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第10届世界钛会看当前世界钛工业的主要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惠琼[1](2019)在《中国钛及钛合金研究和产业未来大有可为——“第十七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专题采访》文中研究指明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多种优异性能,一直得到多个行业的高度重视,被誉为"第三金属"(钢铝之后的)、"空间金属"、"海洋金属"等,在国防军工装备轻量化发展、性能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等各方面需求和政策支持下,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我国钛及钛合金研究及产业经过65年发展,形成了冶炼、熔炼、加工、应用全产业链,技术体系较完整,在航空航天、化工领域、医
王雷[2](2016)在《盐酸加盐浸出攀西钛铁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含有氯化盐盐酸浸出钛铁矿制备人造金红石,钛铁矿是制备人造金红石的重要原料之一,而由于我国钛铁矿中存在含有较高钙镁杂质这一特点,电炉熔炼法以及还原锈蚀法等仅能除铁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这种钛铁矿。盐酸法具有强大的除杂能力,可以除去铁以外的钙镁杂质等,所以比较适合我国钛资源的现状。本文主要采用含有氯化盐的盐酸浸出高钙镁钛铁矿,所用钛铁矿为攀西地区生产钛铁矿,使用卧式锆制加压釜作为主要实验设备,对含氯化盐盐酸浸出钛铁矿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实验主要对盐酸浓度、氯化盐种类及浓度、浸出时间,进出温度以及液固比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操作,并与同实验条件下盐酸直接浸出钛铁矿所得人造金红石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含盐盐酸浸出钛铁矿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高品位人造金红石,其中TiO2含量约在95%左右,但同时其粉化现象更为严重,含盐盐酸浸出所得人造金红石粉化率在30%以上,与相同条件下盐酸直接浸出所得人造金红石的粉化率要高约10%左右。实验结果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浸出溶液出现变化,即溶液中是否存在氯化盐。试验从溶液活度入手,在25℃条件下对不同浓度及种类含有氯化盐的盐酸溶液活度进行测试。活度试验发现盐酸活度随着氯化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同时氯化盐价态对盐酸活度有较大影响,同价态氯化盐阳离子对盐酸活度影响相同,高价态氯化盐金属阳离子对盐酸活度影响高于低价态氯化盐阳离子。而盐酸的活度为反应中盐酸盐有效成分的含量,因此,盐酸活度的增强导致了浸出时间的缩短并提高了所得人造金红石的品位。对于粉化率升高问题,则使用扫描电镜等分析,发现针状的人造金红石出现抱团现象,因此,化学因素也是粉化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宋继强[3](2015)在《多极镁电解技术在海绵钛生产中的应用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海绵钛工业快速发展,但与日、美、俄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差距主要在于国内海绵钛企业大多只有还原工序,而副产品氯化镁大多只能廉价外销或成为工业垃圾,危害环境。因此,海绵钛企业通过完善镁电解工序,使生产系统形成闭路循环生产模式,实现对镁和氯气的循环使用,已成为必然发展方向。我国最早的与海绵钛生产相配套的是无隔板镁电解槽,该工艺虽然实现了部分镁和氯气的循环使用,但是受当时镁电解工艺发展限制,海绵钛生产主要是与阿尔肯型无隔板镁电解工艺相配套,其产出氯气浓度只有约70%,产出液镁还需精炼才可能使用,环保隐患巨大,降本效果不明显。随着镁电解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工艺环境友好性,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无隔板镁电解槽与海绵钛生产相配套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多极镁电解槽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氯气浓度高、直接出镁纯度大,直流电耗低、电流效率好,是现今世界最先进的镁电解工艺,也被誉为当前与最为海绵钛生产配套的专用制镁技术。本文对于多极镁电解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三家企业的多级镁电解工艺在海绵钛生产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多极镁电解技术为被广泛推广成熟技术,与海绵钛生产配套紧密、科学,其技术指标远远优于传统的无隔板槽,并且多极镁电解系统可与海绵钛生产系统氯化工序和还原工序相配套,可使镁、氯气这两种海绵钛生产主要成本要素实现循环使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并解决氯化镁污染地下水、氯气无组织排放等环保隐患。本文通过对抚顺钛业有限公司的镁电解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得出了,项目实施最佳地点选择、工艺路径选择、主要工艺设备选用、相关配套设施配套方案,以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结论和经济分析结论。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将大幅促进我国海绵钛工业的发展,该技术的应用,将是即产品质量优级化、工艺装备大型化这两种海绵钛行业发展趋势以外,又一重要发展方向,它将为当前低迷的海绵钛工业带来希望的曙光。
