州市吴中区作为苏州市区辖区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区域,并且绝大部分为城乡结合部,情况复杂,外来人口流动频繁,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因此,根据吴中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现有的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系统论、环境防范理论、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了梳理;从社会治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概念界定切入,阐释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必要性、建设的目标和运行机制,然后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个案,对现有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践和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系统提炼,分析了其社会治安防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目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整体性不足、公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力量未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部分单位和群众思想认识不够、管理体制和理念需要完善以及保障措施比较欠缺。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在原有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最新趋势下的各种社会治安因素,提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法治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水平。
隋从容[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班佳[7](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治安形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动员,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模式实行了包括镇压反革命、禁毒、禁娼、禁赌、改造罪犯等几项主要警政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镇压反革命、扫清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初步成功改造罪犯等辉煌成就;迅速稳定了社会大局,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了空前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威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的公安工作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对当下的公安工作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特定的国情社情,坚持用中国方式稳定社会局势,探索出与外国不同且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新模式。同时,在具体制度运行中体现出强调党的领导、推崇群众路线、立足服务大局的行为特征。公安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人民民主专政到民主法治的演进,革命、专政、镇压的色彩逐渐淡化,服务、为民、法治的理念日益深化。当时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形成的基本经验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时代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直以来,特别是近代以降,警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虽然在个别方面有些矫枉过正,却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在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前提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创新精神、建警理念、实际效果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发展。
赵克志[8](2019)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文中指出全国公安机关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深化"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牢牢把握"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目标任务,突出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牢记性质宗旨、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推动学习贯彻工作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房厦[9](2019)在《公安政治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政治传播是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包括国家有效运用公安机关及警察权展开社会安全治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当前,在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显现了现有公安政治传播效能的不足。急需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将公安政治传播提升到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才能更有效地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公安机关的治理效能。公安政治传播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它不再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初期的宣传者或控制者,更多的是成为了一种现代性的国家治理手段。隐藏在中国公安政治传播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更宏观的政治传播理论视角展开研究,不是单独以传统的“媒介中心论”去分析能够做到的。结合历史与时代背景,本文将拉斯韦尔的经典“5W”传播模式理论框架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展开分析。本文着重分析归纳了中国公安政治传播的一般规律、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本研究首先提出公安政治传播的概念界定,以及我国公安政治传播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政治传播的理论借鉴与中国公安政治传播历史演进。阐述建党以来公安政治传播的发展过程。最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思想指导下,借鉴了西方政治传播研究中的结构要素理论以及传播效果理论,尝试从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视角,探索公安政治传播的方向、功能目标、传播系统、运行特质、难题挑战与破解路径,构建出了关于中国公安政治传播的认识模型。公安机关通过建立公安政治传播矩阵、借助组织传播通道和媒介通道发起政治传播活动,并试图对政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公安政治传播的受众随时代变化也形成了新的特点,本文从作为自主性力量的公众舆论和公安政治传播舆论领袖两个方面对公安政治传播受传者展开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公安政治传播的特殊性。公安政治传播不同于普通的大众传播,首先是公安政治传播的一体两面性——内容输出和信息管理。这是公安政治传播制度一直延续并且难以撼动的结构性安排,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无论面对何种新形势,公安政治传播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来研究和发展,公安政治传播必须承担起维护国家根本性政治制度的重要职责,这是公安政治传播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其次是公安政治传播对保密原则的把握。