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 提高执法监察工作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龙[1](2016)在《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源泉。随着经济建设开展,土地的保护与利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现象越来越多,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越来越难。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着违法用地行为难预防、难发现、数量多、难处理,土地资源保护与集约使用等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为了切实解决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的诸多难题,改善违法用地现象的严峻形势,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就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开展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现场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总结出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面临的困难及原因。通过综合分析,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如下工作难点:一是违法用地现象难预防,依法用地意识薄弱;二是违法用地现象难发现,查处工作被动;三是违法用地案件难处理,缺乏强制执行力、执法效果不佳、多部门联合执法处理案件拖沓、政府部门主导的违法用地难以处理到位等;四是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力量薄弱,人员少、资金设备短缺、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通过案件剖析和资料总结,造成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困境的原因有:土地违法行为预防机制缺失、执法监察制度层面缺陷、执行力量薄弱以及监督机制缺失等。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借鉴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先进经验,结合其他市州解决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困境的优秀经验,并充分结合酒泉市特点,针对上述难点各个击破,探讨了解决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难题的方案。一是做好预防措施和准备,即包括加强依法用地宣传教育、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等;二是及时发现,即加大巡查力度、利用遥感卫星影像结合“一张图工程”实时监测、建立奖励机制拓宽群众举报路线等;三是及时处理并整改到位,即增强处理强度、强化监督考核、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同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等。从违法用地源头开始,到处理案件结束的整个流程,针对工作难点,提出对应的方案,拟期望能有效的解决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的诸多难题,逐步改善违法用地严峻形势,并为其他市州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工作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高淼[2](2014)在《铁路用地管理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用地管理是铁路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不仅能使铁路建设更加合理,也能很好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简单分析了铁路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铁路用地执法监察难度较大等,并针对上述提出了几点管理建议,包括树立铁路用地管理意识、加强铁路用地规划管理、强化铁路用地执法监察工作力度等,为铁路用地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刘志有[3](2014)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管控研究 ——以新疆伊宁市为例》文中提出土地资源是自然、经济综合体,承载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土地利用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管控,是地方政府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与管理,充分发挥各区域土地资源优势,增强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发展对土地需求增大,人地矛盾突显,如何在这社会交替期,解决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问题,成为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全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经过这两年的实施管控,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本文在搜集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吸取学者们先进研究成果,结合伊宁市区域特点,以系统理论、区位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展开对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施管控研究;首先对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提示规划编制问题及原因;其次,通过对伊宁市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管理资料整理,借助数学分析模型,展开对规划实施管控分析,揭示规划实施管控影响因素及相关主体的博弈;再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持续发展度方法对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阶段评价;最后,针对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情况,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联动机制,完善行政部门协调、完善公众参与、完善区域财政经济保障等保障措施。综合以上研究得出主要结论与启示: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体系不够完善,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等;土地规划实施管控过程中应注重前期基础性研究,注重创新编制、实施管控工作、理论和技术方法,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实施管控体系的创新,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控评价体系构建。
晏淼[4](2010)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一种探索。理论上,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民族可以实现历史跳跃式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上,则有利于我们选择实事求是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视实证研究,并注意理论探索,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选择困境、发展劳务经济的构想及其政策引导、设计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优势与劣势等问题,提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选择。结合学术界关于劳务经济的认识,本文对劳务经济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劳务经济是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或经过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注册进行创业,直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云南劳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评估,进而分析了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将劳务经济培育成主导产业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比例、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内容。