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与时俱进与党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谈美霞[1](2021)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
辛涛[2](2021)在《《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推广《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及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于1872至1893年期间为再次出版《宣言》的国家撰写的序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容不仅有对《宣言》文本思想的阐释,而且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凝练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宣言》的理论价值,规范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水准。七篇序言不仅发挥着《宣言》“说明书”的作用,而且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拓宽了对《宣言》文本的研究深度,打开了结合序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思路。七篇序言是开启《宣言》思想大门的关键一步,本论文首先通过对七篇序言的撰写背景与撰写缘由入手展开深入研究。其次,通过对七篇序言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最后,研究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系统和深入把握《宣言》文本的核心要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索新的价值,通过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研究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当代价值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组成,其中,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对党的建设所提供和给予的重要启示。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本选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阐述七篇序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七篇序言创作原因,并且对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概述。第二章:从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展开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第三章:从七篇序言的理论价值、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及对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三个方面阐明了七篇序言的当代价值。
张锋[3](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是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也是红色文化学科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学术界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后,深化该领域研究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不但可以为红色文化学科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围绕“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个目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然后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条件、实践基础、理论资源、方法论、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等方面构建基本理论体系,并根据建构的研究体系,按照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结构划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展开深入研究,最后总结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具体进程分为建党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发端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形成期、建国后的曲折发展期和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产生受主体条件、时代条件和国情条件的影响,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的相关理论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有主体性、本体性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的内涵,其基本研究范畴有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研究对象是红色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下指导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本归纳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系可以从其三个基本范畴来分别构建,主要围绕内涵阐释、分类研究和价值功能展开。红色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中社会存在层面的文化形态,也是最基础层面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可碰触、具有物质实体的物质类形态和可感知、具有符号表征的符号类形态,符号类形态又分为文字符号类和非文字符号类。红色物质文化能满足人们红色文化物质需要的功能,又有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功能,并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具有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历史记忆和社会发展水平映射三个方面的价值功能。红色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中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内容的高度凝练表达,表现红色文化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具体承载形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从建党时产生的“红船精神”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提出的“抗疫精神”赓续不衰,它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根据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分为民主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榜样的楷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战胜灾害精神五类,具有政治、文化、教育和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红色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内化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内化的实现,可以依靠一套相关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则,这就是红色制度文化。它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之前形成的具有中国革命传统特色的红色制度在实践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它已经从制度形态转化为了内心认同的文化形态。红色制度文化是红色制度的价值取向和人们对红色制度的内心认同,可以分为借鉴性的红色制度文化、原创性的红色制度文化和改造性的红色制度文化三类,具有规范约束、调节保障、激励导向、教育宣示方面的价值功能。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从加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信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坚定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信念三个方面论述。红色文化可以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认同和品格自信,从而产生信念认可和行为自觉,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呈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体现,必将激发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心;红色文化并不是囿于一隅的人类成果,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事实性、客观性的优秀文明成果,它向世界呈现了一条可行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以一种创新文化的形态向世人呈现其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梁也[4](2020)在《习近平创新观研究》文中指出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开创未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创新进行全局性思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强国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创新观的生成有着鲜明的现实依据、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个人因素。