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发生

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发生

一、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学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19)在《鳕鱼鳔胶原蛋白和胶原肽特性及对细胞衰老进程干预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自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类寿命的不断增加,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均已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测算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显示,我国的各年龄段人口分布已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角形到如今的纺锤型。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带来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物质供养与生活照料等方面的缺乏无疑增加了中年人的压力;老龄疾病与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也加重了社会负担。因此,为延缓衰老或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研究并开发有效的抗衰老药物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国家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加重,对抗衰老产品的种类与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与药品相比,具有延缓衰老活性的功能食品避免了药物研发周期、临床试验周期长的缺陷,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鱼鳔,又名花胶或鱼肚,以其胶原蛋白含量极高而着称,且自古以来就以各种功效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对于胶原蛋白与抗衰老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颇多的是大分子胶原蛋白与小分子胶原肽在护肤品行业的应用,以皮肤成纤维细胞及动物皮肤组织为实验对象探究胶原蛋白对其衰老的延缓功效;而对于胶原蛋白与延缓机体衰老的关系,近年来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其他品种来源的鱼鳔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防止机体氧化损伤实现延缓衰老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以大西洋鳕鱼鳔为原料,采用不同方式提取鳕鱼鳔胶原蛋白与酶解胶原肽并对其进行理化特性的分析与比较;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多肽的最佳制备工艺,对其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并检测其体外模拟肠消化的稳定性;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鳕鱼鳔多肽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以2BS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早熟性衰老与复制性衰老细胞模型,检测了两种鳕鱼鳔胶原肽对衰老的干预作用并通过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对作用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的探讨。采用三种不同的提取方式对鳕鱼鳔胶原蛋白与胶原肽进行提取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分析与比较。采用低温酸溶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cid-soluble collagen,ASC),热水抽提明胶(gelatin,GEL),复合蛋白酶酶解制备鳕鱼鳔胶原肽(swim bladder peptides,SWP)得到三种鳕鱼鳔胶原蛋白与胶原肽。对提取的蛋白质进行感官评定、SDS-PAGE电泳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与扫描电镜分析。基本组成成分的结果显示实验所用的鳕鱼鳔样品中水分含量较高,达到76%,其次是蛋白质,含量高达22.08%,若以干基计,蛋白质含量可达92%。ASC、GEL与SWP三种胶原蛋白的提取率分别为42.15%、72.20%与89.11%,且羟脯氨酸的含量为8.73%、8.97%与7.94%;在外观形态上,ASC与GEL呈致密的海绵状,SWP为粉末状固体;SDS-PAGE图谱显示ASC至少由两条α链与一条β链组成,GEL中存在少量的α链,SWP种α链与β链被降解;紫外光谱结果显示三种蛋白在230 nm波长处均有最大吸收;且GEL与SWP在280 nm波长处有一定的吸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SC与GEL具有一定的交联结构,SWP中无交联结构存在。以上结果表明鳕鱼鳔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三种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胶原蛋白具有不同的特性,为鳕鱼鳔胶原蛋白的开发与应用拓宽了领域。选用六种不同蛋白酶对鳕鱼鳔进行酶解,通过比较酶解液的水解度与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筛选最佳蛋白酶,进而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系统对酶解产物进行体外胃肠模拟消化,检测消化前后胶原肽水解度与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变化。抗氧化肽酶解工艺优化实验确立了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时间6 h,pH 7.2,温度58.6℃,酶添加量为200 U/mL,所得酶解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61.1%。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鳕鱼鳔胶原肽对DPPH·、HO·与O2-·均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8.29 mg/mL、5.43 mg/mL与5.03 mg/mL;且对亚铁离子具有很好的螯合能力,IC50为1.35 mg/mL。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实验结果表明了经胃肠消化后鳕鱼鳔胶原肽的水解度增大,但体外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可能原因为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因反应条件的变化如pH值的改变对多肽的组成及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改变了多肽的生物活性。将最佳提取工艺得到的鳕鱼鳔胶原肽进行G-15葡聚糖凝胶分离层析,对得到的主要组分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紫外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与与分子量分布检测;同时对纯化组分的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分子量的组分的体外抗氧化能力。G-15凝胶层析分离纯化后获得两个主要组分,分别命名为SWP-I与SWP-II。理化性质结果显示两个组分中的主要氨基酸组成是Asp、Glu、Gly、Ala与Pro,其中SWP-I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而SWP-II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精氨酸;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两个组分在230 nm波长处均有最大吸收,符合蛋白质的吸收特性,且SWP-II中芳香族氨基酸含量高于SWP-I,该结果与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相一致;分子量分布测定结果显示SWP-I与SWP-II的数均分子量分别为4976 Da与1960 Da。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显示两个组分对DPPH·,HO·与O2-·有较好的清除能力且有很好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SWP-II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优于SWP-I。生物体的衰老发生在机体的每一个层面,包括从分子到组织、器官以及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衰老被认为是人类衰老的基础。在细胞衰老进程的相关研究中,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nic lung diploid fibroblast,2BS)常常被选为模式细胞种类,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用以研究人体衰老最好的模型之一。建立细胞水平的衰老模型对衰老进程的相关研究以及探寻抗衰老的药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H2O2诱导2BS细胞早熟性衰老细胞模型,探究了鳕鱼鳔胶原肽对早熟性衰老2BS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通过cck-8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从而选择0.2 mM的H2O2浓度建立氧化诱导2BS细胞早熟性衰老模型;然后分别检测了鳕鱼鳔胶原肽两个组分对H2O2诱导2BS细胞的细胞增殖率、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细胞β-半乳糖苷酶含量、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内氧化物酶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通过检测PI3K/Akt凋亡信号通路中t-Akt、p-Akt、t-GSK-3β与p-GSK-3β蛋白的表达探讨鳕鱼鳔胶原肽对氧化诱导细胞早熟性衰老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两个组分的高浓度组均能显着提高早熟性衰老细胞增殖率(p<0.01,p<0.01),并显着降低细胞内ROS活性氧水平(p<0.01,p<0.01)、β-半乳糖苷酶含量(p<0.01,p<0.01)与细胞凋亡率(p<0.01,p<0.01),同时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力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p<0.01,p<0.01)。通过分子水平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WP-I与SWP-II能够通过抑制p-Akt与p-GSK-3β水平的升高来发挥对早熟性衰老细胞的保护作用,抗衰老效果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且SWP-II的作用效果优于SWP-I。对于鳕鱼鳔胶原肽延缓2BS细胞复制性衰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本实验分别检测了鳕鱼鳔胶原肽两个组分对不同代龄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对不同代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β-半乳糖苷酶含量、过氧化物酶的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并通过彗星实验拖尾长度反映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细胞中DNA损伤修复的影响;通过检测抗p53/p21抗凋亡信号通路中p53与p21蛋白的表达探讨鳕鱼鳔胶原肽延缓细胞复制性衰老进程的机制。结果显示与20PD年轻细胞相比,鳕鱼鳔胶原肽两个组分能显着提升45PD复制性衰老细胞的增殖率(p<0.01,p<0.01),同时显着降低细胞内ROS活性氧水平(p<0.01,p<0.01)与β-半乳糖苷酶含量(p<0.01,p<0.01),显着减少细胞凋亡率(p<0.05,p<0.01)与减轻DNA损伤中拖尾长度(p<0.01,p<0.01),并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力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从而实现对复制性衰老细胞的保护作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通过下调p53/p21细胞周期与凋亡蛋白信号通路中p53与p21蛋白的实现对细胞复制性衰老进程的调控。