必须在不影响警察执法权的正确行使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合理的公众知情权。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安政治传播的功能目标主要包括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权威合法性基础以及塑造现代化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第三,公安政治话语主要体现为权威性、时代性、自我独白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公安政治话语有去中心化的趋势。第四,公安政治传播的效果评估应该从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两个角度去考量,不应局限于西方的“媒介中心论”,要关注宏观治理效果,既要谋求特定支持,也需要谋求散布性支持,两者要相辅相成。第五,安全环境和媒介环境的变迁,为公安政治传播体系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公安政治传播的权威性面临挑战、公众对警察政治价值认识存在偏颇、组织渠道的传播效果弱化、受众特征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公安政治话语缺乏创新。第六,创新公安政治传播的有效路径包括:重新定位理念目标,构建以“程序——法理”为中心的合法性谋求模式;优化公安政治传播体系;探索公安政治传播的新运行机制、新的话语体系、新的运作模式以及新的效果评估方法。本文对公安政治话语的大数据分析是公安政治传播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尝试。研究对《人民公安报》的公安政治话语通过Python程序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报纸的文本分析结果以词云图、热词趋势表等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示该报报道公安工作的一些特征,归纳总结出公安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特征,呈现出本文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新特点。
刘慧妮[10](2018)在《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也是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随着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实施,公安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深入贯彻,为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也是专群结合的公安工作方针和群防群治工作策略的体现。群众作为公安机关重要的情报源,具备作为人物情报源的灵活性、公开情报源的开放性以及动态情报源的宽泛性等多重属性,是一种不可多得、具有无限潜力可供挖掘的公安情报源。目前,北京、四川、湖北等地公安机关在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有待改进和弥补的问题,如:警民双方对群众参与存在认知偏差,群众信息员甄别困难,群众参与缺乏保障等。总体来说,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未能充分认识到群众在公安情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并不普遍。为确保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公安机关应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方针,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明确群众作为公安情报源的深层价值;明确基层民警密切联系群众、动员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职责;不断完善群众信息员的选拔标准,加强群众信息员的选拔工作;建立与完善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保障机制;确保群众参与渠道的多样性,畅通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渠道。
二、专群结合 开创新时期公安工作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群结合 开创新时期公安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概念提出及必要性——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概念 |
(一)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内涵 |
(二)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外延 |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分析 |
三、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必要性 |
四、结语 |
(2)建党百年视域下公安工作理论创新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百年以来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
(一)公安(警察)与政治具有天然的联系 |
1. 从人民警察的性质出发来分析公安与政治的关系。 |
2. 从人民警察的职能与任务来分析警察与政治的天然联系。 |
(二)公安工作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
(三)公安工作理论创新的任务是为政治大局服务的 |
二、建党百年以来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继承性 |
(一)各个时期的公安工作理论一脉相承 |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工作理论创新的重要论述 |
三、建党百年以来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
(一)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
(二)公安工作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内容 |
四、结语 |
(3)上海公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公安红色文化 |
二、上海公安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
(一)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涵盖整个中国革命进程和公安队伍的创立、发展、壮大全过程 |
(二)政治底色鲜明,蕴含着丰富的公安传统精神 |
(三)表现形式多样,直观再现公安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 |
三、上海公安红色文化对于青年民警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
(一)体现公安机关性质和人民警察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 |
(二)努力建构履行新时代公安职责使命的思想基础 |
(三)有助于公安院校立德树人、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
四、上海公安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实现路径 |
(一)要整合资源,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
(二)要结合实践丰富理论内涵 |
(三)要知行合一,在服务社会中深化价值认同与强化价值引领 |
(四)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警务发展潮流 |
(五)要阐发家国情怀,加强文化引领 |
(六)要搭建好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红色经典文化走向世界 |
(4)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力量推动工作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感悟党的崇高政治追求,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
深刻感悟党的巨大思想伟力,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
深刻感悟党的坚定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为民根本宗旨 |
深刻感悟党的强烈使命担当,坚决履行公安职责使命 |
深刻感悟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努力打造过硬公安铁军 |
