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赤红壤区的资源优势、问题与科工农贸综合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施泽升,唐利球,彭崇,陈海生,覃潇敏,马文清,罗晟昇,郭强,莫周美,秦昌鲜,何洪良,闭德金,莫勇武[1](2019)在《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适宜施氮量研究》文中指出合理的甘蔗氮肥施用量能减少蔗田由于过量的化学肥料投入而造成的生态破坏。本文于2017~2019年通过1新1宿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糖分等的影响。试验在崇左龙州县设置了6个不同施氮量处理,分别为施纯氮0、225、300、375、450、600(常规施氮量)kg/hm2。甘蔗伸长期采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SPAD值和氮素含量,收获期测定甘蔗产量、锤度、株高、茎径等性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使甘蔗产量和产糖量显着增产,施氮量为300 kg/hm2(N2)时甘蔗产量和产糖量最大,1新1宿平均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80296、10889kg/hm2。不同施氮处理对甘蔗糖分则无显着影响,但当施氮量低于225kg/hm2后,宿根年的产糖量将显着下降。在甘蔗氮素利用方面,施氮能提高伸长期叶片SPAD值和氮含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产糖力随着氮肥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线性+平台"模型能完整地模拟产量与氮肥的肥效关系。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生产上推荐的氮肥施用量为300~375kg/hm2,这比常规施肥减少了37.5%~50%的氮肥用量,同时能稳定甘蔗的后续生产,这对节省甘蔗生产成本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杜爱林,傅丰贝,李伏生[2](2019)在《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有利于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方法】通过模拟滴灌系统的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滴灌方式和5种施氮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N0-CDI(土壤施氮量为0结合常规滴灌)相比,N2-ADI(滴灌施氮量0.18 g·kg–1结合交替滴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55.2%,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111.8%,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90.5%。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之间有显着相关性。【结论】滴灌施氮量0.18 g·kg–1结合交替滴灌处理是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最优滴灌施氮模式。
陈丽芬[3](2017)在《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余甘子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也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一种药食两用水果。余甘子产业是惠安县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不仅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全县现有余甘子种植面积约1727 hm2,产量约5000 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福建省前列。本文以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研究为选题。首先通过应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在研究余甘子方面的动态进行综述,包括种质资源、栽培育种、化学成分、生物特性、生态分布、加工利用、药理活性等方面。其次通过应用实地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惠安县余甘子产业现状及2个成功案例进行剖析。然后对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探讨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列出当前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适应当前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其能够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该项研究来进一步促进惠安县余甘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充分发挥产业的优势,对增加农民收入就业,促进惠安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谭宏伟,周柳强,谭俊杰,杨尚东[4](2016)在《甘蔗节水灌溉及高效施肥关键技术参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适合广西蔗区生产的甘蔗节水灌溉及高效施肥关键技术体系,为实现糖料蔗的高产优质目标奠定基础。【方法】以甘蔗田间试验为基础,采用蔗区土壤养分及水分系统研究法对甘蔗节水灌溉及高效施肥的参数进行探索,对历时15年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广西蔗区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春秋季干旱及缺水制约着糖料蔗生产;蔗区土壤饱和持水量38%61%,土壤永久凋萎点2%21%,土壤田间持水量6%42%,土壤有效水含量4%22%。甘蔗需水量1075.01231.0 mm,日需水量3.65.9 mm,日耗水强度4.06.0 mm。不同生长阶段甘蔗吸收氮、磷、钾量和节水灌溉肥料浓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综合考虑甘蔗产量质量、降雨时空、灌溉量等因素,优选出节水灌溉肥料水平为:苗期0.10%0.20%,分蘖期灌0.20%0.30%,伸长(拔节)期0.20%0.30%,成熟期灌溉停止施肥。经实际生产证实,不同灌溉方式中以滴灌甘蔗对水分和氮、磷、钾养分的利用率最高,分别为90.01%、51.32%、30.21%和52.11%;滴灌区采用减量施肥(N 210.00 kg/ha+P2O575.00 kg/ha+K2O 210.00 kg/ha)能实现糖料蔗的高产优质目标。