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术式治疗前臂及腕部软组织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雷[1](2021)在《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 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手指指固有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了解了指动脉指背分支发出的位置、走形、数量、分布,并进行测量与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其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为临床中设计皮支皮瓣与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0双20只新鲜手标本,分别于前臂尺桡动脉灌注红色填充剂,待其凝固后,解剖寻找指动脉及其指背所有皮支血管,应用游标卡尺对双侧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管径进行测量,记录指背皮支起点的位置,观察其走形分布情况及在指背的网联情况。解剖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血管的来源、走形及供养位置,了解手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皮肤供养血管的组成与来源。结果:指固有动脉在手指近节、中节恒定的位置向指背方向发出4条较粗大的皮支,除了这些皮支,指固有动脉还发出多条肉眼可辨的指背方向的毛细皮支,这些毛细皮支位置不定、粗细不等、间距并非恒定(小于0.5cm)。指动脉指背皮支发出多条次级分支,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毛细血管链。掌背桡侧皮肤的血供主要包括:第一掌背动脉发出的皮穿支;拇主要动脉发出的掌背皮支;示指桡侧指动脉的掌背皮支;虎口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其中以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为优势血管。结论:指背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的皮肤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主要供养动脉均来自指动脉的背侧皮支。据此解剖学基础,可设计指背及掌背桡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章 手指皮支皮瓣及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目的:基于对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于指背、指侧方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设计皮支皮瓣、皮支链皮瓣用以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共33例,设计应用4种皮瓣予以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多项评定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3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皮瓣均成活,4例4指皮瓣局部血运差,经拆线、换药等处理,皮瓣血运好转。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13.5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感觉部分恢复,伤指屈伸活动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对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根据手指创面的位置于指背及掌背桡侧设计皮支皮瓣或皮支链皮瓣,能有效覆盖手指创面。此系列皮瓣具有皮瓣外形美观,副损伤小,对手指活动影响较小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适宜推广。
王力[2](2021)在《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2具新鲜灌注手标本的解剖,观察25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穿支的情况,为临床中皮瓣的切取和转移提供解剖学依据。通过将接受指背穿支皮瓣和邻指皮瓣治疗的两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指背穿支皮瓣的优缺点,同时介绍我们的临床经验。方法:取2具新鲜手部标本,将天然乳胶和红色球磨染料混合,通过桡尺动脉进行血管灌注。解剖25指每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穿支,记录其数量、外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交通吻合,比较尺桡两侧之间的差别。选取2017年至2019年间接受指背穿支皮瓣治疗的21例患者和接受邻指皮瓣治疗的22例患者,比较两组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外观和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示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4支的平均外径为0.25±0.03 mm。中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5支的平均外径为0.23±0.02 mm。环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0±0.04 mm;中节4.5支的平均外径为0.24±0.03 mm。小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26±0.03 mm;中节3.5支的平均外径为0.22±0.02 mm。每个手指桡侧穿支和其尺侧穿支相比,在数目和外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指背穿支皮瓣组患者和邻指皮瓣组患者相比,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和外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间和覆盖灵活性方面,指背穿支皮瓣组占有优势。小结:25指两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均恒定地向指背皮肤发出穿支,血运可靠,可以用来设计和切取皮瓣。指背穿支皮瓣血供稳定,治疗周期短,能够灵活地修复手指不同位置的缺损,具有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是用来修复手指创面的一个好的选择。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功能和美学上的挑战。我们使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来修复这种类型的损伤。在本部分的研究中,通过与腹部皮瓣组进行比较,我们评估了这种组合皮瓣的临床效果,并介绍我们的应用经验。方法:整理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采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伤的16例患者(男13例,女3例)。患者年龄在2149岁之间,平均35.4±6.8岁。病例中,有8例中指,5例环指,3例示指。缺损面积平均为8.2±1.5 cm2。切取带感觉的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指端背侧创面,切取带感觉的邻指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面积为4.9±0.7 cm2,邻指皮瓣的平均面积为5.4±0.8 cm2。选取18例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的所有皮瓣和植皮全部成活,所有创口及其供区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1.3±1.9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指和供指的平均总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56.4±15.2°和258.2±14.6°。邻指皮瓣和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静态两点辨别值分别为6.1±1.1 mm和7.3±1.0 mm。根据修订的美国手外科学会指南,所有皮瓣的感觉均为优良(低于10分)。根据冷不耐受严重程度评分问卷,所有皮瓣的评分均低于25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13名患者没有疼痛,2名患者轻度疼痛,1名患者中度疼痛。根据密歇根手结果问卷,10例患者对再造手指的外观非常满意(5分),其余患者满意(4分)。与对照组相比,这种组合皮瓣在感觉和外观方面有明显的优势(P<0.001)。