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呼唤光盘产业发展

鼓声呼唤光盘产业发展

一、为光盘产业发展鼓与呼(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宇[1](2021)在《中韩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2017-2019)》文中研究表明电影作为包含艺术、经济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艺术品和工业产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本国电影产业生产力的大小与强弱,同时也代表了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高低。从国际范围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战略机遇不甚明朗;国内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个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产业发展形式复杂程度不断加剧。中国电影产业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市场体量上不容小觑,但也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短板与不足。韩国电影同样作为亚洲电影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政策规制的调整和内容生产的强化,不断完善产业面貌与增强产业实力。韩国与中国地缘相邻,文化具有相似性和亲缘性,将中韩两国电影产业放在同一视域下进行观照,以客观产业数据为坐标,标画韩国电影产业发展进程,以韩为“镜”,审视中国电影产业进程中的短板。本文首先梳理中韩两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再对中韩电影产业各自的发展特征和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改造优化前人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选用合适的测算指标,利用电影市场客观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随后,本文通过对比中韩两国电影产业竞争力强弱,做出中韩两国电影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中韩两国现阶段电影产业发展概况。最后,文章通过考察我国电影产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海外竞争力不足、中小电影企业融资难、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欠缺和电影后产品开发不足等弊病与问题,结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策略理论,从最低总成本、产品差异化和集中目标战略等方面提出我国电影产业优化策略,为我国电影产业健康生长提供可行性建议。

刘雯娴[2](2021)在《诺罗敦·西哈努克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罗敦·西哈努克是一位深受柬埔寨人民敬仰和爱戴的国王,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位着名电影导演。在西哈努克创作生涯的早期阶段,他就开启了柬埔寨电影的黄金时期,对柬埔寨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哈努克的电影一般都选择柬埔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作为外景,爱情包裹下的个人爱国主义的故事配以西哈努克谱写的背景音乐和柬埔寨的古典舞蹈。他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柬埔寨悠久的几千年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美丽的人文地貌。作为国家元首,他所拍摄的电影作品无疑也是他在政治上维持勤政爱民的形象、稳定民心和发表自己政治看法的一种艺术形式。从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他对柬埔寨独立民主、人民幸福的美好寄托,也可以看到他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坚决态度。本文试图对诺罗敦·西哈努克的电影进行研究,分析西哈努克电影的创作风格、美学价值和传播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哈努克导演电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其创作的影片主题背后潜移默化传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期对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带来新启示。本文引言部分就研究的缘起评述了关于学术界对这一选题的相关研究也做了详细的研究综述,对选题的学术界研究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分别做了论述,并对选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本文的第一部分对诺罗敦·西哈努克的导演生涯进行回顾。西哈努克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成绩,电影创作方面也有着个人爱国色彩和塑造王室形象的特色。本文的第二部分试图从西哈努克电影中的剧作特点、视听语言特点以及电影中的表演三个方面来探究西哈努克导演的创作风格,电影创作清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以及柬埔寨的人文风光。本文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从艺术性、商业性和思想性三个方面分析西哈努克电影的美学价值,展现西哈努克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塑造完美国王形象的愿景。本文的第四部分针对西哈努克不同时期的传播特点进行探究。分析其在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的特点,发现西哈努克电影传播的思想与其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论文结语总结了西哈努克电影的特点,分析了其拍摄电影的目的,以及其对东南亚电影导演的相关研究产生的积极意义。西哈努克所拍摄的影片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传达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对于如何在电影创作之中更好融入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吸引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注入导演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给予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对爱国思想的启示。