习近平创新观是立足于“两个大局”,在深刻把握创新已成为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上而形成的具有系统性、时代性的创新认识;是在继承和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创新思想、中国化马克主义创新理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新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是家庭文化和个人实践经历涵养、塑造的结果,既受到了作为中国改革先锋的父亲习仲勋同志的影响,也来源于个人创新实践经历。习近平创新观的生成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三个阶段。伟大的思想不是一天形成的,习近平创新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在陕北插队当知青,在正定、福建、浙江、中央不同地方、不同岗位任职的工作实践中,在以改革创新为人民办实事,推动社会经济获得新发展的成就中逐步走向深化的。在梁家河致力以创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中萌生了创新意识,在地方任职时以创新着力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飞跃中推进了创新观从粗浅到深邃,在执政全国后着眼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把创新认识推向一个新高度,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创新观的内容全面、完整而科学。习近平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为谁创新”“创新的目标是什么”五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明确回答,形成了“创新是基于继承的推陈出新、顺应形势的与时俱进”的内涵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创新本质作用观,包含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立场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创新目标论。其中,包含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创新核心内容说在习近平创新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习近平论述创新的重中之重内容。习近平为科技创新规划了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主攻方向,把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作为关键环节,把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作为支撑体系的实践路径;为理论创新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为重要内容,研究和解答时代重大问题为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价值依托、唯物辩证法为重要思维方法的实践要旨;为制度创新确立了在坚持根本制度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实现制度创新,以问题为导向促推制度创新,以全面改革统筹制度创新的“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实践遵循;为文化创新指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基本原则,立足于新时代的实践创造为生发源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文化创新人才为关键因素,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重要引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劲动力的实现机理。习近平创新观的价值深远重大。习近平创新观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看,习近平创新观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时代变化和当今中国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推向了新境界;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创新体系构建上实现了对西方创新理论的超越。从实践价值看,习近平创新观为当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策略指引,突出体现在科技创新论、理论创新论、制度创新论和文化创新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上。科技创新论为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实践方略;理论创新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实践指引;制度创新论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实践路向;文化创新论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南。
杨圆圆[5](2020)在《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大荒精神是在建国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培育和磨砺出来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是一种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伟大民族精神。北大荒精神是时代产物,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助推器”,不仅仅是北大荒人前行的风向标,更是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引擎。因此,对于北大荒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步入新时代,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北大荒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本文立足于北大荒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梳理出它的主要源流,即,黑土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根基,军旅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动力源,移民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催化剂,知青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新能量。北大荒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即,以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勇于开拓的勇气担当、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以及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并彰显了时代价值,即,它凭借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北大荒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它凭借着它能够凝聚共识、明确党廉政建设的价值向度、夯实稳定社会秩序的群众基础为政治稳定提供助力;它在北大荒垦区开发、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丰富、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凝聚社会正能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力量。
胡鹏[6](2020)在《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党的基础在基层,巡察制度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利武器,巡察制度的执行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目前地方党委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导致部分地区工作推进偏慢,巡察工作效果不明显,开展政治巡察工作还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亟待破解。本文对巡察制度、巡视制度、政治巡察等概念进行总结,在梳理巡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实施主体、对象、工作流程等基础上,介绍了S市委在巡察工作中的主要做法,结合本人参与的巡察实践,经调研访谈,分析了S市委执行巡察制度中在监督的政治效果、发现问题的能力、队伍建设、巡察整改、协作配合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S市委面对执行巡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职能定位、方式方法、队伍建设、整改落实、协作配合等方面作系统的提升,通过制定监督清单、探索政治生态评价机制和把握政治巡察内涵来坚守职能定位;通过破解“人情社会”制约因素、发挥常规巡察和专项巡察优势和增强巡察方法不可预见性来推动巡察精准发力;通过完善机构设置、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兼职干部人才库和建立奖惩机制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回访制度和对整改问题清单化管理来强化整改落实;通过出台协作配合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库和提供锻炼平台来完善协作配合机制。
