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服务中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喆[1](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中多次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政务,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数字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后,受到私营企业、技术独角兽公司的广泛关注,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学、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中所激发出的巨大潜力,为社会各行业的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路,产生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受到了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分布式技术、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特点,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不谋而合,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本国的数字身份证、党务处理、信息公开等领域。本文以技术嵌入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政务实现路径为核心进行整体分析。首先对区块链和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基本阐述,然后寻找区块链技术原理、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契合点。通过分析国内国外区块链技术嵌入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区块链+电子政务”所带来的优势。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实践,探究“区块链技术+电子政务”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为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服务型政府和数字政府提供参考。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能够为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提供应用场景,虽然现阶段尚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开来,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日益完善,随着政府行政理念、监管理念和社会接受度的提高,电子政务上链的场景定将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
孙翊嘉[2](2020)在《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起,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作为基础支撑,简化行政办理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1)。在政府政务服务逐渐向互联网平台转移的态势下,甘肃省2017年开始深入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应用大数据、政务云等技术,推行公开透明、信息共享的便捷式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系统和服务平台开始运载越来越多的政府敏感信息数据和公民隐私信息,这种发展趋势下,一旦系统和平台发生信息安全事故,轻则影响政府部门的工作,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重则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目前所公认的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商用密码,因此面对频发的政府信息泄露事件,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商用密码安全建设,即以商用密码作为基础支撑和核心能力,构建体系化的信息安全防护架构(2),从而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如何建立完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政府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中需要深入谋划的问题。本文以提升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系统中商用密码的安全可靠应用和保障能力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系统地结合商用密码使用管理的政策和相关要求,从政务系统中密码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商用密码的管理保障体制、商用密码应用的安全监管几个维度深入分析目前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比对国内外在政府信息安全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了甘肃省政府及有关机构如何有效推进商用密码对甘肃“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安全保障能力,对安全保障系统的完善提出了参考建议。
姚远[3](2020)在《跨模态检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各个模态之间的“异构鸿沟”导致不同介质模态的数据难以直接进行相似性度量。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将有望跨越模态“鸿沟”,在不同模态的数据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跨模态检索。电子政务系统是党政机关最普遍的信息化应用,但是其检索方式非常单一,只能通过输入关键字来获取检索结果,而最终可检索获得的模态只有文本一种。要想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检索获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电子政务的特殊性,对如何构建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以及跨模态检索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与研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了跨模态检索功能,也是首次将跨模态检索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领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一个良好的数据集对于构建适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跨模态检索模型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数据集并未涉及电子政务相关领域,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数据也十分匮乏。本文研究了如何从多个党政机关门户网站上获取相互匹配的图片、文本等不同模态的数据,所获得的图片与文本共涉及:时政、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教育、科技、国防八个类别。最终,本次实验构建了一个由20000张图片与20000个文本组成的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2)设计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监督跨模态检索模型。本文选取生成式对抗网络作为模型框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特点,使用基于深度学习、词袋模型、哈希和K近邻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改进与扩展,实现了无监督跨模态电子政务信息检索。(3)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跨模态检索功能。本文针对如何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跨模态检索功能进行相关研究。首先,研究如何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设计和实现跨模态检索功能,完成跨模态检索功能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然后,重点研究了如何将跨模态检索模型跨平台部署到电子政务系统中。由于跨模态检索模型较为复杂,该集成工作结合了多种模型跨平台部署实现方法。最终,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了跨模态检索功能,进一步丰富了电子政务的搜索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本次研究也实现了跨模态检索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零的突破,扩大了跨模态检索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了跨模态检索技术的发展。