徐嘉欣[3](2019)在《奈达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全球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满足信息获取的需要,外宣新闻成为国际间信息交流的窗口。很多企业为了拓展国外市场,也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对外宣传。多尼卡公司是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专攻航空电子设备研发。笔者实习期间在多尼卡电子技术公司从事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兴媒体的外宣新闻翻译工作。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关注语言的功能与读者的心理反应,这为外宣类新闻翻译提供了契合的指导方向。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笔者为多尼卡电子公司翻译的微信公众号官宣传文本为素材,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究企业外宣新闻文本的英译策略。笔者通过个案研究,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对此类新闻的语言、结构、文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源语文本语言“意合”色彩重,经常出现无主句、流水句等典型的中文句型,译者可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适时采用意译、直译、省译、增译等翻译方法,在文章内容与形式上分别做出适当性调整,最终译出符合译入语读者表达习惯的文章,可以明显提高翻译质量。此次翻译证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打破了形式和内容、直译和意译的对立,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思路,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交际类英译文本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优化翻译过程,并提升翻译的整体质量。

杨于卓[4](2018)在《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藏戏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逐渐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民间戏团生存艰难等诸多难题,但藏戏和那些戏曲艺术又不一样,她至今仍然是藏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如何走下去?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立足于非遗保护理论结合阿吉拉姆的特殊性进行逻辑思辨,抑或借鉴其他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的路径,将阿吉拉姆放回她原本所在的社区,观察她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她发生了哪些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细节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深究这些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作用于阿吉拉姆的?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又如何避开一些不利因素而推动实现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贾热村觉木隆藏戏团为主要田野点,考察演剧形式和内容,戏团经营模式,拉姆娃的生活境遇和观念,戏团与村落关系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变迁现象,结合其他田野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对比总结,探寻阿吉拉姆变迁的支配力量和原动力。除对田野点的共时性考察,还从阿吉拉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不断变化的痕迹,这种历史探寻有利于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揭示出那些变化的影响因素或变化的作用方式,力图从社会文化表象发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本文的结论在于阿吉拉姆不是藏区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遗存,她一直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迁发展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结构,原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人的观念和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市场经济、文化互动与人的观念,当然在不同地域,各股力量的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别,但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博弈、弥合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阿吉拉姆得以不断地自身再创造。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在一个具体可资的个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吉拉姆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多种走向,笔者认为,各种走向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它们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的那一部分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韩港[5](2018)在《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稀土产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我国是世界稀土大国,稀土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却不是稀土强国,稀土产业在国际市场没有话语权,稀土产业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稀土产业安全问题显现,因此,研究稀土产业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稀土产业安全为逻辑主线,以资源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安全理论、博弈论等为基础,界定稀土产业安全的内涵,提出稀土产业安全包括稀土产业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双层含义,开放条件下,稀土产业安全要保证稀土产业既能够经受住来自于产业内部的压力,又能够承受住来自于产业外部环境的冲击。分析稀土产业安全的特征,战略性、复杂性、政策依赖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稀土产业安全的价值所在。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安全分析框架置于稀土产业安全的研究之中,根据研究主体稀土产业是资源型产业的特点,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创新性地将生态安全纳入稀土产业安全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基于SODPE(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生态)的稀土产业安全分析范式。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稀土产业安全的运行机制,稀土产业安全体系的运行,是在开放的动态环境下,以稀土产业为主体,以稀土产业结构安全、稀土产业组织安全、稀土产业布局安全、稀土产业政策安全和稀土产业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政府职能推动、企业共同利益和产业整体利益驱动为运行动力,通过企业协同共生机制、政府规制机制、产业安全预警与政策联动机制的共同作用得以稳定运行。对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进行深刻剖析,从结构安全、组织安全、布局安全、政策安全、生态安全五个维度,深入探究了稀土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理清稀土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结构安全维度,稀土产业的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稀土产品价格不高,在对外贸易中不占据优势,稀土产业链上游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下游高端化不足影响稀土产业结构安全,而稀土非法开采加剧了稀土产业结构安全问题。