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高师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唐剑,王志刚,盛兴平,张杰[1](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阜阳师范大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深刻剖析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在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一个平台、两大类别、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并分析了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实施的保障措施。
彭翔,邓达[2](2021)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反思与优构》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所要求的高水平实践性素质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理论预设走向实践场景,再验证应用的行动起点、路径与方式的基本路向,存在着起点"先验化"、路径"锥形化"与方式"自由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实践教学的逻辑重普遍演绎,轻个体归纳;基地重使用,轻建设;方法重体验,轻指导。据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优构,应以形塑"教育想象"为实践教学逻辑的新起点,以建立"班班通"为实践教学互通的新路径,以采取"四性"跟踪为实践教学指导的新方法。
郭利婷[3](2020)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东Z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幼师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者具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专业化成长的潜能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活动互相渗透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研究以“冰山模型”与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本质规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能。同时,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从方案的制定到实施过程的深度分析,能够就院校制定与实施合理与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提供现实借鉴。本研究主要以广东Z学院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保障与管理以及评价五个维度对Z学院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探析,以期探讨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本质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探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及形成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通过文本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分析广东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及其他文本资料,了解其实施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以及人才培养特色。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法分析Z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现状及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自身专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的需求,以及学生获取专业教师资格证与提高职业胜任能力的需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调查发现,广东Z学院实践理念明晰,但目标体系尚不明确;实践内容丰富,但能力导向意识、本土化内容渗透意识不足;实践组织合理,但活动实施成效偏低;实践基地、师资、实训场所、制度约束与质量管理方面都相对合理,但保障与管理力度的成效有待提高;重视实践教学评价,但存在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反馈缺乏、评价对象单一的问题。本研究以实践导向、深度体验、质量为本、多元联动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理念,坚持结合实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体系建构原则。并结合其他院校优势与现存问题,尝试性的提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构体系。从构建以人为本的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入手,设置本土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从而提出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最后形成反馈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杨芳芳[4](2020)在《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院校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必修课,能够帮助师范生通过直接参与实践性教学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教育实习也能够帮助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加深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制度,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包括教育实习质量标准、教育实习组织制度、教育实习导师制度和教育实习经费制度的制度保障体系。本研究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重难点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理论依据等也作出了梳理和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探讨,针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解释了构建这一制度保障体系的原因。第三部分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展开了探讨,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其中,第三章介绍了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质量标准,这是实现教育实习质量的目标保障。具体阐述了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应实现的价值取向和达到的质量标准以及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应遵循的工作标准。第四章论述了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组织制度,组织制度是提升教育实习质量的体制保障。具体介绍了由教育实习的决策组织、执行组织、监督组织和咨询组织形成的组织体系,并明确了这四种组织的职责权限以及内部人员的岗位职责等。第五章重点探讨了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教育实习质量提升的师资保障,导师制度主要涉及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培训以及激励等。第六章则介绍了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经费制度,经费制度是教育实习质量提升的财力保障。教育实习经费制度主要探讨了教育实习经费的来源、分配以及使用等问题。第四部分是结语,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阐述,最后对高师院校形成教育实习制度保障体系进行了展望。
刘洪翔[5](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李静[6](2019)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的专业性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层面对教师培养的相关问题也作出了回应,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为了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教育部决定首先在江苏、河南、广西三省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从核心素养的新视角出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师范生核心素养是值得高师院校思考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适应于未来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了相关探讨。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教育发展新趋势,分别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四个方面初步构建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下分教育情怀、道德规范、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认识学生、有效反馈、自我反思、职业规划等八个维度。以此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G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通过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培养过程以课程为依托,不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师德,借助教育实践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而且以班队活动、“小老师”活动提升其育人能力,同时以班会的形式促使师范生进行交流反思和职业规划。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有待完善是普遍现象。通过研究分析可知G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师德在顶层设计中的地位不突出,教育实践环节中评价方式、实践比重、教学方法等有待改善,教师在师范生生活和心理方面缺乏针对性指导,师范生自身的反思能力较弱。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涉及践行师德理念不鲜明,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到位,师范生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等方面。基于此,结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完善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重视师德教育,树立核心素养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宣传力度,转变教师观念;改善文化环境,加强对师范生的熏陶。