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意义(英文)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意义(英文)

一、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意义(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马宗强[1](2020)在《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价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接受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2-01-01~2017-12-31之间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出87例,这些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随访,发现肿瘤复发,并来我院接受不同外科方式治疗,随访时间截止2019-12-31。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术前AFP、复发时间间隔、原发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否累及肝被膜、肿瘤数目、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数目、HbeAg是否阳性、再次治疗前AFP、再次治疗前肝功能、是否合并肝硬化、BCLC分期。按照时间分类,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的再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4例(TACE治疗组);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消融58例(TACE+局部消融组);再次行手术切除的病人15例(手术切除组)。计算行TACE、手术再切除、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再分别比较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与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采用SPS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使用Log-rank法对三组数据的生存曲线进行两两对比,以COX比例风险分析法分析复发肝细胞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总生存期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生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发现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8.6%、36.6%、8.5%,中位生存时间为23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7.75%、46.7%、21.5%,中位生存时间为35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再次切除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93.3%、58.8%、35.5%,中位生存时间为40月。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6<0.05);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切除组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09<0.05);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再切除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29>0.05)。结论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则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不同的危险因素,来制定肝癌切除术后的防治策略。对于复发性肝细胞癌,如能行再次肝切除,临床预后最好,为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可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或者单独行TACE治疗,均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李春丽,董巧云,侯丽,伊生勇,尚翠萍,谢欢[2](2019)在《二次切除手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HCC)采用经皮射频消融(RFA)和二次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接收的68例复发性HCC患者,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消融组和二次手术组,每组34例。消融组采用RFA治疗,二次手术组采用二次切除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住院时间、无瘤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的情况。结果:消融组住院时间(5.5±1.5)d,显着短于二次手术组(14.2±3.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54,P<0.05);两组总体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消融组技术成功率为100%(34/34),二次手术组技术成功率为97.1%(3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二次切除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但其术后一年局部肿瘤进展率显着高于二次切除组(x2=4.836,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23.55个月,二次手术组为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779,P<0.05)。结论:RFA和二次切除手术均是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式,RFA治疗与二次切除手术比较,安全性更高,总体生存时间相当。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RFA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李昊昱[3](2019)在《通过列线图分期指导复发性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切缘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世界上致死亡人数排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手术切除后,复发率仍然很高,因而复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是肝癌治疗的重要内容。在复发治疗中,除去肝移植以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仍然是肝切除术。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再切除手术对于病人的状态要求更高,也对手术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发性肝癌在行手术治疗时,选择较宽的手术切缘在手术后的远期预后方面,要优于窄手术切缘。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复发的HCC行再切除手术却不能确保都可以选取宽切缘,因为残肝体积可能不足,肝功能也较原发肿瘤时有所下降。因而,再切除手术的切缘选择较初次手术更加困难。在原发HCC的手术治疗中,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ision,MVI)阳性的病例长期预后较差,术后的复发风险也更高;同样的,在复发再切除的病例中,这一现象也同样存在。有报道称,MVI阳性的病人的手术中,选取宽切缘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因而,MVI和手术切缘对手术病人的预后是否存在双重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鉴于复发后再切除手术切缘选择存在诸多困难,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对手术决策方法进行探究。