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阿衣古丽·麦麦提[1](2021)在《OCT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借助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Bruch膜开口最小边缘宽(BMO-MRW)等相关参数,对该病早期视盘损害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科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的初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31例(56眼)为观察组,31例(53眼)健康检查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均用OCT技术准确测量视盘形态学相关参数,分析两组数据信息,并画出阳性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等。结果:基本信息:例如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和中位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RNFL测试结果中,观察组中被检查人员的视盘全周平均值各象限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BMO-MRW相关参数中,观察组受检人员视杯宽度、视杯深度均远远高于对照组,而鼻侧BMO-MRW远远低于对照组,在数据中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相比,BMO和颞侧BMO-MRW统计学上的无显着差异。计算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结果为:视盘全周围平均值>鼻下象限>颞下象限>鼻上象限>颞上象限>视杯深度>鼻象限>颞象限>鼻侧BMO-MRW>视杯宽度;结论:OCT以非接触式,可重复性好和成像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准确测量RNFL、BMO-MRW等视盘形态学指标,其变化可以将早期CPACG与正常人区分,OCT可以广泛运用于早期CPACG的临床诊断。而且上述相关参数中RNFL厚度比BMO-MRW等视盘相关参数更有参考价值。

张睿[2](2020)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成像技术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就诊的患者160人(160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挑选合适的入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以及早期、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B组),各80人(80眼),两组患者按照年龄差异再分为A1组(20岁-39岁),A2组(60岁-79岁),B1组(20岁-39岁),B2组(60岁-79岁),各40人(40眼)。对4组患者利用SD-OCT进行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以及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macular thickness average cube)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入组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自动静态视野、眼底照相,以及裂隙灯、电脑验光和房角镜等检查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 x±s 用表示。对pRNFL厚度的分析分为平均厚度、上方、鼻侧、下方以及颞侧厚度5个区域。各组黄斑区分析参数为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以及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对4组患者上述参数对应区域进行比较。健康对照组和POAG组(4组)之间年龄、屈光度、CCT、BCVA以及上述测量参数之间的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各组间性别差异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视盘及黄斑区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来计算得出。AUC值越接近于1代表诊断价值越高即诊断效能越高。结果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然而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岁~39岁者与60岁~79岁者,即随着年龄的增长pRNFL各个区域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岁~39岁者和60岁~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岁~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岁~39岁者相比也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早中期POAG组鼻侧pRNFL厚度在20岁~39岁者与60岁~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ROC曲线分析计算视盘及黄斑区域参数,其中AUC值最高为下方pRNFL厚度,AUC=0.943,其次为平均pRNFL厚度,AUC=0.902,排在第三位的是黄斑区最薄GCL-IPL 厚度,AUC=0.864。结论利用SD-OCT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POAG,下方pRNFL及平均pRNFL诊断准确率高,影响因素少,可以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敏感检测指标。联合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检测可进一步提高POAG的诊断效能。

