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天山卡瓦布拉克上奥陶统白顶山组碎屑岩沉积构造背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1](2020)在《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天山东段位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位置,是中亚增生造山的关键部位。晚古生代是天山造山带洋-陆格局转换的重要时期,在大规模洋-陆俯冲、陆-陆碰撞作用共同导致的复杂构造背景下,天山东段遍布该时期的火山岩。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表现出富集K、Ru、Ba等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h、HREE(重稀土元素)、Ce、Ti等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点。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为岛弧火山岩。早二叠世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蛛网图为海鸥型,存在明显的Eu亏损,主微量、稀土元素表现出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特征。早二叠世基火山岩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几乎无分馏,主微量、稀土元素表现出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陆裂谷型玄武岩的特征。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在晚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北天山洋东段和吐哈地块南缘。晚古生代该地区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泥盆纪-石炭纪的洋壳北向俯冲演化阶段和二叠纪洋盆闭合和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泥盆世火山岩稀土蛛网图为右倾型,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微弱亏损Ti,这些与俯冲带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晚泥盆世火山岩稀土元素蛛网图近于平坦,富集Ba和U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等高场强元素,微弱的Ti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有一定的差异。石炭纪-早二叠世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富集LREE,亏损Eu,稀土元素总含量明显升高,富集Rb、Th、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Sr等高场强元素,主微量、稀土元素与岛弧酸性火山岩有较大的差别,与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特征相似。石炭纪-早二叠世基性火山岩稀土元LREE轻度富集,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略微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主微量、稀土元素总体与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陆裂谷型玄武岩相似。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在晚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准噶尔分支洋盆(卡拉麦里洋盆)的东南侧。该地区在晚古生代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晚泥盆世之前的洋陆俯冲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博格达裂谷的碰撞后板内伸展阶段和中-晚二叠世的陆内演化阶段。
牛亚卓[2](2019)在《新甘蒙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古沉积面貌及构造属性》文中指出新甘蒙北山地区是探讨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之一,其前寒武纪地块在晚古生代与敦煌地块的汇聚过程是中亚造山带与华北–塔里木板块增生造山过程的缩影。北山地区的晚古生代沉积层序精确记录了构造演化过程,以地层学、沉积学和物源学为基础的古地貌重建能够识别俯冲增生和陆内伸展过程中的沉积盆地类型,进而探讨增生造山时限和过程。本论文以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ICP-LA-MS锆石U-Pb测年)数据为基础,系统厘定了北山地区上古生界各组(群)的岩性组合和时代延限;使用沉积学、岩石学、物源学(碎屑颗粒统计、碎屑锆石年龄、古水流等)方法恢复了北山南部的双鹰山和石板山地块红柳园、石板山和独山剖面晚古生代的源–汇体系;建立了陆内海相裂谷盆地古地貌模型,并与天山–兴蒙构造带其他地区对比,探讨增生造山过程中的盆山耦合系统。北山地区的上古生界被两期区域不整合分为前裂谷期泥盆系(雀儿山群、三个井组和墩墩山组)、同裂谷期下石炭统–中二叠统(白山组、石板山组、干泉组、双堡塘组、菊石滩组和金塔组)和构造反转期的上二叠统(方山口组和红岩井组)三个构造层。泥盆纪,北山南部的柳园洋向北俯冲至双鹰山地块之下,形成了花牛山岩浆岛弧和弧后盆地,盆地沉积序列由志留纪末期–晚泥盆世的三个井组和墩墩山组组成。柳园洋向南俯冲至敦煌–石板山地块之下,形成了芦草滩岩浆岛弧和开阔浅海相的下泥盆统雀儿山群,该群物源主要来自岛弧火山岩(415 Ma)。晚泥盆世末期–早石炭世初期,双鹰山地块和敦煌–石板山地块的增生造山形成了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二叠统区域不整合,其后北山南部进入岩浆活动间歇的陆内演化阶段(367304 Ma)。石炭纪维宪期–莫斯科期,北山南部的盆地系统由沿柳园断裂带分布的石板山、红柳园、音凹峡、芨芨台子等小型断陷海盆组成。早期白山组的沉积环境以水体半封闭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海、生物礁和潮坪为主;晚期红柳园和音凹峡盆地被陆相辫状河沉积物充填。这些小型海盆的碎屑物质一部分来自下古生界沉积岩和火山岩地层的再旋回碎屑,另一部分来自造山隆升的敦煌、石板山和双鹰山地块的前寒武系和下古生界侵入岩基底(2456 Ma,1807 Ma,906 Ma,450 Ma和408 Ma)。早–中二叠世萨克马尔期–卡匹敦期,伴随着强烈酸性喷发和基性溢流的火山活动(294265 Ma),北山南部发育统一的大型海相裂谷盆地,沉积序列由向上水体变深的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开阔浅海相等组成,剥蚀序列表现出对物源区下二叠统火山岩地层/下古生界侵入岩基底的逆层序剥蚀特征(300 Ma和448 Ma),古地貌格局展现沉积中心和两侧近对称的盆地边缘。盆地北缘沉积序列以碳酸盐台地相、冲积扇相和三角洲相为主,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下古生界侵入岩;盆地南缘沉积序列以扇三角洲相和三角洲相为主,物源以同时期的火山岩为主。沉积中心发育代表开阔浅海滨外环境的较深水沉积序列和枕状玄武岩,表明盆地鼎盛阶段出现陆间裂谷盆地雏形。晚二叠世,构造反转期的陆相构造层平行不整合于海相裂谷构造层之上,沉积范围向北迅速萎缩,由河流、湖泊沉积序列和火山岩组成,展现出拗拉谷盆地闭合特征。北山南部早石炭世–中二叠世陆内海相裂谷发育在敦煌、石板山和双鹰山地块会聚之后,经历了长期缺少岩浆活动的板内稳定阶段,与典型的弧后盆地在沉积序列、剥蚀记录和盆地格架上存在差异。北山南部的石炭–二叠系海进裂谷构造层可与兴蒙构造带同时期的构造层相对比,这些地区泥盆系/石炭系区域不整合代表古亚洲洋南支的闭合。
代俊峰[3](2019)在《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铅锌资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铅锌矿床;但天山地区却发现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显示出巨大的矽卡岩型铅锌成矿潜力,这是天山铅锌成矿的重要特色。这些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形成于何种地质环境?矿化样式和成矿方式如何?都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相学研究为基础,选取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和东天山阿奇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并建立新疆天山远矽卡岩型和近矽卡岩型两种不同的铅锌矿化模式。同最后,从时空分布、构造活动、容矿地层、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等几个方面着手,揭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和成矿演化,旨在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和进展:(1)阿尔恰勒矿床成矿时代为340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大哈拉军山组。成矿和区域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与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在伊犁板块南缘引起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阿尔恰勒矿床属于远矽卡岩矿床,是深部来源的岩浆热液沿地层层间薄弱带进行渗滤交代的结果。(2)阿奇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06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雅满苏组。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俯冲的岛弧环境。阿奇山矿床属于渗滤交代矽卡岩矿床,是岩浆流体与雅满苏组中的钙质砂岩、灰岩透镜体进行水岩反应的产物。