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种化学品──PVAm在湿部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1](2021)在《对PVA纤维及化学助剂等配伍提高纸张强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纤维是传统纸张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纤维的基本性能决定了纸张的各项成纸指标范围。随着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部分纯植物纤维制备的纸张指标已经难于满足要求。而目前各种人造纤维的诞生和发展为纸张原料提供了纤维来源,并且已有各种不同的化学纤维、无机纤维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航空、航天领域。本文以水溶性PVA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植物纤维配抄,并辅助传统造纸湿部助剂,探讨其在传统造纸工艺中对纸页增强的应用效果,为制备高强度的特种纸提供实践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湿强剂的加入能够显着提高添加有PVA纤维的纸张干抗张指数、湿抗张指数和耐折度,纸张的撕裂指数略有提高。在湿强剂加入量超过2.00%后,干抗张指数、湿抗张指数和耐折度提高不明显。当湿强剂加入量为2.00%时,再在混合浆料中加入干强剂CMC,纸张的干湿抗张指数、耐折度会有进一步的提高,纸张撕裂指数也略有提高。CMC加入量超过0.9%后,纸张强度指标不再有较明显的提高。PAE湿强剂和CMC对添加有PVA纤维纸张的干、湿抗张指数、耐折度指标有较好的协同提高作用。实验所选的三种不同热熔温度的水溶性PVA纤维,纤维SY-7(热熔温度70℃)、SY-9(热熔温度90℃)、MQ-3纤维(热熔温度>100℃)加入纸张中,纸张干、湿抗张指数随纤维加入量增大而下降,纸张耐折度、撕裂指数随纤维加入量增大而升高,综合各项强度指标,热熔温度为90℃的SY-9纤维,能够较好的提高纸张的耐折度和撕裂指数,纸张干、湿抗张指数损失最小。在实验条件下,添加有PVA纤维的纸张,采用四种表面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都会随纤维加入量增加而有所降低,采用固含量为20%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损失最小。纸张耐折度和撕裂指数,随纤维加入量增加而增大,同种表面施胶条件下,加入量最大时纸张耐折度和撕裂指数得到最大值;含有25%PVA纤维的、使用固含量为20%的水性聚氨酯进行表面施胶的纸张耐折度最大;PVA纤维与聚氨酯表面施胶剂等配伍,能够较好的提高纸张的耐折度和撕裂指数,纸张的干湿抗张指数会略有降低。PVA纤维加入量超过15%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损失较大。以强度要求比较高的标签纸为中试对象,低熔点的水溶性PVA纤维(熔点小于100℃)的添加明显能够提高纸页强度,当配比量低于20%能够满足连续稳定生产,添加量过高则易出现粘网、脏毛布等问题。
张华[2](2021)在《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高性能纸张的需求不断提高。由于传统纸张增湿强剂(PAE)在制备时产生的有机氯对人体及环境有害,对中国纸业的出口国际化,造成了很大阻碍,同时PAE对纸张的增干强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效、环保型纸张增强剂成为行业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作为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交联单体,与丙烯酰胺(AM)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制备得到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等手段对G-CPAM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表征,探讨了 DMC及GMA单体用量对G-CPAM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X射线光电子谱(XPS)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对G-CPAM的自身交联与纸张性能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DMC用量为20wt%,GMA用量为13wt%时,制得可交联环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此时聚合物溶液平均粒径为176.90 nm,黏度为143 mPa·s,分子量为63204,能在150℃下稳定存在。G-CPAM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6wt%,进行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8.29 N·m/g和17.75 N·m/g,较原纸分别提高了 86.53%,404.86%。环压强度指数为11.10N·m/g,较原纸提高了 77.6%,撕裂指数为12.41 mN·m2/g,较原纸提高了 27.15%,表明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不仅具有良好的留着性,与纸纤维具有较强的化学交联和氢键结合力,能够显着提高纸张的湿强度和干强度,同时不含有机氯化合物,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增干/湿强剂。2.采用己二酸(AA)、二乙烯三胺(DETA)作为单体,合成聚酰胺中间体,并使环氧氯丙烷与中间体基链在低温碱性条件下发生环氧化反应。利用高活性聚乙烯亚胺与残留有机氯结合,调至酸性保存,制得P-PAE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测试(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等手段对P-PAE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树脂中残余有机氯含量的测定,探讨了 ECH及PEI用量对P-PAE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添加湿强剂前后纸浆的Zeta电位的检测,确定P-PAE最佳添加量。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研究了P-PAE对纸张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当AA、DETA与ECH用量为1:1.05:0.9,PEI与中间体质量比为1:10时,P-PAE溶液的稳定性良好,室温半年内不发生沉淀分层,且在150℃下稳定存在。增湿强剂P-PAE中的有机氯含量为0.56%,符合国家标准。最佳P-PAE添加量为绝干纤维质量的1.6%,将其用于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3.24N·m/g和19.95 N-m/g,较原纸提高了 70.36%,448.88%。环压强度指数为11.35 N·m/g,较原纸提高了 84.48%,撕裂指数为12.84 mN.m2/g,较原纸提高了 31.56%,纸张物理性能增强明显。3.通过调整G-CPAM与P-PAE树脂的共混配比,制得G-CPAM/P-PAE复合湿强剂,检测共混产物的黏度以及稳定性,将其用于纸张浆内施胶,对所得纸张的物理性能进行测定,确定其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G-CPAM与P-PAE的共混比例为4:6时,G-CPAM/P-PAE复合湿强剂对纸张增湿强效果为最佳,纸张的干抗张指数为57.69 N·m/g,较单组分P-PAE施胶纸张的干抗张指数增长了 8.36%,湿抗张指数为20.64 N·m/g,增长5%,撕裂指数为12.96 mN·m2/g,增长了 0.9%,环压指数为11.28 N·m/g。此时纸张不仅具备优良的增湿强性能,同时增干强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复合型纸张增干/湿强剂。
