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露[1](2020)在《P-gp调控相关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亲和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亲和层析是一种利用固定相与目标组分间的特异性亲和力而实现对目标组分的分离和纯化的液相色谱技术。细胞膜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亲和层析技术,其以细胞膜和色谱载体为固定相,通过色谱分析在体外模拟药物与细胞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在细胞膜色谱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脂筏亲和色谱。脂筏是膜脂双层结构内的微区域,富含特殊脂质和蛋白质。利用脂筏中富含的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中药活性部位快速、有效的在线筛选。P-糖蛋白(P-gp)作为细胞膜上与药物转运相关的具有重要功能的转运蛋白,定位于脂筏区域内。P-gp通过ATP依赖性的方式将化疗药物排出细胞外,从而影响化疗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因此,P-gp抑制剂可通过逆转多药耐药从而提高药物对肿瘤的化疗效果。在寻找新一代化疗增敏剂的过程中,来源于天然药物的P-gp抑制剂受到研究界的关注。传统的用于P-gp抑制剂的筛选模型是Caco-2细胞单层模型,但该模型存在实验周期长、无法进行高通量筛选等缺点。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构建富含P-gp的脂筏色谱筛选模型,考察脂筏色谱的保留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pH梯度结合溶剂浮选法提取分离大黄中蒽醌类活性成分,优化提取工艺并考察不同浮选部位在脂筏色谱柱上的保留;采用双水相萃取法提取分离人参皂苷活性成分,响应面法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考察人参萃取部位在脂筏色谱上的保留行为;采用超声辅助溶剂萃取法得到杨梅叶粗提物,考察杨梅叶粗提物及其黄酮化合物在脂筏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本文应用构建的富含P-gp的脂筏亲和色谱筛选模型,进行了多种天然药物中P-gp底物或抑制剂的活性部位的筛选,为天然药物的现代化开发提供有益思考。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对P-gp和亲和色谱进行概述。首先对P-gp的结构、分布和生理功能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对P-gp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介绍了P-gp抑制剂的分类、筛选方法以及P-gp的天然产物抑制剂;然后对亲和色谱的机制和分类进行概述;最后归纳总结了亲和色谱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为脂筏色谱筛选模型的构建提供依据。第二章脂筏色谱筛选模型的构建本章进行了Caco-2细胞的培养和扩增,采用非离子型去垢剂法进行细胞抽提,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收集得到富含P-gp的脂筏。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法对脂筏中的特征蛋白进行表征。将富含P-gp的脂筏和-NHS修饰的硅胶结合作为脂筏色谱柱的固定相,通过低压湿法进行色谱柱的填装。以维拉帕米作为阳性药,吡嗪酰胺为阴性药来考察脂筏色谱的保留特性。结果表明,采用非离子型去垢剂法可以成功从Caco-2细胞中提取脂筏。构建的富含P-gp脂筏修饰的硅胶色谱固定相可以与以P-gp为靶点的药物特异性结合而产生明显的保留行为。本章构建的基于P-gp调控的脂筏色谱筛选模型,为从天然药物中在线、快速地对P-gp底物或抑制剂进行高通量筛选奠定基础。第三章基于脂筏色谱的大黄活性成分在线筛选本章采用pH梯度结合溶剂浮选法对大黄中的蒽醌类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富集。将得到的大黄浮选部位通过前期构建的脂筏色谱模型筛选出潜在的大黄活性成分,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浮选工艺;MTT法和罗丹明-123(Rho-123)蓄积实验进行P-gp功能的体外初步评价。脂筏色谱筛选结果表明,浮选部位Ⅲ在脂筏柱上有较明显的保留行为,推断含有P-gp的底物或抑制剂。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浮选部位Ⅲ的主成分大黄素进行浮选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乙酸乙酯作为浮选溶剂,浮选时间50 min,离子浓度0.4 mol/L,体系pH 7.8以及气体流速20 mL/min。P-gp功能的体外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脂筏柱筛选出的大黄浮选部位Ⅲ可明显增加细胞内Rho-123的蓄积量,具有抑制P-gp的功能,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前期构建的P-gp脂筏色谱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切实可行性。第四章双水相萃取人参总皂苷及其脂筏色谱在线筛选本章采用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萃取法对人参中总皂苷进行提取,通过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对人参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将得到的人参皂苷萃取部位在前期构建的脂筏色谱进行P-gp功能筛选。最佳萃取工艺为:22.82%硫酸铵,31.64%乙醇,体系pH值为6.9,温度为室温。脂筏色谱筛选结果表明,人参皂苷萃取部位含有P-gp底物或抑制剂。萃取部位中含有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等,经过脂筏色谱的筛选发现人参皂苷Rb1在脂筏柱有明显保留,因此人参皂苷Rb1可能是P-gp底物或抑制剂。第五章杨梅叶中黄酮化合物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本章在前期成功构建的P-gp脂筏色谱筛选模型的基础上,对超声辅助溶剂萃取法得到的杨梅叶粗提物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脂筏色谱柱的分离;同时,实验建立了一种DPPH-HPLC在线筛选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方法。脂筏色谱筛选结果表明,杨梅叶粗提物中含有P-gp底物或抑制剂。杨梅叶粗提物中主要含有杨梅素、槲皮素、杨梅苷以及山奈酚等黄酮化合物,发现槲皮素在脂筏柱有明显保留,因此槲皮素可能是P-gp底物或抑制剂。DPPH-HPLC在线筛选结果表明,杨梅叶粗提物中黄酮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中槲皮素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杨梅素,且两者的抗氧化能力都强于L-抗坏血酸,而杨梅苷和山奈酚的抗氧化能力较弱。提示Caco-2细胞构建的脂筏色谱筛选出的成分不仅作用于Pgp,还具备其他活性如抗氧化,这种多活性筛选的实现可能与脂筏上富含多种受体、酶等信号通路有关。