(3)天山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化主要发在在晚古生代,受大洋俯冲岛弧环境、钙碱性岩浆活动、古生代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有利含矿热液供给通道以及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4)通过系统归纳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容矿地层、岩浆活动以及矿化蚀变等多个控矿要素,认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和南缘、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缘以及新疆东天山之中天山地块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余学中[4](2016)在《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文中提出新疆西天山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找矿勘查进展迅猛,亟待进行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本文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西天山地区区域航磁、卫星重力资料,结合典型金属矿床分析,推断厘定了西天山地区不同大地构造单位分布特征及其边界位置,总结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金属矿产控矿因素与矿床分布规律,进而指出了其不同的找矿方向,同时对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大地构造性质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论述与推断。通过区域航磁及重力资料综合研究,明确西天山地区的中天山构造单元南界为那拉提南缘断裂,以那拉提杂岩带与南天山构造单元分界,北界以尼勒克深大断裂为界与北天山分开,西边为伊犁古陆,为零星分布的元古界变质结晶地块与显生宙造山带镶嵌构成。其中那拉提杂岩带属于不同性质的碰撞造山形成,形成西天山最重要的造山型金矿成矿带,找矿潜力巨大。通过区域航磁资料,准确厘定了伊利石炭-二叠纪裂谷的位置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明确了其大地构造性质。伊犁石炭纪裂谷属于大陆裂谷,喷出(侵入)岩以中酸性为主,夹杂部分中基性岩浆岩,裂谷的裂开规模是从西往东呈断块状逐渐减小,同时张裂深度也是从西往东呈台阶式变浅。裂谷孕育的铁多金属矿产成矿条件优越,尤其是东段,裂谷相对较浅,温度高,含矿热液在相对较浅部位易形成岩浆型、夕卡岩型和热液型铁多金属矿产,往西随着裂谷逐渐加深,温度渐低,易形成相对低温热液富集型铁矿。尼勒克附近二叠纪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属于发育在伊犁石炭纪裂谷基础上的局部陆相裂谷,构造演化时间短,影响范围有限,主要为寻找与陆相(次)火山岩密切相关的斑岩型、热液型铜矿有利区域。通过区域布格重力资料分析:伊犁古陆对应的高值重力异常区范围清晰,伊犁石炭纪裂谷的西段以及尼勒克县城南边的二叠纪裂谷中西段都叠加在伊犁古陆之上。富含阿希、伊尔曼得等中大型金矿床以及铜、铅锌矿床(点)的吐拉苏火山岩盆地位于伊犁古陆之上,尼勒克县城南边数量众多的铜矿床(点)富集于伊犁古陆之上(中西部),而往东则铜矿床(点)数量少、规模小。据此推测吐拉苏金、铜矿集区以及尼勒克南边数量众多的铜矿床(点)与伊犁古陆关系密切。古陆中富含的金、铜等金属元素在后期构造和岩浆热液活动叠加下,在构造有利部位(吐拉苏火山岩盆地和二叠纪裂谷中西部)富集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金、铜等多金属矿床(点)。
王雪峰[5](2016)在《天山东段凌云铜矿和凌东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文中认为在天山西段,南天山北缘褶皱冲断带发现包括Muruntau在内的众多世界级金矿和铜矿,构成“亚洲金腰带”的主体;而在天山东段,南天山北缘褶皱冲断带却少有重要金矿及铜矿发现,凌东金矿、凌云铜矿是在该区域新发现的重要金、铜矿床,勘探工作正在进行,金、铜矿石品位分别为3.5g/t和1.4g/t。凌东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变晶屑凝灰岩中,受眼形山脆韧性剪切带中的张扭性断裂-裂隙控制。自然金主要以粒间金、包裹金和纳米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磁黄铁矿粒间和包裹于晶体内部。凌云铜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于变晶屑凝灰岩面理裂隙或少量脆性裂隙中,成矿过程分为顺面理方向主成矿石英-硫化物阶段和切割面理方向的晚成矿铁白云石-硫化物阶段。凌东含金黄铁矿Re-Os法测得成矿年龄(306.0±2.4)Ma(MSWD=0.54),凌云黄铜矿Re-Os法测年获得铜成矿年龄为(297.9±3.4)Ma(MSWD=0.062),铜金成矿为晚石炭世,与南天山洋关闭后陆陆碰撞造山的时代相近,反映金、铜成矿与造山过程中的脆韧性变形密切相关。凌东金矿石δ34S值为2.9‰~6.5‰,与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凝灰岩围岩δ34S值(3.3‰~6.6‰)近乎一致,指示矿石硫主要源于容矿的火山-沉积地层;凌云铜矿石δ34S值为负值(-14.4‰~-6.6‰),指示硫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金、铜矿石具有不同的硫源。凌东含金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7.160~17.483,207Pb/204Pb=15.369~15.736,208Pb/204Pb=35.749~38.879)和Os同位素(187Os/188Os(i)=0.680±0.039)共同指示金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源于容矿的火山-沉积地层,可能部分源于深部变质流体。凌云铜矿石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7.756~19.132,207Pb/204Pb=5.436~15.650,208Pb/204Pb=38.161~39.157)和Os同位素(187Os/188Os(i)=18.54±0.67)指示铜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沉积地层。凌云铜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低温(130~370℃)、低盐度(1.5~14.9wt%NaCl)与造山-变质有关的CO2-H2O-NaCl(±N2)流体体系,晚成矿阶段流体为低温(135~150℃)、低盐度(1.7~5.0wt%NaCl)的H2O-NaCl流体体系。凌东金矿、凌云铜矿是陆陆碰撞强烈变形动力学背景下脆韧性变形带容矿的造山型金矿床,这类金、铜矿床在天山东段南天山北缘褶皱冲断带具有良好找矿前景,值得高度关注。
田宁[6](2016)在《西北天山阔库确科-哈勒尕提—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文中认为西北天山哈勒尕提-阔库确科地区位于晚古生代博罗科努成矿带西段,是西天山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准噶尔板块和伊犁中央地块之间的博罗科努晚古生代岛弧和赛里木板块。伴随着北天山洋俯冲消减和最终闭合,区内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和铁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点),多期次岩浆活动从中奥陶世持续至早二叠世。关于区域上广泛发育的的花岗岩的成因和晚石炭世构造背景等科学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以该区铁铜多金属矿床及相关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地质调研为基础,对晚泥盆世肯阿夏岩体、哈勒尕提岩体,早石炭世沙特达坂岩体、埃母劲岩体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两期岩浆作用的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同时对铁铜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岩相学分析。结合区域上成岩成矿时代、岩浆岩岩石成因、矿床地质特征等研究成果,探讨成矿动力学背景和铁铜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提出研究区找矿方向。主要认识及结论如下:1.阔库确科和哈勒尕提铁铜多金属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特征,是晚泥盆世花岗岩侵入晚古生代大理岩通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阔库确科矿床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石英、碳酸盐等透明矿物。矿石构造以块状和角砾状为主。发育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硅化、钾化、角岩化等蚀变,矿石矿物主要在晚矽卡岩阶段和金属硫化物阶段生成。哈勒尕提矿床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矽卡岩化和碳酸盐化是主要的蚀变。矿石构造以块状和浸染状为主,发育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网脉状结构、出溶结构为主,其次可见尖角交代结构、包含结构、溶蚀边结构、骸晶结构。2.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研究表明,晚泥盆世花岗岩体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肯阿夏岩基钾长花岗岩、阔库确科花岗闪长岩、哈勒尕提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361±3 Ma、367±3Ma和368±2 Ma,结果和前人获得的博罗科努岛弧带花岗岩年龄一致。肯阿夏钾长花岗岩Si02含量为64.05~75.10 wt.%,K20+Na2O含量高(7.37-8.78 wt.%),指示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A/CNK值(0.92-1.11),属于弱过铝质系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负Eu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Ti等),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低,全岩(87Sr/86Sr)i较为一致(0.7032~0.7055),εNd(t)变化于0.1-1.6,εHf(t)较高(2.1~4.5);阔库确科和哈勒尕提花岗闪长岩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小,Si02含量为61.62-66.95 wt.%,K20+Na2O为6.78~8.28 wt.%,K2O含量变化范围为3.31-4.52 wt.