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字的文化观

“玉”字的文化观

一、“玉”族词语的文化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闫天笑[1](2021)在《现代汉语“海”族词认知语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海”族词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来考察“海”族词的语义建构过程,即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点进行探究。采用建立小型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将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前人研究及成果、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文语料界定及来源。第二部分:阐述“海”族词的结构类型,将“海”族词分为“海”族复合词和“海”族成语及惯用语进行分别整理。将“海”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分为“海X”“X海”两种类型,发现“X”语素为名语素数量最多。“海”可兼作形语素。结构类型以偏正式为主。将“海”族成语及惯用语的结构类型归为联合结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连谓结构、补充结构六种。联合结构的成语数量最多,结构具有对称性。“海”族词结构类型的判定需要结合语义,为之后的语义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归纳“海”族词的语义类别,首先对“海”的义项进行分析,对“海”的义项进行历史溯源,将其归纳为14个义项,并对各义项的引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只有一个义项为转喻产生,其它义项基于本义隐喻而来。其次将“海”族复合词的语义类别分为:与“海”有关的自然物现象或活动、与“海”有关的人工物/现象/社会活动、与“海”的性质/状态相关的事物与活动和其他类4类,通过对其语义进行简要分析发现人类对“海”的认识的变化影响“海”族词汇的构成。“海”族成语及惯用语的语义类别包括:人物评价、客观事物及行为评价、政治环境评价、文学艺术评价、祝福语5类。第四部分:结合概念整合、隐喻、转喻理论对“海”族词的语义建构过程进行解读,选取每一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将其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对“海”族复合词的语义建构过程进行解读,将“海”族复合词的概念整合类型分为一般型概念整合、隐喻型概念整合、转喻型概念整合三类,又将每种概念整合类型分出各个小类分析其语义建构过程。发现“海X”类型中一般型概念整合最多,“X海”类型的词隐喻型概念整合类型最多。“海X”与“X海”类型的词中,“海”的语义具有倾向性。第二小节对“海”族成语及惯用语的语义建构过程进行探讨,根据概念整合的不同层次将所有成语的整合过程分为单次概念整合、两次概念整合、多次概念整合三大类,又将每种整合类型分为各个小类,再在每一种整合类型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语料详细分析其整合过程,通过整合过程来阐释人们理解这些成语的过程,识解成语及惯用语的语义。第五部分:结语,包括本文的结论、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刘冰鑫[2](2021)在《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它承担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21世纪,交际中出现大批新兴称谓语,它们符合汉语词语构词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言语词汇,为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补充了许多新的词语。本文选取五个新兴称谓语个案,从社会语言学“共变论”视角出发,研究新兴称谓语与社会的共变关系,通过新兴称谓语研究可以折射出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并呈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表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现状,阐明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并做简单说明。第一章,首先说明新兴称谓语“女汉子”的句法功能扩展,可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并指出“女汉子”表男性特征的义素凸显,其他义素逐渐脱落,因此“汉子”也能用来形容女性。“女汉子”流行的原因有:构词新颖、文化因素、填补称谓空白与媒体推动。如今,新兴称谓语“女汉子”收录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被汉语普通话吸收,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第二章,首先说明“小姐姐”名称来源,它并非新形式,这个称谓很早就出现。随着人们交际方式的改变,“小姐姐”产生新用法,凸显感情色彩,泛指一切年轻漂亮的女性,可用作面称和背称,它补充了女性称谓空白,有利于日常交际。随着新兴称谓语“小姐姐”高频使用,还类推出“小哥哥”“X小姐姐”等类似新兴称谓语,应用范围广泛。第三章,“网红”由“网络红人”缩略而来。“网红”在使用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性、指称对象、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网红”的使用呈现稳定性、泛化性、衍生性特征。时下,“网红”语义内涵丰富,用法广泛,折射出求新求异、追求美好、缓解压力的心理。第四章,“店小二”在近代汉语中就已出现,在隐喻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下,泛化和虚化后还可以表示客服人员、政府机构、政府领导和服务精神等意义。本章还对“店小二”的复现动因进行说明,并将“店小二”与“客服”“服务员”两词进行比较,研究“店小二”的语义内涵和使用规范。第五章,“小鲜肉”受韩语影响而出现,“小鲜肉”本是“1+1+1”并列结构,高频使用后发展为“1+2”偏正结构,语义泛化,泛指年轻、美貌、活力的男性,弥补了表示男性美貌的称谓空白。“小鲜肉”不仅活跃于网络,还得到报纸媒体的认可。“小鲜肉”的走红反映了人们心理和审美取向的转变。“小鲜肉”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但在网络时代,它满足了人们交际需求,“小鲜肉”能产性强,使用量大,用法灵活,仿拟造出大批新词,仍有广阔发展空间。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黎氏全[3](2020)在《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味觉作为基本的感觉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有了味觉,我们才可以认识美食、感受美味。而味觉是在饮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饮食的重要特征之一,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价值。因此,味觉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的语言学对味觉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味觉词的语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汉外对比研究虽然众多,但着重于与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对比。