【结论】广西蔗区生产的甘蔗节水灌溉及高效施肥模式为早春土壤湿润促苗,中期灌溉施肥偶合,后期灌溉防蔗早衰。即甘蔗灌溉频次9次(春季2次、分蘖期2次、伸长期3次、成熟期2次),灌溉总量900.01425.0 m3/ha,每次灌溉量60.090.0m3/ha,用水关键节点在春秋季;轻质土壤的滴灌间隔912 d,黏壤土的滴灌间隔1217 d;灌溉肥料水平为甘蔗苗期0.10%0.20%、分蘖期0.20%0.30%、伸长(拔节)期0.20%0.30%、成熟期灌溉不施肥;以氮、钾肥为主(N∶K2O=1∶1.6)。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金生[5](2016)在《甘蔗生产中的氮磷钾养分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甘蔗是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从1993年至今广西甘蔗的栽培面积及蔗糖产量均占我国的60%以上。但长期不合理的施肥不仅导致蔗区土壤肥力下降的同时,还致使广西部分蔗区的甘蔗产量和品质连年下降,严重阻碍了广西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生产能力和甘蔗吸收养分规律,旨在构建蔗区优质高产的施肥技术体系,为实现广西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作者采用田间试验、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在蔗区采集了不同施肥处理的甘蔗和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蔗对养分的吸收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区施肥养分不平衡,肥料利用率低是导致甘蔗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有吸收高峰期,同时,也随施肥处理的不同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优化施肥(NPK1)处理伸长初期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分别为1 425 g/(hm2·d)、375 g/(hm2·d)和2 179.5 g/(hm2·d),成熟期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逐渐降低。甘蔗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受土壤养分含量、湿度、通气状况、有机质含量及甘蔗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优化施肥(NPK1)处理极显着地提高了甘蔗产量和含糖量。由于本文所有试验点均分布于相同蔗区,气候条件相近,耕作管理一致,栽培品种相同,不同施肥处理影响甘蔗对养分吸收量,进而影响甘蔗产量。基于田间试验结果,目标产量为75~100 t/hm2,甘蔗推荐施氮肥量为N 270~315 kg/hm2,施磷肥量为P2O5 75~90 kg/hm2,施钾肥量为K2O 225~270 kg/hm2。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黄金生[6](2014)在《甘蔗实现减量施肥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长期来,我区甘蔗生产施肥具有施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和施肥成本高等特点,除地租外,甘蔗施肥占甘蔗生产成本40%-50%。近年的研究结果指出,选择适合的肥料类型、采用正确的施肥位置、施用时间和施肥量等是降低甘蔗施肥成本的技术关键;选用富含腐殖酸的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能显着提高甘蔗对肥料的利用率,同时肥效长,能满足甘蔗一次性追肥的需要;甘蔗减量30%-40%施肥量,能维持在亩产6-8吨的生产水平;为此,甘蔗种植区推荐亩施肥量:亩产原料蔗6-8吨,施N 18-20公斤,P2O56-7公斤,K2O 16-18公斤;有灌溉条件的甘蔗亩产原料蔗12-16吨,施N 23-28公斤,P2O58-9公斤,K2O 21-25公斤;基肥在开行沟后,占总施肥量10%;追肥在苗齐后施用。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杨尚东,黄金生[7](2014)在《红壤区不同施肥处理对蔗区土壤酸化及甘蔗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甘蔗为供试作物,不施肥为对照(CK),设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化学氮磷钾+蔗叶还田(NPK+蔗叶)3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K肥,不仅导致红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持续增加,而且对提高红壤中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效果不显着,同时不能确保甘蔗产量的持续增产;长期施用NPKM或NPK+蔗叶处理,降低了红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含量,不仅有助于减缓红壤酸化进程,而且显着提高红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和维持较高的甘蔗产量。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谭庆军,阮康乐[8](2013)在《木薯对氮、磷、钾、镁、锌、硼的吸收特性及施肥效应》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氮、磷、钾、镁、锌、硼肥对木薯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最佳施肥处理OPT(N+P+K+Mg+Zn+B)、减氮施肥OPT-N、减磷施肥OPT-P、减钾施肥OPT-K、减镁施肥OPT-Mg、减锌施肥OPT-Zn、减硼施肥OPT-B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测定各处理木薯产量以及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吸收强度。【结果】OPT处理木薯所吸收的N、P、K、Zn养分主要累积在茎部,Ca、Mg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和茎部,B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部位中。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呈抛物线状,在块根膨大期前呈逐渐提高,块根膨大后,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逐渐下降。增施N、P、K、Mg肥,木薯产量分别提高38.01%、13.09%、23.14%和8.99%;增施1kgN、P2O5、K2O、MgO木薯产量分别增加101、54、22和49kg;OPT处理产值最高(13217元/ha)。【结论】施肥均可提高木薯的养分吸收量,但K、Za、B肥会抑制Mg的吸收。不同施肥条件对木薯产量有显着的影响。