闫莉[3](2020)在《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等,并且眼压升高时房角始终保持开放。与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的是POAG的眼压虽然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但一些眼压正常伴有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仅表现为眼压升高无视神经及视野损害的高眼压症者的眼压管理效果明显降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困难性也明显增加。大部分患者在POAG隐匿的病程中逐渐丧失视力,甚至仅存中心视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常规的诊断方式如标准自动视野计(standard automatic perimeter,SAP)可以检出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却不能敏感的发现发生在视野缺损前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损伤,主观性也较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可以通过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等参数判断视神经的损伤,但POAG早期RGC损伤时RNFL还未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因此该检查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也比较有限。多种用于POAG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在传统检查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出现并在实践中发展。大多数检查都基于POAG早期RGC的损伤,其中SD-OCT可以检测到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Cirrus HD-OCT是SD-OCT的一种仪器,其节细胞分析模式可以准确测量RGC层加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另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solated—check visual evoked potential,ic-VEP)可以针对性的检查RGC中的M细胞,以期早期发现青光眼的损伤。为了评价ic-VEP联合黄斑GCIPL检查在POAG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收集了早期、中晚期POAG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4人64眼,根据HAP分级标准将POAG分为早期POAG组34人34眼和中晚期POAG组30人30眼;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者26人26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视力(包括矫正视力)、眼压、房角、角膜厚度、ic-VEP、视野、Cirrus HD-OCT扫描视盘及黄斑等检查。并记录ic-VEP检查参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黄斑区检查GCIPL相关参数,应用统计软件分析SNR和GCIPL相关参数对早期、中晚期POAG的独立和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早期POAG组、中晚期POAG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与中晚期POAG组相比年龄、性别、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眼压、C/D及MD均有明显差异(P<0.01)。早期、中晚期POAG组的眼压、C/D均高于对照组,MD均低于对照组;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相比,中晚期POAG组的眼压、C/D均比早期组大,MD低于早期组。(2)早期、中晚期POAG组的SNR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P<0.01),GCIPL所有象限厚度及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均薄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3)GCIPL各参数、SNR与MD呈正相关,且GCIPL各参数相关性更强;C/D与MD呈负相关。(4)诊断早期POAG时AUC值最高的是SNR与GCIPL联合指标(0.957),其次是SNR(0.904),部分GCIPL参数AUC也较高如颞上区(0.853)和最小值(0.853)、平均值(0.826);诊断中晚期POAG时AUC值最高的是GPICL鼻下区(0.929),其次是SNR(0.923),GCIPL的其他参数AUC值也较高如平均值(0.924)等均在0.9左右。诊断早期POAG时灵敏度最高的是SNR(94.44%),特异度最高是SNR与GCIPL联合指标(100.00%);诊断中晚期POAG时灵敏度最高的是SNR(96.87%),特异度最高的是GCIPL上方区、鼻上区、下方区及平均值(均100%)。诊断早期POAG时约登指数最大的是SNR与GCIPL最小值的联合指标(0.9167),其次是GCIPL最小值(0.7083)和SNR(0.6944);诊断中晚期POAG时约登指数最大的是GCIPL平均值(0.9063)且GCIPL所有参数的约登指数均大于SNR(0.764)。结论(1)ic-VEP对早期及中晚期POAG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GCIPL对中晚期POAG的诊断更有价值。(2)ic-VEP联合GCIPL对早期POAG的有较好的诊断能力,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叶炜[4](2019)在《瞳孔检查与青光眼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分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和同龄正常人的瞳孔对光反射,比较青光眼与正常人瞳孔对光反射特性的差异,探索瞳孔检查与青光眼分期及常用青光眼结构、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7例34眼以及性别年龄与青光眼组相匹配的视功能正常个体7例14眼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全面的眼科基础检查、Humphrey 24-2程序视野及视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使用NIDEK ARK-510A电脑验光仪红外成像功能测量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明适应瞳孔直径、暗适应瞳孔直径,并计算瞳孔收缩幅度。交替光照法检查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程度并进行量化评分。参考HPA青光眼分期标准将青光眼患者分为早、中、晚期3个亚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分期青光眼亚组和正常对照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的差异;绘制置信区间分布图及散点图描绘各参数随着分期改变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瞳孔对光反射检查参数与青光眼分期、视野、OCT检查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瞳孔对光反射收缩幅度及明适应下瞳孔直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随着青光眼分期加重,明适应瞳孔直径变大、瞳孔对光反射收缩幅度减小;2.明适应下瞳孔直径及瞳孔变化幅度与青光眼24-2视野和视盘OCT有相关性。明适应瞳孔直径与视野MD值及视盘周围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而瞳孔变化幅度与视野MD值及视盘周围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3.RAPD评分与双眼间RNFL层厚度差值相关,RAPD程度越重双眼视盘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越大。结论:青光眼常伴随有瞳孔对光反射功能的改变,由于检查的干扰因素较多以及缺乏专业检查设备,这些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忽视。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青光眼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受损的依据:明适应下瞳孔直径增大、瞳孔收缩幅度降低,这些改变与青光眼分期、视野、神经纤维层损害具有相关性。瞳孔对光反射与青光眼损伤的相关性使瞳孔检查有望成为评估青光眼损害的一个新方法。

