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勇,陈青柏,王建友[1](2020)在《离子交换水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离子交换法是目前最常见的水软化技术之一,其基于可逆的离子交换反应将溶液中的硬度离子选择性去除,属于典型的特种分离过程。本文介绍并总结了离子交换水软化的基本原理、水软化用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分类、离子交换水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并针对离子交换水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李子辰[2](2019)在《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自来水中含有Ca(HCO3)2,Mg(HCO3)2暂时硬度时,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产生的不溶性沉淀物。加热管结垢会使热效率降低30%以上,既浪费能源又增加使用费用。本文研究开发适于住宅涉水电器使用的水处理方法及装置,为实现住宅内(或酒店内部)离子交换树脂集中再生分散使用提供技术基础。旨在降低终端用户的能耗和二氧化碳及洗涤剂排放,并延长相关电器使用寿命:改善水质的去污能力和护肤保健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低碳文化建设。取得实验结果如下:1、首先将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形态调整为铝型,并装入无纺布网袋中。按一壳二袋配置,可随时自行更换壳内树脂袋。2、比较了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与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间歇处理自来水的硬度去除效果,运行初期钠型优于铝型是因为铝型树脂只去除暂时硬度,后期铝型优于钠型是因为形成复合氢氧化物,具有去除暂时硬度的保持能力。且铝型树脂处理水的pH值低于钠型,有利于抑制水垢生长。3、复合场电化学法再生树脂袋:树脂再生电解槽容积为4升,双电场分别为12V、5V,持续再生时间设定为72小时。电解质分别采用自来水和自来水加1%柠檬干,测定结果表明自来水加1%柠檬干再生效果优于单纯自来水。
杨克诚[3](2018)在《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水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统(MRU)脱盐环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MRU中脱盐环节不仅有利于再生得到纯度较高的乙二醇,而且对于减缓系统设备腐蚀与结垢有很大的帮助。调研国内外文献,结合某深海气田乙二醇富液组成,采用离子交换技术进行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如下。首先,进行树脂的筛选。根据国内主要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种类和性能,结合乙二醇富液组成与脱盐要求,初步选择能够实现脱盐目的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验证了离子交换脱乙二醇富液中盐分的可行性,并且经比对不同离子交换树脂的脱盐效果和脱盐时间,分别使用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和201×4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乙二醇富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次,论文主体部分通过实验手段,对乙二醇富液离子交换法脱盐的工艺进行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批量吸附实验和交换柱实验。在批量吸附实验部分,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剂量、分离体系温度、溶液初始pH以及搅拌强度对吸附率和吸附速率的影响,总结了参数影响规律并分析其原因,给出了达到脱盐目的宜采用的参数取值范围和脱盐周期。通过研究再生液浓度和再生液用量对于树脂再生效果的影响,优选出恰当的再生液种类并确定出相应再生液浓度和消耗量。在交换柱实验(穿透曲线)部分,考虑工程实际应用,模拟离子交换树脂固定床吸附,研究了离子交换柱脱盐的特点以及工艺参数的影响(主要是高径比和液相流动速度),并给出了离子交换柱高径比,流动速度等参数。最后,进行了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法脱盐的热、动力学分析。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法脱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在热力学分析中,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分析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乙二醇富液中离子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而判定出乙二醇富液中各离子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状态。在动力学分析中,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吸附过程进行的推动力、吸附过程控制步骤、吸附速率模型等。以上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工艺具有参考意义,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在研究其他乙二醇富液体系脱盐工艺中可以借鉴。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工程应用中,设计离子交换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流程装置、确定工艺参数范围、进行成本估算等具有指导意义。
王方,王明亚,王明太[4](2015)在《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电能可以促使水电离出H+和OH-,从而实现失效离子交换树脂的电再生,这种绿色的电再生方法可以代替再生废液污染环境的传统的化学再生法。本文分别介绍电去离子法、双极膜法和无膜法等3种电再生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的研究进展。双极膜法电再生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的样板工程正在实施中。
