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膝关节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对膝关节功能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允西[1](2021)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结合中药外治法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结合中药外治熏洗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两组均在指导下行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及CPM机治疗;术后3周,治疗组使用中药外治熏洗疗法配合膝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对照组单纯行膝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骨折分型、患肢、性别及年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组间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在术后3周、8周、12周(P=0.979、0.861、0.7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组内在术后3周和术后12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对照组组内在术后3周和术后12周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7)。3.两组组间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在术后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术后12周有显着性差异(P=0.003);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在术后3周和术后12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4.两组组间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12周有显着性差异(P=0.002);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在术后3周和术后12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5.两组组间肢体肿胀度在术后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术后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在术后3周和术后12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结论:1.锁定钢板可维持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解剖学形态。2.在接受中药外治熏洗疗法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两者间治疗效果差异加大。3.中药外治熏洗疗法配合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减轻患处肢体肿胀程度。
贾德政[2](2021)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使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股骨远端骨折的逆行交锁髓内钉(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GSH)治疗方式以及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方式的疗效,来探究现如今较为流行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以求指导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手术选择。方法:对我院创伤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且手术方式为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方案手术或微创内固定系统方案手术的4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前基础信息比较,各因素差别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基线可比。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种方式的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案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疗效。结果: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分析GSH组具有出血量较少、手术进行时间较短、愈合时间短的特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一致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LISS组较GSH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GSH和LISS治疗股骨远端除外B型及C3型骨折的疗效均较满意。但GS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愈合时间短等优势。LISS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有一定优势。在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
李杰[3](2020)在《创伤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规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创伤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DVT的发病特征:发生率、时间规律、肢体静脉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抗凝分组DVT的转归情况;2.分析DVT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住院治疗的409例患者,患者根据入院首次下肢静脉超声结果(首次超声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非DVT组再分为单纯物理预防组和预防性抗凝组,患者入院至出院每24小时行一次下肢静脉超声检查。预防性抗凝组给予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同时行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单纯物理预防组只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对于DVT组给予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同时停止足底静脉泵预防,所有抗凝患者术前12h到术后12h停用抗凝药。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及其他部位损伤、体质指数、入院至手术时间、麻醉分级、手术时长、围术期失血量、围术期输血量、术中输液量、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血红蛋白、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等信息录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有409例患者完成研究,男173例,女236例,年龄为16-89岁,平均63.46±18.50岁;DVT总发生率52.32%,术前、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34.23%、4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胫腓骨骨折、足踝部骨折DVT发生率分别为59.41%、52.63%、52.83%、38.7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VT出现于伤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的例数分别为31例、53例、32例、9例、10例、5例;出现于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例数分别为41例、20例、9例、4例,高峰期为伤后3天之内以及术后2天内,DVT变化曲线呈双峰状,各部位骨折DVT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所有血栓中近端、混合、远端占比分别为1.40%、3.27%、95.33%,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全部出现在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膝关节周围骨折;远端血栓占比最高(95.33%),远端血栓中以肌间静脉血栓为主;4.单纯物理预防组和预防性抗凝组DVT发生率分别为52.78%、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物理预防组、预防性抗凝组、治疗性抗凝组DVT消失率分别为2.63%、4.90%、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围术期输血量和失血量、ASA评分、骨折复位方式、HGB下降、术后1d D-二聚体阳性、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塞、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骨折部位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年龄、骨折类型(髋部、股骨干、膝关节周围)、术后1d D-二聚体阳性、ASA评分(3分)、HGB下降≧50g/L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创伤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总体发生率为52.32%,术后较术前明显上升;不同骨折部位DVT发生率差异较大,要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2.DVT的高发期为伤后3天内和术后2天内,时间点变化曲线呈双峰状,各部位DVT的时间变化规律与整体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所有血栓中远端血栓占比最高以肌间静脉血栓为主,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膝关节周围骨折更易出现近端血栓;4.单纯物理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预防性抗凝组,治疗性抗凝组DVT消失率在三组中最高,抗凝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5.年龄、骨折部位、ASA评分(3分)、HGB下降≧50g/L,术后1d D-二聚体阳性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以上危险因素要重点关注。