要保证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必须制订和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且,要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笔者对民族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政府政策在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地理区位及就业服务体系较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政策的切合实际性有待提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应在构建好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原则、创新调整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法制原则等基础上,按照统一步骤有序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地细致梳理及评估,笔者指出,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亟需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予以积极引导。政府在制订发展劳务经济的公共政策时,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结合国内外相关国家或省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的启示,笔者对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论、具体政策设计的重点、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发展劳务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新的战略选择,并有较大的潜力和机遇;应该合理确定发展内容,确立发展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还应针对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新的政策设计与实施保障,探索发展劳务经济中政策的支持作用。
李捷[5](2009)在《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的缺陷与重构问题研究 ——以ZZ车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全球化商业环境,面对形势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铁道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机制科学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铁路运输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ZZ车站的员工激励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薪酬、绩效考核、培训、选拔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重构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并通过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构建现代薪酬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培养高素质员工,制定全面培训体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人才流动体系;发挥文化激励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以此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铁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从特定环境下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入手进行剖析,进而得出对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的一般性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站段实际进行全面考虑,以确保该体系的有效实施。
向巴平措[6](2008)在《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16日在自治区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文中研究指明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从2003年至今五年届满。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在自治区人
徐涛[7](2007)在《宜万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提出以前,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基本是处于半市场半计划的状态,各种部门和行业对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统一,这种现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随着铁路建设市场的行业保护被打破及铁路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不断完善,铁路建筑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通过对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进行重新研究分析,公平、公正、合理地体现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及咨询等相关单位的利益,也会为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宜万铁路的具体实例,并参考了其他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方式、方法以及相关参考文献,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相关环节及相应采取的措施作了阐述,使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能够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运行。鉴于宜万铁路为目前国际国内最复杂的山区铁路,其投资控制的措施和手段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需要更加强化,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志军[8](2007)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总结2006年铁路工作及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的重大成就,分析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和谐铁路建设的目标任务,部署2007年重点工作,动员全路干部职工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刘志军[9](2007)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这次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2006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2007年重点任务,动员全国铁路干部职工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我分三个部分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刘志军[10](2007)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总结2006年铁路工作及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的重大成就,分析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和谐铁路建设的目标任务,部署2007年重点工作,动员全路干部职工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二、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 提高执法监察工作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 提高执法监察工作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土地管理现状 |
1.3.2 国内土地管理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路 |
1.4.1 现场调查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文献研究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第2章 土地执法监察概述 |
2.1 土地执法监察的特性描述 |
2.1.1 土地执法监察的定义 |
2.1.2 土地执法监察的必要性 |
2.1.3 土地执法监察的特点 |
2.1.4 土地执法监察的目标 |
2.2 土地执法监察的相关依据 |
2.2.1 行政管理理论依据 |
2.2.2 行政法学理论依据 |
2.2.3 土地执法监察的相关法律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的问题分析 |
3.1 酒泉市概况 |
3.1.1 自然资源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2 酒泉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概况 |
3.2.1 酒泉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情况 |
