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提高河北省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肉鸭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保护是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多年来,政策一直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减少废弃物排放,鼓励养殖户增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意识。虽然环境保护工作从未停息,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在牢牢坚守生态与发展这两条底线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制定科学的环境规制政策,提高污染物的治理效率,不断提高环境规制的推广效率,增强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引导养殖户参与环境保护。当前中国水禽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水禽废弃物的产生量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废弃物排放量在不断增加,污染物治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可以依靠环境规制来限制水禽污染物排放,但是这些规制对于小规模养殖户而言,规制的推广和执行效率并不高,养殖户的配合意愿得不到提升。因此,提升水禽养殖户处理废弃物的积极性,是当下整个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肉鸭存、出栏总量超过了整个水禽存、出栏总量的85%,所以本文主要以肉鸭养殖户为线索研究水禽排泄物的处理对策,探讨如何提高肉鸭养殖户废弃物规范化处理意愿,进一步规范肉鸭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再通过分步分析,将组织化程度、养殖技术效率、养殖纯收入、环境规制、养殖户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等关键指标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的逻辑分析后构建出这些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步讨论肉鸭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的有效策略。在文献梳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第三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去估算水禽产业的生产效率及时空分布特征,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分析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状况。运用排泄系数法从揭示污染现状的角度估算了肉鸭乃至整个水禽产业粪便排泄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养分含量及资源量,并从时空分布视角开展变化规律分析;第四章结合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法(SFA)和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估算肉鸭的养殖技术效率,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别为近邻匹配、半径匹配、核匹配)检验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的作用;第五章基于肉鸭养殖户环境风险认知视角,运用Opr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在不同的组织化程度下养殖户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第六章首先借鉴中介效应模型对技术效率和纯收入进行三阶段Sgmediation检验,其次展开中介效应Sobel检验,最后进行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基于意愿与行为分析,检验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在组织化发挥作用时的中介效应;第七章选择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为调节变量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分别用交互项调节和分组调节方法检验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对环境规制行为规范效率的调节作用,并针对不同的环境规制实施和推广主体对养殖户接受意愿的影响展开对比,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养殖技术效率和增加养殖纯收入去正向作用于废弃物处理行为;第八章系统梳理了前文的研究内容,并阐述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最后以结论和建议的方式分析了全文的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肉鸭产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废弃物处理不当现象普遍存在。肉鸭及整个水禽产业的生产布局总体为“东退西进,北向南移”。整个产业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肉鸭废弃物排放量会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肉鸭粪便中含有大量固液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且含有大量植物所需养分,但是养分资源量占比并不高,需要不断探索提升养分资源利用率的策略。(2)组织化程度越高,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越高,对养殖户行为的作用越强,越有利于引导养殖户参与废弃物处理。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农户、养殖大户和普通散户模式的养殖技术效率分别为0.9296、0.9231、0.9188和0.8992。技术效率均值的排序为“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农户>养殖大户>普通散户”。说明组织化程度越高,肉鸭养殖技术效率越高。雇工投入、自用工投入、饲料及其他生产资料投入在普通散户组中均呈现出显着正向的影响规律,且均高于其他组的影响程度。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后,发现养殖户选择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加基地模式,能显着提高养殖技术效率和养殖纯收入,从而作用于养殖户行为。(3)肉鸭养殖户的环境风险认知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组织化程度下的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与行为有显着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认知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认知对废弃物支付意愿和处理行为的影响后,发现肉鸭养殖户的水污染认知、受处罚的认知、健康影响程度认知、养殖模式和养殖经验、对空气污染程度的认知、养殖场所废弃物对周围的民众影响程度的认知、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知、行为决策者性别等指标分别与养殖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和处理行为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经调节效应分析后发现,提高组织化程度能显着调节环境风险认知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的积极性。(4)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在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与行为作用中的中介效应显着。通过中介效应三步法分析得出结论:肉鸭养殖技术效率和养殖纯收入分别通过了中介效应三步法检验,同时通过了部分中介效应的Sobel检验,最后通过了放宽假设前提的Bootstrap检验,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的中介效应显着存在。说明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有利于促进组织化程度提高,从而实现促进养殖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和处理行为正向发展的目标。综合分析后进一步发现组织化程度与养殖技术效率、养殖纯收入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5)组织化程度、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在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与行为的调节作用显着。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后结论为:组织化程度、养殖技术效率、养殖纯收入对废弃物处理行为有显着影响,调节变量与被调节变量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组织化程度、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对环境规制意愿引导效率和行为规范效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且这些变量对衡量环境规制效率的指标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说明组织化程度、养殖技术效率和纯收入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环境规制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的积极性和处理行为的规范性。(6)对比规制实施主体的规制推广效率,公司推广效率显着高于政府推广效率。组织规章制度对废弃物处理支付意愿和处理行为的作用方向均为显着正向,相较于政府推广,组织化程度、技术效率和纯收入对公司推广的废弃物处理行为规范制度的正向调节作用更显着。进一步说明养殖户参与组织合作后,养殖户对公司制定和推广的废弃物处理行为规范制度接受意愿更强,养殖户更倾向于配合公司制定和推行关于废弃物处理的政策,说明组织化程度对环境规制效率有正向调节作用。总结以上结论为“积极鼓励肉鸭养殖户与合作组织达成合作关系,能进一步促进‘公司+’模式形成,从而提高组织化程度与养殖户技术效率、养殖纯收入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养殖户参与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形成‘公司加’模式后,能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环境规制意愿引导效率和行为规范效率,最终实现内部引导、外部引导与外部约束相结合,共同促进养殖户积极参与肉鸭产业废弃物处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分析了肉鸭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原因及肉鸭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环境规制政策推广效率不高的因素,科学构建了提升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积极性和提升环境规制推广效率的理论框架,从行为规范的内生动力和外部规制的约束效率展开分析,理论构建思路更清晰,研究框架更完整,进一步提升了废弃物处理策略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指导养殖户积极参与废弃物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2)本文以肉鸭为研究对象从养分含量、温室气体含量、养分资源量视角揭示了水禽排泄物的污染问题,将提升组织化程度作为行为引导及约束的外部动力对废弃物处理效率展开分析,为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为解决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视角更适合废弃物污染问题探讨,研究路径更符合废弃物处理效率提升的策略构建,进一步增强了畜禽业废弃物现状揭示及废弃物处理效率提升策略研究的完备性。(3)本文从肉鸭养殖技术效率和养殖纯收入视角来探讨提升肉鸭废弃物处理效率的策略,进一步增强了组织化程度对废弃物处理行为能发挥作用的说服力,为废弃物处理理论框架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验证了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能作用于废弃物处理效率的外部引导效应,验证了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能作用于废弃物处理效率的外部约束效应,为废弃物处理积极性提高的理论框架构建和提升环境规制推广效率提供了理论参考。