黄国勤,赵其国[9](2012)在《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广西红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红壤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对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作者在对广西红壤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特性等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10个方面的问题,即:土壤酸化、肥力下降、缺水干旱、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土壤污染、面积缩小、生物退化、结构受损、功能减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问题治理的对策和措施:一是珍惜红壤资源;二是搞好红壤利用规划;三是加快红壤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四是加强红壤生态环境保护;五是加大红壤生态的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六是加深红壤生态的保护与建设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吴磊[10](2012)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植物调查和标本研究,基本查清了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植物区系组成,探讨了本区维管植物的区系特点,并根据2001年IUCN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对本区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估,讨论了其受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关保护的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低纬度,受到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又因具有复杂的地形,该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山地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12科、764属、1721种(包括变种、变型,下同),其中蕨类植物45科、112属、296种,裸子植物6科、9属、14种,被子植物161科、643属、141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38科、518属、1195种、单子叶植物23科、125属、216种)2.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优势科有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铁角蕨科,共含有44属、167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属数的39.3%、总种数的56.4%;优势属有凤尾蕨属、鳞毛蕨属、铁角蕨属、短肠蕨属、毛蕨属、蹄盖蕨属、耳蕨属,共含有82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7.7%。3.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子植物种类较为贫乏,多数种类在本区零散分布,仅黄山松和长苞铁杉在本区生境薄弱的地段形成了小型群落。本区被子植物优势科有樟科、茜草科、菊科、兰科、蔷薇科、禾本科、蝶形花科、山茶科、桑科、莎草科、荨麻科、壳斗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马鞭草科、野牡丹科、冬青科、爵床科、唇形科,共含有287属、722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总属数、总种数的44.6%、51.2%;优势属有榕属、冬青属、杜鹃花属、悬钩子属、山矾属、柃木属、薹草属、木姜子属、紫金牛属、拨葜属、新木姜子属、柯属、楼梯草属、青冈属、樟属、蒲桃属、润楠属、蓼属,共含有265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种数的18.8%。4.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蕨类植物区系在科、属两个层次上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97.3%和77.6%(世界分布科属除外)。种子植物区系在科一级上和属一级上的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的比例分别为3.1:1、4.4:1,从而也说明温带成分对本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5.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大部分的科属内种类组成较为贫乏,仅含1种的科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科数的28.9%,仅含1种的属占本区蕨类植物总属数的49%,说明本区蕨类植物科属内分化程度不高,科属结构较为简单,体现了本区蕨类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孑遗性。本区种子植物科、属主要是由单种科、属(在本区仅含1种的科、属)和寡种科、属(在本区含2-4种的科、属)组成,结构组成不平衡,其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共有99个,占本区总科数的59.3%;单种属和寡种属544个,占本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83.4%。说明本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科、属。6.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共有65种,隶属于16科44属,其中蕨类植物5种,裸子植物6种,被子植物54种。被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名录(Ⅰ)收录的有5种,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有10种(全为国家Ⅱ级保护),被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有50种。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对本区的65种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它维管植物的现状进行评估,同时,建议将本区除上面65种珍稀濒危植物外的其他106种同列入本区重点保护植物。7.在进行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新分类群5个,即大明山粗筒苣苔Briggsia damingshanensis、大明山羊耳蒜Liparis damingshanensis、橙花水晶兰Monotropa crocea、大明山秋海棠Begonia damingshanensis、十万大山毛蕨Cyclosorus shiwangdashanensis,广西新记录种9个,并纠正了前人关于胡麻花属为中国大陆新分布的错误报道。