初百吉[2](2019)在《红参液加工工艺及其提高免疫力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红参(Radix Ginseng Rubra)是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的熟制品,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此外还含有糖类、挥发油类等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红参具有抗肿瘤、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目前红参可作为食品原料加工成红参糖、红参茶、红参浓缩液等产品。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红景天苷,药用价值很高,具有抗疲劳、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目前作为新资源食品可用于开发保健食品。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和作息不规律,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所以提高免疫力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除了加强运动以外,更多人选择食用功能性食品来提高免疫力。本研究以红参为原料,辅以红景天、红枣研制具有提高免疫力功能的功能性饮品红参液。选择功效成分含量与感官质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人参皂苷、红景天苷最佳工艺参数及产品配方参数,采用动物模型将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红参液产品以脏器指数、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为指标对产品进行提高免疫力功能评价。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红参中人参皂苷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2,超声功率270 W,超声时间32 min。此参数下最终得到的红参提取液中人参总皂苷含量能够达到4.96%。(2)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红景天苷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40,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30 min。此参数下最终得到的红景天提取液中红景天苷的含量能够达到4.92%。(3)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红参液产品的最佳配方:红参浓缩汁2%,红景天浓缩汁1.5%,红枣浓缩汁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4)对红参液产品进行提高免疫力功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给样组小鼠的脏器指数、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中剂量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比空白组提高了73.46%,NK细胞活性(766.253±94.021 U/L)比空白组(261.69±69.281 U/L)提高68.85%,提高效果较为明显,该产品可作为功能性饮品用于提高人们的免疫能力。(5)对确定的产品配方分析其质量标准。红参液产品理化指标:人参总皂苷含量108.3mg/100mL,红景天苷含量87.9 mg/100mL,可溶性固形物7%。感官标准:产品呈暗红色或棕红色的液体,具有人参及红景天独有的气味和味道,枣香明显,味道微涩,甜度适中,无外来可见杂质。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为2 CFU/mL,未检测出大肠杆菌、霉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胡伟伦[3](2018)在《天然产物葛根及薄荷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分离富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样品前处理技术是指在分析检测前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样品中的目标组分进行必要的提取分离、浓缩纯化的过程。最近几十年来,相比现代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样本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滞后并限制了分析化学的发展。如何快速方便进行样品前处理的同时还保证准确性、重复性及精密度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溶剂浮选是一种利用气泡的吸附作用使溶液中的目标物质聚集在“气-液”界面与母液分离的方法。溶剂浮选作为一种集分离富集一体的新技术,具有易操作易掌握、分离效率高、有机溶剂消耗低、分离过程温和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分离富集金属离子、分离分析有机污染物、拆分手性化合物、提取天然活性物质等方面。本文研究了溶剂浮选技术在天然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建立三液相浮选通用方法,并应用于分离富集中药葛根中的黄酮类物质,该方法下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浮选效率分别达到82.30%、84.29%、80.04%、88.16%和89.37%;然后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别对中相产物和上相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五种物质的纯度分别达到99.4%、96.6%、96.2%、98.8%和 99.2%。2.建立了“双水相浮选-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薄荷中非挥发性活性物质的方法。首先优化了双水相浮选的参数条件,得到最佳条件下组分1、2和3的浮选效率分别为76.38%、89.33%和82.24%;然后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浮选产物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组分1和3,纯度分别为97.2%和95.8%,组分1和3分别为橙皮苷和蒙花苷。
邵倩[4](2017)在《溶剂浮选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刺萼龙葵及甘草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实际的分析检测工作中,只要检测仪器稳定,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重现性以及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主要依赖于所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目前,样品前处理技术正向着高速度、大批量、低成本、易操作、低有机试剂消耗、绿色环保的趋势发展。溶剂浮选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样品前处理技术,由于其分离效率好、富集倍数高、有机试剂消耗少等优势,在金属离子分离、手性化合物拆分、有机污染物分析、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研究了溶剂浮选技术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建立了“双水相浮选-高速逆流色谱-低温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入侵植物刺萼龙葵中四种黄酮类物质的方法。首先对双水相浮选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下组分1和组分2的浮选效率分别为90.51%和92.07%;然后用高速逆流色谱对浮选产物进行和纯化,得到组分1和组分2的纯度分别为96.03%和94.27%,通过LC/MS和NMR分析鉴定,确定组分1是槲皮素-3-O-半乳糖苷;再用低温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组分2进行分离,得到物质2-1、2-1、2-3的纯度分别为96.70%、95.33%、99.92%,通过LC/MS和NMR分析鉴定,确定它们分别是山奈酚-3-O-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2.建立了“三液相浮选-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甘草中五种生物活性成分的方法。首先对三液相浮选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下芹糖基甘草苷、甘草苷、甘草酸、半甘草异黄酮乙和甘草异黄酮乙的浮选效率分别为91.24%、94.23%、88.04%、94.67%和96.44%;然后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别对中相产物和上相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五种物质的纯度依次为 93.10%、96.45%、93.11%、93.58%和 96.20%。