龚雪萍[2](2021)在《基于改进DEA模型的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安妮[3](2021)在《我国三大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卢洁[4](2021)在《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保良[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缩小河北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杨天宜,兰芳,方云龙,李健[6](2021)在《河北省扶贫开发政策传导渠道研究》文中指出对河北省扶贫开发政策传导渠道的考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扶贫"灯下黑"、探讨相对贫困时代背景下河北省的贫困治理长效渠道构建等问题,而且对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以河北省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双重差分等准自然实验方法对其政策效果及其减贫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河北省扶贫政策效果明显,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个人信贷规模扩大等是河北省扶贫政策发挥效果的重要传导渠道,这一研究发现为更好地发挥扶贫政策效果提供了来自减贫渠道视角的重要经验。基于已脱贫贫困县数据发现,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和个人信贷规模扩大能够持续为河北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驱动,而固定资产投入进一步增大反而会阻碍其持续发展。这一研究结论为河北省相对贫困时代背景下的贫困治理长效渠道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樊召玲[7](2021)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写道: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河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发展对于地区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河北省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耗能产业占比高,创新能力较差。近年来在发展中出现发展动力弱化、利润水平下降、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经营发展压力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央和河北省政府都出台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数字经济、“互联网+”的兴起也为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因此,河北省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梳理概括了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突破和发展的研究空间。首先对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定性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其次,采用实证分析法,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构建了包含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评价,进而与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广东和江苏6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发展存在紧迫性:从纵向分析结果来看,2012-2019年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得分增加0.191分,总体提升效果不明显。四维度中服务化和绿色化维度发展效果不理想,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减弱。从横向对比结果来看,2012-2019年间,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得分排名在7省份中多位于第5名,排名靠后,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分维度看,服务化维度得分大多数年份在7省份中位于第5名,绿色化维度得分大多数年份在第6、7名徘徊,这两个维度的发展效果较差。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借鉴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省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经验,从以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以节能减排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对加快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崔婷婷[8](2021)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投入等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资源约束加强,劳动力红利不断减弱,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众多学者开始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为主线,并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展开研究,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中国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从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检验,以期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等,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知识的获取和对技能的理解能力越强,可以更快速的掌握并倾向使用前沿技术。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的外部性特征,使其可以推动地区或行业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其次,分析了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技术创新过程看,技术创新可以选择垂直技术创新模式和水平技术创新模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从技术创新扩散角度看,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溢出为落后地区或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增长机会。再次,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直接机制看,人力资本具有生产性特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生产率。从间接机制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最后,基于Romer(1990)模型并借鉴相关经济学家的研究思路,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并进一步内生化人力资本,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路径。在实证检验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并对异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在人力资本自身和技术创新的门槛作用下,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制。首先,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地区层面(包括地区整体层面和分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包括工业行业整体层面和细分行业层面)检验了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在地区整体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以及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下,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着。检验结果支持人力资本既可以直接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传导路径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分析。分区域层面上,主要对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异质性问题进行检验,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人力资本的提高同样可以推动本区域的地区经济增长,总效应显着,与地区整体层面的结论一致,其中,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解释力最强,其次是东部。