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午线轮胎液压硫化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曜辉[1](2020)在《阶梯式轮胎硫化内模设计与轮胎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功能不断改进,进而对轮胎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硫化是影响成品轮胎质量的重要工序,对轮胎硫化设备和制造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能有效提高轮胎的性能,满足汽车绿色安全节能的需求。针对传统中心机构胶囊的缺陷,提出直压硫化技术,中心机构采用导热性好刚性高的金属内模,提高轮胎的质量,然而现有的直压硫化内模没有明确适用范围,只能针对255/30R22规格的轮胎使用,其他规格的轮胎无法在设计前判断内模是否干涉,内模结构参数的取值没有达到最优解,而且仍存在金属内模脱模时摩擦轮胎内表面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常规直压硫化内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结构形式,提出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通过轴向空间弥补径向空间的不足,并计算得出两种直压硫化内模的适用范围以及内模的最优结构参数;建立235/45R18规格轮胎的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数字模型,对内模进行运动学仿真和有限元力学性能分析;为了方便金属内模脱模,提出渐变断面轮胎并进行力学性能数值模拟。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直压硫化内模适用范围小的问题,提出改进的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的结构形式,对常规直压硫化内模和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的适用范围进行研究,建立常规直压硫化内模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MATLAB计算得到直压硫化内模结构参数最优解,并明确常规直压硫化内模和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的适用范围和针对任意规格轮胎的判断公式,扩大直压硫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推广到更多具体规格的轮胎上。(2)对235/45R18规格的轮胎进行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的设计,根据轮胎规格的要求和零件之间几何关系,利用公式对每个零件的尺寸参数进行计算,借助UG NX建立直压硫化内模的数字模型,并对建立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运动仿真,验证内模运动学的合理性,无干涉。(3)根据实际硫化工况,建立235/45R18规格轮胎的内模有限元力学模型,采用ABAQUS对内模有限元模型进行力学性能仿真,分析内模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确认内模的整体强度达到要求,可以正常工作。(4)针对金属内模脱模时容易划伤轮胎内表面的问题,参考塑料零件的拔模斜度,提出渐变断面轮胎的概念,建立235/45R18规格渐变断面轮胎的几何模型,根据充气和静载工况建立轮胎力学性能仿真有限元模型,对比普通断面轮胎和渐变断面轮胎的力学性能各项参数,验证渐变断面轮胎的可行性。
王芹[2](2020)在《轮胎模具底座性能分析与有限元模拟》文中研究表明轮胎大量应用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轮胎模具是轮胎硫化生产线上的硫化成型装备,模具的质量和精度对轮胎的外观、质量、使用寿命及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以轮胎模具的底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底座在实际工况下的力学性能、疲劳寿命、拓扑优化、传热分析、磨损分析和底座与硫化机下热板的快速连接装置,对生产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1)力学分析:根据轮胎模具各部分之间的装配关系以及硫化机对轮胎模具的施加力的形式,在所建力学模型基础上分析底座在轮胎硫化过程中的实际受力形式,通过计算得出底座不同部分的受力大小。