张行舒[4](2020)在《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机密,肩负政府的门户形象,实施过程要求极高的安全性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个人隐私、公众权益、国家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屏障,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现阶段对于大数据下结合云环境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研究非常多,也初步形成了一定体系。但是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研究比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也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理论逐步成型,但是对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对信息安全带来的影响及风险都还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所以本文试图对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信息安全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丰富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主体为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探究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所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具体来说,本论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背景,拟用信息安全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共享安全管理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其次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理念滞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急管理机制缺失;针对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经验,本文给出了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树立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加强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管、开展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实施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
张敬[5](2019)在《数字城管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被提上城市建设的日程。数字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基于成熟的数字城管平台研发的电子政务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政务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从而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和转变。本文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采用基于ArcGIS平台开发的WebGIS系统实现了移动端和Web端的采集应用,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对于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问题数据录入,并实现数据的快速上报;2.通过增加城市管理问题上报渠道和优化问题受理流程的方法为城市管理的内外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受理窗口,对问题进行审核,记录问题发生定位,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和转发;3.依据住建部的相关标准设定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为城市管理业务提供综合评价的功能,促进数字化城管的长效运行。本文设计的数字城管电子政务系统的Web应用服务器环境采用Windows2008 Server+WebLogic实现,WebGIS环境采用ArcGIS实现,后台数据库采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Oracle 11g。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尤其在提高城市行政管理效率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经过测试,本系统实现了城管监督员的信息上报、案件受理、核查处理、综合评价和数据更新等基础功能,系统的性能优越、简单易用、稳定可靠,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素质人员的使用。目前该数字城管电子政务系统试运行情况良好,效果明显。
徐露[6](2020)在《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了《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开放合作协同高效,“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方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民航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以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进行整合应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加速民航业信息化建设。随着政务工作模式不断转变,在民航信息的智能化、信息交互、共享等方面创新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论文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为研究背景,作为华东地区民用航空综合管理机构,其行业会议众多、辖区内管理监察工作业务繁杂,日常政务工作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导致一些紧急文件和事务无法及时签发和办理,以及传统行政的审批费时费力,所以仅仅通过PC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政务发展需求,需要依靠移动端进行政务办理。同时,各个行业由原先简单政务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延伸到各项管理活动环节。对于华东地区民航单位而言,目前辖区内各民航单位业务系统不互通,且政务工作无法实现辖区内协同,办理过程冗长复杂且需要人工跟踪。所以在辖区内需要建设一套基于移动端的民航政务协同系统。