赵帅[5](2016)在《双水相萃取在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栀子和杜仲叶是两种传统中药,在我国资源丰富,富含环烯醚萜类活性成分,两种中药中都含有典型的环戊烷型环烯醚萜京尼平苷(geniposide,GP)和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GPA),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高于京尼平苷酸,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含量较高。市场上,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在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工染料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者市场价格远低于后者。对于这两种物质的分离纯化,报道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存在溶剂残留严重、能耗高、步骤繁琐、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建立新型提取分离方法选择性分离天然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双水相萃取是一种易于放大、可连续化操作、易与其他技术集成、绿色环保的新型液-液分离技术,在分离富集生物大分子、金属离子与天然活性成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面,为了提高分离选择性和分离效率,需要联用超声提取和气浮溶剂浮选等现代分离技术。集成双水相萃取技术实现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同步进行,简化分离步骤,提高分离效率,进一步拓展双水相萃取的应用范围。本课题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联用超声提取及气浮溶剂浮选技术,分别对栀子中京尼平苷和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进行了提取分离研究,并系统研究了京尼平苷在碱性条件下向京尼平苷酸转化的工艺条件。1)研究了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分离栀子中京尼平苷的工艺条件。对无机盐的种类与用量、有机溶剂的种类和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原料加入量5个因素进行考察。采用响应曲面实验设计对提取分离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31.19%(w/w)乙醇、15.00%(w/w)Na H2PO4、30℃、30 min、栀子干粉加入量0.03 g,京尼平苷得率为51.77 mg/g,效果优于传统提取方法。2)采用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技术对杜仲叶粗提液中京尼平苷酸的分离富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无机盐的种类与用量、有机溶剂的种类和用量、气体体积流量、浮选时间、杜仲叶粗提液的加入量5个单因素。利用响应曲面实验设计原理确定最佳实验条件:选用28.00%(w/w)Na H2PO4/23.00%(w/w)乙醇双水相体系,加入5.0 g杜仲叶粗提液,空气体积流量为40 m L/min,浮选时间为20 min,GPA的浮选效率达到97.88%,富集倍数达到27.34。同时,进行了两次放大100倍实验,GPA的浮选效率为95.60%,富集倍数为8.40,RSD为0.77%,效果跟小试基本一致。与传统液-液分离技术对比,双水相萃取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3)研究了栀子提取物(GP含量为40.6%)在碱性条件下转化成京尼平苷酸的工艺,考察了水解温度、Na OH加入量、料液比和水解时间四个因素,并设计L9(34)正交实验优化水解工艺条件,在水解温度为70℃、水解时间为10 min、Na OH加入量为14 m L、料液比1:30 g/m L时,GPA产率高达11.53%。水解后样品经过一次活性炭静态吸附和解吸,京尼平苷酸的含量可达45.33%。
赵帅,刘磊磊,郭婕,彭密军[6](2015)在《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分离富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乙醇/Na H2PO4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技术,结合响应曲面法对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进行分离富集研究。方法考察了无机盐种类和用量、有机溶剂的种类和用量、粗提液加入量、空气体积流量和浮选时间对京尼平苷酸浮选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Na H2PO4质量分数、乙醇体积分数和空气体积流量为实验因素,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进行优化实验,确定京尼平苷酸的最优浮选工艺,并进行100倍放大研究。结果在28%Na H2PO4、23%乙醇双水相体系中,加入5 g粗提液,当空气体积流量为40 m L/min,浮选时间为20 min时,京尼平苷酸浮选效率最佳,达到97.88%,富集倍数达到27.34。100倍放大后,京尼平苷酸的浮选效率达到95.60%,RSD为0.77%。结论乙醇/Na H2PO4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体系对京尼平苷酸的浮选效率高,富集倍数大,为杜仲叶中环烯醚萜类活性成分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邬伟魁,陈繁华,严倩茹,刘佳,杨宝[7](2013)在《中性氧化铝在中药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性氧化铝在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含量测定中广泛用于样品的前处理。综述中性氧化铝在中药材及其饮片、中药制剂的含量中测定样品前处理的使用情况,有关粒度、pH值、含水量、装柱量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对中性氧化铝在中药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药检工作者提供参考。
何斌[8](2013)在《气浮泡沫浮选法分离几种皂苷类有效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沫浮选技术最早出现于矿物质筛选,并由于其方法简单高效而备受青睐。近年来,有一些学者把该项技术引入了分析化学领域,并由此延伸至生命科学领域,期望以该方法分离分子、离子等中药有效成分,为天然产物的生产提供新的途径。目前我国实验室及工厂化生产淫羊藿苷、黄芩苷等皂苷类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主要是大孔吸附树脂层析、萃取和其它一些借助于有机试剂的分离纯化方法,上述方法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依旧存在着生产成本高、有机试剂难以去除等缺点。而皂苷类有效成分具有表面活性性质,正好满足了气浮浮选法的应用条件,本文期望通过实验为气浮泡沫浮选法应用于皂苷类物质的分离提供理论依据。1.本文利用气浮泡沫浮选法对淫羊藿提取液中的淫羊藿苷进行了分离富集,通过一系列实验最终确定了气浮浮选法分离富集淫羊藿苷的最佳条件为:供试液稀释5倍时调pH至7.5,加入0.3mol/LNaCl后在浮选温度30-40℃下浮选,回收率可达97.73%。并把气浮浮选法、D101C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乙酸乙酯萃取法做了对比,印证了气浮浮选法应用于淫羊藿苷分离的可行性。2.本文利用气浮泡沫浮选法对黄芩提取液中的黄芩苷进行了分离富集,通过一系列实验最终确定了气浮浮选法分离富集黄芩苷的最佳条件为:供试液稀释20倍时调pH至7,在浮选温度20-30℃下浮选,在此条件下黄芩苷回收率为85.66%。并对比了气浮浮选法和酸碱沉淀法,证明了气浮浮选法应用于黄芩苷分离的可行性。