聂爱婷,马波,胡利平,张秀峰,饶旼,聂胜洁[2](2017)在《衰老程度评价生物学指标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微观结构水平和分子水平检测不同代次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衰老相关的指标值,筛选出能够系统性评价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衰老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将Walvax-2细胞分成16个代次,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代次Walvax-2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代次Walvax-2细胞生长情况和衰老情况;通过检测SA-β-gal染色阳性率,分析不同代次Walvax-2细胞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可传58代。倒置显微镜下:随细胞代次的增加,可见颜色逐渐加深,色素积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P20到P43细胞正常且骨架结构明显,细胞核完整,具有较高的核质比,P44和P45开始出现衰老现象,细胞质色素积聚加深,核膜不同程度内折,P50和P55细胞衰老更加明显;β-半乳糖苷酶的阳性染色率和细胞代龄之间呈显着相关(P<0.01)。结论:细胞形态学变化,β-半乳糖苷酶阳性率变化与Walvax-2细胞代龄增长显着相关,可选择作为Walvax-2细胞衰老程度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陈晨[3](2016)在《一株1型单纯疱疹病毒参考株的建立及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1)是疱疹病毒科α病毒亚科的一员,能引起多种疾病,包括龈口炎,病毒性脑炎,角膜结膜炎等,能够感染多种细胞并在体内感染中建立潜伏感染。针对HSV感染目前还没有疫苗和完全清除体内病毒的药物被研发出来。此外,HSV由于其具有大型环状DNA和神经潜伏感染的特征,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时可以作为载体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中从临床病人口唇部疱液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通过Vero细胞扩增纯化,通过PCR分析、电镜鉴定确定该病毒为1型HSV,命名为HSV1-ZW6,对其进行病毒增值特性分析,包括对其感染不同细胞病变形态学分析、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小鼠神经毒力检测试验等,结果提示此分离株与实验室传代毒株HSV1-8F相比,其神经毒力略高于HSV1-8F。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此株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联合Sanger测序对其进行修补,最终获得了150290bp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通过对全基因进行基因预测和注释获得其全基因组结构图,选取部分基因进行亲缘关系进化树绘制和简单重复序列分析,发现位于IRL/TRL区的一段32个A/T重复的特征序列。根据已知序列,利用CRISPR-Cas9技术快速获得了一株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ZW6-EGFP。此外,本研究在建立了二倍体细胞KMB17细胞代次与端粒长度变化模型的基础上,在细胞水平检测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KMB17细胞后,对感染后端粒长度的影响,初步发现HSV1感染KMB17细胞后会对其产生影响,而感染癌细胞或永生化细胞系则未发现相似结果。通过对HSVl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完成,本研究建立了一株新的HSV1参考株及其相应的报告病毒,利用该病毒研究病毒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更多的生物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陈晨,李智华,丁晨,李亚东,张辉,宫悦,刘彤云,寸韡[4](2015)在《一株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增殖特性》文中指出目的对一株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进行分离鉴定和增值特性研究。方法从病人口唇疱液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经噬斑纯化、形态鉴定、序列分析,确定该分离株为HSV-1,被命名为HSVIZW6A。用其分别感染Vero细胞、KMB17细胞、A375细胞,观察其细胞病变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HSVI-ZW6A株病毒以MOI=10感染不同细胞,细胞外和细胞内病毒在04h,病毒复制缓慢,412h病毒增殖进入对数生长期,1224h病毒增殖缓慢,进入平台期,但24h之后病毒效价测定显示病毒滴度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细胞外病毒最大量高于细胞内,且HSVI-ZW6A株病毒毒力上高于HSVI-strain17病毒。结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分离和鉴定了一株Ⅰ型HSV病毒,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马波[5](2015)在《人胚胎二倍体细胞株Walvax-2的建立、检定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是病毒性疫苗生产的重要宿主细胞之一,20世纪60年代至今,使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制备的疫苗在世界各地使用,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风疹病毒疫苗、麻疹病毒疫苗、腮腺炎病毒疫苗、水痘病毒疫苗及甲肝病毒疫苗等。长期使用证明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生产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成为WHO推荐的病毒疫苗生产最安全的细胞。目前全球应用较多的是MRC-5和WI-38人二倍体细胞,虽然有很多企业及团体在开展人二倍体细胞的研究,但由于严格的伦理审查、复杂的遗传背景资料调查,使新型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研制缓慢。同时,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有限的生命周期及有限使用代次的特性,使得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资源弥足珍贵。现在使用的WI-38和MRC-5的供应逐渐减少,在我国使用较多的MRC-5,也存在生产细胞代次高及外部环境两个限制因素。因此,新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研制已迫在眉睫。国内自建的KMB-17和2BS人二倍体细胞仅在自建单位及少数单位使用,由于体制原因,难以获得两株的细胞的使用权。基于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基质的优越性和资源的珍贵性,本研究于2008年至今开展了全新的人胚胎二倍体细胞株的研制,成功筛选到一株合格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命名为Walvax-2细胞株。该细胞株来源于3月龄流产女婴的肺部组织,经无菌分离及传代培养建立了冷冻保存的完整的三级细胞库,三级细胞库经细胞鉴别试验、无菌检查、支原体检查、细胞内、外源病毒因子检查、逆转录病毒检查、人源、牛源和猪源病毒等全面检定,质量合格,未检出各类微生物污染,且成瘤性检查结果为阴性,未发现结瘤驮,是一株优质细胞株。Walvax-2细胞株经用于多种病毒的适应性研究,以MRC-5细胞作为对照,开展了狂犬病毒株(CTN-1V株/PV-2061株)、水痘病毒株(Oka株)、甲肝病毒株(YN5株)的传代适应工作。结果显示,两株狂犬病毒在Walvax-2细胞上病毒滴度均获得有效增长,狂犬病毒CTN-1V株从第1代病毒滴度为4.84 log FFU/ml,传至第10代上升到8.141ogFFU/ml。狂犬病毒PV-2061株第1代病毒滴度为4.44 log FFU/ml,传至第10代达到8.02 log FFU/ml,而对照MRC-5细胞适应的病毒滴度表现为:CTN-1V株传至第10代为7.41 log FFU/ml, PV-2061株传至第10代为7.11 log FFU/ml。相同代次病毒滴度比较,Walvax-2细胞获得的病毒滴度均高于MRC-5细胞,Walvax-2和MRC-5细胞适应情况有明显的差异(P<0.05); Oka株(使用时毒株为32代)在Walvax-2细胞上进行病毒传代,病毒滴度平均值第1次传代就达到6.28 log PFU/ml,至Oka株传到41代时,最高病毒滴度达到6.66 log PFU/ml,而在MRC-5细胞上传代,最高滴度小于6.0 log PFU/ml。总体适应情况有显着差异(P<0.05); YN5株(使用时毒株代次为23代)在Walvax-2细胞上进行病毒传代,病毒滴度第1次传代达到7.32 logCCID50/ml,连续传代至31代,病毒滴度上升至7.65 log CCID50/ml。在Walvax-2细胞上总体情况较MRC-5细胞7.0-7.36 log CCID50/ml较高。实验结果表明3种病毒均对Walvax-2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适应性病毒培养后滴度均高于MRC-5细胞,且有统计学差异。Walvax-2作为一株新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对病毒有较好易感性,有希望成为现用二倍体细胞的替代者。