此外,在鼓励外商投资的同时,要警惕以攫取稀土资源为目的的外资企业,保护我国稀土资源。组织安全维度,我国稀土产业集中度不高,大集团引领产业发展缺位,稀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稀土产品价格徘徊不定,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上市公司亏损现象频现。布局安全维度,我国稀土产业完全整合有待努力推进。政策安全维度,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有效保护了稀土资源,加速了稀土产业集聚格局的形成,调整了稀土资源价格,有利于夺回国际定价权,但对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还不够。生态安全维度,产业链上游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最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治理落后也是影响我国稀土产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度进行初步估算,选取2002-2015年数据,利用熵权法对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度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稀土产业安全度大部分落在不安全的区间内,说明我国稀土产业安全水平不高,但总体趋势逐年向好,产业安全度趋于上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四个国家和地区维护稀土产业安全的经验。作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我国稀土产业应积极参与稀土国际博弈,以博弈论为基础,探讨了政策约束下的稀土产业利益博弈均衡,认为通过征收国内资源税、环境税可以减少稀土资源出口,刺激国内稀土产业供给侧改革,保护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国际经验比较分析以及稀土产业国际博弈,提炼出对我国稀土产业安全可借鉴的经验,提出维护稀土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论文在研究思路上有新突破,将产业生态安全纳入研究体系,构建了基于SODPE(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生态)的稀土产业安全分析范式;在研究内容上有新观点,构建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稀土产业安全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稀土产业安全水平不高,但总体趋势逐年向好,产业安全度趋于上升;在研究方法上有新应用,比较与借鉴美国等国家维护稀土产业安全的经验,研究稀土产业国际博弈,并有针对性提出维护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黄勇军[6](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认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王晋[7](2017)在《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族大本曲是流传于白族民间的一种特有的说唱艺术,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大本曲仍然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生活之中。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白族大本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由于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大本曲的发展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和群众基础日渐衰落等种种困境,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相继谢世,大本曲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曲本、手稿、证书、道具、照片、音频和视频等档案材料能够原真地记录大本曲文化遗产,因此建档保护是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档案学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从白族大本曲非遗的现状和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白族大本曲非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业务工作等问题。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正文部分由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具体工作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方式,对白族大本曲非遗的源流、发展历史、唱腔、曲目和艺人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并从档案学视角,对白族大本曲非遗档案的构成、特征、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鉴于当前白族大本曲非遗保护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现状不理想,提出了对白族大本曲进行建档保护。第二部分: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按照“目标-途径”理论的一般逻辑,总结了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进而梳理出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并引出了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工作模式、主要抓手等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第三部分: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按照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首先分析了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主体多元化现状;继而提出了通过形成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机制、统一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规范、搭建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平台来构建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接着重点探讨了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平台(即白族大本曲非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主要包括:平台建设的原则、总体架构、功能模块和运行机制等。第四部分: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具体工作。按照档案管理的一般业务流程,探讨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具体业务工作,即白族大本曲非遗的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保管和档案开发利用等具体业务工作环节,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结语包括本文的主要结论、不足和展望。