王凤祥[4](2013)在《贝尔纳主义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为视角》文中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疏漏了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贝尔纳学派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本文认为,贝尔纳学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最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其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原封不动地复制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着述中的某个论断变成系统的学说(如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把马克思主义命题中的某个猜测变成严格的论证(如霍尔丹的生物系统的辩证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某个意象变成新的研究领域(如李约瑟对中国的科学文化研究)。不仅如此,贝尔纳学派还创建出自己的理论——贝尔纳主义。贝尔纳主义被认为是以贝尔纳为主导的贝尔纳学派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做出对科学的社会研究(或科学史研究)。霍尔丹和李约瑟是贝尔纳学派的主要成员,是贝尔纳主义的主要体现者。本文以贝尔纳主义作为主题,主要试图说明:贝尔纳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传播中的成功表现形式,贝尔纳、霍尔丹和李约瑟作为贝尔纳学派中的三位核心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学术界,自贝尔纳主义(1939年)产生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1959年,尼尔·伍德在其《共产主义与英国知识分子》中,详细梳理出包括贝尔纳、霍尔丹和李约瑟在内的英国左派知识分子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活动轨迹,对贝尔纳学派关于“科学是共产主义”的观点做出一番论证;1978年,加里·沃斯基在《有形学院》中,首次把“贝尔纳主义”作为一节进行论述;1997年,爱德温·罗伯茨在《安格鲁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中,详细梳理出贝尔纳主义的产生过程;2008年,保罗·托马斯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中,把贝尔纳学派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并认为李约瑟是拥护贝尔纳主义的最持久见证人。中国学者主要从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方面对贝尔纳思想做过一些研究,如王兴成的《科学学五十年》(1986)和蒋国华的《科学学的起源》(2001),马来平的《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下的自然科学》(2003)和殷登祥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2007)以及刘珺珺的《科学社会学》(2009)等,对李约瑟思想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这些现象说明贝尔纳主义一直深受学者们的兴趣,它给后人留下的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所以它的历史价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褪色。但是,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中国学者主要局限十科学研究的大众化趋势,对贝尔纳和李约瑟的科学思想做出一些整理和分析,很少从整体上做出理论综合,特别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传播角度对贝尔纳主义进行阐述的更是少见。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科学的一些论断已经得到验证,(比如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历史的杠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促进了一些新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比如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贝尔纳主义恰恰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中产生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火种,而且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速度,所以贝尔纳主义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继承、发扬、修正还是创新,它都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力量。从当代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不论对科学的基础研究还是对科学的应用研究都是非常裨益的,贝尔纳主义不仅能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也反映出当代科学的发展现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新要求。贝尔纳学派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联姻,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具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同时,也使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能达到它的理想状态,即科学是共产主义,这正是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这些现象说明贝尔纳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有深刻联系的,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贝尔纳主义的本质,发现贝尔纳主义的价值之处。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入手,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对贝尔纳、霍尔丹和李约瑟这三位科学家的影响。这三位科学家都是受到第二次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赫森论文的冲击,从纯科学研究走向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史研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上,他们除了具有共同的研究特征外(科学与社会关系研究),又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它作出继承与发展。贝尔纳主要沿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社会思想,根据科学的社会功能,给科学的目前发展和未来走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霍尔丹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力图构建一个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生物学;李约瑟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方法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上升为一种科学文化高度,来倡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发掘科学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所以,从贝尔纳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我们应该对它做出进一步的认识,使它更好的为当今科学化时代服务。