闫宁[3](2020)在《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纸浆流送和纸幅成形过程中,造纸湿部非纤维性化学品的添加有助于改善纸张的质量性能、提高湿部的成形效率、保证纸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然而,化学品合成工艺控制不当会带来化学品有效含量或取代度失准、产品中有毒副产物超标等问题,并最终导致化学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不达标。因此,在兼顾环保的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品的少量高效使用,必须对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提出严苛的管控要求,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湿部平衡以及整个造纸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纸厂在使用化学助剂中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而一些传统落后的检测概念以及检测手段又难以满足各类新型助剂关键参数(如有效含量、取代度、含氯有害副产物、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等)的检测要求,不利于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性能的准确及时评估。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过程稳定性等,基于顶空分析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快速准确、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用于湿部化学品关键参数的检测。针对目前化学品固含量或水分指标检测概念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有效固含量”的概念,并且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定量方法。包括:一种双波长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溶液的有效固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AKD)有效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新方法;一种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PAM)的水分含量新方法。这些方法学的建立从样品实质有效成分的角度出发,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产品质量真伪的有效鉴别以及在后续湿部的应用添加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此外,AKD乳液有效含量测定方法中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模式,这对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建立了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动化顶空分步滴定技术高效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酸化后壳聚糖分子上的-NH3+基团呈弱酸性质,并且采用碳酸氢钠代替传统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滴定剂,根据所释放的CO2信号与滴定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脱乙酰度值。在此基础上结合透析作用,开发了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取代度的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其次,建立了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亚甲基蓝作为示踪剂,基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多波长光谱解析最终得到纳米纤维素羧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与其缔合产物光谱高度叠合的问题。最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阳离子淀粉结构上的结合氯含量来描述其取代度。建立了PAE树脂溶液中残余单体环氧氯丙烷(ECH)及其水解或酸解产物1,3-二氯-2-丙醇(DCP)和3-氯-1,2-丙二醇(MCPD)有害氯组分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标校正法的相平衡顶空顶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ECH和DCP)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可以对各含氯物质单一组分进行分别定量检测,且不需要预处理和外标校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反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MCPD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碘酸盐对MCPD上的邻二醇进行选择性氧化,其氧化产物甲醛被硼氢化钠还原为甲醇,最终通过GC-FID分析甲醇可以实现MCPD的间接定量。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准度高,十分适用于PAE树脂溶液中MCPD的定量检测。