(5)苏州市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简要评述 |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思路 |
(一) 结构安排 |
(二) 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系统分析法 |
(四) 访谈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 社会治安 |
(二)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三)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二、基本理论 |
(一) 系统论 |
(二) 空间防范理论 |
(三) 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运行机制 |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
(一)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 |
(二)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要求 |
(一)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必须具备战略性 |
(二)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体现超前性 |
(三) 社会治安防控部门与职能要发挥协作性 |
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一) 是适应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复杂程度加剧的需要 |
(二) 是社会控制和管理方式变化的需要 |
(三) 是应对新型违法犯罪的需要 |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
(一)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的要求 |
(二)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的要素 |
(三)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必备的条件 |
第三章 苏州市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践 |
一、吴中区概况 |
二、近年来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状况 |
(一) 完善防控组织体系 |
(二) 健全基础防控机制 |
(三) 建立动态巡防体系 |
(四) 推进智能设备建设 |
三、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运行成效 |
(一) 违法犯罪警情有所下降 |
(二) 危机处理能力逐步提高 |
(三) 群众满意度提高 |
第四章 苏州市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当前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一) 社会治安局势日益复杂 |
(二) 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长 |
(三) 公安机关警力资源不足 |
二、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
(一) 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性设计不够完善 |
(二) 公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三) 社会力量未充分发挥作用 |
(四) 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部分单位和群众思想认识不够 |
(二) 管理体制和理念需要完善 |
(三) 保障措施比较欠缺 |
第五章 苏州市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路径 |
一、提升治安防控法治化水平 |
(一) 用法律法规来保障防控体系建设 |
(二) 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 |
二、提升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 |
(一) 完善社会动态智能感知体系 |
(二) 深化智慧警务基础支撑体系 |
(三) 构建警务大脑智能应用体系 |
三、提升治安防控专业化水平 |
(一) 加快推进合成作战打击模式 |
(二) 加快推进数据指挥服务体系建设 |
(三) 大力实施全警情报战略 |
四、提升治安防控社会化水平 |
(一) 完善群众“意识防”工作 |
(二) 开展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 |
(三) 全力推进社区网格配套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记录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缘起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的早期努力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治安形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思想基础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体制建设 |
第一节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 |
第一节 公安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公安法制建设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机关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 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 |
第三节 改造罪犯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历史审视 |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
第二节 公安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论着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工作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牢牢把握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方向 |
二、深刻认识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重要工具和“刀把子”的政治属性,牢牢把握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根本政治原则 |
(一)加强政治领导,确保政治上绝对忠诚 |
(二)加强思想领导,确保思想上绝对纯洁 |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用人上绝对可靠 |
三、深刻认识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职责定位,牢牢把握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
(一)坚决扞卫政治安全 |
(二)全力维护社会安定 |
(三)切实保障人民安宁 |
四、深刻认识执法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导向,牢牢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 |
(一)深刻认识执法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 |
(二)着力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三)准确把握执法工作中的一些实践要求 |
五、深刻认识改革强警的重大战略意义,牢牢把握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动力路径 |
(一)把握基本导向,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地 |
(二)突出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大数据建设应用 |
(三)强化民意导向,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 |
六、深刻认识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的紧迫性长期性,牢牢把握锻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的标准要求 |
(一)强化忠诚教育,熔铸铁一般的理想信念 |
(二)强化实践锻炼,磨砺铁一般的责任担当 |
(三)强化专业素养,锤炼铁一般的过硬本领 |
(四)强化管理监督,铸就铁一般的纪律作风 |
