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涛[1](2020)在《现行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一种“牺牲补偿”的政策安排,退役军官安置政策为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退役军官安置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始于革命战争时代,完善于国家建设发展时期,对军队和地方人力资源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指令性色彩浓厚的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本文在梳理我国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历史变迁的基础上,以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调研方法,了解政策执行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本文在对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军事人力资源配置错位、二是政策目标群体认同感低、三是政策执行存在阻力。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规定调整更新迟缓、政策执行机构履职不力、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外部影响因素复杂多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现行计划分配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专业高效的政策执行管理服务体系、三是多措并举提高政策目标群体的满意度、四是优化完善政策执行外部环境的应对机制。
林高松[2](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郭世亮[3](2019)在《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退役士兵安置是新时代军队改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国家保障退役士兵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既涉及退役士兵的切身利益,又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现阶段,我国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政策多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执行上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依靠政府行政指令,在内容上体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维理念,并结合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及创新。新中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退役士兵安置都依赖于党的政策和方针贯彻执行。建国初期,伴随国家加强法制工作建设,退役士兵安置也迎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相继出台了《兵役法》《复原工作条例》,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到了文革时期,受错误思想的影响,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出现了十年的停滞不前。1978年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迎来新转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退役士兵合法权利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新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建设,如完善了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退役军人统筹管理机构、推出各项福利及优惠政策,助力军改稳步前进。在取得骄人成果时,也应关注退役士兵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有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理论基础研究、就业保障制度、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等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多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有关。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退役士兵安置实行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但绝不是照搬照抄,应当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完善立法层面,通过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安置立法工作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以规范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程序与步骤,使退役士兵安置有法可依,规范安置。通过梳理安置救济解决方式在立法及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阐释立法与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明确退役士兵安置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思路,即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单列国家、社会、退役士兵个人的权利及义务,明确法律关系主体复议、诉讼的步骤和期限。同时,反观现阶段兵役制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综合美国、俄罗斯兵役制度优秀经验,指出制定新的兵役制度还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制度建设层面,首先应当明确退役士兵安置基本理论基础,通过阐释退役士兵安置的性质,将其剥离社会保障的范畴,应采用“特别牺牲说”和“激励说”作为安置理论基础。在政策落实层面,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服务性功能,改变以往政府指令安置方式,引入“劳动力市场”理论,逐步实现退役士兵管理市场化。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组织与退役士兵具有天然联系,联系最为紧密。居委会、村委会重点对辖区内困难退役士兵开展帮扶,社会组织依靠分布广、职能划分细等特点,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用人单位的优越性。对退役安置起到补充作用。在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退役士兵应充分认清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及自身情况,多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通过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为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做好准备,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19)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川办发[2019]3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四川省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2019年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在此目录基础上,组
