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肺结核的诊断与预防

驯鹿肺结核的诊断与预防

一、驯鹿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殷亚杰,聂春雨,袁改霞,徐长君,张志国,李和平[1](2017)在《中国驯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驯鹿(Rangifer tarandus)广泛分布于北极和环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鹿科动物。在中国,驯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是鄂温克族人民独有的经济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受栖息地变化和种群规模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中国驯鹿种群发展缓慢,种群退化严重。本文概述了中国驯鹿种群现状及驯鹿的分类与分布、种群、生境、食性和疾病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为促进中国驯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孙博[2](2011)在《驯鹿鹿皮蝇蛆病流行病学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驯鹿产地,驯鹿总数不到1 000只。驯鹿鹿皮蝇蛆病是困扰当地驯鹿养殖业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试验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解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能力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驯鹿鹿皮蝇蛆蛆病流行情况、生活史、机体氧化应激能力和病理伤害的影响以及药物的防治。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通过对鄂温克民族乡4个猎民点驯鹿的3年跟踪调查,侵袭率分别是67.80%,20.24%,6.66%,年均侵袭率是36.55%。感染率分别是56.63%,13.03%,3.01%,平均感染率为24.22%。平均感染强度为28个/只,最高的达133个/只。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10月初消失。2.生活史:由卵孵化出的幼虫,从毛囊钻入到驯鹿的皮下,沿疏松结缔组织移行到驯鹿的胸腹部,最后达到食道和脂肪组织中。3个多月后,第II期幼虫可在驯鹿食道部的浆膜或黏膜下发现。大约5个月后,幼虫移行到背部前端的皮下,由椎管或食道黏膜下钻出移行至背部及脊椎管部两侧成为第Ⅲ期幼虫。3.对机体影响:敖鲁古雅地区驯鹿血清中SOD含量、NO含量、·OH含量和T-AOC含量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7.41%,24.72%,50.36%,25.41%;GSH-Px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降低了5.50%;血清中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增加了40.70%;感染鹿皮蝇蛆的驯鹿,机体炎症水平加剧,体内抗氧化水平总体下降,应激加强。4.药物防治: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及碘硝酚对驯鹿鹿皮蝇蛆的驱杀率分别为98.7%,98.7%和95%,建议首选伊维菌素作为驱杀驯鹿鹿皮蝇蛆的药物。

高慧[3](2010)在《驯鹿皮蝇蛆病病原形态及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内蒙古根河地区寄生于驯鹿皮下的皮蝇蛆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进行了鉴定,准确确定了其种属和分类地位。另外,还利用相关基因资料,对多种家畜蝇蛆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在形态学方面,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检获的驯鹿皮蝇第二、三期幼虫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及描述。特别是在伪头、体节刺(尤其是第十腹节腹面刺)和气门板构造上给出了其重要特征。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内蒙古驯鹿体发现的皮蝇蛆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其DNA核苷酸测序表明该种皮蝇蛆线粒体COI种属特异性基因UEA7到UEA10特殊目标编码区域片段长度约为689 bp;种系发生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鹿皮蝇法国株同源性非常接近。因此确定内蒙古地区驯鹿皮蝇蛆病病原为鹿皮蝇(Hypoderma diana)。多种家畜蝇蛆种间的差异性分析显示:皮蝇科、胃蝇科和狂蝇科不同科间序列差异明显,差异性在18.7 %~31.9%之间;同科不同属间差异性在12.3%~27.2 %之间;同属不同种间差异性在0.9%~18.7%之间;寄生于鹿科动物体内不同科属的蝇蛆差异性在1.9%~25.5%之间;种内差异性为0.6%~1.2%,鹿皮蝇其种内差异性为6.0%。说明生物线粒体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种属及株间在进化上的差异性。

胡来根[4](2009)在《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制》文中提出叙述了牛结核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传播途径,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诊断要点,以及几种实验室诊断技术,并阐述了净化感染牛群的措施。