在越南,关于味觉词的研究寥寥可数,专门、系统地对汉越味觉词进行的对比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视角对汉越基本味觉词的语义、构词及语用三个层面的认知进行全面和细致对比,并尝试阐明这两种不同语言在味觉的词汇表征方面的异同和动因。论文选取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咸”和越南语中与之相对应的“chua”、“ng(?)t”、“d(?)ng(kh(?))”、“cay”、“m(?)n”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认知域的理论为基础,对味觉词的义域进行划分、定名及分析,然后把其分为“相同、相似、相异”三种情况去考察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的异同,从此阐释造成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还采用了静态语言理论与动态言语实例结合法,探讨了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构词能力和语用特点。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语义方面,汉越味觉词呈现出共性多于差异性的特点,其中“苦”与“d(?)ng(kh(?))”语义基本相同;“酸”与“chua”和“甜”与“ng(?)t”语义共性大于差异性;“辣”与“cay”语义异同参半;“咸”与“m(?)n”语义差异性大于共性。此外,两者在语义引申方面体现出一些整体性的倾向:一是从语义引申的途径上看,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基本体现出了“味觉现象—生理感觉—心理感觉—抽象概念”的模式;二是从语境依赖程度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到语境的影响;三是从语义指向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都倾向于内指,但倾向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四是从语义指称对象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使用范围有时不一致;五是从语义色彩上看,汉越味觉词的褒贬色彩大多相似。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方式和生理机制引起了汉越味觉词语义朝“同”的方向发展,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约束导致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朝“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以认知、语言、文化三平面为基础,建立了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对比的阐释模式,从而寻求两者语义异同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发现造成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都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对味觉的感受大体一致。从语言角度看,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味觉词的引申意义会受到其所在的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语义表现的差异。而另一方面,语言接触又会使汉越味觉词语义产生很多相似之处。从物质文化看,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了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偏好,这对汉越味觉词引申的结果和其隐含的褒贬意义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看,中越两国人民都受到深远的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很多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明显地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思维方式上,中越文化都重视二元统一,两国人民习惯于直观思维、内向思维。此外,佛教观念渗透到越南人的思想意识中并给越南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都是造成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有异有同的重要原因。(二)在构词方面,汉越两种语言的味觉形容词的构词法从宏观上看大异小同。从结构上看,汉语味觉词仅有附加式、复合式两种构词方式,而没有重叠式的构词法,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方式分为重叠式、附加式、复合式三种类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重叠式上看越南味觉词具有零基式重叠AA和部分重叠AA式等两种类型。从附加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均有“词根+叠音后缀”(ABB式)和“词根+不叠音后缀”两种类型,其中以ABB附加式为主,A词根是基本味觉词。然而,在越南语ABB式里有一些AB、BB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从复合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又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本味觉+基本味觉”;第二类是“基本味觉词+其他成分”。汉越味觉词在复合式的第一类构词法中完全对应。第二类构词法中,汉越味觉词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由基本味觉词与其他词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这些复合词不仅表示味道,而且大多带着引申意义;但整体上看,在复合式的构词方式上,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能力与汉语味觉词相比,较为薄弱。越南语“基本味觉词+其它成分”组合只有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而汉语除了联合式、偏正式之外,还有动宾式及主谓式复合组合。这也是两者复合式在第二类构词法中的不同点。(三)在语用方面,我们从交际对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和固定短语三个角度去研究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汉越基本味觉词都呈现出很多特殊的语用特点。在交际对话中,汉越味觉词既遵循又违反合作原则。