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杨引流先生重事实的学术作风

继承杨引流先生重事实的学术作风

一、继承杨荫浏先生重视事实的学术风范(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极[1](2020)在《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文中指出“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艺术体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它在门类、类型、体裁三个层级上经历了从混融综合之“艺”到独立之“体”,再到具体体式细化、整合的演化过程。先秦、秦汉是艺术体式的混融期,体式在礼乐制度的规约下发展,该时期着重讨论的是体式与礼乐制度、百工技艺的生成及规范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体式的确立期,各艺术门类作为独立个体的艺术批评意识日渐强烈,门类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渐趋明朗,体式理论侧重于强调艺术家的主导作用及名家样式的典范地位,体式形构、样貌的形式认识逐渐深化,二者在体的生成、确立中互为因果。唐宋是体式的系统整合期,也是体式形制规范的重构期,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的样式标准逐渐建立,书、画、乐门类艺术的样式类型论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艺术体式阐述的理论基础。元明清时期,艺术体式在整合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艺术体式理论通过拓展体式阐述的本体向度,整合前代艺术体式,再释体式活力。从种类形式层面延伸至风格,时代风格、名家样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成为体式阐述的主要方面。历史阐述维度进一步推进,既有体式的样式形态获得了系统的梳理,体式的形式构成因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凝练,部分原有艺术样式的体式价值得以彰显。把握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理论,是重审古代艺术样式形态、样式谱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论题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古代艺术整体样式构成的一架梯子,对之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

吴欣晨[2](2020)在《重塑梁溪清音 ——无锡天韵社的历史溯回与现状考察》文中提出无锡天韵社是创始于明代末年的文人清唱曲社。从最早的曲局,到后来的天韵社,历经300余年,社员们始终秉持“梁溪清音”的文人曲唱风范。2013年末,无锡的昆曲爱好者借“天韵社”之名,成立了新的昆曲社。复社之初,社员们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定期地聚集在一起拍曲吟唱。然而,不断萌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社员们尝试沟通历史与当下,希冀在祭奠仪式中,在追寻曲唱规范中,在发现、整理、发行传承曲谱中,对历史上的天韵社深度挖掘和精神继承。文章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老天韵社进行历时性考察,对新天韵社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再对“梁溪清音”曲唱风格进行分析,以法国学者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为主要理论,阐释新天韵社如何以曲社为记忆框架,以“天韵社”三字为精神符号,并且通过实践对老天韵社的历史进行建构与继承。

黄璐[3](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黄金龙[4](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刘鹏帅[5](2019)在《宋代音乐史观流变研究 ——以近百年来中国音乐史着的考察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着的出版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撰述特征。本文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着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大致划分,探讨了宋代音乐史观的流变特征以及宋代音乐史观的周边问题。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正文部分共三个章节,第一章对20世纪以来宋代音乐史相关着作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了相关着作在不同时期的出版概况,以此为依据将宋代音乐史着的发展分为1949年之前,1950-1979年,1980年至今三个阶段。第二章是对各阶段代表性史着音乐史观的分析,一方面以文本分析为主,考察宋代音乐史观由进化史观向多元化史观的流变过程,另一方面探讨音乐史观影响下史着的撰述特征。第三章探讨了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宋代音乐史观的关系和互动,如宋代音乐史观的古今嬗变,日本学者如何参与并影响到宋代音乐史的发展,中国观影响下的宋代音乐史观的关系等。20世纪前后,中国音乐史撰述处于由“乐志”向“章节体”的过渡阶段,时人对中国音乐史的宏观思考愈发清晰,宋代音乐史观在此过程中逐步走向自觉。在时代的诉求和对前人史着的不断反思中,20世纪以来,宋代音乐史观不断变迁,为各阶段宋代音乐史着撰述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宫文华[6](2019)在《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宴飨礼乐”是对宴飨与礼乐结合所形成的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和由“礼仪”、“用乐”所体现出来的宴飨文化的统称。