赵晓红[5](2018)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野检查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正常人30眼,青光眼患者40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分别对各组采集的视盘参数,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进行比较;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光眼各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象限及平均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青光眼各组与正常组的DA无明显差异(P>0.05),但CA、CV、C/D、水平C/D、垂直C/D、RA、RV均差异显着(P<0.01)。自动视野检查结果青光眼视野缺损阳性率为80.0%,视盘≥0.5为87.5%,神经纤维层厚度受损率为92.5%。结论 RNFL厚度、视盘参数、视野检查的联合应用,有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汪丽娟[6](2018)在《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ic-VEP)定性模式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检测ic-VEP在POAG临床诊断中具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从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能早期、准确地诊断青光眼而提供客观敏感和有效的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入选条件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68例(8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作为实验组(青光眼组)、47例(76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的眼科相关检查、视野检查、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Ⅲ)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以及ic-VEP定性模式检查,ic-VEP应用柯谛亚视觉电生理检测仪(湖州美科沃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检测,采用分离格栅刺激模式,检测黄斑区中心10度内影响神经节细胞M通路,以信号噪音比(SNR)为观察指标,对于柯谛亚视觉电生理检测仪检测的SNR值,以“1”为衡量其标准的临界点,依据定性检查模式标准判定:SNR≥1,提示M通路无损伤,判定不是开角型青光眼(系结果为阴性);SNR<1,提示M通路损伤,判定是开角型青光眼(系结果为阳性)。然后分别进行ic-VEP与视野、RNFLT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分析ic-VEP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在相关参数上如年龄、屈光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视野、RNFLT和ic-VEP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青光眼组患者相对于正常组,其眼压升高、视野缩小、RNFLT下降及ic-VEP SNR降低。在青光眼组患者中,ic-VEP SNR与屈光度、眼压、视野及RNFLT的相关性分析表明,ic-VEP SNR与眼压(r=0.38,P<0.01)、视野缺损(r=0.36,P<0.01)和RNFLT(r=0.33,P<0.01)显着相关,而与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P>0.05)。本项研究中,青光眼组SNR<1者74只眼,占本组的90.2%,正常组SNR<1者9只眼,占本组的11.8%,青光眼组SNR检测异常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ic-VEP对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敏感度为90.2%[88.2%96.6%,95%CI],特异度为88.2%[80.9%95.5%,95%CI]。ic-VEP与视野检查及RNFLT损伤的一致性检测显示:ic-VEP与视野的损伤(Kappa值=0.68,P<0.01)、HRT-Ⅲ检查RNFLT(Kappa值=0.65,P<0.01)的一致性较好。结论ic-VEP是一种采用分离格栅刺激模式,针对黄斑区中心10度范围内的M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作出选择性刺激而对其进行功能性检查,ic-VEP SNR和视野、RNFLT的损伤相关,并且与二者的损伤保持较好的相似结果。ic-VEP在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上,不仅有较高的灵敏度还有较高的特异性,所以说ic-VEP对早期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有临床意义的。