在形容词生动形式中,汉越味觉词能够改变词语的语义程度、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固定短语中,汉越味觉词主要出现在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信息丰富,形式简洁,语言生动,语体鲜明,语义蕴含着民族深刻的处世之道和哲学思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丰富了隐喻理论和味觉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上,不仅加深我们对汉越味觉词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越两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颇有裨益,同时还为汉越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翻译工作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红霞(Matveeva Aleksandra)[4](2019)在《汉俄颜色词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中国学者目前在研究颜色词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与汉语颜色词汇相关的文章发表了很多,汉语颜色词汇的内涵和文化附加义进行了讨论。本文通过研究汉俄颜色词的特点,将汉俄颜色词汇的含义和文化渊源加以比对,并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从汉语和俄语颜色词本身,详细对比了颜色词的结构特点,分析了两种语言的颜色词在结构上的异同以及颜色词的分类。第二,本文对比研究汉俄颜色词是从词汇语义的角度进行的。通过分析大量的论文以及文艺作品中有关颜色的词汇,发现了汉俄颜色词在语义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本文分析汉俄颜色词汇是从语用角度进行的。发现汉俄颜色词在语用功能上有相同的作用,是通过研究汉俄颜色词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语用功能方面的异同,即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实现交际目的。第四,本文从对俄教学的角度分析了颜色词的教学现状。关于颜色词在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将有助于中文汉语颜色词教学。综上所述,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比研究了汉俄颜色词,分析汉俄颜色词的结构特征、语义角度和语用视角,为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提供参考。希望本论文在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中发挥一定作用。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5](2019)在《汉越詈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詈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各种语言中。因而詈语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詈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詈语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信息,也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更能透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研究詈语的人也有不少,但是用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来对比研究的话,到目前为止,只有范明心(Pham Minh Tam,2013)在她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詈骂语之考察——与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对比》(Nghien cuu loi mang chui trong tieng Han hien dai va so sanh doi chieu voi tieng Viet)中把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进行比较,但是作者并没有深入去把詈语研究透彻只是走马观花,并且内容里面主要是写关于汉语的骂詈语。尽管越语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但以前人对汉语和越南语成语研究得出的结果为理论基础,让笔者坚信《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的这一课题是可以继续发展延伸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跟中国一样,在越南学习越南语的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普遍,可见汉语与越南语都很重要。而汉语詈语和越南语詈语作为两种语言的特殊语言更让人觉得好奇、让人想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因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汉越詈语是避免不了出现的,所以笔者进一步想去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詈语,从而可以知道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知道中国与越南“山连山,水连水”,从农业生产走向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整个漫长历史中,两国都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一步步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走向小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及社会程度也提高了,中越两国历史悠久,同为文明礼仪之邦。詈语因被视为有伤风雅,历来为含蓄理性的国人不齿。然而,詈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形象,直接反映中越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形态。同时,越南是中国邻邦,受中国风俗习惯及生活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深远,因此,在使用詈骂语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中越两国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针对詈语在汉语和越语的分类、结构、功能、修辞及文化上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汉越詈语的比较研究,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姜楠[6](2017)在《表人新词语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表人新词语是新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人新词语主要是对某个特定的人或者人群进行标记。关于表人新词语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当下对表人新词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个案的角度对表人新词语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表人新词语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

