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朱彤[1](2021)在《内蒙古杨树林剖面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断层活动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断裂活动能够引起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破坏力巨大,影响时间较长。活动断层的快速错动移位诱发了构造地震,并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直接产物,能够揭示断层活动的年代、性质和强度等断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研究断层的活动年代和活动方式等断层活动性特征,可以为研究区内重大工程的选址规划、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防治措施以及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等问题提供地质依据。本文以内蒙古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带杨树林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布仪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三种测试手段,对从该剖面采集的断层泥样品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断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断层泥样品的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断层泥中的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石英、斜长石和褐铁矿。2.断层泥样品的粒度分析特点指示断层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剧烈运动,断层活动方式以黏滑为主。3.断层泥样品粒度的分维值研究表明断层结构松散,处于无压或少压的状态。依据样品间分维值的变化规律,得出越靠近下盘,断层泥形成的年代越久远;距离地表越远,断层泥的形成年代越久远。4.通过石英颗粒微形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和统计分析,估算出断层活动的相对时间始于早更新世,经历过多期次活动,直至全新世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越靠近上盘,活动年代越新;越靠近下盘,活动年代越久。5.依据断层泥样品间形成年代和活动年代的变化趋势,推测断层上盘为主动盘,断层泥的发育方向为由下盘到上盘。在上盘上升过程中,断层泥不断发育。6.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判断断层的活动方式以黏滑为主,蠕滑表现较弱,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断层。
孙路[2](2015)在《基于典型生命线工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地震烈度表》(2 0 0 8)对地震烈度的评定,依靠人的感觉、房屋震害、其他震害现象及水平地震动参数等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线地震工程研宄的深入,在震后依据现行地震烈度表判定某地区的的烈度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考虑在地震烈度表中引入一些典型的生命线工程指标,用于辅助地震区地震烈度的评定,有一定的社会需求。本文以生命线工程地震烈度评定为研宂的切入点,选择系统中典型结构物或设备进行地震烈度的评定,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典型桥梁震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按照桥梁的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破坏部位、破坏部位的数量、桥梁的破坏等级、是否发生间接震害等分类整理汇总。根据现有桥梁的占有量,选择两类主要的桥梁类型梁式桥和拱桥作为研宄对象,以地震烈度为基本分类依据,寻找梁式桥和拱桥宏观震害与地震烈度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得到各烈度下梁式桥和拱桥出现各种震害的概率;得到各烈度下梁式桥和拱桥在完好、轻微、中等、严重和毁坏等5种破坏等级下出现的概率;得到各破坏等级下桥梁不同部位出现震害的概率;得到在各烈度下桥梁出现破坏部位种类的概率。将统计得到的概率简化,采用“个别、少数、多数、绝大多数”等不定量数词对各种震害或破坏等级进行限定,依据桥梁的破坏等级和破坏部位两种震害方式平价地震烈度,给出基于桥梁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该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2.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变电站内的电力设备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震害分析,总结电力设备的自身结构形状及材料构成的特点,通过比较和综合归纳、统计分析,对变电站中变压器本体移位、变压器套管、断路器、隔离开关、C T、P T和避雷器等设备宏观震害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烈度进行分类统计。得到各烈度下各类设备震害出现的概率:判断各变电站的破坏等级,并得到各烈度下变电站出现完好、轻微、中等、严重和毁坏等5种破坏等级的概率;得到变电站各破坏等级下各设备出现震害的概率;得到各烈度下变电站内出现破坏设备种类的概率。将统计得到的概率简化,即采用“个别、少数、多数、绝大多数”等不定量数词对电力设备各种震害或变电站的破坏等级进行限定,依据变电站的破坏等级和电力设备震害两种方式评价地震烈度,给出依据电力设备晨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该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3.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供水管道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震害分析,对国内外供水管道震害进行分析,总结其震害特点和震害规律。由于供水管道在地震中的易损程度较高,在VI度区庭院管道就可能发生破坏,且随地震烈度的增大,管道破坏也相应加重。此外,供水管道的震害受地震动参数、场地条件、管材特征、管材的设计、使用年限和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计时很难给出精准的关系。本文从供水管道的区域平均破坏率和系统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对国内供水管道震害进行分析和统计,总结震害规律。选择单位长度内管道的破坏处数进行统计,得到各烈度下的供水管道破坏等级;总结各烈度下供水管线的震后水压、漏损率和功能失效时间以及系统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大范围内衡量了管道震害破坏程度。参考日本和前苏联地震烈度表中对管道的描述,结合震后供水管道的破坏等级和功能失效模式给出基于供水管道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4.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找出各级地震烈度下,桥梁和电力设备中选定的震害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各破坏同时出现的概率,相较于传统统计方法得到的“和/或”结论更为合理。这是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地震工程学领域的初次使用,为今后该方法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一些基础。本文研宂给出的建议指标与现行地震烈度表模式相近,不定量数词范围定义一致,可为地震烈度表中引入生命线工程的评定指标提供参考。
