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林霖[1](2021)在《主题美术创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专访于洋》文中研究指明采访者单位:《上海艺术评论》(文内简称"评论")受访者: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我们今天需要怎样的"主题性"创作?评论:首先,我们的话题主要围绕建党百年主题性美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角度展开,如何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以及城市建设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现象等为切入点提炼出今天我们时代的话语?
朱剑飞,孙成,张璐[2](2021)在《王澍与李承德:杭州中国美院校园设计比较研究及西方批判地域主义论述之检讨》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西方批判地域主义论述和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象山校园设计比较研究之间,寻找批判对话。本文一方面回顾了西方批判地域主义的批判和发展,一方面阅读分析了杭州两个校园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本文在两条线索之间,提出了双向的批判性解读,也由此为当代中国建筑一些有影响的设计予以勾画定位。
于洋[3](2021)在《找寻现代性的踪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五人谈》文中指出"现代性"概念曾是现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界最为热衷讨论的话题,也是美术界一直以来常谈常新的理论焦点。事实上,"现代性"课题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单纯的理论范畴,而存在于中国美术创作生态与研究语境的每个角落。如今,21世纪已经走过五分之一的步履,在2020年的时代语境下再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就别具一番特别的况味与旧话重提的新意。
于洋[4](2021)在《话语系统与身份焦虑——关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正反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也许没有另外一个语词,比"现代""现代性"更能激起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兴奋神经,概括其存在状态、描述其发展进程了。"现代性"既是一种方法、观念,也是一种现象、生态,尤其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性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语境与历史情态,亦是多元合体的话语系统与身份存在。无疑,"现代性"不仅仅是一种话语,也是一种现实,一种全息弥漫在20世纪社会文化领域的因素概念与现象的集合。
郑工[5](2020)在《又一个历史转折期——在后疫情时代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文中指出本文反思近二十年中国美术中的"现代现象",以为其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即由"现代"转向"当代"。这一时期,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交织发展,而对现代性的追问,既回溯又前瞻,贯穿前后,讨论的焦点就落在了"形式"与"主题"。美术的"现代"变革实践,就是重新调整这两者关系,而"当代"的变革,也在于关系的再调整。中国的问题,突出地反映了这一调整与再调整的过程。回到本体,是一句响亮的"现代"口号,而意义世界的建立,将现代性中的本体问题社会化,这是转折期中国美术最显着的特征。
张敢[6](2020)在《张光宇的启示——也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文中研究指明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考察离不开具体的范例。除了学界经常讨论的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还有一批立足本土的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漫画家张光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在他的作品中,既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注重表现中国的社会现实,让他成为探讨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绝佳个案。
邹维佳[7](2019)在《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性与民族性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因而对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汉族或主流绘画体现出的民族性,对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当代性与民族性的研究同样重要。本文对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分析研究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研究对象本体发展及现象的研究,以美术史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发展环境、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象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其各个时代的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结合作品产生年代的政治政策、文艺思想、美术思潮、美术教育、画家群体构成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发展的内、外动因做出较全面的解析。二是从绘画本体的角度出发,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工笔画和水墨画两种创作形式进行了造型、空间、色彩等方面的分析。三是对研究对象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分析。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在绘画内容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共同性,这不仅是题材表现范围所致,更有着民族审美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总结了其中几个较典型的审美意象,通过对这些审美意象的分析说明其内含的蒙古族审美取向,并通过分析审美意象所对应的具体绘画形象,阐明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当代性与民族性。正文部分共含五个章节,分别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历史演进、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基础与影响因素、绘画形式语言、审美意象以及其文化价值与问题反思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概述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历史演进。首先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美术的历史溯源,概述了各历史时代北方草原民族的艺术样式,阐明了在历史更迭中草原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并逐渐吸收掌握了中原绘画技法的过程,并指出古代游牧民族美术与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在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区别,以及二者在民族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其次,在近现代内蒙古中国画发概述中,列举了清末民初的着名蒙古族文人画家、抗战时期在本土享有盛誉的蒙古族画家和外来画家,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来内蒙古考察写生的内地画家。并介绍了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进入内蒙古写生的赵望云、沈逸千等画家。这些画家开辟了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写生之先河,对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和中国画语言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在各时段的发展概况、代表画家及基本绘画语言特征。论文第二章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发展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基础;二是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环境。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为绘画提供了基本素材与创作内容;其次分析说明蒙古族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为绘画精神内涵的构建提供了方向;最后分析了在当代社会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游牧生活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对现代化文明的吸收,对此,画家们选择了不同的视角与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第二部分中,首先阐述了各时代影响研究对象形成与发展的文艺政策、美术思潮等因素。