论文针对华东地区民航政务系统无法实现移动端政务协同办理、以及单位内部一些业务流程缺少全程电子化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设辖区内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政务系统研究综述以及民航华东管理局政务工作的实证研究,运用基于J2EE的技术架构、工作流等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通过对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建模,对存在的业务流程问题进行分析,运用Petri网模型进行业务流程建模,并利用ECRSI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流程优化,确定建设新系统业务流程及需求,对系统用户角色进行分析建模,对系统公共政务中心、流程审批等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背景分析和UML用例建模,对系统安全性、身份统一认证、系统运行等性能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系统可定制化、可集成化等设计原则,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对移动架构进行分析设计,基于B/S结构、MVC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以及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UML建模,以及基于工作流对系统协同进行设计,利用MD5加密算法对数据传输等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设计,以及利用用户名密码、动态密码方案对系统用户登录身份验证的设计,还通过对数据库进行结构设计及部分数据库表设计,基于聚合词树算法对信息敏感词过滤进行设计;最后对系统外部接口与通讯录、短信等进行对接,对内部的授权、认证、日志等模块进行对接实现,对系统用户登录和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实现。最终实现辖区内民航移动政务协同办理、以及对单位内部一些业务流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
于跃[7](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王翠丽[8](2019)在《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坐上了信息化的快车。传统政务的工作方式通常是通过人工进行公文审批及流转,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域的特殊性,许多文件无法及时送至各地方进行办公,进而影响整体办公效率。通过进行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系统设计,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政府办公平台,能够很好的解决政务办公等事件流程冗杂的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作为研究课题,设计了一套专门可以用于处理政府各项事务的系统。本系统采用J2EE架构进行开发,并且综合应用了UI技术、单点登录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对电子政务系统平台进行了设计。对电子政务平台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对政府办公中最重要的公文处理环节进行设计,同时对于政府日常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公文、会议、文档与综合管理系统做出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首先对系统整体架构进行设计,将公文处理系统与综合事务管理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进行设计,按照系统的功能实现方式做出了介绍和说明,通过系统界面图与实现流程图等说明实现过程。对电子政务系统各功能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和调整,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通过测试,本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能够顺利对政府公文流转进行调度,可以完成会议调度、文档管理、流程管理、门户访问等政务,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的实现可以帮助政府工作人员更好的完成工作,提升整体效率,系统运行效果稳定可靠,基本实现了各项预期功能。
杨欣翥[9](2019)在《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陆续建设了各种政务服务平台,为“数字政府”的建设以及政务大数据的开放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各部门、各层级的业务系统和政务大数据还存在各自为政,整合力度不够,综合性、系统化、一体化的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尚未建成,导致政务服务方面仍然存在多填、多跑、多等、多报、多查等问题。本文借助发达国家在政务大数据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功能与框架结构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进而运用先进的大数据融合理论对省级政务大数据的数据和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运用科学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政务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潜在的政务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对企业违法经营事项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提升政府部门在企业审查和监管时的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并分析了政务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阐述了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发达国家在政务大数据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中西方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的措施进行了比较,为后续政务大数据中心功能与框架的设计奠定基础。(3)对我国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功能与框架结构进行了整合与重构,明确了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及业务体系。(4)对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涉及的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概念、特征和架构进行了分析,对政务大数据中数据挖掘和融合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带有滚动路径属性的数据挖掘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了政务系统融合算法。采用特征时间自动机模型对业务的时间约束和可变性进行了建模,采用产品时间计算树逻辑对业务的性质进行统一描述,然后用一个案例详细分析了政务融合技术的具体实现流程。(5)针对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提出了一种新的事件预测框架——基于反馈机制的事件预测(Event Prediction with a Feedback Mechanism,EPFM)。EPFM增强了政务事件的信息特征和演化特征,提高了事件预测的性能,能对潜在的政务事件进行科学预测。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目前其他的先进方法。(6)在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支撑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企业的征信数据获取和展示,运用GSO(Glowworm Swarm Optimization,GSO)算法来改进传统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得到的G-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得到企业经常违法经营的事项,并将这些高发事项进行挖掘得到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企业违法经营事项之间的关联性,最终将得到的有用信息应用到社会信息体系建设中,对企业是否有违法经营情况进行精准排查,进而提升政府部门在企业审查和监管时的效率。本文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大数据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应用,开展政务大数据的融合创新,提升政务大数据挖掘效率和预测水平,打造整体政府形象,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预测预警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超[10](2019)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维村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重视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关注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中要做好平台顶层设计、明确电子业务范围、强调系统服务导向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农村电子政务体系的整体发展进度缓慢,相关建设受到地理位置偏远和缺乏业务针对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表现出相关硬件设备落后、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业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随着我国即将进入5G通信时代,农村电子政务的软件平台必然要符合更高的性能要求来满足发展需要。