小结: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是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重建伤指的感觉和外观。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目的:报告应用股前外侧深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和效果,阐述对股前外侧皮瓣供血血管的解剖认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治疗的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例,女2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3.7±12.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进行手部创面的重建。术前记录相关临床特征,术中测量皮肤和深筋膜瓣的大小、厚度,术后记录皮瓣及植皮的成活和感染情况。随访时根据结果满意度评分表评价供区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伤手疼痛程度。结果: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6.6±1.7 kg/m2。缺损面积在5 cm×5 cm至13 cm×8 cm之间,平均为53.1±27.9 cm2。所切取的6例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面积在7 cm×6 cm至14 cm×9 cm之间,平均为71.8±29.1cm2。皮肤厚度2540 mm,平均32.5±4.8 mm;深筋膜瓣厚度23 mm,平均2.5±0.5 mm。术后深筋膜瓣血运均正常,大部分患者二期植皮全部成活。1例患者的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3±6.9个月,供区无感觉丧失,仅留有线性瘢痕。结果满意度评分68分,平均为7.2±0.9分,均属满意。除了一名患者有轻微疼痛外,其他所有患者都没有疼痛。小结: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适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特别是肥胖患者和/或女性患者手背部的不规则缺损,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建议将股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血管统一归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比如称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内侧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侧支,而不是分别归类、命名。
李晓,于胜军,马振杰,侯忠军[3](2020)在《腕部"H"型深静脉浅静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16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腕部"H"型深、浅静脉联合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8月,共收治手部严重挤压伤伴掌浅弓缺损16例,均为手掌部严重创伤,伴有皮肤、掌骨、肌腱、神经及掌浅弓的损伤,创面以远手指组织无血运,手掌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10.0 cm×7.0 cm。设计应用腕部"H"型深、浅静脉联合移植修复动脉弓缺损,对其中7例软组织缺损者同时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5例行腹部皮瓣覆盖,4例行游离植皮术。出院后通过微信和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16例患者手指血运良好,皮瓣完全成活。其中受区创面15例一期愈合,1例游离植皮坏死,遗留创面经过换药后愈合;供区出现1例剥离皮肤坏死,行游离植皮后皮片成活,余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2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受区手部功能:优9例,良5例,差2例。结论腕部"H"型深、浅静脉具有解剖位置相对恒定、表浅、取材方便等优点,利用其修复掌浅弓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林涧,吴立志,刘蔡钺,张天浩,王之江,郑和平[4](2020)在《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腕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腕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骨科共收治腕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5例,男71例,女54例,年龄16~87岁,缺损面积为3.5 cm×2.5 cm~12.0 cm×6.0 cm。根据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血管网吻合的解剖学依据,结合缺损创面部位、大小、形状等特点,在患肢前臂中下段设计桡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62例、尺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48例、骨间背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15例。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0 cm~14.0 cm×6.0 cm,供区游离前臂全厚皮片覆盖。术后综合评价患者创面修复的术后疗效、评估皮瓣肿胀程度、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 116例患者皮瓣术后全部成活,9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供、受区创面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60个月,腕关节未见畸形,形态较佳,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两点辨距觉6~9 mm;创面愈合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9例、一般36例、无不满意病例。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肿胀Ⅰ度80例、Ⅱ度30例、Ⅲ度15例;后期肿胀Ⅰ度85例、Ⅱ度35例、Ⅲ度5例。腕关节功能评定:优29例、良63例、中33例、差0例,优良率为73.6%(92/125),腕关节活动和稳定性基本正常,未发现腕部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结论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腕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疗效可靠,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
方杰[5](2020)在《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在新鲜上肢标本(天然乳胶灌注)上对骨间背动脉、桡动脉掌浅支、指固有动脉和前臂掌侧静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依据解剖学基础,开展应用骨间背动脉皮瓣、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指动脉皮瓣和前臂掌侧静脉皮瓣,flow-through桥接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创面,并收集相关数据,比较四种皮瓣修复伴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经济性,为修复伴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提供阶梯化选择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新鲜人体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分别测量骨间背动脉和桡动脉掌浅支动脉起、止点外径,其血管蒂长度,指固有动脉于近节指骨远1/3段内的外径和前臂掌侧近腕关节处皮下静脉的外径,并记录前臂远1/3段掌侧皮下静脉的数量。临床上分别选择这四种皮瓣修复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进行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测量皮瓣两点辨别觉和患指总关节活动度。皮瓣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患者对患指外观满意度和皮瓣成活率均纳入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应用邻指指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各1例,静脉皮瓣修复18例(A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22例(B组)。