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和大学就业指导

大学扩招和大学就业指导

一、高校扩招与大学职业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美[1](2021)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贾佳[2](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表明

周倩[3](2020)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从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转变成关系到百姓生存生活的民生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概念,并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策略,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表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的就业任务即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全国两会,更是把稳就业放在了六稳之首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为我国的就业实践问题提供了基本指导,其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社会主义普遍就业理论、青年职业选择理论等,对当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直接的指导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对其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新世纪以来,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显性问题这一新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以高校扩招制度、金融危机、战“疫”背景为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结合不同的时代特色,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在第一阶段制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在第二阶段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入伍服兵役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第三阶段提出拓展就业升学渠道、网上就业服务、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等,以引领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政策保障。政策是党的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接地气的转化形式,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大学生主体的角度发现我国大学生问题表现为就业区域选择差异大、就业观念落后、盲目考研逃避就业、“慢就业”现象严重等。然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劳动力供与求、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等存在矛盾;大学生就业政策亟待完善,就业与相关政策、创业服务体系均不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用人单位聘用制度不尽合理,盲目追求高学历、存在就业歧视、过度强调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动力不足、思维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如何实现大学生群体的高质量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要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各层面协调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一致、多措并举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层面,要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制度保障;高校层面,要强化责任意识,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用人单位层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完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学生层面,大学生自身因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专所长,在工作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董玥妍[4](2020)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城市行政等级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旨在提高人力资本、促进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虽然高校扩招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在此项政策是否改善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诸多学者也就不同家庭背景、城乡二元分化的角度对个体获得教育机会进行测量。中国具有典型的城市行政结构,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享有不同的优惠政策,而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在公共资源分配上也具有相应的优势。那么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是增加还是缩小了居住在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个体的教育机会差距亟需讨论。首先,本文从扩招政策的实施、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间存在教育资源的差距入手,在国内外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发现了从城市行政等级作用到教育机会平等的研究空白,提出了关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城市行政等级间的差距以及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本文回顾了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同期,中国存在的收费改革、就业制度和高考户籍制度。在高校扩招和教育机会平等方面,以MMI假设、EMI假设和教育的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在城市行政等级与教育机会平等方面,以政府“偏爱”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当时具体的制度背景,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假设。第二,本文选择了CGSS2008的统计调查数据,确定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在扩大整个社会的教育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居住在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个体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个体在获得大学本科教育机会和大学专科教育机会上也存在差距。高校扩招政策不仅影响个体的高等教育获得,也影响个体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是否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不同阶层间的教育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最后,基于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结果对政府和学校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议;对中国未来的教育质量发展和教育公平进行了展望。