3.2.2 酒泉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 |
3.2.3 酒泉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程序 |
3.2.4 酒泉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履行情况 |
3.3 酒泉市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
3.3.1 土地违法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
3.3.2 典型案例分析 |
3.4 酒泉市土地违法的主要成因 |
3.4.1 预防层面 |
3.4.2 制度层面 |
3.4.3 执行层面 |
3.4.4 监督层面 |
3.5 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难题 |
3.5.1 依法用地观念薄弱,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3.5.2 违法违规用地现象难预防、难发现 |
3.5.3 土地执法监察管理体制弊端 |
3.5.4 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力量薄弱、案件难以处理到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决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难题的对策及建议 |
4.1 对比分析其他市州土地执法监察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1 昌吉州国土资源监察建立长效机制 |
4.1.2 上海市土地执法监察优化方案 |
4.1.3 分析总结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难题解决方案 |
4.2 加强国土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依法用地意识 |
4.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
4.2.2 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增强警示教育 |
4.3 加大巡查力度,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
4.3.1 强化监督考核,严格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 |
4.3.2 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延长执法监察视角 |
4.4 实行“天上看、地上查、群众报”,破解违法行为“发现难” |
4.4.1 利用高新技术,监控违法用地行为 |
4.4.2 建立奖惩机制,拓宽违法案件举报渠道 |
4.5 完善制度,明确主体,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
4.5.1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联合执法 |
4.5.2 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查处相关责任人 |
4.5.3 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服务保障水平 |
4.6 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素质 |
4.6.1 加强队伍建设,充实执法监察力量 |
4.6.2 强化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 |
4.6.3 建立人员优选机制,把好“进口” |
4.7 解决方案应用性阐述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管控研究 ——以新疆伊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数据来源 |
1.5 研究概念界定 |
1.6 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土地利用规划内涵 |
2.1.2 土地利用规划思想 |
2.1.3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关键问题 |
2.1.4 小结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美国 |
2.2.2 英国 |
2.2.3 日本 |
2.2.4 加拿大 |
2.2.5 德国 |
2.2.6 比利时 |
2.2.7 小结 |
2.3 研究启示 |
第3章 相关研究理论 |
3.1 系统理论 |
3.1.1 系统论基本观点 |
3.1.2 系统工程 |
3.1.3 小结 |
3.2 区位理论 |
3.2.1 区位论目标 |
3.2.2 区位论发展 |
3.2.3 小结 |
3.3 自组织理论 |
3.3.1 自组织研究 |
3.3.2 自组织发展的特性 |
3.3.3 小结 |
3.4 反规划理论 |
3.4.1 “反规划”内容 |
3.4.2 “反规划”思路 |
3.4.3 小结 |
3.5 政府规制理论 |
3.5.1 发展沿革 |
3.5.2 理论简述 |
3.5.3 小结 |
3.6 博弈理论 |
3.6.1 博弈论的四个要素 |
3.6.2 博弈论类别 |
3.6.3 小结 |
第4章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及管控一体化系统分析 |
4.1 土地利用规划一体化概述 |
4.1.1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 |
4.1.2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
4.1.3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报备 |
4.1.4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系统 |
4.1.5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督控制系统 |
4.2 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体系关系 |
4.2.1 与区域规划体系关系 |
4.2.2 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系 |
4.2.3 与城市规划体系关系 |
4.2.4 与其他专项规划关系 |
4.3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及管控一体化系统分析 |
4.3.1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待提高 |
4.3.2 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协调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
4.3.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技术和制度有待完善 |
4.3.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
4.3.5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
4.4 土地利用规划循环发展启示 |
4.5 研究区确定 |
第5章 研究区概况 |
5.1 地理区位 |
5.2 自然资源条件 |
5.2.1 地形地貌 |
5.2.2 气候条件 |
5.2.3 水资源条件 |
5.2.4 土壤 |
5.3 社会经济条件 |
5.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5.4.1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
5.4.2 土地利用特征 |
5.4.3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章 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关键问题 |
6.1 新一轮土地规划编制相关内容 |
6.1.1 土地规划编制目的 |
6.1.2 土地规划编制内容 |
6.1.3 土地规划编制依据 |
6.1.4 编制程序 |
6.1.5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必要性及设想 |
6.2 相关规划协调分析 |
6.2.1 区域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
6.2.2 规划协调发展意义 |
6.2.3 伊宁市区域规划情况 |
6.2.4 伊宁市区域规划协调发展思路 |
6.2.5 规划协调发展问题 |
6.3 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研究 |
6.3.1 战略制定原则 |
6.3.2 战略指导思路 |
6.3.3 战略方针 |
6.3.4 战略目标 |
6.3.5 战略阶段安排 |
6.3.6 战略重点 |
6.4 土地供需分析 |
6.4.1 供需分析原则及方法 |
6.4.2 土地需求预测 |
6.4.3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
6.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6.5.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原则、方法和依据 |
6.5.2 土地驱动力作用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6.5.3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及用地导向 |
6.6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6.6.1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
6.6.2 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分析 |