王玉石[5](2014)在《光伏微电解树脂复苏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离子交换树脂是制取纯水和超纯水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适宜的再生复苏装置与方法必将为离子交换水处理技术解除后顾之忧。本文选择以受污染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复苏及再生为目标,在自行设计的敞开式电解池中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以尝试直流电源驱动和直接电再生工艺为目标并设计了再生实验装置。装置采用微孔钛滤芯作阳极,不锈钢外壳为阴极。首先以直流电源驱动优化树脂复苏再生条件,探索出最佳操作参数为再生电压30V、再生时间4h、进水流速2.4L/h。在此条件下,单次实验可以再生复苏500m1受污染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消耗电能约0.23kwh,消耗进水约9.6L,取40m1电再生树脂与20m1化学再生阳树脂混合,60m1混合树脂进行脱盐实验可处理水量5.6L,其中进水为电导率380μs·cm-1的自来水,经混合树脂处理后出水电导率小于或等于100μs·cm-1,出水的最低电导率为3.7μs·cm-1。本文还从降低能耗的角度考虑,对电再生装置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改变进水-以自来水为原水,改用光伏电池供电代替直流电源供电,改进实验装置(加入100mlAl(OH)3胶体),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时采用上述改进措施,60m1混合树脂进行脱盐实验可处理水量2.5L,出水的最低电导率为14.5μs·cm-1;其他条件相同,再生时间为8h下复苏的阴树脂,60m1混合树脂进行脱盐实验可以处理水量3.9L,出水的最低电导率为5.5μs·cm-1,从所得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上述改进措施是完全可行的,从降低能耗,提高实验效率和环保的角度来说,这些改进措施都具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
王方[6](2012)在《混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文中认为用H2O分子电离所产生的H+和OH—离子,用水这一再生剂,代替酸碱再生失效离子交换树脂的体外电再生技术,使离子交换水处理变为一种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文中,从电再生系统、原理、验证和实验及工程应用等几方面,介绍了这项高科技创新技术。
王方,王明亚,王明太[7](2010)在《混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文中提出用H2O分子电离所产生的H+和OH-离子,用水这一再生剂,代替酸碱再生失效离子交换树脂的体外电再生技术,使离子交换水处理变为一种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从电再生系统、原理、验证和实验及工程应用等几方面,介绍了这项高科技创新技术。
喻军,张占平,高文峰[8](2008)在《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处理及减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中和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影响中和处理的因素,并提出减少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排放的措施。
冯霄[9](2008)在《电去离子技术浓缩与脱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和营养盐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和营养盐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水体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重金属废水和营养盐废水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传统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和脱氮除磷工艺各有优势,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投资大、产水水质偏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特别是当废水浓度较低时,传统处理工艺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而很难做到净化和回收兼顾,难以满足废水资源化的要求。电去离子(Electrodeionization,EDI)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分离技术,可深度去除并回收废水中的离子态物质。现有的研究虽然证明了EDI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可行性,但无法彻底避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氢氧化物沉淀,装置运行的长期稳定性有待提高,关于EDI处理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废水和营养盐废水的研究更少有报道。由此,本论文对EDI技术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和营养盐废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Ni2+离子为模型离子与树脂进行静态吸附交换,考察了EDI装置对失效树脂的电再生特性。结果表明,增大电极液导电性、升高电压及提高树脂预载离子量可显着提高树脂再生效果。电极液中加入的少量Na2SO4电解质是电极反应的引发剂,可促使电极反应快速进行,产生大量的H+对树脂进行再生。离子交换树脂的持续再生由电极反应产生的H+和OH-离子来实现。