北京市人民政府[5](2018)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文中指出京政发[2018]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等进行清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不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的要求,市政府对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经认真清理,市政府决定,对不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制定的依据已
郑泳[6](2015)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士兵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退役后是否得到妥善安置,直接影响着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也在不断发展,针对不同时期的情况,国家不断调整政策,出台新的举措:例如系统包干、双向选择、自谋职业、自主就业等等,都在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主导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介绍了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阐述了当前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发展存在的部分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法规受抵触、政府安置渠道逐渐枯竭、安置政策落实难、安置社会化进展缓慢以及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难、社会地位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退役士兵安置法律不够健全、安置方式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矛盾、安置部门权责不统一、退役士兵个人素质、就业观念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矛盾以及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不够健全、地方财政投入不平衡、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军民关系不够融洽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并借鉴国外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经验和启示;试图从服务型政府视角出发探讨我国政府在推进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机制、营造拥军优属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退役士兵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建立退役士兵安置权利救济、积极引导退役士兵安置观念转变、完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制度、加大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建议,以期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健康有序发展,保障退役士兵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尹传政[7](2013)在《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纵览建国以来优抚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确立时期、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完善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是当代中国优抚制度的确立时期。在总结革命战争实施的优抚制度基础上,1950年12月,内务部制定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等。自此,确立了国家的优抚法律体系,奠定了国家优抚制度的基础。当时,根据保家卫国的需要和实际的经济状况,国家对伤残军人、烈军属等采取了诸多优抚措施。在优待政策方面,国家在农村主要推行了以社会负担为主体的代耕制度,在城市主要实施了优待就业政策,同时还对烈军属在医疗费用、子女上学费用等方面予以优待。在抚恤方面,针对伤残军人的抚恤要求,国家提高了抚恤标准,完善了评残办法。在褒扬方面,国家给烈士追功授予,并举行各种悼念扫祭活动及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等。此间的拥军优属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节日间下发通知慰问、召开会议、座谈会及文艺汇演等;平日则经常动员有关人员给烈军属做家务、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从抗美援朝到文革发生是优抚制度的发展时期。和平的建设环境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优抚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优待制度方面,代耕制度逐渐为优待劳动日所替代,而且实物补助作为一种优待辅助手段被推行。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再一次提高了伤残抚恤标准,同时为解决以前战争遗留的伤残问题,国家再次对伤残军人实施医疗费用的减免。褒扬政策方面,除了继续推行原来的做法之外,国家加强了烈士纪念建筑修建的监督管理,严禁乱建。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声浪冲击了整个优抚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优抚机构被撤销;优抚政策被废止;抚恤标准难以提高;优抚对象受到迫害等。但是一些做法仍被坚持了下来,比如,优待劳动日、定量补助等;拥军优属活动也一直开展,形式还比较多样。改革开放以后,优抚制度逐渐恢复,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优抚法规诞生。比如,国家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由此,原来的优抚政策更加制度化、法规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烈士褒扬条例》等。由此,优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待制度方面,农村的优待劳动日被优待金所取代;定期定量补助最终以定期抚恤的形式确定下来。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先后十三次提高伤残抚恤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残条件。褒扬制度方面,国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烈士评定条件,扩大了参评范围;其指导思想是既注重精神奖励又重视物质奖励。拥军优属方面,积极开展双拥活动,特别是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奖励制度。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到抗美援朝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从某个角度看,它成为促使军人形象改变的一种背后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观念是“好男不当兵”,而在中共的领导下则变为社会中“最可爱的人”,人人争而为之。显然,它使中共在赢得人民支持和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和平时期,优抚制度则担当着支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它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人民政府[8](2012)在《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1979年—2010年)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发[2012]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及时清除阻碍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省人民政府对1979年至2010年期间省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