陈苗苗[7](2018)在《光阈值波动与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视网膜光阈值波动在POAG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的检测价值[目的]评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发病早期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规律,为在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POAG提供敏感指标和循证依据。[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队列分析。对2009年12月份到2017年12月份之间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OAG高危人群进行青光眼筛查和随访追踪。在8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在基线时视野、视盘显示正常,每6个月复查一次,每次检查包括视野检查、OCT眼底检测。当研究对象刚刚开始出现视野损害迹象或视盘进展时,且检查结果具有重复性,即给予确诊,记录确诊时间为转点。获取从基线开始到转点结束的视野检查报告,查看总偏差概率图和数值图、模式偏差概率图和数值图、光阈值数值图。记录视野指数、平均缺损、模式标准差、平均光敏感度、计算阂值波动。获取与视野时间和次数匹配的OCT检查报告,记录垂直杯盘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各参数在确诊组、未确诊组、对照组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观察POAG患者在未出现视野缺损迹象和视盘改变的时期视网膜光阈值波动根据随访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结果]1.在319例的POAG高危人群中共有67例发展为POAG。2.POG在刚-刚出现视野缺损迹象或视盘改变的前5年时间里,视网膜光阈值波动在确诊组已经表现出明显改变,波动均数为(-6.05±7.02)dB,范围达到-14dB至3dB;对照组波动均数为(-0.31±1.58)dB,范围为-3dB至3dB;未确诊组波动均数为(-0.53±2.66)dB,范围为-4dB至4dB;确诊组与对照组、未确诊组比较有显着差异。3.视网膜光阂值波动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性,与模式标准差、垂直杯盘比呈正相关性。4.年龄是视网膜光阈值波动的影响因素,在小于45岁的人群中关注视野10°至20°范围的视网膜光阂值波动对筛查POAG有重要作用。5.视网膜光阂值波动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提示随着时间推移,距离确诊时间越近,特异性和敏感性越高。6.在POAG患者出现视野缺损迹象或视盘杯盘比改变的前2年的时间点,视网膜光阂值波动表现出明显提高,在前1年时间更高,预告视野缺损或视盘进展即将发生。[结论]视网膜光阂值波动在POAG患者出现视野缺损迹象和视盘开始改变前2年时间可以做为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第二部分:评估POAG高危人群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改变的时间关系[目的]评估视网膜光阂值波动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的相关性,寻找这三个参数的时间关系。[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队列分析。在确诊之前的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在基线时视野、视盘显示正常,每6个月复查一次,每次检查包括视野检查、OCT眼底检测。获取从基线开始到转点结束的视野检查报告中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获取与视野时间和次数匹配的OCT扫描报告中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分析以上三个参数在出现视野缺损或视盘改变之前的变化规律、相关性,比较它们的时间关系。[结果]在随访时间超过5年左右的时候,视野开始出现受损迹象、杯盘比开始出现进展的病例数开始明显增加。在第6年、第7年,这个规律更加显着。随着时间的推移,POAG早期组和对照组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都在逐渐增大,POAG早期组的波动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OAG早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RNFL、平均GCC同步变化逐渐减少,平均RNFL的变化率大于平均GCC。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作为POAG临床前期患者的一种检查方法,与神经纤维层厚度有中度负相关性,与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有高度负相关性,表明主观功能检查的可靠性。视网膜光阈值波动在筛查尚处于没有视野缺损和视盘改变的POAG人群上,显示出了良好的鉴别能力,在发病前1年时间的诊断效能优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结论]OCT虽然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但不应该取代视野检查作为早期诊断青光眼的主要工具,如果充分应用视野检查中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规律,对POAG早期的诊断率会得到提高。第三部分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对比[目的]探讨黄斑区及视乳头旁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的价值,与视网膜光阂值波动进行对比。[方法]利用Angio-OCT测量正常健康人群、POAG早期患者的眼底黄斑区及视乳头,获取黄斑区及视乳头旁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检查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计算三类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并分析相关性。[结果]1.利用Angio-OCT扫描眼底血管成像得出的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血管密度可以用于区分POAG早期患者与健康人群。2.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低于视网膜光阂值波动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敏感度,视乳头下方象限大于视网膜光阂值波动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3.黄斑区各个象限的血管密度均小于视乳头周围对应象限的血管密度,视乳头周围的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优于黄斑区中心凹周围的血管密度。[结论]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血管密度可以用于区分POAG早期患者与健康人群,对POAG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低于视网膜光阈值波动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乳头下方象限对POAG早诊断的敏感度较高。

都拉干,崇晓霞[8](2018)在《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应用》文中提出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早期发现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既往青光眼的诊断主要包括眼压、视野等多种检测方法,但青光眼的病理基础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RGC)凋亡以及轴索的丢失,因此Zeimer等在1989年提出通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测量可能有助于青光眼早期诊断。本文就青光眼早期诊断与神经节细胞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买买提热夏提·玉苏甫[9](2016)在《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及视盘周围全周RNFL厚度值分别为128.96±17.70μm、137.72±20.40μm、74.44±7.78μm、80.20±12.08μm、102.04±14.07μm,早期POAG组患者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及视盘周围全周RNFL厚度值分别为117.99±12.89μm、114.94±11.97μm、67.92±10.39μm、65.09±11.69μm、86.51±11.06μm,进展期POAG组患者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及视盘周围全周RNFL厚度值分别为98.70±9.99μm、91.96±13.40μm、54.78±9.67μm、61.05±9.25μm、82.09±9.17μm。三组研究对象两两比较,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及视盘周围全周RNFL厚度差异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象限视野缺损值及视盘周围全周视野缺损值分别为1.22±0.19dB、1.34±0.35dB、1.56±0.59 dB、1.25±0.59dB、1.35±0.65dB,早期POAG组患者各象限视野缺损值及视盘周围全周视野缺损值分别为1.36±0.22dB、1.59±0.80dB、2.07±0.97dB、1.40±0.25dB、1.67±0.64dB,进展期POAG组患者各象限视野缺损值及视盘周围全周视野缺损值分别为7.12±1.14dB、6.52±1.46dB、7.72±2.04dB、8.05±2.26dB、7.85±1.49 dB。早期POAG组与对照组比较,各象限视野缺损及视盘周围全周视野缺损情况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POAG组分别与早期POAG组、对照组比较,各象限视野缺损及视盘周围全周视野缺损情况差异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直线相关分析,POAG组患者的RNFL平均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的相关性系数为r=-0.612、上方RNFL厚度与相对应上方半侧视野缺损值的相关性系数为r=-0.553、下方RNFL厚度与相对应下方半侧视野缺损值的相关性系数为r=-0.679、鼻侧RNFL厚度与相对应鼻侧视野缺损值的相关性系数为r=-0.536、颞侧RNFL厚度与相对应颞侧视野缺损值的相关性系数为r=-0.693,且差异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NFL厚度可客观、定量的分析视功能损伤程度,有助于对青光眼的诊断与监测,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预防和治疗。

