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全切阴道残端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查达松[1](2021)在《宫颈残端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残端癌的手术,术后放化疗及根治性放化疗等治疗方案的治疗疗效,并且明确宫颈残端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宫颈残端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完成根治性手术或者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残端癌患者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中12例患者经单纯手术治疗,14例患者术后联合放化疗,32例患者经过根治性放化疗。手术方式为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化疗组放疗外照射剂量为PTV:46.8Gy~50Gy,1.8Gy~2Gy/次,5次/周,联合后装内照射治疗HR-CTV处方剂量:10Gy/2f,放疗过程中同步铂类增敏化疗,放疗结束后序贯化疗4~6周期。根治性放化疗组外照射剂量为PTV:46.8Gy~50Gy,1.8Gy~2Gy/次,5次/周,GTVnd同步加量至60Gy;联合后装内照射治疗HR-CTV处方剂量:30~36Gy/5~6f,同步铂类增敏化疗,放疗结束后序贯化疗4~6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估治疗疗效,根据CTCAE标准评估急性毒副反应,RTOG/EORTC标准评估晚期毒副反应。采用SPSS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分析,利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总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96.5%,3年生存率为82.7%,5年生存率为68.9%。单纯手术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75%;术后联合放化疗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1.4%、64.3%;根治性放化疗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7.5%、68.7%。2.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FIGO分期,病理类型与疾病5年生存率有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FIGO分期,病理类型为宫颈残端癌的独立预后因素。3.32例根治性放化疗的患者,治疗后1个月复查资料显示,26例(81.3%)患者达CR,6例(18.7%)患者达PR,总有效率为(CR+PR)100%。30例(93.4%)患者HR-CTV D90≥85Gy,27例(84.4%)患者HR-CTV D90≥87Gy,所有患者膀胱D2cc为78.45±5.2Gy,直肠D2cc为67.32±5.6Gy,乙状结肠D2cc为65.27±5.1Gy。结论:1.肿瘤FIGO分期和组织病理类型是宫颈残端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早期(IA~IIA)患者及鳞癌预后好,晚期(IIB~IVA)及非鳞癌预后差。2.早期的宫颈残端癌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术后存在高危因素及多项中危因素的患者,应联合辅助放化疗,可提高肿瘤控制,延长生存期。3.局部晚期宫颈残端癌的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是有效治疗方式,我科室新近开展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及个体化的三维近距离后装插植治疗的联合应用,有望使局部晚期残端癌的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放射损伤进一步减小。
李境,何满珠,张越青[2](2021)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21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作为出血组。另取同期于某院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但术后阴道残端无出血的20例患者为无出血组。对比2组的各项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阴道炎症、贫血、高血压、术前妇科手术操作情况,以及各项手术指标涵盖术前阴道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残端血管结扎是否不牢,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血组与无出血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术前贫血、贫血程度及高血压控制效果等方面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出血组阴道炎症、高血压人数占比高于无出血组。出血组术中出血量>100ml以及术前阴道准备时间<2天均高于无出血组;而2组残端血管结扎不牢人数占比对比无明显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阴道炎症、高血压、术中高出血量>100ml以及术前阴道准备时间<2天均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阴道炎症、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术前阴道准备时间。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发生风险的目的。
王明[3](2021)在《旋转法在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旋转法在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20例自2019-06-01至2020-06-30因子宫肌瘤(宫体肌瘤)致子宫增大至孕16-20周大小的患者,指定固定医师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按照随机对照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第一组为对照组,62人,行常规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术;第二组为研究组,58人,行旋转法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比较术后患者满意度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阴道残端感染、出血,膀胱、输尿管等泌尿系统损伤)。应用SPSS25.0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同时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时间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出血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旋转法行腹腔镜下巨大子宫(16-20周)切除术可充分显露手术视野,改善常规法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术中不能避免的术野狭窄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2.与常规法行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术相比,在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术中应用旋转法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较快恢复胃肠功能,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程晓波[4](2020)在《宫颈锥切术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目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宫颈癌前病变,及早发现并治疗CIN可以阻止宫颈癌发生发展。目前针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各种形式的宫颈锥切术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手术方式,筋膜外子宫全切术也是部分患者选择的第二种手术方式,两种术式各有利弊,本文重点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和预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本文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2月行阴道镜检查并且活检病理确诊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610例,这些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根据术式分为锥切组和筋膜外子宫全切组,并且采取电话回顾性随访,对比两种术式的术后病灶范围、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比较、术后切缘、术后病变复发情况、术后HPV转阴率。结果:1.锥切术组与筋膜外子宫全切术组比较,切缘阳性概率分别为15.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切组术后切缘阳性的风险较大。2.对于HSIL患者,锥切组与筋膜外子宫全切组,术后病变复发率分别为1.3%,0.