张诗剑[4](2020)在《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发生率,探讨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中处理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118例单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患肢X线片、CT及患侧膝关节MRI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统计患者基础资料:性别、年龄、患侧(左/右)、受伤原因。记录患肢骨折相关资料:骨折类型,骨折距离股骨髁平面距离,合并膝关节周围骨折,入院时膝关节有无肿胀、压痛。统计患侧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依据不同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等进行分组,汇总各组膝关节MM、LM、ACL、PCL、MCL、LCL损伤发生率,整合上述数据后得出各小组半月板、韧带损伤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小组损伤发生率,确定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相关因素;对上述相关因素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取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71例,年龄20-80岁,平均54.5岁,左侧60例,右侧58例。致伤原因:机动车车祸45例,跌倒摔伤60例,其他原因损伤(高坠,重物砸伤)13例;依据AO/OTA分型,A型75例,B型19例,C型24例。膝关节单个结构损伤及发生率如下,37例(31.36%)患者存在MM损伤,46例(38.98%)合并LM损伤,44例(38.98%)存在ACL损伤,30例(25.42%)存在PCL损伤,47例(39.83%)存在MCL损伤,25例(21.19%)患者存在LCL损伤。整合上述资料后共64例(54.24%)患者存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54例(45.76%)患者存在交叉韧带损伤,59例(50.00%)患者存在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为半月板损伤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为合并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P=0.030)、A3型骨折(P﹤0.001)、C型骨折(P﹤0.001)合并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股骨远端骨折合并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包括致伤原因、骨折类型、膝关节肿胀、压痛、骨折线距股骨髁距离(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膝关节肿胀为交叉韧带损伤独立危险因素,机动车车祸(P=0.005)、患膝肿胀(P=0.007)患者合并交叉韧带风险明显增高;而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为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机动车车祸(P=0.044)、C型骨折(P=0.036)患者合并交叉韧带风险明显增高。结论:1.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较高的同侧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发生率,LM损伤发生率高于MM,在韧带损伤中,MCL发生率最高,ACL次之,PCL与LCL损伤率相对略低。2.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为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危险因素,半月板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骨折类型;男性、A3与C型骨折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骨折类型、致伤原因、患膝肿胀、压痛、骨折线距股骨髁距离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致伤原因、患膝肿胀。侧副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机动车车祸、C型骨折患者合并侧副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在临床中遇此类患者有必要进一步行MRI检查明确膝关节损伤情况。
徐加振[5](2019)在《低能量性粗隆间骨折与膝关节退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以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代表的低能量性髋部骨折是高发于老年人的疾病,此类骨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现有文献资料显示,关于脆性粗隆间骨折的发病因素的研究较多,其中膝关节退变可能是脆性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目的:通过对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四年间因轻微暴力外伤造成单纯股骨粗隆间骨折而入院并采用Gamma3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统计及其分析,明确膝关节退变与脆性髋部骨折的相关性,为早期治疗膝骨关节炎,从而预防以粗隆间骨折为代表的髋部骨折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四年间因低能量性、轻微暴力外伤造成单纯单侧粗隆间骨折而入院治疗的251例患者。对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性别、发病年龄、患病左右侧、术前及术后VAS评分、住院天数、合并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常规拍摄双侧髋关节正位片、双侧膝关节正侧位片,并且分别对双侧膝关节利用Kellgren与Lawernce评分标准进行分级,并分别行双侧膝关节HHS评分。所得数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进行统一收集整合并记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卡方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各项资料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结论:在251例单纯单侧脆性粗隆间骨折中,其中男性患者65例(右侧24例,左侧41例)约占25.9%,女性患者186例(右侧93例,左侧93例)约占74.1%,进行c2检验,c2=3.31,P=0.069。骨折肢体的左右侧之比为1:0.87。患侧膝关节K-L分级情况为:0级1例;I级45例;II级109例III级95例;IV级1例;健侧膝关节K-L分级情况为:0级2例;I级123例;II级120例;III级6例;IV级0例;K-L分级患侧平均为(2.20±0.09)级,健侧平均为(1.52±0.07)级;两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HHS评分:患侧为(77.89±1.09)分,健侧为(81.22±1.07)分,两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8.06±0.14)分,术后第一天VAS评分为(4.06±0.12)分。25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51±0.72)天,其中住院时间最长者为48天,最短的则为5天。单侧脆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117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有87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有48例,合并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有5例,合并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患者43例,合并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12例,合并帕金森疾病的患者7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合并症,此类患者91例。以上统计结果显示,膝关节的退变对低能量型粗隆间骨折的发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手术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对进一步康复有积极作用,此类骨折骨折侧在性别中分布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