崔玉荣[8](2017)在《CMR湿地面积变化与境内气象因子响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MR湿地即中俄蒙(CMR)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创立于1994年,涵盖中国的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古国的达乌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俄罗斯的达乌尔斯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区域,3个保护区均处于三国共同边境地区,地域上相互连接,生境相似,对该地区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增进国际间自然保护交流。研究掌握该区域所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区域湿地退化的过程、阐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我国争取国际环境履约谈判主动权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对区域环境管理的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能力,而且也能够解决区域环境领域科技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有效提升国家环境综合决策能力。本研究以中俄蒙“CMR达乌尔”国际重要湿地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遥感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过去近60a间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研究识别境内草原湿地面积分布及其分布格局与气象因子的响应机制,建立相关统计学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19592015年间日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19781996年日均降水量较19591977年间增加,1997年之后降水量明显减少;(2)19542015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094.05km2,沙地总体增加了2545.84km2。湿地面积的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东北部新达赉湖(新开湖)区域,沙地面积的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新巴尔虎左旗;(3)研究区气象因子对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9月最高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上:湿地面积增加,沙地面积减少,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和降水量下降幅度变小,最高气温倾向率与湿地变化率在0.011水平上显着,与沙地变化率在0.014水平上显着;相反地,若湿地面积减少、沙地面积增加,则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和降水量下降幅度变大,降水量倾向率与湿地变化率在0.016水平上显着,与沙地变化率在0.017水平上显着。

刘军[9](2011)在《移动管家平台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企业信息化一直是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对于中国移动来说,个人用户群霸主位置不可动摇。但对于企业级的用户,增强企业对移动运营商的粘性,这个课题也是摆在了移动运营商的面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IT的价值并逐步部署了信息化设施,通过在IT系统及服务上投资,解决落实业务信息化应用战略目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用户与IT提供商的关系也逐渐的从供需关系转变为伙伴提供关系,在提供的内容上,产品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客户服务质量、规划咨询、流程梳理、培训等方面的重要性迅速提升。移动管家是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IT技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日常办公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主的业务。通过移动管家系统,企业领导可以随时方便直观地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达到降低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移动管家支持移动终端、WEB、WAP、短信等多种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方便地使用本业务。论文提出了移动管家平台的建设方案,着重论述了在实现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环节,例如基于SAAS的商业用户使用模式、如何使用基于UML去建模、客户数据安全、服务商信用风险、机房硬件备份风险与项目的风险控制以及制定营销推广策略等。论文在本语音平台架构方面选择了在业务层硬融合的设备接入方式,将该系统划分为面向.使用移动管家的商业企业客户前台应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以及面向运营商的监控网络管理系统,并由其他外部相关系统如短信平台、移动人工服务系统、等其他外部相关系统支持,共同完成基于语音平台的移动管家的OA的应用。论文最后制定了移动管家平台推广实施的方案并给出了实施效果。

李刚[10](2010)在《移动网交换设备计费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计费是电信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对电信用户还是电信企业,移动交换机和相关计费处理系统的准确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计费监管是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电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由行业监管部门主导的计费检测强调准确性、公正性,它不同于运营企业内部的计费核查,更与运营企业的计费系统有着根本不同。开发出适用于第三方实验室进行计费检测的工具是计费监管重要的技术前提。本课题的目标是开发出适用于移动网在用局用交换设备计费检测的测试系统。本课题分析了移动网在用局用交换设备计费检测系统的项目需求,提出了通过信令监测实现对移动网计费系统进行检测的方案,完成了移动网交换设备计费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本文按照软件工程的关键过程介绍了计费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介绍了移动网计费原理以及计费检测方案;围绕检测系统的设计目标、外部接口、运行环境、功能要求等要素分析了系统需求;说明了系统的开发模型选择、总体框架、主要开发环境和开发技术;详细说明了解码、业务分析和话单比对部分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本课题的成果-计费检测系统不但为第三方实验室进行计费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检测工具也可用于电信运营企业日常维护和生产商开发验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移动交换机和相关计费处理系统计费性能检测中,计费检测系统作为主要的检测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为光盘产业发展鼓与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光盘产业发展鼓与呼(论文提纲范文)