何丽芳,陈敏,张益丽,任正勇,胡超,高显专,赵振鑫,马万,李兵,白梅,马波[6](2014)在《狂犬病病毒CTN-1V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的适应传代》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狂犬病病毒固定毒CTN-1V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上的传代适应株。方法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毒CTN-1V株经昆明小鼠鼠脑回传后的病毒接种Walvax-2细胞,连续传代,检测各代次病毒的滴度及免疫原性。结果 CTN-1V株能较好地适应Walvax-2细胞,通过连续带毒传代至第7代,病毒滴度可达6.78 lg LD50/mL,并在第1015代内滴度维持在7.0 lg LD50/mL以上,1530代滴度稳定在7.0 lg LD50/mL左右。以15代适应毒株CTN-1V-HDC P15制备的疫苗原液,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要求,疫苗效力在6.0IU/剂以上。结论所获人胚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传代适应狂犬病毒固定毒株CTN-1V-HDC可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开发。

司伏生[7](2011)在《猪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及基因3型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戊型肝炎(Hepatitis E, HE)以前称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引起的一种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呈全球分布。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已引起亚洲、非洲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暴发急性肝炎。研究证实HEV可感染猪、野猪、牛、山羊、绵羊、鹿、灵长类、鸡、犬、贝类、啮齿类等多种动物,在这些动物宿主中以猪的感染率最高,病毒载量最大,而且从中分离到的病毒和人源毒株也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调查清楚猪群中HEV的存在状况,对防控人戊型肝炎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1上海地区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了能够准确的了解上海地区戊型肝炎在猪群中的流行情况,从上海郊区的39个猪场中采集1487份粪便样品,通过RT-nPCR(反转录套式PCR)的方法,扩增HEV ORF2的部分片断,通过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来研究病毒的存在状况。试验结果表明,1487份样品中的297份样品为HEV RNA阳性,阳性率20%。297份阳性样品中158份为基因3型阳性,139份为基因4型阳性,分别占总阳性率的10.6%和9.30%,基因3型HEV在感染中占主导优势。各个猪场HEV阳性率在12.1%-36%之间,分型结果显示上海郊区猪场HEV基因型为基因3型和4型,从中选取的12株代表性毒株中8株3型HEV属于3b亚型。4株4型HEV分属于4b、4d和一个新的基因亚型。对不同猪场基因3型和4型HEV的流行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上海郊区猪场基因3型和4型HEV的感染率呈负相关,提示两个基因型在生存和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本次调查所关注的3个群体中,2-6月龄的猪群中HEV的感染率最高,为29.7%,其次为1-8周龄的猪群,感染率为6.9%,母猪的感染率仅为3.1%,在调查的群体中为最低。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发现两株新的HEV基因4型亚型病毒株。此外,基因3型HEV在进化树中和一株日本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这说明基因3型HEV在上海分布已经较为广泛,但以前的研究表明,中国境内猪群中只存在基因4型HEV,因此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猪基因3型戊型肝炎病毒上海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海地区猪群中基因3型HEV与人源HEV的关系,本研究采用RT-nPCR方法对前面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从猪粪便样品中分离到的一株基因3型HEV(命名为SAAS-JDY5)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片段扩增,并对其5’端和3’端两个末端的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SAAS-JDY5去除3’端poly(A)尾全长为7225bp,5’-非编码区(NCR)为26bp,3’-NCR为73bp。5’和3’非编码区之间有3个开放阅读框(ORF),ORF1从27到5135位核苷酸,全长5109bp,编码1702个氨基酸。ORF2从5170-7152位核苷酸,全长1983bp,编码660个氨基酸。ORF3从5159到5500位核苷酸,全长342bp,编码113个氨基酸,此序列已经登陆GenBank,序列号为FJ527832。通过生物学软件,将SAAS-JDY5与其它已报道的88个HEV病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后发现,SAAS-JDY5HEV全序列与HEV Ⅰ、Ⅱ、Ⅳ型的同源性在74-87%之间,而与3型HEV的同源性最高为90.8%,其中ORF1与3型HEV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6.1-88.7%,氨基酸同源性为96.3-96.9%;ORF2与3型HEV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8.7-90.8%,氨基酸同源性为97.6-98.9%。