周福伟[7](2014)在《概念合成视角下“×奴”族词语意义的构建》文中指出基于心智空间这一术语,以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我们的认知方式。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奴"族词语意义的构建过程,证明了概念合成理论对新生词汇意义的构建有很好的解释力。

韩凝,朱雄军[8](2013)在《“微X”新词的文化透视》文中指出新词语的出现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微X"词汇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语言生活中,在词语格式、组合方式、词语释义方面具有语言研究的价值。不仅如此,"微X"族词语的构成和使用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微X"词语传递了时代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传播机制、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的新情况、新趋势。同时,对"微X"新词的文化分析也为新媒体传播的研究提供基础。

王晓珺[9](2013)在《汉语“眉、眼(目)”族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中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语被称为人体词语,而人体词语又分为六大语义场。“眉、眼”属于头部语义场,“眉、眼”在人体头部是最动人的器官,也是重要的人体头部器官部位的名称词语。本论文运用语言学、词汇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对汉语“眉、眼”族词语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第一章对汉语“眉、眼(目)”族词语作了语义阐释,第二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古代眉眼修饰习俗、文人借眉眼来传情的习俗、民间艺术中眉眼的展现,由此看出古人对眉眼的重视。第三章探讨“眉、眼”词汇的内容意义与民族思维方式的联系。由于汉语言的语言思维也是一种具象思维,“眉、眼”族词汇所摄取的形象非常广泛,有的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独特视角,有的是源自对中国历史事件的概括,或取于动物、或取于自然物及佛教经典等。但是无论摄取什么样的物象,都饱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些成为汉语中典型的文化词语,一旦离开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大环境,我们也将无法正确理解它们真正的内涵。

刘芳[10](2011)在《汉语新兴族词研究 ——以“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新兴族词凭借其涌现速度快、产生数量多、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据性等特点,成为层出不穷的新词语潮流中一种具有显着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以近十年(20012010)产生的汉语新兴族词为研究背景,从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裸”“被”“控”“党”四族词语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到200个“裸”族词、190个“被”族词、230个“控”族词、180个“党”族词,系统分析了汉语新兴族词的结构类型、汉语新兴族词产生与发展的语言机制及汉语新兴族词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汉语新兴族词可以分为“A+X”和“X+A”两种结构类型,其中A表示族词的外在形态标志,X则或是A后所接的成分或是A前修饰限制A的成分。从结构的音节数量上看,汉语新兴族词有“三音节化”的趋势;从X的词性看,以名词、动词性成分较为常见。语言的类推机制、经济机制、变异机制等在汉语新兴族词的产生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下,族词的形成有其内在理据性,族词中的成员在某一方面密切相关;语言的经济机制促进了语言的“经济化”,汉语新兴族词词约义丰,正是语言经济化的产物;而汉语新兴族词构词方式的变化、语义的泛化发展、用法搭配的变化是语言变异机制作用的结果。社会生活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普及等社会现实语境;大众文化及后现代主义文化等社会文化思潮;趋新、求异、尚简、从众、解压、颠覆、偏执、期望交流、渴望归属、标榜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且无奈等不同民众心理也制约着现代汉语新兴族词的产生与发展。

二、“玉”族词语的文化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族词语的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海”族词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前人研究以及成果
        1.“海”族词的相关研究
        2.概念整合理论用于“X”族词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1.隐喻、转喻理论
        2.概念整合理论
    (四)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语料来源
二、“海”族词的结构类型
    (一)“海”族复合词的结构类型
    (二)“海”族成语及惯用语的结构类型
    (三)本章小结
三、“海”族词的语义类别
    (一)“海”的义项分析
        1.“海”的义项历史溯源
        2.“海”各义项的关系
    (二)“海”族复合词的语义类别
    (三)“海”族成语及惯用语的语义类别
    (四)本章小结
四、“海”族词的概念整合分析
    (一)“海”族复合词的概念整合分析
        1.“海X”概念整合分析
        2.“X海”概念整合分析
        3.小结
    (二)“海”族成语及惯用语的概念整合分析
        1.单次概念整合
        2.两次概念整合
        3.多次概念整合
        4.小结
    (三)本章小结
五、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0.2.1 新兴称谓语的界定
        0.2.2 关于新兴称谓语的研究
    0.3 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0.3.1 理论基础
        0.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女汉子”的形成与功用
    1.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1.1 句法功能
        1.1.2 语义特征
    1.2 结构特点与表达功用
        1.2.1 结构特点
        1.2.2 表达功用
    1.3 流行动因与发展前景
        1.3.1 流行动因
        1.3.2 发展前景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姐姐”的应用分析与发展趋势
    2.1 名称来源与语用特点
        2.1.1 名称来源
        2.1.2 语用特点
    2.2 泛化趋势与流行动因
        2.2.1 泛化趋势
        2.2.2 流行动因