薛宏刚[5](2020)在《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尤为突显。随着“科教兴国”战略、“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国内各地开始兴建大学城,一是为了解决高校扩招后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来大学城的建设在推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区域发展,新校区与主城区、老校区的联系困难等;更重要的是,新校区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导致高校老校区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在关注大学城建设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旧城区高校校园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的问题。本文选定兰州市安宁区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兰州市城市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高校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当前兰州市城市化建设进入“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阶段,提出“高校集中区”的概念来探索兰州市安宁区高校密集地区校园与社的融合发展。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的建设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校园“专属用地”与城市环境的分离、校园“整体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冲突、校园“内向建设”与高校发展的限制、校园“巨型地块”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进而提出空间形态整合作为高校集中区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接着在城市形态基本概念的认知基础上,引入“共生理论”、“开放街区理念”、“城市形态整合理论”作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理论、目标和策略支撑,并结合案例分析高校校园与周边社区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城市化”高等教育用地来完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用地调整是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基础条件。最后,依据高校集中区的功能布局结构整合用地布局,梳理机动交通连接高校与城市环境,组织步行街道联系校园与周边社区,串联绿地公园与公共设施建构开放空间网络,边界区域的“积极化”形态更新,并提出建立土地混合使用、多元土地置换和多方参与规划的保障机制,以此将高校集中区建设为“十五分钟高校社区生活圈”。

范晓婷,陈昕爽,张宁[6](2020)在《高校扩招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围绕高校扩招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选取199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估计。本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高校扩招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着作用,且表现出鲜明的门槛特征。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还存在经济门槛效应和技术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高校扩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越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校扩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先增强后减弱。据此,为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我国可以实施因地制宜的分地区高校扩招政策;强化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陈昕爽[7](2020)在《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到世界瞩目,但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开始凸显。其中,最受社会与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这一问题的出现增加了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不仅会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稳定。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影响个人生产力进而影响其收入水平,而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为教育,并且不同程度的教育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教育年限越高的组群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越大。因此,本文从我国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入手,对我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研究,选取1998-2017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扩招和居民收入差距等相关数据,并选择高校扩招程度、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技术进步水平等变量作为门槛变量,对高校扩招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补偿理论、筛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对人力资本、高校扩招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做出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扩招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现状,深入剖析高校扩招对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三大作用机制。以199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为例,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分别以高校扩招程度、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技术进步水平为门槛变量,分析以不同变量为门槛变量时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变化。研究发现:第一,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着的缓解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扩展程度的提高其缓解作用不断增强,并且通过“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公平-收入分配差距”、“高校扩招-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差距”和“高校扩招-技术进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三大机制发挥作用。第二,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会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社会发展程度的持续增长会不断加强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缓解作用,而技术进步水平对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缓解作用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据此,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一是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增长以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加大对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资助的宣传力度;三是调整高校扩招政策以期契合地区发展实际,避免盲目扩张;四是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以促进高级人才市场流动。

艾婕[8](2020)在《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了普及化阶段,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可“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蚁族”等思想和现象的出现都对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提出了质疑,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职业代际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反映着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迁,还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开放水平。21世纪以来,受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代际流动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存在,通过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有助于高等教育结构性协调发展,保障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向上流动。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深入探究了职业代际流动有关的的文献资料,并利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和高等教育不同阶段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教育经济学理论说明了高等教育对职业代际流动的作用力。