以期对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沈丽[7](2019)在《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Q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本研究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与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维度划分”进行界定,并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定规划。通过以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为例,对2014-2018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对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本科生、大学任课教师、班主任、研究生助理、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进行了调研,并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五个维度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发现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实践基地教师缺乏系统性管理、小学教育全科专业教师缺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项目管理层与执行层沟通不畅;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需进一步提升;评价方式单一、不专业、缺少具体评价细则。同时针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完善相应教学目标的二级指标及观测点、加强专业宣传力度、开展专业建设研究;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循序渐进保持好课程节奏根据学生所需,调整课时量,增加实训时间,延长见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帮助,使其减少适应周期,适应教学难易度;健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管理体系,建全校外导师制;建立小学全科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项目汇总报告;实时了解学生硬件需求饱和度,及时更新,满足学生需求;加强教学师资队伍,满足特长教师基本配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及观测点。本研究以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为研究对象,立足实证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为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也为国内其他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朴荟霖[8](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夏冰[9](2018)在《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反思与创新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调研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将学前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重要位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更是指明了当时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幼儿教师。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力院校,主要承担着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毕业生的视角来反思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并提出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与建议。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的假设、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特色;第二部分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学生满意度理论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来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设计与实施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设计、实施情况和对研究结果进行的数据分析;第四部分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环节指出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五部分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意见。研究发现,毕业生对职前教育培养模式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其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是培养模式四大要素中最低的,且月收入越低的人群培养模式满意度越低。具体而言,包含培养目标欠缺精准定位、课程设置无法满足需求、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含社会层面与学校层面的原因,包括社会需求增加与现实状况的差距、支持力度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工作压力与待遇水平的差异等,从学校层面包含培养模式不能与时俱进、培养模式不突出学生差异、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为了改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从培养模式的四个维度来,从培养目标而言,需要兼顾政策指引与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区分不同类型层次的培养目标、结合地方需求改进培养目标以及尊重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就课程结构而言,需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草重学生差异设计特色课程以及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培养过程的改进中强调优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打造复合型教师、扩建实践基地,加强实训指导、强化课堂监管、优化教学方式等。在培养评价的改进改进方面强调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构建全方位的培养评价主体、拓宽培养评价的内容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培养评价方式。
李胜利[10](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二、试论高师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师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阜阳师范大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
1.1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
1.2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中教育实践课程时数偏少 |
1.3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尚不成熟 |
1.4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教育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
2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2.1 基本实践课堂教学模块 |
2.2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 |
2.3 教育“三习”实践模块 |
2.4 创新教育实践模块 |
3 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
3.1 加强校内外一体、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3.2 修订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 |
3.3 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3.4 建立健全新型教育实践评价模式 |
3.5 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凸显实践教学的在实际应用中效果 |
4 结束语 |
(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反思与优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反思 |
(一)实践教学起点的“先验化” |
1. “从知到能”的实践课程结构 |
2. “先学后教”的实践教学秩序 |
(二)实践教学路径的“锥行化” |
1. “学多用少”的课程实践 |
2. “用多建少”的基地实践 |
(三)实践教学方式的“自由化” |
1. “只扶上马,没送一程”的实践教学起点 |
2. “修行靠个人”的实践教学过程 |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问题分析 |
(一)实践教学重普遍性演绎、轻个体性归纳 |
1. 在认识上,偏重从学前教育的宏大叙事出发 |
2. 在价值上,只是发挥理论的验证性功能 |
3. 在方法上,遵循普遍性知识演绎的逻辑 |
(二)实践教学渠道重使用、轻建设 |
1. “学—用”双向结合认知不够、沟通不畅 |
2. “校—园”双向服务意识不足,渠道受阻 |
(三)实践教学方式重体验,轻指导 |
1.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片面 |
2. 指导教师的实践素质不高 |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优构 |
(一)教育想象:实践教学逻辑的新起点 |
1.实践教学的文化本质 |
2.实践教学的类型与特点 |
3.实践教学从教育想象出发 |
(二)“班班通”:实践教学互动的新路径 |
(三)“四性”跟踪:实践教学指导的新方法 |
1. 前置实践教学“想象性”牵引,建立教育意向。 |
2. 中置实践教学“物性”与“灵性”启迪,形成操作能力。 |
3. 后置实践教学“思性”审视,升华实践智慧。 |
(3)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东Z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地方学前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与保障 |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现实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实践教学研究 |
(二)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
(三)关于目前已有研究的评论 |
四、理论基础 |
(一)冰山模型 |
(二)“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概念及其理解 |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含义与理解 |
一、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含义 |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 |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与理解 |
第二章 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依据及维度分析 |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依据分析 |
一、社会实践人才需求 |
二、高校专业发展需求 |