%,岩石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的A/CNK值(0.81~1.01),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Mg#高于钾长花岗岩(39-60)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中等,具有弱的负Eu异常,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Ti等),相容元素Cr、Ni等含量低的特征,表现为低的(87Sr/86Sr)i(0.7058~0.7079)和较高的εNd(t)(-1.5~-0.5),锆石8Hf(t)为较低的正值(1.5~4.3),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999~1159 Ma之间。岩体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钾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属于Ⅰ型花岗岩,阔库确科和哈勒尕提花岗闪长岩源区存在残留石榴子石,肯阿夏钾长花岗岩源区残留矿物为角闪石和少量斜长石,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角闪石、辉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花岗闪长岩源区部分熔融程度相对较高,新元古界基性下地壳是主要的岩浆源区,同时花岗闪长岩源区有少量新生幔源物质加入。3.研究区晚石炭世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博罗科努山北坡断裂带以北赛里木板块,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沙特达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埃母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 Ma和315±2 Ma,埃母劲岩体样品中存在363 Ma和380 Ma的继承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沙特达坂及埃母劲岩体Si02、Al2O3、Na2O、K20等主量元素含量较高,而MgO及Mg#相对较低,均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沙特达坂和埃母劲岩体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0.22-0.36,0.11~0.62),(La/Yb)N比值较低(2.16~6.58,0.96~6.23)。上述岩体具有一致的Nd(εNd(力分别为0.1~3.8,0.1~3.5)同位素组成,埃母劲岩体(87Sr/86Sr)i变化于0.7009~0.7057之间。两个岩体锆石εHf(t)较高(分别介于6.9~9.1及2.6~7.4),两阶段Hf模式年龄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683~804 Ma和788~1051 Ma)。主微量元素、Sr-Nd -Hf同位素综合证据表明沙特达坂岩体和埃母劲岩体属于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岩浆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残留矿物存在斜长石和角闪石,岩浆上侵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4.综合本次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西北天山古生代存在三期岩浆作用,分别为:早古生代(466~447 Ma),在赛里木板块温泉地区形成闪长岩、辉长岩;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95~346 Ma)形成占据博罗科努岛弧带主体的Ⅰ型花岗岩和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岩;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0~278 Ma)岩浆作用回撤至赛里木板块,在赛里木板块东段发育Ⅰ型花岗岩基,西段则以小岩株为主,该阶段在阿拉套地区存在富Nb玄武岩-高镁安山岩-埃达克岩组合。成矿时代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岩年龄一致。成岩成矿作用受北天山洋俯冲消减-闭合过程控制,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期间,西北天山处于北天山洋向伊犁板块俯冲的陆缘弧构造背景,形成第一期岩浆作用和相关的矿床;早石炭世(346-320 Ma)期间进入平板俯冲阶段,产生约26 Ma的岩浆间歇期,目前没有发现形成于此阶段的矿床;晚石炭世北天山洋由平板俯冲转为正常角度俯冲阶段,而非前人认为的北天山洋俯冲结束进入陆内造山构造环境。5.由晚古生代岩体侵位深度、围岩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控矿构造样式等多因素制约,博罗科努成矿带哈勒尕提一带哈勒尕提铁铜矿床、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七兴铅锌矿床等属于统一成矿系统但成因类型不同的矿床,表现为岩体侵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岩系,通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当岩体侵入早古生代细碎屑岩时,在岩体顶部(边部)、接触带及其附近的角岩中斑岩型铜钼矿床;热液沿构造破碎带等运移侵入体较远的部位,在碎屑岩中则通过充填交代形成热液脉状矿床。哈勒尕提矿集区成矿系统具有平面上从哈勒尕提到外围出现铁(铜)—铅锌—钼(铜)—铜(钼)矿化分带,垂向上具有铅锌—铜—铁铜—钼的分带。区域上主干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控制成矿岩体的空间展布,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定位,岩浆岩是内在的关键控矿因素,成矿岩体相对氧逸度高于不成矿岩体。本文认为研究区找矿应立足于博罗科努岛弧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侵入岩,重要找矿地段为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矽卡岩蚀变带和细碎屑岩中斑岩型矿床蚀变带,重点关注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和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式应从成矿系统角度,关注成矿类型组合和矿化分带。
杨恩林[7](2015)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成矿元素富集规律》文中认为新疆塔里木克拉通为我国出露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块之一,其与扬子克拉通在地层层序、岩性矿物组合、古生物学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扬子地台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矿物学、古生态学、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学和矿床学等方面的内容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塔里木克拉通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科研和矿产勘查成果主要出自于西北部的柯坪地区,矿产勘查成果主要出至于东部的北山地区,而中部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的科研以及矿产勘查成果都相对薄弱。本文从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下寒武统底部西山布拉克组(双鹰山组)黑色岩系存储空间,成岩成矿物源(区),沉积时间,沉积古地理和气候环境,岩性矿物组合,钒元素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等,取得如下认识:(1)研究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物源(区):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海侵方向,区内新元古代地层沉积构造特征表明其沉积物质区位于北部;即研究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物源区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塔里木碳酸盐台地、北部的中天山台地和反帝山古陆。黑色岩系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表明,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中酸性、基(超)基性岩体也为黑色岩系的提供物源:元素及其特征值特征表明,且干布拉克和平台山地区的黑色岩系物源主要为该时期的长英质岩石,莫合尔山地区黑色岩系的物源为该时期的长英质和铁镁质组分岩石。当然也不能忽略洋盆隆起、海底喷流和海洋生物作为物源的作用。金属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基(超)基性岩体的风化剥蚀和连通岩浆房的深大断裂带来的卤水化合物。(2)研究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储存空间:太古代末塔里木克拉通古陆核破裂,形成较广阔拗陷隔绝环境;塔里木运动导致基底全面褶皱回返,形成复背斜构造的封闭环境,库鲁克塔格东北缘隆起带南北两侧以及内部的深断裂和陡倾斜基底断裂等隔绝封闭环境,这些隔绝封闭环境为黑色岩系形成提供了可能的古地理空间。同时,新元古代古亚洲洋的开启导致众多地质事件,如南天山洋、准噶尔洋和塔里木板块的俯冲导致局部地壳拉张,进而发育裂谷式断陷盆地的封闭环境:产生的弧后边缘盆地,以及一系列多岛洋和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围绕这些多岛洋的隔绝封闭环境;以及水下古隆起形成深水—半深水滞留断陷盆地等,这些古地理环境都有可能成为黑色岩系的储存空间。(3)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构造和古地理环境:西山布拉克组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裂谷的构造环境。基于地层岩性、岩石、矿物、元素以及古生物学特征,库鲁克塔格东北缘隆起带位于从西到东,从北向南海水逐渐加深为特征的南天山—北天山洋盆之中。该套地层从老到新,硅、磷质成分减少,泥、灰质成分增加;从西到东硅质成分减少,泥质成分增多。库鲁克塔格到北山地区,沉积环境为陆棚相向盆地相逐渐过度。且干布拉克和平台山地区黑色岩系形成于大洋盆地的深水还原环境,莫合尔山和大平凉地区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浅水环境,沉积时沉积物-海水界面处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该套黑色岩系具有正常海水和热水沉积的双重特点。