背景及目的:再切除手术是复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探明手术切缘宽窄对于复发再切除手术后短期和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12年间复发行再切除手术的符合标准的病人,根据用于预测预后的列线图进行筛选,选取评分≤200分的327名病人数据进行分析。这些病人均为直径≤5cm的单发肿瘤,其中146名病人接受了宽切缘手术,181名病人接受了窄切缘手术。对肿瘤复发率及复发至死亡生存率(Recurrence to death survival,RTDS)分别使用互竞风险分析和KM生存分析进行统计研究。随后,选用另一个列线图用于预测复发时的MVI风险,并通过此列线图进一步对327名病人进行评估,进而选取297名HBV感染、在术前行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病人,进行MVI风险预测,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e)来进行评估,然后通过MVI情况进行分层,进一步对比切缘宽度对于预后的影响。结果:宽切缘和窄切缘两组间的术后并发症无显着差异(29.6%vs 22.6%,p=0.300),再切除术后的5年再复发率及RTDS在两组间也无差异(67.6%vs 75.5%,p=0.064,56.9%vs 45.6%,p=0.080)。在病理确诊MVI阳性的病人中,宽切缘组较窄切缘组5年再复发率更低,RTDS更好(61.5%vs 91.3%,p<0.001,63.9%vs 16.5%,p<0.001),而这种差别在病理MVI阴性的病人中并不存在。另一方面,用于预测MV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效果良好,c-index值为0.817,与校正曲线高度一致,预测效能准确。通过该列线图预测的MVI风险分层对比得知,高MVI风险的病人中,宽切缘组较窄切缘组的预后更好(复发率70.7%vs 89.8%,p=0.004;复发至死亡生存率:60.7%vs 22.2%,p=0.008)。结论:在病理证实存在MVI或列线图预测MVI高风险的肝癌复发病人中,再切除手术采取宽切缘(≥1cm)方式收益更好。

王立刚[4](2019)在《1.0T 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定性及肿瘤消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肝脏是常见的肿瘤发病器官,肝脏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原发性恶性肿瘤及继发性恶性肿瘤;其中原发性肝癌是继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之后的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肝内肿瘤大多起病隐匿,往往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肝内结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前,病理穿刺活检等肿瘤病理学诊断方法是确诊肝内结节的重要依据。对于确诊为恶性的肝脏肿瘤,局部消融治疗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肝脏内结节的穿刺活检及局部消融多是在影像学引导下,如X线透视、B超、CT等引导下进行,但这些方法对肝顶部结节的穿刺活检及消融治疗均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超声图像易受肺底部气体、肋骨的影响,在病灶体积较小或合并肝硬化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很好地显示肝顶部结节;CT引导直视下经皮-经肺-经膈肌-经肝穿刺路径导致气胸、肺部损伤发生率偏高,经皮-经肝穿刺(肋膈角下进针)由于路径较长、角度过大需多次调整进针角度及方向,从而可能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而目前磁共振引导方式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多参数及任意方位成像的能力,能够从不同切面显示病灶的全貌;具有血管流空效应,不需增强便可清晰显示病灶周边血管情况:消融过程中典型的MR表现以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使其成功应用于临床,并成为目前影像学导引技术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中肝肿瘤消融最常用的方式包括射频、微波和冷冻消融等。但肝顶部肿瘤由于位置特殊,除了精准穿刺肿瘤难度较大以外,此部位肿瘤消融治疗也受到严峻的挑战。由于肝顶部肿瘤距离膈肌、肺底、第二肝门区等重要脏器较近,导致肿瘤消融过程中监控难度增大,膈肌及肺底损伤、疼痛等并发症较多,该区域肿瘤常常因消融过程中病灶可视化较差、患者呼吸运动影响、患者疼痛耐受差需要降低消融功率/时间等因素导致消融不够彻底,往往有较低的完全消融率和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针对肝顶部肝癌的消融治疗,微波消融及冷冻消融均有文献报道(绝大多数为超声及CT引导),两者消融方式各有其优劣势,但少见对照研究及磁共振引导下消融治疗。目前针对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活检及磁共振引导与监控肝顶部肿瘤消融治疗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方式,分别行肝顶部病变穿刺活检、肝顶部肝癌的冷冻消融及微波消融,分析及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比较两组消融的手术成功率、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率、局部肿瘤控制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第一部分 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活检研究目的前瞻性评估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活检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准确性。研究方法纳入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内收治的36例肝顶部占位患者,其中31例位于肝右叶(Ⅶ段和Ⅷ段),5例位于肝左叶(IVa段),所有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0.6-3.6 cm(平均直径为1.8±0.5cm),根据病变的最大直径分为两组:≤1.5cm组(n=14)和>1.5cm组(n=22)。病例纳入标准:(1)肝脏顶部病变,可疑恶性需明确病理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2)肝内病变经常规超声或CT检查无法清晰显像,或者经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结果为阴性。病例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失血或休克;(2)存在严重感染;(3)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超过正常值的两倍);(4)难以纠正的血小板数目减低(<50×109/L);(5)安装心脏起搏器等MR检查的禁忌。所有患者穿刺过程中采取仰卧位,均经由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行经皮肝顶部病变穿刺活检(MR透视序列:T1-FFE,TR 10ms,TE 6.0ms,翻转角35°,层厚/间隔8mm/-1mm,FOV 350 × 350,矩阵176 × 146,无屏气或呼吸代偿触发,采集时间1.6 s),最终的诊断依据外科病理学或是临床和影像至少12个月的随访结果。最终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行对比分析,统计并分析穿刺活检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记录平均穿刺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研究结果所有患者的肝顶部结节均在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下准确穿刺并取材成功。磁共振引导下经皮肝顶部病变穿刺活检结果显示29例(29/36,80.6%)恶性病变和7例(7/36,19.4%)良性病变;最终诊断根据手术切除病理结果(n=26)或临床随访(n=10),结果显示为30例恶性病变和6例良性病变;在35例病例中(29例恶性和6例良性),26例患者外科手术后病理分型与穿刺活检结果一致,9例病灶(4个恶性和5个良性)经临床随访后证实与穿刺活检结果一致。MR引导下经皮肝结节穿刺活检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2%、96.7%和100%;直径≤1.5 cm组穿刺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90.9%和100%,直径>1.5 cm组穿刺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和100%,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穿刺针从皮肤进针点穿刺至病灶的平均时间是1.1min,平均手术时间是28.5min(范围21-47min)。