此外,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且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在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着的间接效应。工业行业整体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显着,说明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下,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依然显着。因此,工业行业整体层面的检验结果与地区整体层面的检验结果一致,同样验证了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细分行业层面上,进一步从人力资本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角度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行业而异,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类细分行业的中介效应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别。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着的影响,与行业整体层面的结论一致;当引入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后,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得到验证,并且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间接效应不显着。其次,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在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两个角度,分别检验了基于人力资本自身和技术创新的门槛作用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将人力资本设成门槛变量时,地区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值,且第二门槛区间人力资本的影响系数大于第一门槛区间,说明高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低水平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着溢出的非线性特征。工业行业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存在单一门槛值,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说明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的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显着增强的溢出作用,与地区层面的结论一致。因此,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在未来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当将技术创新设成门槛变量时,地区层面上,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第二门槛区间人力资本影响系数小于第一门槛区间的影响系数,说明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且该影响表现出逐渐削弱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当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普通的人力资本已经无法满足地区高质量增长的需要,此时,人力资本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应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另一方面,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当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区间,超过该区间后,可能存在其他更适宜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工业行业层面上,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同样表现出显着的正向作用,与地区层面不同的是,在考察期内,人力资本的影响系数在两个门槛区间内表现为逐渐增加的现象,说明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加强,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工业行业的人力资本指标从收入法角度衡量,与地区层面的方法有一定差异,并且收入可能还会受到其他方面的潜在影响,与教育法的衡量结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人力资本在工业企业间的自由流动获得较大空间,当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可以及时得到补充和提高,从而减少企业所在产业升级造成的经济震荡,因此,在高技术创新水平下,人力资本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增强。根据以上分析研究结论,本文从提高中国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水平这两个方面入手,最终得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解决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相关启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首先,理论层面上,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借鉴相关理论文献,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并内生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其次,研究视角层面上,从地区层面、行业层面等多维度检验了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对异质性影响进行检验;最后,方法层面上,不仅从线性影响进行分析,还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对相关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补充。
杨松楠[9](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是关键。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总结发展农业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全国统考的“大试卷”,也为各省预留了实施区域性方案的选择空间。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扩大农产品生产、改进粮食生产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与要求,立足于山东省农业资源的先天条件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要全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还要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优势,如寿光、莘县等,让生态文明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通过“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基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的特征,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相关论述和各届中央领导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理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然后通过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效,发现山东省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低质量的要素资源投入、土地流转阻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并从政府、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面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接着通过总结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前沿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并分析对比国内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省份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从中汲取山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方法,来加快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进而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部的合作共生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六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构建成助力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韩菲[10](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二、关于提高河北省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提高河北省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肉鸭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5.1 宏观数据说明 |
1.5.2 微观数据说明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组织化程度 |
2.1.2 环境风险认知 |
2.1.3 环境规制 |
2.1.4 无害化处理行为 |
2.1.5 资源化利用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行为经济学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畜禽排泄物对环境污染的研究现状 |
2.3.2 养殖户废弃物中养分及温室气体研究现状 |
2.3.3 养殖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
2.3.4 农户参与研究现状 |
2.3.5 产业组织模式研究现状 |
2.3.6 文献评述 |
2.4 分析框架 |
2.4.1 总体分析框架 |
2.4.2 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行为内在认知调节的作用机理分析 |