(4)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时间: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山布拉克组底部黑色岩系夹层中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521.6±7Ma,以及该组底部磷块岩中发现有沉积时代相当于扬子克拉通梅树村阶第一个小壳化石带的小壳化石(Spherical fossil、Gen.et Sp.indet. B),即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山布拉克组沉积时代应为梅树村阶底界;北山地区双鹰山组发现有产于龙王庙下段的Bergeroniellus-Serrodiscus-Calodiscus-Subeia化石组合,即北山地区的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时代相当龙王庙期的晚期。总之,研究区西山布拉克组或双鹰山组沉积时代应为早寒武世。(5)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岩性与矿物组合:基于样品的岩矿鉴定、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的分析;区内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岩石学特点为“下硅、磷和火山岩;上泥、砂和灰”,自下而上具有逆粒序,粒度逐渐变粗,颜色逐渐变浅,微细水平层理由极发育渐变成不发育。岩性组合主要为炭质粉砂岩,硅质岩(燧石岩),炭质板岩,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凝灰岩,石煤,磷块岩等。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伊利石(云母)、黄铁矿、含钒白云母、钒电气石、钒榴石、磷灰石、锆石、榍石、重晶石、石膏、闪锌矿、方解石、钾长石、红柱石等。(6)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建造及其有利含矿岩性、岩相结构:基于剖面岩性组合,元素及其组合分析:区内沉积建造为硅质页岩型建造中的含钒-银-钼-铀-磷亚建造(库鲁克塔格型)和含钒-锌-钻-钼-铀-磷亚建造(北山型)。有利的含矿岩性组合为:碳、硅、泥、磷质岩类最好,碳、泥质岩类次之。库鲁克塔格地区有利的含矿岩相结构为C和D岩相结构,即成对出现的薄层状硅质岩(炭质粉砂岩)夹水平层状黑色页岩(硅质岩)或两者互层的岩性组合,这种微相带出现频数越多,含矿性越好;北山地区有利的含矿岩相结构为B岩相结构,含矿炭质板岩厚度越大,矿石品位越好。(7)基于黑色岩系的碳氧同位素、孢粉化石、CIA分析,Gaskiers冰期盖帽碳酸盐岩—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期,塔里木盆地的台地—斜坡—盆地相δ13C存在碳同位素梯度变化,从西向东和从下往上δ13C亏损。碳可能来源于海洋碳酸盐,深部和生物有机碳等,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富含钒等多金属元素的菌藻类海洋浮游生物。柯坪-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气候温暖、湿润条件下,而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的古气候条件为寒冷、干燥,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古气温特点。(8)黑色岩系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气相色谱图中正构烷烃的峰型为单驼峰型,碳数分布范围nC14-nC29,主峰碳数多为nC17、nC18。炭质页岩OEP均值为1.07, nC22-/nC23+均值为3.30,含钒炭质页岩OEP均值为1.17,nC22-/nC23+均值为4.30,无明显的奇偶碳数优势分布,显示轻烃组分占绝对优势,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海洋浮游生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炭质页岩R0=1.23(均值),含钒炭质页岩R0=0.87(均值),有机质为高成熟有机质,处于石油的主要生成带,高的成熟有机质不利于V的富集。炭质页岩Pr/Ph(均值)为0.85,含钒炭质页岩(均值)Pr/Ph为0.82,均表现出植烷优势,指示较强的还原环境。孢粉颜色为棕黄色~棕色,镜质体反射率(R0)0.84~1.26,该地层遭受过古温度为105~142℃,其远高于成岩古地温。(9)基于数理统计分析,黑色岩系中V与Si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表明硅质组分的大量存在不利于钒的富集。V与有机碳含量(TOC)聚为一类,说明有机质可能在钒的初始富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区V主要赋存在钒云母、V-Fe氧化物和钒酸盐中,其中V在钒云母中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同时V也赋存于部分金属单矿物晶体晶格中。综上所述,太古代末塔里木古陆核的破裂和新元古代古亚洲洋的开启,为黑色岩系提供存储场所,同时也提供成矿物质来源。海水中存在大量V等金属元素,Gaskiers冰期过后,水体变暖,上升洋流频繁发生,海水营养物质丰富,藻类生物繁盛,其吸附了大量的金属元素,即钒等元素的初次富集。早寒武世全球海侵,海平面上升,处在浪基面之下的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区域光合作用弱,大都处于缺氧环境,生物死亡,钒等元素协同生物遗体沉入海底,为钒的富集提供了充分条件。可见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形成既与区域的背景因素,又与生物爆发致使生物生产率的提高、有机质遭受细菌降解有关,还与海平面升降有关。
黄勇森[8](2015)在《脆韧性变形带容矿的铜金矿床 ——以东天山凌云铜金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凌云铜矿床是近年在东天山地区南天山造山带中新发现的一处受大型脆韧性变形带控制的难识别、新类型铜矿床。且在其附近相同地质环境中还发现和正在勘查凌云金矿。该大型脆韧性变形带控制了一系列铜金矿床的分布。那么凌云铜金矿床是受何种关键因素控制?成矿机制和矿床类型是什么?颇具成矿学和找矿学意义。因此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利用岩相学、矿相学、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矿床形成构造背景及铜金矿成矿作用,取得以下认识和进展:(1)铜矿床容矿岩石为灰绿色糜棱岩,经显微镜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原岩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形成于南天山洋向北俯冲的大洋岛弧环境,不同于前人认为的灰绿色糜棱岩化角斑岩。对其锆石LA-ICP-MS U-Pb测年为407.8±1.3Ma,为火山喷发年龄,其地层应归属于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而非前人认为的中-上泥盆统。(2)铜矿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主成矿)阶段为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脉沿凝灰岩变形面理裂隙充填;第二阶段为铁白云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脉小角度斜切凝灰岩变形面理充填。(3)矿石中黄铜矿的初始(187Os/188Os)t为18.54±0.67,矿石和容矿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表现为左陡右缓趋势,相对富集轻稀土,重稀土亏损的特征,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特点,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容矿岩石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金属物质。(4)铜矿床围岩蚀变分带不明显,矿化主要与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有关。绢云母沿糜棱岩面理产出,与主成矿阶段黄铜矿和斑铜矿有明显共生关系。蚀变矿物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92.3±2.4Ma,铜矿成矿主阶段黄铜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97.9±3.4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显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变质变形且成矿;闪长岩切割地层和铜矿体,其锆石LA-ICP-MS U-Pb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1.0±1.4Ma,可限定铜矿成矿年龄上限。(5)金的赋存状态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赋存在于磁黄铁矿和黄铁矿晶体内超显微纳米级自然金(Au0)或者固溶体金(Au+)、黄铁矿晶体内的微米级自然金(Au0)、黄铁矿晶间/裂隙内的微米级自然金(Au0)。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亦有银伴生,Ag在黄铁矿中分布不均匀,可能主要呈不可见超显微自然银(Ag0)形式存在。载金矿物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06.0±2.4Ma,与区域右行走滑剪切带下限年龄接近。(6)综上所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凌云铜金矿床可能是南天山洋向北俯冲闭合之后,在陆陆碰撞过程中受逆冲推覆构造和走滑剪切影响,可能驱动深部的变质流体,流体萃取深部地壳或者矿区内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中预富集的成矿金属物质后,在合适的部位卸载成矿的陆陆碰撞造山型铜金矿床。凌云铜金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厘定,可对区域找矿有一定的积极指示意义。