ORF3与3型HEV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3.8-98.1%,氨基酸同源性为92.6-98.4%。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核苷酸的进化与基因3型HEV在一个分枝上,表明SAAS-JDY5病毒株为基因3型HEV。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中国上海地区分离到的基因3型HEV的全基因组序列。3重组HEV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由于HEV缺乏成熟的细胞培养模型,目前一般采用ORF2编码的蛋白作为表达抗原,以此来检测HEV特异性抗体。本研究选取猪基因3型HEVSAAS-JDY5ORF21141-1842区域(a.a381-614)基因,在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p234的基础上,成功地表达了SAAS-JDY5株的p234蛋白,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够与猪源HEV阳性血清发生免疫学反应。用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较高的抗体效价,为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4猪基因3型HEV上海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体外转录活性的研究由于缺乏合适的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影响了HEV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反向遗传学手段获得HEV的感染性克隆后,就可在DNA水平上通过突变、缺失、插入等手段来研究HEV的复制、表达、病毒的重组、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也可进行抗病毒策略研究,还可以构建新的病毒载体。本研究在已知猪HEVSAAS-JDY5株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根据基因组和克隆载体的酶切位点,将已经克隆到的9段3型猪HEV克隆片段经过一系列的克隆和亚克隆后,构建了含有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pGEM4z-HEV重组质粒。在pGEM4z-HEV质粒中,cDNA克隆的5’端上游引入了T7启动子序列,并且在T7启动子的上游引入了单一酶切位点Xba I,3’端引入单一酶切位点Hind Ⅲ.基因组进行全长测序后发现了14个核苷酸的突变。不改变其中的沉默突变序列以作为遗传标志,对于其中的错义突变运用大引物PCR技术(Megaprimer PCR)进行定点突变修补突变的碱基,最终获得了含有遗传标志的基因3型HEV SAAS-JDY5林基因组全长cDNA的重组质粒pGEM4z-HEV.为了验证所构建感染性克隆的感染性,首先在Huh7细胞中进行了细胞试验。将含有猪基因3型戊型肝炎病毒SAAS-JDY5株全基因组的以T7启动子启动转录的重组质粒pGEM4z-HEV进行体外转录,成功获得纯化的HEV基因组RNA。将其转染Huh7细胞后连续培养6天,对转染的细胞通过RT-nPCR和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证明病毒蛋白在转染的细胞中成功进行了表达。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感染性克隆pGEM4z-HEV具有感染性,为下一步的体内试验提供了可行性参考。5基因3型HEV人工感染SD大鼠的初步研究体外转录后的HEV RNA转染Huh7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nPCR初步检测为阳性后,进行了动物试验。pGEM4z-HEV感染性克隆线性化后作为模板用体外转录试剂盒进行体外转录,转录后的RNA肝内注射SD大鼠(SPF级),同时设立阴性和阳性对照。所有动物接种后连续观察55天,分别于注射后的0、3、7、14、21、28、35、45、50、55天分别采集大鼠的粪便和血清样品,粪便样品用RT-nPCR检测HEV RNA,血清样品用北京万泰生产的HEV总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抗体,用RT-nPCR检测HEV RNA.检测结果表明大鼠在感染后7天左右在粪便中检测到HEV RNA;感染后14天左右开始出现病毒血症,一直持续到第28天还能在血清中检测到HEV RNA;感染后14天左右血清anti-HEV抗体阳性,而阴性对照中均没检测到HEV RNA和特异性抗体。为了检测是否自然感染的可能,采用两套引物对遗传标志部位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证实能够检测到遗传标志。通过本研究证实猪基因3型HEV可以跨种传播给SD大鼠,提示该动物可以作为研究HEV复制及致病机理方面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以上体外体内试验结果证明,含有HEV SAAS-JDY5病毒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pGEM4z-HEV重组质粒具有感染性。本研究首次在我国构建出了猪HEV基因3型的感染性克隆。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充分普查上海市猪群中HEV的流行分布及分析猪群中流行的HEV两个基因型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来源于猪粪便中的SAAS-JDY5HE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了该地区猪群中流行的HEV的基因型,有利于更深入分析猪源HEV与人源HEV的关系。而且在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构建了含有T7启动子的感染性克隆,并通过体外及体内试验证实所获得的转录本具有感染性,成功拯救出了基因3型猪HEV,为HE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打下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通过本研究证实了猪基因3型HEV可以经人工感染的方式跨种传播给SD大鼠,提示该动物可以作为研究HEV复制及致病机理方面一种可选的动物模型。