二、广西赤红壤区的资源优势、问题与科工农贸综合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赤红壤区的资源优势、问题与科工农贸综合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适宜施氮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点概况 |
1.1.2 试验品种和试验肥料类型 |
1.2 方法 |
1.2.1 施肥处理 |
1.2.2 样品测定及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氮量对甘蔗产量及糖分的影响 |
2.2 不同施氮量对甘蔗氮素利用的影响 |
2.3 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氮肥适宜施用量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管理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1 土壤碳库测定 |
1.4.2土壤酶活性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滴灌方式和施氮处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2.1.1有机碳含量 |
2.1.2 活性有机碳含量 |
2.1.3 碳库管理指数 |
2.2 不同滴灌方式和施氮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2.1 过氧化氢酶活性 |
2.2.2 脲酶活性 |
2.2.3 转化酶活性 |
2.3 土壤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
3 讨论与结论 |
3.1 施氮处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3.2 滴灌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3.3 土壤碳库与酶活性的相关性 |
3.4 结论 |
(3)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地理行政位置 |
1.4.2 自然资源条件 |
1.4.3 经济发展现状 |
1.4.4 人文旅游景观 |
1.4.5 果树产业情况 |
2 余甘子的研究现状 |
2.1 余甘子的种质资源 |
2.2 余甘子的栽培育种 |
2.3 余甘子的化学成分 |
2.4 余甘子的生物特性 |
2.5 余甘子的生态分布 |
2.6 余甘子的加工利用 |
2.6.1 食健用品 |
2.6.2 医药用品 |
2.6.3 美容用品 |
2.6.4 工业用品 |
2.6.5 工艺用品 |
2.7 余甘子的药理活性 |
2.7.1 抗病毒活性 |
2.7.2 抑菌活性 |
2.7.3 抑炎活性 |
2.7.4 调节免疫功能 |
2.7.5 抗氧化衰老作用 |
2.7.6 抗肿瘤活性 |
2.7.7 降血压及治疗糖尿病作用 |
2.7.8 抗疲劳及缺氧作用 |
2.7.9 其他作用 |
2.8 余甘子的毒性实验 |
3 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现状 |
3.1 惠安县余甘子分布情况 |
3.2 惠安县余甘子种植历史与培育技术 |
3.3 惠安县余甘子病虫害防治 |
3.4 惠安县余甘子经营模式 |
3.4.1 家庭经营模式 |
3.4.2 种植大户经营模式 |
3.4.3 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 |
3.4.4 企业+基地经营模式 |
3.5 惠安县余甘子加工销售 |
4 惠安县余甘子产业成功案例 |
4.1 余甘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 |
4.1.1 项目实施情况 |
4.1.2 项目成果 |
4.1.3 项目启示 |
4.2 甜余甘高效栽培和林下放养禽畜示范项目 |
4.2.1 项目实施情况 |
4.2.2 项目成果 |
4.2.3 启示 |
5 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5.1 优势 |
5.1.1 自然条件优势 |
5.1.2 地理位置优势 |
5.1.3 种质资源优势 |
5.1.4 文化历史优势 |
5.1.5 品牌优势 |
5.1.6 劳动力优势 |
5.2 劣势 |
5.2.1 种植标准化程度低 |
5.2.2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5.2.3 深加工技术较低 |
5.2.4 营销观念落后 |
5.2.5 产品宣传不到位 |
5.2.6 野生资源保护不力 |
5.2.7 气象灾害频繁 |
5.3 机遇 |
5.3.1 市场发展形势良好 |
5.3.2 利用价值不断被挖掘 |
5.3.3 生态保护作用 |
5.3.4 第三代水果及药用果树开发 |
5.4 挑战 |
5.4.1 竞争压力大 |
5.4.2 消费者需求提高 |
5.4.3 科研投入不足 |
5.4.4 生产成本提高 |
6 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的对策 |
6.1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
6.1.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6.1.2 健全科学管理体系 |
6.1.3 申报地理标志果品 |
6.1.4 推广集约经营管理 |
6.2 提高果农生产力,保护果农利益 |
6.2.1 抓好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推广 |
6.2.2 确保果农利益,加强监管保护 |
6.2.3 科学防治病虫害,探索防治新模式 |
6.3 强化科技支撑,着重研制开发 |
6.4 发展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 |
6.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休闲果园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甘蔗节水灌溉及高效施肥关键技术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蔗区土壤水分状况关键技术参数 |
2.1.1 甘蔗种植区降雨分布情况 |
2.1.2蔗区耕地土壤质地饱和持水量及永久凋萎点 |
2.1.3 不同质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 |
2.1.4 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关系 |
2.1.5 不同土壤类型与土壤水含量及有效水含量的关系 |
