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提高路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何楚[1](2021)在《新形势下温州市路政执法改革研究》文中提出
任轶群[2](2021)在《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末梢神经”和“微循环”,对于全国公路网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农村公路也是交通运输最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并推动“四好农村路”这项凝聚民心的德政工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切实显着的成效,并为农村地区、为贫困地区聚集了人气和财气。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大踏步发展,“通村达乡”能力基本完备的情况下,农村公路管养权责不够明晰、制度执行力不足、资金压力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渐次暴露出来。同时,目前对“四好农村路”的研究,相对较多地集中于加大建设投资,推动农村公路路网全覆盖等方面,对管理养护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准公共物品、整体性治理等理论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式,对扬州农村公路管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梳理该市农村公路发展历程、已实施的农村公路管养举措、农村公路管养取得的成效等等,并对当前面临的管养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同时,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打造特色农村公路的经验做法,从中得到启示,尝试对文章中分析出的管养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推动扬州建设更高质量的“四好农村路”、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提供意见和参考,策应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等落地落实。
冯海平[3](2020)在《广东省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农村交通服务质量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村群众出行,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农村客运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但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较差以及农村客运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因此,做好“村村通客车”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以城市交通、区域交通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农村交通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村村通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管养等方面,研究“村村通客车”政策的理论和文章并不多。目前,广东省是全国未达通客车条件行政村比例最高的七个省份之一,广东省提2020年实现“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因此,研究“村村通客车”政策具有典型性,对不断完善农村客运发展体制机制有积极作用,对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有一定参考作用。本文分析了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可用资源不足、群众满意度低、监管不到位、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等问题,指出了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原因有思想重视不够,观念认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政策配套不完善;考评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最后,应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加快A县“村村通客车”发展需要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创新理念;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配套;完善“村村通客车”绩效考核等措施。
李铭杰[4](2020)在《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路政部门是交通行政执法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肩负保护高速公路路产的完好,保障法人、组织和公民享有的涉路权益,依法查处任何违反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对高速公路涉路施工、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有监管的权力。对于S省高速公路路政部门来说,如何在职责范围内有效提升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行车水平,全面查处超限超载、违规涉路施工以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提升S省高速公路路政日常作业的效率、加强其公共服务水平为主要目标,从加强高速公路路政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着手,以信息化建设规范组织工作流程,使内部信息传输提质加速;以信息化建设拓宽公共服务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可靠的服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的研究基础,本章对高速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课题研究意义,陈述了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本章主要讲述了S省高速路政部门在近10年中的信息化建设轨迹及目前的主要信息化工作成绩。第三部分是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原因,本章主要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工作问题和困境,凝练成四个主要问题,进而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原因解析。第四部分是S省高速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本章根据前文所述的各类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符合S省高速实际情况的好措施、好方法,提出用建设高速路政PC端和移动端电子政务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数据分析等作为对策。本论文借信息化建设为龙头,以期带动S省高速路政系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进行职能转变、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打造一支高效率、低成本、战斗力强的交通执法队伍。