通过研究国内外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维村务系统,该分布式系统有高性能、高负载、灵活拓展等特性,并提供了多维度的农村电子政务,能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国内外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发掘制约农村电子发展的现存因素,并结合分布式开发技术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维村务系统,该系统从农村电子政务、农村应急广播、农村物联网等多维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2、针对传统村务系统中用户学习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村务宝典解决方案,该方案支持微信登陆,能使用移动设备完成大部分电子业务。该方案降低农村电子政务软件的使用门槛、提高系统安全性。3、结合RTMP流媒体协议与Red5流媒体服务器改进传统的MVC式农村应急广播服务,提出了音频直播方案和文件播放直播方案。该方案提供了两种农村地区的应急广播直播服务,缩短农村地区的预警响应时间,提高突发灾害预警效率和群众疏散能力。4、采用ECharts可视化技术并结合物联网的架构思想,提出了基于REST的农村物联网数据可视化服务方案,该方案将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由数据字段展示升级到三维图形可视化,使数据展示更直观,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二、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服务中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服务中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文献述评 |
4.本论文的创新点 |
(四)研究方案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解释 |
1.区块链概念及特性 |
2.电子政务的概念 |
(二)理论依据 |
1.技术嵌入理论 |
2.区块链技术原理 |
3.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研究的框架 |
1.理论适用性 |
2.理论框架 |
二、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新契机 |
(一)技术赋能,建设“廉价政府” |
1.提升政府各部门工作效率 |
2.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审查 |
(二)工具理性,建设“便民政府” |
1.推动跨部门无纸化审核的实现 |
2.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 |
3.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
(三)社会互动,建设“信任政府” |
1.推动多主体监管数据中心的实现 |
2.有助于全新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
3.有助于实现公民与政府的良好信任,构建政府信任 |
(四)价值理性,建设“阳光政府” |
1.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
2.推动政务信息透明化,打破“数据烟囱”现象 |
3.加强对政府数据信息的保护 |
三、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进展 |
(一)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
1.美国“区块链+电子政务”项目 |
2.英国“区块链+电子政务”项目 |
3.其他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 |
(二)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
1.爱沙尼亚“电子居民”计划 |
2.迪拜“SMART DUBAI”计划 |
3.其他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 |
(三)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领域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
1.广东省广州市禅城区“智信城市” |
2.山东省青岛市“智能办”平台 |
3.其他省市自治区“区块链+电子政务”政府实践 |
(四)各国政府“区块链+电子政务”应用述评 |
1.电子政务领域引用区块链技术初步实践效果良好 |
2.电子政务应用应用区块链技术任重道远 |
四、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挑战 |
(一)理念挑战:去中心化带来政府管理权威减弱 |
1.政府数据中心地位减弱 |
2.政府部门管理权威弱化 |
3.政府行为可能出现失范现象 |
(二)机制挑战:去信任化带来监管风险 |
1.新技术的应用加大了监管难度 |
2.区块链应用可能加大政治认同教育难度 |
(三)制度挑战:技术革新带来法律法规风险 |
1.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流程再造能力不足 |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现有法规不匹配 |
3.数据安全维护管理压力大 |
(四)技术挑战:新技术应用带来安全风险 |
1.区块链系统存在技术漏洞 |
2.缺乏专业的区块链技术从业人员 |
五、电子政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推进路径 |
(一)理念变革,加强理念引领 |
1.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工作 |
2.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与引导,推动信用社会的建设 |
(二)机制变革,创新监管机制 |
1.构建多中心监管模式,形成系统的监管机制 |
2.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
3.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发展 |
(三)制度变革,构建制度规范 |
1.促进基层探索,鼓励探索地方立法 |
2.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区块链应用的制度环境 |
3.推进区块链应用于电子政务的制度化建设 |
(四)技术变革,革新技术研究 |
1.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建设 |
2.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等技术的联合发展 |
3.积极推动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念 |
2.1.2 商用密码的相关概念 |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防护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安全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规则 |
第三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现状 |
3.1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功能 |
3.1.1 前端的应用平台 |
3.1.2 后台的运行保障 |
3.2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概况 |
3.2.1 商用密码技术保障 |
3.2.2 商用密码管理保障 |
第四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密码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密码服务缺乏共性支撑 |
4.1.2 政务系统现使用的密码技术隐含数据裸露风险 |
4.1.3 密码应用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安全漏洞 |
4.1.4 保密意识薄弱导致的人为泄密风险 |
4.1.5 密码专业人才缺失导致的业务风险 |
4.2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商用密码技术发展层面的原因 |