宴飨文化构成其内容,而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则是其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戏剧长期以来是作为宴飨用乐而存在的。因此,宴飨礼乐(主要是宴飨文化)对古代戏剧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论文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论文分八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提出课题,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欠缺环节、空白之处,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宴飨礼乐制度述略”,系统梳理了宴飨礼乐制度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与戏剧的演进脉络相一致;第二章“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对宴飨礼仪、宴飨用乐详加考辩,以此探讨戏剧的生成路径;第三章“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详细分析了宴飨礼乐的类型,其中“国”之层面的宫廷宴飨与“家”之层面的私人宴飨最值得重视,由此形成了两种演剧形式和两种戏剧形态,而宴飨礼乐的特征、功能对形成中国古代戏剧“杂”之结构特点和娱乐性的审美追求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举例说明古代戏剧的三大来源及其特征;第五章“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试图梳理中国古代戏剧在宋金时期转型发展的内在理路,并揭示其动因,同时对戏剧从“宴飨演剧”向“祭祀演剧”的演进历程进行探微;第六章“元明清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着意于探讨这种繁荣背后的动因,其中既有宫廷宴飨演剧的推动,亦有私人宴会演剧的助力;第七章“清代中后期戏剧的变迁”,从宫廷宴飨演剧制度演进的角度,探讨了发生在清代中后期剧坛的各种戏剧现象,比如“花雅之争”、“折子戏演出的繁荣”和“地方戏的勃兴”等。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所谓的“卢冀野之问”作出解答。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三段式”的脉络,即汉唐时期的伎艺性表演、宋元明清所谓“曲的历程”和清代中后期伎艺性表演的回归。宴飨礼乐对古代戏剧的渗透无处不在,从戏剧创作、戏剧作品、戏剧演出、戏剧形态、戏剧观念到戏剧作家、戏剧演员、戏剧观众等可以说涉及戏剧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宴飨礼乐的影响。因此,一旦把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演变历程勾勒清楚,无疑会为整个戏剧史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种种事实表明:此种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戏剧本质、起源、存在方式及其美学特征的重新认知和把握,对戏剧的舞台表演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非遗”保护和表演类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当下,这种意义就更加凸显。

王晓南[7](2019)在《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文中认为二胡的音乐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身份,其在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都存在明显差异。古代是依附于传统音乐乐种、地方音乐风格而存在;近代刘天华等开始了走向舞台音乐表演形式的文化身份塑造,这其中也包含着借用西方音乐表演形式保留自己音乐文化风格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现代中国二胡音乐,以刘文金为代表的音乐家也同样借用西方音乐的独奏形式,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本土化,并融入二胡音乐传统风格,形成了50、60年代二胡音乐风格的民族文化认同;改革开放后,二胡音乐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以及工业文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浸染,二胡演奏交响化、二胡作品协奏曲的形式促成了大型民族乐队协奏的二胡音乐风格;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二胡艺术发展更加注重借鉴西方音乐艺术的优长,出现移植西方高难度乐曲、小提琴化演奏大为流行的特征,同时也出现了二胡演奏的声腔化、流行音乐化以及与歌手合作、与西洋交响乐团合作、与爵士乐队合作、与原生态土着音乐人合作、与外国作曲家特别创作合作等多样舞台表演形式。近10余年来,二胡演奏曲目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变化和大胆尝试,都在试图以新观念、新形式将二胡音乐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从表面上看,这些二胡音乐十分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观察近百年二胡艺术发展,则伴随二胡音乐繁荣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一直困扰着中国二胡艺术的实践——这是一种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随着中国大国崛起、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我们对自我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已逐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面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危机、传统音乐风格流派的断裂等重大问题,中国二胡音乐如何做出回应?