(2)疲劳寿命分析:应用模拟软件Abaqus对底座三维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底座应力和位移模拟结果,将得到的模拟结果导入到疲劳寿命模拟软件Fe-safe中,在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的基础上设置材料的一系列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底座在实际工况下的疲劳寿命次数。(3)拓扑优化分析:主要对轮胎模具底座进行拓扑优化,建立目标函数,提取优化变量,建立优化模型,得到优化结果。主要是对底座的形状结构进行了优化,基于分析结果对底座的应力、位移、疲劳寿命和传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优化的优劣方面,为底座的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4)传热分析:通过三维绘图软件UG画出轮胎模具的整套模型,为减少传热模拟的时间,只装配八分之一的模具进行热力学分析,根据模具的实际工况设置初始和边界条件,得到模具各位置的温升数据和整体的分布云图,综合评价模具的传热效果。(5)液压缸结构设计:将传统螺栓连接的底座与硫化机下热板改为液压缸的连接,使其能实现推进、旋转和压紧的功能,省时省力,连接效果好。液压缸的实际结构尺寸的设计需要通过计算脱模力和螺栓预紧力得到,使设计的液压缸能更方便完成底座与下热板的连接,连接效果较好,更能节省操作时间,减少误操作的产生。
王超群[3](2019)在《航空子午胎硫化机伺服液压系统中开合模控制的优化设计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子午线航空轮胎液压硫化机主要运动部件采用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源,系统主要包括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双联齿轮泵提供液压动力,各种液压阀门作为功率放大元件,液压缸作为执行元件加载到硫化机不同部件完成规定动作。硫化机伺服液压系统具有显着的优越性,但在生产应用实践中,开合模液压控制系统设计不够完善。本着对液压硫化机特种工艺条件下的技术性能的更高要求,针对硫化机开合模液压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设计优化思路,供设计厂家借鉴。建议设备厂家与航空轮胎生产厂家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子午线航空轮胎产品特点的技术成熟的专用液压硫化机。
杨顺根[4](2019)在《汽车轮胎生产基本工艺(八)》文中提出轮胎按结构可分为斜交胎和子午胎,而从用途上则可分为轿车和轻卡胎、载重胎、工程胎等。本文列举了轮胎的基本结构和胎面花纹设计等,并介绍了轮胎的胶料制备、帘布压延、帘布裁断、钢丝圈制造、胎面及胎肩垫胶制造、轮胎成型直到轮胎硫化、成品检测的轮胎全生产过程及工艺,详细说明轮胎的整个生产流程,同时对各个工段所用设备、工艺要求等都详细进进行了说明,可供相关读者参考。
李尚帅,谭晶,张金云,安瑛,杨卫民[5](2019)在《轮胎定型硫化机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轮胎向着子午化、高性能化发展,用于硫化轮胎的定型硫化机不断改进。介绍了轮胎定型硫化机的发展现状,对轮胎定型硫化机的主机结构、中心机构、胶囊、加热方式以及活络模的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轮胎行业的发展对轮胎定型硫化机的发展做了展望,为后续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研发提供参考。
张金云[6](2017)在《高性能轮胎直压定型电磁感应加热智能硫化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轮胎生产过程需经历多道复杂工序,硫化环节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决定了产品的外观质量及使用性能优劣。现行轮胎硫化技术主要依托于轮胎定型硫化机,采用高弹性而低刚性胶囊来确定轮胎内壁轮廓,必然难以获得高度均匀的几何结构及质量分布,导致轮胎动平衡均匀性差。此外,传统轮胎硫化采用蒸汽、过热水加热,轮胎内侧需从导热率极低的胶囊内间接获得硫化所需热量,而且热能在管路循环中存在大量耗散,导致轮胎硫化效率低,能源消耗大,蒸汽温度与压力的关联性也制约了硫化工艺参数的最优匹配。