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复发时间均在术后2年内。3.锥切组术后6月、12月、18月、24月、36月HPV转阴率分别为65.7%,79.4%,82.0%,83.3%,85.4%,筋膜外子宫全切组术后6月、12月、18月、24月、36月HPV转阴率分别为58.7%,76.2%,79.4%,82.5%,84.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HPV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锥切组和筋膜外子宫全切组检测宫颈癌概率分别为0.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都能检出宫颈癌,且检出效果相当。5.术前TCT分级与宫颈HSIL病变范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级别越高,宫颈HSIL病变范围越广;6.术前HPV感染、宫颈HSIL病变范围与术后切缘阳性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高危型HPV感染,术后切缘阳性的风险越大;宫颈HSIL病变范围越大,术后切缘阳性风险越大。结论:对于宫颈HSIL,两种术式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筋膜外子宫全切术后切缘阳性率低于锥切组;虽然两种术式术后HPV转阴率、病变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是锥切术因其诊断+治疗双重作用,及手术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等优点,是目前HSIL的标准治疗方案;当患者年龄大无生育要求、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有子宫切除指征、绝经后患者锥切困难并且排除妇科系统恶性肿瘤等时,可以选择筋膜外子宫全切术。不管患者行何种术式,都有一定复发率,尤其术后2年应严密定期随访观察,预防复发。
吴瑾柔[5](2020)在《单向倒刺线与普通可吸收线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缝合的应用和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用经腹腔镜下及经阴道两种缝合阴道残端的方式,分别使用单向倒刺线与普通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并比较缝合效果。用以指导临床应用选择,为临床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8月份至2019年8月份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实验组1(经腹腔镜下运用单向倒刺线缝合阴道残端50例)、实验组2(经阴道运用单向倒刺线缝合阴道残端50例)、对照组1(经腹腔镜下运用普通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残端50例)、对照组2(经阴道运用普通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残端50例)。术中比较四组患者阴道残端缝合时间,术后比较阴道残端的出血时间、出血量,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阴道残端息肉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1相比,实验组1的阴道残端缝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2相比,实验组1的阴道残端出血时间更短,阴道残端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相比,对照组2阴道缝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2相比,对照组2的阴道残端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镜下采用单向倒刺线缝合阴道残端,可节省缝合时间。经阴道采用普通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残端,术后阴道残端出血量少、出血时间短、息肉发生率低。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宜选择单向倒刺线经腹腔镜下缝合阴道残端,宜选择普通可吸收缝线经阴道缝合阴道残端。
穆叶赛[6](2020)在《45例宫颈残端鳞癌、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于宫颈残端鳞癌及腺癌的不良预后产生一定影响的因素,为本病的临床诊疗及后期随访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宫颈残端鳞癌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子宫次全切除原因以子宫肌瘤为主;距宫颈次全切除的平均时间为10.76年;临床表现以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居多。IA-IIA期15例(33.3%)治疗方式以手术+辅助治疗为主,IIB-IV期30例(66.7%)以放化疗为主。随访时间为肿瘤确诊后5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83.3%、7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P=0.022)、组织学分级(P=0.009)、宫旁受侵(P=0.004)对疾病的生存率有影响,距子宫次全切除时间(P<0.001)、肿瘤直径(P=0.008)、病理类型(P=0.032)、FIGO分期(P=0.011)、组织学分级(P<0.001)、宫旁受侵(P=0.001)、根治性手术(P=0.021)与疾病复发转移率有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宫旁受侵是影响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学分级是影响疾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残端鳞癌及腺癌的不良预后与距子宫次全切时间、肿瘤直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宫旁受侵、根治性手术有关,其中宫旁受侵和组织学分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故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应严密随访,及时发现复发转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王家鹤[7](2020)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预后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术后发病情况、预后因素及诱发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9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等4所医院收治的全子宫及广泛性全子宫患者的队列中,21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患者为病例组,通过病例组的手术日期,检索同一术者在同一医院此时点最为接近的全子宫切除术及广泛性全子宫患者;按照1:4匹配同期对照组84例。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后退法)分析影响术后发生阴道断端裂开预后的独立因素。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讨年龄、BMI、绝经、恶性肿瘤手术史、原发疾病性质、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发病时间及可能的诱因等对阴道断端裂开的影响;结果: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术后平均发病率为0.30%(21/7103),腹腔镜术后0.46%(20/4320),腹式术后为0.04%(1/2309),阴式术后为0%(0/474)腹腔镜术后阴道断端裂开发病率高于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8.392,P<0.05)。阴道断端裂开发病距手术时间10天-34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BMI≥24比例低(OR=0.342,P=0.029),恶性肿瘤比例高(P=0.003),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27),年龄、绝经比例、术前合并症、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4(OR=0.261,95%CI:0.088-0.777,P=0.016),手术时间>101.4min(OR=1.016,95%CI:1.003-1.029,P=0.013)是影响阴道断端裂开的独立预后因素。病例组术后中位发病时间为3个月。发病诱因包括性生活4例,放疗3例,便秘3例,阴式超声检查后2例,膀胱阴道瘘1例,阴道断端感染1例,慢性咳嗽1例;结论:不同手术途径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发病率不同,腹腔镜术后阴道断端裂开发病率高于经腹及经阴道手术,其中中位发病时间是术后3个月,BMI、恶性肿瘤、手术时间是影响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性生活、放化疗、便秘及慢性咳嗽、阴式超声检查、阴道断端感染是直接诱发因素。