3例患者出现少量肝周出血,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研究结论1、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可近实时引导行肝顶部结节穿刺活检,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诊断方法。2、对于直径>1.5cm及≤1.5cm的肝顶部病变,磁共振引导穿刺活检都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第二部分 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与监控肝顶部肝癌的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临床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与监控经皮肝顶部肝癌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分析该两种消融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患有肝顶部肝癌的患者,其均在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导引下行经皮穿刺肿瘤冷冻或微波消融。根据消融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冷冻消融组(n=37)与微波消融组(n=39),所有病变的最大直径范围为0.7 cm~4.0 cm。在两组所有病例中,肿瘤与肝顶区膈肌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 mm。在冷冻消融组中,病变中位最大直径为2.9 cm,其中28个病灶位于肝右叶(Ⅶ段和Ⅷ段),9个病灶位于肝左叶(Ⅳa段);在微波消融组中,病变中位最大直径为3.1 cm,其中3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Ⅶ段和Ⅷ段),8个病灶位于肝左叶(Ⅳa段)。纳入标准:(1)单发肝顶部肝癌,最大直径≤4cm;(2)既往未接收过肝癌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动脉化疗栓塞、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3)肿瘤未侵犯门静脉、肝静脉,无肝外转移;(4)肝功能Child-PughA级或B级,且血清胆红素水平<51.3 μmol/L,体力状况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5)不能手术切除或病人不愿接受手术切除治疗。排除标准:(1)难以纠正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大量腹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超过正常值两倍或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60×109/L;(2)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严重失血或休克等;(3)肿瘤晚期恶液质患者;(4)安装心脏起搏器等MR检查的禁忌。所有患者均在磁共振透视技术引导及监控下行消融治疗。患者在消融术后随访了至少12个月或至病人死亡;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局部进展后,分别补充行冷冻消融或微波消融治疗,未联合其他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局部肿瘤控制情况、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研究结果所有76例肝顶部肝癌患者均成功实施MR引导下的经皮冷冻消融或微波消融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1.0个月(10-26个月)及19.5个月(8-25个月)。在冷冻消融的37例患者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4个月和第1 1个月出现了局部肿瘤复发,并接受了第2次补充冷冻消融治疗;1例患者在冷冻消融术后第10个月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在微波消融的39名患者中,5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5、8、9、10、11个月出现了局部肿瘤复发,并接受了第2次补充微波消融治疗;1例在术后8个月出现消化道出血而死亡,1例在术后12个月因出现脑出血而死亡。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肿瘤局部进展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 2.7%(1/37)、100%(37/37)和 2.6%(1/39)、100%(39/39);术后 12 个月分别为 5.4%(2/37)、97.3%(36/37)和 12.8%(5/39)、94.9%(37/39),Log-rank检验显示,在随访期间内,冷冻消融组局部进展率低于微波消融组(p=0.0295),两组总生存趋势无明显差异(p=0.5899)。冷冻消融组与微波消融组术中VA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评分均数分别为4.0、6.5;术后3天分别为1.8、3.5,冷冻消融组均低于微波消融组,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35;p=0.028)。冷冻消融组患者术后3天血小板水平较术前下降(p=0.000),术后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0.14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3天及术后7天血小板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168,p=0.235)。两组中均有2例患者术后胸腔积液需要胸管引流,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研究结论1、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与监控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肝顶部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磁共振引导肝顶部肝癌冷冻消融的总生存趋势与微波消融相仿,但肿瘤局部进展率低于微波消融。3、冷冻消融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较微波消融低,冷冻消融术后第3天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术前下降,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微波消融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冯汝状[5](2019)在《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复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目前肝细胞性肝癌术后复发仍是导致肝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射频消融与再次手术切除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取得类似的效果,但在复发性肝癌治疗中尚且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与再次手术切除(Surgical Re-resction,SRR)治疗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计算机检索2019年1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比较射频消融及再次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资料,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无地域种族限制,制定并遵循严格纳入条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运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偏倚评估并提取数据,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RFA组)和对照组(SRR组),并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各结局指标效应值用比值比(Odd ratio,OR)、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结 果]共11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1篇,前瞻性研究1篇,回顾性研究9篇,共纳入1417例患者,其中接受RFA治疗患者777例,接受SRR治疗6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及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RF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RR组(OR=0.15,95%CI=0.05~0.46,P=0.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SRR 组(MD=-8.32,,95%CI=-9.97~-6.67,P<0.00001),而 SRR组 5 年无瘤生存率优于 RFA 组(OR=0.45,95%CI=0.33~0.61,P<0.00001)。[结 论]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复发性肝癌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1,3,5年总生存率和1年、3年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SRR治疗的5年无瘤生存率优于RFA,但RFA具有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