林华燕[5](2020)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它连接广大的县、乡、村,覆盖面积广、里程长,直接服务于“三农”,对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好农村路”的建议,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不断增加,在农村公路大量建成后,怎样巩固其建设成果,做到“建养并重”、“三分修,七分养”成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相关概念出发,运用了准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服务外包理论分析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分别在养护管理资金、养护管理队伍、养护管理机制、养护管理模式以及公众参与养护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养护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养护管理主体意识不到位、考核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养护管理方式不合适以及对公众宣传力度不够等等。针对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分析后,提出完善养护管理资金制度、强化养护管理队伍、健全养护管理和考核机制、创新养护管理市场化、普及公众对农村公路的认知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为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参考。
杨倩[6](2020)在《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泉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公众的出行也越来越便利。公路作为基础的公共设施,其具有普惠的作用,更是承载着上连下延,辐射到社会最基层、最边缘的人群和区域。但是交通事故的发生,便会给民众及其家人带来严重损失,后果不可估量。因此,作为公路部门更负有公路安全生产监管的使命,确保安全出行,保一路平安。就泉州市公路局来说,相比于其他地区,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提升的地方,本文就泉州市公路局专养公路安全管理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对公路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安全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具体从管理人员素质管理、车辆设备现状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安全协作管理四个方面分析公路安全管理。其次,以泉州市公路局专养公路为例,深入研究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现状,提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中有管理人员养护作业不规范、车辆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公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路联合协作管理不畅,总结其原因有公路养护人员专业素养欠缺、车辆设备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专养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最后,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的优化建议,应强化管理人员安全教育、拓展安全媒介传播途径、共享车辆设备信息、保障应急车辆设备、确保安全资金筹集提升、保障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推进公路法律法规建设、联合协调道路交通部门。
蔡娟娟[7](2020)在《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已越来越多样化,各类公路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而加强路网信息服务、公路畅通,保证应急处置时效是体现公路部门职能的标准之一。智慧公路是大趋势,创建“互联网+便捷交通(便捷路网)”的智慧路网也是泉州公路管理机构的目标。泉州路网中心的诞生,标志着泉州市智慧交通的新开端,但相比其他省市来说,还存在一些值得提升的地方。本文就泉州路网中心的服务管理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公路路网中心服务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公路路网服务。其次,以泉州市公路局路网中心为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现状,提炼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路网服务管理流程效率低下,值守队伍专业素养以及服务能力不高,系统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出行信息服务手段效果不佳,出行服务信息内容较单一,总结其原因有泉州市公路管理主体职能定位不清、缺乏有效的值守队伍绩效考评体制、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乏力、与社会资源合作力度不足、路网信息收集缺乏民众参与,最后,参考江苏省徐州市、江西省上饶市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优秀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完善,需要明确管理主体职能定位;完善值守队伍绩效考评机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力度;建立公众参与的路网信息收集机制。
吕芳勇[8](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因素,越多的高速公路里程却也带来了越多的交通安全隐患、造成了较多的交通事故。我国的高速公路管养起步较晚,制度不完善,相关研究和经验不足。在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体系当中,应急救援企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承担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的车辆的维修、清障等工作。以贵州省为例,目前贵州省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由于环境因素和管理的不规范,在实施救援的时候,存在救援设备不齐全、救援现场管理不规范、救援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救援反映不及时等问题,对事故应急救援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本文首先通过调研分析贵州省4家高速公路救援企业数据,根据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特点、高速公路企业特点,通过向路政、交警、高速公路经营单位等行业专业人士发放调查问卷,选取了高速公路救援企业的评价指标,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指标体系包含一个目标层:救援企业能力A;五个准则层:人力资源B1、装备配置B2、应急救援信息通讯B3、应急救援响应效率B4、企业管理B5;20个指标层指标:救援人员数量C1、专业人员比例C2、机械操作技能C3、现场指挥能力C4、装备种类齐全率C5、装备性能稳定性C6、装备持续供应能力C7、装备间比例合理性C8、事件信息采集途径C9、信息沟通传递方式C10、信息执行准确程度C11、应急通讯设备保障C12、发现事件耗时C13、赶到现场耗时C14、现场作业时间C15、事件处置效果C16、责任路段长度C17、应急预案制定C18、岗位职责明确度C19、应急培训演练C20。