高华华[9](2015)在《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文中指出原型盆地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某一地质时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产物,盆地原型恢复有助于揭示盆地形成时的构造-沉积环境及演化。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经历了伸展→聚敛的构造演化,是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演化的关键变革时期。寒武-奥陶系为巨厚的碳酸盐岩充填,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勘探层位。因此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原型盆地的恢复不仅对揭示该区寒武-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和早古生代演化历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利用最新的钻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建立该区寒武-奥陶系地层系统,依据区域不整合,划分构造-地层层序;剖析周缘露头寒武-奥陶系充填特征,并结合造山带及古板块研究的最新成果,恢复盆地原位及周缘大地构造环境;对比分析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寒武-奥陶系构造沉降特征,并划分盆地演化阶段;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单井、连井、地震资料及古生物古气候分析,由点→线→面,最终恢复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各个时期构造-沉积环境与充填演化,建立盆山耦合关系。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寒武-早奥陶世塔里木板块由北向南漂移,伴以逆时针旋转,北昆仑洋、北阿尔金洋和南天山裂谷在此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该时期塔里木地区为伸展构造环境;早奥陶世晚期塔里木板块迅速向北回返,并发生顺时针旋转,运动方向及旋转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北昆仑洋和北阿尔金洋的闭合以及南天山洋的形成,该时期塔里木地区构造环境具有南压北张的特点。奥陶纪末南天山洋开始发生双向俯冲消减,塔里木地区周缘构造环境变为南北双向挤压。(2)塔里木地区寒武纪整体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包括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中寒武世海退、晚寒武世缓慢海侵→寒武纪末海退两个次级旋回,分别对应沉积演化的2个阶段,即塔西克拉通内坳陷早寒武世的滨岸相-深水陆棚相→局限台地相→中寒武世的蒸发台地相、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相→寒武纪末期的暴露岩溶不整合。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寒武纪经历了由深水含硅质泥岩盆地相→深水含泥岩碳酸盐岩盆地相→深水碳酸盐岩盆地相的演化。(3)塔里木地区奥陶纪经历了早奥陶世海侵→中奥陶世海退、晚奥陶世海侵→奥陶纪末海退两个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充填演化具有如下特点: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经历了早奥陶世的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中奥陶世的开阔台内滩相、深水台洼相、台盆相→晚奥陶世的淹没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混积陆棚相、台盆相和浊流盆地相→奥陶纪末的碎屑滨岸相、陆棚相;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经历了深水碳酸盐岩盆地相→深水黑色页岩盆地相→浊流盆地相。(4)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原型盆地包括南天山、西昆仑、阿尔金、塔西克拉通内坳陷和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5个构造单元。南天山地区经历了裂谷伸展→洋盆扩张→洋盆消减的演化,塔里木北缘经历了大陆斜坡→被动陆缘→活动陆缘的演化;西昆仑和阿尔金地区经历了洋盆扩张→洋盆消减→洋盆闭合的演化,塔里木南缘经历了被动陆缘→周缘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充填消亡的演化;塔里木克拉通由塔西克拉通内坳陷和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复合而成,奥陶纪末塔西克拉通内坳陷因隆升而显着萎缩,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因大规模充填而消亡。(5)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盆地格局经历了有东西台盆分异→南北隆坳分异的转变,其盆地演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寒武-早奥陶世,伸展背景下稳定碳酸盐岩台地建设阶段。2)中奥陶世-晚奥陶世早期,挤压背景下碳酸盐岩台地解体阶段。3)晚奥陶世中晚期,陆源碎屑注入背景下沉积充填阶段。4)奥陶纪末,挤压背景下南北分异格局定型阶段。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盆地演化与周缘造山带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特别是西昆仑和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塔里木盆地的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王亚军[10](2013)在《伊犁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文中提出本文以伊犁盆地中二叠世以来的成盆系统、成烃与成藏系统和改造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的动态过程为主线,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有机地化、软件模拟等多种手段,分层次、有步骤的开展伊犁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藏的关系研究工作。伊犁盆地夹持于中亚地区的天山造山带中复合叠置山间盆地,本文以伊犁地区的大地区域构造为切入点,区域大地构造是伊犁盆地构造演化的框架,是伊犁盆地形成发展的背景。本文认为,天山造山带的演化直接影响和控制着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立足前人的研究,基于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将研究区及邻区的区域大地构造形成与演化划分为:元古代超级大陆的裂解和拼合、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级大陆形成与裂解、早古生代早期古天山洋的形成与消亡阶段、早古生代晚期古准噶尔洋的形成与闭合阶段、晚古生代的陆内裂谷作用阶段、中生代(板内走滑)逆冲位移和新生代山间盆地形成阶段等七个大地构造阶段。本文重新梳理了盆地的地层组成,厘定了地层的划分,认为伊犁盆地的基底为前震旦系岩层,之后先后沉积了石炭系裂谷型火山岩和海相碳酸盐建造、二叠系陆相火山岩和碎屑岩组合、三叠系河流湖泊沉积和侏罗系河湖相共生的煤系地层,普遍缺失下白垩统,新生代以河流冲积扇相沉积为主。伊犁盆地早古生代之前为新疆古大陆的一部分,之后伊犁盆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晚古生代早期,相继与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板块碰撞拼合,盆地以陆内裂谷盆地为演化起点,直到新生代的山间盆地,期间经历了二叠纪坳陷-伸展期、三叠系萎缩期和侏罗纪伸展期,白垩纪盆地抬升剥蚀,也是一个萎缩期。盆地石炭纪-二叠纪为一个过热盆地,三叠系时成为一个冷盆地,现今盆地叠加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形强烈,改造较为严重。通过对伊犁盆地石炭系-侏罗系各典型野外地质剖面和单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石炭系阿克沙克组碳酸盐岩属于较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处于过成熟阶段;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暗色泥岩(P2t)属于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T2-3xq)暗色泥岩属于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1型为主,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八道湾组(J1b)的煤系地层,其岩性变化较大,且分布不均匀,泥岩和煤岩属于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本文利用宁3井的声波测井曲线估算出现今剥蚀厚度为400m左右,而早白垩世的剥蚀地层厚度约为1600m。利用BasinMod软件重建了宁3井的埋藏史和热史,结果显示从280Ma(中晚二叠世)到144Ma(早白垩世),沉降/沉积的速率都是比较大的,这一时期伊犁盆地沉积了厚约1500m的地层。144Ma到130Ma发生明显的沉积间断,130-96Ma期间(即早白垩世),伊犁盆地抬升隆起,剥蚀了将近1600m的沉积地层,同一时期在伊宁凹陷的南缘剥蚀地层将近2000m,大约从晚白垩世开始,伊犁盆地重新接受沉积,65-6Ma,伊犁盆地的沉积速率缓慢增加,6-2.5Ma伊犁盆地再次隆升,剥蚀了约400m的沉积地层。盆地主要的二叠系烃源岩塔姆其萨依组第三系时的最大埋深就达到了4500m,温度达到了200℃。模拟的结果显示,二叠系塔姆其萨依组为盆地主力烃源岩,早三叠世(240Ma)进入了生油门限,中侏罗世(180Ma)达到了生油高峰,早白垩世(140Ma)生油基本结束,早侏罗世(200Ma)开始生气,早白垩世(140Ma)达到了生气高峰,早白垩世晚期(120Ma)生气结束,已达高成熟演化阶段。通过分析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的观点:海西期和印支期形成的的圈闭,与二叠系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完全配套,其中就有可能汇聚或汇聚过二叠系的油气,但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对这些圈闭的的破坏较为严重,已丧失了勘探价值。然而,燕山期和喜山期圈闭滞后于二叠系油气的第一次运移和成藏过程,但在合适条件下,可形成次生油气藏。
二、中天山卡瓦布拉克上奥陶统白顶山组碎屑岩沉积构造背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天山卡瓦布拉克上奥陶统白顶山组碎屑岩沉积构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项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山造山带研究现状 |