杜山[5](2008)在《驯鹿狂蝇COI基因分析及驯鹿狂蝇蛆病对宿主机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驯鹿狂蝇蛆(Cephenemyia trompe)是驯鹿的一个主要寄生虫病病原,感染驯鹿狂蝇蛆病的驯鹿往往消瘦,抗病性差,加上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该病呈发展蔓延趋势,每年给我国的驯鹿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驯鹿狂蝇蛆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其种属鉴定、病理变化、免疫机能、内分泌变化、应激能力等还处于空白。所以本次实验针对驯鹿狂蝇同源性、感染后机体的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有效消灭驯鹿狂蝇蛆病奠定基础。本实验针对驯鹿狂蝇病原、30头驯鹿狂蝇蛆自然感染驯鹿和30头健康驯鹿进行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驯鹿狂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I基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出NJ进化树;对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进行了病理剖解,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利用ELISA方法对机体补体系统(C3、C4)进行研究;利用ELISA方法对机体总IgG和特异性IgG进行研究;利用ELISA方法和放射性免疫方法对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NF-α进行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和PI双染色发对淋巴细胞调亡进行研究;利用放射性免疫法对皮质醇、T3、T4和TSH进行研究;利用分光光度法对NO、SOD、MDA、GSH-Px和T-AOC氧化应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驯鹿狂蝇成虫和Ⅲ龄幼虫相似性为97%,驯鹿狂蝇和鹿咽狂蝇、驼鹿狂蝇、羊狂蝇、马鼻狂蝇之间相似性为88%;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到鼻粘膜有大量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脱落,炎症明显;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与健康驯鹿之间的总IgG抗体差异显着(P<0.01),感染组产生了一定的针对幼虫的特异性IgG抗体(OD=0.464±0.128);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体内C3、C4均显着升高(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体内的IL-12、IFN-γ和TNF-α显着低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外周血淋巴细胞调亡率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T3、T4显着低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TSH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的NO、SOD、GSH-Px和T-AOC均显着低于健康驯鹿(P<0.01),驯鹿狂蝇蛆感染驯鹿血清的MDA显着高于健康驯鹿(P<0.01)。实验证明了驯鹿狂蝇与其它种属的狂蝇有着不同种属特异性,驯鹿狂蝇蛆对驯鹿机体造成了炎症加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代谢水平下降,抗应激能力下降。进一步证明了驯鹿狂蝇蛆对驯鹿的危害性。

岳峰[6](2006)在《驯鹿狂蝇蛆病对机体NO和NOS的影响及药物防治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驯鹿种群,主要集中在根河市的敖鲁古雅乡,由于地处边远落后的大兴安岭腹地,防治措施不到位,许多疾病一直困扰鹿群的发展,驯鹿狂蝇蛆病就是其一。本文对驯鹿狂蝇蛆病进行了调查,对该病的危害和防治作了研究,结果如下:在2003-2005年间,通过对驯鹿在不同月份被狂蝇侵袭的数量及不同猎民点狂蝇活动规律的调查,结果发现:狂蝇成蝇于每年的6月初出现,9月末消失,7-8月为侵袭高峰期,也是驯鹿被感染的主要时期。对驯鹿的剖检结果表明:2003-2005年间驯鹿狂蝇蛆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92.0%、90.05%、89.75%,三年总平均感染率为91.62%;幼年驯鹿的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20.4条/只、16.0条/只、18.0条/只;成年驯鹿的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11.7条/只、15.4条/只、15.9条/只,三年总平均感染强度为17.0条/只。此外,每年的总感染率还与驯鹿的年龄、性别及猎民点的年度迁移率有关。为确定狂蝇蛆寄生对驯鹿机体造成的损害,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驯鹿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感染组驯鹿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着高于驱虫组(P<0.01),在驱虫组之间NO含量和NOS活性差异均不显着(P>0.05)。表明狂蝇蛆寄生可诱发驯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参与病原的抗损伤过程,同时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激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增加,促进NO的大量生成,直接参与机体抗寄生虫感染的过程。通过对驯鹿进行药物防治实验,结果表明:用伊维菌素注射液于每年9月份和次年4月份分别给驯鹿以0.02mg/kg体重作颈部皮下注射,对狂蝇蛆的驱虫率达100%,杀虫率达99.7%。在药物防治的基础上,结合驯鹿及驯鹿狂蝇的生活习性,于每年5月底6月初进行有规律的宿地搬迁,可降低狂蝇幼虫的感染率,是控制狂蝇蛆病流行的有效途径。