6.6.3 构建土地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 |
6.7 小结 |
6.7.1 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协调编制成果 |
6.7.2 伊宁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问题 |
第7章 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影响因素及博弈分析 |
7.1 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 |
7.1.1 实施管理目标 |
7.1.2 实施管理原则 |
7.1.3 实施管理思路 |
7.1.4 实施管理情况 |
7.2 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监督和控制 |
7.2.1 实施监控目标 |
7.2.2 实施监控原则 |
7.2.3 实施监控思路 |
7.2.4 实施监控情况 |
7.3 伊宁市土地规划实施管控影响因素 |
7.3.1 土地规划实施管控影响因素 |
7.3.2 研究方法 |
7.3.3 土地规划实施管控影响因素分析 |
7.4 伊宁市土地规划实施管控主体博弈分析 |
7.4.1 伊宁市土地规划实施管控主体分析 |
7.4.2 土地规划实施管控主体间博弈分析 |
7.4.3 利益主体博弈启示 |
7.5 小结 |
第8章 伊宁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
8.1 实施评价现实意义 |
8.1.1 检查规划的实施状况 |
8.1.2 改进土地规划的实施效果 |
8.1.3 为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 |
8.1.4 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化进程 |
8.2 实施评价原则 |
8.2.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
8.2.2 贯穿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原则 |
8.2.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原则 |
8.2.4 综合性评价原则 |
8.3 实施评价方法 |
8.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8.5 可持续发展度评价步骤 |
8.5.1 标准化处理 |
8.5.2 相关性矩阵 |
8.5.3 主成份提取 |
8.5.4 可持续发展度分析 |
8.6 小结 |
第9章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机制构建 |
9.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机制系统 |
9.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联动机制框架构建 |
9.2.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联动机制主、客体分析 |
9.2.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联动机制措施 |
9.2.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控联动机制程序 |
9.3 土地利用规划管控联动机制实施保障措施 |
9.3.1 完善行政部门协调保障措施 |
9.3.2 完善国土部门管理改革创新措施 |
9.3.3 完善公众参与措施 |
9.3.4 完善区域财政经济保障措施 |
9.3.5 完善法律保障措施 |
9.3.6 完善规划实施管控技术措施 |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启示 |
10.2.1 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基础性研究 |
10.2.2 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管控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 |
10.2.3 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创新 |
10.2.4 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控体系创新 |
10.2.5 注重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控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 |
三、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一章 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第一节 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
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
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 |
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 |
二、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 |
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和加大扶持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现实选择 |
一、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
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优势 |
三、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
第四节 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
三、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
第二章 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劳务经济的提出及涵义 |
一、乡村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农业人口 |
二、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 |
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
四、劳务经济涵义及其本质特征 |
第二节 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基本评估 |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
二、云南省发展劳务经济效益评估 |
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与全国相比的差距 |
四、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短腿"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 |
一、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 |
二、云南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较为强烈 |
三、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有发展阶段和政策上的机遇 |
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务提出旺盛需求 |
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
六、发展劳务经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 |
第三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构想 |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主要内容的确定及分析 |
一、提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 |
二、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定比例提高 |
三、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 |
四、加大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 |
五、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
第二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总体构架 |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坚持的原则 |
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 |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分析 |
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容量 |
二、改革相关公共政策扩大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容量 |
三、加快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 |
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
第四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关键在政策引导 |