百年二胡艺术发展留给中国音乐界的思考太多。本论文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百年二胡音乐变迁和音乐文化风格变迁的考察,思考二胡音乐传统的主体性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重建中国二胡音乐教育与音乐风格流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刘再生[8](2017)在《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楔子大约二十余年前,已有"杨黄学派"提法在京城学术圈流传,始作俑者无稽可考,有人或戏称为"杨黄家风"。无论如何,这一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在21世纪史学实践中是否经得住历史检验,发挥其史学指导作用,笔者提出浅陋之见,请同行学者、专家批评指正。杨荫浏(1899—1984)是民国年间横空出世的国乐大师和音乐史学泰斗。我在1980年5月参加"中国古代音乐史座谈会"期间,观摩甘肃省歌舞剧院演出大型民族

屠立晨[9](2017)在《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 ——以大晟乐为中心》文中指出礼乐活动是人类社会建立后的产物,有一个完整的仪式过程,将儒家社会的核心理念——礼,与人类社会形成最初就已存在的“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政教工具来展现社会文化观念。礼乐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视听娱乐,还有着更加丰富广大的内涵,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对于整个宇宙的认识。自然界各种基本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王朝内部社会结构及政治体系、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在礼乐活动中得到体现。北宋末年,宋徽宗制定了两宋之间规模最为盛大、程序最复杂、影响面最广的礼乐活动。他采用了魏汉津所提出的以指为律的全新乐论,并极有野心地采用了上古礼乐的命名方式将其定名为“大晟”。宋徽宗君臣重新制定了新的乐律,并要求乐工和乐人熟习新乐,严格按照新礼乐的要求演奏。同时,鼓励宫廷外的演出者到中央学习,下令全国世俗宴会都需采用新的礼乐活动形式,采取多种措施极力推广大晟乐,使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之前仅用于帝国最高层的旧礼乐体系。大晟乐凝聚了徽宗所要宣扬的政治理念,他要证明自己能承先贤之志,成为一个威服四方的圣明天子。每一次礼乐活动的举行,都是一场宏大的政治表演,为参与者描绘一幅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的虚幻景象。徽宗所创的新礼乐极尽奢华,歌舞升平之后却迎来令人唏嘘的靖康之辱。直到北宋覆灭后,徽宗所制定的大晟乐虽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但它所构建的礼乐仪式仪轨仍然在宋高宗统治时期被沿用,甚至对后世也有所影响。大晟乐的音乐形式与北宋晚期的民间俗乐在演奏手法、曲式结构、风格样式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这种雅俗共存的风格使得大晟乐更能被民众认同接受,也能更快、更好地融合到各种礼乐活动之中,深入臣民的社会生活,帮助徽宗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礼乐活动贯穿了徽宗的一生,作为一种政治表演,为解读徽宗君臣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作了补充注释。北宋末年的大晟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理论和宫廷政治工具,具有非常特别的音乐风格,它属于宫廷的礼乐,有明确的礼仪性,符合儒家传统的礼乐观念,其仪式功能要重于娱乐功能。同时它又是极为特别的,作为一种展现帝王身份的工具,大晟乐从名称、乐律、乐制,都是度身定制的,在此以前,没有一位赵宋王朝的帝王能为礼乐特别命名;也没有一位帝王,为了更好地控制礼乐活动,而专门配备了独立于现有体系外的机构来为其服务。宋徽宗时期的礼乐活动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其本身具备了符合音乐规律的音乐属性,同时,也具有政治属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依附于传统礼教之下,为统治集团服务。这些无疑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赵宋王朝特殊时期的、特别的礼乐活动,因而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李欣忱[10](2017)在《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 ——杨荫浏的音乐美学思考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音乐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常常横跨在历史维度与审美维度之间。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的交叉影响在学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少有以杨荫浏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研究为重点,以史学视野对他的音乐美学观念进行探究。众所周知杨荫浏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其本人的学术重点集中于音乐史学研究,但笔者阅读大量文献发觉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对传统儒家、道家、墨家的进行解读时常用“选择”和“欲望”、音乐观等词对音乐史进行结构性统筹,这些观点是建立在史学基础之上的美学思考。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的内涵,概述了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关系以及特殊性,属于整篇文章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集中于分析杨荫浏史学视野下的音乐观,探讨了先秦诸子百家音乐史实与欲望选择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诸子百家观点相左原因在于各家各派音乐的欲望选择不同的结论。第三章集中于分析杨荫浏史学视野下的美学论述,主要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杨荫浏先生对阮籍、嵇康、雅乐派等的史学论述中所呈现的美学观点进行分析总结。本文是借“智者之眼”(杨荫浏先生)由史学视野看待美学问题,对杨先生着作中所闪现的美学思考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了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主要体现在何处,并且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部分的时代美学范式也有所提及。