赵文涛[7](2019)在《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坚持以“零容忍”态度高压惩治腐败,并提出了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步走战略。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对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起到教育、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实现不想腐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北大荒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优秀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发源于黑龙江垦区,体现着北大荒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丰富的廉政内涵。弘扬北大荒精神,深入挖掘其廉政内涵,必然能够为黑龙江垦区的廉政文化建设起到重要地推动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和主要内涵。本章对北大荒的基本情况、建设历程以及北大荒精神的形成进行了介绍,使人们对黑龙江垦区以及北大荒精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四个方面论述了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奋发向上、敢于担当、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甘于奉献、克己奉公、淡泊名利、胸怀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等精神内涵,使人们深入了解北大荒精神,为进一步挖掘北大荒精神的廉政内涵做铺垫。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廉政文化进行研究。本章对廉政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方面对我国廉政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主要研究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使人们全面了解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第四章主要研究以北大荒精神引领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本章论述了如何弘扬北大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作风建设、培养担当精神、加强纪律建设,从而加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论述了如何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廉政制度的整体设计、优化权力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从而加强廉政制度文化建设;论述了如何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文化资源来加强廉政物质文化建设。
樊荣[8](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巨大而迫切,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和理论成就,对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农民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理论、现代国家建构理论和政治认同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比较研究法等,将史实叙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立足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的社会背景,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从阶级意识、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文化生活四个方面对农民进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全文共有八章内容,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界定核心概念,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实践框架。主要阐述了在建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运动进行农民教育,努力将农民培养成为“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推动乡村社会的变革。第三章,阶级意识教育与乡村秩序重建。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和集体化运动,阐释了农民阶级意识教育所经历的培育阶级观念——明确阶级归属——确证阶级地位——强化阶级信任——坚定阶级意志的过程,实现了对农民政治观念的重塑,推进了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第四章,国家认同教育与农民新型国家观念的确立。从新型国家的归属意识教育、政治权威认同教育和国家利益观教育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的国家认同教育,培育了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农民对新型国家政治权威的认同。第五章,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与农民农民思想的革新。本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农业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向农民尤其是乡村政权中的党员干部灌输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从思想革新到行为改变的认同过程,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第六章,文化生活教育与农民新生活理念的塑造。中国共产党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对农民开展了识字教育、生产技术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塑造了农民的新生活理念,加快了乡村社会新风尚的形成。第七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当前启示。主要剖析在新型国家建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失误,及其对新时代农民教育发展的启示。第八章为结论,总结了全文主要观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方向。本文尝试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首先,理论视域有所创新。本文将农民教育置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的历史背景之下,运用政治认同理论分析框架,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发展目标的不同,选取阶级意识、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三方面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国家建构、政治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农民教育实践之中。其次,尝试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农民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主,吸收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现代国家建构和政治认同等理论,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作整体的透视和分析,力求改变目前有关这一时期农民教育研究的碎片化状况,使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最后,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本文不局限于研究农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本身,而是将研究进一步延伸到明确农民教育的作用效果,避免了过去或孤立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或单纯地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变迁状况的不足,有利于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的新内容。目前,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研究涉足不多,对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未给予充分地重视。首先,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为背景,以政治运动为主线和载体,从国家——农民双向互动视角,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演变进路及其实践效果,实现研究的全景式、动态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其次,将政治运动纳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的视野,分析其作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实践演进的依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与实践运动的统一。再次,将文化生活教育纳入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着重研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农民教育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的特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进一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侧重某一运动时期或仅研究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某一个方面的局限性。