其次,就内蒙古本土美术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现状与国内美术教育、内蒙古本土美术教育的关联,并根据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画家的不同生活经历,将其分为外来画家、知青画家和本土画家三个类型,进而分析说明了三类画家在绘画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差异。最后,以对比的方式,分析说明了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内蒙古美术与内地主流美术发展的异同,以及在当代民族文化自觉的社会环境下二者所体现出的自觉性。论文第三章从影响因素和对绘画形式语言本体的分析两方面论述了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影响因素中,早期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形式语言与徐蒋体系艺术语言的密切关联,说明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中,“徐蒋体系”中国画因其利于战时美术宣传而在政府支持下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形成了早期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基本风格面貌。其次,按内蒙古中国画画家出生年代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三个代际,并分别分析说明了三代画家的绘画形象语言特彳正及成因。对绘画形式语言本体分析的部分分为工笔画和水墨画两部分,先后分别分析了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线条与造型、色彩与空间,水墨画的多元笔墨样式、空间表现和以色写神的彩墨画。论文第四章为“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审美意象”,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蒙古族审美观及其形成,首先分析了民族审美观形成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其次阐述了蒙古族审美观的特征并与中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对比。最后分析了蒙古族传统审美在当代蒙古族题材绘画中的变异。第二部分析了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中的三种典型意象:马意象、蒙古族女性意象、英雄意象,详细分析了绘画中此三种审美意象所蕴含的当代性、民族性及其文化内涵。论文第五章主要对研究对象的文化价值以及当前所面临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绘画内容、形式语言和思想内涵三方面所体现的当代性与民族性。其次,阐述了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文化价值。最后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发展前景与困境。
王志亮[8](2017)在《八十年代的会议精神与美术创作转向》文中研究指明在1980年代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同会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创作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反过来,会议又促进了创作实践的发展和转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描绘群众形象的作品备受关注,由此产生了关于《父亲》一作的争论。反精神污染之后,题材决定论成为美术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了关于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反思。1985年与1986年的两次油画讨论会,提出创作自由的要求,并且关注青年美术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80年代后半期美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贺才钊[9](2017)在《启蒙与救国: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及其专刊的现代性研究》文中认为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是指从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这一年的《晨报副刊》。由于在撰稿人员、编辑方针、版式设计、出版结构和传播内容上与之前李大钊、孙伏园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有着较明显的不同,这一时期的《晨报副刊》体现出较为浓厚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对于传播新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考察了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现代性,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范畴和价值,并为当下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借鉴。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第2章主要论述《晨报副刊》与现代性的关系:阐释了现代性的意义,论述了现代性适用于本研究的理由及理论适用的基本内容,以及现代性与《晨报副刊》的具体关系;第3章研究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革新,叙述这一时期的《晨报副刊》在出版结构、编辑部门、版式设计和栏目设置上的革新,兼论媒介的现代性;第4章是主体章节之一,主要考察《晨报副刊》与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第5章是主体章节之二,主要考察《晨报副刊》与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第6章是结论。研究发现,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革新,形成了报纸副刊插登专刊(周刊)的出版结构,周刊在关注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新闻性、实用性和服务性。另外,在编辑方针、版式设计、传播内容等方面,《晨报副刊》都体现出媒介的现代性,即形式上采用西化元素,风格上体现出“创造性、天才的朴素性和冒险想象”的美学特征。其次,《晨报副刊》中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晨报副刊》对于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和教育现代性的追求。本文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追求国家的真正独立,继而产生对国家富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这一过程中,“启蒙”是手段,而“救国”是目的,《晨报副刊》以其版面的现代性、文章的丰富性、观点的多元性以及传播的强效果,做了大量唤醒民众、启蒙国民的工作,以追求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和教育现代性为主线,试图造成一个从内而外都称得上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最后,《晨报副刊》中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晨报副刊》对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和价值观念的现代性的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包括现代卫生观念的传播、现代社会组织的提倡以及衣食住行质量的改善;新的价值观念包括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个性自由解放的呼声、近世科学精神的提倡。《晨报副刊》提倡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即从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细枝末节,摒除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糟粕,来塑造国民新的生活面貌。这体现了《晨报副刊》对于人的关注和对人的改造,即造成“新民”,为造成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而做的努力。
张晓凌[10](2016)在《返回东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西学启蒙到本土复兴,从"全盘西化"到"去西方化",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从颠覆到建构……一句话,中国当代文化的观念、思想、价值观、体制及实践体系正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美术领域,呈现为这样一种态势:它首先表现为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的重新迷恋。彷徨多年后,中国当代美术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开始了游子般的返家历程。返回东方—不仅仅作为方法,更作为信仰,其力量又有谁能够阻挡呢?