二、继承杨荫浏先生重视事实的学术风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承杨荫浏先生重视事实的学术风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体式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现状
        (一)艺术形态分类相关成果
        (二)古代文体研究相关成果
        (三)古代艺术史研究兼及成果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
        (二)比较法
        (三)历史阐述学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乐制度和百工技艺规范下的先秦、秦汉艺术体式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艺术体式
        一、礼乐为主导的音乐体式
        二、典仪仪制下礼乐体式的分化
        三、礼制规约与音乐体式的样态
        四、发展至性情、模仿的音乐起源论
    第二节 诗乐舞由一而分
        一、上古到先秦:诗乐舞一体,乐舞为主导
        二、秦汉:歌舞音乐形成,歌、舞为主导
    第三节 隶变与书体书势的衍生
        一、经典书学势体文
        二、势体文文献剖析
        三、《四体书势》的体式意义
        四、势体文与书法体势
        五、势体文综合艺术语言、形制规范、样式风格阐述维度为一体
        六、势体文对唐代书体论的影响
    第四节 百工技艺、礼乐观念下的工艺和绘画体式
        一、工艺技艺与百工艺术体式的分化
        二、宇宙观念与百工艺术体式的统合
        三、礼乐观念与绘画体式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主体和样式典范主导的“体”: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第一节 形构、样貌与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一、《文心雕龙》之“体势”
        二、形构、样貌与书法体式
    第二节 阮籍、嵇康以琴体言乐体
        一、阮籍音乐体式论
        二、嵇康琴体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音乐体式分化
    第四节 二王典范与书家体式
        一、魏晋南朝二王体式典范
        二、钟张二王与古今二体
        三、书家、书体的体式建构
    第五节 人物画、山水画体式
        一、传神论与人物画体式
        二、山水画体式论形成
        三、六法与画体
第三章 形制规范的建立:承前启后的唐宋艺术体式
    第一节 唐宋乐舞、戏剧体式整合
        一、诗、词的音乐体式衍变
        二、宋音乐体裁文献转折期
        三、从唐歌舞燕乐至宋杂剧
        四、乐部制与乐部样式标志
    第二节 体法与唐宋书法体式
        一、书体为纲与书体体式
        二、书体体式与书家体式
        三、书法体式的融合与分化
    第三节 类型与唐宋绘画体式
        一、体式风格类型
        二、门类与绘画体式
        三、门类间体式融合
第四章 本体向度的拓展:元明清整合再释的艺术体式
    第一节 风格阐释维度的延伸
        一、时代风格与名家样式
        二、地域风格与流派风格
    第二节 形构阐释维度的延续
        一、戏剧体式与戏曲体制
        二、书体体式的系统整合
    第三节 历史阐述维度的推进
        一、时代、艺术家体式的历史概括
        二、钩沉体式传衍的流脉意识显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重塑梁溪清音 ——无锡天韵社的历史溯回与现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天韵社历史追溯
    第一节 历史发展
        一、曲局时期
        二、“天韵社”时期
        三、1948年复社至曹安和逝世
    第二节 天韵社社员介绍
    小结
第二章 天韵社现状调查
    第一节 复社与传承
        一、复社回顾
        二、孙玄龄的归来
        (一)实物的联系
        (二)技艺与记忆的承续
    第二节 曲社活动
        一、对内
        (一)日常拍曲
        (二)祭祀仪式
        (三)对老天韵社历史的挖掘
        二、对外
        (一)雅集
        (二)展演
        (三)推广
第三章 天韵清曲分析
    第一节 天韵社曲谱溯源
    第二节 天韵社曲唱特点
        一、天韵清曲的特色
        (一)“出音收音”与“四声豁落”
        (二)“软硬虚实”与“兜笃断落”
        (三)天韵社清工的曲唱规矩
    第三节 天韵清曲伴奏特点
第四章 天韵清曲的恢复与清工保护的缺失
    第一节 梁溪清音的重塑
    第二节 昆曲清工在非遗保护视野中的缺失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天韵社大事记
    附录二 :相关民国报刊资料汇总
    附录三 :老天韵清曲演唱录音汇总
    附录四:《天韵社曲谱》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1.专着类
        2.论文类