钱大鹏[5](2013)在《铝合金、钛合金的机器人制孔关键工艺分析》文中提出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能够极大提高飞机的制造与装配效率,改善机体疲劳与安全性能,且将工人从恶劣、危险的劳动环境中解放,是当今飞机装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作为数字化装配的重要的环节和最终阶段,飞机连接孔的制备对装配质量与飞机整体性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机器人自动化制孔系统以其自动化程度高、适应性强和集成度好的独特优势,结合激光跟踪辅助测量系统、移动平台导轨和终端执行器等设备,共同构建航空材料的高效、高精度柔性制孔系统,成为飞机连接孔加工的最佳工业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国防重大军工项目,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对航空材料的机器人自动制孔关键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6章,针对高效高精度的机器人自动加工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加工试验设备到航空材料的介绍、加工工艺流程设计、制孔质量检测直至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第一章总体介绍了航空材料的自动化加工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引出本文所研究的机器人自动化制孔技术的国内外应用和发展,以及该技术所涉及到的OPC网络通讯技术、三维造型与仿真技术以及航空材料的加工技术的介绍,是对论文的宏观把握;第二章对实现机器人自动化加工方案的硬件支持进行研究,分别在机器人的结构组成、系统关键参数、运动学、工作空间和坐标系标定方案等方面及终端执行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实现自动化制孔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机器人和数字化装配环境的空间转换基本理论,提出实现机器人自动化定位实现方案和位姿补偿方法;第四章主要研究航空铝合金材料的机器人自动化加工工艺、刀具、质量评定及各参数优化加工方案,为铝合金的机器人高效、高精度加工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第五章基于机器人自动钻铆试验平台进行系列钛合金孔加工试验,从机器人压脚压力、机器人变形、终端执行器制孔工艺参数等方面研究机器人在航空钛合金材料加工应用的可行性;第六章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目前机器人自动化制孔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对该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黄定华[6](2007)在《灌溉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 ——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的影响尤为巨大。近50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对水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全国受旱面积呈显着上升趋势。全国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约50亿公斤。如何有效地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关心的焦点。研究表明,农业旱灾是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我国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区域农业旱灾恢复性研究对制定区域抗灾减灾综合管理,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落实社会经济生态的科学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干旱一直是制约华北地区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小单元,在我国,农户也是农业区域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邢台县属于华北平原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地貌类型具有多样性,因此以邢台县为典型区域,以农户为基本单元,选取表征农业旱灾恢复性的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对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根据农业旱灾恢复性研究内容,提出了农业旱灾恢复性概念;探讨了区域农业旱灾恢复性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农业生产系统、农户生活系统和外部输入系统的恢复性特征,筛选了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以乡镇为单元,对邢台县1998年和2005年农业旱灾恢复性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区域农业旱灾恢复性差异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旱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旱灾减灾政策和实施减灾措施的依据。论文结论如下:(1)农业旱灾恢复性是指农业系统在遭受干旱打击后,通过一系列正向的响应行为,能够抵抗干旱,并从旱灾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包括在发生农业干旱的时候,系统吸收干旱打击、维持系统主要的功能的能力;系统自组织能力;消除旱灾影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能力。