黄韬[6](2019)在《术后复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影响RFA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对2009年至2015年共506例接受过RFA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数据的收集、筛选及分析,最终确定82例术后复发性肝癌患者(复发组)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同时期内接受RFA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原发组)97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倾向评分匹配,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倾向评分匹配前后两组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及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DFS)分析,COX回归作复发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复发组和原发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6.5及42个月,匹配前两组的1-、3-、5-年OS分别为:93%、73%、61%及85%、75%、61%,对应的1-、3-、5-年DFS分别为61%、39%、21%及79%、64%、46%。两组患者OS无统计学差异(P=0.896),原发组的DFS优于复发组(P=0.048)。匹配后复发组和原发组1-、3-、5-年OS分别为88%、70%、62%及90%、85%、67%,相应的两组1-、3-、5-年DFS分别为55%、35%、11%及75%、55%、34%,匹配后两组OS无统计学差异(P=0.264),原发组DFS优于复发组(P=0.022)。影响复发组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后复发时间间隔(P=0.033)、RFA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P=0.01)。结论:RFA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的DFS较原发性肝癌患者差,但两者的OS相似,手术至复发时间间隔和RFA前肝功能分级是术后复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继领,张克瑞[7](2017)在《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RFA)与外科手术再切除(SRR)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17年1月间发表的对比RFA和SRR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临床对照试验,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1个临床试验共1 079例患者,其中RFA治疗患者560例(RFA组),SRR治疗患者519例(SRR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RF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RR组(OR=0.25,95%CI=0.140.44,P<0.00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SRR组(OR=-6.57,95%CI=-7.74-4.09,P<0.00001),而SRR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RFA组(OR=0.60,95%CI=0.420.86,P=0.006)。结论:两种方式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无显着区别,但RFA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安全性高等优势。

谭运华[8](2017)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是第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三最致命的癌症,全球每年新发HCC病例为50万至100万。8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高发地区是东亚和东南亚、中非和西非。特别是在中国,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占全世界55%,HBV感染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年来,部分肝切除术和肝移植被认为是HCC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因为肿瘤解剖位置、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脏残留量不足或肝外转移不能手术治疗。肝移植被认为是HCC最好的治疗选择,因为它移除了肿瘤病灶和潜在患病的肝脏,但是缺乏肝源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只有10%?20%的肝细胞癌是可手术治疗的。各种局部消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替代性HCC传统治疗方案。射频消融(RFA)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射频消融(RFA)是物理热消融技术,通过其有源电极将能量直接导入肿瘤组织。电流在闭环回路中转化为热量,并且由电极针尖处的交流电在细胞内震动引起的分子和离子相互摩擦产生高热,大约60℃以上的温度可以导致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影响RFA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肿瘤组织完全消融和产生足够消融边界的能力。理论上需要在肿瘤周围产生0.5cm至1cm的消融安全边界。安全边界能够确保肿瘤的周边部分以及位于其附近的微小病灶完全毁损。在过去十年,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治疗小肝癌的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是目前针对小肝癌(<3cm)非手术的根治性治疗的主要方法。大量数据表示RFA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死亡率为0%至1.2%,并发症发生率为3%至7%。在肝脏肿瘤治疗领域,RFA具有其技术易用性、安全性、令人满意的局部肿瘤控制和可重复性质,热消融封闭效应使肿瘤周围血管凝固,减少肿瘤细胞转移途径,也可避免部分肝切除手术过程中对肝脏肿瘤的挤压,导致肝癌细胞的扩散;RFA作为肝脏肿瘤一线治愈性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尽管对于小肝癌是成功的,但是对于直径3cm到5cm的肝细胞癌,完全消融率报告范围从61.3%-82.5%,这些结果可能过时。由于射频消融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如使用集群电极和改进的电机,可以获得更高的功率,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MESS-RFA)利用各种方法来创造一个更大的消融区,包括使用多个电极增加消融体积;内部冷凝电极能够提高电离子利用效率;多个电极同时启动产生协同作用提供更高能量。针对直径3cm到5cm的肝细胞癌可以有更好的消融结果。因此,射频消融相关治疗策略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更新。然而,射频消融后的肝细胞癌复发仍然是一个显着的问题。我们将经射频消融后的肝内复发模式分为局部肿瘤进展(LTP)和肝内远处复发(IDR),每种类型的复发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并且被认为独立发生。