2.4.3 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行为外部引导效应的影响机理分析 |
2.4.4 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行为外部约束效应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三章 中国肉鸭生产现状及废弃物污染现状剖析 |
3.1 中国水禽产业分布现状 |
3.1.1 中国水禽主产区总产值分布现状 |
3.1.2 中国水禽主产区总产量分布现状 |
3.2 中国水禽生产效率分布现状 |
3.2.1 中国水禽TFP指数分布现状 |
3.2.2 中国水禽产业生产效率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 中国肉鸭养殖废弃物排放现状 |
3.3.1 水禽排泄物处理现状 |
3.3.2 肉鸭排泄物研究现状 |
3.4 排泄物估算 |
3.4.1 水禽排泄物估算方法 |
3.4.2 中国肉鸭粪便鲜基、养分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结果 |
3.4.3 中国肉鸭粪便排泄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分析 |
3.4.4 中国水禽排泄物排放现状总结 |
3.5 中国肉鸭产业组织化体系现状分析 |
3.5.1 生产环节中的组织模式现状分析 |
3.5.2 组织模式中的生产主体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鸭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逻辑框架与研究假说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4.2.1 随机前沿分析 |
4.2.2 倾向得分匹配法 |
4.3 指标解释 |
4.3.1 变量说明 |
4.3.2 描述性统计 |
4.4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 |
4.4.1 技术效率值比较分析 |
4.4.2 劳动力投入分析 |
4.4.3 资本投入分析 |
4.4.4 资本和劳动力平方项与乘积项分析 |
4.5 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技术效率和收入的影响分析 |
4.5.1 不同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4.5.2 不同组织化程度对养殖纯收入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肉鸭产业组织模式下内在认知对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5.2 模型构建 |
5.3 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认知、支付意愿及行为现状 |
5.3.1 变量说明 |
5.3.2 环境风险认知频率分布 |
5.3.3 描述性统计 |
5.3.4 相关性分析 |
5.3.5 VIF检验 |
5.4 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
5.4.1 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意愿的影响 |
5.4.2 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 |
5.5 不同组织模式下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
5.5.1 不同组织模式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5.2 不同组织模式下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意愿的影响分析 |
5.5.3 不同组织模式下环境风险认知对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肉鸭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外部引导效应影响分析 |
6.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6.2 模型构建 |
6.3 描述性统计 |
6.4 组织化对废弃物处理意愿与行为的作用中养殖收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
6.4.1 基准回归 |
6.4.2 养殖收入的中介效应Sobel检验 |
6.4.3 养殖收入的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 |
6.5 组织化对废弃物处理意愿与行为的作用中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分析 |
6.5.1 基准回归 |
6.5.2 养殖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Sobel检验 |
6.5.3 养殖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肉鸭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外部规制约束效应影响分析 |
7.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7.2 模型构建 |
7.2.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7.2.2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7.3 外部行为约束政策现状 |
7.3.1 变量说明 |
7.3.2 描述性分析 |
7.3.3 养殖户对环境规制政策的接受现状 |
7.3.4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
7.3.5 相关性分析 |
7.4 合作组织差异下养殖收入、技术效率对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外部约束规制调节 |
7.4.1 合作组织差异下环境规制对废弃物处理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
7.4.2 合作组织差异下养殖收入的调节效应分析 |
7.4.3 合作组织差异下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 |
7.5 肉鸭产业组织化在外部约束规制对废弃物处理意愿与行为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
7.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7.5.2 不同环境规制在不同组织化程度中的T检验 |
7.5.3 肉鸭产业组织化对环境规制意愿引导效率的调节效应 |
7.5.4 肉鸭产业组织化对环境规制行为规范效率的调节效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启示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河北省扶贫开发政策传导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一)扶贫政策效果相关研究 |
(二)减贫政策作用渠道相关研究 |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三、研究设计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与变量定义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 |
五、减贫渠道检验与进一步思考 |
(一)减贫渠道检验 |
(二)进一步思考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政策背景 |
2.现实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二、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产业结构理论 |
2.技术创新理论 |
3.微笑曲线理论 |
4.工业化阶段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制造业 |
2.制造业转型升级 |
三、河北省制造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一)河北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
1.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
2.改革开放后的体制调整时期 |
3.迈入新世纪的工业快速发展时期 |
(二)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1.支柱地位继续保持,但生存压力增加 |
2.制造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
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但市场竞争力不足 |
4.制造业研发投入增加,高技术制造业有所发展 |
四、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评价 |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模型的构建 |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指标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
(二)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
1.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纵向分析 |
2.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分维度分析 |
(三)河北省与其他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比较 |
1.各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得分和排名情况 |
2.各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分维度比较分析 |
(四)结论与讨论 |
五、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分析 |
(一)制造业智能化支撑体系较差 |
(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程度不够 |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
(四)高耗能行业占比高,能源利用效率低 |
六、提升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以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 |
1.加大智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 |
2.培育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
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二)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
1.加强网络改造和安全维护 |
2.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三)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
1.改变传统观念,延伸服务链条 |
2.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