        3.分类统计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1.现有研究成果
        2.研究缺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实践研究法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1.技术多样
        2.题材丰富
        3.演唱考究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1.古曲
        2.近代经典
        3.当作新作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1.意象的赋予
        2.气口的处理
        3.意境的理解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一)唱法的科学性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2.横膈膜与呼吸
        3.共鸣与泛音
        (二)民族风格
        1.歌词的字义字音
        2.声韵字调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一)字从音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二)声入腔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三)腔咬唇饰
        1.腔咬
        2.唇饰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1.不同受众及反馈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一)阳关三叠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二)《杏花天影》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老渔翁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一)《大江东去》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三)《点绛唇·赋登楼》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词曲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二)《关雎》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三)《钗头凤·红酥手》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致谢
学术发表及活动
个人简历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5)宋代音乐史观流变研究 ——以近百年来中国音乐史着的考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宋代音乐史着作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代音乐史着作出版概况
        一、宋代音乐史着作的分类
        二、宋代音乐史着作出版年代统计
    第二节 宋代音乐史着作的历史变迁
        一、“孕而未化”的宋代音乐史撰写
        二、宋代音乐史撰述的改弦更张
        三、“万家竞奏新声”——撰写方式的多元化
第二章 近现代宋代音乐史观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西乐东渐影响下的宋代音乐史观
        一、观念内外——叶伯和的“时代之精神”
        二、郑觐文宋代音乐史观的自觉
        三、宋代音乐史观在20世纪初的状态与变迁
    第二节 宋代音乐史观由进化转向唯物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宋代音乐史观的历史分野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宋代音乐发展动力说
    第三节 宋代音乐史观的多元化趋向
第三章 国内外宋代音乐史观的互动
    第一节 唐宋音乐时代观的历史逻辑
        一、唐宋音乐时代观中的史观嬗变
        二、唐宋音乐时代观中的撰史思维
    第二节 中国观影响下的宋代音乐史观
结语
参考资料
致谢

(6)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要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宴飨礼乐制度述略
    第一节 礼乐的起源
    第二节 宴飨的发生与先秦宴飨礼乐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两汉至隋唐宴飨礼乐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宋元明清宴飨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第二章 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
    第一节 宴飨礼仪考释
    第二节 宴飨用乐考释(一)
    第三节 宴飨用乐考释(二)
第三章 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宴飨礼乐的类型
    第二节 宴飨礼乐的特征
    第三节 宴飨礼乐的功能
第四章 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的发生逻辑
    第二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一)
    第三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二)
    第四节 汉唐戏剧的特征
第五章 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一)
    第二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二)
    第三节 宋金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第六章 元明清宴飨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二)