张淑亮,吕芳,李斌[3](2011)在《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以山西、河北、内蒙等地5口映震能力较强的地下水位观测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强震井水位前驱波现象较为普遍,其比例可达65.1%(41/63);相同地震不同观测井前驱波特征各不相同,同一观测井在不同地震前的特征也各异,这可能与不同观测井具有不同的井-含水层结构以及不同地震前有着不同的震源参数有关;与单井水震波相比,震前有前驱波记录的次数略低于水震波,其比例在39.7%~50.7%之间;震前有前驱波记录的观测井占研究区观测井总数的比例可达66.7%。
高立新[4](2011)在《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日本海沟、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韩晓明,刘芳,刘文广[5](2010)在《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测震学指标异常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8月16日,在内蒙古巴林左旗与阿鲁科尔沁旗交界处发生MS5.9地震。以本次地震为研究对象,结合震中区地震地质背景,从地震活动性和震害分布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b值、波速比(VP/VS)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的变化,探讨了地震前震源区地下介质体的演变过程,并对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做出了初步推断。本次地震前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变化规律对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预测有一定借鉴意义。
韩晓明,荣代潞,刘芳[6](2010)在《内蒙古东部地震形势及平均波速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5°—125°E)近几年来地震活动性增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2009年,辽蒙交界和牙克石-扎兰屯地区的地震形势更加紧迫。基于内蒙古东部的地震形势分析,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台站分布、断裂构造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出4个分区;在2003年到2009年的时段内,筛选出符合计算要求的地震事件482个。根据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各个分区的平均波速比值,通过对波速比曲线进行近均值滑动滤波,分析波速比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震前波速比异常作为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指标。
刘芳,胡博,戴勇,张晖[7](2009)在《2008年6月10日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间5.2级地震活动性异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北地区中强地震的构造特征和动力机制表明,NE向和NW向断裂形成了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东北地区中强震的地域分布,中强震发生的动力来源于日本海板块俯冲。2008年6月10日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交界地区发生5.2级地震,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显示,存在中强地震有序迁移和有序分布图像,震前3年震中附近存在小震活动空区和丛集图像。区域中强地震时间成对、时间—空间成对分析结果说明,内蒙古鄂伦春到黑龙江萝北存在再次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杜龙,周本刚,王明明[8](2009)在《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发震构造》文中指出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在大兴安岭地区显得较为突出,为该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地震,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地震发生后,相关考察报告与研究文献对于其发震构造的认识存在分歧。本项研究基于对该地震相关的地震学资料的收集,结合震区及邻区的航卫片判读,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了NW向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存在。初步认定该断裂长度为60km,其中,该断裂西北段即水泉子沟-西山湾段的活动时代相对较新,断错地层年代为距今498±49ka,断层泥ESR样品的测试年龄为距今325±32ka。综合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害分布特征以及余震序列等研究结果,推断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
高立新[9](2008)在《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对松辽盆地的构造环境、演化历史和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在中国东北前中生代这一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简单剪切作用形成的,根据中浅层构造和地层特点,可将松辽盆地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1个二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中强浅源地震进行了期幕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具有20年活动的周期特征,1900年以来可以分为5个活动期,目前正处于第5个活动期的末期(1999—2010年),未来几年东北地区仍有可能发生12次中强地震。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和松辽盆地内部中强地震成对特征,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及邻区将是可能的发震区域。
杜龙[10](2008)在《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属于弱地震活动区,对于该区中强地震的地震构造研究以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震构造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局部地段属于研究空白区。但是,本区存在一些中强地震及小地震活动,仅以区域南部为例,无论在大兴安岭还是在西部二连盆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频次较高,历史上5级以上的地震就达11次。尤其是,本区2003年8月16日和2004年3月24日先后发生了两次5.9级地震,为该地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这两次地震的发生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反映在震中区位于现有潜在震源区以外,所以,研究该地区的地震构造及潜在震源区划分问题,具有必要性及迫切性。本研究对于深化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发震构造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对该地区潜在震源区合理划分,进而提高本区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具有实际价值。本研究在对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收集目前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资料基础上,分析该区现有中强地震震例的地震构造特征,系统总结该地区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提出该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依据,并对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重新划分。