本文提出一种高性能轮胎直压硫化技术,利用高刚性高导热的可控伸缩金属内模替代胶囊结构,并创新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对内外模具同时加热,彻底取代传统热媒传热方式,以提高成品轮胎质量精度,缩短轮胎硫化周期及降低制造过程耗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直压压硫化的特殊工艺特点,创新研制了具有内外模独立锁模功能的液压式轮胎定型硫化机,并设计制造了符合实验样机工艺动作要求的配套液压系统和工控系统,为后续开展高性能轮胎直压硫化工艺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实验条件;2、通过对比分析及实验研究,探明了直压硫化工艺的压力作用形式对轮胎骨架结构以及胶料硬度、拉伸强度、定伸应力、损耗因子等物理机械性能的积极影响,以校正面不平衡质量、径向力波动RFV、横向力波动LFV、横向力偏移LFD、角度效应力PSF、锥度效应力CON等检测值为依据,考察了高真圆度刚性金属内模对成品轮胎质量分布及几何尺寸均匀性的提升效果。建立了适用于直压硫化工艺的内外模锁模力模型,讨论确定了最佳锁模力参数选取原则;3、实验验证了电磁感应加热轮胎硫化模具温度均匀性,并以255/30R22规格轮胎为研究对象,对产品进行硫化测温,利用相关测温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在充分考虑材料热物性的非线性及硫化反应热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了基于电磁感应加热的轮胎硫化温度场和硫化程度场有限元仿真,并研究了高温硫化条件对轮胎硫化历程的有利影响,进一步确定了基于内外模电磁感应加热轮胎硫化最佳工艺温度;4、利用成套全自动化实验样机,并根据已确定的最佳硫化工艺参数,对255/30R22规格高性能轮胎进行连续批量化试产及成品轮胎放行测试,分析了直压硫化工艺在制品硫化效率、制造过程耗能等方面的工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条件下的轮胎硫化周期较传统工艺缩短了 11.06%,单胎硫化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约86%,轮胎外观检测,激光散斑无损检测以及成品性能室内试验等均通过国家标准,由此可以初步认定,高性能轮胎直压硫化工艺具备良好产业化应用前景。
王超群[7](2017)在《高性能航空子午线轮胎对制造装备的技术要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举航空子午线轮胎从炼胶、挤出、压延、裁断、成型、硫化、检验等工艺所需的各类生产设备,并对设备性能进行分析,提出特种工艺条件下的设备性能技术要求,以期为开发适用于航空子午线轮胎产品特点的专用制造装备提供依据。
刘才生[8](2013)在《载重子午线轮胎侧板式液压硫化机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LLY-B1665×4580×2A载重子午线轮胎侧板式液压硫化机的设计。该硫化机主要由主机结构、装卸胎机构、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硫化管阀系统等组成。该机主构架采用独立单元的侧板框架结构,加压装置的4个油缸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开合模、加压、活络模驱动及装卸胎机械手和中心机构运行等操作均采用油缸驱动,液压系统功率匹配合理、经济。
张康全[9](2013)在《我国液压硫化机的概况》文中认为介绍我国液压硫化机的生产和发展概况。液压硫化机具有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基本无易损件、硫化轮胎均匀性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是轮胎硫化机的发展方向。我国液压硫化机生产企业近20家,年生产能力和年需求量均约1200台,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
张康全,陈维芳[10](2013)在《我国液压硫化机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轮胎工业的不断发展,其对轮胎均匀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硫化机的工作精度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液压硫化机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现今我国液压硫化机得到轮胎及橡机制造企业的广泛认可,液压硫化机的采用在硫化机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已进入快速产业化阶段。
二、子午线轮胎液压硫化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午线轮胎液压硫化机(论文提纲范文)
(1)阶梯式轮胎硫化内模设计与轮胎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轮胎硫化装备 |
1.2.1 传统轮胎硫化装备 |
1.2.2 定型硫化机研究现状 |