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经构造比较矩阵、计算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等步骤,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模糊评价模型,其中包括模糊评价矩阵、模糊关系矩阵和一、二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和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等。根据该评价体系对贵州省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帮助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组织者认识到救援企业的业务水平,并针对其中不合格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对应急救援企业做出更准确的选择,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对改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现状有积极作用,同时论文成果对高速公路救援企业规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江白久美[9](2020)在《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裁量是行政执法生命力的体现,规范则是裁量生命力的延伸。随着交通运输管理事务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增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由裁量权,尤其是西宁市交通运输局的行政执法人员手中的国家公权力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仅决定着西宁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合理合规,更是西宁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运行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一定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的行政、管理等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会直接事关执法机关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自由裁量权,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中具有双面的影响,可被称之为“双刃剑”,能否合理合法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对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理各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事务中灵活有序、快捷有效,精密执法、实现个案正义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双刃剑”遭到硬搬、滥用,不仅可能会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与权益,更有可能对国家公共利益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危害国家、社会。如何适当控制自由裁量权,对于保障交通运输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国家公共利益、补齐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弱项”、“短板”问题、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技术与水平、促进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具备着特殊重大的实践和参考意义。笔者通过撰写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调查,针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西宁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立法建规、行政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执法监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的解决途径。
杨祥祥[10](2020)在《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行道边界功能与人的行为、交通安全、空间秩序、商业及公共活动、空间特征等密切相关,其功能设计优劣对步行道空间活力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步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对空间活力的追求,步行道边界功能从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逐渐扩展到非通行需求,呈现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魅力型需求的需求层次。然而,由于交通规划与设计侧重机动交通,当前的步行道边界功能侧重不同的交通方式及空间分离,对人与步行道边界的交互需求和设计关注不足。现有步行道边界功能与设计指导主要存在于一些规范、标准、法规、导则以及步行系统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功能设计研究。为提升步行道边界功能的精细化设计程度,有必要对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价值、体系、方法进行精细化研究。通过查阅香港街区设计的历史文献、学术文献、规划政策及设计资料研究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相关研究背景、理论及方法现状;通过访谈政府机构人员、社区组织或公益团体人员研究设计成因、设计需求和设计评价;通过实地研究分析步行道边界的功能现象,进而研究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实际需求和设计方法。由于香港市区步行道边界与人的交互程度高,实地研究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侧,涉及太子、旺角、奥运、油麻地、佐敦、柯士甸、九龙、何文田、土瓜湾、马头围、黄埔、红磡、尖沙咀、铜锣湾、湾仔、金钟、中环、上环等区域;通过实验法研究人们对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态度及反馈。依次对步行道边界功能的设计现状、设计基础、影响因素、设计价值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步行道边界功能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步行道从“通道”向“场所”转变,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呈现出聚集性、多样性、接受性、延展性和移变性;对香港步行道边界现象进行剖析,得出了四个功能设计影响因素,分别为规划、城市形态、活动和行人行为;审视步行道边界功能应当具备何种设计价值,得出空间秩序提升、空间舒适提升、空间感知提升和空间活力提升价值;基于目标与手段提出了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策略。设计目标应当致力于构建弹性化的步行道边界功能体系,设计手段包括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的需求驱动、技术驱动以及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体系构建。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体系包括通行需求功能、行为需求功能、附加需求功能及场所需求功能四个层面;提出了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三类方法,分别为引导功能设计方法、空间功能设计方法以及技术协同设计方法。