建立了相关湿部化学品过程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的手段与模型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动程序升温结合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AKD蜡片熔点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其次,建立了AKD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工艺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和体系p H)对AKD乳液水解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AKD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模型,为AKD乳液在造纸湿部工艺中的实践应用及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PAE树脂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粘度及环氧化反应程度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为PAE合成工艺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侯庆喜,张红杰,刘苇[4](2018)在《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制浆造纸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学化工、热电、交通运输、环保等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很高,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稳步增长,2016年纸和纸板的总生产量为10855万吨[1],连续9年超越美国保持世界第一位。世界上纸幅最宽、车速最高和自动化水平最先进的纸机都在中国,许多国际知名的造纸装备、化学品、造纸织物和商贸服务等跨国公司都在我国设有业务机构,有些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如维美德公司和芬欧汇川集团等。近几年,我国纸和纸板生产量及消费量均以4.0%~4.5%的年增长
吴盼[5](2014)在《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行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煤灰是燃煤在锅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通过协同作用与联产技术利用粉煤灰制备新型硅酸盐填料的技术已经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制得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FACS)用作造纸填料,达到了节约纤维原料和高值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目的。FACS与常规填料相比在填料性能上有很大的特殊性,因而在湿部化学行为上与常规填料有着较大差异。本文研究了FACS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加入FACS后浆料的留着滤水性能、电荷特性、对湿部化学品的吸附特性及纸张的施胶性能、强度和光学性能等,对FACS湿部化学行为特征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与常规填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确定FACS的湿部化学状态控制,旨在寻求适宜于新型硅酸钙造纸矿物填料的湿部控制技术。实验结果发现,在填料性能方面,FACS呈多孔蜂窝状聚集体结构。与GCC和PCC相比,FACS具有较低的密度、磨耗值,较高的325目筛余物含量、吸油值,比表面积和含水率。在电荷特性方面,与PCC和GCC相反,FACS带有较强的负电荷,并且所带电荷量是它们的近60倍。研磨性能发现,在研磨的前20min里,FACS表面的孔隙结构易被破坏为较小的碎片并露出实心结构。研磨20min之后,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粒度降低缓慢。对抄造性能的研究发现,填料用量的增加对FACS加填浆料的滤水不利。FACS由于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而具有净化白水的功能。与GCC加填纸相比,FACS加填纸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留着率和松厚度,但是强度性能比GCC加填纸差。对比CPAM单元助留体系,CPAM/Bentonite双元体系和CS单元体系发现, CPAM和CPAM/Bentonite体系对留着的改善最为显着,只有CPAM-Bentonite体系对FACS加填纸的滤水性能有所改善。Zeta电位接近于0时,CPAM和CPAM/膨润土双元体系下(膨润土用量0.1%),GCC加填浆料的CPAM用量约为0.04%,而FACS加填浆料的CPAM用量超过0.08%;CS单元体系下GCC加填浆料的CS用量约为1%,而FACS加填浆料的CS用量为1.5%。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FACS在不同助留体系中的留着滤水特性以及成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填料粒径的增大,FACS加填浆料的留着率和滤水时间都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CPAM单元和CPAM/膨润土双元助留体系对留着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对FACS加填纸的滤水性能的改善不明显。填料经过研磨后,可能暴露出更多的Ca2+,导致浆料电导率和Zeta增加。随着填料粒径的增加,白水的阳离子需求量降低,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体上,粒径越小时纸张的不透明度和白度越高,松厚度越低。采用可见光光谱法考察了FACS对淀粉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ACS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量远大于PCC、GCC,但对阴离子淀粉的吸附量小于PCC。粒径越小时,FACS对淀粉的吸附量越大,并且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量远大于对阴离子淀粉的吸附量。FACS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对阴离子淀粉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0min。FACS对淀粉的吸附,同时受静电作用和比表面积的影响,静电作用的影响更显着。在FACS的生产实践中,可以保留填料的多孔性带来纸张高松厚度等优势,而通过降低FACS颗粒所带的负电荷量来避免消耗过多的阳离子助剂。实验过程中采用阳离子淀粉(CS)预絮聚FACS的方法对FACS填料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CS是一种较好的填料预处理助剂,与普通加填相比,预絮聚FACS加填可以较好地改善纸料的滤水性能,提高纸料留着率和成纸强度,达到相同的纸张性能时,CS用量也相对较低。预絮聚FACS工艺,操作简单,纸张性能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验研究了FACS对AKD浆内施胶的影响。与常规PCC填料相比,FACS加填纸的AKD施胶效率较低。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FACS加填纸施胶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硅酸钙加填纸的AKD施胶效果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依次为:CS用量>PAE用量>PAE加入点>CPAM用量。正交实验的最优水平是:CS用量为1%,PAE用量为0.1%,CPAM用量为0.04%,PAE加入点为阳离子淀粉之后。在此工艺下纸张施胶度为27.55g·m-2。硅酸钙加填纸施胶度受阳离子淀粉用量的影响较大,提高阳离子淀粉用量能显着提高纸张施胶度。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FACS对施胶剂AKD的吸附,发现FACS对AKD的吸附量和吸附率较高且远大于PCC和GCC。但是通过工艺优化后FACS的AKD施胶效果只比PCC略低,研究表明被FACS吸附的AKD可以重新产生施胶效果。