曹向宇,石利涛,张立超[6](2018)在《微创结合开放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及微创结合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360例,分析Schatzter分型方法分析各型的发生率;将Ⅰ型以及部分关节面无塌陷的Ⅳ型和Ⅴ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分别采取微创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组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组。观察两种损伤类型中各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Schatzker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9.2%、47.7%、20.8%、21.5%、29.8%和35.7%,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总体发生率为28.6%。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方案相比,微创结合开放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改善(P>0.05),手术疗效(P <0.01)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显着提高(P <0.05)。结论:微创结合开放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要显着高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方案。
于景川[7](2016)在《伸筋汤熏洗配合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伸筋汤熏洗配合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单纯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研究组52例采用伸筋汤熏洗配合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膝关节功能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伸筋汤熏洗配合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效果显着,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范书勇[8](2016)在《股骨髁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股骨髁部骨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创伤,其常呈粉碎性不稳定,并累及关节面,目前主张手术治疗,但其疗效常不满意,并发症多见,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本研究旨在分析我科对于股骨髁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通过电话、微信、QQ、信函、门诊复查、实地随访等方式,系统地随访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79例股骨髁部骨折患者,其基本临床资料为:男56例,年龄:37.8±15.5,女23例,年龄:58.8±13.3;致伤原因:车祸致伤47例(59.5%),摔伤14例(17.7%)、高处坠落伤9例(11.4%)、重物砸伤7例(8.9%),被人打伤2例(2.5%);骨折AO分型:A型37例(46.8%),B型13例(16.5%),C型29例(36.7%)。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各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总结我科对于股骨髁部骨折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0.6(8-53)个月,并发症包括: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伤口感染,1例患者骨不连,1例再骨折,11例患者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僵直。除1例患者骨不连外,其余患者末次随访均骨性愈合,愈合率为98.7%。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0例,良20例,一般6例,差3例,优良率为88.6%;8例Hoffa骨折,优3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根据具体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和内固定方法是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最基本原则。解剖型LCP钢板或辅以空心钉是目前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主要方式:对于A1、A2型骨折,主张解剖复位行加压坚强固定;对于A3型骨折,主张间接复位,保护断端血运行弹性桥接固定;对于B型骨折,主张骨块间加压固定,可单纯采用空心钉固定,也可采用支撑钢板固定;对于C型骨折,在解剖复位关节面的基础上,其固定方式与A型骨折相似;对于低位或内侧壁粉碎严重的C3型骨折,主张内侧辅以钢板固定,增加其固定强度;对于内侧壁缺损或粉碎严重的髁部骨折,术中我们主张一期植骨;但总体来说粉碎严重并关节面损伤的髁部骨折预后欠佳。
戚天臣,罗开民,杨琳,赵越郡[9](2016)在《苍龟探穴法对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结合康复训练在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疗效。方法:股骨髁部骨折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取对侧"肘缝穴",并用苍龟探穴法,同时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运动治疗,共治疗42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定标准积分、HSS活动度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定标准积分、HSS活动度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改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有效率为81.4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有显着疗效。
李松军,王兆杰,谭伟源,邝立鹏,陈军平[10](2013)在《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治疗后常出现膝关节功能受限,但对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也各说不一。目的:筛选分析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1例股骨髁部复杂骨折患治疗后6及12个月回访信息,依Merchan标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合并伤情况、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类型、固定方式、手术时机、内固定后石膏固定情况、切口愈合情况、骨愈合情况及功能锻炼情况等12项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总结出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以内固定后是否发生膝关节功能受限作为因变量Y,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X,选择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性别(X1)、是否合并伤(X3)和软组织损伤情况(X4)及手术时机(X6)共4个因素不能引入模型,说明上述4个因素与内固定后是否发生膝关节功能受限无显着相关。其他8个因素则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表明患者内固定前致伤原因(X2)、内固定前骨折类型(X5)、内固定方式的选择(X7)和植骨与否(X8)、内固定后石膏固定与否(X9)、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锻炼与否(X10)及伤口愈合情况(X11)、骨愈合程度(X12)等8个危险因素与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有较密切的关系。
二、膝关节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对膝关节功能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关节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对膝关节功能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结合中药外治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功能锻炼 |
2.5 出院指导 |
3.观察指标、方法及评分标准 |
3.1 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 |
3.2 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 |
3.3 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 |
3.4 肢体肿胀度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两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
2.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2.1 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 |