4.2.2 商用密码管理层面的原因 |
4.3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
4.3.1 风险识别 |
4.3.2 风险评估 |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美国 |
5.1.1 重视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 |
5.1.2 重视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和安全监管 |
5.2 欧盟 |
5.2.1 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指导性文件 |
5.2.2 定期发布密码安全风险 |
5.3 广东 |
5.3.1 广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果 |
5.3.2 商用密码应用和发展成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的优化对策 |
6.1 推进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应用的技术保障 |
6.1.1 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密码保护体系的基础支撑能力 |
6.1.2 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应用标准的引导作用 |
6.1.3 引领“互联网+政务服务”密码应用技术产业发展 |
6.1.4 构建专业密码人才支撑体系 |
6.2 建立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
6.2.1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 |
6.2.2 明确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要求 |
6.3 建立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长效风险控制和安全监管机制 |
6.3.1 形成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性评估体系 |
6.3.2 培育和布局本省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机构 |
6.4 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应用的政策资金和培训保障 |
6.4.1 统筹协调政策和资金保障 |
6.4.2 加强相关单位的商用密码政策和知识培训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跨模态检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跨模态检索方法 |
2.1.1 跨模态哈希检索 |
2.1.2 深度跨模态哈希检索 |
2.1.3 对抗跨模态检索 |
2.2 跨模态检索评价指标 |
2.2.1 平均准确率均值 |
2.2.2 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 |
2.3 跨平台模型部署 |
2.3.1 远程过程调用 |
2.3.2 预测模型标记语言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电子政务的跨模态检索 |
3.1 电子政务多模态数据集构建 |
3.1.1 网络爬虫 |
3.1.2 构建数据集 |
3.2 无监督跨模态电子政务信息检索 |
3.2.1 基于深度学习和词袋模型的特征提取模块 |
3.2.2 基于哈希方法的生成式网络 |
3.2.3 基于哈希方法和KNN的判别式网络 |
3.2.4 对抗学习 |
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子政务跨模态检索系统实现 |
4.1 电子政务系统架构 |
4.2 电子政务跨模态检索模块设计 |
4.3 跨模态检索核心功能实现 |
4.3.1 输入功能设计 |
4.3.2 相似性检索功能设计 |
4.3.3 页面显示功能设计 |
4.3.4 数据存储设计 |
4.4 电子政务系统跨模态检索功能演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内容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述 |
一、大数据 |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安全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二、风险管理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第二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背景 |
一、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实践 |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建设实践 |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基本运行框架 |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现状 |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成果 |
第三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部门 |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情况 |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内容 |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法律法规 |
第三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 |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 |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 |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 |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原因 |
一、风险管理理念滞后,存在人才瓶颈 |
二、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不能适应技术更新 |
三、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管理水平较低 |
四、安全设计缺乏规划,应急管理机制缺失 |
第四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
一、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
二、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
第二节 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
二、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
第五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 |
一、完善数据资产安全观 |
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观念 |
三、完善应对共享风险常态化的主动观念 |
四、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保障理念 |
第二节 全程监管政务信息 |
一、建立安全监控集中管理 |
二、强化各个流程监控 |
第三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体系 |
一、建立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机制 |
二、建立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标准 |
三、明确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内容 |
四、动态安全审计 |
第四节 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运行管理体系 |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行政管理 |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管理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风险管理 |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日常管理 |
五、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预警管理 |