二、浅析提高路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提高路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公路 |
2.1.2 “四好农村路” |
2.1.3 农路公路管养 |
2.1.4 “路长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实施现状 |
3.1 扬州市农村公路发展情况 |
3.1.1 扬州市农村公路发展历程 |
3.1.2 扬州市农村公路建成和规模 |
3.2 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举措分析 |
3.2.1 构建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机制 |
3.2.2 推动农村公路管养执行效能提升 |
3.2.3 统筹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资金投入 |
3.2.4 探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管养实践 |
3.3 扬州农村公路管养取得的成效 |
3.3.1 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和优良率较高 |
3.3.2 农村公路运行安全性较强 |
3.3.3 农村居民出行便捷舒适度大幅提升 |
第4章 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农村公路管养过程集中呈现的问题 |
4.1.1 管养责权不够明晰 |
4.1.2 管养质量有待提升 |
4.1.3 管养资金缺口较大 |
4.1.4 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
4.2 农村公路管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养组织架构待完善 |
4.2.2 管养运行体制待健全 |
4.2.3 管养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 |
4.2.4 管养规范化程度待提升 |
第5章 农村公路管养先进经验及启示 |
5.1 农村公路管养先进经验借鉴 |
5.1.1 广东省佛山市先进经验 |
5.1.2 浙江省湖州市先进经验 |
5.1.3 江苏省苏州市先进经验 |
5.2 对扬州农村公路管养质量提升的相关启示 |
5.2.1 明确机构责权,构建事权与责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
5.2.2 创新管养模式,推进养护专业化市场化进程 |
5.2.3 强化农路监管,助力实现路政管理全覆盖 |
第6章 高质量推进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责任落实,理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 |
6.1.1 夯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
6.1.2 夯实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 |
6.1.3 逐步实施乡镇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
6.2 强化制度供给,建立农村公路管养长效化机制 |
6.2.1 提升农村公路治理能力建设 |
6.2.2 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 |
6.2.3 优化更新管养设备 |
6.2.4 推进路政养护联合 |
6.2.5 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监管 |
6.2.6 加强标准化信用监管 |
6.3 强化人才保障,组建农村公路管养专业队伍 |
6.3.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6.3.2 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
6.3.3 稳定干部职工队伍 |
6.3.4 加强管养人员的技术培训 |
6.3.5 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
6.4 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水平 |
6.4.1 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
6.4.2 完善信息系统顶层设计 |
6.4.3 坚持融合发展 |
6.5 强化资金保障,构建农村公路多渠道资金筹措模式 |
6.5.1 保障资金投入 |
6.5.2 加强资金监管 |
6.5.3 创新筹措方式 |
6.5.4 争取省级补助提高 |
6.6 强化管理力度,构建“路长制”常态化运行制度 |
6.6.1 加快“路长制”立法进程 |
6.6.2 建立一支专业、精干的管理队伍 |
6.6.3 强化源头把控 |
6.6.4 建设智慧信息化平台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东省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概述 |
1.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述 |
1.2.2 农村客运概述 |
1.2.3“村村通客车”政策概述 |
1.2.4 农村客流的特点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1.3.2 绩效管理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A县“村村通客车”发展现状 |
2.1 A县交通运输部门机构设置及职责 |
2.2 A县农村客运管理工作机制 |
2.2.1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及运营工作机制 |
2.2.2 农村客运经营许可工作机制 |
2.2.3 农村客运监管机制 |
2.3 A县推进“村村通客车”政策主要措施 |
2.3.1 落实保障措施 |
2.3.2 加快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 |
2.4 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取得的成绩 |
2.4.1 A县“村村通客车”总体发展情况 |
2.4.2 A县“村村通客车”实施的效果 |
2.5 A县“村村通客车”存在的不足 |
2.5.1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落后 |
2.5.2 服务质量不高 |
2.5.3 安全问题突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
3.1 可用资源不足 |
3.1.1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3.1.2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
3.2 群众满意度低 |
3.2.1 对农村客运出行效率不满 |
3.2.2 对农村客运出行服务质量不满 |
3.2.3 对农村客运出行成本不满 |
3.3 监管不到位 |
3.3.1 农村客运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 |
3.3.2 农村客运监管不到位,事故多发 |