通常,LTP被认为与在显微镜下超出消融边缘扩散的残余肿瘤细胞相关;IDR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的结果,或者是由于HCC的多中心来源。理解复发的机制、模式和风险因素对于射频消融的发展、临床应用以及肝细胞癌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一)我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了早期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疗效分析;通过研究(二)验证了多电极转换RFA系统治疗米兰标准HCC的长期生存疗效;在研究(三)扩大了RFA的治疗范围,进行了多电极转换RFA在中型HCC中的疗效分析;并在研究(四)建立RFA后过渡区的体外热休克细胞模型,验证HCC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生物细胞学机制。研究一经皮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癌早期复发风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的探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评估射频消融后肝细胞癌的肝内复发的模式和风险因素材料和方法按入组标准多中心前瞻性纳入139例早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我们评估了局部肿瘤进展(LTP)和肝内远端复发(IDR)的进展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无IDR生存和整体生存发生率。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39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4岁,范围,19-7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范围,7-36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8.9%,总复发率,LTP和IDR的发生率分别为35.9%、5.0%和31.6%。累计无病生存率分别1年为26.6%、4.0%、24.1%,2年为34.6%、4.9%、31.7%。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是LTP的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ALP和肿瘤数量是IDR的独立危险因素;AFP和复发间隔时间为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MESS-RFA是早期肝细胞癌局部控制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高ALP水平的多个肿瘤的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主要是肝内远处复发模式;具有高AFP水平和较短的首次复发间隔时间的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差的预后,应该更积极地治疗。研究二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目的评估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516例符合米兰标准肝细胞癌连续患者的长期结果。方法我们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的516例患者进行了522次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程序。总共956个符合米兰标准肝细胞肿瘤,平均直径2.64cm(范围,0.9-4.6cm)。在术后第一年每2个月和以后每4个月测量超声造影和血清甲胎蛋白。每6个月进行增强CT扫描。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随访截止时间为60个月。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对于956个肝细胞癌肿瘤,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的完全消融率为98.83%(510/516)。在34个月(IQR,23-5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71例患者死亡,4例失访(15,30,38和42个月)。在1、3和5年,局部肿瘤进展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39%、4.96%和6.66%,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42%、83.97%和68.42%。肿瘤大小>30mm是预测局部肿瘤进展的唯一参数(P<0.0001)。与整体生存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凝血酶原时间>14s,血清AFP水平>200ng/m L,肿瘤邻接血管直径<5mm。并发症发生率为1.74%。结论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细胞癌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符合米兰标准HCC提供较高的无局部肿瘤进展生存期。研究三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评估使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3.0-5.0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对166名患者进行了总共168次射频消融。通过经皮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的多通道RF发生器和两个或三个内部冷却电极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治疗。确定MESS-RFA的技术有效性。结果治疗166例肝细胞癌患者,MESS-RFA的完全消融率为98.79%(164/166)。每次手术的平均消融时间为12.33±3.01分钟,平均消融直径为5.79±0.61厘米。并发症发生率为2.41%。在随访期间(平均16.54个月),166名患者中有15名(9.03%)发生局部肿瘤进展,而在166名患者中有40名(24.09%)检测到新的HCC。多变量分析显示局部肿瘤进展的风险仅与血清AFP水平高于100ng/ml相关。结论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能够实现足够的消融体积,是安全有效的。这种方法在短期随访治疗中型肝细胞(3.0-5.0 cm)癌显示相对成效的治疗效果。研究四Mi R-103靶向调控PTEN在射频消融后过渡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是第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三最致命的恶性癌症,而且发病率还在上升趋势。虽然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的治疗原则,而肝功能失代偿和门静脉高压限制了这个过程,肝移植可被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是捐献者的短缺限制了其发展。全球范围内,只有10-20%的患者有资格接受移植或手术切除。非手术治疗是目前可用于大多数HCC患者的唯一选择,各种局部消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替代性HCC传统治疗方案,射频消融(RFA)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射频消融(RFA)是一种局部热消融技术,使用高频交流电流通过放置在组织内的电极诱导温度变化使肿瘤以及肿瘤周围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大量数据积累了RF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在技术上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微创性以及可重复性的优势。然而,射频消融后的复发仍然是一个显着的问题,肝细胞癌RFA后复发以肝内复发为主,本研究中心一项前瞻性研究中,2年内RFA后复发率为35.9%,已有研究表明,RFA后肿瘤复发与RFA后过渡区残癌细胞相关,而残癌细胞经历了热休克过程,了解RFA后过渡区的残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对解释RFA后高的复发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PTEN,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一个抑癌基因,广泛分布在各种肿瘤细胞中,具有蛋白和脂质双重磷酸酶活性,它帮助监测疾病复发和(或)进展,逐渐被接受为一个独立预后危险因子,它在细胞的生长、迁移、信号传递、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TEN在癌细胞中表达缺失突变或者下调,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引起肿瘤的发展和侵袭。