(2)农业旱灾恢复性的影响因素来自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生活系统及外部输入系统四个方面。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因素的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影响着农业旱灾恢复性。(3)通过邢台县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恢复性分值基本在0.15~0.65之间,区域间差异显着。其中东部平原地区农业旱灾恢复性分值最高,基本上在0.4以上;丘陵地区和山区评价分值较低,都在0.4以下。按照地貌类型来说,其恢复性水平是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纯收入高,非农收入比重大的地方,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值较高,显示出收入多元化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抗灾能力的显着影响。按时间序列分析,2005年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值比1998年的评价值呈现总体上提高态势,但在丘陵地区和山区也存在个别降低的现象。(4)区域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强度、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着农业旱灾恢复性的差异;农户纯收入水平、非农收入比重是农业旱灾恢复性差异的经济基础,政府管理和外部援助可以提高农业旱灾的恢复性。(5)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旱灾,不仅仅要强调节水灌溉,而应采取综合减灾策略。因为,在采取节水措施的情况下,如果农业灌溉需水量持续超过了区域水资源自身的循环能力,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环境的逆向演替,加剧环境干旱化,增大系统旱灾的脆弱性,增加系统未来的旱灾风险。综合减灾以改变传统的抗旱减灾模式,变应对干旱为旱灾风险综合管理为核心指导思想,其策略包括:按照适水性(适宜当地水资源环境状况)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科学灌溉知识和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品种;进行生态建设,倡导生态农业;培训农民技术技能,增加其赚取非农收入的机会;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针对影响旱灾恢复性的不同问题,实施资助、救助和整治等。
郝琳[7](2006)在《二氧化钛水解过程的系统研究及优化》文中认为在硫酸法钛白粉的生产中,水解技术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水解过程的操作,直接影响成品的粒度、粒度分布及纯度从而影响最终钛白产品的质量。目前国内的钛白粉生产,大多数都以较低端产品为主,并且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差和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落后的水解工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以稳定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为目的,本文对硫酸法制备钛白粉的水解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晶种对水解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初步考察了在自生晶种水解方法中,加料速率对晶种数量和活性,最终晶体尺寸以及产品粒度分布(PSD)的影响。利用在线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对水解过程中粒子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实时观察了整个水解过程中粒子的变化情况。首次将水解过程分为诱导水解期、聚结水解期、破碎再水解期和熟化期四个时期,并对四个时期粒子总数和平均粒径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型化。研究结果表明,水解过程粒子的增长满足S型曲线的生长模型。根据实验对水解过程机理的研究与理解,研制开发了一套自动监控系统,用于稳定产品质量。通过实验对水解反应工艺的摸索,确定了四个影响较大的操作条件: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加热速率及底水量。并根据实际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四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方案。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软件(RSM)来辅助设计,根据实际的输入与响应的结果,研究了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加热速率和底水量对水解产物的粒度及粒度分布、过滤时间和硫酸氧钛的水解率的影响,推导了四个因素对四个响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其试验误差,最后得到优化试验的预测结果,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过程。水解反应器中的流体力学状况是影响水解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水解实验,探讨了不同搅拌桨对水解产物粒度和过滤时间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合水解体系的搅拌桨和颗粒悬浮的最低搅拌速率(nf)。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模拟了不同搅拌桨下的反应器中的流场,并对其搅拌性能和效果进行了考察、对比,为进一步地工业化做好了准备。
王海北,蒋开喜,施友富,张磊,王玉芳,张邦胜[8](2004)在《加压浸出生产金红石及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新工艺探索》文中认为总结了人造金红石和海绵钛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讨论了制约钛生产的关键 ,对加压浸出制备人造金红石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了纯度大于 96 %的人造金红石 ,并开展了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的试验研究。