(四)以节能减排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
1.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和监督 |
2.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
3.发挥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与分类 |
2.1.1 人力资本 |
2.1.2 创新 |
2.1.3 技术效率 |
2.2 文献综述 |
2.2.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衡量方法研究 |
2.2.2 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
2.2.3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2.2.4 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
2.2.5 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2.2.6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2.3.3 内生增长理论 |
2.3.4 创新系统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 |
3.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地区层面 |
3.1.1 地区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
3.1.2 地区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
3.1.3 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
3.2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行业层面 |
3.2.1 工业行业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
3.2.2 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
3.2.3 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理论模型 |
4.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4.1.1 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4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小结 |
4.2 多部门内生增长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 |
5.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地区层面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地区整体层面 |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分区域层面 |
5.1.5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5.2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行业层面 |
5.2.1 模型构建 |
5.2.2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工业行业整体层面 |
5.2.4 实证结果与分析——细分行业层面 |
5.2.5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门槛效应的检验 |
6.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人力资本门槛效应检验 |
6.1.1 地区层面分析 |
6.1.2 行业层面分析 |
6.1.3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6.2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技术创新门槛效应检验 |
6.2.1 地区层面分析 |
6.2.2 行业层面分析 |
6.2.3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相关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相关学术研究概况 |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
(三)研究评析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部分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涵 |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论述 |
(二)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
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 |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
(二)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
第二部分 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 |
(一)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
(二)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
(四)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 |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三部分 国内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成功经验 |
(一)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二)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
(三)发展和监管农业合作社 |
(四)以短链产品促农企发展 |
(五)政府和企业组织合作服务农业 |
二、国内其他地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一)寻求农业发展新路径 |
(二)积极推进农场建设 |
(三)发展高质量农业服务体系 |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措施 |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
(一)明晰农地产权 |
(二)界定受让人主体资格 |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三)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 |
三、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
(一)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
(二)改革涉农金融机构 |
(三)鼓励外出人员回流农村 |
四、加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
(一)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 |
(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
(三)加强农业科技村级推广组织建设 |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的合作共生机制 |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合作共生机制 |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 |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 |
(一)建立村镇级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 |
(二)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
(三)采取绩效评定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环境税的产生 |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大气污染规制 |
2.1.2 环保税 |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
4.1.1 研究方法 |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4 结果与讨论 |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
4.2.1 研究方法 |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5 结果与讨论 |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
5.1.3 基准回归结果 |
5.1.4 稳健性检验 |
5.1.5 机制检验 |
5.1.6 结果与讨论 |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
5.2.1 理论假设 |
5.2.2 实证过程 |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
5.2.4 安慰剂检验 |
5.2.5 机制检验 |
5.2.6 结果与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
6.2 对策建议 |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关于提高河北省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肉鸭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改进DEA模型的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D]. 龚雪萍. 燕山大学, 2021
- [3]我国三大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安妮.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卢洁.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缩小河北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D]. 李保良. 河北大学, 2021
- [6]河北省扶贫开发政策传导渠道研究[J]. 杨天宜,兰芳,方云龙,李健. 金融理论探索, 2021(03)
- [7]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 樊召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8]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D]. 崔婷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D]. 杨松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10]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