羊奕[9](2018)在《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办好中国事情,干好中国事业,关键在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初起就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历史上开展的一系列整党整风运动在不同时期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先后在全党上下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有效地强化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党的十九大之后,在遵循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党内五大建设丰富拓展为“全面从严治党”,即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第一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并将其摆在首位,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增添了时代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兴则国兴,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发展休戚相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建设是保障,必须从严从实紧抓党的建设。所以,研究我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发展历程、探究党的建设主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对选题的理由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及手段、研究的创新之处分别进行相关阐述,以此为先导,确定写作框架及思路。第二部分(第2章),主要研究从严治党的内涵界定以及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从党的本质和党面临的现状以及奋斗目标入手,证明从严治党是势在必行的内在需要和时代要求。第三部分(第3章),主要研究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严治党思想的突出重点,明确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不变宗旨和面对不同世情国情党情下的治党思想侧重点。第四部分(第4章),探索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第5章),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得出相关启示。
刘娜[10](2014)在《中国共产党当代政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进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和内在灵魂,每个成熟的政党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为实现政党奋斗目标在内部所提倡的思想、制度、行为等规范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观念化的信仰、理想、态度、情感的综合,是由文化规范和文化观念共同构成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根据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理念而在党内所提倡的科学的文化规范和文化观念,反映了大多数党员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政党思想文化、政党制度文化、政党行为文化和政党心理文化四个方面。加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课题,是以文化建设的独特视角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新思路新战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时代发展需求,对党的理想信仰、理论观点、价值取向、制度理念、行为方式、心理情感等的建设进行的变革和完善的活动,是独立于主体之外而又要求和吸引主体遵循的一种文化规范和文化观念建设。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政党文化建设活动便伴随着党的建设逐步发展完善,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积极实践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建设,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及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消极影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当前我们开展政党文化建设活动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不明确、建设主体能动性发挥不足、建设方式与载体追求形式主义、缺乏法制保障、受外部环境影响以及理论支撑不足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加快政党文化建设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从世情上而言,文化全球化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情上来看,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从党情上来看,党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都为政党文化建设活动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时代背景,我们应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提升政党文化建设水平,以先进的政党文化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党始终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先进领导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当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明确政党文化建设目标定位,重视政党文化建设实践主体,完善政党文化建设内容体系,拓宽政党文化建设实践载体,健全政党文化建设保障等多种路径,努力推动中国共产党先进政党文化的建设发展。
二、论与时俱进与党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与时俱进与党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缘由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背景 |
一、欧洲革命运动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 |
二、第一国际推动无产阶级革命顺利进行 |
三、巴黎公社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树立榜样 |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缘由 |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 |
二、欧洲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 |
三、再版《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需要 |
第三节 七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坚持与发展 |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
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 |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
四、1888年英文版序言 |
五、1890年德文版序言 |
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内容 |
一、阐明《宣言》的核心思想 |
二、明确《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
三、根据历史形势进行补充完善 |
四、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
第二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逻辑 |
一、以《宣言》再版与传播历程为起点 |
二、以《宣言》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为主线 |
第三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品质 |
一、坚定不移扞卫马克思主义 |
二、科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
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三章 七篇序言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价值 |
一、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二、坚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 |
三、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二节 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关于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启示 |