第一节 民族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培育需要政策扶持 |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 |
二、民族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 |
三、民族区域经济政策中强调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手段 |
第二节 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
一、国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作用评析 |
二、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作用评析 |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需要政策扶持 |
一、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及目的 |
二、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云南民族地区制定劳务经济政策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五章 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梳理 |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政策 |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可享受的创业政策 |
三、云南省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 |
四、云南农民工获得权益保障的政策 |
五、云南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 |
第二节 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的评估 |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评估标准 |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产出结果及判断 |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存在问题 |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三、云南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四、云南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五、云南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第六章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与实施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国内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给予的启示 |
一、菲律宾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分析 |
二、四川省、湖南省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分析 |
三、以上做法给予云南民族地区的启示 |
第二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相关理论 |
二、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原则 |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具体设计重点分析 |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设计重点 |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设计重点 |
三、构建云南民族地区良好就业服务体系政策设计重点 |
四、云南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政策设计重点 |
五、云南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建立政策设计重点 |
第四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 |
一、应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 |
二、应保证一定的资源为支持和后盾 |
三、应保证政策标的团体对政策的认知度高 |
四、应保证执行机构在结构及运作上科学合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的缺陷与重构问题研究 ——以ZZ车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 |
第二章 关于激励理论的综述 |
2.1 激励的基本原理 |
2.1.1 激励的内涵 |
2.1.2 激励过程 |
2.2 激励理论概述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3 综合型激励理论 |
2.3 激励机制概述 |
2.3.1 激励机制的内涵 |
2.3.2 激励机制作用 |
2.3.3 激励机制的构成体系 |
第三章 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现行激励机制的分析 |
3.1 ZZ 车站概况 |
3.1.1 车站简介 |
3.1.2 车站的组织结构 |
3.1.3 车站的人力资源情况 |
3.2 ZZ 车站员工满意度调查 |
3.3 ZZ 车站激励机制的现状与缺陷 |
3.3.1 薪酬体系的现状与缺陷 |
3.3.2 绩效考核体系现状与缺陷 |
3.3.3 培训体系的现状与缺陷 |
3.3.4 培养选拔体系的现状与缺陷 |
3.4 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的重构与优化设计 |
4.1 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重构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
4.1.1 指导思想 |
4.1.2 重构目标 |
4.1.3 重构原则 |
4.2 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重构与优化的策略和措施 |
4.2.1 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构建现代薪酬体系 |
4.2.2 优化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
4.2.3 培养高素质员工,制定全面培训体系 |
4.2.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健全人才流动体系 |
4.2.5 发挥文化激励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宜万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概述 |
2.1 建设项目投资概述 |
2.1.1 建设项目投资的涵义 |
2.2.2 建设项目投资的特点 |
2.2 铁路建设项目资金来源 |
2.2.1 铁路建设基金 |
2.2.2 铁路建设贷款 |
2.2.3 国家财政投资 |
2.3 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
2.3.1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
2.3.2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
2.3.3 建设单位投资控制的责任 |
2.3.4 推进项目法人制 |
2.3.5 强化执法监察和建设项目审计 |
3 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体制的发展沿革 |
3.1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投资体制的发展情况 |
3.1.1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投资体制 |
3.1.2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基建程序 |
3.2 国外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体制分析 |
3.2.1 日本 |
3.2.2 英国 |
3.2.3 美国 |
4 宜万铁路建设工程的基本概况 |
4.1 宜万铁路建设项目概况 |
4.2.1 工程概述 |
4.2.2 主要技术标准 |
4.2.3 自然地理特征 |
4.2.4 交通运输条件 |
4.2.5 沿线资源情况 |
4.2.6 重难点、控制工程 |
4.2 宜万铁路投资构成及标段划分 |
4.2.1 投资构成 |
4.2.2 标段划分 |
5 宜万铁路投资控制的具体措施 |
5.1 构建合同管理框架 |
5.2 适时开展前期培训 |
5.3 完善投资控制审批程序 |
5.4 完善《验工计价实施细则》 |
5.4.1 明确验工计价依据 |
5.4.2 明确验工计价程序 |
5.4.3 明确其他费用项目的计价原则 |
5.5 完善外资项目《计量支付实施细则》 |
5.6 加施工图强现场核对 |
5.7 清理施工图数量 |
5.8 加强变更设计管理 |
5.9 规范物资设备的采购与管理 |
5.10 规范建设资金的管理与检查 |
5.11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转嫁建设单位风险 |
5.11.1 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2 加快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 |
5.12 引进工程保险,化解建设单位风险 |
5.12.1 宜万铁路的主要风险分析 |
5.12.2 投保范围的界定及保险效果 |
6 宜万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经验分析 |
6.1 规范建设单位的管理行为 |
6.1.1 加强项目配备 |
6.1.2 改进完善监理制度 |