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分别填充及电性相同的离子交换膜靠近排列使得树脂电再生过程中EDI装置的浓室溶液始终呈酸性,pH值低至3左右,抑制了Ni(OH)2沉淀在阴膜表面产生,树脂表面亦未有Ni(OH)2沉淀附着,避免了传统EDI过程容易出现的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现象,有望实现长期运行和重金属废水的连续处理。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EDI过程对Ni2+离子的脱除和浓缩性能。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膜、膜堆电压和原水Ni2+离子浓度等。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对含Ni2+离子浓度50 mg/L的原水进行EDI处理,Ni2+离子浓缩倍数8.5~14.7,脱除率大于98%,出水Ni2+离子浓度低于1.0mg/L,电流效率23.6~37.9%,长时间运行稳定性能良好。表明EDI能够在不需要化学再生树脂的情况下,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深度脱除和浓缩。探讨了水中共存Ni2+、Cu2+、Zn2+离子在EDI膜堆中的行为差异及选择分离性,结合Nernst-Planck方程对EDI过程的离子传递机理进行的分析表明,树脂对离子的亲合力和选择性顺序为Ni2+>Cu2+>Zn2+,离子在EDI膜堆中的迁移能力顺序和浓缩倍数顺序为Zn2+>Cu2+>Ni2+。说明树脂对不同离子的亲合力有差别,树脂将优先选择混合液中亲合力大的离子进行吸附交换,但是亲合力越大,离子从树脂解吸即树脂电再生的阻力也越大,树脂对离子选择性的提高必然导致离子在树脂内迁移能力的降低及浓缩倍数的下降。离子传递机理描述表明,分离系数β实质上是混合离子在树脂中的电迁移率或者扩散系数之比,β值越大,离子之间的电迁移率差别越大,从而可分离性越高。混合离子的分离系数大小顺序为β(Zn2+-Ni2+)>β(Zn2+-Cu2+)>β(Cu2+-Ni2+),说明在定向迁移过程中共存离子之间产生竞争。Zn2+的竞争力最强,因此其电迁移率最大,由于Zn2+的竞争,Cu2+和Ni2+的迁移速率下降,与Cu2+相比,Ni2+受Zn2+竞争的影响较大,因此Cu2+的电迁移率次之,Ni2+的最小。探索了营养盐阴离子在EDI膜堆中的迁移与浓缩的基本特性。装置运行4h后NO3-、PO43-的浓缩倍数即分别达到4.8~6.8和2.7~4.0,出水离子浓度均低于0.1mg/L,去除率大于97%。表明EDI能够对水中营养盐离子进行浓缩和深度去除。不同实验条件下树脂对PO43-的亲合力均大于对NO3-的亲合力,NO3-通过阴树脂床层的电迁移率是PO43-的3.6倍左右,这直接导致了PO43-浓缩倍数的降低。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EDI装置,不仅能浓缩和脱除低浓度重金属阳离子,而且对低浓度营养盐阴离子亦能进行浓缩和深度去除,这对资源回收利用及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童桂华[10](2008)在《去除地下水硝酸盐PRB介质试验研究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与电再生》文中提出近四十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总结了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现状、来源及其危害,并对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处理方法如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化学法以及渗透反应墙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渗透反应墙技术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本文进行了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渗透反应墙的反应介质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试验研究。首先对比研究了2种大孔型、2种凝胶型和1种硝酸根专用螯合树脂吸附硝酸根的性能;然后研究了电渗析状态下,极室电解质浓度、电压、硝酸盐负荷等参数对去除硝酸盐的影响;进一步对树脂电再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比研究了离子交换、电渗析、离子交换—电再生3种过程去除硝酸盐的效果。本文研究发现:离子交换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树脂717和D407对硝酸根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并且2种树脂对硝酸根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717受温度、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影响都要比D407大;电渗析试验条件下,电压和极室电解质电导率都存在最优值以保证较高的去除效果和较低的能耗,本研究推荐电压梯度1v/cm,极室电解质电导率为淡室溶液电导率的3倍,此研究为以后试验的参数设置提供了依据;树脂静态电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单纯717树脂再生2800min时,单位树脂再生量约3.96mg/mL树脂,比阴阳树脂搭配时的单位再生量多,阴阳树脂混合动态电再生试验表明,电压越大、流量越小电再生效果越好,当电压25伏、流量5ml/min时,430min共再生出91.38mg硝酸根;离子交换、电渗析和离子交换—电再生3种过程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离子交换—电再生过程中,离子交换树脂一直处于不断吸附—再生过程;离子在树脂通道内的迁移速率要比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快;当施加25伏电压时,离子交换—电再生出水硝酸盐浓度一直保持在进水硝酸盐浓度的一半左右。综合以上研究表明,离子交换树脂不仅满足渗透反应墙的介质要求,而且利用电再生代替酸碱再生,通过离子交换、电迁移、电再生等作用,将硝酸盐浓缩至极室从而去除。本文认为离子交换树脂作为渗透反应墙介质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在原理上是可行的,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交换水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交换水软化原理 |