三、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维度分析 |
一、实践教学目标 |
二、实践教学内容 |
三、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
四、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 |
五、实践教学评价 |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理念明晰,但目标体系尚不明确 |
第二节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内容丰富,但综合能力未引重视 |
一、重视学科结构,但能力化导向意识不足 |
二、强调教学实践,但本土化实践内容缺乏 |
三、内容设置丰富,但学生参与感体验感低 |
第三节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实践组织合理,但活动实施成效偏低 |
一、实践教学时间设计合理,但实践组织实施成效较低 |
二、实践教学空间分配适宜,但学前教育特色空间较少 |
三、校外实践教学影响深远,但系统有效跟进指导不足 |
四、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丰富,但现代教育信息平台缺乏 |
第四节 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保障管理到位,但力度成效有待提高 |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但需进一步有效管理与运行 |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合理,但需继续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
三、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缺乏,且实训室功能需进一步完善 |
四、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全面,但实施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
五、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需更加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 |
第五节 实践教学评价:重视实践评价,但未发挥其应有功效 |
一、评价理念明晰,但评价标准模糊 |
二、评价方式合理,但缺乏评价反馈 |
三、评价主体多元,但评价对象单一 |
第四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理念较为保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一、建设实践教学的理念较为保守 |
二、运行实践教学的环境受到限制 |
三、改善实践教学现状的潜力不足 |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缺乏师资支持 |
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对实践教学存在理解偏差 |
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欠缺,过分求“全”忽“专” |
第三节 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缺乏主体建构 |
第五章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
第一节 以人为本,构建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
一、理念渗透:情怀教育,以人为本 |
二、目标制定:清晰规范,具体翔实 |
三、目标导向:就业趋向,适应社会 |
第二节 内化于心,构建本土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
一、开发设计:内容全面,主体多元 |
二、方案修订:专业发展,能力为本 |
三、课程构成:立足一线,迎合地方 |
第三节 外化于行,构建针对性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 |
一、时间设计:全程实践,成效提高 |
二、空间安排:构成多元,学前为本 |
三、校外实践:教师跟进,有效指导 |
四、实施方式:突破创新,实践引领 |
第四节 软硬兼顾,构建有效性实践教学保障与管理体系 |
一、基地建设:园校合作,互通有无 |
二、师资保障:内培外引,资格准入 |
三、实训场所:设备投入、功能融合 |
四、制度管理:制度完善、有效引导 |
第五节 以评促教,构建标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
一、评价标准:有理有据,系统规划 |
二、评价反馈: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
三、评价客体:由内及外,共同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的重难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制度体系: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 |
第一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的概念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 |
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的作用 |
四、教育实习制度与教育实习模式 |
第二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体系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体系的界定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体系的内容分析 |
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制度体系的原因探讨 |
第三章 质量标准: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目标保障 |
第一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目标的价值取向 |
一、实践取向 |
二、终身发展 |
第二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标准 |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
第三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工作标准 |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师德体系 |
二、探索创新发展的培养模式 |
三、开发精准合宜的应用资源 |
四、批判融合科学的实践反思 |
第四章 组织制度: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体制保障 |
第一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组织制度概述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组织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组织制度 |
第二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组织及职责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决策组织及职责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执行组织及职责 |
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监督组织及职责 |
四、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咨询组织及职责 |
第五章 导师制度: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师资保障 |
第一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导师制度概述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导师制度 |
第二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制度 |
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拔制度的意义 |
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 |
第三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 |
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制度的意义 |
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内容 |
第四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激励制度 |
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激励制度的意义 |
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 |
第六章 经费制度: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财力保障 |
第一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制度概述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制度 |
第二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的来源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来源的界定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来源的分类 |
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来源的建议 |
第三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的分配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分配的界定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分配的原则 |
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分配的建议 |
第四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的使用 |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使用的界定 |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使用的原则 |
三、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经费使用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理论基础 |
三、概念界定 |
(一)素养 |
(二)核心素养 |
(三)师范生核心素养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师范专业认证的研究 |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教师素养的规定性 |
一、师范专业认证的实施 |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分析 |
(二)标准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
(三)培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
二、基于标准的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践行师德 |
(二)学会教学 |
(三)学会育人 |
(四)学会发展 |
第二章 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的调查——以G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确定调查对象 |
(二)问卷编制 |
(三)调查对象的抽样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样本信息 |
(二)总体情况 |
(三)基本经验 |
第三章 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培养目标中师德的“若隐若现” |
(二)教育实践环节有待改善 |