mi RNA源自DNA转录而来,属于非编码RNA。mi RNA一般通过与目标m RNA结合,来抑制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在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发育时序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一种mi RNA往往可以调控很多类基因。已有研究表明非编码RNAs,比如mi RNAs在各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Yu等人发现mi R-103可以通过下调TIPM3来调节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以及Chen等人发现mi R-103的表达受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调控,靶向(AGO1)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所以mi R-103在RFA后过渡区低氧状态下经历了热休克过程的残癌细胞的机制需要深入的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mi R-103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肝癌细胞的影响,探索mi R-103在肝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残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转染筛选出的mi R-103过表达质粒至RFA后过渡区细胞中,通过MTT、细胞侵移实验检测RFA后过渡区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QPCR检测细胞或组织中mi R-103、Cyclin D1、p21、Bim、FASL、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WB法进一步验证检测细胞中Cyclin D1、p21、Bim、FASL、MMP9、AKT、p-AKT、p Rb、p-p Rb蛋白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检测mi R-103与PTEN相互调控关系,同时检测PTEN-3’端突变体荧光值的变化水平。结果1、mi R-103在复发的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热休克细胞肝癌细胞是上调的;2、mi R-103促进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热休克残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3、mi R-103靶向调控作用于PTEN基因;抑制PTEN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影响细胞功能的改变。结论mi R-103上调抑制PTEN基因的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RFA后过渡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RFA治疗后HCC复发的发病机理和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陈曦[9](2015)在《复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与再次手术切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肝脏外科治疗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使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日臻完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术后3年复发率仍然高达57%-81%,已经成为影响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原因。目前,手术切除与局部射频消融是治疗复发性小肝癌的主要手段,但哪种方法应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与再次手术切除(Surgical Re-resection, SRR)在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制定并严格遵照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Medline、PubMed、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外文数据库和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手术和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公开发表的论文或会议论文。以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排除质量差的文献并利用统一的文献信息提取表提取数据信息。选取术后3年生存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术后3年复发率、Clavien 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为次要结局指标。使用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s Informatics & Knowledge Management Department, CIKD)发布的RevMan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软件将各项结局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绘制成森林图。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率等计数资料使用比数比(Odd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使用加权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结果:通过检索各个数据库,共有714篇文献符合检索条件,经初步筛选排除后得到7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进一步阅读全文,共有8篇文献被纳入,其中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1篇,回顾性分析文献7篇,文献的总体质量较高。8篇文献中共报告了856例患者,其中手术再切除组345人,射频消融组511人。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为:在复发性小肝癌的治疗中:(1)再次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在术后3年生存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OR-1.02 (95%CI:0.75,1.39), P-0.90];(2)在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上再次手术切除优于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为[OR=1.63 (95%CI:1.05,2.54), P=0.03];(3)再次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在术后3年复发率上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OR=0.85 (95%CL 0.48,1.49), P=0.57];(4)射频消融术后Clavien II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再次手术切除,结果为[OR=13.33 (95%CI:2.43,73.06), P<0.01];(5)与再次手术切除相比,射频消融能够显着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为[MD=5.23 (95%CI:2.85,7.61), P<0.01]。结论: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复发性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相比:1、3年生存率和3年再次复发率相当;2、手术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射频消融组;3、射频消融具有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段等优势。