3.3.3 农村客运监管不到位,非法营运猖獗 |
3.4 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3.4.1 象征性执行 |
3.4.2 变通执行 |
3.4.3 敷衍执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思想重视不够,观念认识不到位 |
4.1.1 公共交通资源过度集中在县城 |
4.1.2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过度重视建设,忽视运营 |
4.1.3 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创新性不足 |
4.2 体制不健全 |
4.2.1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体制不健全 |
4.2.2 农村客运市场机制不健全 |
4.2.3 农村客运监督机制不健全 |
4.3 政策配套不完善 |
4.3.1 建设用地落实不到位 |
4.3.2 资金配套不到位 |
4.3.3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4.4 考评机制不完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快A县“村村通客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创新理念 |
5.1.1 加大农村客运资源投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
5.1.2 强化运营服务理念 |
5.1.3 创新农村客运经营模式 |
5.2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
5.2.1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机制 |
5.2.2 健全农村客运市场机制 |
5.2.3 健全农村客运监督机制 |
5.3 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配套 |
5.3.1 健全“村村通客车”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政策 |
5.3.2 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资金配套 |
5.3.3 落实“村村通客车”经营税收优惠 |
5.4 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绩效考核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现状 |
国内研究现状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相关理论分析 |
1.1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
1.2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1.3 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1.3.1 信息生态学 |
1.3.2 整体治理理论 |
第二章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2.1 信息化建设架构初步成型 |
2.2 信息化建设应用大幅增加 |
2.3 信息化建设设施初具规模 |
第三章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1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信息化建设主导部门缺失 |
3.1.2 信息化手段利用不充分 |
3.1.3 基层实际需求满足度不够 |
3.1.4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落后 |
3.2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高速公路路政体制不完善 |
3.2.2 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
3.2.3 信息化建设需求不清晰 |
3.2.4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深入 |
第四章 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4.1 以交通执法综合改革促行业规范化 |
4.2 信息化建设兼顾基层实际需求 |
4.3 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政务 |
4.4 大力推动大数据应用和协同政务建设 |
4.5 加强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村公路 |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
三、“四好农村路”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
二、公共服务外包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及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历程 |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管理机制 |
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来源 |
第二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
一、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
二、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依据 |
三、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和资金来源 |
四、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奖励机制 |
五、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模式 |
六、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普及 |
第三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成效分析 |
一、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里程递增 |
二、在全省农村公路路况检测中成绩突出 |
第四章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一、养护管理资金不足 |
二、养护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
三、养护管理考核效果不强 |
四、养护管理模式参差不齐 |
五、公众对养护管理参与度不高 |
第二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养护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二、养护管理主体意识不到位 |
三、考核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
四、养护管理方式不合适 |
五、对公众宣传力度不够 |
第五章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养护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养护管理的经验 |
一、福州市晋安区的“三个三”养护管理 |
二、泉州市永春县的“三个一”养护管理 |
三、泉州晋江市的“‘晋善·晋美’晋江经验”养护管理 |
第二节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养护管理的启示 |
一、健全养护管理机制 |
二、引进市场化养护管理 |
三、树立养护管理目标 |