二、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
三、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七篇序言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守“初心”和“使命” |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概念辨析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端(1921—1931) |
一、建党、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
二、大革命后到抗战前的红色文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形成(1931—1949)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展(1949—1978) |
一、建国初期的红色文化 |
二、建设探索期的红色文化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繁荣(1918 至今)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文化 |
二、新世纪的红色文化 |
三、新时代的红色文化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体系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条件、实践基础和理论资源 |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条件 |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 |
三、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理论资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具体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 |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内涵 |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对象 |
三、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系 |
第三章 红色物质文化 |
第一节 红色物质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一、红色物质文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物质文化与红色物质文化 |
三、红色物质文化具体阐释及特征 |
第二节 红色物质文化的分类及相互关系 |
一、红色物质文化的物质类形态 |
二、红色物质文化的符号类形态 |
三、物质类形态和符号类形态之间的关系论析 |
第三节 红色物质文化的功能 |
一、红色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功能 |
二、红色物质文化的历史记忆功能 |
三、红色物质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映射功能 |
第四章 红色精神文化 |
第一节 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一、红色精神文化的概念 |
二、红色精神文化的类型特征 |
三、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 |
第二节 红色精神文化的分类 |
一、民主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
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三、学习榜样的楷模精神 |
四、开拓创新精神 |
五、战胜灾害精神 |
第三节 红色精神文化的功能 |
一、红色精神文化的政治功能 |
二、红色精神文化的文化功能 |
三、红色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 |
四、红色精神文化的历史功能 |
第五章 红色制度文化 |
第一节 红色制度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一、红色制度文化的概念 |
二、红色制度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三、红色制度文化的实现路径 |
第二节 红色制度文化的分类 |
一、借鉴性的红色制度文化 |
二、原创性的红色制度文化 |
三、改造性的红色制度文化 |
四、红色制度文化的内部关系和特征 |
第三节 红色制度文化的功能 |
一、红色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
二、红色制度文化的调节保障功能 |
三、红色制度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 |
四、红色制度文化的教育宣示功能 |
第六章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信任 |
一、强化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认同和品格自信 |
二、强化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念认可和行为自觉 |
三、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认同 |
第二节 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呈现 |
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
三、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体现 |
第三节 坚定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信念 |
一、“中国道路”实践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
二、全球性文化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创新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红色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
结语 |
附录:红色物质文化场所名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习近平创新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创新观的基本概述 |
2.1 习近平创新观的逻辑体系 |
2.1.1 内涵释义:“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 |
2.1.2 本质作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2.1.3 核心内容: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
2.1.4 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
2.1.5 目标指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
2.2 习近平创新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2.2.1 萌芽阶段:致力于以创新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
2.2.2 发展阶段:着力于以创新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 |
2.2.3 成熟阶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创新发展新理念 |
第3章 习近平创新观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创新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3.1.1 科技创新竞争力成为国际核心竞争力 |
3.1.2 创新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走出困局的依靠力量 |
3.1.3 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倒逼创新 |
3.2 习近平创新观生成的理论基础 |
3.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
3.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创新观念 |
3.3 习近平创新观产生的个人因素 |
3.3.1 家庭文化的熏陶 |
3.3.2 工作经历的淬炼 |
第4章 科技创新论 |
4.1 科技与科技创新 |
4.1.1 科技 |
4.1.2 科技创新 |
4.2 科技创新的价值向度 |
4.2.1 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
4.2.2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
4.2.3 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 |
4.2.4 人民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强大推力 |
4.3 科技创新的路径谋划 |
4.3.1 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
4.3.2 主攻方向:坚持“四个面向” |
4.3.3 关键环节:建设创新人才队伍 |
4.3.4 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 |
第5章 理论创新论 |
5.1 理论与理论创新 |
5.1.1 理论 |
5.1.2 理论创新 |
5.2 .理论创新的价值向度 |
5.2.1 “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
5.2.2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先导 |
5.2.3 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根本依托 |
5.3 理论创新的践行要旨 |
5.3.1 重要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5.3.2 使命肩负:回应时代重大问题 |
5.3.3 价值依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