其次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对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引入职业代际流动的衡量指标对各学历层次职业代际流动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比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指标探究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作用,还分析了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然后得出了本文结论: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强;各学历层次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的功能普遍弱化;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最后,结合现实数据和理论分析指出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长、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就业规模;各层次高等教育就业问题突出、高等教育有助于跨越职业代际效应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以及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校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促进就业市场供求平衡;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张雅欣[9](2019)在《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微观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其他社会资本如社会网络和规范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前进推动力量和价值观念态度体现。同时,社会信任更是公共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等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范围。社会信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影响人们的经济交流和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团结度。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的社会信任问题却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社会信任问题层出不穷、居民的社会信任程度普遍不高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社会信任程度分化明显等。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下,社会信任的提升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信任低下正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而诱发的社会认知危机的一种重要体现。由于我国居民的整体社会信任状况持续低下,增加了交易成本,易引发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因此,社会信任的重要性与社会信任的缺失需要学术界更多的关注,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面临多方位的调整和变化: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均带来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变大,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生育意愿突然释放带来的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表现为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本文认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稀缺和竞争而造成社会认知的“差异化”,导致不同社会地位和城乡身份、家庭背景和社会层次的居民的社会信任产生差异。鉴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人口流动性较大、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多子女家庭同胞之间应对家庭内部资源分配所产生的竞争三大现状,围绕影响社会信任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展开,主要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焦点现象带来的居民社会信任水平变化。具体地,本文的研究工作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社会焦点现象,试图从人口流动经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家庭人口结构差异这三个不同层次辨析它们对居民社会信任的作用机制与演变机理,凝练出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第二,考察个体的人口流动经历对其社会信任的影响方式和机理,使用微观调查数据检验个体的流动经历对于其社会信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上述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从短期个人经历和社会融合度的角度讨论人口流动现象对社会信任的微观影响机制,并考虑个体回迁经历、受教育水平差异、户口登记地迁移变动的权变作用。第三,探究高等教育资源地区间分配不均对于居民个体的社会信任的认知传递效应。具体而言,本文一方面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数据,研究省际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是否会降低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且该作用是否呈现出年龄、受教育水平、社会阶层以及城乡差异。另一方面,本文以1999年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结合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城乡居民高等教育受益不均等,探知高校扩招政策在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同时,是否通过加剧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均而降低了居民的社会信任。第四,解析家庭人口结构差异对于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本文采用兄弟姐妹的存在性和数量特征的差异诠释家庭人口结构差异的背景下的家庭资源在同胞之间的分配和竞争,可能会对居民社会信任程度的差别造成影响,并研究这种差别是否受到家庭生育偏好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城乡和性别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居民所生活的城市规模的机制影响。全文共设置为七个章节,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介绍,随后介绍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各章节安排,最后阐述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的经济学动因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和阐释社会信任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阐释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三个维度变量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的逻辑关系。第3章: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和述评。本章首先对社会信任的概念、分类及其测度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社会信任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回顾和梳理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程度的地区发展水平、个体特征、博弈、收入不平等因素等宏微观因素。第二,梳理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相关研究。第三,分别从人口流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家庭人口结构差异三个具体视角,引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信任的可能影响因素。最后,对所有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述评。第4章:人口流动与个体社会信任的研究。本章使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 2014),考察人口流动对社会信任的影响。主要对比研究有过流动经历和未发生过流动的人群,其社会信任的程度高低。并研究有人口流动经历群体的社会信任状态是否呈现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异质性。另外,本章进一步考虑了回迁、“人户分离”对社会信任影响的差异,以及对流动人口的教育文化差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后,本章从社会融合度、语言类型及二者叠加的角度讨论了人口流动现象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第5章: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个体社会信任的研究。本章主要使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并结合省际高等教育相关数据,研究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间的分配不均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章研究省际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是否会降低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且该作用是否呈现出年龄、受教育水平、社会阶层以及城乡的差异。