(9)公安政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政治传播研究 |
1.2.2 国内公安政治传播研究 |
1.2.3 国外警察政治传播研究 |
1.2.4 小结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政治传播 |
1.3.2 公安政治传播 |
1.3.3 其他相关概念辨析 |
1.4 研究架构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及不足 |
2 公安政治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思想指导 |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思想的经典论述 |
2.1.2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发展 |
2.2 西方政治传播理论借鉴 |
2.2.1 政治传播结构要素理论 |
2.2.2 政治传播效果理论 |
2.3 小结 |
3 公安政治传播的历史演进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安政治传播(1927-1949) |
3.1.1 战时民众力量动员与对敌舆论宣传 |
3.1.2 革命语境中的公安政治传播 |
3.2 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公安政治传播(1949-1978) |
3.2.1 意识形态为主的传播理念 |
3.2.2 社会主义建设语境中的公安政治传播 |
3.3 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公安政治传播(1978-2012) |
3.3.1 为改革开放营造安全稳定的舆论氛围 |
3.3.2 改革语境中的公安政治传播 |
3.4 新时代的公安政治传播(2012- ) |
3.4.1 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传播导向 |
3.4.2 治理语境中的公安政治传播新趋势 |
3.5 总结评述 |
3.5.1 权威合法性谋求模式的演变规律 |
3.5.2 公安政治传播的一般规律 |
3.5.3 公安政治传播的特殊性 |
4 公安政治传播的功能目标与传播体系 |
4.1 公安政治传播的功能目标 |
4.1.1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
4.1.2 巩固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权威合法性基础 |
4.1.3 塑造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 |
4.2 传播体系之主体:公安政治传播的制度安排 |
4.2.1 公安政治传播制度安排中的上级主体 |
4.2.2 中央公安政治传播部门 |
4.2.3 地方公安政治传播部门 |
4.2.4 公安政治传播主体的协同-会同输出结构 |
4.3 传播体系之渠道:媒介维度的公安政治传播 |
4.3.1 组织传播通道 |
4.3.2 媒介通道 |
4.4 传播体系之受众:社会维度的公安政治传播 |
4.4.1 作为自主性力量的公众舆论 |
4.4.2 公安政治传播舆论领袖 |
4.5 小结 |
5 公安政治传播的运行过程 |
5.1 公安政治传播的实际运行 |
5.1.1 主动发起与被动应对 |
5.1.2 公安新闻发布制度 |
5.1.3 警务危机舆情处置 |
5.2 公安政治传播的实际载体:政治话语 |
5.2.1 文本分析:《人民公安报》政治话语的大数据分析 |
5.2.2 词云图分析 |
5.2.3 热词分析 |
5.2.4 公安政治传播的政治话语特征 |
5.3 公安政治传播的效果评估 |
5.3.1 民意测验 |
5.3.2 宏观政治治理效果 |
5.4 小结 |
6 新时代公安政治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
6.1 公安政治传播外部环境的变迁 |
6.1.1 安全环境的变化 |
6.1.2 媒介环境的变化 |
6.2 公安政治传播体系面临的挑战 |
6.2.1 公安政治传播的权威性面临挑战 |
6.2.2 公众对警察政治价值认识存在偏颇 |
6.2.3 组织渠道的传播效果弱化 |
6.2.4 受众特征变化带来的挑战 |
6.2.5 政治话语缺乏创新 |
6.3 小结 |
7 公安政治传播的优化与创新 |
7.1 重新定位理念目标 |
7.1.1 构建以“程序——法理”为中心的权威合法性谋求模式 |
7.1.2 理顺公安机关、媒体、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 |
7.2 优化传播体系 |
7.2.1 弥补组织传播效果的不足 |
7.2.2 促进公安媒体资源的融合 |
7.2.3 理顺官方民间舆论场分化 |
7.3 创新传播模式 |
7.3.1 政治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 |
7.3.2 涉警舆情处置能力的提升 |
7.3.3 传播内容产生机制的优化 |
7.4 提升传播效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949-2000年中国公安政治传播相关工作条目列表 |
附录B《人民公安报》头版2005年-2016年高频新闻主题词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在我国情报工作中的发展 |
1.3.2 社区警务活动及社区情报 |
1.3.3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研究现状 |
2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群众 |
2.1.2 群众参与 |
2.1.3 公安情报活动 |
2.2 群众是公安机关重要的情报源 |
2.2.1 群众是一种人物情报源 |
2.2.2 群众是一种公开情报源 |
2.2.3 群众是一种动态情报源 |
2.3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必要性 |
2.3.1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是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
2.3.2 群众参与是构建以情报为导向的群防群治体系的需要 |
3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案例与问题研究 |
3.1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案例分析 |
3.1.1 北京民间的“世界王牌情报组织” |
3.1.2 湖北宜昌公安“全民三员”建设 |
3.1.3 成都市温江区公安分局构建“警网红”伞状体系 |
3.2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面临的问题 |
3.2.1 警民双方对于“群众参与”存在认知偏差 |
3.2.2 群众参与缺乏保障 |
3.2.3 群众信息员的选拔和培养难度大 |
4 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对策 |
4.1 确立民警在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中的职责 |
4.2 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保障机制 |
4.3 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群众信息员队伍 |
4.4 畅通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的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专群结合 开创新时期公安工作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安政策适当性评估的概念提出及必要性——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J]. 武瑞清.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1(03)
- [2]建党百年视域下公安工作理论创新的特征分析[J]. 姜龙飞,郭麟.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04)
- [3]上海公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 蔡东.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 2021(03)
- [4]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力量推动工作发展[N]. 秦义. 人民公安报, 2021
- [5]苏州市吴中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D]. 朱昌桦. 苏州大学, 2020(03)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D]. 班佳.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J]. 赵克志.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9(04)
- [9]公安政治传播研究[D]. 房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10]群众参与公安情报活动研究[D]. 刘慧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