    2.3 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2.3.1 使用现状
        2.3.2 发展前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红”的演变、性质与使用现状
    3.1 “网红”的演变
        3.1.1 词性变化
        3.1.2 语义扩展
        3.1.3 感情色彩变化
    3.2 “网红”的性质
        3.2.1 稳定性
        3.2.2 生动性
        3.2.3 衍生性
    3.3 “网红”的使用现状
        3.3.1 使用量
        3.3.2 在线化
        3.3.3 规范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店小二”的语义发展及复现动因
    4.1 语义的发展
        4.1.1 “店小二”的来源及基本义
        4.1.2 “店小二”的泛化、虚化义
    4.2 复现动因
        4.2.1 语模类推
        4.2.2 语用需要
        4.2.3 话语经济
        4.2.4 符合时代背景
    4.3 “店小二”与“服务员”及“客服”的比较
        4.3.1 “店小二”与“服务员”比较
        4.3.2 “店小二”与“客服”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鲜肉”的运用与发展
    5.1 名称来源与结构特点
        5.1.1 名称来源
        5.1.2 结构特点
    5.2 泛化趋势与使用现状
        5.2.1 泛化趋势
        5.2.2 使用现状
    5.3 用法特色与流行动因
        5.3.1 用法特色
        5.3.2 流行动因
    5.4 文化心理与发展前景
        5.4.1 文化心理
        5.4.2 发展前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2 越南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3 汉越味觉词的对比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
        1.3.1 味与味觉
        1.3.2 味觉词的定义及分类
        1.3.3 基本味觉词及研究对象
    1.4 理论依据
        1.4.1 语义对比的理论框架
        1.4.2 差异解释的阐释模式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汉越“酸/chua”语义对比
    2.1 汉越“酸/chua”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2.2 汉越“酸/chua”语义统计及分析
        2.2.1 “酸/chua”的语义分布统计
        2.2.2 “酸/chua”语义内涵分析
    2.3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总结
        2.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2.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2.4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原因
        2.4.1 认知因素
        2.4.2 语言因素
        2.4.3 文化因素
第三章 汉越“甜/ng(?)t”语义对比
    3.1 汉越“甜/ng(?)t”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3.2 汉越“甜/ng(?)t”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3.2.1 “甜/ng(?)t”的语义分布统计
        3.2.2 “甜/ng(?)t”的语义内涵分析
    3.3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总结
        3.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3.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3.4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原因
        3.4.1 认知因素
        3.4.2 语言因素
        3.4.3 文化因素
第四章 汉越“苦/d(?)ng(kh(?))”语义对比
    4.1 汉越“苦/d(?)ng(kh(?))”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4.2 汉越“苦/d(?)ng(kh(?))”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4.2.1 “苦/d(?)ng(kh(?))”的语义分布统计
        4.2.2 “苦/d(?)ng(kh(?))”的语义内涵分析
    4.3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总结
        4.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4.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4.4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原因
        4.4.1 认知因素
        4.4.2 语言因素
        4.4.3 文化因素
第五章 汉越“辣/cay”语义对比
    5.1 汉越“辣/cay”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5.2 汉越“辣/cay”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5.2.1 “辣/cay”的语义分布统计
        5.2.2 “辣/cay”的语义内涵分析
    5.3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总结
        5.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5.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5.4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原因
        5.4.1 认知因素
        5.4.2 语言因素
        5.4.3 文化因素
第六章 汉越“咸/m(?)n”语义对比
    6.1 汉越“咸/m(?)n”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6.2 汉越“咸/m(?)n”语义统计及分析
        6.2.1 “咸/m(?)n”的语义分布统计
        6.2.2 “咸/m(?)n”的语义内涵分析
    6.3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总结
    6.4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原因
第七章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
    7.1 汉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1.1 重叠式
        7.1.2 附加式
        7.1.3 复合式
    7.2 越南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2.1 重叠式