2.2 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 |
2.3 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 |
2.4 肢体肿胀度 |
2.5 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优良率 |
2.6 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 |
讨论 |
1.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选择 |
2.锁定钢板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优势 |
3.制动对肢体关节的影响 |
3.1 正常关节软骨、关节囊和韧带的特性 |
3.2 肢体制动后对关节软骨、关节囊和韧带影响 |
4.术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和CPM的作用 |
5.中药外治熏洗疗法的特点 |
5.1 作用机制 |
5.2 药物功效 |
6.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典型病例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诊断标准(参照第九版外科学)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入院处理及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2.1 麻醉与体位 |
2.2.2 GSH钉手术方法 |
2.2.3 LISS钢板手术方法 |
2.3 术后管理及康复治疗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骨折愈合标准(参照第九版外科学) |
3.3 膝关节功能评价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膝关节HSS评分标准 |
附录2 典型病例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创伤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规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病例纳入标准 |
1.1.3 病例排除标准 |
1.2 伦理审查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步骤 |
1.3.2 血常规、凝血系列检测 |
1.3.3 DVT诊断方法及标准 |
1.3.4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围术期DVT发生情况 |
2.3 DVT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
2.4 DVT在肢体静脉解剖分布特征 |
2.5 不同抗凝方案血栓的转归情况 |
2.6 DVT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创伤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 |
3.2 创伤下肢不同骨折类型DVT发生的差异 |
3.3 创伤下肢骨折DVT在时间轴上的变化 |
3.4 创伤下肢骨折不同抗凝分组DVT变化规律 |
3.5 创伤下肢骨折DVT的深静脉解剖分布特征及转归 |
3.6 创伤下肢骨折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7 研究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诊断依据与分型 |
1.4 研究步骤 |
1.5 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础资料 |
2.2 骨折相关资料 |
2.3 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资料 |
2.4 不同组别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单个结构损伤发生率 |
2.5 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诊断与漏诊原因分析 |
3.2 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发生率与既往研究异同 |
3.3 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
3.4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低能量性粗隆间骨折与膝关节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时间与地点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纳入病例数量分析 |
2.2 骨折患者的性别分布 |
2.3 骨折左右侧的分布情况 |
2.4 骨折侧例数在性别中的分布情况 |
2.5 骨折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2.6 膝关节退变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的影响 |
2.7 术前与术后VAS评分分析 |
2.8 住院时间与合并症情况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创结合开放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治疗方法: |
1.4观察指标 |
1.4.1手术疗效指标: |
1.4.2术后并发症评价指标 |
1.4.3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指标: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在Schatzter分型的发生率: |
2.2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2.3两组患者手术疗效评价: |
2.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价结果: |
2.4两组患者HSS评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
2.6两组患者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疗效: |
3讨论 |
(7)伸筋汤熏洗配合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指标评分变化情况 |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股骨髁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苍龟探穴法对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观察组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
3 讨论 |
(10)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设计: |
时间及地点: |
对象: |
股骨髁部复杂骨折的诊断标准[3]: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内固定材料及来源: |
方法: |
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
内固定时机: |
内固定后石膏固定情况: |
内固定后功能锻炼情况: |
内固定后伤口愈合情况: |
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评定: |
主要观察指标: |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2.2.1 内固定前影响因素 |
2.2.2 内固定过程中及内固定后的影响因素 |
2.3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3讨论Discussion |
四、膝关节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对膝关节功能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结合中药外治法临床观察[D]. 陈允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逆行交锁髓内钉与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D]. 贾德政.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创伤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规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李杰. 延安大学, 2020(12)
- [4]股骨远端骨折合并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危险因素分析[D]. 张诗剑.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低能量性粗隆间骨折与膝关节退变的相关性研究[D]. 徐加振. 青岛大学, 2019(02)
- [6]微创结合开放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的临床疗效观察[J]. 曹向宇,石利涛,张立超. 河北医学, 2018(12)
- [7]伸筋汤熏洗配合膝关节运动康复器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效果观察[J]. 于景川.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1)
- [8]股骨髁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D]. 范书勇.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9]苍龟探穴法对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J]. 戚天臣,罗开民,杨琳,赵越郡. 中医学报, 2016(05)
- [10]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 李松军,王兆杰,谭伟源,邝立鹏,陈军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