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远程教育的比较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舒婷,吴文涛[1](2021)在《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域质性研究对比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质性研究的发展现状,文章运用计量分析法,从年载文量、研究机构和研究主题等五个层面对比分析了2000—2020年间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域核心文献的异同。研究发现,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域质性研究内容有所重叠,但不同的是:国内研究主题较为集中,而美国研究主题分布相对广泛;国内研究合作范围较窄,而美国研究更倾向跨校协同合作;国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而美国在创新方法的基础上多采用混合类型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对比,文章进一步提出开展跨校协同研究、拓展研究对象领域、加强混合类型研究、使用新兴研究方法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今后的质性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许雅静[2](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小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研究 ——基于中美两所公立小学的个案比较》文中提出
郭炎华[3](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冯琳[4](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提出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张超颖[5](2020)在《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原因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教育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提升,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服务贸易逆差逐年上升,尤其以美国为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因此本文研究了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对比中美教育服务发展现状,发现中国教育服务进口增量较出口增长较快,是美国最大的教育服务输出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份额较小;美国教育服务占据了国际市场较大份额,教育服务实力与规模毋庸置疑。基于此,结合教育服务市场比较优势和钻石理论等贸易理论,本文以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角度做实证分析:以钻石理论基础,将影响逆差额的五个要素结合实际划分为26个影响指标,采用2001-2018年的相关数据,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服务逆差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竞争力不足的体现,主要原因包括中美教育供给能力与质量的差距,包括教育经费、教师资源等美国具有较大优势,中国随居民收入日益增长的大量教育需求无法内部消化等,进一步解释为我国教育资源落后,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进而教育水平较低等,导致教育服务行业大额逆差,未能从充足的国内需求和开放的国际市场中获益。综合来看,我国与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方面,美国经济文化影响力较大,美国教育供给能力和教育质量水平实力显着;需求条件方面,中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表现力较弱,且无法满足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日益攀升的高质量教育需求。双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引起直接的对美大额进口,也使得对美国的教育依赖加重流失大量人力资本和教育前期投入,阻碍了我国教育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更限制了我国教育出口市场的开拓,从而进一步导致逆差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大力扶持教育发展,增加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扩大优质教师队伍,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并结合相关人才政策,吸引留学生回流和海外人才,促进我国教育服务发展,从而在教育实力方面减弱对美国的教育进口依赖,扩大对美出口,减少中美教育间的贸易逆差。
沈文洁[6](2020)在《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研究 ——以中美初中数学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诉求,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也因而指向了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进而构建更加适应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而课堂对话是师生互动、开展教学的主要途径。从实证角度构建一个用于分析课堂对话对深度学习支持程度的框架,探寻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所具有的特征和模式,对于丰富深度学习的研究层次,提高课堂对话水平,促进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的本土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案例研究法为基础,基于文献分析构建课堂对话分析框架,对八节中美初中数学课堂视频进行编码分析,旨在探究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具有怎样的一般特征和模式,又是如何契合于中美两国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等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三章通过文献分析归纳了深度学习课堂的核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第四章论证了所选课例属于深度学习课堂,分析了深度学习课堂对话的现状。第五章选取典型课例片段,深入探究了有效支持学生个体及班级全体深度学习的数学问题设计和课堂对话模式。第六章进一步讨论、总结了主要研究结论,并对研究进行反思。基于深度参与、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的核心特点,本研究构建了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中国课堂“感知-探索-应用-反思”模式、美国课堂“呈现-探索-发展”模式下,教师都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设计有内在关联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不同的是,美国数学课堂强调学生探索过程的自主性与完整性,在课堂对话中发展重要观点。而中国数学课堂强调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对话中通过结构化的追问和反思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采用结构化的“评价-证明-提示”追问模式,开放式的“解释-澄清”追问模式和反思性的“反思-阐述-补充”追问模式支持学生个体的深度学习。在问题中创设异议情境,在反馈中采取复述策略,在追问中拆解深层回答可以有效支持班级全体的深度学习。
倪弘[7](2019)在《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提出产生于图书馆员培训计划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最初运用的教育方式是参与性的教育方法(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CPBR),通过模拟研究场景和服务场景的方式完成图书情报教育。二战之后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开始以对图书馆员开展职业认证体系和职业教育作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用户信息素质的提升和图书情报教育中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使得图书情报学教育向着多元化、多层次、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同时也给图书情报的学科教育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使得图书情报学教育无论是在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还是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作为世界上图书情报学教育经验最丰富的国家,研究美国的优秀图书情报高校所实行的教育教学方式会对我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着眼于教育的高度,结合当前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信息社会下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新需求,利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文本挖掘等方法,对经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定的且在全美图书情报学教育中排名前二十的美国高校的基本学院介绍、院系设置、教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师资等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最终为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启示。