结果1于近节指骨远1/3段区域内测量示指至小指的桡侧和尺侧指固有动脉外径,分别为(1.01±0.16)mm、(1.29±0.15)mm、(1.28±0.13)mm、(1.33±0.12)mm、(1.25±0.13)mm、(1.11±0.13)mm、(1.09±0.12)mm、(0.98±0.11)mm,骨间背动脉、桡动脉掌浅支动脉管径与指固有动脉接近,其近、远端外径分别为(1.45±0.10)mm、(0.80±0.09)mm和(1.28±0.32)mm、(1.10±0.32)mm;骨间背动脉蒂长为(13.2±1.5)cm,桡动脉掌浅支血管蒂长为(2.66±0.56)cm;前臂掌侧静脉平均外径为(1.68±0.29)mm,平均有(5.3±0.82)条静脉。2临床开展皮瓣和患指均顺利存活,无伤口感染。邻指指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随访,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为6 mm,患指关节活动度优。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臃肿,示指TAM=95°,示指关节活动度恢复差,患者满意度为不满意,指端两点辨别觉为9mm。A组和B组中40例皮瓣均获得随访,经统计分析,A组和B组手术时间和末次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皮瓣外观及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供区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1指固有动脉的管径匹配度高于其他三者,但可供皮瓣面积有限,且牺牲供指主干血管,经济性较其他三者低;2骨间背动脉管径与指固有动脉接近,血管主干较长,可修复大段缺损,但文献报道骨间背穿支蒂长度为(2.5±0.2)cm,皮瓣移植时易出现血管迂曲打折,影响皮瓣血液供应,且皮瓣臃肿,不利于手功能恢复,需再次手术整形的可能性大,经济性降低;3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桥接修复伴有动脉缺损的手部小面积创面,均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经济性高于指固有动脉皮瓣和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4桡动脉掌浅支皮瓣可适用于修复指动脉缺损长度在2.6 cm的重建,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和静脉皮瓣可适用于修复缺损长度在5 cm以上的重建;5在这四种皮瓣中,推荐应用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作为修复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首选治疗方法,依据感觉恢复首选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依据操作难易程度,静脉皮瓣操作相对容易;邻指指动脉皮瓣和骨间背动脉皮瓣均因其具有固有的缺点,不推荐为首选方法。图35幅;表7个;参151篇。
文根[6](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吕文涛[7](2020)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指创面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49例患者共53指,通过切取前臂静脉皮瓣进行桥接修复。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2例,切割伤14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5例,车祸伤2例。右手22例24指,左手27例29指。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22指,中指20指,环指6指,小指3指。49例53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cm×0.8cm~6.0cm×2.5cm;血管缺损长度1.0~6.5cm,平均2.6cm;53个手指中,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46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7指。53指中用于桥接断指18指,其中有4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14指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18指均桥接了皮下静脉。采用皮瓣倒置修复受区26指,顺置修复受区27指。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我们将需要静脉皮瓣桥接修复的创面分为三型:Ⅰ型,创面伴有一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无明显障碍者;Ⅱ型,创面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不足者;Ⅲ型,手指离断伴有创面及指动脉缺损者。根据创面的分型,设计三种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分别予以修复。针对Ⅰ型创面采用单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单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Ⅱ型创面采用双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Ⅲ型创面采用双干或多干输入兼输出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手指的动静脉。结果:本组49例53指,术后4指皮瓣发生动脉危象,2指皮瓣经保守治疗缓解,2指皮瓣经手术探查为桥接指固有动脉近端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重新吻合后缓解;术后11指皮瓣于术后3天内出现张力性水疱,予刺破抽水、换药等对症治疗,7指皮瓣缓解,其中4指皮瓣术后水疱反复出现、肿胀严重,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1例为血肿压迫所致,予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缓解,1例为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桥接静脉后缓解,其中2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指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个月。5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沉着,4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缺失,其余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皮瓣质地均柔软,无明显萎缩,外形不臃肿。前臂皮瓣供区仅留有线状瘢痕,无明显增生、挛缩,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采用关节总活动度对患指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优:33指,良:12指,可:8指,优良率为85%。采用自制的静脉皮瓣功能评价表对本组皮瓣进行评定,优:12指,良:34指,可:7指,优良率87%。结论:将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分成三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做到精准的修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桥接了指固有动脉的缺损,覆盖了创面,又重建了远端指体的血供,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龚洪洋[8](2020)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收治的21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的临床病例,探讨肿瘤病灶刮除植骨术和瘤段切除后吻合血管自体腓骨头游离移植重建桡腕关节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从而为临床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05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1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分级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13例,采用肿瘤刮除+残腔填充(植骨或骨水泥)术;B组8例,采用瘤段切除+带血管蒂腓骨头游离移植术重建桡腕关节。对病例临床分期、手术适应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腕关节活动度、手的握力及MSTS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21患者例随访11个月48个月,平均22.1个月。