赵洪喜[7](2006)在《驯鹿狂蝇生物学特性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驯鹿狂蝇及各期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和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如下:驯鹿狂蝇于每年6~9月份侵袭驯鹿并将成熟的一期幼虫产于驯鹿鼻孔及其周围,一期幼虫借助口钩和体节的蠕动进入驯鹿鼻腔内,它在鼻腔内经过5~7个月的发育,于来年2~3月份发育为二期幼虫,4~6月份发育为三期幼虫,三期幼虫通过驯鹿“喷鼻”被排出体外。三期幼虫落地后开始化蛹,在所统计的解剖组和自然组中的三期幼虫,在0~12h、12~48h和48h后分别有2.6%、61.5%、35.9%和18.0%、7.4%、24.6%由白色变为橙红色、最后变为黑色;入土深度在0~5cm、5~8cm和大于9cm深度的蛹分别有56.4%、30.7%、12.8%和55.7%、34.4%、2.9%;蛹态处于水平、垂直、斜向的比例分别为23.1%、43.6%、33.3%和23.0%、52.5%、24.5%;总化蛹率为82%。蛹经过21~31天发育为成蝇,成蝇由蛹顶端背侧约1~3节处破孔而出,成蝇从出壳到飞翔平均需要170分钟,驯鹿狂蝇三期幼虫的总羽化率为59.6%。雌蝇和雄蝇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1.2天、2.4天,成蝇一生中可产幼虫8~10次,每次约产幼虫30~80条。感染组驯鹿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极显着低于健康组(P<0.01),而血清中羟自由基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组,健康组之间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及羟自由基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表明驯鹿狂蝇蛆病会引起驯鹿抗氧化能力降低,对机体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赵洪喜,李云章,岳峰,于江江,段跃强[8](2005)在《驯鹿结核病的抽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施洪富[9](2003)在《驯鹿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驯鹿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是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该病对驯鹿饲养业危害较大,直接影响了驯鹿饲养业的发展。一、病原体驯鹿结核病由牛型结核菌引起的较常见。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为需氧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强,对热抵抗力差,在70%

王莉,郭锁链,格日乐,吕尚民,关曙光,贾淑存,韩财,吴祥,仁梓瑞,革军,王桂芹,赵岩[10](2001)在《中国驯鹿疫病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驯鹿(Rangifertarandus linnaeus)俗称“四不像”、是一种中型鹿,在动物分类上属于哺乳纲鹿科,系偶蹄反刍兽,是唯一两性长角的鹿科动物。群体产茸量高。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部北纬51°15’53°15’和东经120°05’120°35’范围内,即呼伦贝尔盟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我

二、驯鹿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驯鹿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驯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驯鹿种群现状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驯鹿的分类前沿及分布
    2.2 驯鹿生境研究
    2.3 驯鹿食性研究
    2.4 驯鹿疾病研究
    2.5 其它方面的研究
3 结语