二、从第10届世界钛会看当前世界钛工业的主要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第10届世界钛会看当前世界钛工业的主要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钛及钛合金研究和产业未来大有可为——“第十七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专题采访(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Ti Al合金研究、应用进展 |
(2)微纳复合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大尺寸构件精密热加工成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3)粉末冶金制备钛合金大型构件,进展迅速、成果丰硕 |
(4)加快发展钛合金低成本制备加工技术,推动钛合金在重大工程的广泛应用 |
(2)盐酸加盐浸出攀西钛铁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钛资源及其概况 |
1.1.1 钛及主要含钛矿物 |
1.1.2 国外钛资源分布情况 |
1.1.3 我国钛资源分布情况 |
1.2 攀枝花钛铁矿特点 |
1.3 钛铁矿处理工艺概况 |
1.4 盐酸法工艺研究概况 |
1.5 氯盐体系浸出研究进展 |
1.6 选题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
1.6.1 选题的背景以及选题意义 |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所用仪器以及评价方法 |
2.1 试验所用样品及处理方法 |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以及药品 |
2.3 试验工艺流程图 |
3 含盐盐酸浸出钛铁矿结果以及讨论 |
3.1 盐酸浓度影响 |
3.2 氯化盐种类以及浓度的影响 |
3.3 浸出温度的影响 |
3.4 浸出时间的影响 |
3.5 液固比的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氯盐法浸出钛铁矿机理分析 |
4.1 盐酸活度测试 |
4.2 盐酸浸出钛铁矿过程分析 |
4.3 氯盐-盐酸法浸出钛铁矿的粉化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多极镁电解技术在海绵钛生产中的应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钛生产工艺 |
1.1.1 我国钛生产状况 |
1.1.2 海绵钛价格分析 |
1.1.3 未来发展趋势 |
1.1.4 世界海绵钛生产状况 |
1.1.5 世界海绵钛产量及钛材生产量 |
1.2 海绵钛生产的主要原理 |
1.3 氯化生产工艺简介 |
1.3.1 沸腾氯化法生产粗四氯化钛工艺原理 |
1.3.2 国内外沸腾氯化炉生产指标对比 |
1.3.3 粗四氯化钛精制工艺简介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电解镁在海绵钛生产工艺应用 |
2.1 镁工业 |
2.1.1 我国镁工业现状 |
2.1.2 我国镁工业产能和产量 |
2.2 镁电解生产工艺 |
2.2.1 有隔板镁电解槽 |
2.2.2 无隔板镁电解槽 |
2.3 与海绵钛生产相配套的镁电解工艺 |
第3章 多极镁电解工艺于海绵钛生产应用的分析研究 |
3.1 多极槽主要原理 |
3.2 多极镁电解槽技术调研和国内应用情况 |
3.2.1 某企一调研情况 |
3.2.2 某企二调研情况 |
3.2.3 某企三调研情况 |
3.3 多极镁电解槽与无隔板镁电解槽主要技术特点对比 |
3.4 多极镁电解系统与海绵钛生产系统相配套的分析研究 |
3.4.1 与氯化工序配套 |
3.4.2 与还原工序配套 |
第4章 多极镁电解技术应用于海绵钛生产项目的方案研究 |
4.1 项目背景及企业镁电解现状 |
4.1.1 项目背景 |
4.1.2 企业镁电解现状 |
4.1.3 自然条件 |
4.2 总平面布置 |
4.2.1 厂址的选择 |
4.2.2 总平面布置 |
4.2.3 竖向布置 |
4.3 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简介 |
4.3.1 产品产量及车间组成 |
4.3.2 技术方案及主要工艺过程 |
4.3.3 主要原材料动力消耗及年物料量 |
4.4 主要设备选择计算 |
4.5 企业运输 |
4.5.1 厂外运输 |
4.5.2 厂内运输 |
4.6 公用设施 |
4.6.1 电力 |
4.6.2 给排水 |
4.6.3 暖通 |
4.6.4 热力 |
4.6.5 自控 |
4.6.6 主要车间的结构型式及主要承重构件 |
4.7 环境保护 |
4.7.1 环境概况 |
4.7.2 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
4.7.3 控制污染的初步方案 |
4.7.4 环境影响分析 |
4.8 经济分析 |
4.8.1 分析依据 |
4.8.2 分析方案 |
4.8.3 技术经济估算前提 |
4.8.4 资金筹措 |
4.8.5 单独测算镁电解车间成本费用 |
4.9 多极镁电解方案应用分析的结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贝尔纳主义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一章 贝尔纳主义概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学术动态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学术动态 |
第二节 什么是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 |
一、贝尔纳学派 |
二、贝尔纳主义 |
小结 |
第三节 贝尔纳学派的源起 |
一、学者的观点探析 |
二、贝尔纳学派的源起探析 |
小结 |
第四节 贝尔纳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现状 |
二、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认识 |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探析 |
四、贝尔纳主义中的科学技术思想解读 |
小结 |
第二章 贝尔纳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学术动态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学术动态 |
第二节 贝尔纳与马克思主义 |
一、贝尔纳的马克思主义情结 |
二、贝尔纳的马克思主义遗产 |
小结 |
第三节 马、恩与贝尔纳的科学思想比较分析 |
一、继承 |
二、发展 |
小结 |
第四节 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探析 |
一、贝尔纳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
二、贝尔纳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 |
三、贝尔纳谈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
四、贝尔纳对科学的展望 |
五、贝尔纳对两类科学及科学家的认识 |
小结 |