二、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主题美术创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专访于洋(论文提纲范文)
我们今天需要怎样的“主题性”创作? |
如何看待“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两者的关系? |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之路 |
(2)王澍与李承德:杭州中国美院校园设计比较研究及西方批判地域主义论述之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批判地域主义演进概述 |
二、双向考察所提出的问题 |
三、李承德与王澍 |
四、南山校园与象山校园 |
五、可比与不可比 |
六、李的“南山”:湖畔街区学院 |
七、王的“象山”:山下田间书院 |
八、比较与对话 |
九、光谱 |
十、结语 |
图片来源 |
(7)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第一章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题材绘画的历史追溯 |
第二节 近现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概况 |
第三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发展的环境基础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发展的地理人文环境 |
一、地理环境与人文风俗 |
二、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 |
三、游牧生活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
第二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发展的时代因素 |
二、内蒙古美术教育 |
三、画家群体构成 |
四、当代内蒙古中国画与内地中国画发展的异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形式语言 |
第一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影响因素 |
一、受“徐蒋体系”影响的早期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 |
二、内蒙古中国画画家的代际与形式语言 |
第二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形式语言 |
一、工笔画的线条与造型 |
二、工笔画的色彩与空间 |
三、工笔画的肌理表现 |
第三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水墨画的形式语言 |
一、笔墨的抽象性与写实性 |
二、水墨画的空间表现 |
三、以色写神的彩墨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审美意象 |
第一节 蒙古族审美观的特征与形成 |
一、民族审美观形成的条件 |
二、蒙古族“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的审美观 |
三、蒙古族审美观与中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异同 |
四、蒙古族传统审美观在当代蒙古族题材绘画中的变异 |
第二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中的主要审美意象 |
一、审美意象与绘画中的艺术形象 |
二、马意象 |
三、蒙古族女性意象 |
四、英雄意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价值与问题反思 |
第一节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价值 |
一、绘画内容与形式上的当代性与民族性 |
二、绘画思想内涵上的当代性与民族性 |
第二节 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困境与反思 |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困境 |
二、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资源的消逝 |
三、全球化时代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画家访谈记录 |
附录2 内蒙古中国画画家代际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八十年代的会议精神与美术创作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工作重心转移到绘画中的群众形象 |
二、反精神污染与题材决定论 |
三、政策纠偏与创作自由 |
四、引入青年:1986年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 |
小结 |
(9)启蒙与救国: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及其专刊的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问题 |
1.2 核心概念的厘定和已有研究成果举要 |
1.2.1 核心概念的厘定 |
1.2.2 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相关研究 |
1.2.3 西方现代性与五四/中国现代性相关研究 |
1.2.4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的建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之处 |
1.3.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现代性与《晨报副刊》 |
2.1 理论依据:现代性 |
2.1.1 现代性意义的阐释 |
2.1.2 现代性适用于本研究 |
2.1.3 理论适用的基本内容 |
2.2 现代性与《晨报副刊》 |
2.2.1 《晨报副刊》与政治现代性 |
2.2.2 《晨报副刊》与经济现代性 |
2.2.3 《晨报副刊》与教育现代性 |
2.2.4 《晨报副刊》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 |
2.2.5 《晨报副刊》与价值观念的现代性 |
第3章 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革新 |
3.1 插登三种周刊——《家庭》、《社会》和《国际》 |
3.1.1 《晨报副刊》革新的背景 |
3.1.2 《晨报副刊》革新后的结构 |
3.2 编辑部门的调整 |
3.3 版式设计的革新 |
3.4 栏目设置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晨报副刊》与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 |
4.1 《晨报副刊》与政治现代性 |
4.1.1 破除武力迷信,建设民主政治 |
4.1.2 提倡民族主义,构建民族国家 |
4.1.3 撤废治外法权,保护国家主权 |
4.1.4 放眼西方世界,传播民主理念 |
4.2 《晨报副刊》与经济现代性 |
4.2.1 关注关税会议,争取关税自主 |
4.2.2 借鉴外国经验,改良本国经济 |
4.2.3 提倡发展实业,转变经济方式 |
4.3 《晨报副刊》与教育现代性 |
4.3.1 支持平教运动,进行国民启蒙 |
4.3.2 借鉴外国模式,试办现代教育 |
4.3.3 呼吁教育独立,培养健全国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晨报副刊》与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 |
5.1 《晨报副刊》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 |
5.1.1 传播现代卫生观念 |
5.1.2 提倡现代社会组织 |
5.1.3 改善衣食住行质量 |
5.2 《晨报副刊》与价值观念的现代性 |
5.2.1 传播男女平等观念 |
5.2.2 呼唤个性自由解放 |
5.2.3 提倡近世科学精神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返回东方(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转向与战略机遇 |
二、东方作为当代艺术方式 |
三、中国美术主体的重建 |
1.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之际, 和西方现代性一样, 它具有内生原发性质。 |
2.在应对西学的过程中, 形成“内源性”与“外源性”双重特征。 |
5.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 从根本上讲, 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本土现代性的历史。 |
四、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主题美术创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专访于洋[J]. 林霖. 上海艺术评论, 2021(03)
- [2]王澍与李承德:杭州中国美院校园设计比较研究及西方批判地域主义论述之检讨[J]. 朱剑飞,孙成,张璐. 建筑师, 2021(01)
- [3]找寻现代性的踪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五人谈[J]. 于洋. 美术观察, 2021(01)
- [4]话语系统与身份焦虑——关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正反思考[J]. 于洋. 美术观察, 2021(01)
- [5]又一个历史转折期——在后疫情时代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J]. 郑工. 美术观察, 2020(12)
- [6]张光宇的启示——也谈中国美术的现代性[J]. 张敢. 美术观察, 2020(12)
- [7]当代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研究[D]. 邹维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8]八十年代的会议精神与美术创作转向[J]. 王志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06)
- [9]启蒙与救国: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及其专刊的现代性研究[D]. 贺才钊.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返回东方[J]. 张晓凌. 中华书画家,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