        7.2.2 附加式
        7.2.3 复合式
    7.3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分析
        7.3.1 重叠式对比
        7.3.2 附加式对比
        7.3.3 复合式对比
第八章 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8.1 汉越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1 交际对话的合作原则
        8.1.2 汉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3 越南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2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1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类型
        8.2.2 汉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3 越南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3 汉越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1 汉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2 越南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4 总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9.1.1 关于汉越味觉词语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
        9.1.2 关于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原因的阐释
        9.1.3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构词方式
        9.1.4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9.2 研究反思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4)汉俄颜色词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应用价值
    (三)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俄颜色词结构特点对比
    1.1 汉语颜色词结构
    1.2 俄语颜色词结构
    1.3 汉俄颜色词结构对比
第二章 汉俄颜色词的词汇语义特点对比
    2.1 汉语颜色词的词汇语义
    2.2 俄语颜色词的词汇语义
    2.3 汉俄颜色词的词汇语义对比
第三章 汉俄颜色词语用功能对比
    3.1 汉语颜色词语用功能
    3.2 俄语颜色词语用功能
    3.3 汉俄颜色词语用功能对比
第四章 对俄汉语颜色词的教学
    4.1 对俄汉语颜色词的教学现状
    4.2 对俄汉语颜色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 对俄汉语颜色词教学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汉越詈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二、汉日、汉英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三、越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四、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范围、研究目标、詈语的定义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目标
        三、詈语的定义
    第五节 选题的特色、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意义
        一、选择特色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汉越詈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对比
        一、汉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二、越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三、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异同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对比
        一、汉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二、越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三、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类主题汉越詈语的对比
    第一节 汉越有关性主题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性器官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性行为的詈语
        三、汉越有关性乱的詈语
        四、小结
    第二节 汉越詈语贬称主题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动物贬称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鬼神的詈语
        三、汉越有关什物的詈语
        四、汉越有关卑贱奸邪的詈语
        五、汉越有关排泄的詈语
    第三节 汉越其他主题詈语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驱逐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威胁、诅咒的詈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詈语的功能对比
    第一节 汉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一、汉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二、汉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三、汉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四、汉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第二节 越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一、越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二、越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三、越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四、越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第三节 汉越詈语的功能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对比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一、比喻