第三章 霍尔丹与唯物辩证法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学术动态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学术动态 |
第二节 霍尔丹与马克思主义 |
一、霍尔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路向 |
二、霍尔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轨迹 |
三、霍尔丹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
小结 |
第三节 霍尔丹与生物学中的唯物辩证法 |
一、霍尔丹哲学思维的演化 |
二、霍尔丹进化论思想的演化 |
小结 |
第四节 霍尔丹与李森科事件 |
一、李森科事件的发迹 |
二、李森科事件——伪科学 |
三、霍尔丹对李森科事件的回应 |
小结 |
第四章 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学术动态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学术动态 |
第二节 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 |
一、李约瑟在学者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形象 |
二、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遇 |
三、李约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 |
小结 |
第三节 从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视角看李约瑟难题 |
一、命题形成过程的相似性 |
二、命题解答的相似性 |
三、研究目的的相似性 |
小结 |
第四节 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看李约瑟难题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与文化的分析 |
二、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视角 |
三、李约瑟对难题的解答方式 |
小结 |
结语:贝尔纳主义的价值 |
一、思想——学科 |
二、理论——实践 |
三、科学——人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5)铝合金、钛合金的机器人制孔关键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内容摘要 |
1.1 引言 |
1.2 自动制孔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自动钻铆机 |
1.2.2 专用数字化钻铆设备 |
1.2.3 便携式数字化钻铆设备 |
1.2.4 机器人自动制孔系统 |
1.3 航空材料孔加工技术 |
1.3.1 航空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
1.3.2 航空材料制孔工艺的研究现状 |
1.4 激光跟踪仪技术 |
1.5 网络数据通讯技术 |
1.6 CATIA曲面造型与DELMIA仿真技术 |
1.7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内容和总体框架 |
1.7.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7.3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二章 机器人制孔试验系统 |
内容摘要 |
2.1 工业机器人 |
2.1.1 工业机器人结构与功能 |
2.1.2 工业机器人功能要求 |
2.1.3 机器人运动学理论 |
2.2 移动平台导轨 |
2.3 激光测量系统 |
2.4 柔性定位工装系统 |
2.5 制孔终端执行器 |
2.5.1 制孔终端执行器结构与功能 |
2.5.2 多功能终端执行器工作过程 |
2.6 机器人与终端执行器的交互实现 |
2.6.1 制孔终端执行器与机器人的协同控制方案 |
2.6.2 机器人控制器与制孔终端执行器控制系统信息交换方案 |
2.6.3 机器人与制孔终端执行器协调工作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器人自动定位补偿实现 |
内容摘要 |
3.1 机器人各坐标系系统建立与标定 |
3.1.1 机器人坐标系{Robot} |
3.1.2 法兰坐标系{Tool0} |
3.1.3 工具坐标系即TCP(Tool Center Point)坐标系{Tool} |
3.1.4 工件坐标系 |
3.1.5 Target坐标系 |
3.2 飞机壁板的机器人制孔自动定位补偿 |
3.2.1 机器人制孔系统工作流程 |
3.2.2 制孔试验系统空间转换关系确立 |
3.2.3 加工孔位置精度补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空铝合金的机器人制孔关键工艺 |
内容摘要 |
4.1 机器人制孔自动定位实现 |
4.2 航空铝合金机器人试加工 |
4.2.1 试验条件和方法 |
4.2.2 制孔结果影响因素 |
4.2.3 制孔刀具选择 |
4.2.4 铝合金钻削工艺参数 |
4.2.5 航空铝合金材料钻铰加工对比 |
4.3 机器人与数控机床制孔对比 |
4.3.1 制孔轴向力对比 |
4.3.2 制孔精度对比 |
4.3.3 制孔表面质量对比 |
4.4 机器人壁板制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钛合金的机器人制孔关键工艺 |
内容摘要 |
5.1 机器人制钛合金螺栓孔试验 |
5.2 制孔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压脚压力影响 |
5.2.2 钻孔过程中的机器人变形研究 |
5.2.3 钛合金加工刀具的选择 |
5.2.4 加工工艺参数影响 |
5.3 机器人与机床钛合金钻孔对比 |
5.3.1 钻孔切削力对比 |
5.3.2 钻孔精度和表面完整性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灌溉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 ——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农业旱灾恢复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获取资料数据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区概况 |
第三章 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农户尺度的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思路 |
3.2 灌溉农区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3.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4 指标体系建立的层次结构设计 |
