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第一店”撷萃(上)(论文文献综述)
尤宇[1](2020)在《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文中提出水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市政工程、住宅建设、桥梁工程、水利建设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89年唐廷枢从国外引进水泥制造技术,成立唐山细棉土厂,水泥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23.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技术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工业技术作为中国在近代化早期引入的西方技术之一,它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奠定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值得被追溯。本文选择晚清民国时期的水泥工业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以下问题:西方水泥技术是如何被引进与发展的?中国水泥工业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期探寻水泥工业发展与水泥技术引进、革新、变迁之间的联系,丰富近代工业史及技术史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水泥技术诞生及前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我国水泥工业起步的背景、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发展过程及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国外水泥开始向中国输入,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胶凝材料。1889年,为满足官办工矿企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水泥工业,洋务派人士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唐山细棉土厂,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开端。在该厂创办过程中,通过从国外购买水泥生产设备和雇佣技师,水泥的烧制技术被引进。因企业经营策略不当和产业政策缺位,唐山细棉土厂仅仅经营了两年即宣告停业,但该企业为之后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近代水泥工业在发展阶段(1907-1936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对该阶段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探讨了此时期水泥技术革新的成果。水泥工业在1907-1936年期间,因甲午战后工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等因素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启新、华商、中国等民族水泥企业纷纷建立并投产,水泥工业的实力大增,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此时期,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水泥工厂,通过将水泥加工工艺由干法加工更新为湿法加工,升级水泥的生料加工、熟料煅烧和原动设备,提高了国产水泥的品质,我国水泥加工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革新。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水泥工业在1937年至1949年存在的停滞现象和技术变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水泥工业蒙受了巨大损失,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水泥的供求关系和水泥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抗战建国,政府开始引导并参与水泥工业生产。战时的水泥工业,虽为抗战建国做出了贡献,但因受到日军多次轰炸,加之进口设备渠道被封锁,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因外货倾销、内战爆发、水泥税复征等因素干扰,水泥工业的实际产量并未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停滞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技术层面,因无法进口熟料煅烧设备,王涛、胡庆泉等人在抗战时期自行设计了半机械化立窑。此外,导淮委员会技士王鹤亭对从印度引进回国的灰土代水泥进行了技术改良,并加以生产和运用,成为波特兰水泥的替代解决方案,扩充了水泥工业产品的种类,在战时大后方,为水利和航运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水泥标准方面,相关机构开始进行水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194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水泥标准规范。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受战争破坏严重,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初期缺位,但后期政府也曾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水泥行业人员则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从技术到标准的本土化努力。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水泥工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如过度依赖进口设备、产品品种不丰富和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尽管如此,近代水泥工业在工业布局、技术设备基础和人员储备方面,还是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吴大旬[2](2006)在《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学术界对于侗族的全面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对于侗族族称、族源、宗教、文学、鼓楼、风雨桥、社会形态、婚丧习俗等的研究,即是如此。至于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清朝经营侗族的政策,作为清朝经营南方少数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有学者对之进行了讨论,但为数不多,且十分零散,缺乏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本文借助于大量相关的方志、古籍、石碑石刻和民族调查等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分三部分,共七章。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对清朝以前的侗族及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进行了追溯。其中,对于“侗”称的源起、侗族的来源及其分布等问题,本文进行了认真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通过探讨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将之与清朝经营侗族的政策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清朝经营侗族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探讨了从清初至清末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经营侗族的不同政策及其所起的不同作用。如第二章,顺治、康熙时期,由于清王朝刚刚建立,社会生产亟待发展,清朝统治者在侗族地区实行绥抚政策,沿袭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因俗而治,重在羁縻,并奖励垦荒,与民休息。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第三章,雍正、乾隆时期,经过顺、康两代近80年的调整,封建政权得以巩固,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中央集权不