姚献平,郑丽萍[6](2012)在《造纸化学品应用技术及其专用装备的研发》文中研究指明该文简要分析了国内外造纸化学品应用技术与专用装备的现状与发展,重点介绍了作者从事的造纸化学品湿部综合应用技术、层间增强技术、表面施胶与涂布应用技术,及造纸淀粉连续蒸煮器和造纸化学品连续喷射混合器等专用装备研发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陈丽娜[7](2011)在《HPAM及HPAM/淀粉复合物在造纸中的应用》文中认为PAM的Hofinann反应在造纸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了进一步优化该反应的使用条件,本研究第一章采用碘量法、胶体滴定法和粘度法探讨反应时间、PAM质量分数、碱浓度以及NaClO浓度对PAM Hofinann反应过程中产物结构的影响;第二章对PAM Hofinann反应过程中产物的结构与纸张增强性能进行了探讨,并分别考察了不同碱浓度和NaClO浓度下的PAM Hofinann反应过程中间产物与其纸张增强性能的关系。第三章对PAM Hofmann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的结构与助滤助留性能进行了探讨,并分别考察了不同碱浓度和NaClO浓度下的PAM Hofinann反应过程中间产物与其助滤助留性能的关系。第四章将HPAM/淀粉复合物应用于再生纸的抄造,通过对复合物的红外表征和对再生纸的纸张增强实验研究,总结出复合物的胺化度对纸张增强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开发多功能的高效低成本造纸助剂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基础依据。
沈一丁,费贵强[8](2010)在《制浆造纸化学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根据中国造纸工业2009年度报告,2009年,全国纸和纸板生产量为8640万t,较上年的7980万t增长8.3%;消费量为8569万t,较上年的7290万t增长7.99%。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纸和纸板生产国。但从纸品结构和档次、制浆造纸化学品应用的品种、质量和数量来看,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侯庆喜,张红杰,王进[9](2010)在《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我国造纸工业发展迅速,2009年,纸和纸板的总产量为8640万t,连续两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世界上纸幅最宽、车速最高和自动化水平最先进的纸机都在中国,许多国际知名的造纸装备、化学品、造纸织物和商贸服务等跨国公司都在我国设有业务机构,有些还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近几年,我国纸和纸板生产量以约13%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消费量年平均增长超过10%。造纸企业数量已经从过去的5000多
林丽芳[10](2009)在《NVF-DADMAC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开发新型多功能高分子造纸助剂,研究了N-乙烯基甲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PNVF-DA)的合成及其在再生浆造纸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通过自由基水溶液聚合法合成PNVF-DA,用FTIR和DSC-TG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重量法和胶体滴定法测定了聚合反应中DADMAC转化率和产率,详细探讨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共聚反应中DADMAC转化率和聚合物产率、阳离子度与特性粘数的影响规律,掌握了控制PNVF-DA分子量和阳离子度的一些反应条件;采用激光光散射研究了阳离子度约20%的PNVF-DA在0.1 mol/LNaCl水溶液中的重均分子量、均方旋转半径及第二维利系数等结构参数,用激光光散射和凝胶渗透色谱联用技术测定了PNVF-DA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以及链构象,并将粘度法和光散射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最后研究了PNVF-DA对瓦楞纸再生浆的纸张增强和助滤助留效果。本文为开发新型多功能造纸助剂提供了合成理论和应用基础依据,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特种化学品──PVAm在湿部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化学品──PVAm在湿部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对PVA纤维及化学助剂等配伍提高纸张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乙烯醇(PVA)纤维 |
1.1.1 聚乙烯醇(PVA)纤维的特性 |
1.1.2 PVA纤维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1.1.3 PVA纤维在特种纸的应用 |
1.1.4 聚乙烯醇(PVA)纤维目前存在的问题 |
1.1.5 聚乙烯醇(PVA)纤维的改性研究 |
1.2 纸页增强研究 |
1.2.1 填料对成纸强度的影响 |
1.2.2 浆内增强剂对成纸强度的影响 |
1.2.3 表面处理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第2章 PVA纤维形态分析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PVA纤维的特征分析及形态研究 |
2.3.2 PVA纤维热熔性研究 |
2.3.3 纤维分散性测试 |
2.3.4 针叶木浆制备 |
2.3.5 PVA纤维对浆料打浆度、滤水性影响的研究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PVA纤维的形态分析及特征研究 |
2.4.2 PVA纤维热熔性研究 |
2.4.3 PVA纤维分散性研究 |
2.4.4 PVA纤维对浆料打浆度、滤水性影响的研究 |
2.4.5 PVA纤维的微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抄PVA纤维纸的增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湿强剂配制 |
3.3.2 干强剂制备 |
3.3.3 浆料制备 |
3.3.4 手抄片制备 |
3.3.5 样张强主要强度指标检测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湿强剂对添加有PVA纤维的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 |
3.4.2 干强剂、湿强剂共同使用对添加有对PVA纤维的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VA纤维种类及表面施胶对纸页增强效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浆料、湿强剂、干强剂、手抄片制备 |