A组:13例肿瘤刮除充填术后局部复发3例,术后复发率为23.1%,复发后行瘤段完整截除+带血管蒂自体腓骨头游离移植,术后腕关节功能良好,无患者发生肺转移;手术时间:96.83±3.07min,术中出血量:95.85±3.63ml,住院天数:9.15±0.89天。腕关节活动度:掌屈35.01±1.02°,背伸31.02±0.81°,尺偏24.03±3.61°,桡偏13.81±1.01°,握力和健侧对比,占69.01±3.93%。MSTS评分:良10例,中3例。B组: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肺转移情况,无骨不连、延迟愈合、感染、腕关节半脱位和腓总神经损伤供区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82.03±8.23min,术中出血量:100.63±2.92ml,住院天数:11.63±0.92天,腕关节活动度:掌屈41.41±1.06°,背伸40.02±2.11°,尺偏25.03±0.81°,桡偏20.91±1.55°,握力和健侧对比,占87.01±1.73%。MSTS评分:优6例,良2例。腕关节外观及活动度、患侧手的握力、MSTS评分均比A组满意。结论:影像学检查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诊断、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病灶内肿瘤刮除充填术和瘤段整块切除+吻合血管的游离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两种术式,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刮除充填术复发率较高;腕关节的功能较术前相对无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欠佳;而瘤段整块切除+吻合血管的游离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治疗II、III期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既更加彻底的清除了肿瘤细胞,有效降低了肿瘤复发率,又重建了桡腕关节的功能,极大降低了腕关节的致残率,患者满意度良好,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最佳选择,对于刮除充填术复发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更是唯一的选择,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王晓松[9](2020)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术后,受区皮瓣和供区趾腹的感觉恢复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40指指腹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根据皮瓣携带神经不同,分为两组,趾底组(携带趾底固有神经)和趾背组(携带趾背神经),每组各20例20指。术后20月随访,用皮瓣功能评分、皮瓣瘢痕评分、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对两组病例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所有患者步态正常,小腿供皮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功能评分:趾底组88.75±7.93分,趾背组91.25±5.10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瘢痕评分:趾底组3.85±1.09分,趾背组3.90±1.0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趾底组245.50±18.35°,趾背组251.25±14.5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趾底组9.35±1.66mm,趾背组7.10±1.2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趾底组11.65±2.11mm,趾背组7.95±1.1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均优良,趾背组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趾腹感觉恢复均优于趾底组。结论: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具有成活率高、外形美观、质地优良、感觉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等优点。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吻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在改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趾腹感觉的损伤,是修复指腹缺损的一种更好的术式。
夏卫民[10](2019)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研究目的:通过对6例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的解剖,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提供系统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将选取的6例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过动脉插管后灌注红色橡胶乳胶,切开皮肤后,仔细解剖分离显露尺动脉腕上皮支及其分支,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位置、起源、走行、分支情况、血管蒂长度、伴行静脉、神经、皮瓣血供范围等,测得的数据以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用(?x±s)表示。在标本上模拟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切取移植。结果:本实验一例标本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其余5例标本中均可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尺动脉腕上皮支于豌豆骨上方(3.8±0.6)cm处发自于尺动脉,于尺侧屈腕肌的下方走行,起始处直径为1.4±0.3mm,血管蒂长1.2±0.1cm。尺动脉腕上皮支入皮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两条伴行静脉及前臂贵要静脉是尺动脉腕上皮支的静脉回流的良好选择;前臂尺侧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解剖相对恒定,变异少,可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设计单存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中小软组织缺损,也可设计带肌腱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肌腱缺损的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应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对7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随访6-12月,术后7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与手指受区相似,无需二次手术整形,供区愈合好,仅留线性疤痕。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皮瓣具有良好的质地,具有弹性,皮瓣颜色与手指皮肤颜色差距不大,供区损伤小,因此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手术可在同侧进行,手术可一期完成,无需二次断蒂,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使治疗周期缩短,降低了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有益于手指的运动恢复,术后手指外形满意,携带神经后可使伤指恢复感觉,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
二、新术式治疗前臂及腕部软组织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术式治疗前臂及腕部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手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