1.3 轮胎硫化工艺 |
1.3.1 传统轮胎硫化工艺 |
1.3.2 轮胎硫化工艺研究现状 |
1.4 轮胎有限元技术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二章 直压硫化内模适用范围探究 |
2.1 概述 |
2.2 常规直压硫化内模 |
2.2.1 内模结构分析 |
2.2.2 建立物理模型 |
2.2.3 定义胀缩比 |
2.2.4 建立数学模型 |
2.3 阶梯式直压硫化模 |
2.3.1 阶梯式胀缩方式 |
2.3.2 建立物理模型 |
2.3.3 建立数学模型 |
2.4 求解与结果分析 |
2.4.1 求解 |
2.4.2 结果分析 |
2.5 适用性判断公式 |
2.5.1 建立判断公式 |
2.5.2 实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设计 |
3.1 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结构 |
3.2 阶梯式内模结构参数计算 |
3.2.1 鼓瓦数与分瓦角 |
3.2.2 鼓瓦径向位移 |
3.2.3 楔形块倾角 |
3.3 建立运动仿真模型 |
3.3.1 建立内模模型 |
3.3.2 指定连杆 |
3.3.3 设定运动副与驱动 |
3.4 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内模胀缩步骤 |
3.4.2 内模运动数据分析 |
3.5 阶梯式直压硫化内模强度分析 |
3.5.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5.2 建立分析步与接触关系 |
3.5.3 建立边界条件与载荷 |
3.6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6.1 应力分析 |
3.6.2 变形位移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渐变断面轮胎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
4.1 渐变断面轮胎的意义与定义 |
4.1.1 渐变断面轮胎的意义 |
4.1.2 渐变断面轮胎的定义 |
4.2 建立轮胎有限元模型 |
4.2.1 轮胎断面结构与胶料分布 |
4.2.2 轮胎材料模型 |
4.2.3 分析步和边界条件、载荷 |
4.2.4 二维与三维模型 |
4.3 静载工况结果与讨论 |
4.3.1 模型有效性验证 |
4.3.2 轮胎二维充气模型 |
4.3.3 轮胎径向刚度 |
4.3.4 轮胎接地印痕 |
4.3.5 胎面等效应力 |
4.3.6 骨架材料力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轮胎模具底座性能分析与有限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轮胎模具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底座的设计及加工工艺 |
2.1 轮胎模具简介 |
2.1.1 轮胎模具的组成 |
2.1.2 轮胎模具的分类 |
2.1.3 轮胎模具的工作原理 |
2.2 底座的设计 |
2.2.1 底座的作用 |
2.2.2 底座的结构设计 |
2.3 底座连接孔设计 |
2.3.1 底座与硫化机下热板连接孔设计 |
2.3.2 底座与下侧板连接孔 |
2.4 底座与底座滑板设计 |
2.4.1 底座滑板的作用 |
2.4.2 底座滑板的结构 |
2.4.3 底座滑板的技术要求 |
2.4.4 底座滑板的受力分析 |
2.4.5 底座滑板的磨损分析 |
2.5 底座与其他部件的干涉问题 |
2.6 底座的技术要求及加工工艺 |
2.6.1 底座的技术要求 |
2.6.2 底座的加工工艺 |
2.7 底座的清洗 |
2.8 本章小结 |
3 底座有限元模拟 |
3.1 软件简要介绍 |
3.1.1 UG软件介绍 |
3.1.2 ABAQUS软件介绍 |
3.2 底座的受力分析 |
3.2.1 底座的受力模型 |
3.2.2 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基本理论 |
3.3 有限元模拟分析 |
3.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3.3.2 底座有限元模拟 |
3.4 不同底座滑板形状对底座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矩形底座滑板对底座的影响 |
3.4.2 扇形底座滑板对底座的影响 |
3.5 下侧板连接形式对底座的影响从 |
3.5.1 下侧板与底座为分体式结构 |
3.5.2 下侧板与底座为整体式结构 |
3.6 不同厚度及滑板形状底座的数值模拟分析 |
3.7 不同材料底座的数值模拟分析 |
3.8 不同弓形座个数对底座的影响 |
3.9 半钢轮胎模具底座有限元分析 |
3.9.1 底座有限元模拟分析 |