(1)中韩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201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1.研究缘起
        2.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四)论文创新点与理论基础
        1.论文创新点
        2.迈克尔·波特竞争策略理论
    (五)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电影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国内关于电影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中韩两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电影作为舶来品的曲折发展(1905-1966 年)
        2.过渡时期:电影“事业”露出部分“产业”化倾向(1979-1992 年)
        3.改革序幕:电影“产业”开始迈入改革轨道(1993-1999 年)
        4.战略改革:电影产业迈入高速度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
    (二)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1.管制时期:殖民统治下的被动支配(1945 年以前)
        2.严控时期:独裁压制下的艰难前行(1945-1979 年)
        3.改革成长:政府更迭改变电影产业未来(1980-1999 年)
        4.全面发力:韩国电影产业建设迅猛(新世纪以来)
二、中韩两国电影产业特征及现状分析
    (一)中韩电影产业特征分析
        1.中国电影产业特征
        2.韩国电影产业特征
    (二)中韩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2.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三、中韩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
    (一)评价系统优化及原则
        1.已有电影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及其优化
        2.评价体系优化原则
    (二)评价体系的优化设计
    (三)评价结果分析
        1.中国电影产业处于上升发展期,韩方产业成熟度较高
        2.中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韩方市场接近饱和
        3.我国电影本土市场表现强劲,韩方上映电影多来自好莱坞
        4.我国电影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韩方供求相对均衡
四、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提增路径与策略
    (一)我国电影产业暴露的短板与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欠缺,产业后劲亟待激活
        2.国产电影海外表现委顿,海外竞争力不足
        3.电影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
        4.后产品开发不足,电影生产工业体系尚不完备
    (二)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优化策略
        1.文化意蕴:牢筑产品内核,增强电影产品内容竞争力
        2.最低总成本战略:完善电影工业体系,实现电影生产规模经济
        3.产品差异化策略:在类型选择上以古装片、功夫片和动画片作为突破口
        4.集中目标战略:采取跨文化营销推进国产电影“走出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诺罗敦·西哈努克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 课题研究的创新
    五、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诺罗敦·西哈努克生平概述
    第一节 作为国家元首的西哈努克
        一、青年时期(1941-1953)
        二、中年时期(1954-1979)
        三、老年时期(1979-2004)
        四、 “太王”时期(2004-2012)
    第二节 作为艺术家的西哈努克
        一、担任国王和首相时期的创作(1941-1970)
        二、流亡和复兴时期的创作(1970-2004)
        三、 “太王”时期的创作(2004-2012)
第二章 西哈努克导演的创作风格
    第一节 西哈努克电影的剧作特点
        一、人物形象
        二、人物关系
        三、故事类型
        四、情节结构
    第二节 西哈努克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一、舞台式摄影风格
        二、基于高棉传统民族风格的美术设计
        三、民族化的音乐风格
    第三节 西哈努克电影中的表演
        一、西哈努克电影中表演的特殊性
        二、西哈努克电影中表演风格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艺术、商业与思想的“三性”融合:西哈努克电影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西哈努克电影的艺术性
        一、叙事中的情感移情
        二、民族文化的融入改造
    第二节 西哈努克电影的商业性
        一、对商业电影体系的东方式改造
        二、对自我的“明星”包装
        三、传统民间故事的公共“IP”的属性及类型化创作
        四、制片模式
    第三节 西哈努克电影的思想性
        一、爱国主义
        二、阶级和谐
        三、民族主义
第四章 西哈努克电影的传播特点
    第一节 全盛时期(1970 年之前)
        一、国际传播
        二、国内传播
    第二节 衰亡时期(1970-1989)
        一、国际传播
        二、国内传播
    第三节 再复兴时期(1989-至今)
        一、国际传播
        二、国内传播
结语 西哈努克电影对中国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创作年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奈达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翻译的分析阶段
        2.1.1 翻译计划
        2.1.2 平行文本查找
    2.2 翻译的传译阶段
    2.3 翻译的重组阶段
    2.4 翻译的检验阶段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基本理论与概念
        3.1.1 功能对等理论
        3.1.2 企业外宣新闻的文体特点
    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3.2.1 文本词汇的翻译策略
        3.2.2 文本句法的翻译策略
        3.2.3 文本语篇的翻译策略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吉拉姆与藏戏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在《辞海》等工具书上的最新释义
        二、藏戏相关名称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阿吉拉姆在藏戏剧种流派体系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藏戏及其分类相关名称的讨论、分歧与弥合
        二、建构一个新的藏戏系统
第二章 变迁的表象:田野中的故事
    第一节 田野点概况
        一、选择觉木隆藏戏团的依据
        二、觉木隆藏戏团的基本情况