1.2.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地层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及大地构造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3 吐哈盆地南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
3.1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
3.2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
3.3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
3.3.1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3.2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4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
3.5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特征概述 |
3.6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序列 |
3.7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石炭纪火山-沉积序列 |
3.7.1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7.2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石炭世火山-沉积序列 |
3.8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早二叠世火山-沉积序列 |
4 火成岩的样品采集 |
4.1 样品采集地区与工作 |
4.1.1 沙尔湖-罗布泊地质剖面 |
4.1.2 沙尔湖地质剖面 |
4.1.3 焕彩沟地质剖面 |
4.2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
4.3 锆石U-Pb测年实验结果 |
4.4 区域火成岩年龄分布 |
4.5 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样品测试方法 |
4.6 吐哈盆地南缘晚古生代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6.1 吐哈盆地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6.2 吐哈盆地南缘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6.3 吐哈盆地南缘早二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7 吐哈盆地北缘晚古生代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7.1 吐哈盆地北缘泥盆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7.2 吐哈盆地北缘石炭纪-早二叠世火成岩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4.8 吐哈盆地南缘地区基性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
4.9 吐哈盆地北缘地区基性岩浆结晶分离作用与地壳混染 |
5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火山岩构造特征以及古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
5.1 构造环境判别 |
5.1.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构造环境判别 |
5.1.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构造环境判别 |
5.2 天山东段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
5.2.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洋盆的闭合时限 |
5.2.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洋盆俯冲极性 |
5.2.3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洋盆的闭合时限 |
6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6.1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6.2 天山东段吐哈盆地北缘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7 结论 |
8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2)新甘蒙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古沉积面貌及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和创新性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中亚造山带中段主要地块特征 |
2.3 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第三章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厘定及综合地层框架 |
3.1 上古生界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厘定 |
3.2 不整合类型 |
3.3 综合地层框架 |
第四章 双鹰山地块南缘晚古生代沉积面貌及物源分析 |
4.1 概述 |
4.2 剖面描述 |
4.3 测试分析结果 |
4.4 双鹰山、石板山及敦煌地块岩石组合及地质年代对比 |
4.5 讨论 |
第五章 石板山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沉积面貌及物源分析 |
5.1 概述 |
5.2 剖面描述 |
5.3 测试分析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石板山地块南缘晚古生代沉积面貌及物源分析 |
6.1 概述 |
6.2 剖面描述 |
6.3 测试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第七章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沉积面貌恢复及区域对比 |
7.1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沉积面貌 |
7.2 北山南部石炭–二叠纪裂谷盆地动力学背景 |
7.3 北山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和盆地原型探讨 |
7.4 沉积面貌与烃源岩展布 |
7.5 天山–兴蒙构造带晚古生代沉积面貌对比 |
第八章 主要认识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天山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二章 天山区域构造与铅锌矿产 |
2.1 基本构造单元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重要成矿环境与铅锌矿床类型 |
第三章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 |
3.1 乌孙山成矿带构造背景 |
3.2 阿尔恰勒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岩浆岩 |
3.2.3 构造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3.2.6 矿物共生关系 |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 |
3.3.1 闪锌矿Rb-Sr测年 |
3.3.2 阳起石Sm-Nd测年 |
3.3.3 辉长-闪长岩锆石U-Pb测年 |
3.3.4 辉长-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3.4 同位素研究 |
3.4.1 C-O同位素 |
3.4.2 H-O同位素 |
3.4.3 S同位素 |
3.4.4 Pb同位素 |
3.5 阿尔恰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3.5.1 远矽卡岩矿床 |
3.5.2 成矿时代 |
3.5.3 成矿物质来源 |
3.5.4 矿床成因 |
3.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 |
4.1 区域地质背景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岩浆岩 |
4.2.3 构造 |
4.2.4 矿体特征 |
4.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4.2.6 矿物共生关系 |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矿床地球化学 |
4.3.1 黄铁矿Re-Os测年 |
4.3.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组成 |
4.3.3 花岗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4.4.1 硫同位素 |
4.4.2 碳、氧同位素 |
4.4.3 铅同位素 |
4.5 阿奇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4.5.1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
4.5.2 成岩成矿时代 |
4.5.3 成矿物质来源 |
4.5.4 矿床成因 |
4.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五章 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
5.1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2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 |
5.2.1 晚古生代岛弧环境 |
5.2.2 地层 |
5.2.3 岩浆岩 |
5.2.4 构造 |
5.2.5 热液蚀变 |
5.2.6 金属矿物组合 |