刘小媚,袁秀英,刘燕燕,黄进城[8](2020)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文中认为目的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对阴道残端感染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330例,分析影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330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术后阴道残端感染:其中年龄≥50岁占8.4%(10/119);术前阴道感染占15.6%(15/96);合并糖尿病占15.2%(12/79);术前有宫颈及宫腔操作史占10.8%(15/139);手术时间≥2小时占7.2%(13/182);术中出血量≥100 ml占6.3%(9/143);为恶性肿瘤的占3.4%(3/8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有宫颈及宫腔操作史、合并糖尿病和术前生殖道感染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视术前阴道准备、改善辅助性宫腔或宫颈操作前后阴道环境、合理调控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可减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发生率。
杜玲悦[9](2019)在《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进行80例大子宫(子宫大小在孕12~20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情况,并与同期经腹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同时,为明确子宫大小对腹腔镜手术操作的影响,将80例腹腔镜组分为腹腔镜A组(子宫大小在孕12~<16周)和腹腔镜B组(子宫大小在孕16~20周),比较两个亚组术中、术后情况,旨在探讨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拓宽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例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采集大子宫(子宫大小在孕12~20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共80例为腹腔镜组,年龄(48.2±4.41)岁,同期大子宫(子宫大小在孕12~20周)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为开腹组,年龄(47.96±4.28)岁。同时,将腹腔镜组分成两个亚组:腹腔镜A组(子宫大小在12~<16孕周)和腹腔镜B组(子宫大小在16~20孕周)。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之间以及腹腔镜两个亚组之间术中、术后情况,同时探讨各组并发症类型及发病率等情况。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任何一个格子期望频数<1,或者总例数n<40,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腹腔镜组80例、开腹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对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患者年龄、子宫大小、体重指数、既往盆腔手术史、盆腔粘连程度、手术适应症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①手术时间: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121.06±29.37)min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131.00±31.46)min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152.73±82.43)ml与开腹组的术中出血量(160.20±82.84)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术中并发症:两组中均无副损伤;腹腔镜组中有1例术中输血,开腹组中无术中输血的病例;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红蛋白(Hb):腹腔镜组的术后1d白细胞计数(7.64±2.1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89±2.00)×109/L、Hb(100.9±17.20)g/L分别与开腹组白细胞计数(8.26±2.0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46±2.08)×109/L、Hb(104.18±22.10)g/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3d白细胞计数(6.52 ± 1.7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62±1.23)×109/L分别与开腹组白细胞计数(7.01±1.9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04±1.56)×109/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09±11.34)h小于开腹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0.61±12.4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7.05±1.97)h与开腹组的术后住院时间(7.32±0.98)h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有1例阴道残端出血,1例阴道残端息肉。开腹组有1例切口脂肪液化。(二)腹腔镜下A、B两亚组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①手术时间:腹腔镜A组的手术时间(111.93±27.87)min小于腹腔镜B组的手术时间(132.8±27.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腹腔镜A组中的术中出血量(141.33±77.42)ml与腹腔镜B组的术中出血量(174.57±89.03)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术中并发症:两组均无副损伤的病例;腹腔镜B组有1例术中输血,腹腔镜A组无术中输血的病例;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红蛋白(Hb):腹腔镜A组的术后1d白细胞计数(7.46±2.1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76±1.92)×109/L、Hb(105.42±18.04)g/L 分别与腹腔镜 B 组白细胞计数(7.87±2.2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06±2.11)×109/L、Hb(98.09± 15.03)g/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A组的术后3d白细胞计数(6.31±2.02)× 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13 ± 1.32)× 109/L分别与腹腔镜B组白细胞计数(7.02±1.9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21±1.59)×109/L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镜A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2.79±11.64)h与腹腔镜B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77±8.04)h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7.40±2.45)h分别与腹腔镜B组的术后住院时间(6.60±0.95)h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均无严重并发症。腹腔镜A组中有1例阴道残端息肉;腹腔镜B组中有1例阴道残端出血,无出现腹腔镜手术术后其它并发症如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疝等病例。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比开腹组短。2.由于受到腹腔镜手术空间的限制,随着子宫体积增大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难度相应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子宫体积的增大,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时间有所延长,术中出血量有所增加,但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患者均预后良好。3.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陶春梅,王玉玲,郑玉华,肇丽杰,万丽琴[10](2019)在《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术中不同缩减宫体法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术中不同缩减宫体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和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术,子宫体积为12~20孕周的76例病例资料。术中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缩减宫体,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12IU后剔除瘤体缩减子宫法30例(对照组);子宫峡部套扎后旋切器旋切宫体缩减子宫法46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76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5.5±20.4)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04.5±30.5)min,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20.5±60.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65.5±45.0)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4,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术中,子宫峡部套扎后旋切器旋切宫体缩减子宫法,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子宫全切阴道残端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全切阴道残端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宫颈残端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宫颈残端癌的治疗进展 |