王成昆[8](2010)在《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rVBMDMP)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肿瘤抑素(tumstatin)是一种由胶原Ⅳ分子α3链的中间三股螺旋区域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蛋白质,其活性区域位于N端的74-98氨基酸功能肽(抗血管生成作用)和197-215氨基酸功能肽(抗肿瘤作用)。但完整的tumstatin蛋白立体结构中,197-215氨基酸功能肽被其他肽段遮盖而不能发挥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因此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将来源于tumstatin N端74-98氨基酸功能肽通过人IgG3上游铰链区序列与Tumstatin N端197-215氨基酸功能肽连接获得了一种融合肽,命名为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Recombinant Vascular Basement-derived Multifunctional Peptide, rVBMDMP),并初步证实其具有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双重作用。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观察rVBMDMP抑制肺癌细胞生长作用和可能机制,为开发这一新型抗肿瘤蛋白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MTS法检测rVBMDMP对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大细胞肺癌(H460)细胞系,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系、肺鳞状细胞癌(H520)和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细胞系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抗肺癌细胞的增敏作用;平皿克隆法测定rVBMDMP对A549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DNA琼脂糖凝胶电泳、AO/EB双染及Hoechst染色等方法观察rVBMDMP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划痕法及transwell小室法测定rVBMDMP对A549细胞体外迁移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2)采用功能分类基因芯片—癌通路发现者芯片检测rVBMDMP作用肺癌细胞后凋亡与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改变;并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技术验证芯片结果;(3)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rVBMDMP与整合素(integrin)αVβ3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rVBMDMP作用A549细胞后FAK/PI3K信号通路和Fas/caspase-8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VBMDMP作用后裸鼠移植瘤内FAK/PI3K信号通路和Fas/caspase-8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rVBMDMP作用后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rVBMDMP作用A549/DDP细胞后磷酸化PI3K/Akt,耐药相关蛋白MRP,抗凋亡蛋白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1) rVBMDMP能不同程度选择性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其中对A549的抑制作用最强;(2) rVBMDMP促进A549细胞发生时间依赖型DNA非随机性剪切和剂量依赖型凋亡形态学改变;显着抑制A549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3)当与DDP合用时,10.0μM的rVBMDMP使DDP对A549细胞的IC50由4.614μg/mL下降为1.320μg/mL (P<0.05),对A549/DDP细胞(DDP耐受细胞)的IC50由31.19μg/mL下降为11.82μg/mL(P<0.05);(4)10.0μMrVBMDMP作用后,A549细胞中p27基因(CDKN1B),粒酶A(GZMA),转移抑制基因KISS-1,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RAF1,RASA1,SRC),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整合素受体IntegrinαⅤ、α1、α2、α6等16个基因表达上调,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CTNNB1, JUN, MYC, MAP2K1),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APAF1),调控血管发生的基因(FGF2,IGF1,THBS1),侵袭和转移相关基因(SERPINB2, SERPINE1, SERPINB5, uPA, uPAR)等21个基因表达下调;其中CDC25A、uPA、uPAR、IntegrinαⅤ、KISS1等基因的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5) rVBMDMP能与A549细胞中integrinαⅤ/β3相互结合,抑制integrinαⅤβ3和下游的FAK、PI3K和Akt等蛋白的磷酸化,rVBMDMP干预后的裸鼠移植瘤内的免疫组化验证结果与细胞检测结果一致;(6) rVBMDMP作用早期(12h)能致A549细胞Fas表达上调,caspase-8活化;24h后,能使bcl-2、MRP表达下调caspase-3活化,rVBMDMP处理的裸鼠移植瘤免疫组化和TUNEL检测结果与细胞结果一致。结论(1) rVBMDMP能显着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体外生长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诱导其凋亡;(2)建立了rVBMDMP作用A549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共获得37个差异表达基因;(3) rVBMDMP抑制A549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作用可能与其结合integrin aVβ3,抑制integrin aVβ3/FAK/PI3K/Akt的蛋白磷酸化有关;(4) rVBMDMP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上调Fas表达、抑制bcl-2表达有关;(5) rVBMDMP可能通过上调KISS-1的表达,下调uPA和uPAR的表达来抑制人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6) rVBMDMP能增加A549和A549/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其作用可能与上述机制及抑制MRP表达有关。

王海涛[9](2009)在《HCMV感染神经瘤细胞对其神经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在先天性HCMV感染的胎儿中大约有5-10%在出生时可表现为严重的神经性损伤,如小头畸形及室周钙化等。迄今为止,HCMV先天性感染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已经证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与受体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密切相关。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过程中,在培养基中停止添加NGF,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或死亡。鉴于此,我们推测:HCMV感染可能通过改变NGF和受体的表达水平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导致细胞凋亡,是HCMV感染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之一。目的:1.研究HCMV感染对体外培养的神经胶质瘤细胞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影响;2.研究HCMV感染对体外培养的神经胶质瘤细胞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GF及其受体转录及表达的影响,以探讨HCMV致神经系统病变的可能机理。材料和方法:1.HCMV AD169毒株制备及滴度测定:用AD169毒株感染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待细胞病变超过80%时收取细胞,反复冻融取上清,分装后-86℃冻存。采用病毒空斑定量的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计数空斑数并计算病毒滴度。2.用HCMV感染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感染神经瘤细胞6h后,用RT-PCR的方法检测HCMV IE基因的表达水平。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HCMV感染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3.体外培养U251细胞,细胞感染病毒后1、3、5和7天收获细胞为实验组,同时收获正常细胞为对照组,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内NGF的转录水平,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U251细胞NGF蛋白的表达水平。4.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并感染HCMV 48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CMV IE和pp65蛋白的表达。分别在SH-SY5Y细胞感染病毒后2、4、6天收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HCMV感染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H-SY5Y细胞NGF及其受体P75NTR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HCMV分别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和人神经胶质瘤细胞3天后,可见细胞形态有明显变化,细胞突起逐渐萎缩变成球形细胞,5天后病变更加明显,细胞绝大部分变成圆形、椭圆形,胞体及胞核增大,胞质混浊,细胞透光性降低。7天时可见所有感染细胞均发生类似病变。2.RT-PCR的方法检测HCMV IE基因的表达用于证实HCMV感染U251细胞,成功建立了神经胶质瘤细胞的HCMV感染模型。病毒感染1天后细胞无明显变化,感染5天后细胞在G1峰左侧出现一个亚二倍体细胞群的峰(亚G1峰,即凋亡峰),感染7天后细胞凋亡峰明显。病毒感染后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明显增加。感染后5天和7天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和42.6%。3.U251细胞感染病毒各时间段NGF的RT-PCR产物电泳带平均灰度比值1d、3d、5d无明显变化(分别为0.846±0.113,0.721±0.025和0.865±0.047),与对照平均灰度值(0.884±0.17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病毒7d平均灰度比值(0.528±0.053)与对照平均灰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251细胞感染病毒后1-5天,细胞内NGF的表达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在第7天出现明显下调。5.免疫荧光检测HCMV IE和pp65基因的表达,证实HCMV有效感染SH-SY5Y细胞。病毒感染2天后细胞无明显变化,感染4天后细胞出现一个凋亡峰,感染6天后细胞凋亡峰明显。感染后4天和6天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4%和36.2%。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SY5Y细胞感染病毒后,细胞内NGF的表达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其受体P75NTR蛋白的表达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明显上调。结论:1.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和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均是HCMV的容许细胞;2.HCMV感染可分别诱导体外培养的神经胶质瘤细胞和神经母细胞瘤发生凋亡;3.HCMV感染可分别下调体外培养的神经胶质瘤细胞和神经母细胞瘤内源性NGF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同时可上调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受体P75NTR蛋白的表达。