1.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水软化基本过程 |
1.2 水软化用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与适用范围 |
1.2.1 凝胶型和大孔型树脂 |
1.2.2 强酸性和弱酸性树脂 |
1.2.3 螯合树脂 |
1.3 水软化常用离子交换树脂参数 |
2 离子交换水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
2.1 生活用水软化 |
2.2 苦咸水及海水淡化过程除硬 |
2.3 稠油污水软化回用于锅炉进水 |
2.4 盐水精制 |
2.5 其他含盐水的软化处理 |
3 结语和展望 |
(2)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离子交换法制备软化水及再生技术 |
1.3 电去离子水软化技术 |
1.4 化学反应沉淀软化法 |
1.5 电解技术原理与应用概况 |
1.6 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及双金属氢氧化物 |
1.7 软化水制备技术及应用存在问题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8.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微型离子交换器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测试方法 |
2.4 微电解器空白电解 |
2.4.1 微电解器 |
2.4.2 烧杯电解实验 |
2.5 复合场空白电解 |
2.6 树脂袋再生 |
2.6.1 复合场电化学再生 |
2.6.2 再生过程强化 |
2.6.3 软化效果测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微电解器空白电解实验 |
3.1.1 电解对pH值影响 |
3.1.2 沉淀转移 |
3.1.3 电极状况 |
3.2 复合场电解过程水质硬度变化 |
3.3 微型离子交换器对自来水的软化效果 |
3.3.1 铝型树脂制备 |
3.3.2 铝型树脂软化效果 |
3.4 树脂袋电化学再生 |
3.4.1 失效树脂中胶体态物分析 |
3.4.2 复合场电解再生效果 |
3.5 应用技术模式及节能分析 |
3.5.1 住宅内部使用模式 |
3.5.2 V前置处理对热水器水质的影响 |
3.5.3 积极效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乙二醇脱盐技术 |
1.2.2 国内乙二醇脱盐系统 |
1.2.3 离子交换技术概述 |
1.2.4 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 |
1.2.5 离子交换技术的影响因素 |
1.2.6 离子交换技术的热、动力学模型 |
1.2.7 离子交换法在乙二醇富液体系中应用概况 |
1.2.8 离子交换树脂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评价 |
2.1 乙二醇富液体系的组成特点和脱盐 |
2.2 离子交换平衡常数和选择性系数 |
2.2.1 离子交换平衡 |
2.2.2 选择性系数 |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2.3.1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原则 |
2.3.2 实验目的 |
2.3.3 实验设备 |
2.3.4 实验条件 |
2.3.5 实验步骤 |
2.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离子交换脱盐有效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离子交换脱乙二醇富液中盐的工艺参数影响 |
3.1 离子交换法脱除乙二醇富液中盐的工艺流程 |
3.2 离子检测方法 |
3.3 批量吸附实验 |
3.3.1 实验设备 |
3.3.2 实验药剂 |
3.3.3 离子交换树脂剂量的影响 |
3.3.4 温度的影响 |
3.3.5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3.3.6 搅拌强度的影响 |
3.3.7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
3.3.8 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 |
3.3.9 实验结论 |
3.4 交换柱(穿透曲线)实验 |
3.4.1 离子交换树脂剂量 |
3.4.2 柱高的确定 |
3.4.3 流速的影响 |
3.4.4 流程实验 |
3.4.5 实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热、动力学分析 |
4.1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机理研究的意义 |
4.2 实验设计 |
4.3 热力学分析 |
4.3.1 吸附等温线模型概述 |
4.3.2 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动力学分析 |
4.5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热、动力学模型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电去离子(EDI)法 |
3 双极膜(BPM)法 |
4无膜(FM)法 |
5 结论 |
(5)光伏微电解树脂复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拟解决问题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强碱性离子交换及其应用技术 |
1.2.1 离子交换树脂 |
1.2.2 离子交换理论 |
1.2.3 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进展 |
1.3 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及DSA电极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再生和复苏装置设计与再生原理 |
2.1 电再生与复苏装置设计 |
2.1.1 电再生和复苏实验装置结构及工作机理 |
2.2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与复苏原理 |
2.2.1 树脂电再生与复苏原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参数测定标准与方法 |