2.1 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特征 |
2.2 手术治疗 |
2.3 放射治疗 |
2.3.1 外照射放射治疗 |
2.3.2 内照射放射治疗治疗 |
2.4 化学治疗 |
2.5 免疫治疗 |
2.6 总结 |
第3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
3.1 研究资料及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仪器设备 |
3.2 研究方法 |
3.2.1 手术治疗组 |
3.2.2 根治性放化疗组 |
3.3 随访 |
3.4 治疗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评估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近远期疗效 |
4.3 预后因素 |
4.4 毒副反应 |
4.5 根治性放化疗组患者剂量统计 |
第5章 讨论 |
5.1 治疗疗效 |
5.2 预后因素 |
5.3 插植放疗在宫颈残端癌中的应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础资料对比 |
2.2 手术指标对比 |
2.3 阴道残端大出血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的原因 |
3.2 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3.3 阴道残端大出血的主要预防措施 |
(3)旋转法在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宫颈锥切术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内容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锥切组和筋膜外子宫全切组术前临床资料比较 |
2.2 影响HSIL病变范围的相关因素分析 |
2.3 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比较 |
2.4 术后切缘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
2.5 术后病变复发情况 |
2.6 术后HPV转阴率情况 |
3.讨论 |
3.1 锥切组与筋膜外子宫全切组治疗效果比较 |
3.2 影响术后病理与切缘的其他相关因素 |
3.3 术后病变复发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CIN患者子宫全切术后残留阴道上皮内病变的防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单向倒刺线与普通可吸收线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缝合的应用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患者纳入标准 |
2.3 患者排除标准 |
2.4 手术操作规范及手术医生资质 |
2.5 研究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6.1 观察指标 |
2.6.2 随访 |
2.7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原始数据 |
2.7.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2.7.2 术中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 |
2.7.3 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 |
3.1 结果 |
3.1.1 阴道残端缝合时间比较 |
3.1.2 阴道残端出血时间的比较 |
3.1.3 阴道残端出血量的比较 |
3.1.4 阴道残端息肉发生率比较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分析结论 |
4.2 关于多中心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
4.3 腹腔镜手术操作的特殊性 |
4.4 阴道残端愈合的影响因素 |
4.5 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材质的缝合线 |
4.6 阴道残端息肉的观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45例宫颈残端鳞癌、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治疗方式 |
3.随访方法 |
3.1 随访时间 |
3.2 随访方式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预后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发病率 |
2、21 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临床特征 |
3、单因素分析结果 |
4、多因素分析结果 |
5、发病诱因 |
讨论 |
1、手术途径与发病率 |
2、临床特征 |
3、预后因素 |
4、诱发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并发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统计 |
(二)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途径的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发表的文章情况 |
致谢 |
(10)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术中不同缩减宫体法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临床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3大子宫评价标准 |
1.4观察指标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
2.3术后泌尿系损伤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
2.4术后随访 |
3讨论 |
3.1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的难点是缩减子宫和暴露手术视野 |
3.2不同方法缩减子宫的技巧分析 |
3.3腹腔镜大子宫切除术并发症分析 |
四、子宫全切阴道残端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宫颈残端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D]. 查达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 李境,何满珠,张越青. 中国病案, 2021(03)
- [3]旋转法在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的应用价值[D]. 王明.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宫颈锥切术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预后的影响[D]. 程晓波.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单向倒刺线与普通可吸收线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缝合的应用和效果分析[D]. 吴瑾柔.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6]45例宫颈残端鳞癌、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D]. 穆叶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预后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王家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的病因分析与防治[J]. 刘小媚,袁秀英,刘燕燕,黄进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01)
- [9]大子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D]. 杜玲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术中不同缩减宫体法的临床效果分析[J]. 陶春梅,王玉玲,郑玉华,肇丽杰,万丽琴.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