进一步地,本章以1999年出台的高校扩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由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城乡教育资源及发展不均衡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探知高校扩招政策在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同时,是否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不平等,从而降低了居民的社会信任。第6章:家庭人口结构与个体社会信任的研究。本章以兄弟姐妹的存在性和数量特征的差异为例,从家庭资源竞争的角度诠释家庭人口结构差异的背景下,居民社会信任程度的差别。并且研究兄弟姐妹的不同特征与社会信任程度的关系是否受到家庭生育偏好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城乡和性别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检验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的边际作用,以及城市规模在家庭内部兄弟姐妹数量特征与个体社会信任之间的机制作用。第7章:全文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本章针对上述章节所作的研究和阐述进行总结,针对本文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提升我国居民的社会信任、增进社会公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相关后续研究的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有人口流动经历的人群与未流动过的人群相比,其社会信任程度更低,社区内外地人所占比例测量的社区居住隔离程度和社会融合度,以及下班后使用的语言类型是否为非本地方言测量的地域文化差异是其中二者关系的重要机制变量。即人口流动经历对社会信任产生负向的影响,其中的解释机制与流动人口群体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以及流动人口群体能否突破语言障碍相关。流动人口对社会普遍信任和小区邻居信任产生了异质性的时间负面影响,短期内的人口流动行为对社会普遍信任程度没有显着影响,而随着流动时长的增加,移民对小区邻居的不信任程度降低。对人口流动的空间异质分析发现,跨省流动人口的社会普遍信任程度和对小区邻居的信任程度均低于跨市流动和跨县流动。通过流动人口回迁经历的异质性检验,本文认为具有回迁经历的流动人口对邻居的不信任状况有所改观,没有回迁经历的流动人口对邻居更加不信任。通过高技能流动人口和低技能流动人口的社会信任比较的异质性检验,本文发现,低技能流动人口的社会信任状况更差。通过对流动人口是否有过户口登记地迁移变动的异质性检验,本文发现“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信任状况更差。第二,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的分配不均直接导致居民入学机会和求学质量的差异,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和集中,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资源越匮乏,带来的居民社会信任水平越低。另外,高校扩招政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和教育制度变革中的“准自然实验”,其初衷是为了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从而提升整体的国民素质,却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忽略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受益不均,使不同阶层的居民在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成本产生差异,客观上造成了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对农村出身的居民造成社会信任水平的降低。第三,原生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的个体社会信任水平明显低于独生子女个体。特别地是,兄弟姐妹的特征影响社会信任呈现出城乡和性别的显着异质性。城镇居民同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社会信任受到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较大;男性居民同女性居民相比,男性居民的社会信任受到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较大。通过检验城市规模机制,本文发现大城市代表的公共资源稀缺和激烈竞争对男性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存在负向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选题视角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变量指标的创新,具体概括如下: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本文构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居民社会信任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理论框架,考虑到社会信任概念的复杂性、多变性特点,从微观个体情感认知研究和宏观经济社会背景研究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出发,将这个具有重大意义且富有中国特色的课题有机结合,整合了以往社会信任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碎片化研究。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这一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调查数据库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数据集,分别从人口流动经历引发的社会认知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发的教育资源感知差异、家庭人口结构差异引发的个体资源竞争意识差异这三个表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社会变革的指标,研究它们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考察个体社会信任水平的变化及其演变机理,探讨居民社会信任的微观影响机制,对整体提升我国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的具体举措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第三,变量指标的创新。本文结合现有文献,根据所要研究的反映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三大社会焦点问题,分别构建了个体人口流动经历指标、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指标、兄弟姐妹数量特征指标等多个变量,对我国转型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刻画描述,在指标构建和变量运用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蕾[10](2019)在《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政策对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研究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时,文章首先对高校扩招政策施行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详细定义了教育回报率的概念,并对高校扩招政策影响高等教育回报率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挤压效应”,高等教育回报率会发生变化。之后,文章利用2013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各学历水平的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扩招后大专和本科的教育回报率显着下降,但研究生教育回报率出现上升趋势。在性别差异方面,高校扩招后女性的平均工资水平逐渐向男性的平均工资水平靠近,高校扩招政策无法完全消除工资分配的性别差异。在研究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变化时,文章首先对工作流动性在不同文献中的定义做出了分类和介绍,并讨论了工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随后,文章基于智联招聘网站的用户大数据对高校毕业生毕业三年内的工作流动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描述性分析发现毕业时间越晚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流动性越强,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高校毕业生从第一产业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实证分析发现专科毕业生的工作流动性显着低于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同时男性更换工作的概率显着高于女性。最后,针对高等教育回报率在高校扩招政策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作流动性的变化趋势,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高等院校应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力资本,在参加工作后也应不断学习,积累专业技能;政府应完善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健康的就业环境。