申锐[10](2014)在《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再切除与TACE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以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与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复发性HCC患者,将选择行再次手术切除或者仅行TACE治疗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根据HCC术后复发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手术切除组(A组)和TACE组(B组)。统计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治疗方式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比较手术切除组和TACE组患者各项临床及病理资料,P值均>0.05,在基线上无差异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值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手术组下降更加明显,与TACE组比较,P=0.042,差异有显着性。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4.1%和63.6%、59.3%,手术切除组明显高于TACE组,生存时间较TACE组长,差异有显着性。结论:HCC术后复发率极高;对于复发性HCC的治疗,如无明显手术禁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且其疗效较TACE好。当然,如果条件合适,补救性肝移植将是复发性HCC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意义(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意义(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文章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二次切除手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仪器设备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2.3 两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
    2.4 两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通过列线图分期指导复发性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切缘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切缘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引言
    二、手术切缘的状态及宽度
    三、切缘与预后的关系
    四、其他有关切缘影响预后的因素
    五、手术切缘的选择
    六、小结
    参考文献

(4)1.0T 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定性及肿瘤消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1.0T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活检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和表格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与监控肝顶部肝癌的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临床对比分析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和表格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Ⅰ
English PaperⅡ

(5)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复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术后复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干预方法
        1.1.5 观察指标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提取及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实验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术后1年生存率
        2.2.2 术后3年生存率
        2.2.3 术后5年生存率
        2.2.4 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
        2.2.5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2.2.6 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8)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经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癌早期复发风险因素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的长期临床研究结果
    3.0 介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结果
    背景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Mi R-103 靶向调控PTEN在射频消融后过渡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肝细胞癌:外科医生的最新发现和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
致谢

(9)复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与再次手术切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NOS量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再切除与TACE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献目录

四、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意义(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D]. 马宗强. 山东大学, 2020(02)
  • [2]二次切除手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J]. 李春丽,董巧云,侯丽,伊生勇,尚翠萍,谢欢. 中国医学装备, 2019(12)
  • [3]通过列线图分期指导复发性肝癌再次肝切除术切缘的选择[D]. 李昊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4)
  • [4]1.0T 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定性及肿瘤消融的应用研究[D]. 王立刚. 山东大学, 2019(02)
  • [5]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复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冯汝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术后复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比较[D]. 黄韬.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符合米兰标准的术后复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J]. 朱继领,张克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07)
  • [8]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D]. 谭运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1)
  • [9]复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与再次手术切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曦.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8)
  • [10]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再切除与TACE的疗效比较[D]. 申锐.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意义(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