荣丽敏[8](2019)在《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日益频繁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使得教育服务贸易成为服务贸易种类中占比上升速度最快的一个,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际服务贸易种类中,教育服务贸易为第五类,同时也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来说,教育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显着。虽然教育服务存在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但在GATS的教育服务承诺中,很多国家都表现出积极、开放的态度。同时,全球贸易自由化对拥有跨文化学习经历的人才需求不断増加,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传统教育服务贸易强国,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居首位;第二个层面是教育服务贸易后起之秀,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增幅较大;第三个层面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它们是全球最主要的教育服务贸易进口市场。本文对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三个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演进,从而总结出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现状和前景。通过对中美澳三个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影响因素分析,发掘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成因,借鉴美澳两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总体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通过对中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基础,分析了本文所使用或者涉及的理论基础,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等。第三章GATS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影响,重点研究GATS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GATS中有关教育服务贸易的争议、GATS影响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内容。第四章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及其比较,主要比较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以及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政策、产品、方式方面对比分析了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不同及相同之处。第五章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估分析,从指标选取、指标比较以及综合竞争力指数方面入手,以实证的方式对比分析了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异同以及优势劣势之处。第六章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分析。首先对可能影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然后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组织战略和结构、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因素、机遇因素等影响因素分析了三个国家的异同。第七章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启示与对策,本章从思想观念、政府、高校、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美澳两国发达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念对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启示与对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实力、政策环境、教育质量、地缘因素等。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市场,近十年来,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顺差十分巨大,大量高端人才的流入,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而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该国的第三大出口行业,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因为国家在整体战略规划上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系统的政策支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且国际市场份额也在逐步上升,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美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缩减,也逐渐形成了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的局面,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我国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机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陈佩佩[9](2018)在《中美两校远程专递课堂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教学条件差异大,由此而导致的教育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美国阿拉巴马州地域广阔,同中国相似性很大,同样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均强调公平教育的今天,美国和我国对此教育现状也越来越重视,开始借助技术的力量和优势,将其与教学进行融合,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而出现了远程专递课堂。本文以美国撒莫代尔学校与中国金华仙源湖实验学校的远程专递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美国撒莫代尔学校和中国仙源湖实验学校远程专递课堂进行比较案例研究,探讨两校的远程专递课堂教学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远程专递课堂的实施目的上,两校都是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与环节上,强调双边教师的配合,都出现过互动不足与教学进度过快的问题。但两校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在政策制定上,撒莫代尔学校制定政策的主体多样化、制定政策的方法“基于证据”,较为科学合理,而仙源湖实验学校在制定政策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主导、方法上大多借鉴或基于经验。在教师培训上,撒莫代尔学校的培训较为严格规范,有专门的培训网站和政策手册的说明,更有学分和课时要求;仙源湖实验学校则相对零散,缺乏规范性。在支持系统方面,撤莫代尔学校的支持系统较为庞大,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仙源湖实验学校的支持力量较少,基本是政府提倡、学校实践的情况,企业和社区几乎不参与。以上的比较案例研究尽管只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案研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启示。我国幅员辽阔,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亟需解决。远程专递课堂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可以进一步推广。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教师培训、因地制宜使用、多方力量参与、多建试点学校、组建志愿团队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更好地促进和推广远程专递课堂的实施。