路锋[9](2012)在《柱果绿绒蒿生物碱类的泡沫浮选法提取及其药理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柱果绿绒蒿(Meconopsis oliverana Franch)是罂粟科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植物,既可作为药用,也可作为观赏植物,其药用部位为全草。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生物碱和多糖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定喘、消炎、镇静和止痛等功效。(1)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泡沫浮选技术分离藏药柱果绿绒蒿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对工艺的各项指标进行摸索,以便为泡沫浮选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为中草药的提取分离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本试验得到泡沫浮选的最佳工艺:pH为8,提取液浓度5mg/ml,电解质NaCl浓度为0.3mol/L,氮气流量为25ml/min,浮选时间为20min,无需添加表面活性剂。(2)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及纸片扩散法测定柱果绿绒蒿全草的醇提液以及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根霉、黑曲霉及青霉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柱果绿绒蒿的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对所选细菌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在高浓度时对根霉、青霉和黑曲霉具有抑制作用。(3)采用80%的乙醇超声提取柱果绿绒蒿成分,并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进行萃取,乙酸乙酯提取物(EAF)经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种极性不同的部位(EAF1-EAF5),比较各部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柱果绿绒蒿提取物对DPPH·,·OH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并与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抗坏血酸(Vc)两种合成抗氧化剂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提取物(EAF)在各段萃取物中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得到的5种纯化组分中EAF3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在50μg/ml浓度时,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仅比抗坏血酸稍弱,比BHT强。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在所有测定浓度下均比两种合成抗氧化剂强。其还原能力在所有测定浓度下均比BHT强,但比抗坏血酸弱。结果表明,柱果绿绒蒿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戈延茹[10](2012)在《基于抗生素分离/富集和分析的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目前被广泛用于养殖业中,滥用情况日益严重。由于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抗生素以原形或其代谢物形式经由畜禽粪尿排入环境,经不同途径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迫切需要发展高效率、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抗生素残留分离/富集和分析方法,提供可靠有效的监测数据。本课题旨在利用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电荷转移分光光度法和分子印迹等新技术手段分离/富集和检测食品和环境中的多种抗生素,为研究抗生素残留检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这些技术手段拓展新的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进行了异丙醇/K2HPO4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体系下分离富集环境水样中残留的罗红霉素的研究,建立了硫酸显色法测定富集后的罗红霉素。最佳的浮选条件为:浮选溶剂为异丙醇5 ml,分相盐K2HPO4的浓度为48% (g/100ml), pH值为9.0,浮选池体积为50 ml,气体流速15 ml/min,浮选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的浮选率达到93%,富集倍数9.3。通过对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浮选率达到90%以上。并与双水相萃取进行对照实验,证明溶剂浮选法更佳。。2.研究了正丙醇/(NH4)2SO4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分离/富集环境水样中残留替米考星的方法,建立了替米考星的HPLC测定方法,最佳浮选条件为:浮选溶剂为正丙醇5 ml,分相盐(NH4)2SO4浓度为36%(g/100 ml), pH为3,浮选池体积为100 ml,气体流速为20 ml/min,浮选时间30 min。在最佳条件下浮选率为84%,富集倍数16.8。与双水相萃取相比,双水相浮选富集倍数高,处理水样体积大,正丙醇用量少,无乳化现象。适于环境残留抗生素的分析。3.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手段,研究了电子给体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与电子受体碘(I2)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罗红霉素与碘在乙醇溶液中室温下即可生成稳定的1:1.5型络合物,λmax=290, 360 nm,罗红霉素浓度在2~500 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用建立的方法测定胶囊、分散片中的罗红霉素含量,结果与药典方法一致,回收率为96.2%~101.94%。4.建立了亚甲基蓝电荷转移光度法测定红霉素的新方法。以二次石英蒸馏水为溶剂,红霉素与亚甲基蓝在常温下进行电荷转移反应生成1:1稳定的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78 nm。此法灵敏度高(ε=1.59×104L/(mol·cm)),精密度较好(在25ml溶液中测定5.0×10*3 mg/ml红霉素9次,RSD=3.0%)。红霉素的浓度在0.0008~0.0250 mg/ml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方法的检出限为0.11μg/ml。探讨了反应机理,其中红霉素作为电子给予体、亚甲基蓝作为电子接受体发生了荷移反应。