通过对研究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的分析,认为新构造期以来该区的构造运动以隆升为主,但在隆升背景下存在差异性活动的特点,该区的构造地貌分界线和新构造的主体构造线方向均为北东方向。而这一地区的发震构造除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外,还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该区有相当数量的第四纪火山分布;断裂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在大兴安岭地区显得颇为凸出,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研究基于对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收集,结合震区及周边地区的航卫片解译,对整个震区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了北西向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存在,初步得出该断裂的长度为60km,该断裂分为北西西向的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与北西向的杨树林-天山口段,其中,水泉子沟-西山湾段的活动相对较新,断错中更新统,而据断层泥ESR样品的年龄测试,其最新活动时代为325±32ka,即Qp2中期;综合分析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害分布特征以及余震序列的研究结果,从而推测,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之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的发震断裂。NWW向的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一SW倾的活动较弱的中更新世中期的活动断裂,为左旋正断。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区以整体掀斜式抬升为特征,但抬升的幅度比较微弱,即不属于强烈活动的构造区。在这一总体背景下,出现局部的差异运动,西部出现呼伦湖—贝尔湖凹陷,东部出现斜坡带,中部发生隆起。其中,呼伦湖—贝尔湖凹陷的两侧是垂直差异运动较强烈的地段,继承性新构造运动形成现代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并在呼伦湖东、西两侧产生第四纪活动断裂。而对于中部扎兰屯—乌兰浩特隆起,在总体北东向带状隆起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组北西向的断裂,其中主要的有雅鲁河断裂、阿伦河断裂等,它们主要活动于早、中更新世,局部活动于晚更新世。伴随这些断裂活动,火山喷发作用也很烈,这种成群的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关系也较密切。东部的斜坡带是走向北东的活动较明显的构造带。基于大兴安岭隆起区主要以沿NW-SE一线具有差异性活动的特点,提出该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具体为:(1)在大兴安岭西部,跟北东-北东东向的盆地发育相关的断裂具有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如呼伦湖断陷盆地、乌拉盖盆地。(2)大兴安岭主脊及其东部斜坡带,主要依据NE向主干断裂的展布及与之交汇的NW向的断裂的活动性的差异来划分。(3)隆起区边缘的嫩江断裂,一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特征,因此,其主要延续了以前的划分原则。
二、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杨树林剖面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断层活动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3 区域构造 |
2.4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带杨树林剖面特征 |
2.5 小结 |
第3章 断层泥结构特征研究 |
3.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
3.2 断层泥全岩矿物特征 |
3.3 断层泥分形特征 |
3.4 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 |
3.5 小结 |
第4章 断层泥结构特征与断层活动性 |
4.1 断层泥粒度分形特征与断层活动性讨论 |
4.2 断层泥中的石英微形貌与断层活动性讨论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典型生命线工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生命线工程中的典型震害 |
1.3 地震烈度表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1 地震烈度 |
1.3.2 国外着名地震烈度表 |
1.3.3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发展和现状 |
1.4 生命线工程的研究发展及在烈度表中的应用 |
1.4.1 生命线工程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1.4.2 生命线工程指标在烈度表中的应用 |
1.5 研究方案设计 |
第二章 基于桥梁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 |
2.1 国外地震中的桥梁震害 |
2.2 国内地震中的桥梁震害 |
2.2.1 海城地震 |
2.2.2 唐山地震 |
2.2.3 汶川地震 |
2.2.4 其他破坏性地震中典型桥梁震害 |
2.3 桥梁震害分类 |
2.4 桥梁震害的统计分析 |
2.4.1 梁式桥震害统计 |
2.4.2 梁式桥震害结果分析 |
2.4.3 拱桥震害统计 |
2.4.4 拱桥震害结果分析 |
2.5 基于桥梁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初步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气设备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 |
3.1 国外电力系统的典型震害 |
3.2 国内电力系统的典型震害 |
3.2.1 海城地震 |
3.2.2 唐山地震 |
3.2.3 汶川地震 |
3.2.4 其他破坏性地震中典型电力系统震害 |
3.3 电力设施地震灾害特点 |
3.4 电气设备震害统计分析 |
3.4.1 电气设备破坏统计 |
3.4.2 电气设备破坏结果分析 |
3.5 电气设备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初步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供水管道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 |
4.1 国外供水管道震害调查研究 |
4.1.1 美国旧金山地震 |
4.1.2 日本关东地震 |
4.1.3 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 |
4.1.4 1906年-1983年美国地震中地下管道破坏统计 |
4.1.5 日本阪神地震 |
4.2 国内供水管道震害调查研究 |
4.2.1 海城地震 |
4.2.2 唐山地震 |
4.2.3 汶川地震 |
4.2.4 其他破坏性地震中典型供水系统震害 |
4.3 供水管道的破坏形式 |
4.4 影响供水管道破坏的因素 |
4.4.1 地震动参数 |
4.4.2 场地条件 |
4.4.3 管材特征 |
4.4.4 管材的设计、使用年限和施工质量控制 |
4.5 供水管道震害统计与分析 |
4.5.1 平均破坏率 |
4.5.2 供水系统的功能状态 |
4.6 供水管道评定地震烈度的初步指标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生命线工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 |