5.3.4 思维方法:坚持唯物辩证法 |
第6章 制度创新论 |
6.1 制度与制度创新 |
6.1.1 制度 |
6.1.2 制度创新 |
6.2 制度创新的价值向度 |
6.2.1 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
6.2.2 化解风险的有力手段 |
6.2.3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6.2.4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根本支撑 |
6.3 制度创新的基本遵循 |
6.3.1 固根基:在坚持根本制度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 |
6.3.2 扬优势: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实现制度创新 |
6.3.3 补短板和强弱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制度创新 |
6.3.4 整体谋划:以全面改革统筹制度创新 |
第7章 文化创新论 |
7.1 文化与文化创新 |
7.1.1 文化 |
7.1.2 文化创新 |
7.2 文化创新的价值向度 |
7.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心聚力的内推力 |
7.2.2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 |
7.2.3 营造安定和谐的民族复兴社会环境的重要保证 |
7.2.4 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
7.3 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 |
7.3.1 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
7.3.2 生发源泉: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创造 |
7.3.3 关键因素:培养德才兼备的文化创新人才 |
7.3.4 重要引擎: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
7.3.5 强劲动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第8章 习近平创新观的价值意蕴 |
8.1 习近平创新观的理论价值 |
8.1.1 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
8.1.2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进入新阶段 |
8.1.3 实现了对西方创新理论的超越 |
8.2 习近平创新观的实践意义 |
8.2.1 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实践方略 |
8.2.2 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实践指引 |
8.2.3 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实践路向 |
8.2.4 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实践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
1.1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1.1.1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国际背景 |
1.1.2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国内背景 |
1.2 北大荒精神形成与发展过程 |
1.2.1 艰苦创业时期北大荒精神初步形成 |
1.2.2 文革动乱时期北大荒精神进一步发展 |
1.2.3 改革开放时期北大荒精神生成发展 |
1.2.4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创新发展 |
1.3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渊源 |
1.3.1 黑土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根基 |
1.3.2 军旅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动力源 |
1.3.3 移民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催化剂 |
1.3.4 知青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新能量 |
1.4 北大荒精神的概念和特征 |
1.4.1 北大荒精神的概念 |
1.4.2 北大荒精神的特征 |
第二章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意蕴 |
2.1 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
2.1.1 自立自强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核 |
2.1.2 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底色 |
2.2 勇于开拓的担当精神 |
2.2.1 敢闯敢干是勇于开拓精神的底蕴 |
2.2.2 改革创新是勇于开拓精神的灵魂 |
2.3 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 |
2.3.1 胸怀全局是顾全大局精神的本质 |
2.3.2 富民强国是顾全大局精神的核心要义 |
2.4 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 |
2.4.1 心怀责任是无私奉献精神的精髓 |
2.4.2 淡泊名利是无私奉献精神的实质 |
第三章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价值 |
3.1 北大荒精神始终是北大荒人的精神支撑 |
3.1.1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的精神底色 |
3.1.2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 |
3.1.3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时代风范 |
3.1.4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道德追求 |
3.2 北大荒精神为政治稳定提供助力 |
3.2.1 北大荒精神为坚定党的领导凝聚共识 |
3.2.2 北大荒精神为党的廉政建设指明正确的价值向度 |
3.2.3 北大荒精神为稳定社会秩序夯实群众基础 |
3.3 北大荒精神是垦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
3.3.1 北大荒精神是打造垦区粮食“航母”的精神动力 |
3.3.2 北大荒精神是农垦改革的驱动力 |
3.3.3 北大荒精神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助力器” |
3.4 北大荒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力量 |
3.4.1 北大荒精神丰富文化土壤,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
3.4.2 北大荒精神指引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 |
3.4.3 北大荒精神凝聚社会正能量,滋长文化的信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1. 关于历史上巡察制度的研究 |
2. 关于巡察制度的性质及作用发挥的研究 |
3. 巡察制度执行中做法的研究 |
4. 巡察制度执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研究 |
5. 完善巡察制度的对策研究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1. 巡视制度 |
2. 巡察制度 |
3. 政治巡察 |
(五) 运用的理论 |
1.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 |
2. 权力制约理论 |
3. 党内监督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案例分析法 |
3. 比较研究法 |
一、巡察制度建立及基本内容 |
(一) 现代意义的巡察制度起源和发展 |
(二) 巡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
1. 实施主体 |
2. 巡察对象 |
3. 巡察的主要工作流程 |
4. 巡察范围 |
二、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的现状 |
(一) S市委巡察工作经历的三个阶段 |
(二) S市委巡察机构设置及职责 |
(三) S市委巡察工作主要做法 |
1. 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工作基础 |
2. 坚持以上率下,强化政治监督 |
3. 坚持压实责任,推动整改收效 |
4. 坚持从严标准,打造巡察“铁军” |
三、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 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1. 巡察监督的政治效果体现不明显 |
2. 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 |
3. 队伍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
4. 巡察整改落实成效不到位 |
5. 巡察机构与其他部门配合力度偏小 |
(二) 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对政治巡察的内涵认识不到位 |
2. 巡察发现问题的质量受多个因素影响 |
3. 巡察干部队伍缺乏稳定性 |
4. 对巡察整改的情况缺乏常态化监督 |
5. 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 |
四、提升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成效的对策性思考 |
(一) 坚守职能定位,提升巡察政治效果 |
1. 制定政治巡察监督清单 |
2. 探索政治生态评价有效机制 |
3. 与时俱进把握政治巡察内涵 |
(二) 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巡察监督精准发力 |
1. 破解“人情社会”的制约因素 |
2. 发挥常规巡察和专项巡察各自优势 |
3. 增强巡察方法的不可预见性 |
(三) 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巡察干部 |