第一节 新鲜标本解剖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铸型标本的制作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指固有动脉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固有动脉指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手指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手指筋膜蒂指动脉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背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综述 |
一、皮瓣发展史 |
二、皮瓣应用于手部的现状 |
三、临床中常见皮瓣的特点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皮瓣在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解剖学研究 |
1.1 实验标本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
1.3.2 标本解剖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结果 |
1.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一般资料 |
2.1.3 手术方法 |
2.1.4 术后处理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flow-through修复 |
2.2.2 骨间背动脉皮瓣flow-through修复 |
2.2.3 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flow-through修复 |
2.3 讨论 |
2.3.1 手指皮肤生理特点及修复要求 |
2.3.2 皮瓣的疗效分析 |
2.3.3 注意事项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修复进展 |
3.1 血管移植联合皮瓣修复创面 |
3.2 指动脉转位修复 |
3.3 Flow-through皮瓣桥接血管修复 |
3.3.1 非生理性静脉皮瓣桥接修复 |
3.3.2 生理性穿支皮瓣桥接修复 |
3.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一、手术方法 |
二、典型病例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方法 |
1. 手术方法 |
2. 术后处理 |
3. 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结果 |
(一) 皮瓣成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二) 功能评定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一) 典型病例1 |
(二) 典型病例2 |
(三) 典型病例3 |
五、讨论 |
(一)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成活机制 |
(二)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分型 |
(三) 静脉皮瓣的分型 |
(四)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分型 |
(五)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原则 |
(六) 关于术后并发症方面 |
(七)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问题 |
(八) 前臂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
(九) 注意事项 |
六、总结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修复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流行病学和相关应用解剖 |
2.2 临床表现和分级 |
2.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2.4 治疗 |
2.5 手术指征及手术治疗方法 |
2.5.1 手术指征 |
2.5.2 常见手术方法 |
2.6 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 |
3.1.2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治疗 |
3.2.1 手术方法 |
3.2.2 术后处理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病例特征 |
4.2 随访结果 |
4.3 典型案例 |
第5章 讨论 |
5.1 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治方法的借鉴 |
5.2 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意义 |
5.3 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并发症 |
5.4 手术时机 |
5.5 手术方式的选择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一)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五、讨论 |
六、总结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九、综述 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十、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十一、致谢 |
(10)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标本 |
2.2 实验主要试剂 |
2.3 主要实验器材 |
2.4 实验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尺动脉腕上皮支分支数目、位置、分布、外径、分支、蒂长、管径 |
3.2 皮瓣的静脉及营养神经 |
3.3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设计及切取 |
第4章 讨论 |
4.1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
4.2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优点 |
4.3 皮瓣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 |
5.2 临床上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5.3 各种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优缺点 |
5.4 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以下优点 |
5.5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
5.6 手术注意事项 |
5.7 术后康复治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部分 综述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在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新术式治疗前臂及腕部软组织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国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D]. 王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腕部"H"型深静脉浅静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16例[J]. 李晓,于胜军,马振杰,侯忠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6)
- [4]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腕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J]. 林涧,吴立志,刘蔡钺,张天浩,王之江,郑和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09)
- [5]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D]. 方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7]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文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8]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治疗体会[D]. 龚洪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9]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D]. 王晓松.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D]. 夏卫民. 南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