3.1 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标准与方法 |
3.1.1 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
3.1.2 离子交换树脂的转型 |
3.1.3 树脂参数的测定 |
3.2 树脂再生效果表征与测定方法 |
3.2.1 全交换容量法 |
3.2.2 脱盐实验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阴树脂电再生与复苏技术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阴树脂电再生与复苏实验研究 |
4.2.1 实验现象分析 |
4.2.2 影响因素实验 |
4.2.3 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
4.2.4 对比实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阴树脂电再生与复苏方法改进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5.1.2 实验方法 |
5.2 改进措施 |
5.2.1 改变进水-以自来水为原水 |
5.2.2 实验装置改进和加入Al(OH)_3胶体 |
5.2.3 改用光伏电池供电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混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系统介绍 |
2 再生原理 |
3 实验和验证 |
4 工程应用 |
5 结语 |
(8)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处理及减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再生废水中和处理 |
1.1 中和处理过程 |
1.2 中和用碱量 |
1.3 影响再生废水处理效果的因素 |
1.3.1 处理水量 |
1.3.2 投加酸或碱的速度 |
1.3.3 投加位置 |
1.3.4 搅拌强度 |
1.3.5 循环流量 |
2 再生废水减排 |
2.1 再生剂纯度 |
2.2 再生剂用量 |
2.3 树脂清洗 |
2.4 精处理混床氨化运行 |
2.5 废水回收利用 |
3 结语 |
(9)电去离子技术浓缩与脱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和营养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重金属废水概述 |
2.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2.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
2.1.3 重金属废水污染现状 |
2.1.4 重金属废水污染特性及排放标准 |
2.1.5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
2.1.5.1 化学法 |
2.1.5.2 反渗透法 |
2.1.5.3 吸附法 |
2.1.5.4 离子交换法 |
2.1.5.5 电渗析法 |
2.1.5.6 微生物法 |
2.1.6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 |
2.2 营养盐废水概述 |
2.2.1 营养盐废水的来源 |
2.2.2 营养盐废水的危害 |
2.2.2.1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
2.2.2.2 饮用水硝酸盐污染 |
2.2.3 硝酸盐的去除 |
2.2.3.1 生物反硝化法 |
2.2.3.2 化学反硝化法 |
2.2.3.3 离子交换法 |
2.2.4 磷酸盐的去除 |
2.2.4.1 生物法脱氮除磷 |
2.2.4.2 化学沉淀除磷 |
2.2.4.3 吸附法除磷 |
2.3 电去离子技术研究进展 |
2.3.1 EDI的基本原理 |
2.3.2 EDI发展历程 |
2.3.3 EDI的应用 |
2.3.3.1 脱盐制备纯水和高纯水 |
2.3.3.2 重金属废水处理 |
2.3.3.3 其他方面的应用 |
2.3.4 EDI膜堆结垢的防止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器材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离子交换树脂 |
3.1.4 离子交换膜 |
3.1.5 电极 |
3.1.6 模拟废水的配制 |
3.2 实验装置 |
3.3 评价指标 |
3.4 分析方法 |
3.4.1 镍离子测定 |
3.4.2 铜离子测定 |
3.4.3 锌离子测定 |
3.4.4 硝酸盐氮的测定 |
3.4.5 磷酸根的测定 |
4 EDI膜堆中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 |
4.1 引言 |
4.2 实验内容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极室溶液对树脂电再生的影响 |
4.3.2 电压对树脂电再生的影响 |
4.3.3 浸泡液浓度对树脂电再生的影响 |
4.3.4 电再生过程中的氢氧化镍沉淀及树脂再生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 EDI过程中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浓缩与净化 |
5.1 前言 |
5.2 实验内容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离子交换树脂对EDI性能的影响 |
5.3.2 离子交换膜对EDI性能的影响 |
5.3.3 膜堆电压对EDI性能的影响 |
5.3.4 原水浓度对EDI性能的影响 |
5.3.5 EDI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氢氧化镍沉淀及去离子机理 |
5.3.6 树脂穿透实验及离子交换后接EDI连续处理效果 |
5.3.7 EDI连续运行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混合重金属离子的EDI选择性分离 |
6.1 前言 |
6.2 实验方法 |
6.2.1 混合Ni~(2+)、Cu~(2+)、Zn~(2+)离子交换静态吸附—解吸实验 |
6.2.2 混合Ni~(2+)、Cu~(2+)、Zn~(2+)废水EDI处理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离子交换树脂对Ni 、Cu 、Zn 的亲合力和选择吸附性比较 |
6.3.2 EDI膜堆中Ni~(2+)、Cu~(2+)、Zn~(2+)的竞争性迁移 |