程革[10](2008)在《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缓衰老、颐养天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在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衰老和长寿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延缓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延缓衰老的研究,不仅可以延长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缓中老年人的衰老,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我国,养生和延缓衰老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对衰老形成了独特的认识,提出了多种关于衰老的学说,也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养生延年方法,创制了许多具有卓着疗效的传统名方。这些延年益寿的名方长期以来被广泛使用,有着确切的疗效,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加强对它们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扩大它们的临床运用,对于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延年防衰的要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医学蕴涵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可以预料今后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研究必将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重视。本课题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中医经典名方——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综合分析中医衰老主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肾虚兼痰瘀衰老说是中医衰老的基本学说的观点。根据肾虚兼痰瘀衰老说,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痰饮、瘀血是衰老过程中在肾虚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重要病理产物,可反过来加重肾虚、加快衰老的进程,肾虚和痰瘀可最终共同造成脏腑功能的衰减乃至衰竭。二是结合中医理论,分析了肾虚兼痰瘀衰老说与五脏虚弱衰老说、脾虚衰老说、阴阳失调衰老说、精气神衰老说等其他学说的关系,提出了肾虚兼痰瘀衰老说能够涵盖中医其他衰老学说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中医衰老学说现代研究的成果,认为肾虚兼痰瘀衰老学说较之中医学其他的衰老学说,其与现代衰老学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其内涵更符合现代生命科学关于衰老的认识。三是对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的中医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金匮肾气丸作为中医补肾延年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养生、延缓衰老和老年病的治疗。但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未见有对其延缓衰老作用中医学机制探讨的研究。本课题从金匮肾气丸配伍意义、《金匮要略》相关原文、原方药物演变和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金匮肾气丸的主要功效在于补益肾气,同时也兼能化瘀祛痰,其功效切中了衰老肾虚兼痰瘀的病理机制,故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同时,还结合金匮肾气丸药物组成和配伍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其配伍意义不在“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并非温补肾阳代表方的观点。实验研究部分,主要是在总结以往补肾方(法)及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实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通过建立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模型,着重从金匮肾气丸对不同代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细胞核DNA的影响和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其延缓衰老的现代科学机制。实验结果为:(1)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表明,金匮肾气丸血清能够改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状态,减慢老化的进度;(2)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匮肾气丸血清能够改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的电位极性,减少其细胞凋亡的产生,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3)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显色反应,根据细胞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匮肾气丸血清可减少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DNA断裂的程度,阻止细胞凋亡小体的形成,从而降低其细胞的凋亡;(4)金匮肾气丸能够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增加细胞中Bcl-2蛋白的含量,抑制线粒钵释放细胞色素C,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较之以往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研究主要观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与自由基关系和对糖类、脂类等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而言,研究的层次更加深入。本实验主要从分子机制上对其延缓衰老作用进行了探讨。根据实验结果认为,金匮肾气丸能显着降低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其延缓衰老作用的重要机制。本实验研究加深了对金匮肾气九延缓衰老作用现代科学机制的认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明确了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的理论依据,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其延缓衰老作用的现代科学机制,更加确定了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运用提供了依据。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丰富了补肾化瘀祛痰法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认识,也将有助于加深对肾虚衰老和肾本质的认识。

二、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学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学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鳕鱼鳔胶原蛋白和胶原肽特性及对细胞衰老进程干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鱼鳔概述
        1.1.1 鱼鳔简介
        1.1.2 鱼鳔活性因子及应用
    1.2 衰老与抗衰老研究进展
        1.2.1 衰老机制
        1.2.2 有关衰老研究的实验模型
        1.2.3 抗衰老研究进展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鳕鱼鳔胶原蛋白提取和基本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鳕鱼鳔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2.2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2.2.3 鳕鱼鳔蛋白质的提取
        2.2.4 鳕鱼鳔胶原蛋白的基本特性研究
    2.3 实验结果
        2.3.1 鳕鱼鳔基本营养成分
        2.3.2 鳕鱼鳔胶原蛋白感官质量评价
        2.3.3 鳕鱼鳔胶原蛋白提取率
        2.3.4 鳕鱼鳔胶原蛋白含量
        2.3.5 鳕鱼鳔蛋白的基本特性研究
    2.4 讨论
第三章 鳕鱼鳔抗氧化肽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鳕鱼鳔抗氧化肽的制备
        3.2.2 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
        3.2.3 体外模拟消化活性变化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蛋白酶的筛选
        3.3.2 单因素实验
        3.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4 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
        3.3.5 体外模拟消化产物水解度与抗氧化活性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鳕鱼鳔抗氧化肽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鳕鱼鳔胶原肽G-15 葡聚糖凝胶层析
        4.2.2 鳕鱼鳔胶原肽分离纯化组分的理化性质分析
        4.2.3 鳕鱼鳔胶原肽分离纯化组分的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双缩脲测定标准曲线
        4.3.2 G-15 葡聚糖凝胶层析洗脱曲线
        4.3.3 鳕鱼鳔胶原肽分离纯化组分的理化性质分析
        4.3.4 鳕鱼鳔胶原肽分离纯化组分的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
    4.4 讨论
第五章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早熟性衰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5.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5.2.3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ROS活性氧检测
        5.2.4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β-半乳糖苷酶含量检测
        5.2.5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凋亡率检测
        5.2.6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过氧化物酶含量检测
        5.2.7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检测
        5.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鳕鱼鳔胶原肽对2BS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3.2 H_2O_2 诱导2BS细胞早熟性衰老损伤模型建立
        5.3.3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5.3.4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ROS活性氧的影响
        5.3.5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β-半乳糖苷酶含量的影响
        5.3.6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5.3.7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影响
        5.3.8 鳕鱼鳔胶原肽对H_2O_2 诱导2BS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鳕鱼鳔胶原肽对2BS细胞复制性衰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6.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6.2.3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内ROS活性氧检测
        6.2.4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β-半乳糖苷酶含量检测
        6.2.5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凋亡率检测
        6.2.6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彗星实验检测
        6.2.7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过氧化物酶含量检测
        6.2.8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中p53/p21 蛋白含量的检测
        6.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鳕鱼鳔胶原肽对不同代龄2BS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6.3.2 形态学观察
        6.3.3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内ROS活性氧的影响
        6.3.4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细胞β-半乳糖苷酶含量的影响
        6.3.5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6.3.6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彗星实验的影响
        6.3.7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BS细胞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影响
        6.3.8 鳕鱼鳔胶原肽对复制性衰老2 BS细胞中p53/p21 蛋白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2)衰老程度评价生物学指标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胞分组
        1.2.2 细胞基本形态观察
        1.2.3 β-半乳糖苷酶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Walvax-2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2.2 透射电镜下末代细胞出现凋亡特征
    2.3 β-半乳糖苷酶检测结果
3 讨论