六、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应急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数字城管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SOA架构 |
2.2 WebGIS技术 |
2.3 J2EE平台 |
2.3.1 J2EE体系结构 |
2.3.2 容器体系结构 |
2.4 Sea.JS模块化编程 |
2.5 JavaScript |
2.6 Oracle数据库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总体需求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2.1 业务流程 |
3.2.2 数据流程 |
3.2.3 角色分配 |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软件架构设计 |
4.3 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
4.3.2 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子系统 |
4.3.3 综合评价子系统 |
4.3.4 应用维护子系统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
5.1.1 移动端数据采集 |
5.1.2 Web端数据采集 |
5.2 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子系统 |
5.3 综合评价子系统 |
5.4 应用维护子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内容 |
6.3 测试用例 |
6.3.1 系统登录 |
6.3.2 案件管理 |
6.3.3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
6.3.4 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子系统 |
6.3.5 综合评价子系统 |
6.3.6 应用维护子系统 |
6.3.7 系统非功能测试 |
6.4 测试结果 |
6.4.1 功能测试结果 |
6.4.2 性能测试结果 |
6.4.3 非功能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 |
2.1 民航政务协同系统概述 |
2.2 UML建模语言 |
2.3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
2.3.1 系统B/S架构 |
2.3.2 系统的MVC模型 |
2.4 工作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需求分析 |
3.1 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1.1 业务流程分析建模 |
3.1.2 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3 业务流程优化 |
3.2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建设目标 |
3.2.1 系统目标 |
3.2.2 可行性分析 |
3.3 角色分析及建模 |
3.4 民航政务协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建模 |
3.4.1 公共政务中心 |
3.4.2 单位门户 |
3.4.3 审批流程 |
3.4.4 合同管理 |
3.4.5 档案管理 |
3.4.6 会议管理 |
3.4.7 辅助性功能 |
3.5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性能需求 |
3.5.1 系统移动性需求分析 |
3.5.2 统一身份认证的需求分析 |
3.5.3 安全性需求分析 |
3.5.4 敏感信息过滤需求分析 |
3.5.5 系统运行和操作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移动架构设计 |
4.2.2 B/S技术架构设计 |
4.2.3 MVC模式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
4.4 系统性能设计 |
4.4.1 工作流设计 |
4.4.2 安全设计 |
4.4.3 权限管理设计 |
4.4.4 用户登录身份验证设计 |
4.5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功能设计 |
4.5.1 公共政务中心 |
4.5.2 审批流程 |
4.5.3 合同管理 |
4.5.4 档案管理 |
4.5.5 日程管理 |
4.5.6 会议管理 |
4.5.7 辅助性管理设计 |
4.6 敏感词过滤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接口对接实现 |
5.1.1 外部接口对接实现 |
5.1.2 内部接口对接实现 |
5.2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实现 |
5.2.1 系统的建设情况 |
5.2.2 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
(四)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
三、理论资源 |
(一)合作治理理论 |
(二)数据管理理论 |
(三)信息管理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
(三)伦理道德教育 |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
后记 |
(8)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核心技术概述 |
2.1 技术架构 |
2.2 系统开发环境 |
2.2.1 系统网络拓扑 |
2.2.2 系统软件环境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3.1 J2EE技术 |
2.3.2 构件技术 |
2.3.3 UI技术 |
2.3.4 单点登录技术 |
2.3.5 Portlet技术 |
2.3.6 WebService技术 |
2.3.7 虚拟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政务系统架构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整体规划 |
3.3 公文系统分析 |
3.3.1 公文管理总体方案 |
3.3.2 发文管理方案 |
3.3.3 收文管理方案 |
3.3.4 公文交换方案 |
3.4 综合管理系统分析 |
3.4.1 工作流程管理方案 |
3.4.2 文档管理方案 |
3.4.3 会议管理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软件架构设计 |
4.2 公文系统设计 |
4.2.1 公文管理系统设计 |
4.2.2 公文交换系统设计 |
4.3 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
4.3.1 工作流程系统设计 |
4.3.2 会议系统设计 |
4.3.3 文档管理系统 |
4.4 门户系统设计 |
4.4.1 门户系统架构 |
4.4.2 系统认证登录 |
4.4.3 单点登录认证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系统代码工程 |
5.2 系统模块功能实现 |
5.2.1 政务门户界面 |
5.2.2 收发文模块 |
5.2.3 公文交换模块 |
5.2.4 综合管理模块 |
5.2.5 会议管理模块 |
5.2.6 文档管理模块 |
5.3 系统问题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数字政府 |
1.2.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
1.2.3 大数据与政务大数据 |
1.2.4 政务大数据融合与预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字政府研究现状 |
1.3.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现状 |
1.3.3 政务大数据研究现状 |
1.3.4 政务大数据融合与预测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西方国家政务大数据的实践经验 |
2.1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现状 |
2.1.1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历史发展进程 |
2.1.2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的特点 |
2.2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的措施分析 |
2.2.1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与应用中遇到的资源分割障碍 |
2.2.2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具体措施 |
2.2.3 西方国家数字政府建设中政务大数据支撑数据共享措施的效果 |
2.3 中西方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措施的比较 |
2.3.1 中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具体措施 |