方法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红霉素肠溶片和兽用红霉素含量测定。5.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加替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制备所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大约在0.4μm左右。制备工艺比较简单省时,与封管聚合法相比,省却了研磨,筛分等繁琐的后处理工序。6.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硅介孔材料SBA-15上制备替米考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用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利用吸附平衡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对替米考星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聚合物对替米考星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数据分别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该聚合物可用于环境残留替米考星分离和富集。7.以硅烷化的SBA-15为载体材料,合成替米考星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将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来吸附水样中的替米考星。对固相萃取过程中的上样溶剂、洗脱溶剂、洗脱次数等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同时,测定环境样品中的替米考星。结果表明:表面印迹和固相萃取技术联用能达到环境样品微量检测的目的。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gp调控相关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亲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 P-糖蛋白概述 |
1.1 P-糖蛋白的结构 |
1.2 P-糖蛋白的分布及功能 |
2 P-糖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2.1 P-gp抑制剂的分类 |
2.2 P-gp的天然产物抑制剂 |
2.3 P-gp抑制剂的筛选方法概述 |
3 亲和色谱概述 |
3.1 亲和色谱的机制研究 |
3.2 亲和色谱的分类 |
4 亲和色谱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4.1 基于细胞膜色谱的亲和筛选 |
4.2 基于受体、酶和蛋白色谱的亲和筛选 |
4.3 基于脂筏色谱的亲和筛选 |
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脂筏色谱筛选模型的构建 |
1 本章概述 |
2 仪器和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Caco-2 细胞的培养及扩增 |
3.2 脂筏的制备 |
3.3 脂筏的表征 |
3.4 脂筏色谱模型的构建 |
4.结果与讨论 |
4.1 脂筏的制备 |
4.2 脂筏的表征结果 |
4.3 脂筏色谱模型的建立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脂筏色谱的大黄活性成分在线筛选 |
1 本章概述 |
2 仪器和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大黄粗提液的制备 |
3.2 大黄浮选部位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 |
3.3 大黄活性部位的浮选条件优化 |
3.4 P-gp功能的体外初步评价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 大黄浮选液的脂筏色谱筛选 |
4.3 大黄活性部位的浮选条件优化结果 |
4.4 样品的P-gp功能体外初步评价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水相萃取人参总皂苷及其脂筏色谱在线筛选 |
1 本章概述 |
2 仪器和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体系的建立 |
3.2 响应面法对人参总皂苷萃取工艺的优化 |
3.3 人参萃取部位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4.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 |
4.3 人参萃取部位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杨梅叶中黄酮化合物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 |
1 本章概述 |
2 仪器和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杨梅叶粗提物的制备 |
3.2 杨梅叶黄酮化合物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 |
3.3 杨梅叶粗提物的黄酮成分抗氧化研究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杨梅叶粗提物的脂筏色谱结果 |
4.2 杨梅叶黄酮化合物的脂筏色谱在线筛选结果 |
4.3 杨梅叶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
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2)红参液加工工艺及其提高免疫力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红参概述 |
1.2 红景天概述 |
1.3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声波辅助提取红参中人参皂苷结果与分析 |
3.2 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景天苷结果与分析 |
3.3 红参液最佳配方确定 |
3.4 红参液提高免疫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红参液产品质量标准 |
4 讨论 |
4.1 关于人参皂苷和红景天苷的提取溶剂 |
4.2 关于红参和红景天复配与提高免疫力功效 |
5 结论 |
5.1 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红参中人参总皂苷最佳工艺参数 |
5.2 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景天苷最佳工艺参数 |
5.3 确定了红参液产品最佳配方参数 |
5.4 动物试验明确了产品提高免疫力功效 |
5.5 分析了产品质量标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天然产物葛根及薄荷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分离富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1.1 微波辅助提取 |
1.1.2 超声波辅助提取 |
1.1.3 液液萃取 |
1.1.4 固相萃取 |
1.1.5 液相微萃取 |
1.1.6 固相微萃取 |
1.1.7 其他前处理技术 |
1.2 溶剂浮选技术 |
1.2.1 溶剂浮选装置 |
1.2.2 溶剂浮选的优点 |
1.2.3 溶剂浮选技术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
1.2.4 溶剂浮选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3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液相浮选-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葛根中五种黄酮类物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样品溶液制备 |