第六章 完善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养护管理资金制度 |
一、完善养护资金管理制度 |
二、拓宽养护管理资金渠道 |
第二节 强化养护管理队伍 |
一、完善养护队伍保障机制 |
二、提高队伍养护能力 |
第三节 健全养护管理和考核机制 |
一、健全养护管理体制机制 |
二、规范养护管理考核 |
第四节 创新养护管理市场化 |
一、利用“互联网+”创新养护管理 |
二、推广养护工程包 |
第五节 普及公众对农村公路的认知 |
一、扩大宣传力度 |
二、充分发挥公路路政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专养公路 |
二、安全管理 |
三、专养公路安全管理 |
第二节 专养公路安全管理基本内容 |
一、管理人员素质管理 |
二、车辆设备现状管理 |
三、基础设施管理 |
四、安全协作管理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公共安全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现状 |
一、泉州市专养公路概况 |
二、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机构简介 |
三、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 |
第二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
一、班前安全教育培训 |
二、车辆设备安全管理 |
三、公路专项隐患整治行动 |
四、公路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协作 |
第三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
二、车辆设备现状管理得到改善 |
三、公路基础设施得到保障 |
四、公路安全协作取得实效 |
第四章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一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管理人员养护作业不规范 |
二、车辆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 |
三、公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
四、公路联合协作管理不畅 |
第二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公路养护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
二、车辆设备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三、专养公路养护资金不足 |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外其他地区公路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 |
第一节 德国柏林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
一、交通安全教育针对性强 |
二、交通事故救援高度专业化 |
三、智能交通网络高度发达 |
第二节 上海市道路安全管理 |
一、提高道路安全冗余度 |
二、专业运输单位源头监管 |
三、驾驶人培训和管理 |
第三节 厦门市公路安全管理 |
一、安全模型培训法 |
二、作业车辆加装完善安全警示设施 |
三、积极推进公路地方立法 |
第四节 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经验启示 |
一、公路安全媒介传播途径多样 |
二、提升车辆设备安全性能 |
三、确保公路基础设施完善 |
四、管理部门间协调合作 |
第六章 完善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建议 |
第一节 增强参与者安全意识 |
一、强化管理人员安全教育 |
二、拓展安全媒介传播途径 |
第二节 加强车辆设备安全管理 |
一、共享车辆设备信息 |
二、保障应急车辆设备 |
第三节 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
一、确保安全资金筹集提升 |
二、保障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
第四节 增进公路安全联合协作 |
一、推进公路法律法规建设 |
二、联合协调道路交通部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养护作业控制区示例图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专养公路 |
二、路网服务 |
第二节 路网中心服务管理 |
一、服务队伍的管理 |
二、服务设施的管理 |
三、服务内容的管理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三章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现状 |
第一节 泉州路网中心的概况 |
一、机构概况 |
二、泉州路网中心发展的历程和困境 |
第二节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现况 |
一、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路网运行管理机制 |
二、专养公路管理信息化渐入佳境 |
三、由管理向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 |
第三节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
一、逐渐规范值守队伍专业化管理 |
二、规范服务管理流程 |
三、构建多种类型的信息服务管理方式 |
四、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及信息资源共享 |
第四节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路网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
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
三、公路部门的安全服务能力得到保障 |
第四章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状况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路网服务管理流程效率低下 |
二、值守队伍专业素养以及服务能力不高 |
三、系统及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
四、出行信息服务手段效果不佳 |
五、路网出行信息内容单一 |
第三节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泉州市公路管理主体职能定位不清 |
二、缺乏有效的值守队伍绩效考评机制 |
三、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乏力 |
四、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力度不够 |
五、路网信息收集缺乏民众参与 |
第五章 国内其他省市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先进经验 |
第一节 国内其他市普通公路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举措 |
一、江苏省徐州市普通公路路网中心的经验 |
二、江西省上饶市普通公路路网中心的经验 |
第二节 国内经验启示 |
一、明确管理主体职能 |
二、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
三、深入与社会资源的合作 |
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
五、落实经费渠道 |
第六章 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明确管理主体职能定位 |
一、理顺路网管理体制 |