6.2 强化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
6.2.1 强化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
6.2.2 提高设计概算的精度 |
6.2.3 整顿设计队伍 |
6.2.4 开展设计校核和设计咨询 |
6.2.5 设计考核 |
6.3 强化对施工单位的管理 |
6.3.1 杜绝层层转包和违规分包行为 |
6.3.2 充分利用社会审价组织,加强工程造价审核 |
6.4 制止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 |
7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十一五”铁路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
(一) 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并安全平稳运营。 |
(二) 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推进。 |
(三) 铁路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
(四) 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
(五) 客货运输取得显着成效。 |
(六) 铁路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
(七)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的成绩。 |
(八) 运输安全保持基本稳定。 |
(九) 铁路内部和谐环境进一步形成。 |
(十)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
二、认清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科学发展, 开创和谐铁路建设的新局面 |
三、抓住黄金机遇期, 求真务实, 埋头苦干, 切实做好2 0 0 7 年铁路重点工作 |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十一五”铁路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
1.1 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并安全平稳运营 |
1.2 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推进 |
1.3 铁路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
1.4 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
1.5 客货运输取得显着成效 |
1.6 铁路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
1.7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的成绩 |
1.8 运输安全保持基本稳定 |
1.9 铁路内部和谐环境进一步形成 |
1.10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
一是发达完善铁路网的建设全面展开。 |
二是铁路运输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大的跨越。 |
三是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
四是铁路管理体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
五是铁路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增强。 |
2 认清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科学发展, 开创和谐铁路建设的新局面 |
——运能充足。 |
——装备先进。 |
——安全可靠。 |
——管理科学。 |
——节能环保。 |
——服务优质。 |
——内部和谐。 |
(1) 认真解决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与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控制投资的矛盾 |
(2) 认真解决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与职工队伍素质不适应的矛盾 |
(3) 认真解决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矛盾 |
(4) 认真解决经济社会管理的法制化与铁路系统法制管理薄弱的矛盾 |
(5) 认真解决铁路提高速度、增加密度、发展重载与确保运输安全的矛盾 |
3 抓住黄金机遇期, 求真务实, 埋头苦干, 切实做好2007年铁路重点工作 |
3.1 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圆满成功, 实现客货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
一是全面做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各项准备工作。 |
二是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运输新产品。 |
三是全面提高路网整体运输能力。 |
四是提高机车车辆使用效率。 |
五是切实保证重点物资运输。 |
六是进一步提升铁路服务质量。 |
3.2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全面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 |
一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
二是抓好在建工程建设。 |
三是强化建设管理工作。 |
3.3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 |
一是深化先进机车车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
二是推进客运专线系统集成和技术创新。 |
三是推进铁路信息化建设。 |
3.4 大力强化经营管理, 提高铁路经济增长质量 |
一是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
二是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 |
三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
四是规范多元企业经营管理。 |
3.5 加快铁路改革, 扩大铁路对外开放 |
一是加快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
二是深化铁路基础性改革。 |
三是扩大铁路对外开放。 |
3.6 强化安全基础建设, 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 |
一是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安全的万无一失。 |
二是取得深化安全基础建设的新成效。 |
三是强化运输安全薄弱环节的控制。 |
3.7 加强铁路内部和谐环境建设,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利益 |
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
二是进一步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
三是深化“三不让”工作。 |
3.8 加强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为和谐铁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二是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四是强化宣传思想工作。 |
五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四、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 提高执法监察工作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酒泉市土地执法监察研究[D]. 张维龙. 燕山大学, 2016(03)
- [2]铁路用地管理的相关研究[J]. 高淼. 门窗, 2014(10)
- [3]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管控研究 ——以新疆伊宁市为例[D]. 刘志有.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4]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 晏淼. 云南大学, 2010(08)
- [5]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激励机制的缺陷与重构问题研究 ——以ZZ车站为例[D]. 李捷. 湖南工业大学, 2009(02)
- [6]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16日在自治区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J]. 向巴平措. 西藏政报, 2008(02)
- [7]宜万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分析研究[D]. 徐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J]. 刘志军. 铁道经济研究, 2007(01)
-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刘志军.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02)
-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J]. 刘志军.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