3.5 灌溉农区(邢台县)旱灾恢复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四章 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 |
4.1 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 |
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3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灌溉农区农业旱灾恢复性各指标权重 |
4.4 灌溉农业区农业旱灾恢复性评价模型 |
第五章 灌溉农区(邢台县)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 |
5.1 邢台县旱灾恢复性综合评价 |
5.2 邢台县旱灾恢复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提高农业旱灾恢复力的综合减灾策略 |
6.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6.2 提高农户恢复能力 |
6.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
6.4 开发海冰淡水资源 |
6.5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6.6 提高农民素质 |
6.7 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 |
6.8 加强政府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农业旱灾灾后恢复性调查问卷(农户尺度) |
致谢 |
(7)二氧化钛水解过程的系统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二氧化钛概况 |
1.1.1 二氧化钛的生产工艺——硫酸法 |
1.1.2 水解过程 |
1.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二氧化钛的结晶特征 |
2.1.1 结晶形态 |
2.1.2 结晶体系 |
2.1.3 晶格常数 |
2.2 水解过程的机理与研究 |
2.2.1 水解反应 |
2.2.2 水解机理的研究 |
2.2.3 水解方法的研究 |
2.2.4 影响水解的因素 |
第三章 晶种及晶核生长的研究 |
3.1 关于晶种问题的研究现状 |
3.2 水解产物偏钛酸的微晶体结构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仪器 |
3.3.2 实验过程及步骤 |
3.3.3 实验现象 |
3.4 结果分析 |
3.4.1 主要仪器 |
3.4.2 加料速率对晶种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解机理及过程的研究 |
4.1 水解粒子变化过程研究进展 |
4.2 实验研究 |
4.3 模型建立 |
4.3.1 总粒子数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
4.3.2 平均弦长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
4.4 水解工艺的探讨及其控制的实现 |
4.4.1 水解停搅拌、加热的工艺 |
4.4.2 在线控制系统的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操作条件的影响及工艺优化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与药品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装置简图 |
5.1.4 水解实验操作 |
5.1.5 硫酸铁铵标准溶液的制备 |
5.1.6 分析方法 |
5.2 实验设计与结果讨论 |
5.2.1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优化试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搅拌桨的改进及模拟放大 |
6.1 混合对沉淀影响的研究 |
6.2 试验研究 |
6.2.1 正交实验结果 |
6.2.2 对比实验 |
6.3 搅拌桨的影响 |
6.3.1 水解实验 |
6.3.2 冷模实验 |
6.4 搅拌桨模拟放大 |
6.4.1 固液悬浮临界搅拌速率的计算 |
6.4.2 流场模拟与计算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8)加压浸出生产金红石及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新工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压浸出生产人造金红石及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研究现状 |
1.1 加压浸出生产人造金红石 |
1.2 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 |
2 加压浸出生产金红石及TiO2熔盐电解试验研究 |
2.1 加压浸出生产人造金红石 |
2.1.1 温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图1。 |
2.1.2 时间及酸度的影响 结果见图2和图3。 |
2.2 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 |
四、从第10届世界钛会看当前世界钛工业的主要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钛及钛合金研究和产业未来大有可为——“第十七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专题采访[J]. 惠琼. 中国材料进展, 2019(05)
- [2]盐酸加盐浸出攀西钛铁矿的研究[D]. 王雷.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6(12)
- [3]多极镁电解技术在海绵钛生产中的应用分析研究[D]. 宋继强. 东北大学, 2015(07)
- [4]贝尔纳主义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为视角[D]. 王凤祥.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5]铝合金、钛合金的机器人制孔关键工艺分析[D]. 钱大鹏. 浙江大学, 2013(S2)
- [6]灌溉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 ——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D]. 黄定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7)
- [7]二氧化钛水解过程的系统研究及优化[D]. 郝琳. 天津大学, 2006(01)
- [8]加压浸出生产金红石及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新工艺探索[J]. 王海北,蒋开喜,施友富,张磊,王玉芳,张邦胜. 中国工程科学,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