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5年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周亚庄,刘松奇[1](2001)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5年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仁俊[2](1997)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对152例(304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的患者,按半月、3月、半年、1年、2年、3年、4年七个阶段分别进行角膜、视力、角膜曲率、眼底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屈光平均各下降7.87D、6.95D、5.90D、5.56D、5.34D、5.25D,其中以手术后3个月内视力波动最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术后半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1年与4年以上变化很小,差异无显着性(P>0.05)。文中并就术中光学中心定位,苏、美术式的比较作了探讨。并强调切口整齐,切口深度要达90%以上,这对角膜形状恢复和可靠的远期疗效,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陈余良,梁巨洲[3](1997)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疗效观察》文中提出采用现代国际通用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水标准器械和设备,对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5.85D:裸眼视力平均为0.16的65例128只眼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作3~3.5mm光学区,6~12条切口,深达80%~95%的角膜厚度,并对本后平均20.6个月的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术后近视度数平均降低4.36D,正视率、过矫率和低矫率分别为52.3%、1.6%和46.1%,裸眼视力≥0.5者占84.4%。并发症中,角膜微切穿者占4.7%,眩目发生率及散光增加率分别为1.6%和2.3%。
黎小梅[4](1997)在《近视眼的角膜手术治疗》文中认为近视眼的角膜手术治疗广西百色地区民族卫生学校(533000)黎小梅角膜的折光力约占眼球总折光力的80%,这是由于空气与角膜界面的屈光指数相差较大,前者为1.000,后者为1.3375。因此任何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变化,均可影响整个眼球的屈光力(1)。因而...
齐俐,李秀云,胡咏霞,吴希军,李连芝[5](1996)在《高度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远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66例99眼高度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2年的疗效,术前平均屈光度-10.60D,角膜屈光44.60D。术后屈光度平均下降-6.70D,角膜屈光下降5.40D。术后视力≥0.5者占33.3%,≥1.0者占6.06%。高度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性别与术后屈光度及角膜屈光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眼轴长度≤27.5mm与>27.5mm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0岁与≥30岁两年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年龄越大屈光度下降越多。所以高度近视年龄≥30者效果更为理想。
霍继光,王建国,张金莎,宇文梅雪,朱英[6](1995)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眼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自1991年以来对869例(1728只眼)施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病例的近期,远期效果作了观察。术后3个月视力达1.0者百分率为81.66。对100只眼术后3年的视力观察,视力达1.0者百分率为23.08。并对近远期并发症作了观察。
贺燚[7](1994)在《各种近视矫正术的进展和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设计了各种手术方法矫正近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永久、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供遵循。目前矫正近视的手术方法可分为:不涉及角膜的手术和屈光性角膜手术两种。前者包括透明晶体摘出术和巩膜加强术;后者包括角膜磨镶术、表面角膜镜片术、角膜基质内角膜环植入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及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等。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上述各种手术的进展、适应证、方法及效果进行讨论,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评价。
王勤美,方春庭,褚仁远[8](1994)在《RK治疗近视眼的近期疗效》文中指出报告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治疗141例224只近视眼的近期疗效。术前平均眼屈光度一5.91D,平均角膜屈光度44.15D,平均裸眼视力3.89。术后三天平均眼屈光度为-0。30D,平均角膜屈光度39.54D,分别比术前降低5.61D和4.61D。平均裸眼视力4.85,比术前提高0.97。术后三个月时平均眼屈光度-0.76D,平均角膜屈光度39.93,与术后三天时比较均有回升,裸眼视力亦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分组统计表明,近视度数越大,术后屈光度降低越多,但回升幅度也相对较大。本组未出现导致视力障碍的并发症。P<o.05,本组术后3个月时观察,与术后3天时比较,总平均眼屈光度、总平均角膜屈光度与各组平均眼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术前近视度数越大,回升越多。裸眼视力也有回落。经统计学处理,除①组角膜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外,其改变均有显着性意义。3讨论3.1国外开展RK已有20余年的历史,现已证实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国内刚刚在近几年广泛开展,已发表的资料也表明了同样的观点(4,5,6)。本组术后三天时观察,三项指标均表明手术的疗效是肯定的,与文献介绍的结果相近(4,5,6)。不同屈光度患者术后的屈?
沈爱屏,百濑皓[9](1994)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临床疗效的追踪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连续119例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3年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年和第3年间,术眼屈光度的平均改变为-0.12D。72.3%的术眼屈光度的变化在-1.00D与+1.00D之间,16.8%的术眼屈光度的变化在-1.00D与-2.50D之间,10.9%的术眼屈光度的变化在+1.00D与+3.50D之间。术后术眼屈光的改变与患者的年龄无关,与术前近视的度数有关,近视度高的患眼术后屈光的波动较近视度低的患眼大。绝大多数术眼术后3年内裸眼视力无改变,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也无显着改变。
邓奋刚[10](1993)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一)》文中认为 一、矫正近视手术的发展史: 多年前,我国曾有人使用过自然压迫法来降低近视度数,近视者在晚上睡觉时用一个小的圆形油袋压迫眼球,到早晨醒来时,视力会有短暂的改善。1933年日本医师Sato开始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一开始他作前放
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5年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5年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四、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5年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5年疗效观察[J]. 周亚庄,刘松奇. 中国厂矿医学, 2001(06)
- [2]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远期疗效观察[J]. 张仁俊. 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7(04)
- [3]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疗效观察[J]. 陈余良,梁巨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7(10)
- [4]近视眼的角膜手术治疗[J]. 黎小梅. 右江医学, 1997(02)
- [5]高度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远期疗效分析[J]. 齐俐,李秀云,胡咏霞,吴希军,李连芝.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6(11)
- [6]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眼疗效观察[J]. 霍继光,王建国,张金莎,宇文梅雪,朱英.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5(01)
- [7]各种近视矫正术的进展和评价[J]. 贺燚.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4(06)
- [8]RK治疗近视眼的近期疗效[J]. 王勤美,方春庭,褚仁远.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4(04)
- [9]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临床疗效的追踪观察[J]. 沈爱屏,百濑皓. 眼科学报, 1994(02)
- [10]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一)[J]. 邓奋刚.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1993(02)