2.2.3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
2.2.4 三液相浮选条件优化实验 |
2.2.5 制备液相分离纯化浮选产物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
2.3.2 三液相浮选条件优化 |
2.3.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浮选产物 |
2.3.4 三液相浮选应用于决明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水相浮选-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薄荷中的非挥发性活性成分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薄荷水提液的制备 |
3.2.3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
3.2.4 双水相浮选条件优化实验 |
3.2.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
3.3.2 双水相浮选条件优化 |
3.3.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浮选产物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溶剂浮选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刺萼龙葵及甘草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1.1 液相萃取 |
1.1.2 固相萃取 |
1.1.3 液相微萃取 |
1.1.4 固相微萃取 |
1.1.5 其他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 溶剂浮选技术 |
1.2.1 溶剂浮选概述 |
1.2.2 新型溶剂浮选技术 |
1.2.3 溶剂浮选的应用 |
1.3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水相浮选-高速逆流色谱-低温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刺萼龙葵中四种黄酮类物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刺萼龙葵水提液的制备 |
2.2.3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
2.2.4 双水相浮选条件优化实验 |
2.2.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浮选产物实验 |
2.2.6 低温HPLC分析实验 |
2.2.7 低温prep-HPLC分离纯化逆流产物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
2.3.2 双水相浮选条件优化 |
2.3.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浮选产物 |
2.3.4 LC/MS-IT-TOF和NMR鉴定目标物 |
2.3.5 低温HPLC检测逆流产物 |
2.3.6 低温prep-HPLC纯化逆流产物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三液相浮选-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甘草中五种生物活性物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甘草水提液的制备 |
3.2.3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
3.2.4 三液相浮选条件优化实验 |
3.2.5 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
3.3.2 三液相浮选条件优化 |
3.3.3 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浮选产物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双水相萃取在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双水相萃取技术 |
1.1.1 双水相体系 |
1.1.2 双水相体系的种类和成相机理 |
1.1.3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
1.1.4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
1.1.5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1.2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技术 |
1.2.1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影响因素 |
1.2.2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活性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1.3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技术 |
1.3.1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技术的机理 |
1.3.2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技术的影响因素 |
1.3.3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技术的应用 |
1.4 环烯醚萜类活性成分概述 |
1.4.1 GP和GPA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
1.4.2 GP和GPA的检测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56] |
2.2.4 方法学考察 |
2.3 小结 |
第3章 超声辅助双水相技术提取分离栀子中京尼平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3 双水相相图的绘制 |
3.2.4 UA-ATPE技术提取分离栀子中GP |
3.2.5 GP的HPLC检测方法 |
3.2.6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2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3 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 |
3.4 小结 |
第4章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分离富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3 杜仲叶粗提液的制备 |
4.2.4 ATPF法分离富集杜仲叶中GPA |
4.2.5 GPA的HPLC检测方法 |
4.2.6 浮选效率的计算[105, 106] |
4.2.7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 验证实验 |
4.3.4 放大实验 |
4.3.5 与ATPE、溶剂浮选和溶剂萃取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碱水解栀子提取物制备京尼平苷酸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2 碱水解栀子提取物制备GPA |
5.2.3 GP和GPA的检测方法[86] |
5.2.4 正交实验优化实验设计 |
5.2.5 GPA的纯化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3 验证实验 |
5.3.4 GPA的纯化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UA-ATPE技术提取分离栀子中GP |
6.1.2 ATPF法分离富集杜仲叶中GPA |