(2)驯鹿鹿皮蝇蛆病流行病学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驯鹿的分布与生活习性
    1.2 我国驯鹿的生存现状
    1.3 影响我国驯鹿生长的原因
    1.4 驯鹿的皮蝇蛆病
        1.4.1 驯鹿皮蝇蛆病的病原
        1.4.2 驯鹿鹿皮蝇及幼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3 驯鹿鹿皮蝇蛆病的诊断
    1.5 防治
        1.5.1 化学方法
        1.5.2 机械方法
        1.5.3 生物学方法
    1.6 驯鹿鹿皮蝇蛆病对驯鹿氧化应激影响研究
        1.6.1 自由基概述
        1.6.2 自由基在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1.6.3 疾病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物学关系
        1.6.4 疾病与一氧化氮(NO)生物学关系
        1.6.5 疾病与丙二醛(MDA)生物学关系
        1.6.6 疾病与羟自由基(·OH)生物学关系
        1.6.7 疾病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生物学关系
        1.6.8 疾病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生物学关系
    1.7 实验目的与意义
2 内蒙古敖鲁古雅地区驯鹿鹿皮蝇蛆病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侵袭率的调查
        2.2.2 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调查
        2.2.3 幼虫移行规律的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侵袭率
        2.3.2 感染率
        2.3.3 感染强度
        2.3.4 幼虫移行规律
        2.3.5 驯鹿鹿皮蝇蛆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4 讨论
3 驯鹿鹿皮蝇蛆病对驯鹿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驯鹿血清SOD 检测方法
        3.2.2 驯鹿血清丙二醛(MDA) 检测方法
        3.2.3 驯鹿血清NO 检测方法
        3.2.4 驯鹿血清·OH 检测方法
        3.2.5 驯鹿血清 GSH-Px 检测方法
        3.2 6 驯鹿血清 T-AOC 检测方法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H.diana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 SOD 结果比较
        3.3.2 H.diana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 MDA 结果比较
        3.3.3 H.diana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 NO 结果比较
        3.3.4 H.diana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OH 结果比较
        3.3.5 H.diana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 GSH-Px 结果比较
        3.3.6 H.diana 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 T-AOC 结果比较
    3.4 讨论
4 驯鹿鹿皮蝇蛆病的驱虫药物筛选及驱虫实验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各试验组用药情况
        4.2.2 观测指标
    4.3 试验结果
        4.3.1 动物临床表现
        4.3.2 驱虫效果观察
        4.3.3 不同性别驯鹿驱虫效果比较观察
    4.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驯鹿皮蝇蛆病病原形态及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 驯鹿的生存现状
        1.1 驯鹿的分布与生活习性
        1.2 我国驯鹿的生存现状
        1.3 驯鹿的疫病流行情况及危害
    2 驯鹿的皮蝇蛆病
        2.1 驯鹿皮蝇蛆病病原
        2.2 驯鹿皮蝇蛆病病原生活史
        2.3 驯鹿皮蝇蛆病的危害
    3 昆虫分类学研究方法
    4 昆虫分子进化研究
        4.1 PCR 技术及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4.1.1 基本原理
        4.1.2 基本PCR 技术
        4.1.3 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4.2 分子系统进化树构建方法
        4.3 DNA 序列分析相关软件
    5 线粒体和线粒体COI 基因
        5.1 线粒体
        5.1.1 线粒体机构及功能
        5.1.2 昆虫线粒体基因
        5.2 线粒体COI 基因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 试验部分
    研究一 驯鹿皮蝇蛆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实验设备
        1.1.2 主要实验药品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幼虫的采集和保存
        1.2.2 虫种鉴定
        1.2.3 样品制备
        1.2.4 第二、三期幼虫样品形态学观察
        1.2.5 第三期期幼虫测量
        2 结果
        2.1 鹿皮蝇第二期幼虫形态学观察
        2.1.1 鹿皮蝇第二期幼虫光学显微镜和生物解剖镜下形态特征
        2.1.2 鹿皮蝇蛆第二期幼虫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
        2.2 鹿皮蝇蛆第三期幼虫形态学观察
        2.2.1 鹿皮蝇蛆第三期幼虫光学显微镜和生物解剖镜下形态特征
        2.2.2 鹿皮蝇蛆第三期幼虫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
        3 讨论
    研究二 驯鹿皮蝇蛆病病原线粒体COI 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及耗材
        1.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1.1.3 实验虫种
        1.1.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1.1.5 主要化学试剂盒
        1.2 方法
        1.2.1 虫体基因组总DNA 提取
        1.2.2 基因组DNA 的检测
        1.2.3 PCR 扩增mtDNA 目的基因片段
        1.2.4 PCR 产物纯化回收
        1.2.5 线粒体COI 基因片段的克隆
        1.2.6 重组质粒测序
        1.2.7 阳性克隆菌菌种保存
        1.2.8 数据处理和分析
        1.2.9 蝇蛆介绍
        2 结果
        2.1 DNA 提取结果检测
        2.2 线粒体COI 序列PCR 扩增结果
        2.3 阳性克隆的 PCR 鉴定
        2.4 重组质粒序列鉴定
        2.4.1 去除载体序列
        2.4.2 序列确定
        2.5 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
        2.5.1 不同分离株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
        2.5.2 不同蝇蛆种株间核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2.5.3 鹿皮蝇与相关种属蝇蛆核酸序列分析结果
        3 讨论
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
4 诊断
    4.1 病原学诊断采集病牛病变部位的病料, 如结核结节、
    4.2 免疫学诊断技术
        4.2.1 变态反应诊断:
        4.2.2 血清学诊断技术:
5 防制
    5.1 治疗对初期病牛, 应用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和链霉素等药物治疗有疗效, 但不能根治。
    5.2 预防措施主要采取定期检疫、分群隔离、消毒、培养发展健康群等措施。
        5.2.1 检疫:
        5.2.2 净化结核污染牛群:
        5.2.3 培养健康犊牛群:
        5.2.4 消毒:

(5)驯鹿狂蝇COI基因分析及驯鹿狂蝇蛆病对宿主机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驯鹿狂蝇蛆病综述
        1.1.1 驯鹿狂蝇蛆病的研究历史
        1.1.2 驯鹿狂蝇蛆病的病原研究
        1.1.3 驯鹿狂蝇蛆病的流行病学
        1.1.4 驯鹿狂蝇蛆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5 驯鹿狂蝇蛆病的诊断和防治
        1.1.6 其他狂蝇科昆虫研究进展
    1.2 驯鹿狂蝇的相似性研究
        1.2.1 昆虫种系及鉴定研究
        1.2.2 线粒体COI 研究
        1.2.3 进化树研究
        1.2.4 驯鹿狂蝇相似性研究
    1.3 补体在寄生虫免疫中的作用
    1.4 寄生虫病对机体体液免疫影响研究
        1.4.1 寄生虫获得性免疫研究
        1.4.2 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1.5 寄生虫病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研究
        1.5.1 寄生虫感染及淋巴细胞
        1.5.2 寄生虫感染与单核巨噬细胞
        1.5.3 寄生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
    1.6 寄生虫病对细胞因子影响研究
        1.6.1 驯鹿狂蝇蛆病与IL-12 的关系
        1.6.2 寄生虫病与IFN-γ的关系
        1.6.3 寄生虫病与TNF-α的关系
    1.7 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细胞凋亡影响研究
        1.7.1 细胞凋亡的研究概述
        1.7.2 寄生虫感染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1.7.3 细胞凋亡的检测手段
    1.8 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激素影响研究
        1.8.1 驯鹿狂蝇蛆病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关系研究
        1.8.2 驯鹿狂蝇蛆病与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的关系研究
    1.9 驯鹿狂蝇蛆病对驯鹿氧化应激影响研究
        1.9.1 寄生虫病与一氧化氮(NO)生物学关系
        1.9.2 寄生虫病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物学关系
        1.9.3 寄生虫病与丙二醛(MDA)生物学关系
        1.9.4 寄生虫病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生物学关系
        1.9.5 驯鹿狂蝇蛆病与总抗氧(T-AOC)的生物学关系
    1.10 实验创新性研究
    1.11 实验目的与意义
2 实验一 驯鹿狂蝇线粒体COI 分析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制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合成与设计
        2.2.2 样品处理与DNA 提取
        2.2.3 线粒体COI 基因片断的PCR 扩增
        2.2.4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 PCR 产物回收
        2.2.6 回收产物鉴定、测序及序列分析
        2.2.7 进化树分析
    2.3 结果
        2.3.1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3.2 PCR 扩增目的DNA 产物回收
        2.3.3 线粒体COI 基因片断测序
        2.3.4 驯鹿狂蝇及相关种属线粒体COI 基因片段序列比较结果
        2.3.5 进化树分析结果
    2.4 讨论
3 实验二 驯鹿狂蝇蛆病的炎症变化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病理检查实验方法
        3.2.2 血清NO,MDA,SOD,GSH-Px,T-AOC 检测方法
    3.3 结果
        3.3.1 肉眼观察结果
        3.3.2 病理组织学结果
        3.3.3 超微病理学结果
        3.3.4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NO 比较结果
        3.3.5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SOD 结果
        3.3.6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MDA 结果
        3.3.7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GSH-Px 结果
        3.3.8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AOC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三 驯鹿狂蝇蛆感染前后体内内分泌变化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试剂及配制
    4.2 方法
        4.2.1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3 检测方法
        4.2.2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4 检测方法
        4.2.3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SH 检测方法
        4.2.4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皮质醇检测方法
    4.3 结果
        4.3.1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3 结果