        三、开发热潮之中的传统村落——贾热村
    第二节 阿吉拉姆演剧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一、阿吉拉姆展演的舞台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节 拉姆娃生活境遇与观念的变迁
        一、两重命运两重天:老一代拉姆娃的感慨
        二、突发事件中的团队意识的变化
    第四节 戏团与村落关系的变迁
        一、觉木隆藏戏团与贾热村的关系的变迁
        二、觉木隆藏戏团与作为“邀请方”的村落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 变迁的支配力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体倾向性
        一、阿吉拉姆的形成与十四、十五世纪藏地的发展
        二、十七、十八世纪阿吉拉姆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引子:没有阿吉拉姆的望果节
        二、藏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生产方式的变迁与阿吉拉姆的变迁间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力量
        一、思想观念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二、国家地方政策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一、引子:不断更换的负责人
        二、关于琼达的誉与毁
        三、觉木隆藏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新的经营模式及其成效
        五、藏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互动
        一、引子:一个剧目的流布
        二、内部的文化互动
        三、外部的文化互动
        四、觉木隆藏戏团的初步尝试:走出西藏
    第六节 技术发展
        一、引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来贾热村
        二、媒体技术的介入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三、技术对阿吉拉姆变迁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变迁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双重需要
    第一节 能动的个体
        一、历史上的“疯狂者”
        二、拉姆娃
        三、地方政府官员
    第二节 “适者生存”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在仪式的神坛上:从驱鬼到许愿
        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第三节 “道”变而“形”变
        一、阿吉拉姆:一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
        二、美学观念的变迁
第五章 新时代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推进阿吉拉姆普及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阿吉拉姆未来发展的几种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海省藏剧团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巡演安排(部分)
附录二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关于藏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三届“雅顿”文化艺术节暨2018中国藏戏艺术周材料
附录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藏戏》
附录五 :非遗(藏戏)保护动画公益广告《巴珠的选择》相关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资源安全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产业安全理论
        2.1.4 博弈论
    2.2 与论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2.2.1 产业安全研究综述
        2.2.2 稀土产业安全研究综述
        2.2.3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稀土产业安全的理论框架
    3.1 稀土产业安全概念界定
        3.1.1 稀土产业
        3.1.2 产业安全
        3.1.3 稀土产业安全
    3.2 稀土产业安全的特征
        3.2.1 战略资源决定了稀土产业安全的战略性
        3.2.2 政府力量与产业政策对维护稀土产业安全至关重要
        3.2.3 稀土产业安全具有复杂性
    3.3 稀土产业安全分析范式
        3.3.1 引入系统思想的产业系统分析
        3.3.2 稀土产业安全分析范式的确立
    3.4 稀土产业安全的运行
        3.4.1 运行主体
        3.4.2 运行环境
        3.4.3 运行动力
        3.4.4 运行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分析
    4.1 稀土产业结构安全
        4.1.1 稀土产业的供给因素
        4.1.2 稀土产业的需求因素
        4.1.3 稀土产业国际贸易
        4.1.4 产业转移与稀土产业外资
        4.1.5 稀土产业结构安全存在的问题
    4.2 稀土产业组织安全
        4.2.1 稀土产业组织安全REP分析
        4.2.2 稀土产业组织安全SCP分析
        4.2.3 稀土产业组织安全ICP分析
        4.2.4 稀土产业组织安全存在的问题
    4.3 稀土产业布局安全
        4.3.1 稀土产业布局现状
        4.3.2 稀土产业布局安全存在的问题
    4.4 稀土产业政策安全
        4.4.1 稀土产业政策安全的态势分析
        4.4.2 稀土产业政策安全存在的问题
    4.5 稀土产业生态安全
        4.5.1 稀土产业生态安全的内涵
        4.5.2 稀土产业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 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对指标的解释
    5.3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稀土产业安全度初步估算
        5.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思想
        5.3.2 稀土产业安全度估算
    5.4 基于熵权法的稀土产业安全度综合测算
        5.4.1 熵权法的思想
        5.4.2 稀土产业安全度综合测算
    5.5 本章小结
6 稀土产业安全国际经验借鉴及博弈分析
    6.1 以技术升级促进产业安全的美国经验
        6.1.1 重视创新与稀土技术研发
        6.1.2 加强稀土资源储备
        6.1.3 以全球视野谋划产业布局
    6.2 以调整供需维护产业安全的日本经验
        6.2.1 国内外多渠道保障稀土产品供给
        6.2.2 稀土产业布局集中化
        6.2.3 重视稀土专利技术保护
    6.3 以重视管理促进产业安全的韩国经验
        6.3.1 加强稀土产业管理有效性
        6.3.2 进口与海外开发并举确保稀土资源储备
        6.3.3 加大投入弥补稀土技术不足
    6.4 以保障供给促进产业安全的欧盟经验
        6.4.1 推行稀土资源战略储备制度
        6.4.2 重视国际市场保障稀土资源供应
    6.5 稀土产业国际博弈
        6.5.1 政策约束下的稀土产业利益博弈均衡