王延中[9](2011)在《中国军人保险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中国军人保险已初步形成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待遇水平逐步提高,管理不断加强,但也存在保险方式比较单一、保险范围较窄等问题。我国军人保险应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加快推进军人保险制度的调整改革。
徐萌[10](2009)在《新中国60年军人权益法律保障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颁布相关军事法规和规章,在军人优待、保护军婚、退役安置、军人保险等方面建立起保障军人合法权益的法规制度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军人的合法权益。
二、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现行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适用性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军官 |
2.1.2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 |
2.1.3 公共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和适用性分析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适用性分析 |
3 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启示 |
3.1 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历史变迁 |
3.1.1 初步正规阶段(1949—1965年) |
3.1.2 混乱停滞阶段(1966—1977年) |
3.1.3 全面恢复阶段(1978—1985年) |
3.1.4 稳步发展阶段(1985—2000年) |
3.1.5 改革创新阶段(2001年至今) |
3.2 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历史变迁的启示 |
4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 |
4.1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分析 |
4.1.1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 |
4.1.2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调研情况说明 |
4.1.3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模型 |
4.2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现状 |
4.2.1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梳理汇总 |
4.2.2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执行机构 |
4.2.3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执行程序 |
4.2.4 计划分配安置政策的执行效果 |
4.3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军事人力资源配置错位 |
4.3.2 政策目标群体认同感低 |
4.3.3 政策执行过程存在阻力 |
5 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政策规定调整更新迟缓 |
5.1.1 政策规定体系不健全 |
5.1.2 政策规定更新不及时 |
5.1.3 政策性岗位供给不足 |
5.2 政策执行机构履职不力 |
5.2.1 政策宣讲工作不到位 |
5.2.2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
5.2.3 监督监察机制不顺畅 |
5.3 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 |
5.3.1 传统价值观念严重 |
5.3.2 对待培训不够重视 |
5.3.3 片面关注福利待遇 |
5.4 政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
5.4.1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5.4.2 辖区间发展差异大 |
5.4.3 各类突发事件影响 |
6 完善广州市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现行计划分配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 |
6.1.1 细化计划分配安置法规政策 |
6.1.2 完善计划分配安置福利政策 |
6.1.3 健全计划分配安置监督政策 |
6.2 建立专业高效的政策执行管理服务体系 |
6.2.1 提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
6.2.2 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
6.2.3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方位监督格局 |
6.3 多措并举提高政策目标群体的满意度 |
6.3.1 加强政策宣讲 |
6.3.2 完善培训制度 |
6.3.3 提供优质服务 |
6.4 优化完善政策执行外部环境的应对机制 |
6.4.1 提高退役军官政治待遇 |
6.4.2 完善军地保险互相对接 |
6.4.3 探索异地管理服务协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退役士兵安置概述 |
(一)退役士兵安置的基础理论 |
1.退役士兵 |
2.退役士兵安置 |
(二)退役士兵安置的特征 |
1.安置模式的双重性 |
2.落实安置任务的行政指令性 |
3.补偿标准的地方特色性 |
4.安置主体的层级性 |
(三)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具体分类 |
1.计划安排与自主择业 |
2.优先就业 |
3.教育培训 |
4.创业扶持 |
5.退役士兵的其他待遇 |
三、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体系考察 |
(一)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历史沿革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初创及发展 |
2.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繁荣与停滞 |
3.改革开放后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迅速发展 |
(二)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实践成果 |
1.健全了退役军人综合管理机构 |
2.颁布了退役士兵权益保障法律法规 |
3.制定了退役士兵福利及优待政策 |
4.采用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标准 |
四、我国现有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问题 |
1.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
2.安置纠纷法律救济机制缺失 |
3.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相对滞后 |
4.不同经济补偿标准与法律精神相悖 |
5.退役士兵就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
(二)原因分析 |
1.制度设计层面 |
2.执行落实层面 |
3.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 |
五、完善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的建议 |
(一)发达国家退役军人安置经验 |
1.以法制建设保障退役军人权利权益 |
2.不失时机推进退役军人就业优待政策的创新 |
3.引入先进理念实现退役军人市场化改革 |
4.逐步实现军人职业化 |
(二)完善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的措施 |
1.法律法规制定层面 |
2.制度设计层面 |
3.执行落实层面 |
4.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 |