        二、夸张
        三、借代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越詈语产生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不同的场合
        二、不同的时段
        三、不同的性别
        四、不同的年龄
        五、不同的修养
    第二节 心理因素
        一、愤怒
        二、厌恶
        三、憎恨
        四、嫉妒
        五、恐惧
        六、悲哀
        七、失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越詈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文化蕴含
        一、詈语与孝文化等级观念
        二、詈语与性别观念
        三、詈语与死亡观念
        四、詈语与伦理道德
    第二节 汉越詈语在不同文体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一、日常交际生活
        二、影视作品
        三、文学作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表人新词语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表人新词语的个案研究
    (一)关于“族”类表人新词语的研究
    (二)关于“X男X女”表人新词语的研究
    (三)关于“X奴”表人新词语的研究
    (四)关于“X客”表人新词语的研究
    (五)关于“X控”表人新词语的研究
    (六)关于“虫”的表人新词语研究
    (七)关于“X哥”的表人新词语研究
    (八)关于“领”的表人新词语的研究
二、关于表人新词语现象的整体研究

(7)概念合成视角下“×奴”族词语意义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奴”族词语
二、概念合成理论
三、“×奴”族新词意义的构建
    1.“×奴”族词语的特点
    2.“×奴”族意义的合成

(8)“微X”新词的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微X”新词的基本情况
    1.1“微X”新词呈现强劲趋势
    1.2“微X”新词中,三字格形式呈现绝对优势
    1.3“微X”词语的组合方式
    1.4“微X”新词涉及领域及“微”的含义
2.“微X”新词语的文化含义
    2.1“微X”词语:信息技术渗透社会生产生活,新媒体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2.2“微X”词语:传播机制发生变革,开放的舆论场不可忽略地形成
    2.3“微X”词语:思维方式规范灵动,社会心理特征凸显
3.“微X”词语的文化思考

(9)汉语“眉、眼(目)”族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研究对象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四、本文采用理论和方法
    五、内容和重点难点
第一章 汉语“眉、眼(目)”族词语语义阐释
    第一节 “眉”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眼(目)”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眉、眼(目)”族词语发展演变的特点
第二章 “眉、眼(目)”族词语的民俗文化阐释
    第一节 “眉、眼(目)”族词语--古代眉妆习俗的展示
    第二节 “眉、眼(目)”族词语--传情达意的桥梁
    第三节 “眉、眼(目)”族词语--民间艺术审美意识的体现
第三章 “眉、眼(目)”族词语的民族文化阐释
    第一节 汉语的语言思维特点在“眉、眼(目)族”词语中的体现
    第二节 取象于动物的“眉、眼(目)”族词语的文化价值观念
    第三节 取象自然物的“眉、眼(目)”族词语的文化联想
    第四节 源于文学、历史典故的“眉、眼(目)”族固定语中的文化积淀
第四章 结论
    一、本文主要内容与观点
    二、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汉语新兴族词研究 ——以“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汉语新兴族词的研究现状
        (一) 汉语新词语研究
        (二) 族词研究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语新兴族词的结构类型
    一、“A+X”形式
        (一) “A+单音节”形式
        (二) “A+双音节”形式
        (三) “A+多音节”形式
    二、“X+A”形式
        (一) “单音节+A”形式
        (二) “双音节+A”形式
        (三) “多音节+A”形式
    三、小结
第二章 汉语新兴族词与语言机制
    一、汉语新兴族词与语言的类推机制
    二、汉语新兴族词与语言的经济机制
    三、汉语新兴族词与语言的变异机制
第三章 汉语新兴族词与社会文化心理
    一、汉语新兴族词与社会现实
        (一) 汉语新兴族词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二) 汉语新兴族词与大众传媒的普及
    二、汉语新兴族词与社会文化
        (一) 汉语新兴族词与大众文化
        (二) 汉语新兴族词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三、汉语新兴族词与民众心理
        (一) 汉语新兴族词与共有民众心理
        (二) 汉语新兴族词与独有民众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玉”族词语的文化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海”族词认知语义研究[D]. 闫天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D]. 刘冰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 黎氏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汉俄颜色词对比分析[D]. 红霞(Matveeva Aleksandra).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汉越詈语对比研究[D].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6]表人新词语研究综述[J]. 姜楠.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3)
  • [7]概念合成视角下“×奴”族词语意义的构建[J]. 周福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7)
  • [8]“微X”新词的文化透视[A]. 韩凝,朱雄军. 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novation(ICMIBI 2013 V16), 2013
  • [9]汉语“眉、眼(目)”族词语研究[D]. 王晓珺.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
  • [10]汉语新兴族词研究 ——以“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为例[D]. 刘芳. 沈阳师范大学, 2011(08)

标签:;  ;  ;  ;  

“玉”字的文化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