6.1.3 碱水解栀子提取物制备GPA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缩略词 |
(6)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分离富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2.1杜仲叶粗提液的制备 |
2.2双水相浮选实验 |
2.3液相色谱条件 |
2.4GPA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浮选效率的计算 |
2.6双水相浮选条件优化 |
2.7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
2.8验证实验 |
2.9放大实验 |
3讨论 |
(7)中性氧化铝在中药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性氧化铝在中药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中的使用情况 |
1.1 中药材及饮片 |
1.2 中药制剂 |
2 中性氧化铝在中药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2.1 生产厂家 |
2.2 粒度 |
2.3 p H值 |
2.4 含水量 |
2.5 装柱量 |
2.6 目标成分 |
3 改进对策 |
3.1 中性氧化铝使用方法的改良 |
3.2 替代方法 |
3.2.1 超声法 |
3.2.2 溶剂浮选法 |
4 结语 |
(8)气浮泡沫浮选法分离几种皂苷类有效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浮选法概述 |
1.2.1 浮选法的分类 |
1.2.2 气浮浮选法的基本原理 |
1.2.3 气浮浮选法的影响因素 |
1.2.4 浮选设备 |
1.2.5 气浮浮选法分离富集中药有效成分的优势 |
1.2.6 气浮浮选法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气浮泡沫浮选法分离富集淫羊藿中淫羊藿甙的研究 |
2.1 淫羊藿概述 |
2.2 淫羊藿中的主要成分 |
2.3 淫羊藿苷等有效成分的性质 |
2.4 淫羊藿苷的药理作用 |
2.4.1 淫羊藿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2.4.2 淫羊藿对血液的作用 |
2.4.3 淫羊藿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2.4.4 淫羊藿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
2.4.5 淫羊藿对骨髓和成骨的作用 |
2.4.6 淫羊藿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
2.4.7 淫羊藿对肾的作用 |
2.4.8 淫羊藿的抗衰老作用 |
2.4.9 淫羊藿的增强记忆作用 |
2.4.10 淫羊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2.4.11 淫羊藿的其他作用 |
2.5 实验部分 |
2.5.1 仪器与试剂 |
2.5.2 试验方法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1 泡沫浮选试探性实验结果 |
2.6.2 溶液浓度对浮选的影响 |
2.6.3 pH值对浮选的影响 |
2.6.4 浮选温度对浮选的影响 |
2.6.5 NaCl对浮选的影响 |
2.6.6 N_2流量对浮选的影响 |
2.6.7 正交实验 |
2.6.8 三种分离方法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浮泡沫浮选法分离富集黄芩中黄芩苷的研究 |
3.1 黄芩的研究进展 |
3.1.1 黄芩的概述 |
3.1.2 黄芩的分类和分布 |
3.1.3 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
3.1.4 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薄层层析定性结果 |
3.3.2 单因素的考察 |
3.3.3 正交试验结果 |
3.3.4 气浮浮选法与水提酸沉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柱果绿绒蒿生物碱类的泡沫浮选法提取及其药理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绿绒蒿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1 绿绒蒿属的药用概况 |
1.2 分布情况 |
1.3 化学成分 |
1.4 绿绒蒿的应用价值 |
1.5 临床应用 |
2 泡沫浮选法概述 |
2.1 泡沫浮选法简介 |
2.2 泡沫浮选的基本条件 |
2.3 研究现状 |
2.4 突出优点 |
3 中药抑菌实验方法 |
3.1 扩散法 |
3.2 稀释法 |
3.3 比色法 |
3.4 其他方法 |
4 中药抗氧化实验方法 |
4.1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
4.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检测方法 |
4.3 清除H_2O_2能力的检测方法 |
4.4 清除过氧自由基能力的检测方法 |
4.5 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能力的检测方法 |
4.6 体内抗氧化实验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物碱类化合物粗品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提取实验 |
2.1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 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法 |
2.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2.4 热回流提取法 |
2.5 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法 |
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3.3 热回流提取法 |
3.4 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章 泡沫浮选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泡沫浮选因素的考察 |
2.1 pH影响 |
2.2 电解质氯化钠的考察 |
2.3 浮选时间的考察 |
2.4 氮气流量的考察 |
2.5 料液浓度的考察 |
2.6 表面活性剂的考察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四章 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1 实验药材、仪器及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2.2 菌株的活化 |
2.3 菌悬液的制备 |
2.4 抑菌作用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抑菌圈的测定 |
3.2 绿绒蒿不同提取物对3种细菌的MIC及MBC测定 |
4 讨论 |
第五章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1 实验仪器、药材及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药液的制备 |
2.2 溶液的配制 |
3 抗氧化实验方法 |
3.1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测定 |
3.2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测定 |
3.3 还原能力测定 |
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1 柱果绿绒蒿各提取物的产率 |
4.2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
4.3 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