5.2.7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
5.3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潜力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实验方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现状与问题 |
1.1.2 西天山大陆动力学研究现状和问题 |
1.1.3 西天山矿产勘查研究现状和问题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2 西天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 |
2.1 地层 |
2.1.1 前南华系 |
2.1.2 南华-震旦系 |
2.1.3 下古生界 |
2.1.4 上古生界 |
2.1.5 中-新生界 |
2.2 岩浆岩 |
2.2.1 火山岩 |
2.2.2 侵入岩 |
2.3 构造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2.3.2 断裂构造 |
2.4 矿产 |
2.4.1 主要成矿带 |
2.4.2 主要矿产类型及分布特征 |
2.4.3 典型矿床 |
2.5 岩矿石物性特征 |
2.5.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2.5.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2.6 地球化学异常 |
2.6.1 阿拉套Sn、W、Cu、Au异常带 |
2.6.2 依连哈比尔尕Au、Cu、Ni异常带 |
2.6.3 赛里木湖Cu、Au、Mo、Zn、Ag异常带 |
2.6.4 博罗科努Au、Cu、Mo、Pb、Zn异常带 |
2.6.5 阿吾拉勒一伊什基里克Cu、Pb、Zn、Au异常带 |
2.6.6 那拉提Cu、Ni、Au、W、Sn异常带 |
2.6.7 哈尔克—巴伦台Au、Cu、Pb、Sn异常带 |
2.6.8 南天山黑英山Sb、Hg、Cu、Au异常带 |
2.7 构造演化 |
2.7.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7.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7.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7.4 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张开及闭合 |
2.7.5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3 区域航磁场特征 |
3.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
3.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
3.2.1 编图方法 |
3.2.2 主要技术参数 |
3.3 航磁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
3.3.1 重点磁场分区分析 |
3.3.2 航磁反映的构造特征 |
3.3.3 航磁反映的岩性特征 |
3.4 航磁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
3.4.1 航磁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
3.4.2 航磁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
3.4.3 航磁反映的造山带型金矿特征 |
4 区域重力场特征 |
4.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
4.1.1 重力数据来源 |
4.1.2 重力资料精度评价 |
4.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
4.2.1 数据预处理流程 |
4.2.2 地形改正方法 |
4.2.3 中间层改正方法 |
4.3 重力场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
4.3.1 重力场分区解释 |
4.3.2 重力反映的构造特征 |
4.4 星布格重力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
4.4.1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金矿特征 |
4.4.2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
4.4.3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
5 区域成矿环境 |
5.1 元古宙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5.2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系统 |
5.2.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金铜矿床 |
5.2.2 中国新疆哈勒尕提铜矿床 |
5.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金铅锌成矿系统 |
5.4 伊犁石炭纪裂谷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
5.4.1 备战铁矿 |
5.4.2 松湖铁矿 |
5.4.3 式可布台铁矿 |
6 找矿方向 |
6.1 找矿方向 |
6.1.1 造山型金矿床与找矿 |
6.1.2 浅层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找矿 |
6.1.3 伊犁石炭纪裂谷铁多金属成矿与找矿 |
6.1.4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与找矿 |
6.1.5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与找矿 |
6.2 矿产预测 |
6.2.1 金矿 |
6.2.2 铁多金属 |
6.2.3 铜矿 |
6.2.4 金铜铅锌矿 |
6.3 结论 |
7 结论 |
8 致谢 |
9 个人简历 |
(5)天山东段凌云铜矿和凌东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位置、交通条件及自然地理情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以往区域勘查工作简述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1.5.1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基底 |
2.2.2 盖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侵入岩 |
3.3 矿区构造 |
3.4 变质作用 |
3.5 凌云铜矿床地质特征 |
3.5.1 铜矿体地质特征 |
3.5.2 矿石特征 |
3.5.3 成矿阶段 |
3.6 凌东金矿床地质特征 |
3.6.1 金矿体地质特征 |
3.6.2 矿石特征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和分析方法 |
4.1.1 流体包裹体分析 |
4.1.2 碳、氢和氧同位素分析 |
4.1.3 硫、铅同位素分析 |
4.1.4 Re–Os测年分析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1 氢–氧同位素 |
4.3.2 碳–氧同位素 |
4.3.3 硫同位素 |
4.3.4 铅同位素 |
4.4 同位素年代学 |
第5章 讨论 |
5.1 铜、金成矿控制 |
5.2 铜、金成矿时代 |
5.3 凌云铜矿床成矿流体性质 |
5.3.1 成矿温度、盐度与密度 |
5.3.2 成矿流体来源 |
5.4 铜、金矿石硫来源 |
5.5 铜、金矿石的成矿金属来源 |
5.6 铜、金成矿作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西北天山阔库确科-哈勒尕提—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铁铜多金属成矿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作用 |
2.2.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
3.1.1 成矿地质条件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特征和蚀变带 |
§3.2 哈勒尕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
3.2.1 成矿地质条件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和蚀变带 |
第四章 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4.1 花岗岩地质特征 |
4.1.1 野外地质特征 |
4.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 |
4.1.3 研究样品采集 |
§4.2 样品分析方法 |
4.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 |
4.2.2 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
§4.3 晚泥盆世花岗岩 |
4.3.1 锆石U-Pb年代学 |
4.3.2 全岩地球化学 |
4.3.3 锆石Lu-Hf同位素 |
4.3.4 岩石成因 |
§4.4 晚石炭世花岗岩 |
4.4.1 锆石U-Pb年代学 |
4.4.2 全岩地球化学 |
4.4.3 锆石Lu-Hf同位素 |
4.4.4 岩石成因 |
第五章 岩浆作用与多金属成矿 |
§5.1 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
5.1.1 成岩年代学 |
5.1.2 成矿年代学 |
§5.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5.3 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
5.3.1 多金属成矿系统 |
5.3.2 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疆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成矿元素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研究现状 |
1.2.1 黑色岩系研究进展 |
1.2.2 工作区黑色岩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及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 测试方法 |
1.6.1 主微量元素 |
1.6.2 同位素分析 |
1.6.3 有机质分析 |
1.6.4 古生物鉴定 |
1.6.5 扫描电镜 |