李甡[3](2000)在《“新中国第一店”撷萃(上)》文中研究表明 北京人很少有不知道王府井的,去过王府井的人又很少有不去逛逛百货大楼的。更因为,王府井百货大楼号称“新中国第一店”,又出了个全国劳模张秉贵和以他为代表的“一团火”精神,所以,王府井百货大楼享誉全国,成了首都商业成长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具有着首都国有商业代表性的地位。一、辉煌的历史王府井百货大楼是1955年9月
二、“新中国第一店”撷萃(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中国第一店”撷萃(上)(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2 前人研究综述 |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料 |
1.1.1 气硬性胶凝材料 |
1.1.2 水硬性胶凝材料 |
1.2 西方水泥技术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
1.3 第一个民族水泥厂的创立与水泥技术的引进 |
1.3.1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背景 |
1.3.2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过程 |
1.3.3 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 |
1.3.4 唐山细棉土厂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及技术更新(1907-1936) |
2.1 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2.1.1 甲午战争后的设厂热潮 |
2.1.2 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 |
2.1.3 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 |
2.2 水泥工业的发展 |
2.2.1 水泥工厂陆续建立 |
2.2.2 水泥的供给总体状况 |
2.2.3 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
2.3 水泥技术的更新——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 |
2.3.1 水泥生料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 |
2.3.2 熟料煅烧设备的发展——普通立窑与回转窑 |
2.3.3 原动设备及其他设备升级 |
2.3.4 水泥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萎缩与技术变迁(1937-1949) |
3.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水泥工业 |
3.1.1 战时水泥工业损失与水泥供求关系变化 |
3.1.2 后方水泥工厂的增设与水泥工业布局的调整 |
3.1.3 工业统制下的水泥生产 |
3.2 特殊时期的水泥技术 |
3.2.1 半机械立窑 |
3.2.2 灰土代水泥 |
3.3 抗战胜利后的水泥工业 |
3.3.1 战后初期水泥工业迎来新局面 |
3.3.2 水泥工业萎缩终成定局 |
3.4 水泥标准规范的讨论与草拟 |
3.4.1 水泥标准的讨论 |
3.4.2 各机构拟定的水泥生产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水泥工业及技术变迁的评析 |
4.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总体评价 |
4.1.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特点 |
4.1.2 水泥工业及技术作出的贡献 |
4.1.3 水泥工业及技术存在的不足 |
4.2 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对新中国水泥事业的影响 |
4.2.1 形成新中国水泥工业布局基础 |
4.2.2 奠定新中国水泥工业设备基础 |
4.2.3 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侗族及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 |
第一节 侗族概说 |
一、“侗”称的源起 |
二、侗族的来源 |
三、侗族的分布 |
第二节 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 |
一、唐宋时期在侗族地区建立统治机构 |
二、元朝在侗族地区的建制与管理 |
三、明朝在侗族地区统治的逐步深入 |
第二章 清顺、康时期在侗族地区的绥抚政策 |
第一节 加强建制,重在羁縻 |
一、侗族地区的行政建制 |
二、土司制度的沿袭与发展 |
第二节 奖励垦荒,与民休息 |
一、奖励垦荒,发展生产 |
二、与民休息,安定社会 |
第三章 清雍、乾时期在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善后政策 |
第一节 侗族地区土司统治的腐朽 |
第二节 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 |
一、征剿古州 |
二、苗疆设厅及其“禁例”的颁行 |
第三节 侗族地区政治军事统治的强化 |
一、湘、黔边界侗区府县行政区划的调整 |
二、设官建制 |
第四节 振兴侗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
一、兴建府、厅、州、县、卫学 |
二、创建书院 |
三、设立义学 |
四、扩大科举 |
五、移风易俗 |
第五节 侗族地区拓展交通与开发经济之举措 |
一、整治河道 |
二、增设驿站与铺递 |
三、减轻赋役,注意养济 |
四、实行屯政 |
五、加强积贮 |
六、兴修水利 |
第六节 侗族地区经济政策施行后的新变化 |
一、林业的兴盛 |
二、商业贸易的繁荣 |
三、手工业的进步 |
第四章 清道、咸时期对侗族的封建剥削与压迫 |
第一节 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
一、官府横征暴敛 |
二、土司的苛虐 |
第二节 侗族农民大起义及清朝的军事镇压 |
一、北侗姜应芳、姜芝灵起义 |
二、南侗梁维干、潘通发起义 |
第五章 清咸、同战后在侗族地区的善后政策 |
第一节 经济上的让步 |
一、严禁苛索,蠲免粮赋 |
二、清厘田土,招民归耕 |
第二节 政治军事统治的加强 |
一、整顿吏治 |
二、推行保甲 |
三、组办团练 |
四、建置碉堡 |
第六章 清朝末年侗族社会的恢复发展 |
第一节 农业的兴盛 |
第二节 文教的转变 |
第三节 邮电事业的兴起 |
第四节 鼓楼与风雨桥的建造 |
第七章 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
第一节 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的特点 |
一、专制性 |
二、法律性 |
三、灵活性 |
第二节 清朝经营侗族的经验与教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四、“新中国第一店”撷萃(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D]. 尤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 吴大旬.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3]“新中国第一店”撷萃(上)[J]. 李甡. 企业文化,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