4.3.2 表面施胶剂制备 |
4.3.3 纸张表面施胶 |
4.3.4 纸张主要强度指标检测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1 PVA纤维热熔温度对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
4.4.2 表面施胶剂对纸张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
4.4.3 表面施胶处理后PVA纤维纸的微观结构及增强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溶性PVA纤维对纸张增强的中试实验 |
5.1 中试背景 |
5.2 中试目的 |
5.3 中试方案 |
5.4 中试结果 |
5.4.1 浆内添加化纤对标签纸的增强 |
5.4.2 水溶性PVA纤维对化学纤维成纸性能的作用 |
5.4.3 水溶性PVA纤维与PVA溶液增强效果对比 |
5.5 中试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论文内容总结 |
6.1.1 PVA纤维形态分析与性能研究 |
6.1.2 配抄PVA纤维纸的增强研究 |
6.1.3 表面施胶对PVA纤维纸增强效果的研究 |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纸张强度影响因素 |
1.2 纸张增强剂分类 |
1.3 纸张增强剂研究进展 |
1.3.1 干强剂 |
1.3.2 增湿强剂 |
1.4 增强剂作用机理 |
1.4.1 增干强剂作用机理 |
1.4.2 增湿强剂作用机理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的制备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2 热重测试(TGA) |
2.3.3 溶液粒径测试(TGA) |
2.3.4 溶液稳定性测试 |
2.3.5 溶液黏度测试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2.3.7 手抄纸制备 |
2.3.8 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
2.3.9 纸张接触角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G-CPAM结构分析 |
2.4.2 DMC用量对G-CPAM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 |
2.4.3 DMC用量对G-CPAM粒径的影响 |
2.4.4 GMA的用量对G-CPAM乳液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5 GMA的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2.4.6 GMA的用量对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 |
2.4.7 G-CPAM对纸张增强机理研究 |
2.4.8 纸张的微观形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环保型P-PAE的合成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环保型P-PAE的制备 |
3.3 分析与测试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3.3.2 热重测试(TGA) |
3.3.3 乳液稳定性测试 |
3.3.4 黏度测试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3.3.6 手抄纸制备 |
3.3.7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
3.3.8 纸张接触角测试 |
3.3.9 有机氯含量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3.4.2 溶液稳定性分析 |
3.4.3 P-PAE溶液黏度分析 |
3.4.4 反应温度对P-PAE树脂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
3.4.5 PEI用量对P-PAE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
3.4.6 ECH用量对P-PAE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
3.4.7 ECH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3.4.8 ECH的用量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
3.4.9 P-PAE添加量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
3.4.10 P-PAE对纸张增强机理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复合型湿强剂G-CPAM/P-PAE的制备及对纸张增强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内容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分析与测试 |
4.3.1 溶液稳定性测试 |
4.3.2 溶液黏度测试 |
4.3.3 手抄纸制备 |
4.3.4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
4.3.5 纸张接触角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聚合物的稳定性分析 |
4.4.2 复合增强剂G-CPAM/P-PAE的黏度分析 |
4.4.3 不同配比的G-CPAM/P-PAE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
4.4.4 不同配比的G-CPAM/P-PAE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1.1.2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分析 |
1.1.3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质量管理现状 |
1.2 造纸湿部化学品分类及其作用 |
1.3 湿部关键化石基/合成类助剂的介绍 |
1.3.1 烷基烯酮二聚体 |
1.3.2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
1.3.3 聚丙烯酰胺 |
1.4 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助剂的介绍 |
1.4.1 淀粉及其醚化衍生物 |
1.4.2 壳聚糖及其羧化衍生物 |
1.4.3 羧甲基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 |
1.5 湿部化学品关键质量参数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1 AKD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2 PAE树脂的质量安全评估 |
1.5.3 生物质基化学品的取代度或脱乙酰度定量分析 |
1.6 顶空分析技术 |
1.6.1 顶空分析技术发展历程 |
1.6.2 静态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
1.6.3 静态顶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