付怡[10](2018)在《“Chinesepod”、“CCTV Learn Chinese”、“网络孔子学院”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让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远程教育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远程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了新时期汉语国际推广的必然选择。“学习支持服务”在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中处于中心地位。缺乏科学、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将会严重阻碍远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国内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Alexa网站提供的访问量排名为依据选择三个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在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文献阅读的方法对三个网站的远程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展开对比研究,在远程汉语学习者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国内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问题及成因并对系统建设提出建议。全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把研究对象提供的学术性支持服务分为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两个项目,分别从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方面对前者进行对比,从导学服务、学习辅导、学习监控评价与反馈三个方面对后者进行对比。第二章从管理支持、情感支持、技术支持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提供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进行对比研究。第三章在对远程汉语学习者学习支持服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国内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具有重视课程资源建设质量、服务的公益性质和技术支持服务不断改进的特点,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学习过程支持、情感支持、技术支持、管理支持服务方面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原因。第四章从上述研究中获得启示并针对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提出建议,应从数字图书馆、“直播课堂”、课程资源、学习过程方面对学术性支持服务进行完善,从管理、情感、技术支持方面对非学术性支持服务进行改进,同时利用营销宣传扩大网站的知名度。
二、中美远程教育的比较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远程教育的比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域质性研究对比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1. 研究样本来源 |
2. 研究方法选择 |
三、文献外部特征对比分析 |
1. 载文量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2. 研究机构分布对比分析 |
3. 研究实践领域对比分析 |
4. 研究主题分析 |
四、质性研究具体研究路径的对比分析 |
1. 中美质性研究具体路径概况 |
2. 中美质性研究具体路径的区别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1. 进一步开展跨校协同研究,提升质性研究的合作程度 |
2. 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领域,发挥质性研究的独特优势 |
3. 进一步加强混合类型研究,克服质性研究的可能不足 |
4. 进一步应用新兴研究方法,彰显质性研究的时代特色 |
六、结语 |
(3)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原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成因研究 |
1.3.2 逆差实证研究方法 |
1.3.3 提高我国教育服务贸易水平的对策研究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教育服务贸易定义与产业特性 |
2.2 教育服务贸易相关理论 |
2.3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与波特钻石理论 |
2.3.1 生产要素 |
2.3.2 需求条件 |
2.3.3 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机遇 |
第3章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和原因 |
3.1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现状 |
3.1.1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2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模式现状 |
3.1.3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总体现状 |
3.2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原因分析 |
3.2.1 中国留学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
3.2.2 美国优质教育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强 |
3.2.3 美国宽松的移民政策和相关社会因素 |
第4章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变量的选择和说明 |
4.1.2 模型构建 |
4.2 实证检验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实证检验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与建议 |
5.1 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 |
5.1.1 高等教育人才流失 |
5.1.2 教育机构国际话语权弱势 |
5.1.3 利于找准我国教育服务国际差距 |
5.2 对于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5.2.1 提高我国教育供给能力 |
5.2.2 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质量 |
5.2.3 制定相关人才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研究 ——以中美初中数学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人才培养的诉求 |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
三、对课堂对话的关注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深度学习相关研究 |
二、课堂对话相关研究 |
三、中美数学课堂的比较研究 |
四、有关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视频分析法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构建课堂对话分析框架 |
二、课例来源与选取 |
三、视频转录与资料整理 |
第三章 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深度学习课堂的核心特点与分析维度 |
一、深度学习课堂的核心特点 |
二、深度参与:提升动机和情感体验 |
三、深度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
四、深度反思:自我监控、评估与调节 |
第二节 课堂对话对深度学习的支持 |
一、课堂对话支持深度参与 |
二、课堂对话支持深度理解 |
三、课堂对话支持深度反思 |
第三节 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分析框架 |
一、教师话语分类及编码 |
二、学生话语编码 |
三、数学问题特征编码 |
四、师生参与数学结论建构水平 |
五、课堂对话展开方式 |
第四章 数学课堂中支持深度学习的对话现状 |
第一节 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 |
一、学生深度参与课堂 |
二、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
三、学生深度反思所学 |
第二节 支持深度参与的课堂对话现状 |
一、起始问题特征 |
二、以学生为主的数学结论建构 |
三、坚持双向型对话,发展多向型对话 |
第三节 支持深度理解的课堂对话现状 |
一、问题联系现实,促进知识的迁移 |
二、综合多种理答方式,建立知识的联系 |
三、追问引导思路,搭建理解的支架 |
第四节 支持深度反思的课堂对话现状 |
第五章 数学课堂中支持深度学习的对话模式 |
第一节 支持深度学习的问题关联结构 |
一、中国数学课上问题的关联结构 |
二、美国数学课上问题的关联结构 |
三、中美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比较 |
第二节 支持学生个体深度学习的追问模式 |