二、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观念 |
第二节 完善值守队伍绩效考评机制 |
一、建立内外部综合考评机制 |
二、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
第三节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
一、将路网信息化建设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
二、设立路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 |
第四节 加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 |
一、完善路网运行管理平台功能 |
二、加强外场设施建设 |
第五节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力度 |
一、提升路网服务知名度 |
二、创新信息服务管理手段 |
三、创新路网运行监测新技术、新手段 |
第六节 建立公众参与的路网信息收集机制 |
一、吸纳路网信息员 |
二、规范路网信息收集、报送管理 |
三、建立路网信息员奖励机制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应急救援系统研究 |
1.2.2 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贵州省部分典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调研分析 |
2.1 调研背景、目的及方法 |
2.2 营业执照和救援合同数据分析 |
2.3 清障救援路段数据分析 |
2.4 救援单位基本架构分析 |
2.4.1 组织架构 |
2.4.2 工作流程 |
2.4.3 收费标准 |
2.5 救援单位基本资料分析 |
2.5.1 单位信息 |
2.5.2 管理和救援人员 |
2.5.3 救援清障设备 |
2.5.4 应急培训和演练 |
2.6 救援单位财务数据分析 |
2.7 公司救援情况分析 |
2.7.1 路网事故 |
2.7.2 路段交通量 |
2.7.3 企业救援情况 |
2.8 本章小结 |
2.8.1 调研结果 |
2.8.2 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
3.1 引言 |
3.2 指标选取原则及指标体系构建原理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评价指标分析 |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原则 |
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 |
3.3.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定义 |
3.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 |
3.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分类 |
3.3.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 |
3.4 高速公路企业行业特性分析 |
3.5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5.2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
3.5.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说明 |
3.6.1 应急救援人力资源方面 |
3.6.2 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方面 |
3.6.3 应急救援信息通讯方面 |
3.6.4 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方面 |
3.6.5 应急救援企业管理方面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和确定 |
4.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4.2 指标权重计算 |
4.2.1 构造比较矩阵 |
4.2.2 计算指标权重 |
4.2.3 一致性检验 |
4.2.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评价指标确定算例 |
4.4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糊层次评价分析模型研究 |
5.1 建模方法与技术 |
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步骤 |
5.3 建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评价模型 |
5.3.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评价综合指标集 |
5.3.2 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的建立 |
5.3.3 隶属度函数的构造 |
5.3.4 建立准则层和目标层各指标的评价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用评级机制 |
6.1 评价标准 |
6.2 评价制度建设 |
6.3 管理决策及整改对策模型 |
6.4 评价模型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成果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行政执法 |
2.1.2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 |
2.1.3 自由裁量权 |
2.1.4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依法行政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现状调查 |
3.1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现状 |
3.2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现状 |
3.3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调查与统计 |
3.3.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3.3.2 调查方法 |
3.3.3 调查问卷设计 |
3.3.4 调查结果 |
3.3.5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 法律法规合规性问题 |
4.1.1 缺乏法律依据 |
4.1.2 裁量标准尚未统一 |
4.2 执法质量的规范性问题 |
4.2.1 执法程序不规范 |
4.2.2 执法技术落后 |
4.3 执法队伍配置与结构合理性问题 |
4.3.1 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强 |
4.3.2 执法“硬件设施”不足 |
4.3.3 执法工作阻力大 |
4.4 执法监督审查机制问题 |
4.4.1 执法宣传不足 |
4.4.2 执法监管不完善 |
4.4.3 后续审查监管不到位 |
第五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立法局限性 |
5.1.1 法制法规尚不健全 |
5.1.2 裁量基准不统一 |
5.2 执法质量不高 |
5.2.1 程序缺乏规范性 |
5.2.2 执法技术落后 |
5.3 执法队伍配置与结构不合理 |
5.3.1 “硬件设施”不达标 |
5.3.2 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5.3.3 待遇和人才晋升体系不够完善 |
5.4 执法监督审查机制不完善 |
5.4.1 执法宣传不足 |
5.4.2 执法监管不完善 |
5.4.3 后续审查监管不到位 |
第六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的举措 |