二、高校扩招与大学职业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扩招与大学职业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3)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主要研究成果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三)存在的不足
    三、主要内容与架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社会主义普遍就业理论
        (三)青年职业选择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毛泽东时期的就业理论
        (二)邓小平时期的就业理论
        (三)江泽民时期的就业理论
        (四)胡锦涛时期的就业理论
        (五)习近平时期的就业理论
第二部分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
    一、高校扩招制度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00—2008年)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三)“三支一扶”计划
        (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09—2019年)
        (一)就业服务政策
        (二)入伍服兵役政策
        (三)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
    三、战“疫”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20年至今)
        (一)拓展就业升学渠道
        (二)网上就业服务政策
        (三)就业管理服务政策
第三部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归因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大学生就业选择存在区域差异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缺乏创新
        (三)大学生盲目追求考研逃避就业
        (四)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因
        (一)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亟待完善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四)用人单位聘用制度不尽合理
        (五)大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第四部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紧握市场脉搏,政府助力发展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二、高校完善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导向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三、用人单位明确用人标准,促进公平正义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完善选人用人制度
        (二)招聘信息公开化,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三)“校地企”三方合作,实施精准培养计划
    四、大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实现自我价值
        (二)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
        (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高校扩招背景下城市行政等级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简析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制度
        2.1.1 高校扩招
        2.1.2 收费改革
        2.1.3 就业制度
        2.1.4 高考户籍制度
    2.2 相关理论
        2.2.1 MMI假设
        2.2.2 EMI假设
        2.2.3 教育的理性选择理论
        2.2.4 政府“偏爱”理论
        2.2.5 理论框架构建与假设提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扩招与教育机会获得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设置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核心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2.4 变量汇总
    3.3 描述性统计
    3.4 分析方法
        3.4.1 Logit模型简介
        3.4.2 个体教育机会获得的Logit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扩招与教育机会获得实证分析
    4.1 高校扩招与初中教育机会获得
        4.1.1 实证结果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高校扩招与高中教育机会获得
        4.2.1 实证结果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4.3.1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实证结果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3 高校扩招与大学本科/专科教育机会获得实证结果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高校扩招与三次教育机会获得整体分析
    4.5 验证假设汇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扩招与教育机会平等政策建议
    5.1 MMI假设、EMI假设与教育公平
    5.2 政府偏爱理论与政策偏向、资源配置
    5.3 基于教育理性选择理论的相关建议
        5.3.1 降低教育成本
        5.3.2 提高教育收益预期
        5.3.3 降低面对失败的风险
        5.3.4 地位的维持
    5.4 注重教育质量上的公平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基本观察
        1.1.2 问题背景
    1.2 概念引用及其界定
        1.2.1 相关概念辨析
        1.2.2 概念的引用:高校集中区
        1.2.3 概念空间范围的界定
        1.2.4 研究的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重点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现状研究综述
    2.1 空间形态整合的理论思想
        2.1.1 城市形态的基础概念
        2.1.2 城市形态的分析模型
        2.1.3 城市形态整合的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2.1 高校校园研究现状
        2.2.2 高校校园与周边区域空间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2.2.3 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现状
        2.2.4 现状研究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兰州市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
    3.1 兰州市高校建设概况
    3.2 建国之前:高等学府建设助力地方发展
        3.2.1 民国期间兰州市发展概况
        3.2.2 高等学府建设促进地方发展
    3.3 “城市化”初期:“文教区”完善城市功能区建设
        3.3.1 工业建设推动快速“城市化”发展
        3.3.2 “文教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3.4 “郊区城市化”阶段:“大学园区”促进城市郊区建设
        3.4.1 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校园用地紧张
        3.4.2 空间资源短缺限制兰州城市发展
        3.4.3 高校扩建新校区推动“郊区城市化”
    3.5 “逆城市化”阶段:高校建设推动“新城区”发展
        3.5.1 兰州市老城区空间更新与职能疏解
        3.5.2 “新城建设”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
        3.5.3 高校园区作为新城建设的重要职能片区
    3.6 “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时期:关注旧城区高校的更新
        3.6.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
        3.6.2 兰州市旧城区高校校园更新的关注:高校集中区
    3.7 本章小结
4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发展建设现状
    4.1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发展概况
    4.2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高校校园建设现状
        4.2.1 高校校园用地布局现状
        4.2.2 高校校园道路交通现状
        4.2.3 高校校园开放空间现状
        4.2.4 高校校园管理现状
        4.2.5 高校校园建设现状问题总结
    4.3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高校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现状