(三)教师忽视对师范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心理指导 |
(四)师范生反思能力较弱 |
二、原因分析 |
(一)树立践行师德的理念不鲜明 |
(二)实践教学各方面不完善 |
(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 |
(四)师范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 |
第四章 完善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 |
一、重视师德教育,树立核心素养理念 |
二、实践教学各方面的完善 |
三、增强宣传力度,转变教师观念 |
四、改善文化环境,加强对师范生的熏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Q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法 |
3.访谈法 |
4.个案研究法 |
第一章 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 |
一、概念界定 |
(一)本科院校 |
(二)小学教育全科专业 |
(三)实践教学体系 |
(四)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
二、理论基础 |
(一)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
(二)情境主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现状分析 |
一、现行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
二、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对比分析(2014-2018) |
(一)培养目标动态分析 |
1.培养目标 |
2.培养目标发展解析 |
(二)培养要求的动态分析 |
1.培养要求 |
2.培养要求发展解析 |
(三)专业主干课程的动态分析 |
1.专业主干课 |
2.专业主干课发展解析 |
(四)学制与学位的动态分析 |
1.学制与学位 |
2.学制与学位发展解析 |
(五)课程结构的动态分析 |
1.课程结构 |
2.课程结构发展解析 |
三、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现状解析 |
四、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特色解析 |
第三章 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1.问卷设计 |
2.问卷结构 |
3.问卷信效度检测 |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调查问卷的处理与分析 |
1.背景情况分析统计 |
2.实践教学体系维度分析 |
(1)实践教学目标维度分析 |
(2)实践教学内容维度分析 |
(3)实践教学保障维度分析 |
(4)实践教学评价维度分析 |
(5)实践教学管理维度分析 |
二、访谈及内容概要 |
(一)研究过程 |
1.学生访谈内容概要 |
2.大学教师访谈内容概要 |
3.研究生助理访谈内容概要 |
4.实践基地教师访谈内容概要 |
(二)研究结果讨论总结 |
1.学生访谈结果讨论总结 |
2.大学教师访谈结果讨论总结 |
3.研究生助理访谈结果讨论总结 |
4.实践基地教师访谈结果讨论总结 |
第四章 Q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1.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细节分化不清晰 |
2.学生及任课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 |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1.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 |
2.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性较弱 |
3.实践教学内容难度大 |
4.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的重视度不平衡 |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1.实践基地导师缺乏系统性管理 |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
3.项目团队管理层与基层执行者之间沟通不畅 |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1.部分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
2.网络资源无法满足部分学生需求 |
3.特长课教师缺位 |
(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1.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动态呈现性不佳 |
2.实训评价缺乏专业性 |
3.缺少评价具体内容及细则 |
(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分析 |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对策分析 |
(一)完善相应二级指标及观测点 |
(二)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
(三)开展专业建设研究 |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策分析 |
(一)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
(二)部分课程根据学生所需调节 |
(三)对学生提供多维度帮助 |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对策分析 |
(一)健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管理体系 |
(二)建立小学全科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三)定期开展项目汇总报告 |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策分析 |
(一)实时了解学并满足学生的硬件 |
(二)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策分析 |
(一)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
(二)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及观测点 |
结束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五、创新点 |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行音乐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
(一)文献研究设计 |
(二)访谈设计 |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
(六)音乐流行理论 |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
结论 |
一、结论总结 |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
二、创新与反思 |
三、延展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反思与创新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调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假设 |
六、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七、研究方法 |
八、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
第一节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 |
一、人才培养模式 |
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
三、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学生满意度相关理论 |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理论 |
二、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节 专业课程设置理论 |
一、课程的基础理论分析 |
二、杜威与泰勒的课程观 |
三、张雪门关于幼稚师范的实习理论 |
四、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问卷编制 |
四、正式调查与问卷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满意度情况统计分析 |
二、满意度情况差异分析 |
第四章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目标欠缺精准定位 |
二、课程设置无法满足需求 |
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第二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第五章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模式改进的对策 |
第一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改进 |
一、兼顾政策指引与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
二、区分不同类型层次的培养目标 |
三、结合地方需求改进培养目标 |
四、尊重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
第二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改进 |
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 |
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
三、尊重学生差异设计特色课程 |
四、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
第三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的改进 |
一、优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打造复合型教师 |
二、扩建实践基地,加强实训指导 |
三、强化课堂监管,优化教学方式 |
第四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评价的改进 |
一、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
二、构建全方位的培养评价主体 |
三、拓宽培养评价的内容体系 |
四、形成多元化的培养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新入职幼儿教师对职前教育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2:幼儿教师对职前教育培养满意度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试论高师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阜阳师范大学院为例[J]. 唐剑,王志刚,盛兴平,张杰.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反思与优构[J]. 彭翔,邓达.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东Z学院为例[D]. 郭利婷. 喀什大学, 2020(07)
- [4]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研究[D]. 杨芳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5]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李静.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本科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Q大学为例[D]. 沈丽.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反思与创新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调研的视角[D]. 夏冰.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