一、结构化的“评价-证明-提示”追问模式 |
二、开放式的“解释-澄清”追问模式 |
三、反思性的“反思-阐述-补充”追问模式 |
第三节 支持班级整体深度学习的对话策略 |
一、在问题中创设异议情境,比较不同观点 |
二、在反馈中复述学生话语,促进生生互动 |
三、在追问中拆解深层回答,支持全班理解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讨论与结论 |
一、课堂中深度学习的核心特点 |
二、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的一般特征 |
三、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模式 |
四、中美不同课堂模式下的课堂对话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现状 |
1.2.1 国内图书情报学教育 |
1.2.2 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排名前二十高校专业教育现状 |
2.1 美国专业排名前二十高校简介 |
2.2 培养目标分析 |
2.3 美国图书情报学高校的院系结构分析 |
2.3.1 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学位教育 |
2.3.2 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双学位教育 |
2.3.3 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证书教育 |
2.4 入学要求 |
2.5 课程体系分析 |
2.5.1 专业课 |
2.5.2 相关专业课程 |
2.5.3 宏观综合类课程 |
第3章 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排名前二十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
3.1 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图谱分析 |
3.2 师资队伍研究兴趣研究领域分析 |
第4章 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排名前二十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 |
4.1 图书情报机构就业岗位分析 |
4.2 面向企业就业职位与行业分析 |
4.3 面向政府部门就业岗位分析 |
第5章 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完善建议 |
5.1 健全师资队伍专业背景与知识结构 |
5.2 规范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设置 |
5.3 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就业竞争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GATS研究 |
二、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及比较研究 |
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
四、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与特点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与特点 |
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 |
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与适用性 |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与适用性 |
第三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教育服务贸易实践的适用性 |
第四节 人力资本理论 |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人力资本理论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
第五节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ATS对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影响 |
第一节 GATS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 |
一、GATS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
二、GATS关于教育服务的分类和贸易形式 |
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对于GATS的需求 |
第二节 GATS中有关教育服务贸易的争议 |
一、有关公共服务的争议 |
二、有关国家政府规范权力的争议 |
三、有关逐步自由化原则的争议 |
第三节 GATS对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 |
一、GATS对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 |
二、GATS对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 |
三、GATS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及其比较 |
第一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比较 |
一、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
二、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
第二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政策比较 |
一、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政策 |
二、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政策 |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政策 |
第三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品比较 |
一、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品 |
二、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品 |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产品 |
第四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式比较 |
一、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式 |
二、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式 |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估分析 |
第一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估指标选取 |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二节 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估指标比较 |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比较 |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标比较 |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标比较 |
第三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综合评价 |
一、权重的确定 |
二、综合国际竞争力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选取 |
一、理论分析和假设 |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 |
一、生产要素比较 |
二、需求要素比较 |
三、院校战略、结构和竞争比较 |
四、相关和支持产业比较 |
五、政府因素比较 |
六、机遇要素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水平的启示 |
第一节 对思想观念方面的启示 |
一、加强高等教育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观 |
二、树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家化思想 |
第二节 对政府方面启示 |
一、确定国家教育服务的整体战略,有效引导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
二、制定教育服务的扶持体系,扩大出口市场 |
三、合理运用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教育服务贸易收益 |
第三节 对学校层方面启示 |
一、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
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适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
三、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 |
四、促进高校教育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可度 |
第四节 对社会方面启示 |
一、改善国内自然人文环境,优化贸易流通渠道 |
二、语言培训机构和标准制定,构建多维立体宣传平台和网络 |