3.9.2 底座滑板为矩形和扇形时有限元模拟 |
3.9.3 不同底座材料和底座滑板形状有限元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底座的疲劳寿命及拓扑优化 |
4.1 疲劳强度分析理论 |
4.1.1 疲劳的基本概念 |
4.1.2 疲劳寿命曲线 |
4.1.3 疲劳累积损伤累积理论 |
4.2 全钢轮胎模具底座疲劳寿命分析 |
4.2.1 底座的疲劳寿命分析 |
4.2.2 不同底座滑板形状和厚度的底座疲劳寿命分析 |
4.3 半钢轮胎模具底座疲劳寿命分析 |
4.3.1 底座疲劳寿命分析 |
4.3.2 不同滑板形状和底座材料对底座疲劳寿命影响 |
4.4 拓扑优化理论 |
4.4.1 拓扑优化的基本概念 |
4.4.2 拓扑优化方法 |
4.4.3 基于变密度理论的SIMP法 |
4.4.4 周期性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 |
4.5 底座的拓扑优化 |
4.6 优化前后底座的对比分析 |
4.6.1 应力对比 |
4.6.2 疲劳寿命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5 不同结构的半钢轮胎模具底座热力学分析 |
5.1 半钢轮胎活络模具的导热控制方程 |
5.1.1 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5.1.2 导热微分方程 |
5.2 不同底座结构半钢轮胎活络模具传热模拟分析 |
5.2.1 半钢轮胎模具的建模与装配 |
5.2.2 模具硫化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置 |
5.2.3 模具型腔内温度点的设置 |
5.2.4 不同底座结构的轮胎模具温度云图 |
5.3 优化底座结构的半钢轮胎活络模具传热模拟分析 |
5.3.1 硫化初始条件的边界条件设置 |
5.3.2 优化底座结构的轮胎模具温度云图 |
5.4 不同底座滑板形状的传热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底座快速装夹装置的研究 |
6.1 传统底座的装夹 |
6.1.1 传统的底座装夹方式 |
6.1.2 螺栓连接的拧紧力分析 |
6.2 液压缸型的快速装夹方式 |
6.2.1 设计思想 |
6.2.2 设计方案 |
6.3 旋转式液压缸工作原理 |
6.4 旋转式液压缸参数的确定 |
6.4.1 二级缸的内径和壁厚 |
6.4.2 活塞缸直径 |
6.4.3 一级缸的内径和壁厚 |
6.5 齿轮齿条式液压缸装夹 |
6.5.1 齿轮齿条液压缸装参数计算 |
6.5.2 齿轮齿条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航空子午胎硫化机伺服液压系统中开合模控制的优化设计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机伺服液压系统应用分析 |
1.1 伺服电机 |
1.2 伺服驱动器 |
1.3 齿轮泵 |
1.4 动力元件 |
2 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开合模时横梁抖动 |
2.2 合模操作中动作干扰 |
3 伺服液压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3.1 开合模液压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
3.2 开合模液压控制系统设计问题分析 |
4 开合模液压系统设计优化思路 |
4.1 开合模油缸同步问题探讨 |
4.2 油缸同步回路控制类型 |
4.3 开合模液压控制系统优化思路 |
5 结语 |
(4)汽车轮胎生产基本工艺(八)(论文提纲范文)
17轮胎硫化 |
17.1硫化前的准备 |
17.2轮胎硫化 |
17.3热水除氧 |
17.4轮胎硫化后的充气冷却 |
17.5轮胎硫化后的处理 |
17.6轮胎定型硫化机 |
17.7硫化模型 |
17.8胶囊制造 |
(5)轮胎定型硫化机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轮胎定型硫化机的技术进展 |
1.1主机结构 |
1.2中心机构 |
1.3胶囊硫化技术 |
1.4加热方式 |
1.5活络模 |
2轮胎定型硫化机的发展趋势 |
3结语 |
(6)高性能轮胎直压定型电磁感应加热智能硫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轮胎硫化装备研究概况 |
1.1.1 轮胎定型硫化机 |
1.1.2 硫化模具 |
1.2 轮胎硫化工艺研究进展 |
1.2.1 硫化加热方式 |
1.2.2 轮胎硫化温度场研究 |
1.3 新型轮胎硫化技术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轮胎直压硫化装备的研制 |
2.1 金属硫化内模设计 |
2.1.1 连杆式内模 |