(3)一株1型单纯疱疹病毒参考株的建立及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增殖特性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
        2.2 引物序列
        2.3 试剂及耗材
        2.4 实验动物
        2.5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病毒分离
        3.3 病毒蚀斑纯化
        3.4 病毒PCR鉴定
        3.5 病毒的电镜观察
        3.6 病毒滴度测定
        3.7 病毒在不同细胞增殖特性
        3.8 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3.9 动物神经毒力实验
    4 实验结果
        4.1 病毒的噬斑纯化
        4.2 病毒PCR检测
        4.3 病毒电镜结果
        4.4 病毒在不同细胞病变情况
        4.5 病毒感染不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4.6 动物神经毒力实验
    5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低代次1型疱疹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初步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病毒株和细胞
        2.2 引物序列
        2.3 主要参考序列
        2.4 序列分析软件及在线分析系统
    3 实验方法
        3.1 病毒全基因组提取
        3.2 基因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3.3 病毒全基因组的二代测序
        3.4 病毒全基因组的修补
        3.5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及提交
        3.6 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病毒基因组提取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4.2 基因组Illumina测序结果
        4.3 基因组的PCR缺口修补
        4.4 病毒基因组基因预测
        4.5 病毒基因组结构
        4.6 病毒的点阵分析
        4.7 进化树的构建
        4.8 病毒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分析
    5 实验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的构建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病毒株及细胞
        2.2 质粒
        2.3 引物序列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转染
        3.2 病毒感染
        3.3 病毒的噬斑纯化
        3.4 PCR检测病毒TK基因
    4 实验结果
        4.1 Cas9诱导病毒基因组同源重组
        4.2 重组病毒的噬斑纯化及TK基因检测
    5 实验讨论
第四部分 HSV1与端粒长度变化的细胞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病毒株和细胞
        2.2 引物序列
    3 实验方法
        3.1 病毒感染
        3.2 病毒感染后细胞端粒长度测定
    4 实验结果
        4.1 端粒长度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4.2 标准曲线绘制
        4.3 KMB17随传代次数增加端粒缩短
        4.4 病毒感染对细胞端粒影响
    5 实验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HSV1-ZW6全基因组序列编码基因列表
附录Ⅱ 重组荧光病毒测序
附录Ⅲ 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Ⅳ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致谢
研究生简历

(4)一株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增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5)人胚胎二倍体细胞株Walvax-2的建立、检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人胚胎发育生物学
        1.1.1 胚胎的发育过程
        1.1.1.1 生殖细胞和受精
        1.1.1.2 卵裂和胚泡的形成
        1.1.1.3 植入和胚层的形成
        1.1.1.4 胚体的形成和胚层的分化
        1.1.1.5 胎儿的发育
        1.1.2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胚胎获取要求
        1.1.2.1 米非司酮的作用
        1.1.2.2 米非司酮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1.1.2.2.1 米非司酮对输卵管阶段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2.2 米非司酮对早期胚胎在子宫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研究
        1.2.1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1.2.1.1 人胚胎二倍体原代细胞的制备
        1.2.1.2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培养
        1.2.1.3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冻存及复苏
        1.2.1.4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1.2.2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建立细胞贮存库的研究
        1.2.2.1 WI-38二倍体细胞
        1.2.2.2 MRC-5二倍体细胞
        1.2.2.3 KMB-17二倍体细胞
        1.2.2.4 2BS二倍体细胞
        1.2.3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质量控制研究
        1.2.3.1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历史来源
        1.2.3.2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原材料的控制
        1.2.3.3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库的检测标准
        1.2.3.3.1 细胞鉴别
        1.2.3.3.2 外源因子污染检测
        1.2.3.3.3 细胞致瘤性检查
        1.2.3.4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安全性研究
    1.3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的应用
        1.3.1 病毒及疫苗学研究
        1.3.2 老年学研究
        1.3.3 其他生命医学领域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株的建立及检定
    摘要
    2.0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胚胎
        2.1.1.2 细胞系
        2.1.1.3 菌种
        2.1.1.4 主要培养基、溶液及试剂
        2.1.1.5 主要仪器及软件
        2.1.1.6 器材
    2.2 方法
        2.2.2.1 原代细胞培养
        2.2.2.2 细胞传代
        2.2.2.3 细胞冻存
        2.2.2.4 细胞复苏
        2.2.2.5 细胞生命线传代
        2.2.2.6 生长曲线测定
        2.2.2.7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株检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人胚胎的基本信息
        2.3.2 Walvax-2细胞株的生命线传代结果
        2.3.3 Walvax-2细胞株生长曲线测定
        2.3.4 Walvax-2细胞株检定
        2.3.4.1 无菌检查结果
        2.3.4.2 细胞鉴别结果
        2.3.4.3 支原体检查结果
        2.3.4.4 细胞内、外源病毒因子检查结果
        2.3.4.5 逆转录病毒检查结果
        2.3.4.6 特殊外源病毒检测结果
        2.3.4.7 细胞株成瘤性试验结果
        2.3.4.8 Walvax-2细胞株的染色体检查结果
    2.4 讨论
    小结和创新点
第三章 病毒对WALVAX-2细胞的初步适应研究
    摘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细胞
        3.2.1.2 毒株
        3.2.1.3 主要培养基、溶液及试剂
        3.2.1.4 主要仪器及实验器材
        3.2.1.5 主要实验器材
        3.2.2 方法
        3.2.2.1 细胞传代方法
        3.2.2.2 狂犬病毒传代及检测
        3.2.2.3 水痘病毒传代及检测
        3.2.2.4 甲肝病毒传代及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狂犬病毒毒株传代滴度检测结果
        3.3.2 水痘病毒毒株传代滴度检测结果
        3.3.3 甲肝病毒毒株传代滴度检测结果
    3.4 讨论
    小结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6)狂犬病病毒CTN-1V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的适应传代(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株
    1.2 Walvax-2细胞株
    1.3 实验动物
    1.4 病毒滴定
    1.5 免疫原性检查
    1.6 病毒鼠脑回传
    1.7 病毒适应传代
        1.7.1 病毒接种
        1.7.2 带毒传代
    1.8 CTN-1V-HDC P15的增殖曲线
    1.9 不同培养时间对病毒收获液的滴度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1.10 疫苗原液制备
2 结果
    2.1 CTN-1V株在Walvax-2细胞上适应传代
    2.2 CTN-1V-HDC P15的增殖曲线
    2.3 不同培养时间收获对病毒滴度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2.4 疫苗原液制备及检定
3 讨论