        6.5.2 含成本的国内厂商与外国消费者议价均衡
    6.6 对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的启示
        6.6.1 加快推进国家稀土资源储备制度
        6.6.2 实施创新以助力稀土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与政策调整
        6.6.3 推行以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环境保护
    6.7 本章小结
7 维护稀土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7.1 推进稀土产业供给侧改革
        7.1.1 创新战略助力稀土产业结构升级
        7.1.2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式稀土产业体系
        7.1.3 完善多元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7.2 探索稀土产业组织优化路径
        7.2.1 严格稀土行业准入条件
        7.2.2 加强监管力度
        7.2.3 构建多级行业自律组织
    7.3 落实大集团战略引领的产业布局优化
        7.3.1 完成稀土企业集团实质性整合
        7.3.2 加快稀土产业纵向发展
        7.3.3 推进稀土产业横向发展
    7.4 建立完备的稀土产业政策体系
        7.4.1 建立完善稀土储备相关法律法规
        7.4.2 推行稀土行业税费政策
        7.4.3 加强各部门政策协同保障
    7.5 促进稀土产业生态安全
        7.5.1 加强稀土产业三废治理
        7.5.2 加大非法盗采盗挖整治力度
        7.5.3 加强稀土矿山生态保护工作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白族大本曲
        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1.3 文献综述
        1.3.1 白族大本曲相关研究
        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
    2.1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1.1 白族大本曲的源流
        2.1.2 白族大本曲的唱腔
        2.1.3 白族大本曲的曲目
        2.1.4 白族大本曲的艺人
    2.2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2.2.1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构成
        2.2.2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
        2.2.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
    2.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
        2.3.1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困境
        2.3.2 建档是保护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2.3.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现状不理想
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
    3.1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1 宏观层面的问题
        3.1.2 具体层面的问题
    3.2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
        3.2.1 总体目标
        3.2.2 具体目标
    3.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框架
        3.3.1 以“三个体系”为指导思想
        3.3.2 以“档案多元论”和“档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
        3.3.3 以“社会协同参与”为工作模式
        3.3.4 以“共建共享平台”为主要抓手
4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参与模式
    4.1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主体的多元化现状
        4.1.1 多元建档主体的构成
        4.1.2 各建档主体的优势分析
        4.1.3 建档主体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4.2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的构建
        4.2.1 形成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机制
        4.2.2 统一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规范
        4.2.3 搭建社会协同参与建档的平台
    4.3 白族大本曲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4.3.1 平台建设的原则
        4.3.2 平台的总体架构
        4.3.3 平台的功能模块
        4.3.4 平台的运行机制
5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具体工作
    5.1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
        5.1.1 归档范围
        5.1.2 档案收集的方式
    5.2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整理
        5.2.1 档案分类
        5.2.2 档案着录
    5.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管
        5.3.1 实体档案保管
        5.3.2 数字档案保管
    5.4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
        5.4.1 展演式开发利用
        5.4.2 数字化开发利用
        5.4.3 影视化开发利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CMR湿地面积变化与境内气象因子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湿地退化概念
        1.3.2 湿地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1.3.3 湿地退化分类分级
        1.3.4 湿地退化过程与机理
        1.3.5 湿地退化与气候变化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中国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1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生境资源
        2.1.5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蒙古达乌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 俄罗斯达乌尔斯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landsat遥感数据与处理
        3.1.2 气象数据
        3.1.3 社会经济数据
        3.1.4 其他数据与处理
    3.2 相关研究方法
        3.2.1 网格分析法
        3.2.2 气候倾向率