1.6.6 X射线衍射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2.3.1 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层 |
2.3.2 北山地区地层 |
§2.4 区域断裂 |
2.4.1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
2.4.2 区内主要断裂 |
§2.5 区域岩浆岩 |
2.5.1 火山岩 |
2.5.2 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 |
2.5.3 侵入岩 |
2.5.4 侵入岩微量元素特征 |
§2.6 区域变质岩 |
§2.7 区域黑色岩系型矿床(点) |
§2.8 地质构造演化 |
2.8.1 前寒武纪—新疆古陆块的形成 |
2.8.2 古生代—新疆古陆块的解体 |
2.8.3 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
第三章 黑色岩系地层、沉积和岩石学 |
§3.1 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剖面 |
§3.2 生物—年代地层 |
3.2.1 年代地层学 |
3.2.2 生物地层学 |
3.2.3 塔里木与扬子克拉通的关系 |
§3.3 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纪沉积学 |
3.3.1 岩石学特征 |
3.3.2 岩石矿物组合 |
3.3.3 古地理环境 |
3.3.4 沉积建造 |
第四章 黑色岩系地球化学 |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
§4.2 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 |
4.2.1 测试结果 |
4.2.2 讨论 |
§4.3 泥质岩和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 |
4.3.1 测试结果 |
4.3.2 讨论 |
§4.4 有机地球化学及微古生物 |
4.4.1 样品采集 |
4.4.2 测试结果 |
4.4.3 讨论 |
第五章 黑色岩系碳、氧、硫同位素 |
§5.1 样品采集 |
§5.2 测试结果 |
5.2.1 碳、氧同位素 |
5.2.2 有机碳同位素 |
5.2.3 硫同位素 |
§5.3 讨论 |
5.3.1 碳同位素时空变化 |
5.3.2 剖面海水深度 |
5.3.3 碳的来源 |
5.3.4 有机碳成岩作用 |
5.3.5 古盐度 |
5.3.6 黄铁矿成因 |
5.3.7 重碳亏损 |
第六章 黑色岩系形成与元素富集规律 |
§6.1 黑色岩系的形成 |
6.1.1 物源分析 |
6.1.2 储存空间 |
6.1.3 黑色岩系的形成 |
§6.2 黑色岩系元素富集规律 |
6.2.1 元素来源 |
6.2.2 元素富集微相带 |
6.2.3 钒赋存状态 |
6.2.4 元素相关性 |
6.2.5 成矿(矿化)年龄 |
6.2.6 钒等金属元素富集 |
6.2.7 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图版Ⅴ |
参考文献 |
(8)脆韧性变形带容矿的铜金矿床 ——以东天山凌云铜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2.4 变质作用 |
2.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构造 |
3.3.1 断裂构造 |
3.3.2 褶皱构造 |
3.4 变质作用 |
3.5 矿体地质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7 围岩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 |
4.2 分析方法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绢云母Ar-Ar年代 |
4.2.3 锆石年代 |
4.2.4 成矿年代 |
4.2.5 电子探针分析 |
4.3 原岩恢复 |
4.3.1 岩相特征 |
4.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变质变形年代 |
4.5 成岩年代 |
4.6 金矿金赋存状态 |
4.7 成矿时代 |
第五章 讨论 |
5.1 铜金成矿关键控制 |
5.2 地层年龄限制 |
5.3 变质晶屑凝灰岩构造环境 |
5.4 物质来源 |
5.5 变质变形和成矿时代 |
5.6 金矿金赋存状态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原型盆地恢复 |
1.2.2 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周缘大地构造环境 |
1.2.3 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2.2 地层分区对比 |
2.2.1 寒武系 |
2.2.2 奥陶系 |
2.3 构造演化 |
2.4 小结 |
第3章 区域不整合面与构造层序格架 |
3.1 主要构造不整合面 |
3.2 构造层序格架 |
3.3 小结 |
第4章 周缘大地构造环境及演化 |
4.1 南天山洋的形成与扩张 |
4.2 北昆仑洋的形成与演化 |
4.3 北阿尔金洋的形成与演化 |
4.4 周缘造山带演化对比 |
4.5 古板块位置与盆地原位恢复 |
4.6 小结 |
第5章 构造沉降与盆地演化阶段 |
5.1 构造沉降特征 |
5.1.1 寒武纪 |
5.1.2 奥陶纪 |
5.2 盆地演化阶段划分 |
5.3 小结 |
第6章 沉积环境与充填特征 |
6.1 寒武纪沉积环境与充填特征 |
6.1.1 早寒武世早期 |
6.1.2 早寒武世中-晚期 |
6.1.3 中寒武世 |
6.1.4 晚寒武世 |
6.1.5 小结 |
6.2 奥陶纪沉积环境与充填特征 |
6.2.1 早奥陶世蓬莱坝组沉积期 |
6.2.2 早-中奥陶世鹰山组沉积期 |
6.2.3 中奥陶世一间房组沉积期 |
6.2.4 晚奥陶世吐木休克组沉积期 |
6.2.5 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期 |
6.2.6 晚奥陶世桑塔木组沉积期 |
6.2.7 晚奥陶世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 |
6.2.8 小结 |
第7章 原型盆地特征与演化 |
7.1 寒武纪原型盆地特征 |
7.1.1 早寒武世早期 |
7.1.2 早寒武世中-晚期 |
7.1.3 中寒武世 |
7.1.4 晚寒武世 |
7.1.5 小结 |
7.2 奥陶纪原型盆地特征 |
7.2.1 早奥陶世蓬莱坝组沉积时期 |
7.2.2 早-中奥陶世鹰山组沉积时期 |
7.2.3 中奥陶世一间房组时期 |
7.2.4 晚奥陶世吐木休克组沉积时期 |
7.2.5 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 |
7.2.6 晚奥陶世桑塔木组沉积时期 |
7.2.7 晚奥陶世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时期 |
7.2.8 小结 |
7.3 盆山耦合及演化 |
7.3.1 盆山耦合关系 |
7.3.2 原型盆地演化 |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伊犁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 |
1.5 论文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伊犁盆地区域地质与地层系统 |
2.1 伊犁及邻区区域地质 |
2.2 伊犁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 |
2.3 伊犁盆地区域地层系统 |
第三章 伊犁盆地构造系统与构造演化 |
3.1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3.2 伊犁盆地控盆断裂特征 |
3.3 伊犁盆地的边缘构造层及构造演化 |
3.4 伊犁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四章 伊犁盆地烃源岩评价 |
4.1 伊犁盆地生烃岩有机质类型 |
4.2 伊犁盆地有机质丰度特征 |
4.3 伊犁盆地有机质成熟度 |
4.4 伊犁盆地烃源岩特征综合评价 |
第五章 伊犁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 |
5.1 方法和数据使用 |
5.2 模型的结果 |
5.3 总结 |
第六章 伊犁盆地的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影响 |
6.1 构造对生烃史的影响 |
6.2 构造对圈闭的影响 |
6.3 油气成藏模式的构造和成藏分析 |
6.4 构造对油气运移、油气藏保存的影响 |
6.5 构造对油气藏分布的影响与及未来勘探重点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 |
致谢 |
四、中天山卡瓦布拉克上奥陶统白顶山组碎屑岩沉积构造背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刘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新甘蒙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古沉积面貌及构造属性[D]. 牛亚卓. 西北大学, 2019(01)
- [3]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D]. 代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D]. 余学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5]天山东段凌云铜矿和凌东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D]. 王雪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6]西北天山阔库确科-哈勒尕提—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D]. 田宁.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7]新疆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成矿元素富集规律[D]. 杨恩林.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2)
- [8]脆韧性变形带容矿的铜金矿床 ——以东天山凌云铜金矿床为例[D]. 黄勇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9]塔里木地区寒武—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D]. 高华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10]伊犁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D]. 王亚军. 西北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