    第三节 私人宴会演剧的繁兴
    第四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特征
第七章 清中后期宴飨戏剧的变迁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二)
    第三节 “花雅之争”及其影响再认识
    第四节 清中后期戏剧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及其嬗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沿袭传统音乐载体的发展轨迹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三、民间到高校的身份转变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二胡音乐风格的特殊性
        一、写实的民族主义风格
        二、本土意识下的“西体中用”风格
        三、“声腔化”的演绎风格
    第三节 新时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体系化”二胡音乐风格
        二、传统音乐风格“边缘化”
        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第四节 21世纪二胡音乐风格
        一、“工业化创造”的表现
        二、西方作曲观念的影响
        三、技法借鉴与新技法开拓
第二章 百年二胡音乐文化身份的游离
    第一节 “全盘西化”表现
        一、意识形态的西化导向
        二、二胡音乐的拿来主义
    第二节 “中西融合”“兼收并蓄”表现
        一、三观争鸣的历史节点
        二、汇通中西的二胡音乐风格
    第三节 “国粹”里的民族话语
        一、追溯源于传统的二胡音乐身份
        二、传统音乐与二胡艺术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的反思
    第一节 “寻求认同”观念
        一、“文化自卑”的历史踪迹
        二、当代音乐文化身份的危机
    第二节 “国粹主义”观念
        一、历史的追溯
        二、多维的理解
        三、观念的弊端
    第三节 “跨界融合”观念
        一、“跨界融合”的价值内核
        二、现实语境下中国音乐身份症候
        三、“新民乐”的理想境域
第四章 对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重建的思考
    第一节 基于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文化多样性
        一、“生态文明”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要求
        二、“主体间性”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启示
        三、传统音乐的内在结构力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规定
    第二节 “教育传承”的理念
        一、音乐语言的文化身份认知
        二、“天人合一”和“演创合一”的认知
        三、“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
    第三节 确立音乐文化风格的主体立场
        一、目前音乐体系单边发展的现象分析
        二、中国音乐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强调中华文化属性意识观
        四、确立文化身份特质的必要性
结语
    一、对多元视角的再认识
    二、二胡音乐风格现实样态的身份危机
    三、强化二胡音乐风格的文化身份
附录:中国二胡源流研究综述
    一、二胡源流观点分析
    二、民国以前的二胡音乐原生状态
    三、二胡名称之来源
    四、二胡的称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史学思维的辐射力及其特征
结语

(9)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 ——以大晟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宋徽宗之前的礼乐活动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中的礼乐活动
        一、《周礼》中的礼乐活动
        二、唐代以前的礼乐活动简述
        三、唐代的礼乐活动
    第二节 宋太祖至宋英宗时期的礼乐活动
        一、太祖时的礼乐活动
        二、太宗到真宗时期的礼乐活动
        三、仁宗朝二次修改的礼乐活动
    第三节 神宗与哲宗时期的礼乐活动
        一、神宗时期的乐制
        二、神宗时期礼乐活动的形式
        三、神宗时期礼乐活动的内容
        四、哲宗朝的礼乐活动
    小结
第二章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制作背景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 新礼乐活动的制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热爱艺术的宋徽宗
    第二节 新礼乐活动中的儒家礼乐观
        一、传承儒家传统礼乐文化观
        二、继承传统雅乐的内容形式
        三、反映中国古代自然观
    第三节 礼乐活动的社会价值取向
        一、礼乐活动的音乐价值取向
        二、礼乐活动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礼乐活动的政治价值取向
    小结
第三章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制定和调整
    第一节 新礼乐活动制定的开端
        一、新礼乐活动的实际需求
        二、新礼乐活动修订的准备过程
    第二节 制定新礼乐活动的乐律
        一、魏汉津提出新的乐律理论
        二、新乐律理论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大晟乐及大晟府的确立