4.4 还原能力的测定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抗生素分离/富集和分析的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双水相萃取技术及其在药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1.1 双水相体系成相原理和典型的萃取体系 |
1.2 双水相萃取的特点 |
1.3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1.4 小结 |
2 浮选技术及其在药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2.1 溶剂气浮的基本原理 |
2.2 浮选的影响因素 |
2.3 溶剂浮选的优点 |
2.4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3 电荷转移分析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3.1 荷移络合物的形成机制 |
3.2 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
3.3 展望 |
4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
4.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
4.2 印迹分子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作用 |
4.3 分子印迹聚合物原材料 |
4.4 制备方法 |
4.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分离/富集罗红霉素的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罗红霉素硫酸显色实验 |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罗红霉素工艺流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
3.2 罗红霉素显色实验 |
3.3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灵敏度 |
3.4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条件的优化 |
3.5 实际样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HPLC分离/富集替米考星的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替米考星流程 |
2.2 替米考星HPLC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吸收光谱 |
3.2 浮选条件的优化 |
3.3 替米考星HPLC方法的建立 |
3.4 实际样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罗红霉素/红霉素的电荷转移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
第一节 罗红霉素与碘的荷移反应及其含量测定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精密度检验及检测限的测定 |
2.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
2.5 反应机理初探 |
2.6 样品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红霉素与亚甲蓝的荷移反应及分光光度法测定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反应机理 |
3.2 吸收光谱 |
3.3 缔合剂亚甲基蓝加入量的确定 |
3.4 酸度的影响 |
3.5 温度的影响 |
3.6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7 溶剂的影响 |
3.8 检量线 灵敏度 精密度 检出限 |
3.9 利用连续变化法测定缔合物组成 |
3.10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11 试样的测定 |
4 小结 |
第五章 加替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2.2 影响因素考查 |
2.3 聚合物微球扫描电镜分析 |
2.4 聚合物微球对印迹分子的平衡吸附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溶剂种类对聚合物的影响 |
3.2 溶剂用量对聚合物的影响 |
3.3 引发剂的影响 |
3.4 聚合物吸附性能的测定与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BA-15表面替米考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表面修饰SBA-15 |
2.2 SBA-15表面替米考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2.3 吸附性能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构表征 |
3.2 pH的影响 |
3.3 吸附动力学 |
3.4 吸附等温线 |
3.5 吸附热力学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替米考星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的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范围的考察 |
2.2 替米考星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2.3 饱和吸附容量实验 |
2.4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
2.5 环境样品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替米考星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
3.2 饱和吸附容量 |
3.3 溶剂的选择 |
3.4 环境样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gp调控相关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亲和筛选[D]. 赵露. 江苏大学, 2020(02)
- [2]红参液加工工艺及其提高免疫力功能评价研究[D]. 初百吉.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天然产物葛根及薄荷有效成分的溶剂浮选分离富集方法研究[D]. 胡伟伦.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4]溶剂浮选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刺萼龙葵及甘草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的研究[D]. 邵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5]双水相萃取在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 赵帅. 吉首大学, 2016(02)
- [6]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分离富集杜仲叶中京尼平苷酸[J]. 赵帅,刘磊磊,郭婕,彭密军. 中草药, 2015(16)
- [7]中性氧化铝在中药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J]. 邬伟魁,陈繁华,严倩茹,刘佳,杨宝. 药物评价研究, 2013(06)
- [8]气浮泡沫浮选法分离几种皂苷类有效成分的研究[D]. 何斌. 西北大学, 2013(S1)
- [9]柱果绿绒蒿生物碱类的泡沫浮选法提取及其药理学初步研究[D]. 路锋. 西北大学, 2012(01)
- [10]基于抗生素分离/富集和分析的新方法及应用研究[D]. 戈延茹. 江苏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