范东霞,张忠志[10](2012)在《OCT及现代激光眼底图像检查技术在青光眼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文中认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中晚期病情随访对保护视功能和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OCT及现代激光眼底图像检查技术,可以定量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更准确的青光眼诊治提供了新的客观可能。但是由于人群变异、系统误差,生理干扰和检测技术的更待完善,OCT检查在青光眼诊治以及更进一步地解决早期诊断和准确及时的中晚期随访的病情判定困难上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尚且受到限制。现阶段OCT检查结果的个体判定,还需要结合多种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OCT敏感参数间的数理变换或联合使用,可能提高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效能,但缺乏长期大样本临床研究结果的准确参照指标。OCT及现代激光眼底图像检查技术目前还难以成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全标准。本文对该技术的临床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为现代激光眼底图像检查技术的应用限制给予客观判定,期望能为更准确的青光眼诊治提供帮助。

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OCT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青光眼视野缺损程度分类标准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检测方法
    3.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中眼底参数对青光眼的诊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检查设备
    三、测量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二、SD-OCT测量黄斑区参数结果
    三、SD-OCT测量视盘区参数结果
    四、黄斑及视盘区各参数ROC曲线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青光眼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3)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功能检査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瞳孔检查与青光眼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检查方法
    2.3 青光眼组分期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不同分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比较
    3.3 瞳孔对光反射相关参数随HPA分期的变化趋势
    3.4 青光眼瞳孔检查参数与视野、OCT检查的相关性
    3.5 RAPD评分与双眼RNFL层厚度、MD值差异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影响瞳孔检查的相关因素
    4.2 青光眼瞳孔对光反射的异常改变
    4.3 瞳孔检查与青光眼损害程度的相关性
    4.4 瞳孔检查在青光眼诊断随访中的意义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检测方法
        1.3.1 常规检查
        1.3.2 OCT检查
        1.3.3 自动视野检查
    1.4观察指标及自动视野结果判读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纤维层厚度
    2.2 OCT中视盘参数比较
    2.3 自动视野检查结果
3 讨论

(6)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新进展
    参考文献

(7)光阈值波动与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视网膜光阈值波动在P0AG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的检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评估POAG高危人群的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改变的时间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视网膜光阈值波动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对比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OCT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
2 OCT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
3 OCT对视网膜疾病测量的重复性
4 问题与展望

(9)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
        2.2 标准静态视野检查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三组入选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2 三组研究对象的RNFL厚度比较
    3 三组研究对象的视野缺损情况比较
    4 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其诊断现状分析
    2 三组研究对象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分析
    3 POAG患者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相关性的研究
    4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在青光眼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OCT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学特征研究[D]. 阿衣古丽·麦麦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D]. 闫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4]瞳孔检查与青光眼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 叶炜. 南昌大学, 2019(01)
  •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J]. 赵晓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10)
  • [6]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观察[D]. 汪丽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7]光阈值波动与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对POAG早期诊断的对比研究[D]. 陈苗苗.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8]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应用[J]. 都拉干,崇晓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02)
  • [9]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D]. 买买提热夏提·玉苏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OCT及现代激光眼底图像检查技术在青光眼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J]. 范东霞,张忠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01)

标签:;  ;  ;  ;  ;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