三、加强保障行业的建设,完善社会服务配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美两校远程专递课堂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1.国家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
2.远程专递课堂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
3.中美两国都有远程专递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 |
(二) 概念界定 |
1.远程教育 |
2.专递课堂 |
(三) 文献综述 |
1.对远程教育发展的研究 |
2.对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分析和思考 |
3.对远程教育政策法律的分析 |
4.对专递课堂的研究 |
5.对已有研究的总评 |
(四)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思路 |
(六) 研究方法 |
1.比较个案研究法 |
2.问卷法 |
3.访谈法 |
4.参与观察法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 案例研究设计 |
1.案例研究的意义 |
2.案例学校的选定 |
(二) 问卷调查设计 |
1.问卷对象的选定 |
2.问卷内容的制定 |
(三) 访谈调查设计 |
1.访谈对象的确定 |
2.访谈资料的收集 |
3.访谈对象的编码 |
(四) 参与观察设计 |
1.观察表的制定 |
2.参与观察的实施 |
二、中美远程专递课堂产生的背景 |
(一) 政策背景 |
1.我国的教育政策 |
2.美国的教育政策 |
(二) 技术背景 |
1.视频点播时代 |
2.视频直播时代 |
3.互动交流时代 |
4.名师课堂时代 |
(三) 学习方式背景 |
1.传统学习方式 |
2.在线学习方式 |
3.混合学习方式 |
三、金华仙源湖实验学校远程专递课堂案例研究 |
(一) 金华市仙源湖实验学校的专递课堂简介 |
(二) 专递课堂的技术支持 |
1.网络带宽支持 |
2.音视频采集设备 |
3.多媒体展示设备 |
4.网络教学平台 |
(三) 专递课堂的团队建设 |
1.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
2.辅导教师队伍建设 |
3.技术人员支持 |
(四) 专递课堂的成效评估 |
1.教学环境评估 |
2.课程设置评估 |
3.教学效果评估 |
四、美国撒莫代尔学校远程专递课堂案例研究 |
(一) ACCESS项目及撒莫代尔学校简介 |
1.ACCESS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
2.撒莫代尔学校简介 |
(二) 专递课堂的技术支持 |
1.网络带宽支持 |
2.音视频采集设备 |
3.多媒体展示设备 |
4.网络教学平台 |
(三) 专递课堂的团队建设 |
1.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
2.辅助教师队伍建设 |
3.技术人员支持 |
(四) 专递课堂的成效评估 |
1.教学环境评估 |
2.课程设置评估 |
3.教学效果评估 |
五、中美两校远程专递课堂的异同比较 |
(一) 共同之处 |
1.出发点相同: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
2.教学过程与环节相同:强调双边配合 |
3.存在的问题相同:互动不足、进度过快 |
(二) 不同之处 |
1.政策制定主体的差异:多样与单一 |
2.政策制定方法的差异:证据与经验 |
3.教师培训的差异:系统与零散 |
4.支持系统的差异:庞大与微小 |
六、对推广远程专递课堂的思考 |
(一) 设立专项资金 |
(二) 完善教师培训 |
(三) 因地制宜使用 |
(四) 多方参与支持 |
(五) 组建志愿者团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中文文献 |
2.外文文献 |
3.网络资源 |
附录 |
附录1 远程专递课堂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远程专递课堂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远程专递课堂教学实施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4 专递课堂教学参与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Chinesepod”、“CCTV Learn Chinese”、“网络孔子学院”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选题的缘起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 |
六、选题研究材料来源 |
第一章 远程对外汉语学术性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第一节 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一、课程资源的对比 |
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对比 |
第二节 学习过程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一、导学服务的对比 |
二、学习辅导的对比 |
三、学习监控、评价与反馈的对比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对比分析 |
二、学习过程支持服务对比分析 |
第二章 远程对外汉语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第一节 管理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一、学前指导的对比 |
二、注册的对比 |
三、交费的对比 |
四、帮助购买或领取课程资料的对比 |
五、学习者档案、学习信息管理的对比 |
第二节 情感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一、交互性的对比 |
二、学习激励机制的对比 |
三、学习进程提醒的对比 |
四、学习者调查的对比 |
五、实践活动的对比 |
六、帮助支持的对比 |
第三节 技术支持服务对比研究 |
一、下载的对比 |
二、移动终端APP应用的对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管理支持服务对比分析 |
二、情感支持服务对比分析 |
三、技术支持服务对比分析 |
第三章 国内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及分析 |
第一节 国内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 |
一、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 |
二、学习支持服务的公益性质 |
三、技术支持服务不断改进 |
第二节 国内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
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
第四章 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的建议 |
第一节 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的建设建议 |
一、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 |
二、解决“直播课堂”的参与度问题 |
三、提供强化听说、写作的分项技能训练的课程资源形式 |
四、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
第二节 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的建设建议 |
一、提升管理支持服务质量 |
二、建立和完善情感支持服务 |
三、改进和创新技术支持服务 |
第三节 营销宣传方面的建议 |
一、引擎热搜运用 |
二、社会化媒体分享 |
三、口碑营销策略 |
四、媒体报道宣传 |
结语 |
附录 |
远程汉语学习者学习支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美远程教育的比较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域质性研究对比及其启示[J]. 李舒婷,吴文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23)
- [2]新冠疫情背景下小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研究 ——基于中美两所公立小学的个案比较[D]. 许雅静. 湖北大学, 2021
- [3]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4]“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5]中美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原因的实证分析[D]. 张超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6]支持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研究 ——以中美初中数学课为例[D]. 沈文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的启示[D]. 倪弘.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中美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比较研究[D]. 荣丽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中美两校远程专递课堂的比较研究[D]. 陈佩佩.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Chinesepod”、“CCTV Learn Chinese”、“网络孔子学院”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对比研究[D]. 付怡.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