        一、新礼乐活动的奠基之作——景钟
        二、新礼乐活动的命名——大晟乐
        三、大晟府的设立
    第四节 新礼乐活动的调整
        一、大晟府的调整
        二、大晟乐律的几次调整
        三、大晟乐宫架登歌以及乐悬部分的调整
        四、大晟乐其他细节方面的调整
    小结
第四章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形式内容与社会评价
    第一节 宫廷雅乐的礼乐活动
        一、北宋郊祀礼乐活动的传统
        二、徽宗时期南郊祀礼乐活动
        三、大朝会的礼乐活动
        四、皇后册封仪的礼乐活动
    第二节 宫廷宴乐的礼乐活动
        一、天宁节的礼乐活动
        二、宴飨中的礼乐活动
        三、春秋释奠的礼乐活动
    第三节 宫廷之外的礼乐活动
        一、上元节的礼乐活动
        二、鹿鸣宴的礼乐活动
        三、大晟乐推广至高丽
    第四节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社会评价
        一、体现北宋末年社会文化观
        二、表达执政者的政治观
        三、起到社会融合的作用
    小结
第五章 宋徽宗新礼乐活动的终结以及对南宋礼乐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北宋礼乐活动的终结
        一、北宋王朝的覆灭
        二、大晟礼乐的绝唱
    第二节 南宋初期的礼乐活动
        一、礼乐活动遭遇的困境
        二、南宋宫廷祭祀礼乐活动
        三、南宋初期其余的礼乐活动
        四、教乐所的职能转变
    第三节 宋徽宗大晟乐对南宋礼乐活动的影响
        一、仿照大晟乐的南宋雅乐
        二、融合南北特色的南宋礼乐活动
    小结
总结
    一、宋徽宗创造新的礼乐活动——大晟乐
    二、宋徽宗时期的礼乐活动继承儒家传统礼乐文化
    三、宋徽宗礼乐活动对于后世的影响
    四、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的评价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 ——杨荫浏的音乐美学思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前人研究成果
        (一)生平和音乐学习经历
        (二)学术研究领域和成果
    二、研究目的和范畴
    三、研究方法、材料拓展以及其它
第一章 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
    第一节 史学与美学的关系
        一、音乐史的特殊性
        二、音乐史与音乐美学
    第二节 历史维度与审美维度
第二章 杨荫浏史学视野下的音乐观
    第一节 历史的音乐观—音乐欲望说
        一、道家音乐史实与欲望选择
        二、墨家音乐史实与欲望选择
        三、儒家音乐史实与欲望选择
    第二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音乐与欲望的四种斗争
        一、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
        二、政客、道德家与音乐家
        三、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
        四、汉族主义和国际主义
    第三节 杨荫浏论史实的一元论与多元论
        一、何谓史实的一元论与多元论
        二、杨荫浏论着中所呈现的多元论倾向性
第三章 杨荫浏史学视野的美学论述—美学范式
    第一节 杨荫浏论阮籍和嵇康的音乐思想以及音乐精神
        一、阮籍的音乐思想
        二、嵇康的音乐思想
        三、三国两晋时期的社会时代结构与音乐现象之间的审美结构问题
    第二节 杨荫浏论雅乐派与白居易、元稹的音乐思想
        一、雅乐派的音乐思想—传统贵族阶级代言体
        二、荫浏论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三、对白居易音乐思想的评价
        四、杨荫浏论元稹的音乐思想
        五、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音乐现象之间的审美结构问题
    第三节 杨荫浏论周敦颐、张知白等音乐思想
        一、周敦颐的“淡”、“和”音乐观
        二、沈括的现实主义音乐观
        三、张知白、房庶等强调“今乐”
        四、陈旸的《乐书》以及王灼的《碧鸡漫志》
        五、郑樵的“声贵”说和“积风”、“积雅”说
        六、朱熹的“中和”音乐观
        七、杨荫浏先生对朱熹音乐观的评价及宋代美学范式总结
    第四节 杨荫浏论元杂剧音乐的情感分类问题
        一、元杂剧情感分类溯源
        二、情感分类合理性以及实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继承杨荫浏先生重视事实的学术风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D]. 徐慧极. 东南大学, 2020(02)
  • [2]重塑梁溪清音 ——无锡天韵社的历史溯回与现状考察[D]. 吴欣晨.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5]宋代音乐史观流变研究 ——以近百年来中国音乐史着的考察为中心[D]. 刘鹏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D]. 宫文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D]. 王晓南.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J]. 刘再生. 音乐研究, 2017(05)
  • [9]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 ——以大晟乐为中心[D]. 屠立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 ——杨荫浏的音乐美学思考初探[D]. 李欣忱. 西安音乐学院, 2017(08)

标签:;  ;  ;  

继承杨引流先生重事实的学术作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