1. 进一步完善巡察机构设置 |
2. 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 |
3. 建立兼职干部人才库 |
4.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
(四) 强化整改落实,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
1. 压实整改主体责任 |
2. 加大整改督查力度 |
3. 建立整改情况回访制度 |
4. 对整改问题进行清单化管理 |
(五) 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增强巡察的整体合力 |
1. 制定出台协作配合相关制度 |
2. 建立专家咨询库 |
3. 提供跟班锻炼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主要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及其主要内涵 |
第一节 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及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
一、北大荒的发展历程 |
二、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 |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 |
二、勇于开拓的精神 |
三、顾全大局的精神 |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 |
第二章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
第一节 廉政文化的概念界定 |
一、廉政的含义 |
二、廉政文化的含义 |
第二节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廉政精神文化 |
二、廉政制度文化 |
三、廉政物质文化 |
第三节 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 |
一、我国当代廉政文化的特征 |
二、我国当代廉政文化的作用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不断增强廉政精神文化影响 |
二、不断提升廉政制度文化保障 |
三、不断夯实廉政物质文化基础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廉政精神文化的思想影响不足 |
二、廉政制度文化的监督制约不够 |
三、廉政物质文化的直接影响不强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北大荒精神弱化 |
二、体制机制存弊端 |
三、文化影响力不足 |
第四章 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作风建设 |
三、培养责任意识 |
四、增强纪律规范 |
第二节 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加强廉政制度的整体设计 |
二、加强权力结构的调整优化 |
三、加强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保证 |
第三节 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物质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文化资源 |
二、突出廉政主题创新宣传载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基本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农民教育释义 |
1.5.2 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 |
1.5.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 |
1.5.4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理论 |
1.5.5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 |
1.5.6 政治认同理论 |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实践框架 |
2.1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历史背景 |
2.1.1 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2.1.2 建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 |
2.1.3 新型国家建构推动乡村变革 |
2.2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现实之需 |
2.2.1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
2.2.2 为建构新型国家培养乡村干部人才的需要 |
2.2.3 形塑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 |
2.3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实践框架 |
2.3.1 农民教育的目标导向 |
2.3.2 农民教育的内容 |
2.3.3 农民教育的载体选择 |
第3章 阶级意识教育与乡村秩序重建 |
3.1 新中国乡村新政权建设的需要 |
3.1.1 农民传统宗法观念亟待改造 |
3.1.2 新型国家政权向乡村的下移 |
3.1.3 乡村政权建设需要重塑农民的政治观念 |
3.2 阶级意识启蒙教育:土地改革运动 |
3.2.1 培育阶级观念:诉苦运动 |
3.2.2 明确阶级归属:划分阶级 |
3.2.3 确证阶级地位:实现翻身 |
3.3 阶级意识的深化:集体化运动 |
3.3.1 强化阶级信任:动员入社 |
3.3.2 坚定阶级意志:赋予权利 |
3.4 农民确立阶级意识与乡村秩序重建的互构 |
3.4.1 阶级结构的变化:消灭地主阶级 |
3.4.2 权力结构的变革:贫雇农成为新的政治精英 |
3.4.3 乡村政治文化嬗变:乡村秩序重建 |
第4章 国家认同教育与农民新型国家观念的确立 |
4.1 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建构的需要 |
4.1.1 国家观念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
4.1.2 新型国家观念的确立需要国家认同教育 |
4.1.3 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
4.2 国家认同教育的全面展开 |
4.2.1 新型国家的归属意识教育 |
4.2.2 新型国家的政治权威认同教育 |
4.2.3 新型国家利益观的认同教育 |
4.3 国家认同教育转变了农民的国家观念 |
4.3.1 培育了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
4.3.2 形成了农民对国家权威的认知 |
第5章 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与农民思想的革新 |
5.1 制度与思想实现统一的需要 |
5.1.1 制度认同教育是制度与思想相互依存的纽带 |
5.1.2 新与旧的交锋:新中国制度与思想的更迭 |
5.2 集体化运动中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
5.2.1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
5.2.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
5.2.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
5.3 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革新了农民的思想 |
5.3.1 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
5.3.2 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
第6章 文化生活教育与农民新生活理念的塑造 |
6.1 农民传统的文化生活现状需要改变 |
6.1.1 传统社会心理束缚农民观念的更新 |
6.1.2 乡村封建迷信盛行阻碍农民思想解放 |
6.2 文化生活教育的基础:文化启智 |
6.2.1 冬学的扫盲识字教育 |
6.2.2 农村业余学校的生产技术教育 |
6.3 文化生活教育全面展开:移风易俗 |
6.3.1 破除迷信观念的教育 |
6.3.2 开展禁毒、禁赌、禁娼教育 |
6.3.3 改造游民、巫婆神汉特殊群体 |
6.3.4 进行新婚姻观教育 |
6.4 文化生活教育更新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
6.4.1 民间信仰的移易 |
6.4.2 择偶观和婚姻仪式的变革 |
6.4.3 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 |
第7章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当前启示 |
7.1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 |
7.1.1 教育思想和实践运动相统一 |
7.1.2 新观念与农民诉求的统一 |
7.1.3 政治教育嵌入文化教育 |
7.1.4 农民教育的日常生活化 |
7.1.5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失误 |
7.2 对新时代农民教育发展的启示 |
7.2.1 国家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农民利益诉求相互协调 |
7.2.2 农民教育主体间实现互动 |
7.2.3 营造农民教育的生活化氛围 |
7.2.4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首要任务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理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和必要性 |
2.1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内涵界定 |
2.1.1 建党和治党的内涵界定 |
2.1.2 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内涵的界定 |
2.2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
2.2.1 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
2.2.2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发展理路 |