        3.2.3 克里金(Kriging)插值
4 研究区1959~2015年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
    4.1 研究区近60a温度变化特征
        4.1.1 研究区温度变化的空间变化特征
        4.1.2 研究区温度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
    4.2 研究区近60a降水量变化特征
        4.2.1 研究区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变化特征
        4.2.2 研究区降水量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
    4.3 小结与讨论
5 研究区湿地、沙地变化特征
    5.1 湿地、沙地面积变化
    5.2 研究区湿地、沙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研究区湿地变化率与气象变化响应机制
    6.1 研究区湿地、沙地面积变化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6.1.1 研究区湿地、沙地面积变化与气温影响分析
        6.1.2 研究区湿地、沙地面积变化与降水量影响分析
    6.2 研究区湿地、沙地变化率与气候倾向率的Pearson相关分析
        6.2.1 研究区湿地、沙地变化率与气温倾向率
        6.2.2 研究区湿地、沙地变化率与降水量倾向率
    6.3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9)移动管家平台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动态
        1.2.1 综合语音平台
        1.2.2 企业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2.3 移动企业信息化在中国的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管家系统的需求
    2.1 移动管家的业务需求流程分析
        2.1.1 移动管家软件需求相关规则
        2.1.2 系统用户分析
        2.1.3 系统功能定位
        2.1.4 系统规划原则
        2.1.5 系统规划特色原则
    2.2 移动管家软件流程设计展示
        2.2.1 移动管家设计展示
第三章 移动管家的关键技术
    3.1 移动管家系统的总体架构
        3.1.1 系统概述
    3.2 移动管家系统的硬件架构系统
        3.2.1 组网架构
        3.2.2 系统容量
        3.2.3 终端需求
    3.3 系统的布署
        3.3.1 技术方案
        3.3.2 系统开发架构
    3.4 UCSP语音平台接口结构说明
        3.4.1 UCSP语音平台系统结构图
        3.4.2 模块功能概述
        3.4.3 接口约定
第四章 移动管家系统的功能设计
    4.1 移动管家的系统功能
        4.1.1 语音通信门户
        4.1.2 办公管理功能
        4.1.3 客户管理功能
        4.1.4 销售管理功能
        4.1.5 WAP功能
    4.2 移动管家的业务模块与技术实现
        4.2.1 通讯录
        4.2.2 工作流引擎
        4.2.3 语音门户
        4.2.4 内网门户
        4.2.5 信息发布
        4.2.6 系统开户管理
        4.2.7 系统后台管理
        4.2.8 计费管理
        4.2.9 技术实现
第五章 移动管家系统的实施
    5.1 移动管家系统的部署
        5.1.1 销售模式规划
        5.1.2 业务营销分析
        5.1.3 市场营销手段
        5.1.4 渠道传播策略
        5.1.5 市场资料规划
    5.2 移动管家在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5.3 应用推广方案的选择及效果分析
        5.3.1 应用企业的选择
        5.3.2 社区安康通的具体要求
        5.3.3 移动管家的应用分析
        5.3.4 安康通热线宣传方式
        5.3.5 安康通热线使用效益分析
    5.4 移动管家下一步的业务发展
        5.4.1 系统设计思路
        5.4.2 与铁通4007业务的融合
        5.4.3 与北京移动语音平台融合
结语
    1.论文取得的成果
    2.论文期间本人的工作
    3.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移动网交换设备计费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移动通信网计费原理及检测方案分析
    2.1 GSM网络结构和计费原理
        2.1.1 GSM网络结构
        2.1.2 GSM相关协议
        2.1.3 GSM通话过程简述
    2.2 CDMA网络结构和计费原理
        2.2.1 CDMA网络结构
        2.2.2 CDMA相关协议
        2.2.3 CDMA通话过程简述
    2.3 检测方案分析
        2.3.1 移动网计费简介
        2.3.2 检测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的目标与外部接口
        3.1.2 系统的约束与运行环境
        3.1.3 系统的功能需求
    3.2 系统概要设计
        3.2.1 开发模型
        3.2.2 系统总体框架
        3.2.3 主要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业务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4.1.1 解码
        4.1.2 业务分析
    4.2 话单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工作总结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为光盘产业发展鼓与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韩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2017-2019)[D]. 张欣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诺罗敦·西哈努克电影研究[D]. 刘雯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奈达翻译理论视角下企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徐嘉欣. 天津大学, 2019(06)
  • [4]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D]. 杨于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 [5]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研究[D]. 韩港.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1)
  • [6]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7]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 王晋. 云南大学, 2017(05)
  • [8]CMR湿地面积变化与境内气象因子响应机制[D]. 崔玉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9)
  • [9]移动管家平台的设计与实施[D]. 刘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10]移动网交换设备计费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标签:;  ;  ;  

鼓声呼唤光盘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