(7)猪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及基因3型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戊型肝炎及其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病毒分类
    3 HEV的研究历史
    
3.1 人HEV
    
3.2 猪HEV
    
3.3 禽HEV
    4 HEV基因型及其分布
    5 病毒基因组结构和病毒蛋白
    
5.1 ORF1蛋白
    
5.2 ORF2蛋白
    
5.3 ORF3蛋白
    6 流行病学
    7 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
    8 HEV的复制
    9 细胞培养
    10 HEV疫苗研究
    
10.1 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
    
10.2 真核细胞系统表达的重组蛋白
    
10.3 DNA疫苗
    11 预防和控制
    12 前景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及应用
    1 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主要策略
    
1.1 全长cDNA的装配
    
1.2 载体的选择
    
1.3 RNA聚合酶系统的选择
    2 RNA病毒的拯救
    
2.1 体外转录
    
2.2 体内转录
    3 RNA病毒拯救后的鉴定
    4 影响感染性的因素
    
4.1 转录物异质性的影响
    
4.2 基因突变的影响
    
4.3 末端非病毒序列的影响
    
4.4 帽子结构的影响
    5 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应用
    
5.1 RNA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5.2 研究新疫苗方面
    
5.3 RNA病毒载体方面的应用
    
5.4 病毒拯救的机制研究
    6 反向遗传学在HEV研究中的应用
    7 HEV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上海地区猪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RT-nPCR扩增结果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2.3 HEV在上海郊区猪场中的流行状况
    
2.4 不同年龄段猪群感染HEV的状况
    
2.5 基因3型和4型HEV的相关性分析
    
2.6 遗传进化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基因3型戊型肝炎病毒上海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RT-nPCR扩增结果
    
2.2 猪基因3型HEV上海分离株的基因组结构
    
2.3 与HEV各基因型代表株的同源性比较
    
2.4 非编码区及病毒编码蛋白的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组HEV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克隆
    
2.2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234的构建及鉴定
    
2.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2.4 目的蛋白的纯化
    
2.5 目的蛋白的Western-Blot
    
2.6 抗体效价的检测
    
2.7 目的蛋白的ELISA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猪基因3型HEV上海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体外转录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Overlap PCR、In-fusion PCR及酶连构建基因组全长序列
    
2.2 亚克隆后重组质粒pGEM 4z-HEV的鉴定
    
2.3 T7启动子的引入及突变位点的修正
    
2.4 pGEM 4z-HEV质粒的酶切鉴定及线性化
    
2.5 RNA的转录及变性电泳
    
2.6 转录后RNA的RT-nPCR鉴定
    
2.7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培养细胞
    
2.8 转染后细胞裂解物的Western Blot检测
    
2.9 转染后细胞的RT-nPCR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因3型HEV人工感染SD大鼠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粪便中HEV RNA的检测
    
2.2 血清中HEV RNA的检测
    
2.3 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2.4 RT-nPCR检测遗传标志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8)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rVBMDMP)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RVBMDMP对肺癌细胞的抑制及化疗增敏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运用癌通路发现者基因芯片筛选RVBMDMP抗癌作用相关基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RVBMDMP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胶原获得性抑癌分子的信号转导网络
致谢
研究成果

(9)HCMV感染神经瘤细胞对其神经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HCMV感染星形胶质瘤细胞对其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HCMV感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对其神经生长因子和受体P75~(NTR)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衰老机制的研究
        1.1 中医学关于衰老理论的主要学说
        1.2 肾虚兼痰瘀是人体衰老的基本病机
        1.3 肾虚兼痰瘀衰老学说是中医关于衰老的基本学说
    2 衰老的现代机制研究
        2.1 生命科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2.2 肾虚兼痰瘀衰老学说的现代研究
    3 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机制的理论探讨
        3.1 重在补益肾气,切中衰老肾虚主因
        3.2 兼能化痰祛瘀,祛除衰老痰瘀之邪
        3.3 金匮肾气丸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病功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金匮肾气丸对不同代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金匮肾气丸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金匮肾气丸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核DNA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金匮肾气丸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简历
致谢

四、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学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鳕鱼鳔胶原蛋白和胶原肽特性及对细胞衰老进程干预作用与机制[D]. 李娜.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2]衰老程度评价生物学指标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筛选研究[J]. 聂爱婷,马波,胡利平,张秀峰,饶旼,聂胜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7)
  • [3]一株1型单纯疱疹病毒参考株的建立及特性分析[D]. 陈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4]一株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增殖特性[J]. 陈晨,李智华,丁晨,李亚东,张辉,宫悦,刘彤云,寸韡.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5(04)
  • [5]人胚胎二倍体细胞株Walvax-2的建立、检定及应用[D]. 马波. 武汉大学, 2015(07)
  • [6]狂犬病病毒CTN-1V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的适应传代[J]. 何丽芳,陈敏,张益丽,任正勇,胡超,高显专,赵振鑫,马万,李兵,白梅,马波.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4(05)
  • [7]猪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及基因3型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D]. 司伏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8]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rVBMDMP)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成昆. 中南大学, 2010(11)
  • [9]HCMV感染神经瘤细胞对其神经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影响的研究[D]. 王海涛. 青岛大学, 2009(11)
  • [10]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程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1)

标签:;  ;  ;  

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_(17)凋亡的形态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