2.3.2 中西方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解决资源共享措施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分析 |
3.1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目标 |
3.2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各方职责 |
3.3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
3.4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业务体系 |
3.4.1 数据采集体系 |
3.4.2 数据汇聚体系 |
3.4.3 数据目录体系 |
3.4.4 数据治理体系 |
3.4.5 数据存储体系 |
3.4.6 数据管控体系 |
3.4.7 数据服务体系 |
3.4.8 数据可视化体系 |
3.5 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
3.5.1 系统架构 |
3.5.2 应用架构 |
3.5.3 管理架构 |
3.5.4 安全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4 省级政务大数据融合技术和算法研究 |
4.1 政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
4.1.1 生成带有滚动路径属性的政务大数据挖掘 |
4.1.2 政务数据融合算法设计 |
4.1.3 拓展属性生成过程 |
4.1.4 属性选择过程 |
4.2 业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
4.2.1 业务融合概念、发展过程及建设目标 |
4.2.2 业务融合框架 |
4.2.3 业务融合的关键问题 |
4.2.4 业务融合的关键技术 |
4.2.5 带有时间约束的融合业务建模 |
4.3 业务融合典型案例分析——以不动产交易登记政务服务为例 |
4.3.1 不动产交易登记现状 |
4.3.2 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融合的目标 |
4.3.3 “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的业务类型 |
4.3.4 不动产登记平台的系统架构 |
4.3.5 基于微服务技术架构的数据交互及业务协同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政务大数据的政务事件预测 |
5.1 政务微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
5.1.1 政务微媒体的概念 |
5.1.2 政务微媒体的形式与特点 |
5.2 政务微媒体的信息特征 |
5.2.1 政务微媒体信息资源的特点 |
5.2.2 政务微媒体信息资源类型 |
5.3 基于政务微媒体的政务事件预测 |
5.3.1 EPFM框架概述 |
5.3.2 事件相关的政务微媒体信息文本检测方法 |
5.3.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文本特征提取 |
5.3.4 新事件检测方法 |
5.3.5 概率分布及其解释 |
5.4 应用分析 |
5.4.1 数学描述 |
5.4.2 方法有效性验证 |
5.4.3 反馈机制的性能分析 |
5.4.4 文本特征提取器的参数分析 |
5.4.5 新事件检测性能 |
5.4.6 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大数据技术及改进关联规则算法在征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6.1 企业征信系统 |
6.1.1 企业征信系统研究发展与应用 |
6.1.2 大数据时代社会信用体会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
6.1.3 大数据时代征信行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
6.2 关联规则算法的研究 |
6.2.1 关联规则算法的基本概念 |
6.2.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 |
6.2.3 GSO算法的基本概念 |
6.2.4 GSO算法优化Apriori算法研究 |
6.2.5 优化G-Apriori算法性能评价 |
6.3 征信系统关联规则算法应用 |
6.3.1 征信数据集 |
6.3.2 关联规则算法应用于征信数据 |
6.3.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维村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微服务的多维村务系统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性能需求 |
2.1.2 功能性需求 |
2.1.3 用户角色需求 |
2.2 相关研究背景 |
2.2.1 微服务概念 |
2.2.2 研究路线 |
2.3 微服务架构设计 |
2.4 RPC远程调用 |
2.4.1 Dubbo |
2.4.2 ZooKeeper |
2.5 负载均衡 |
2.5.1 Nginx负载配置 |
2.5.2 Nginx搭建API网关 |
2.5.3 网关逻辑与层次 |
2.6 测试要求 |
2.6.1 测试目标 |
2.6.2 测试环境 |
2.6.3 测试场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村务宝典服务 |
3.1 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
3.2 村务宝典服务架构 |
3.3 微信数据对接策略 |
3.3.1 ACCESSTOKEN与APPID |
3.3.2 定时获取微信ACCESSTOKEN |
3.3.3 村务宝典拉回微信用户信息 |
3.4 身份验证安全性测试 |
3.5 村务功能接口测试 |
3.6 村务宝典方案实现 |
3.6.1 村务宝典公众号 |
3.6.2 村民信息管理功能 |
3.6.3 在线学习功能 |
3.6.4 投诉与咨询功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直播技术的农村广播应急直播服务 |
4.1 RTMP协议 |
4.2 流媒体架构方案 |
4.3 音频直播策略 |
4.3.1 麦克风收音直播 |
4.3.2 节目库音频直播 |
4.4 广播功能接口测试 |
4.5 应急广播方案实现 |
4.5.1 新增节目播出单 |
4.5.2 广播节目库管理 |
4.5.3 节目播出单管理 |
4.5.4 音频流媒体直播 |
4.5.5 短信播出单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Netty4的农村物联网数据服务 |
5.1 Netty4高性能异步框架 |
5.2 农村物联网数据处理 |
5.2.1 物联网服务架构 |
5.2.2 物联网终端状态监控策略 |
5.2.3 物联网终端命令交互策略 |
5.3 物联网功能接口测试 |
5.4 农村物联网数据方案实现 |
5.4.1 山洪数据采集 |
5.4.2 物联网数据采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REST的农村数据可视化服务 |
6.1 相关技术 |
6.1.1 REST规范 |
6.1.2 ECharts.JS |
6.2 数据可视化处理策略 |
6.2.1 REST API接口 |
6.2.2 前端AJAX请求 |
6.2.3 Echarts图形可视化的封装 |
6.3 控制台功能接口测试 |
6.4 数据可视化方案实现 |
6.4.1 动态磁贴界面 |
6.4.2 LED数据可视化面板 |
6.4.3 系统核心控制台 |
6.4.4 广播数据控制台 |
6.4.5 村务数据控制台 |
6.4.6 山灾预警控制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服务中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的实现路径研究[D]. 刘喆.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研究[D]. 孙翊嘉. 兰州大学, 2020(01)
- [3]跨模态检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 姚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 张行舒.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数字城管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敬. 东南大学, 2019(10)
- [6]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徐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7]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8]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翠丽.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9]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杨欣翥.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维村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