        4.3.1 三种类型的居住社区并存
        4.3.2 商业服务设施“带状”布局
        4.3.3 绿地与广场“碎片化”分布
        4.3.4 区域道路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建设
        4.3.5 高校校园周边地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总结
    4.4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4.4.1 校园“专属用地”与城市环境的分离
        4.4.2 校园“整体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冲突
        4.4.3 校园“内向建设”与高校发展的局限
        4.4.4 校园“巨型地块”与城市特性的矛盾
    4.5 高校集中区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空间形态整合
    4.6 本章小结
5 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形态整合分析
    5.1 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空间形态整合的模式
        5.1.1 高校校园的开放空间融入周边城市环境
        5.1.2 高校校园的街道肌理融入周边城市街区
        5.1.3 高校校园与周边城市社区相互融合建设
    5.2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问题与思考
        5.2.1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必要性
        5.2.2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意义
        5.2.3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现实问题
    5.3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基础条件:用地整合
        5.3.1 “专属区域”的高校现状用地划分
        5.3.2 “小街区式”的高等院校用地细分
        5.3.3 高校集中区用地分类的“城市化”整合
    5.4 本章小结
6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策略
    6.1 高校集中区用地布局的整合
        6.1.1 用地布局策略
        6.1.2 功能布局结构
        6.1.3 用地布局整合
    6.2 高校集中区道路交通的整合
        6.2.1 道路交通整合的原则
        6.2.2 校园与城市连接为一体:机动交通的梳理
        6.2.3 校园与周边社区相联系:步行街道的组织
    6.3 高校集中区开放空间的整合
        6.3.1 开放空间作为空间层级的中介区域
        6.3.2 开放空间与空间层级体系的构建
        6.3.3 构建开放空间网络建设步行高校社区
    6.4 高校集中区边界区域的整合
        6.4.1 边界区域的“边界效应”
        6.4.2 边界区域作为积极的互动场所
        6.4.3 “积极”的边界区域空间形态更新
    6.5 高校集中区保障制度的建立
        6.5.1 建立土地混合使用的规划机制
        6.5.2 建立多元土地置换的渠道机制
        6.5.3 建立多方参与规划的协作机制
    6.6 “十五分钟高校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构想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校扩招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
    (二)变量选择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研究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回归结果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讨论与建议
五、研究不足及展望

(7)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综述
        (二)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一)论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本
        (二)高校扩招
        (三)收入分配差距
    二、理论基础
        (一)理性选择理论
        (二)补偿理论
        (三)筛选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校扩招与收入分配的现状及作用机制
    一、我国高校扩招与收入分配现状
        (一)我国高校扩招现状分析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二、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
        (一)规模效应机制分析
        (二)城镇化机制分析
        (三)技能溢价机制分析
第四章 我国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一、门槛回归理论模型
        (一)门槛回归模型
        (二)门槛模型的应用与门槛变量的选择
    二、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一)数据说明
        (二)主要变量及其测度方法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检验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高校扩招背景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增长以促进教育公平
        (二)加大对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资助的宣传力度
        (三)调整高校扩招政策以期契合地区实际发展现状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以促进高级人才市场流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职业代际流动
        (二) 受高等教育者
        (三) 学历层次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一) 社会分层理论
        (二) 社会流动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三章 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数据总体情况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总体情况及数据处理
    二、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总体状况
        (一) 衡量指标
        (二) 高职高专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三) 本科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四) 硕士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五) 博士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六) 小结
    三、不同阶段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比较
    四、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影响因素比较
        (一) 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二) 各学历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论
        (一)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
        (二) 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强
        (三) 各学历层次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的功能普遍弱化
        (四)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
第四章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
        (一) 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长
        (二) 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就业规模
    二、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影响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
        (一) 各层次高等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二) 高等教育有助于跨越职业代际效应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
    三、高等教育质量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功能的弱化
        (一)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二)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四、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改善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 优化高校办学规模与结构设置,促进就业市场供求平衡