2.1.2 斜楔式内模 |
2.2 电磁感应加热系统设计 |
2.2.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加热控制方法 |
2.2.3 三维涡流场分布规律研究 |
2.3 轮胎直压硫化机的研制 |
2.3.1 主机结构特点 |
2.3.2 整机静力学分析 |
2.3.3 液压系统设计 |
2.3.4 工控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压硫化工艺对轮胎质量的影响 |
3.1 工艺定型过程解析 |
3.1.1 定型步序对比 |
3.1.2 定型过程对骨架材料的影响 |
3.2 直压硫化工艺对轮胎硫化质量的影响 |
3.2.1 对轮胎胶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2 对轮胎动平衡性的影响 |
3.2.3 对轮胎均匀性的影响 |
3.3 直压硫化工艺锁模力的调控 |
3.3.1 锁模力模型 |
3.3.2 内外模锁模力的确定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硫化温度均匀性研究 |
4.1 模温均匀性检测 |
4.1.1 外模 |
4.1.2 内模 |
4.2 轮胎硫化测温 |
4.3 轮胎硫化温度场数值模拟 |
4.3.1 轮胎硫化动力学理论 |
4.3.2 有限元模型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硫化工艺特性及产品性能分析 |
5.1 试验条件及工艺参数 |
5.1.1 试验样机 |
5.1.2 模具 |
5.1.3 硫化工艺条件 |
5.2 工艺特性分析及制品质量评价 |
5.2.1 硫化效率分析 |
5.2.2 能耗分析 |
5.2.3 成品外观检测 |
5.2.4 激光散斑无损检测 |
5.2.5 轮胎性能室内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7)高性能航空子午线轮胎对制造装备的技术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 炼胶设备 |
1.1 密炼机 |
1.2 开炼机 |
2 挤出和压延设备 |
2.1 螺杆挤出机 |
2.2 钢丝圈挤出联动装置 |
2.3 三角胶贴合机 |
2.4 压延机 |
2.5 内衬层 (气密层) 生产线 |
3 裁断设备 |
4 专用成型机组 |
4.1 航空子午线轮胎三鼓成型机 |
4.2 冠带层缠绕装置 |
5 液压硫化机 |
6 成品检测设备 |
7 结语 |
(8)载重子午线轮胎侧板式液压硫化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方案 |
2 主要技术特征 |
3 关键技术 |
4 产品结构 |
4.1 主机结构 |
4.2 装卸胎机构 |
4.3 液压系统 |
4.4 电气控制系统 |
4.5 硫化管阀系统 |
5 技术创新点 |
6 结语 |
(9)我国液压硫化机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液压硫化机的研发进展 |
2 液压硫化机的成本优势和特点 |
2.1 成本优势 |
2.2 特点 |
3 液压硫化机的市场需求 |
4 我国液压硫化机的生产 |
5 结语 |
四、子午线轮胎液压硫化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阶梯式轮胎硫化内模设计与轮胎力学性能的研究[D]. 王曜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轮胎模具底座性能分析与有限元模拟[D]. 王芹.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航空子午胎硫化机伺服液压系统中开合模控制的优化设计思路[J]. 王超群.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9(21)
- [4]汽车轮胎生产基本工艺(八)[J]. 杨顺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9(07)
- [5]轮胎定型硫化机技术研究进展[J]. 李尚帅,谭晶,张金云,安瑛,杨卫民. 现代制造工程, 2019(03)
- [6]高性能轮胎直压定型电磁感应加热智能硫化技术的研究[D]. 张金云.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1)
- [7]高性能航空子午线轮胎对制造装备的技术要求[J]. 王超群. 轮胎工业, 2017(06)
- [8]载重子午线轮胎侧板式液压硫化机的设计[J]. 刘才生. 橡胶科技, 2013(10)
- [9]我国液压硫化机的概况[J]. 张康全. 橡胶科技, 2013(09)
- [10]我国液压硫化机现状与发展前景[J]. 张康全,陈维芳. 中国橡胶,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