6.1 突破地方立法局限 |
6.1.1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 |
6.1.2 规范统一裁量基准 |
6.2 提升执法质量 |
6.2.1 规范完善执法程序 |
6.2.2 提升执法技术 |
6.3 执法队伍配置与结构合理化 |
6.3.1 完善“硬件设施” |
6.3.2 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
6.3.3 完善待遇和人才晋升体系 |
6.4 完善执法监督审查机制 |
6.4.1 加强执法宣传 |
6.4.2 加强执法监管 |
6.4.3 形成后续审查监管机制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调查问卷(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填写) |
附录 B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调查问卷(非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填写) |
附录 C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满意度调查问卷(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填写) |
附录 D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 E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领导访谈内容 |
致谢 |
(10)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创新点 |
1.3 研究范围、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比例与尺度对步行道边界功能的影响 |
1.4.2 城市规划边界与步行道建筑边界功能 |
1.4.3 规范和标准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1.4.4 项目实践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1.4.5 步行道服务水平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1.4.6 小结 |
第2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与功能关系 |
2.1 边界的相关概念 |
2.1.1 边界 |
2.1.2 步行道 |
2.1.3 步行道边界 |
2.1.4 香港步行道边界 |
2.1.5 功能设计 |
2.2 步行道边界与空间关系 |
2.2.1 边界功能与空间 |
2.2.2 步行道的边界效应 |
2.3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特性 |
2.3.1 香港的高密度特征 |
2.3.2 边界功能的集聚性 |
2.3.3 边界功能的多样性 |
2.3.4 边界功能的接受性 |
2.3.5 边界功能的延展性 |
2.3.6 边界功能的移变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影响因素 |
3.1 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关系协调 |
3.1.2 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提取 |
3.2 规划与步行道边界功能 |
3.2.1 不同道路类型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3.2.2 香港规划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3.2.3 规划的低效率 |
3.3 城市形态及活动与步行道边界功能 |
3.3.1 城市形态与边界轮廓 |
3.3.2 商业活动与边界尺度 |
3.3.3 生活活动与边界行为 |
3.3.4 事件活动与边界场景 |
3.3.5 管理活动与边界指导 |
3.4 行人行为与步行道边界功能 |
3.4.1 行人的构成特征 |
3.4.2 行人行为对边界功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价值 |
4.1 空间秩序提升 |
4.1.1 安全控制增强 |
4.1.2 流动效率提高 |
4.2 空间舒适提升 |
4.2.1 空间交流提升 |
4.2.2 步行道安全提升 |
4.2.3 行人舒适度提升 |
4.3 空间感知提升 |
4.3.1 视觉形象指示 |
4.3.2 空间密度指示 |
4.3.3 空间指引 |
4.3.4 行为指引 |
4.3.5 商业吸引 |
4.4 空间活力提升 |
4.4.1 绿化补充 |
4.4.2 活动补充 |
4.4.3 意义延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策略 |
5.1 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目标 |
5.2 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驱动 |
5.2.1 需求驱动 |
5.2.2 技术驱动 |
5.3 步行道边界的功能体系构建 |
5.3.1 功能体系的维度分析 |
5.3.2 通行需求功能 |
5.3.3 行为需求功能 |
5.3.4 附加需求功能 |
5.3.5 场所需求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方法 |
6.1 引导功能设计方法 |
6.1.1 方向引导设计 |
6.1.2 行为引导设计 |
6.1.3 服务引导设计 |
6.2 空间功能设计方法 |
6.2.1 空间流动效率设计 |
6.2.2 空间流线设计 |
6.2.3 空间热敏度设计 |
6.2.4 空间约束性设计 |
6.3 技术协同设计方法 |
6.3.1 信息系统协同 |
6.3.2 新型材料与工艺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 |
附录 A 国际上的步行道改善指导文献及倡议方法 |
附录 B 我国提升步行体验的主要政策文件 |
附录 C 规范和标准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附录 D 典型项目实践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
附录 E《香港步行道环境规划准则》中边界设计相关内容 |
附录 F《香港2030+》影响步行道边界的策略措施 |
附录 G 旺角购物区地区改善计划中的方针及措施 |
四、浅析提高路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温州市路政执法改革研究[D]. 何楚.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任轶群. 扬州大学, 2021(09)
- [3]广东省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 冯海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S省高速公路路政信息化建设研究[D]. 李铭杰. 山西大学, 2020(01)
- [5]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D]. 林华燕. 华侨大学, 2020(01)
- [6]泉州市专养公路安全管理研究[D]. 杨倩. 华侨大学, 2020(01)
- [7]泉州路网中心服务管理研究[D]. 蔡娟娟. 华侨大学, 2020(01)
- [8]基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企业能力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吕芳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研究[D]. 江白久美. 兰州大学, 2020(01)
- [10]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研究[D]. 杨祥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