    二、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三、受高等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转变就业观念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微观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
    1.5 本章小结
2.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的经济学动因分析
    2.1 社会信任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
        2.1.1 社会信任:影响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的决策和经济结果
        2.1.2 社会信任:经济社会转型及社会信任危机
        2.1.3 社会信任: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的三个集中体现
        2.2.1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的身份、情感认知和社会融合问题
        2.2.2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2.2.3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异质化家庭人口结构的资源分配不均和资源竞争不公平问题
    2.3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的微观逻辑关系
        2.3.1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的微观经济学机制
        2.3.2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的社会经济学机制
    2.4 本章小结
3.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和述评
    3.1 社会信任的概念与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1.1 社会信任的概念界定、分类和测度
        3.1.2 社会信任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3.1.3 影响社会信任的一般性因素
    3.2 社会信任的内涵: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3.2.1 社会资本的概念提出和研究发展
        3.2.2 社会资本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发展
    3.3 影响居民社会信任的重要因素——转型期社会焦点问题
        3.3.1 人口流动现象和流动人口问题
        3.3.2 基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3.3.3 异质性家庭人口结构特征——以不同数量的兄弟姐妹和同胞效应为例
    3.4 文献总结与分析述评
    3.5 本章小结
4.人口流动经历与个体社会信任的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文献综述:人口流动视角下的社会信任影响研究
    4.3 人口流动经历影响社会信任的理论探讨
        4.3.1 人口流动经历与社会信任
        4.3.2 人口流动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与社会信任
        4.3.3 人口流动、社会融合与社会信任
        4.3.4 异质性流动人口的社会信任表现
    4.4 实证研究设计
        4.4.1 数据来源
        4.4.2 实证模型设定
        4.4.3 变量描述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1 人口流动经历对一般化信任的影响
        4.5.2 人口流动经历对个人化信任的影响
        4.5.3 异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附录
        4.7.1 本章变量定义说明
        4.7.2 有序(ordered)probit模型回归结果
5.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个体社会信任的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文献综述:教育不平等视角下的社会信任影响研究
    5.3 实证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描述
    5.4 实证模型设定、结果与分析
        5.4.1 高等教育资源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5.4.2 高校扩招政策的城乡受益不平等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附录
        5.6.1 本章变量定义说明
        5.6.2 高等教育资源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基于相对数值指标
        5.6.3 本章部分变量指标的构造
6.家庭人口结构与个体社会信任的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文献综述:异质性家庭人口结构视角下的社会信任影响研究
    6.3 实证研究设计
        6.3.1 数据描述
        6.3.2 实证模型设定
        6.3.3 变量描述
        6.3.4 描述性统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有无兄弟姐妹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6.4.2 兄弟姐妹数量差异对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6.4.3 兄弟姐妹对社会信任影响的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6.6 本章附录
        6.6.1 本章变量定义说明
7.全文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高校扩招的背景及现状
        1.1.2 劳动力市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关于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文献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高校扩招影响教育回报率的现状和理论分析
    2.1 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定义
    2.2 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回报率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第3章 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理论模型及回归方法
        3.1.1 明瑟收入函数
        3.1.2 分位点回归方法
    3.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3.2.1 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3.2.2 描述性分析
    3.3 最小二乘回归结果与分析
    3.4 分位点回归结果与分析
    3.5 改变收入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第4章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理论分析
    4.1 工作流动性的定义
    4.2 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理论框架
第5章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模型
        5.1.1 Logit模型
        5.1.2 泊松回归模型
        5.1.3 内生性问题
    5.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分行业稳健性检验
    5.5 分城市稳健性检验
第6章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四、高校扩招与大学职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 王乐美. 石河子大学, 2021
  • [2]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周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高校扩招背景下城市行政等级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D]. 董玥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 薛宏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高校扩招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范晓婷,陈昕爽,张宁. 高校教育管理, 2020(03)
  • [7]高校扩招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D]. 陈昕爽.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D]. 艾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微观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 张雅欣.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10]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蕾. 湖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大学扩招和大学就业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