5.1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简介 |
5.2 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5.3 事实表的构建 |
5.3.1 桥梁结构 |
5.3.2 电气设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3)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前驱波识别标志 |
2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统计 |
2.1 不同观测井前驱波记录次数及其与地震对应情况 |
2.2 同一地震不同观测井前驱波记录情况 |
3 不同观测井前驱波记录特征对比 |
3.1 时间特征 |
3.2 周期特征 |
3.3 幅度特征 |
3.4 形态特征 |
4 水位前驱波特征及响应能力分析 |
4.1 井-含水层结构 |
4.2 井水位前驱波响应能力与震源参数的关系 |
4.2.1 与震中距的关系 |
4.2.2 与震级的关系 |
4.2.3 与发震地点的关系 |
5 前驱波普遍性问题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4)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 |
1.1 日本海沟与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
1.2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
1.3 深震的震源机制 |
1.4 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关联性 |
2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成组性特征 |
3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
3.1 空间分布特征 |
3.2 深震与浅震能量释放对比 |
3.3 浅源地震活动周期的结束地震时空特征 |
4 结果与讨论 |
(7)2008年6月10日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间5.2级地震活动性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东北地区中强地震的构造特征及动力机制 |
2 阿荣5.2级地震及其监测能力 |
3 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
3.1 有序迁移和有序分布 |
3.2 时间与空间成对特征 |
3.3震前3年的空区和丛集图像 |
4讨论 |
(8)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发震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震地质背景 |
2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活动性 |
2.1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存在的地质证据 |
2.1.1 水泉子沟剖面 |
2.1.2 乌兰哈达山剖面 |
2.1.3 杨树林剖面 |
2.1.4 三家村剖面 |
2.1.5 忠厚村剖面 |
2.2 断裂的活动特征 |
3 震源机制、宏观破坏与余震序列 |
3.1 震源机制 |
3.2 宏观破坏特征 |
3.3 余震序列 |
4 发震构造分析 |
(9)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松辽盆地的地质构造环境 |
2 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
2.1 地震成组性特征 |
2.2 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分析 |
2.3 地震空间活动特征 |
2.4 松辽盆地内部地震活动的成对特征 |
3 结束语 |
(10)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大兴安岭隆起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特征 |
2.1 构造活动背景 |
2.2 主要断裂活动性 |
2.3 现今构造变形特征 |
2.3.1 水平形变特征 |
2.3.2 垂直形变特征 |
2.3.3 地形变与主要断裂带活动的关系 |
2.4 地震活动特征 |
2.5 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
2.6 小结 |
第三章 2003 年巴林左旗M55.9 地震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 |
3.1 地震参数与基本特征 |
3.1.1 地震基本参数 |
3.1.2 震源机制 |
3.1.3 震害特征 |
3.1.4 余震序列 |
3.2 震区构造背景 |
3.2.1 地质构造背景 |
3.2.2 震区第四纪地层 |
3.3 发震断层调查 |
3.3.1 遥感影像解译 |
3.3.2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存在的地质证据 |
3.3.3 断裂的活动特征 |
3.4 发震构造分析 |
第四章 区内其它典型中强震发震构造分析 |
4.1 2004 年3 月24 日东乌珠穆沁旗 M55.9 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
4.1.1 地震参数 |
4.1.2 等震线 |
4.1.3 余震序列 |
4.1.4 地质构造背景 |
4.1.5 发震构造讨论 |
4.2 1979 年新巴尔虎右旗4.9 级地震震区构造特点分析 |
4.2.1 地震基本特征 |
4.2.2 断裂活动特征 |
4.3 博克图震区地震构造分析 |
4.3.1 地震基本特征 |
4.3.2 断裂活动特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 |
5.1 概述 |
5.2 划分原则 |
5.3 大兴安岭隆起区潜源划分的地震地质标志 |
5.4 潜在震源区划分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6.1 主要认识与结论 |
6.2 论文创新及实际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杨树林剖面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断层活动性中的应用研究[D]. 朱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典型生命线工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D]. 孙路.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5(01)
- [3]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的探讨[J]. 张淑亮,吕芳,李斌. 中国地震, 2011(04)
- [4]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 高立新. 地震, 2011(01)
- [5]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测震学指标异常分析[J]. 韩晓明,刘芳,刘文广. 地震研究, 2010(03)
- [6]内蒙古东部地震形势及平均波速比分析[J]. 韩晓明,荣代潞,刘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03)
- [7]2008年6月10日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间5.2级地震活动性异常分析[J]. 刘芳,胡博,戴勇,张晖. 东北地震研究, 2009(03)
- [8]2003年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发震构造[J]. 杜龙,周本刚,王明明. 中国地震, 2009(02)
- [9]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 高立新. 地震, 2008(04)
- [10]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大兴安岭隆起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D]. 杜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