结语 |
附录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退役士兵安置及其社会化趋势 |
第一节 退役士兵安置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历史沿革 |
第三节 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的趋势分析 |
第二章 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现状 |
第三节 当前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顶层设计存在问题 |
第二节 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矛盾 |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对安置社会化的基本保障不健全 |
第四章 国外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退役士兵安置的基本模式 |
第二节 国外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的有益经验 |
第三节 对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的启示 |
第五章 推动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 |
第二节 构建和培育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管理机构及社会组织 |
第三节 营造拥军优属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四节 提升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关于选题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优抚制度的确立(1950—1953 年) |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
一 农村代耕与城市就业 |
二 “提高烈、军属社会地位” |
三 全方位的物质优待 |
第二节 助伤抚亡 |
一 抚恤体系建立 |
二 救助伤残 |
三 安抚亡灵 |
第三节 褒扬英烈 |
一 条例与政策 |
二 各种活动 |
第四节 拥军优属运动 |
一 全民参与 |
二 “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
三 赴朝前线慰问 |
四 保障与实施 |
第二章 优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54 年—1966 年) |
第一节 社会优待的变化 |
一 政策和机构的调整 |
二 优待劳动日和就业 |
三 国家补助办法 |
第二节 关爱伤亡 |
一 抚恤政策 |
二 伤残待遇 |
三 抚恤金的不同标准 |
第三节 铭记先烈 |
一 纪念活动 |
二 纪念建筑物的修建与保护 |
三 追认授誉 |
第四节 社会动员 |
一 节日慰问 |
二 评选模范 |
三 组建机构和团体 |
第三章 优抚制度的破坏与维持(1966 年—1976 年) |
第一节 动荡中的停滞 |
一 优抚机构受到全面冲击 |
二 优待、抚恤和褒扬的倒退 |
第二节 困境中的坚持 |
一 优待的实施 |
二 抚恤、褒恤的做法 |
第三节 “向解放军学习” |
一 节日动员 |
二 日常宣传 |
第四章 优抚制度的恢复与革新(1977 年—1995 年) |
第一节 重建优待体系 |
一 优待工作的规范 |
二 优待金发放 |
三 定期定量补助 |
四 优待形式的多样化 |
第二节 尊重生命 |
一 伤残评定及相关待遇 |
二 牺牲和病故的全面褒恤 |
第三节 褒扬立法 |
一 永久纪念 |
二 法规条例 |
三 烈士评定工作的发展 |
第四节 给军与属送温暖 |
一 节日与日常 |
二 保障与规范 |
第五章 优抚制度完善与发展 |
第一节 优待工作的大幅改善 |
一 优待金的筹集与变化 |
二 定期定量补助的提高 |
三 物质优待的丰富 |
第二节 抚恤的全面提高 |
一 伤残人的生活 |
二 死亡者的补偿 |
第三节 褒扬的新趋向 |
一 内容与形式 |
二 褒扬金制度 |
第四节 双拥活动 |
一 与时俱进 |
二 双拥建设 |
结语 |
一 社会影响 |
二 基本经验 |
三 问题与解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军人保险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军人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一) 中国军人保险的发展历程 |
1.酝酿阶段 (1995-1998年) |
2.起步阶段 (1999-2000年) |
3.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 |
(二) 中国军人保险的主要制度 |
1. 军人伤亡保险制度 |
2. 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 |
3. 转业到企业工作的军队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
4. 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制度 |
二、中国发展军人保险的成绩与主要问题 |
(一) 主要成绩 |
1. 初步形成军人保险的基本制度框架 |
2. 军人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
3. 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
4. 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地衔接机制 |
(二) 中国军人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保险方式还比较单一、保险范围还比较窄 |
2. 保险水平待遇水平和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水平比较低 |
3. 军地保险制度衔接还存在不少问题 |
三、一些国家发展军人保险制度的基本经验 |
四、中国军人保险的发展思路与原则 |
1. 充分体现军人职业特点 |
2. 充分体现政府主体作用,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多元化保障功能 |
3. 建立军地保险制度顺畅衔接的体制机制, 实现军人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
五、中国发展军人保险的政策建议 |
1. 加强军人保险的法制建设 |
2. 逐步建立健全军地保险制度顺畅衔接的体制机制 |
3. 健全军人保险基金筹集管理和监管体制 |
4. 注重加强军人保险基础建设 |
(10)新中国60年军人权益法律保障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人优待措施不断完善 |
二、保护军婚力度不断加强 |
三、退役安置办法日趋合理 |
四、军人保险制度更加科学 |
四、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现行退役军官计划分配安置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刘洪涛. 暨南大学, 2020(07)
- [2]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3]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D]. 郭世亮. 云南大学, 2019(12)
-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J].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09)
- [5]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10)
- [6]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退役士兵安置社会化研究[D]. 郑泳.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7]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D]. 尹传政.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1979年—2010年)的决定[J].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9]中国军人保险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王延中. 社会保障研究, 2011(01)
- [10]新中国60年军人权益法律保障的回顾[J]. 徐萌.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