        4.3.2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4 结果
        4.3.3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TSH 结果
        4.3.4 驯鹿狂蝇蛆感染组与正常组血清皮质醇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四 驯鹿狂蝇蛆感染对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研究
    5.1 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试剂
        5.1.3 仪器
    5.2 方法
        5.2.1 特异性IgG 测定方法
        5.2.2 总IgG 测定方法
        5.2.3 血清C3 含量测定方法
        5.2.4 血清C4 含量测定方法
        5.2.5 血清 IL-12 含量测定方法
        5.2.6 血清 IFN-γ 含量测定方法
        5.2.7 血清 TNF-α 含量测定方法
        5.2.8 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测定方法
    5.3 结果
        5.3.1 特异性 IgG 含量测定结果
        5.3.2 总 IgG 含量测定结果
        5.3.3 补体 C3 含量测定结果
        5.3.4 补体 C4 含量测定结果
        5.3.5 IL-12 含量测定结果
        5.3.6 IFN-γ 含量测定结果
        5.3.7 TNF-α 含量测定结果
        5.3.8 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测定结果
    5.4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驯鹿狂蝇蛆病对机体NO和NOS的影响及药物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驯鹿概况
        1.1.1 驯鹿的分布及现状
        1.1.2 驯鹿疾病的研究概况
        1.1.3 驯鹿狂蝇及狂蝇蛆病的研究概况
    1.2 一氧化氮的研究概况
        1.2.1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特性
        1.2.2 一氧化氮的合成
        1.2.3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调节的种属及遗传特异性
        1.2.4 细胞因子与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
        1.2.5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源一氧化氮(NO)作用的评价
        1.2.6 一氧化氮的作用机制
        1.2.7 影响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的因素
        1.2.8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调控
    1.3 一氧化氮抗寄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一氧化氮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
        1.3.2 一氧化氮抗寄生虫感染的机制
        1.3.3 影响一氧化氮抗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1.4 化学药物防治寄生虫的研究概况
        1.4.1 化学驱虫药物的评价与比较
        1.4.2 阿维菌素类药的化学特性
        1.4.3 化学药物防治驯鹿狂蝇蛆病的研究概况
2 实验一 驯鹿狂蝇蛆病流行病学调查
    2.1 实验动物与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调查结果
        2.3.1 病原及宿主的生物学分类
        2.3.2 寄生部位及数量
        2.3.3 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2.3.4 季节动态
        2.3.5 致病作用与危害
3 实验二 驯鹿血清中 NO 含量和 NOS 活性的测定
    3.1 样本处理
    3.2 试验材料
    3.3 测定方法
        3.3.1 NO 含量的测定(硝酸盐还原法)
        3.3.2 NOS 活性的测定
    3.4 测定结果
        3.4.1 NO 含量的测定结果
        3.4.2 NOS 活力的测定结果
4 实验三 狂蝇蛆病的驱虫药物筛选及驱虫程序实验
    4.1 驱杀一期幼虫有效防治药物的筛选及驱杀实验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结果
    4.2 驱杀二、三期幼虫的药物实验及综合防治模式的建立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
5 讨论
    5.1 驯鹿狂蝇蛆病流行病学调查
        5.1.1 驯鹿狂蝇蛆感染情况
        5.1.2 驯鹿狂蝇活动规律
        5.1.3 影响驯鹿狂蝇蛆病流行的地理、生态及人为因素
        5.1.4 狂蝇蛆病对驯鹿的危害
    5.2 机体内NO 和NOS 测定
        5.2.1 NO 含量升高的临床评价
        5.2.2 NOS 活力增加的临床评价
    5.3 狂蝇蛆药物防治
        5.3.1 有效药物筛选及一期幼虫的驱杀效果
        5.3.2 二、三期幼虫的驱杀效果
        5.3.3 迁徙可降低驯鹿对狂蝇蛆的感染率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驯鹿狂蝇生物学特性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驯鹿的基本概况
    1.2 驯鹿狂蝇的研究进展
    1.3 驯鹿狂蝇及幼虫的形态学研究