1.6.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7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
1.7.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1.7.2 紫外-可见光谱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
1.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造纸湿部化学品水分或有效含量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
2.1 双波长紫外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的有效固含量 |
2.1.1 前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本节小结 |
2.2 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的有效含量 |
2.2.1 前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本节小结 |
2.3 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 |
2.3.1 前言 |
2.3.2 实验部分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4 本节小结 |
2.4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的水分含量 |
2.4.1 前言 |
2.4.2 实验部分 |
2.4.3 结果与讨论 |
2.4.4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3.1 基于顶空分步滴定技术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本节小结 |
3.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和脱乙酰度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本节小结 |
3.3 基于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 |
3.3.1 前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本节小结 |
3.4 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 |
3.4.1 前言 |
3.4.2 实验部分 |
3.4.3 结果与讨论 |
3.4.4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有害氯组分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
4.1 基于常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含量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本节小结 |
4.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3-氯-1,2-丙二醇含量 |
4.2.1 前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本节小结 |
第五章 相关化学品物化参数检测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评价方法的建立 |
5.1 基于多次抽提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蜡片的熔点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结果与讨论 |
5.1.4 本节小结 |
5.2 烷基烯二聚物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
5.2.1 前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结果与讨论 |
5.2.4 本节小结 |
5.3 用于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合成工艺控制的紫外光谱技术 |
5.3.1 前言 |
5.3.2 实验部分 |
5.3.3 结果与讨论 |
5.3.4 本节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行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粉煤灰资源的利用现状 |
1.2 粉煤灰在造纸工业的利用及研究现状 |
1.2.1 粉煤灰作为造纸湿部填料的应用进展 |
1.2.2 粉煤灰用于造纸废水处理 |
1.2.3 粉煤灰超细纤维在造纸上的应用 |
1.2.4 粉煤灰在造纸领域的应用趋势 |
1.3 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研究进展综述 |
1.3.1 常规的造纸填料的应用现状 |
1.3.2 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制备工艺 |
1.3.3 粉煤灰联产新型硅酸钙填料的特性 |
1.3.4 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应用进展 |
1.4 填料对造纸湿部化学特性的负面影响 |
1.4.1 对湿部留着、滤水特性影响 |
1.4.2 对施胶性能的影响 |
1.5 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2 新型硅酸钙填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硅酸钙的基本组成及结构分析 |
2.3.2 FACS 的粒径及其分布 |
2.3.3 FACS 的电荷特性 |
2.3.4 FACS 的其它物理特性 |
2.3.5 硅酸钙填料的研磨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抄造特性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加填量对湿部化学特性的影响 |
3.2.2 CPAM 单一助留体系的应用效果 |
3.2.3 CPAM/膨润土双元助留体系的应用效果 |
3.2.4 CS 单元助留体系的应用效果 |
3.2.5 新型硅酸钙填料粒度对抄造特性的影响 |
3.3 小结 |
4 硅酸钙对淀粉的吸附特性及淀粉改性硅酸钙的初步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硅酸钙填料对淀粉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研究 |
4.2.2 阳离子淀粉预絮聚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及成纸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5 硅酸钙加填纸施胶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未添加施胶剂时不同加填量下纸页吸水性研究 |
5.3.2 AKD 用量对不同填料施胶性能的影响 |
5.3.3 干燥温度对施胶效果的影响 |
5.3.4 FACS 的粒度对施胶性能的影响 |
5.3.5 湿部助剂对硅酸钙加填纸的施胶增效研究 |
5.3.6 未添加 PAE 时 CS 用量的优化 |
5.3.7 AKD 在 FACS 加填纸中的施胶机理探讨 |