2.2 甘蔗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参数 |
2.2.1 甘蔗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 |
2.2.2 甘蔗灌溉量 |
2.2.3 甘蔗微灌施肥制度参数 |
2.3 甘蔗高效施肥关键技术参数 |
2.3.1 甘蔗根系分布特征 |
2.3.2 甘蔗优质高产对矿质养分吸收规律 |
2.3.3 甘蔗节水灌溉肥料浓度参数 |
2.4 甘蔗肥水协调推荐施肥和灌溉设计的应用效果2.4.1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率 |
2.4.2 实现甘蔗高产优质的目标 |
3 讨论 |
4 结论 |
(6)甘蔗实现减量施肥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蔗生产施肥现状 |
2 甘蔗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理论依据 |
3 降低甘蔗施肥成本的实践 |
3.1 选择适合的肥料类型 |
3.2 采用正确的施肥位置、施用时间和施肥量 |
4 小结 |
(7)红壤区不同施肥处理对蔗区土壤酸化及甘蔗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区概况 |
1.2方法 |
1.2.1试验设计 |
1.2.2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处理中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年际变化 |
2.2不同处理中土壤磷钾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年际变化 |
2.3不同处理中甘蔗产量的年际变化 |
2.4土壤p H与甘蔗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讨论与结论 |
(8)木薯对氮、磷、钾、镁、锌、硼的吸收特性及施肥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OPT处理木薯不同时期各部位的养分含量变化 |
2.2 OPT处理木薯不同时期的养分累积及吸收强度的变化 |
2.3 施肥对木薯养分累积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木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10)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 |
1.1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历史沿革 |
1.2 地质与地貌 |
1.3 气候特征 |
1.4 土壤类型 |
1.5 水文 |
1.6 植被概况 第二章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历史与存在的问题 |
2.1 研究历史 |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
3.3.2 野外考察 |
3.3.3 标本研究 |
3.3.4 室内整理 第四章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4.1 蕨类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4.1.1 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 |
4.1.2 蕨类植物科属地理分布区类型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4.2.1 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 |
4.2.2 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分布区类型分析 |
4.3 小结 第五章 植物资源的保护 |
5.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 |
5.2 建议列入本区重点保护的种类 |
5.3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原因和保护策略 |
5.3.1 致危原因 |
5.3.2 保护策略 第六章 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新资料 |
6.1 新种 |
6.2 新记录植物 |
6.3 胡麻花属在大明山国家级保护区分布的澄清 第七章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分类研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参考文献 撰写及发表主要论文 致谢 |
四、广西赤红壤区的资源优势、问题与科工农贸综合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龙州县河谷地区甘蔗适宜施氮量研究[J]. 施泽升,唐利球,彭崇,陈海生,覃潇敏,马文清,罗晟昇,郭强,莫周美,秦昌鲜,何洪良,闭德金,莫勇武. 甘蔗糖业, 2019(05)
- [2]赤红壤碳库管理的滴灌施氮模式研究[J]. 杜爱林,傅丰贝,李伏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 [3]惠安县余甘子产业发展研究[D]. 陈丽芬.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4]甘蔗节水灌溉及高效施肥关键技术参数研究[J]. 谭宏伟,周柳强,谭俊杰,杨尚东.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5)
- [5]甘蔗生产中的氮磷钾养分管理[A].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金生. 肥料养分高效利用策略-化肥零增长下养分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6]甘蔗实现减量施肥的理论与实践[J].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黄金生. 广西糖业, 2014(06)
- [7]红壤区不同施肥处理对蔗区土壤酸化及甘蔗产量的影响[J].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杨尚东,黄金生.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7)
- [8]木薯对氮、磷、钾、镁、锌、硼的吸收特性及施肥效应[J].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谭庆军,阮康乐.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1)
- [9]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 黄国勤,赵其国. “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10]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吴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