    1.4 驯鹿狂蝇及幼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化蛹羽化、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1.6 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1.7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样品采集
        2.1.3 实验器械
        2.1.4 化学试剂
        2.1.5 主要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驯鹿狂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2.2.1.1 驯鹿狂蝇各期幼虫的研究
        2.2.1.2 驯鹿狂蝇的活动习性观察
        2.2.1.3 成蝇的寿命
        2.2.1.4 成蝇的产幼行为观察
        2.2.1.5 驯鹿狂蝇三期幼虫的化蛹实验
        2.2.1.6 驯鹿狂蝇三期幼虫的羽化实验
        2.2.1.7 外界因素对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2.2.1.8 生活史
        2.2.2 驯鹿狂蝇及幼虫对机体的危害
        2.2.3 驯鹿狂蝇幼虫感染时驯鹿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2.3.1 驯鹿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2.3.2 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的测定
        2.2.3.3 驯鹿血清中羟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驯鹿狂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3.1.1 幼虫
        3.1.1.1 一期幼虫
        3.1.1.2 二期幼虫
        3.1.1.3 三期幼虫
        3.1.2 驯鹿狂蝇的活动习性观察
        3.1.3 成蝇的寿命
        3.1.4 成蝇的产幼行为观察
        3.1.4.1 自然环境下成蝇一次产幼虫的数量
        3.1.4.2 人工产幼实验
        3.1.5 驯鹿狂蝇三期幼虫的化蛹实验
        3.1.6 驯鹿狂蝇三期幼虫的羽化实验
        3.1.7 驯鹿狂蝇三期幼虫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3.1.8 其它外界因素对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化蛹羽化的影响
        3.1.9 生活史
    3.2 驯鹿狂蝇成蝇及幼虫对机体的危害
        3.2.1 成蝇的危害
        3.2.2 驯鹿狂蝇各期幼虫的危害
        3.2.3 驯鹿狂蝇幼虫病的病理变化
    3.3 驯鹿狂蝇感染时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驯鹿狂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4.2 驯鹿狂蝇成蝇及幼虫对机体的危害
    4.3 驯鹿狂蝇幼虫感染时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中国驯鹿疫病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情况
2 驯鹿疫病调查
    2.1 驯鹿结核病:
    2.2 驯鹿巴氏杆菌病:
    2.3 驯鹿布氏杆菌病及传染性胸膜肺炎:
    2.4 驯鹿坏死杆菌病:
    2.5 驯鹿口蹄疫病:
    2.6 驯鹿寄生虫病:
    2.7 驯鹿普通病:
3 驯鹿疫病防治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四、驯鹿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驯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 殷亚杰,聂春雨,袁改霞,徐长君,张志国,李和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2]驯鹿鹿皮蝇蛆病流行病学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D]. 孙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3]驯鹿皮蝇蛆病病原形态及分类学研究[D]. 高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4]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制[J]. 胡来根.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4)
  • [5]驯鹿狂蝇COI基因分析及驯鹿狂蝇蛆病对宿主机体的影响[D]. 杜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6]驯鹿狂蝇蛆病对机体NO和NOS的影响及药物防治的研究[D]. 岳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7]驯鹿狂蝇生物学特性及对机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D]. 赵洪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0)
  • [8]驯鹿结核病的抽样调查[J]. 赵洪喜,李云章,岳峰,于江江,段跃强.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05)
  • [9]驯鹿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J]. 施洪富. 现代农业, 2003(01)
  • [10]中国驯鹿疫病调查报告[J]. 王莉,郭锁链,格日乐,吕尚民,关曙光,贾淑存,韩财,吴祥,仁梓瑞,革军,王桂芹,赵岩. 内蒙古畜牧科学, 2001(05)

标签:;  ;  ;  ;  ;  

驯鹿肺结核的诊断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