5.4 结论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中的不足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HPAM及HPAM/淀粉复合物在造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聚丙烯酰胺在Hofmann反应中的结构变化 |
1.1 实验部分 |
1.1.1 主要试剂 |
1.1.2 PAM的合成 |
1.1.3 PAM的Hofmann反应 |
1.1.4 样品的处理 |
1.1.5 特性黏度的测定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1.2.2 聚丙烯酰胺质量分数的影响 |
1.2.3 碱量的影响 |
1.2.4 次氯酸钠浓度的影响 |
1.3 小结 |
第二章 聚丙烯酰胺Hofmann反应产物的结构与纸张增强性能的探讨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与仪器 |
2.1.2 浆料准备 |
2.1.3 纸张的抄造 |
2.1.4 纸张的强度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HPAM对纸张的干抗张强度增强效果 |
2.2.2 HPAM对纸张的湿抗张强度增强效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Hofmann反应产物的结构与助滤助留性能的探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与仪器 |
3.1.2 助滤实验 |
3.1.3 助留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HPAM对纸张助滤性能的影响 |
3.2.2 HPAM对滤水时间的影响 |
3.2.3 HPAM对助留效果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HPAM/淀粉复合物在再生浆中的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和仪器 |
4.1.2 HPAM/淀粉复合物的制备 |
4.1.3 助滤实验 |
4.1.4 纸张的抄造 |
4.1.5 纸张的强度测定 |
4.1.6 红外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HPAM/淀粉复合物的表征 |
4.2.2 HAPM/淀粉复合物的助滤效果 |
4.2.3 HPAM/淀粉复合物的纸页抗张强度增强效果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NVF-DADMAC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1章 NVF-DADMAC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1.1 实验部分 |
1.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1.2 NVF-DADMAC共聚物的合成 |
1.1.3 样品分析方法 |
1.2 结果和讨论 |
1.2.1 PNVF-DA的FTIR谱图分析 |
1.2.2 PNVF-DA的DSC分析 |
1.2.3 PNVF-DA的热分析 |
1.2.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1.2.5 聚合温度的影响 |
1.2.6 聚合时间的影响 |
1.2.7 单体配比的影响 |
1.3 小结 |
第2章 LS-GPC研究PNVF-DA分子量及分子形态 |
2.1 基本原理 |
2.1.1 静态光散射 |
2.1.2 LS-GPC联用基本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样品的制备 |
2.2.3 PNVF-DA折光指数增量dn/dc的测定 |
2.2.4 LS-GPC联用测定PNVF-DA的相关参数 |
2.2.5 PNVF-DA的光散射测定 |
2.2.6 特性粘数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NVF-DA的折光指数增量dn/dc |
2.3.2 PNVF-DA的光散射单机测定 |
2.3.3 PNVF-DA的光散射联机测定 |
2.3.4 反应时间和引发剂浓度对PNVF-DA单机和联机分子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PNVF-DA对纸张增强效果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打浆 |
3.1.3 添加助剂的量的计算 |
3.1.4 抄纸 |
3.1.5 纸张的强度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聚合物中NVF和DADMAC的配比及其应用的原因 |
3.2.2 PNVF-DA的纸张增强作用 |
3.2.3 不同电荷密度的PNVF-DA对纸张环压强度的影响 |
3.2.4 不同电荷密度的PNVF-DA对纸张干抗张强度的影响 |
3.2.5 不同电荷密度的PNVF-DA对纸张湿抗张强度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PNVF-DA对纸张助滤助留效果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助滤助留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NVF-DA的助滤效果 |
4.2.2 PNVF-DA的助留效果 |
4.2.3 PNVF-DA对滤水时间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特种化学品──PVAm在湿部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PVA纤维及化学助剂等配伍提高纸张强度的研究[D]. 王坤.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D]. 张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D]. 闫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侯庆喜,张红杰,刘苇. 2016-2017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8
- [5]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行为特性研究[D]. 吴盼.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6]造纸化学品应用技术及其专用装备的研发[J]. 姚献平,郑丽萍. 造纸化学品, 2012(01)
- [7]HPAM及HPAM/淀粉复合物在造纸中的应用[D]. 陈丽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8]制浆造纸化学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沈一丁,费贵强.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9]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侯庆喜,张红杰,王进.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10]NVF-DADMAC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D]. 林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