3.1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从严治党思想 |
3.1.2 列宁的从严治党思想 |
3.1.3 斯大林时期的从严治党思想 |
3.2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逻辑 |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3.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3.2.3 改革开放以来 |
3.2.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创新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基本理念 |
4.2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原则要求 |
4.2.1 坚持党对从严治党工作的领导 |
4.2.2 推进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结合 |
4.2.3 提升从严治党思想的政治站位 |
4.2.4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4.2.5 推动教育提醒与从严惩治相结合 |
4.3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路径 |
4.3.1 增强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4.3.2 突出作风整顿,密切联系群众 |
4.3.3 深化反腐倡廉,切实强化党内监督 |
4.3.4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4.3.5 强化制度构建,提供从严治党制度保障 |
4.3.6 立足党内实际,确保从严治党落实 |
第五章 启示 |
5.1 从严治党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
5.2 从严治党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管党治党思想为源头 |
5.3 从严治党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共产党当代政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
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界定 |
2.1.1 政党文化的概念 |
2.1.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概念 |
2.1.3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结构 |
2.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2.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内涵 |
2.2.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内容 |
2.3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意义 |
2.3.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2.3.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
3.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
3.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
3.1.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
3.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政党文化建设的前提 |
3.2.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政党文化发展的源泉 |
3.2.3 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是政党文化建设的动力 |
3.2.4 坚持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精华是政党文化建设的保证 |
3.2.5 坚持依托群众、相信群众是政党文化建设的关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
4.1.1 政党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
4.1.2 政党制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
4.1.3 政党行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
4.1.4 政党心理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
4.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
4.2.1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4.2.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 |
4.3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政党文化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 |
4.3.2 政党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不足 |
4.3.3 政党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载体追求形式主义 |
4.3.4 政党文化建设制度、法制保障不完善 |
4.3.5 政党文化建设受外部环境影响 |
4.3.6 政党文化建设理论基础支撑不足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与机遇 |
5.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
5.1.1 文化全球化冲突的加剧 |
5.1.2 文化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
5.1.3 文化全球化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分析 |
5.2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社会转型的挑战 |
5.2.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及表现 |
5.2.2 社会转型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分析 |
5.3 新时期党内环境变化给政党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新要求 |
5.3.1 党内环境变化给政党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
5.3.2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政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当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对策 |
6.1 明确政党文化建设目标定位 |
6.1.1 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的政党文化 |
6.1.2 建设秉持现代执政理念的政党文化 |
6.1.3 建设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政党文化 |
6.2 重视政党文化建设实践主体 |
6.2.1 领导力量建设:重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
6.2.2 主体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
6.2.3 监督力量建设:积极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
6.3 完善政党文化建设内容体系 |
6.3.1 加快政党思想文化建设 |
6.3.2 完善政党制度文化建设 |
6.3.3 优化政党行为文化建设 |
6.3.4 健全政党心理文化建设 |
6.4 拓宽政党文化建设实践载体 |
6.4.1 进一步完善党员理论教育培训载体 |
6.4.2 用好用活党员文化活动载体 |
6.4.3 传统新兴传媒载体并用 |
6.4.4 丰富党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
6.5 健全政党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
6.5.1 完善政党文化建设理论支撑保障 |
6.5.2 健全政党文化建设法制保障体系 |
6.5.3 优化政党文化建设外部环境保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论与时俱进与党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研究[D]. 谈美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D]. 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习近平创新观研究[D]. 梁也. 湖南大学, 2020
- [5]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杨圆圆.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江苏省S市委巡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 胡鹏. 苏州大学, 2020(03)
- [7]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文涛. 齐齐哈尔大学, 2019(02)
- [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1949-1966)[D]. 樊荣.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9]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羊奕.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10]中国共产党当代政党文化建设研究[D]. 刘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