6.3.2.1 原水离子浓度相同时的迁移竞争性 |
6.3.2.2 原水离子浓度不相同时的迁移竞争性 |
6.3.3 离子迁移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7 营养盐阴离子在EDI膜堆中的迁移与浓缩 |
7.1 前言 |
7.2 实验内容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膜堆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7.3.2 废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7.3.3 EDI膜堆中NO~(3-)和PO4~(3-)的迁移竞争性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 |
8.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去除地下水硝酸盐PRB介质试验研究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与电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绪论 |
1.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与危害 |
1.1.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危害 |
1.1.2 我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 |
1.1.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因 |
1.2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主要修复技术进展 |
1.2.1 化学法 |
1.2.2 生物法 |
1.2.3 吸附法 |
1.2.4 物理化学法 |
1.2.4.1 离子交换法 |
1.2.4.2 电渗析技术 |
1.2.5 渗透反应墙技术 |
1.3 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 |
1.3.1 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基本原理 |
1.3.2 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研究进展 |
1.4 选题依据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离子交换树脂选择试验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分析方法 |
2.1.3 试验装置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NO_3~-的影响 |
2.2.2 吸附等温线 |
2.2.3 树脂对NO_3~-去除、穿透容量 |
2.2.4 温度对717 和D407 树脂吸附硝酸根的吸附等温线影响比较 |
2.2.5 Cl~-和SO_4~(2-)对树脂去除硝酸根和再生性能影响 |
2.3 小结 |
3 电渗析去除水中硝酸盐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装置与分析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极室电解质电导率影响 |
3.2.2 电压影响 |
3.2.3 硝酸盐负荷影响 |
3.3 小结 |
4 树脂电再生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装置与分析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树脂静态电再生 |
4.2.2 树脂动态电再生 |
4.3 小结 |
5 离子交换、电渗析和离子交换—电再生对比试验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装置与分析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四、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交换水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徐勇,陈青柏,王建友. 化工进展, 2020(S2)
- [2]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研究[D]. 李子辰.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3]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D]. 杨克诚.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4]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的研究新进展[J]. 王方,王明亚,王明太.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15(02)
- [5]光伏微电解树脂复苏技术的研究[D]. 王玉石.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6)
- [6]混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A]. 王方.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分会场:水资源保护与水处理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7]混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技术[J]. 王方,王明亚,王明太. 当代化工, 2010(05)
- [8]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处理及减排[J]. 喻军,张占平,高文峰. 电力环境保护, 2008(06)
- [9]电去离子技术浓缩与脱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和营养盐研究[D]. 冯霄. 浙江大学, 2008(11)
- [10]去除地下水硝酸盐PRB介质试验研究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与电再生[D]. 童桂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